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渔业阴谋

渔业阴谋  深海阴谋(港) / 海洋阴谋(台)

315人已评分
神作
10.0

主演:阿里·塔瑞兹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阿里·塔瑞兹 状态:正片 年份:2021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35377036热度:924 ℃ 时间:2024-08-15 14:00:47

简介:详情  开创性纪录片《奶牛阴谋》的联合创剧人带来《海洋阴谋》,这部后续纪录片揭示了令人担忧的事实:人类行为已对海洋环境造成广泛的破坏,但这点却鲜为人知。电影制作人阿里·塔瑞兹原本只打算拍摄他心爱的海洋,但后来却发现自己在审视...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开创性纪录片《奶牛阴谋》的联合创剧人带来《海洋阴谋》,这部后续纪录片揭示了令人担忧的事实:人类行为已对海洋环境造成广泛的破坏,但这点却鲜为人知。电影制作人阿里·塔瑞兹原本只打算拍摄他心爱的海洋,但后来却发现自己在审视人类对脆弱的海洋所造成的伤害。从污染水域的塑料和渔具,到底拖作业和副渔获造成的不可挽回的破坏,再到非法捕鱼和毁灭性的狩猎行为,人类正在对海洋生物造成重创,进而威胁到整个地球。塔瑞兹的最终发现不仅挑战了可持续捕鱼的理念,任何人如果关注海洋生命、地球的未来以及人类和地球的关系,都将从中得到警示
  • 头像
    Sakura

    网飞2021年3月新推出的《海洋阴谋》(又名:渔业阴谋)颠覆了我的认知!一直以为少吃红肉就是对环保做贡献,没想到要保护地球的话,连海鱼也要少吃了。其次,海洋塑料垃圾的大户不是你手头的吸管塑料袋而是商业捕鱼的渔网和渔具。日本海豚湾丑闻实为冰山小小角,知名环保NGO被利益集团渗透联手毁灭海洋。


    日本捕杀鲸鱼和海豚的荒唐理由

    你知道为什么日本海豚湾要不顾全球禁捕令,而继续捕杀鲸鱼和海豚吗?为了吃吗?不是。为什么?因为海豚和鲸鱼作为海洋食物链的顶端,成为了渔民的竞争对手,渔民为了获得更高的捕鱼成果,而不断捕杀鲸鱼和海豚。WTF? 对,就是这么个愚蠢和粗暴的理由。

    日本则是全世界蓝鳍金枪鱼最大的产地,每头蓝鳍金枪鱼在东京鱼市的价格在300美元以上,这个市场是个价值420亿美元的大生意。短短几十年,如今蓝鳍金枪鱼只剩下不到3%,并快速走向灭绝。东京高级寿司店的顶级厨师们,难道不知道这些鱼还能吃多久吗?掌握着全球蓝鳍金枪鱼40%产业的竟然是三菱商事。在我查看了该司2019年社会责任报告里,发现生物多样性方面只字未提海洋,森林倒是关心得挺起劲的。

    无辜又智商极高的海豚和鲸鱼就这么被残忍杀死。而日本警察,渔村在极力隐瞒这个事实不被媒体曝光,直到本片的正面揭露。

    日本海豚湾丑闻中,另一个百亿规模的产业是鲨鱼翅,鱼翅可想而知流入到了香港和中国内地,影片中说,不要觉得在海洋里见到鲨鱼很可怕,而是在海洋里见不到鲨鱼更可怕。你知道人类捕杀鲨鱼的速度吗?每小时一万一千到三万条鲨鱼被人类捕杀。没有消费,就没有杀戮!


    商业捕鱼才是这个产业链里的元凶

    除了故意被捕杀的海豚和鲸鱼以外,由于商业捕鱼的原因,被意外捕捞上来的海洋生物也不在少数,每年被商业渔船“不小心”捕捞上来而死亡的海豚和鲸鱼多达30万条,远远超过日本的故意捕杀,而法国则是这一重灾区,当然法国zf也在极力掩盖这一事实。纪录片中受访者说到,为了捕捞8条金枪鱼,干掉了45条海豚,而那家金枪鱼罐头公司竟然贴着“海豚安全”的标识。n

