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的狄更斯还是慈面仁心的,他笔下的世界不再是尖刻冰冷而无药可救,现实转向柔弱,而不是冷酷。如果做一个统计,《小杜丽》中至少超过一半的人都是美丽的,即使是那些被批判的人。我一直是很讨厌Fanny Dorrit 的,她功利而世故,吵闹而浮夸,那副嘴脸真是让人产生不了半点喜爱。但当她把胸针扣在Amy胸前时,突然那个张牙舞爪的Fanny不见了,我想她是爱着Amy的,只是苦难与折磨让她变得嘴碎与挑剔,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样的苦难的。还有大叫着“收租!”的Mr.Pancks,在终于忍受不了每天压榨穷苦的底层人时,压制着的内心的愤怒与无奈。我真心喜欢Mr.Pancks这个角色,当他不板起面孔时就像个孩子般单纯可爱,情绪流露从不遮掩,一直记得他的开怀大笑。还有那个可怜的意大利人,每次看到他心里都是温暖的,他陪孩子们玩耍,干活十分卖力,用新学来的不标准的英语说着“I am very happy!"我很想就这样停滞,因为眼前的世界太过温暖。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princess, and she had everything she could wish for, and a great deal more.
Near the palace was a cottage, in which lived a poor little tiny woman, all alone.
And one day, the princess stopped to the cottage, and said to the tiny woman, “Let me see what you keep there.”
And the tiny woman opened a very secret place, and showed the princess a shadow.
It was the shadow of someone who gone by many years ago.
“And you watch over this everyday?” said the princess.
“Yes” said the tiny woman, “because no one so good or kind had ever passed that way ever since”.
And then the princess realized that for all her gold, and silver, and diamonds and rubies, she had nothing so precious to her as that shadow was to that tiny woman.
演员阵容中,Claire Foy不算是全角度美女,但是清纯劲儿和角色贴合;Andy Serkis又饰演神经质邪恶的角色,有点现实版“咕噜”的意思;Matthew Macfadyen怎么说呢,角色不怎么出彩,就是笨拙和憨厚,典型的英国绅士。
我认为影片人物设定中,小杜丽的姐姐最为出彩,带着无论世事如何艰难,也要好好活下去的世俗泼辣劲儿。大概是因为像我等有点生活阅历的人,已经将纯洁、坚贞等品质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虚幻。这又是谁的悲哀!
当然,故事也不回避世俗。当Arthur投资失败时,他觉得自己没脸娶Dorrit这样一个富家女。可当他得知Dorrit已经再次沦为穷光蛋时,他又开心了。由此可见,一个男的最好比自己的女伴强,哪怕强一点儿也行。这不是因为女的功利,实在是因为男性自己的虚荣心。
原本想先看一看狄更斯的《小杜丽》原著,然后再对这部BBC的同名改编剧集做一番欣赏。 但看着海报中Amy深深如水的眼神,以及身后雾蔼中的芸芸众生之时,我便屈从于BBC巨大的魅力,从而沉醉在这片流动于光影之中的人生画卷当中。
关于本剧的演员、制作、服装、布景以及音乐的溢美之词,已被无限流传。无需赘述。而另外那些呈现在心中的,恍如隔世的旧日感受,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这里,我只想专注于我们的小杜丽----这颗灰烬中的钻石,暗夜里的明星。
每当看着小杜丽披着蓝色的斗篷穿梭于泥泞的街道、栖身于黑暗的斗室或是舒展于美丽的阳光之中的时候,总会觉察出一种若去若还的灵动之姿,而从中,你会进一步地升腾起一种不占有也不被占有的真爱之感。这种真爱使她无怨地侍奉着陷入尘世迷幻的父亲,使她包容地拥抱起堕入物质深渊的手足,也使她克制地等候着爱情的眷顾以及最终幸福的到来。她的每一声心跳至始至终地跟随着爱的频率,不被迷惑,不曾颠倒,坚韧地接受爱的考验,孤独而又宁静地寻找着生命的真谛。如此,当亲爱的人们,于黑暗中不断挣扎之际,她便有了温柔的力量为他们绽放出爱的神情,有了空灵的歌喉为他们轻轻吟唱起回家的歌。
我突然领悟了剧中那些极尽冷酷、执着与颠狂的角色的真实作用。他们只是灰烬,只是一片暗夜。在灰烬将污浊织进世人新衣的时候,也让更多人怀念起那爱作机杼,情作织线的旧衣装。在暗夜将人们引入贪婪与欲望的深渊之时,也让更多的人寻找起可以指引他们重回生命真途的光明。狄更斯从没忘记过,在每一部作品中,创作像Amy一样的角色,他的心中一直存在着真爱,他想要奉献给世人一个美妙心灵的榜样,一种坚持自我的力量。一个向着光明进发的纯色希望。
我想我会一直记得影片最后,Amy那张含韵的笑颜,宛若一颗灰烬中的钻石,一颗暗夜里的明星......
