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哈威·凯特尔佩吉·戈尔姆利维克多·阿尔果保罗·考尔德伦伦纳德·L·托马斯维森特·拉雷斯卡弗朗姬索恩弗兰克·阿多尼斯保罗•希普乔·路德吉恩·坎菲尔德艾迪·丹尼尔斯比安卡·亨特EdKovens杰米·桑切兹MinnieGentryChris'MadDog'RussoBobMurphy菲尔·尼尔森DarrylStrawberry
类型:剧情犯罪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状态:HD中字 年份:1992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293494热度:351 ℃ 时间:2024-08-13 19:28:1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一部在十八天拍摄完成的低成本独立影片,由于片中涉及的内容,最终被划分为NC-17。成本的低廉导致片中的粗糙之处比比皆是,但其诚恳却掩盖一切的不足。这是部很肮脏的电影,目的却为了体现纯洁。Abel Ferrara导演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正义的道德观。观看这部影片之后并不同意Harvey Keitel说:“Abel有着扭曲的人性。”Abel的人性并不扭曲,他自身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nn影片中修女被强奸的事来自1982年西班牙的一宗真实案件。坏中尉这人物是Abel导演从Bob Dylan的歌曲中想到的。影片的最后,中尉汉森被枪杀在街头,死在自己的车里,这一段是偷拍的,也就是说你将在影片中看到纽约人面对死亡的真实反应。nnAbel导演不过多解释他的工作,他喜欢处于观众的角度拍电影。他为人性中同时存在的善与恶所着迷,语言说出来是这么的简单,去定义它却是那么困难。Abel对待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不那么平静,困惑多于折磨。“我被别人教育成一个天主教徒,但是人们并没注意到这点。如果我不去教堂,可能就是找挨打了,从出生时就这样了。这始终是个困惑,而Harvey也有这样的困惑。这有Bob Dylan的一句话,你只能有信仰或者没有,不存在中立。好的,这部电影就是关于中立的。”
#BFIPlayer 男主犹如一个游荡在城市中不安的灵魂,亦也代表那失去信仰的众生,当神迹降临,我们如同见证者,球赛和宗教是片中两个最重要的元素,作为天主教徒他早已经失去信仰,而强奸案在中段作为一个契机出现,劝说修女那场戏是他对于自己现有生活的一种怀疑,仿佛存在至善之人将会摧毁他的一切,而他也在结尾用自己的做法否定了自己的一生,最后如同耶稣般死亡。整部影片其实是被大量的宗教元素包裹着的,开场的送完孩子后车上挂着的十字架,裸体时身上戴的十字架(这里的手势已经呈现出被钉死的十字造型),合作伙伴家内各种元素。球赛则是作为剧情和情绪的推动,收音机和电视的播报节奏非常好,尤其是收音机的声音本身就带有一种纪实性质。让整部影片的真实度和观众的参与感都上升了。
视觉上,大量的背光的剪影和抖动的手持展现的是一个迷失的灵魂,红蓝光的处理(阿基多即视感)则是把迷幻效果拉满。大量的手持镜头,同样体现情绪,那种荒蛮感太强了(让我想到了卡萨维蒂《谋杀地下老板》那种镜头感)。非常喜欢结尾处的远景固定镜头,
听觉上现场收音效果非常不错,环境音很好,管风琴那部分还是挺敢用的,宗教氛围塑造的很好。
(修女让男主找耶稣谈谈让我想起了男主在马丁西科塞斯的电影《基督最后的诱惑》中出演的犹大,而且当两个角色面对面,他的嘶吼我都有些迷茫了,真的是服了)
康德提出过三条道德律令:一、普遍立法,二、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三、意志自律。具体概念就不细说了,直接代入到影片中。
“普遍立法”,中尉不停地借钱赌球,以中尉的角度来讲,输球后对方本不该继续相信他,而事实却正相反,中尉的主观判断与普遍行为法则第一次相悖,坚定了他的个人准则。n