    我们一直以为我们手中的塑料瓶才是海洋垃圾的罪魁祸首,但其实那些被丢弃的渔网和渔具才是海洋塑料污染的另一元凶,占到46%之多,其对海洋动物的危害更为重大,而人类的吸管只占到0.03%。为什么商业捕鱼行业并未被环保组织针对?因为最终消费者是我们吗?n


    海洋是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战场,而海豚和鲸鱼是主战场里的英雄

    如果我们不从道德上来看待这件事情。不能杀害海豚和鲸鱼的另一重大原因是为了我们人类的自身生存。海豚和鲸鱼浮出水面呼吸时,其排泄物为海面的浮游生物提供养分,而这些浮游生物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亚马逊丛林吸收的四倍,为全球人类提供了85%的氧气

    海洋可以储存的二氧化碳是陆地上森林的20多倍,93%的二氧化碳都被存储在海洋里面。只要有1%的海洋生态遭受破坏,就相当于9700万汽车的碳排放。在我们呼吁要保护森林植被的时候,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却显然鲜被提及。

    影片指出,除了少吃鱼,没有办法可以让海洋恢复平衡。如果我们在呼吁不要猎杀陆地上的野生动物,我们又为什么在疯狂食用海洋里的野生动物呢?我们猎杀的速度已经到了每分钟五百万条海鱼的速度。现在,你只要记住一句话,如果我们继续按照现在的节奏吃鱼,到2048年,海洋里的鱼就被吃完了。n

    海洋鱼群游来游去产生的漩涡和海浪潮汐有着同样重要的功能,如果有一天海里无鱼,那么海洋必定走向灭亡。

    这条逻辑再清楚不过,捕杀鲸鱼和海豚--> 海洋生态失衡 -->海洋死亡-->人类灭亡。

    不存在可持续的渔业,只能少吃。

    出来混的,肯定是要还的。n

    丹麦法罗群岛的捕鲸的残酷现场,可能和我国玉林狗肉节“媲美”

    关注文艺如何公众号,想听我吐槽个啥,给我留言呗!nn

  • 头像
    少爷仔

    一个恶行之所以会被揭露 不过是为了掩盖另一个更大的丑恶罢了 一个利益集团的倒下 也不过是因为另一个更大的利益集团要崛起罢了 而你之所以能看到并知道 也不过是有人想让你看到并知道罢了

    从杜绝塑料到可持续渔业再到人工圈养 一切都是对大自然无补于事的骗局 而这纪录片给出的所谓终极解决方案 竟然是吃人造肉 让我不得不怀疑 这实际就是某个人造肉巨头公司 捐资拍摄并广而宣发罢了 既吊诡又真实 也让我想到了燕麦奶取代牛奶的上位之路 如出一辙

    所谓环保 所谓价值 统统不过是财阀敛财的工具罢了 只要有人类在 地球就不可能会好的了 只要有商业利益在 人性也没办法会好的了 所以啊 该吃吃该喝喝 不必事事过于负罪 再多的感性 最终也只会沦为一个又一个可观的商机罢了

  • 头像
    短发夏天

    1.从太极町捕杀海豚说开去,打着蓝鳍三文鱼濒危的旗号,绝口不提是因为过度捕捞,把罪责怪到海豚与三文鱼争夺食物的头上

    2.为了满足亚洲人对鱼翅的畸形追捧,疯狂捕杀鲨鱼,每年因大白鲨死去的人类约10个,于是我们出于恐惧排了《大白鲨》,可每天因人类捕杀死去的鲨鱼有十几万

    3.为了让消费者吃的心安理得,于是公益组织发明了“dolphin safe”“持续渔业”这样的tag,定义虽然给不出,排出去的观察员也很多会消失,但顺着钱的方向追查,在资方这一栏就能明白很多。当黑幕与公益组织有关,自救之路多么让人绝望