平民窟的街道好像永远都看不到阳光,法律总是那么残酷,制度拖沓且对财产没有任何保障。
但是amy的善是黑暗中的一点光,在一无所有后authur才认清amy对他一直以来不离不弃的爱。在他富足且有地位时,从没有辨认出,也许是太过骄傲,自持过高。
我想:若没有那场破产,也许authur永远也不会拨开眼前的浮云。在他眼里amy只是个孩子,比她小一半,他想去帮助、爱护,但从不把她当作女人看。
但不是每个都有机会通过一场风浪来向爱人证明他或她的爱
所以amy很幸运
很多情况下,我们看着手边的人变得越来越强大,光芒越来越盛大,自己却仍然是那个丑小鸭,一无所有,笨拙且幼稚,为他高兴的同时,看着距离渐行渐远,然后消失不见。
最近的很多时候,享受那种passers-by的状态,好像随时可以走掉。
因为是路人,所以更要尽性地玩耍。
在花好月圆,良辰美景际,送自己一个卡通气球,拴在自行车上,然后很快地骑车,看它随着风呼啦啦地飞,没有任何牵绊。
这种游荡的状态,很自我。
后期的狄更斯还是慈面仁心的,他笔下的世界不再是尖刻冰冷而无药可救,现实转向柔弱,而不是冷酷。如果做一个统计,《小杜丽》中至少超过一半的人都是美丽的,即使是那些被批判的人。我一直是很讨厌Fanny Dorrit 的,她功利而世故,吵闹而浮夸,那副嘴脸真是让人产生不了半点喜爱。但当她把胸针扣在Amy胸前时,突然那个张牙舞爪的Fanny不见了,我想她是爱着Amy的,只是苦难与折磨让她变得嘴碎与挑剔,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样的苦难的。还有大叫着“收租!”的Mr.Pancks,在终于忍受不了每天压榨穷苦的底层人时,压制着的内心的愤怒与无奈。我真心喜欢Mr.Pancks这个角色,当他不板起面孔时就像个孩子般单纯可爱,情绪流露从不遮掩,一直记得他的开怀大笑。还有那个可怜的意大利人,每次看到他心里都是温暖的,他陪孩子们玩耍,干活十分卖力,用新学来的不标准的英语说着“I am very happy!"我很想就这样停滞,因为眼前的世界太过温暖。
我想电影的暗色调并不意味着阴郁与冷漠,它是在凸显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温暖的微末在黑色的背景下衬托出光芒,这光芒恰到好处,不会刺痛你的眼。
我们常常看到冰冷的现实,就如我准备一口气读完《复活》,却在刚读过简介时心生怯意。还有《安娜 卡列尼娜》,担心不圆满的结局带来差心情。然而大多数现实不是冰冷而是柔弱的,所以不必畏惧。现实中当然有John一般不如意的人,但要相信John一定能找到一位爱他的妻子。
我越来越爱这个柔弱的现实。
『顺便说一句,我是冲着Matthew Macfadyen来看的』
Near the palace was a cottage, in which lived a poor little tiny woman, all alone.
And one day, the princess stopped to the cottage, and said to the tiny woman, “Let me see what you keep there.”
And the tiny woman opened a very secret place, and showed the princess a shadow.
It was the shadow of someone who gone by many years ago.
“And you watch over this everyday?” said the princess.
“Yes” said the tiny woman, “because no one so good or kind had ever passed that way ever since”.
And then the princess realized that for all her gold, and silver, and diamonds and rubies, she had nothing so precious to her as that shadow was to that tiny w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