“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在修女受到侵害后,中尉诘问修女与上帝,修女的原谅和上帝的不作为是他无法理解的。因为他没搞明白第二条,也并没有把罪犯当人看。至此他已完全失去了道德与自由。由此可见,中尉的两次大崩溃是有迹可循的。n
“意志自律”,由他的死亡进一步印证。中尉的债主们作为独立的道德主体,有着自己的游戏规则与价值观,中尉越过雷池,遭受到报复也是理所应当的。
对费拉拉生涯前三部都不感冒,这部倒是感受到了导演与角色要传达的情绪。
本来想写短评的,可是字太多,就随便发个长评吧。
1989年,在与科波拉、伍迪•艾伦联合导演的《纽约故事》(New York Stories)上映之后,马丁•斯科塞斯开始着手筹备一部黑帮电影的摄制。这部原为《Wise Guy》的电影根据小说家Nicholas Pileggi的作品改编,原著是一部真人真事的自传体小说,因为跟De Palma的系列电视重名,后来更名为《好家伙》(Goodfellas)。斯科塞斯极其喜欢原著中自由而流畅的叙述风格,也喜欢书中描写的许多细节。它们的一部分让斯科塞斯童年的记忆再度鲜活起来,另一部分极主观化的内容则更受斯科塞斯的青睐,他计划在大银幕上以电影的方式重现它们,对于喜欢求新求变的斯科塞斯来说,这是一次新的挑战。nn不得不提的情节是在《好家伙》的后段,三兄弟之一的Tommy已经被帮会干掉,许多未知的事情正处于临界点,而斯科塞斯却不紧不慢的偏离主线,将镜头对准Ray Liotta饰演的Henry,巨细无遗地表现似乎是他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一天:早上吸食毒品后,Henry以看似饱满的精神开始忙碌起来:给同伙Jimmy送枪支,接家人回家,卖枪,做饭,敷衍寂寞的情妇,包装毒品……但事情总是一团糟:被FBI的直升机跟踪,枪支被Jimmy拒收还被斥责,在路上差点出车祸,叮嘱下却总是犯错的同伙……情节中Henry双目潮红,脸色苍白,冷汗淋漓……画外音和对话交替不停,狂放而嘈杂的配乐,人物始终处于动作之中,快速剪接的画面、不断移动摇晃的镜头……最后,时间已经是傍晚,当Henry在再一次吸食毒品后的亢奋中发动汽车,一把手枪突然指住了他的头,一切结束…… nn在这个段落里,斯科塞斯巧妙的为人物制造出一种恍惚的、主观的精神状态,使观众得以一窥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致展示了在重重压力之中的人物反应,暗示这一切即将崩溃的结局。在大卫•汤普森主编的《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中,斯科塞斯说起这是最难处理的部分,“我要为观众——这些从来没有体会过任何可卡因和吗啡的人物——制造出一种焦灼氛围和头脑处于毒瘾发作状态的样子…在这种压力之下,你就会变得有点功能性神经错乱,接着情绪开始沮丧…”。这个精心构建的段落堪称斯科塞斯最成功的创作之一,除了还原原著中文学化的心理描写外,斯科塞斯对电影语言的综合运用也创造出了极具表现性的戏剧空间。得益这种不落窠臼的创造力,于1990年上映的《好家伙》不但成为斯科塞斯个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黑帮电影之一。 nn1992年,以非主流著称的独立电影导演埃布尔•费拉拉(Abel Ferrara),拍摄了他职业生涯的代表作品之一——《坏中尉》(Bad Lieutenant)。这个故事讲述一个沉湎于毒品、赌博、性的警察,生活极端腐化堕落。在一桩修女被强暴的案件中,由于当事人拒绝透露作案者的身份,案件不了了之。Harvey Keitel饰演的警察被一种莫名的力量驱使,同时也为了获取奖金偿还赌债,一心找出案犯。最后他找出了两名案犯,却在修女的感召下彻悟一生中种种罪孽,转而将他们放走;而他却因为亏欠庄家太多赌债,迎来了自己的末日……片中埃布尔•费拉拉以缓慢、随意的非戏剧化叙述,营造出一股冷酷、糜烂的末日气息,用以反衬沉重的救赎主题,简单有力令人印象深刻。nn从整体的效果看,我认为《坏中尉》还算不上是杰作,因为它不够完美,太多的细节需要雕琢。