    4.倡导减少塑料污染,可对于海洋而言,有95%的塑料污染来自渔网及相关器材,为什么环保组织不敢提?因为不敢说出那声呼吁

    5.海豚的粪便催生海洋微生物,为地球创造氧气,鲨鱼捕猎时海鸟也会过来觅食。当一环断掉,最终受影响最大的是人类自己

    6.渔业的商业化发展,催生了“拖网捕捞”,危害可以想象下铲平亚马逊森林。可是在国际利益关系、黑道组织等的干涉下,不可能受到阻止

    7.“渔业奴役”,人类与人类之间也会残忍互相利用与杀害

    8.想通过人工繁殖来解决困境?看看芬兰的三文鱼饲养,死于传染病、渔虱的三文鱼尸体被丢弃在一起,继续污染环境

    9.鱼类没有痛觉就可以肆意杀害?他们比人类的痛觉还要敏感

    10.片子也许有些过度渲染,“保护海洋 杜绝吃鱼“的口号也因噎废食。只是希望能控制自己,控制口腹之欲,对全人类而言,适度可能永远都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境界

    11.很触动,看看观看人数只有不到两千人,更是一声叹息

  • 头像
    关雅荻

    看了一部海洋纪录片Seaspiracy,很多事实震惊到难以接受。。。

    海洋塑料垃圾最大比例居然不是我以为日常塑料吸管这种垃圾,其实是工业化商业捕捞的鱼具和鱼网。。。

    地球海洋里46%的人类垃圾居然是渔网!

    而我上周吃麦当劳发现饮料已经改成直饮杯,没有塑料吸管了,我们以为环保了吗?实际上,塑料吸管类的塑料垃圾只占全球海洋垃圾的0.03%。。。

    简单说,罪魁祸首不搞定,大家目之所及好多环保行为就是纯表演。。。

    然后顺藤摸瓜,我才知道全球商业捕捞的高度工业化,对全球海洋生态是毁灭级的。。。

    所有数据都是从1970年以后来统计,短短不到50年,大部分鱼类只剩不到10%了。。。

    还记得十几年前的《海豚湾》吗,现在日本在内的少数几个国家该有捕鲸和杀海豚的传统,但这样被杀死的顶级捕猎者,最主要死亡方式并不是被有目的的捕猎,而是在商业捕捞中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鲨鱼,鲸和海豚被顺手捕捞(by catch)导致死亡。。。

    渔网太大,海洋顶级捕猎者成了海洋商业捕捞工业化的连带牺牲品,。。它们在快速灭绝中。。。什么《海豚湾》那种蓄意捕杀数量在商业捕捞对比下,数字真是沧海一粟。。。

    因为顶级捕猎者数量急剧减少,大鱼到小鱼,逐层灭绝,珊瑚白化加快,最后海洋温度上升,比起陆地,海洋深处锁定了绝大多数二氧化碳,都会加速排出海面,那个速度,就算人类停用所有汽车,对于控制二氧化碳浓度也是杯水车薪。。。

    按照目前商业捕捞速度,2048年之前,全球海洋就给捞空了。。。

    目前全世界真正有效自然保护的海洋面积不超过全球海洋面积的0.5%

    纪录片后三分之一揭露了国际海洋捕鱼行业对各个世界海洋环保组织的利益渗透,也是大开眼界。。。

    所有逻辑和事实梳理完,结论很简单也很难接受——不吃鱼,不捕捞,是对海洋保护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啥“永续性捕捞”根本就不存在。。。

    但凭啥鱼就比陆地家禽更高一等级呢?

    其实陆地环保角度也类似,人类为了吃肉,在加速摧毁环境。。。

    这是第一次比较完整逻辑链条理解了为啥吃素跟地球环境保护的因果联系。。。

    但肉类食品已经成为全球各大巨无霸企业,事关重大利益,要做出改变谈何容易,但至少从发现问题和讨论问题开始吧。。。

    我猜再过一二十年,问题严重到无法忽视时,迟早全球研发人工肉,取代畜牧业和全球渔业。。。

    估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目前人工肉口感和真肉已经没啥区别,营养成分只会更均衡,问题是批量化成本还不足够低,所以还不能快速普及。。。

    另外,随着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鱼越来越少,单只鱼体内累计的重金属、塑料微粒等对人体有害物质也会越来越多,吃鱼也会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 头像
    Jin

    想必许多在乎自身健康的人都曾关注过塑料污染以及渔业的养殖方式。因此 Seaspiracy 中不少信息,比如过度捕捞、可持续认证的“漂绿”、不堪入目的养殖环境和欺骗性操作已经算不上新闻。但这部影片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覆盖了一些基础性知识,还谈了比环境和健康更需要人们关注的东西:我们的良知。

    影片中提到的每一个点其实都能再拍一部纪录片。比如过度捕捞牵扯到的国家主权/地缘政治学问题——海洋本来就是政治性(political)的。海水和鱼类的流动不分国界,作为资源它们就是掌控和掠夺的对象,实施权力的场所。而我们对海洋领域的划分停留在广度,对深度则很难把控,因此这就让海洋相比森林等陆地资源更加难以管理。

    为什么要把目光集中在亚洲国家?我还觉得导演提得还不够多。业界大佬中国都没怎么提到,台湾也没被点名批评(人家在太平洋的渔船比内地的还多)。应该多提提才对。因为全球 70% 养殖鱼都来自中国(每三条养殖鱼有两条是来自中国)。我们也和日本一样,不光在自己的海域捕鱼——早就已经没有鱼可捕了。我们还在伤害那些比我们更贫困的国家,比如朝鲜、南美、西非、和加勒比海岸,而且捕捞总数往往超过几个发达国家的总和(这方面真不输日本)。用 Google 搜一下 china's fishing fleet 你能看到许多资料。

    索马里海盗的前身是渔民,他们和那些流离失所,不得不参与暴力的气候难民、生态难民有着相同的苦衷。这可不光是我们在不在乎动物生命的问题。

    可持续认证的虚伪也被影片揭示了一些。这种为国际公司漂绿漂蓝的行为不仅限于 MSC (海洋管理委员会),包括像 FSC(森林管理委员会)、雨林联盟认证、RSPO(棕榈油可持续发展圆桌会议)和公平贸易等等在欧美超市随处可见的标志都不断出现侵犯底层人民利益,助纣为虐的情况。随便搜个关键词都能看到好几部专门讲它们的纪录片。倒不是说这些认证在各个方面都做得不到位,也不是说没有人负责继续改善,而是我们对这些自然资源消费的规模实在太大,其中的利益链实在太复杂,所谓的可持续认证作为跟随资本主义逻辑的产物根本没法颠覆这种剥削性的逻辑。减少对动物的剥削,提高所谓的动物“福利”,提倡所谓的“人性化”杀戮,就好像一个家长决定不再用抽皮鞭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改用扇耳光。

    大概人们最担心的还是吃进去的东西是不是会让自己得病。影片里提到的三文鱼染色(还有滥用抗生素)之类的操作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在一些北欧国家,专家甚至不建议生育阶段的女性使用多脂鱼,因为二恶英和多氯联苯都溶于脂肪,因而越是“肥美”的鱼类毒素越多。越是食物链上端的动物,生物累积性和毒素也越多。当人们对消费的狂热超过维持自身机能所需,高密度、大范围的养殖绝对会滋生出一系列难以入目的行径。对地球健康的东西才是对我们健康的;我们的环境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这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这不是素食者和肉食者的区别,是 need 和 greed 的区别。

    我觉得这部纪录片很简洁明了地展示了一个人认知成长的曲线。确实,没有一个人生来就会明白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自己该做什么才能减少不必要的伤害。我们不怕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最怕的是“眼不见为净”(out of sight out of mind)。Vegan 圈近年有个一直在传的 meme:人们愿意为了保护鱼而抵制塑料,却不愿为了保护鱼而不吃鱼。这种认知失调连自然纪录片专业户 David Attenborough (大卫·阿滕伯勒) 在《A Life On Earth》里也犯过。我们很难对非人类的动物产生同情心,尤其是那些被人们认为长得不够可爱,或者不够有灵气的物种。我们对待这些无辜生灵的方式,比对待我们最憎恶的敌人更残忍。在这点上,Seaspiracy 解释得很清楚:只要有神经系统,只要能感觉到痛,就足以是不被伤害的理由了。遗憾的是,这个卢梭、边沁在十八世纪就提出的观点直到二十一世纪还需要人们不断拍片重申。

    全球已知物种中,没有比人类更具破坏性的动物了。而许多人则将这种跨越种族、物种,且殃及我们子孙后代的破坏能力与野生世界的弱肉强食等同起来。将野生动物为了存活而作出的行为,与人类出于贪欲而作出的行为相提并论。仿佛人不是什么高等动物,而需要借鉴野生动物的行为来解释我们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这些人的存在,或许告诉我们人类既可以是最具认知能力的物种,但也是最会自欺欺人、最短视、最愚蠢的物种。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