尤其是片中Harvey Keitel饰演的角色在教堂中似见神迹而省悟一生的情节,转折过于突然,说教的味道浓郁,削弱了主题的表现力;另外过多的宗教意象也略显刻意。这些都妨碍了《坏中尉》去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但许多人依然喜爱这部不太完美的电影,其中就有拍了《好家伙》的马丁•斯科塞斯。在他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电影的一次回顾里,他挑选了十部个人最钟爱的电影,埃布尔•费拉拉的这部《坏中尉》排名第五。这是一份极个人的名单,标准为何无从考稽。唯一可能的共通点,也许它们都不是很完美的作品,至少我看过的其中两三部都属于这种状态。更值得怀疑的是,排在第一位的田壮壮作品《盗马贼》,应该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上映的作品,在这份九零年代的名单里出现,明显有些突兀。 nn但看完《坏中尉》后,马丁•斯科塞斯的偏爱也许有迹可寻。在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分中,有一个效果令人惊叹的段落。Harvey Keitel饰演的警察在夜总会喝酒后离开,边走边吸食毒品。这是一个跟拍的手提镜头,镜头带着轻微的晃动,在强劲的环境音乐节奏下,与人物轻微的晃动相对应。然后他来到一个毒贩家中,收取他委托给对方贩卖的毒资。他坐在沙发上,头部前后摇晃,眼睛不断眨动,东张西望,心不在焉的与毒贩母亲搭话。这里埃布尔•费拉拉用一组反拍镜头来拍摄他的动态,与身边女人的静态形成对比,中途插入一个装有现金的盒子的特写。然后他离开,在门外再次吸毒。镜头跟随着他,他踉踉跄跄的下楼,镜头摇晃得厉害,楼道里的灯光也在闪烁不定。他似乎感觉到什么,拔出枪来拿在手中,威胁开门察看的住户。当他走下楼去的时候,镜头却意外地停留在楼上,从上而下俯拍他的行动。这一节里只有偶然的一两声环境声。接仰拍,他摇晃着从门里走出来,然后插入一个主观视点镜头,对象是晃动的夸张变形的街景。然后镜头再次跟随他穿越街边的车辆,直到他上车离开。这时背景又响起来节奏强烈的配乐。在他驾车离开后,镜头转过来对准了空无一人的街道……nn这是一段与马丁•斯科塞斯在《好家伙》中的试验完全相同的情节。Harvey Keitel饰演的警察因为欠下赌债,担心对方前来寻衅,时时刻刻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下。与吸食毒品后的效果紧密相连,他先是处于亢奋的状态,然后转为毒瘾发作时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埃布尔•费拉拉以音效、镜头运动、构图来突出场景氛围,同时也巧妙的深入人物内心,将他深层的惊惶、失落、无助在虚幻的空间里清晰展现。同样是在人物命运转变之前的一次重要暗示,把这个堕入人生谷底的强横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某种程度上,这一段落的效果甚至超过了《好家伙》类似的部分,因为在整体上来看,这一部分是故事主线上极重要的存在,与全片的基调协调一致。很难说埃布尔•费拉拉是受了马丁•斯科塞斯的启发才拍出这个段落,但可以肯定的是,马丁•斯科塞斯将《坏中尉》列为至爱之一,这一关联的情节绝对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这么说起来,马丁•斯科塞斯多少也算是自恋的家伙了。
真实身份 正体
蛟龙行动
谈途人生
古剑飘渺录
监狱疑云
三
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一个作家为了逃避越战征...
播放指数:988℃
一部在十八天拍摄完成的低成本独立影片,由于片中涉及的内容,最终被划分为NC-17。成本的低廉导致片中的粗糙之处比比皆是,但其诚恳却掩盖一切的不足。这是部很肮脏的电影,目的却为了体现纯洁。Abel Ferrara导演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正义的道德观。观看这部影片之后并不同意Harvey Keitel说:“Abel有着扭曲的人性。”Abel的人性并不扭曲,他自身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nn影片中修女被强奸的事来自1982年西班牙的一宗真实案件。坏中尉这人物是Abel导演从Bob Dylan的歌曲中想到的。影片的最后,中尉汉森被枪杀在街头,死在自己的车里,这一段是偷拍的,也就是说你将在影片中看到纽约人面对死亡的真实反应。nnAbel导演不过多解释他的工作,他喜欢处于观众的角度拍电影。他为人性中同时存在的善与恶所着迷,语言说出来是这么的简单,去定义它却是那么困难。Abel对待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不那么平静,困惑多于折磨。“我被别人教育成一个天主教徒,但是人们并没注意到这点。如果我不去教堂,可能就是找挨打了,从出生时就这样了。这始终是个困惑,而Harvey也有这样的困惑。这有Bob Dylan的一句话,你只能有信仰或者没有,不存在中立。好的,这部电影就是关于中立的。”
有些人一辈子只会拍黑色电影,比如这位游走在好莱坞边缘的阿贝尔•费拉拉,就能轻易的把一场若无其事的棒球赛演化为一段彻头彻尾的丑恶杀戮。对阴暗面的理解与把握,不同的导演总有不同的解决方式,费拉拉的风格化在某些时候显得太过冒失,那些内在缺憾与题材敏感难免招来诸多的非议。《坏中尉》算得上费拉拉电影中的一朵奇葩,游走在肮脏粗陋中的镜头,把所谓的人性泯灭到一个令人绝望的高度,十字架上淋漓漫滴的鲜血是控诉也是诅咒,为恶之人即使幡然悔悟,也逃不过下地狱的黑暗厄运。
《坏中尉》以低廉的成本和18天的拍摄日告诉人们什么叫“妙手偶得”的道理,这部电影入选了当年《电影手册》年度十佳,连蜚声国际影坛的大师马田•史高西斯也将其列为个人十佳的第五名。费拉拉崇尚暴力犯罪,嗜好低小成本,习惯于携摄影机出入肮脏粗陋的街道与阁楼,去披露社会角落里那些看不见的罪恶和天谴,《坏中尉》里哈维•凯特尔的角色彻底颠覆了警察正义的形象,成为作恶多端、五毒俱全的化身。阿贝尔•费拉拉用很简练的镜头勾勒出这个人物的生活状况,他酗酒成性、赌球上瘾、情绪暴躁、沉溺毒品、纵欲情色……除了电影开始在车内与儿子的一番对话,你很难从他身上发掘到作为“人”的一种成分,整部电影的气氛阴郁而又冰冷,让人在绝望中体验到透骨的死寂味道。
哈维•凯特尔是电影唯一的主角,他穿游在城市里最肮脏邪恶的地段,用自己的无情覆盖着罪恶的一切。罪案现场的凯特尔总喜欢嚼着口香糖谈论即将举行的棒球比赛,似乎眼前的尸体和罪恶事不关己,即使是那个教堂里的虔诚修女遭遇了两个未成年人的疯狂蹂躏,作为信徒的他也同样以漠然来回应。如果说漠然只是冰冷,那么邪恶就是狂热,腰间的一把左轮枪原本象征警察维护正义的使命,到了此处竟沦落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有了这个念头,他就可以把劫犯的赃款堂而皇之的放入自己的口袋,并在夜晚逼迫街边过路的女子给予意淫化的吹箫服务。一场三P的床底之欢后,哈维•凯特尔向镜头展示了一遍自己坚实而又雄壮的正面裸体,病态的面容配合强烈的配乐,将他亢奋背后的失落与无助展现的淋漓尽致。所谓的高超演技需要的不是外炫,而是不动声色的爆发,哈维•凯特尔奉献了一次教科书式的演绎,让这个外表强横骨子可怜的人物变得清晰可见。
罪恶用来映衬善良,肮脏用来彰显纯洁,黑暗用来诠释光明,这是费拉拉坚定的信念,也是他个人笃信的道德观。对善与恶的理解,说起来很简单,想要去定义又总是太难,《坏中尉》用了最简单最粗暴的方式,就是打破信仰去追寻二者之间的界限,于是它的代价是圣母像的倒掉、十字架上的滴血、修女在教堂里遭受惨绝人寰的轮奸……一个冷漠的基督徒在信仰面前无法承受罪恶的时刻,是他觉醒的开始,也是他宿命的到来。在粗糙而晃动的镜头下,一个决然间被定义为“恶棍”的角色用坚毅的神情把两个强奸犯送上了开往另一个城市的长途车,自己则在债主施舍的子弹下安然睡去。
费拉拉迷恋第一人称的直白视角,手提镜头在摇晃与闪烁之间,产生了极度逼真化的令人惊叹的效果。《坏中尉》有着粗糙的毛边,算不上精雕细琢,哈维•凯特尔在教堂里撞神的一场戏也少不了唐突之感,不过整部电影的诚意足以掩盖其粗陋的小节。这部电影诞生后的第17年,德国人赫尔佐格的翻拍版在威尼斯公映,两位导演却为电影的版权问题打起了嘴仗,到底是谁是谁非如今还是难以定论,不过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沃尔纳•赫尔佐格选用尼古拉斯•凯奇做男主角,影片已经失败了一半。
#BFIPlayer 男主犹如一个游荡在城市中不安的灵魂,亦也代表那失去信仰的众生,当神迹降临,我们如同见证者,球赛和宗教是片中两个最重要的元素,作为天主教徒他早已经失去信仰,而强奸案在中段作为一个契机出现,劝说修女那场戏是他对于自己现有生活的一种怀疑,仿佛存在至善之人将会摧毁他的一切,而他也在结尾用自己的做法否定了自己的一生,最后如同耶稣般死亡。整部影片其实是被大量的宗教元素包裹着的,开场的送完孩子后车上挂着的十字架,裸体时身上戴的十字架(这里的手势已经呈现出被钉死的十字造型),合作伙伴家内各种元素。球赛则是作为剧情和情绪的推动,收音机和电视的播报节奏非常好,尤其是收音机的声音本身就带有一种纪实性质。让整部影片的真实度和观众的参与感都上升了。
视觉上,大量的背光的剪影和抖动的手持展现的是一个迷失的灵魂,红蓝光的处理(阿基多即视感)则是把迷幻效果拉满。大量的手持镜头,同样体现情绪,那种荒蛮感太强了(让我想到了卡萨维蒂《谋杀地下老板》那种镜头感)。非常喜欢结尾处的远景固定镜头,
听觉上现场收音效果非常不错,环境音很好,管风琴那部分还是挺敢用的,宗教氛围塑造的很好。
(修女让男主找耶稣谈谈让我想起了男主在马丁西科塞斯的电影《基督最后的诱惑》中出演的犹大,而且当两个角色面对面,他的嘶吼我都有些迷茫了,真的是服了)
康德提出过三条道德律令:一、普遍立法,二、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三、意志自律。具体概念就不细说了,直接代入到影片中。
“普遍立法”,中尉不停地借钱赌球,以中尉的角度来讲,输球后对方本不该继续相信他,而事实却正相反,中尉的主观判断与普遍行为法则第一次相悖,坚定了他的个人准则。n
“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在修女受到侵害后,中尉诘问修女与上帝,修女的原谅和上帝的不作为是他无法理解的。因为他没搞明白第二条,也并没有把罪犯当人看。至此他已完全失去了道德与自由。由此可见,中尉的两次大崩溃是有迹可循的。n
“意志自律”,由他的死亡进一步印证。中尉的债主们作为独立的道德主体,有着自己的游戏规则与价值观,中尉越过雷池,遭受到报复也是理所应当的。
对费拉拉生涯前三部都不感冒,这部倒是感受到了导演与角色要传达的情绪。
本来想写短评的,可是字太多,就随便发个长评吧。
1989年,在与科波拉、伍迪•艾伦联合导演的《纽约故事》(New York Stories)上映之后,马丁•斯科塞斯开始着手筹备一部黑帮电影的摄制。这部原为《Wise Guy》的电影根据小说家Nicholas Pileggi的作品改编,原著是一部真人真事的自传体小说,因为跟De Palma的系列电视重名,后来更名为《好家伙》(Goodfellas)。斯科塞斯极其喜欢原著中自由而流畅的叙述风格,也喜欢书中描写的许多细节。它们的一部分让斯科塞斯童年的记忆再度鲜活起来,另一部分极主观化的内容则更受斯科塞斯的青睐,他计划在大银幕上以电影的方式重现它们,对于喜欢求新求变的斯科塞斯来说,这是一次新的挑战。nn不得不提的情节是在《好家伙》的后段,三兄弟之一的Tommy已经被帮会干掉,许多未知的事情正处于临界点,而斯科塞斯却不紧不慢的偏离主线,将镜头对准Ray Liotta饰演的Henry,巨细无遗地表现似乎是他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一天:早上吸食毒品后,Henry以看似饱满的精神开始忙碌起来:给同伙Jimmy送枪支,接家人回家,卖枪,做饭,敷衍寂寞的情妇,包装毒品……但事情总是一团糟:被FBI的直升机跟踪,枪支被Jimmy拒收还被斥责,在路上差点出车祸,叮嘱下却总是犯错的同伙……情节中Henry双目潮红,脸色苍白,冷汗淋漓……画外音和对话交替不停,狂放而嘈杂的配乐,人物始终处于动作之中,快速剪接的画面、不断移动摇晃的镜头……最后,时间已经是傍晚,当Henry在再一次吸食毒品后的亢奋中发动汽车,一把手枪突然指住了他的头,一切结束…… nn在这个段落里,斯科塞斯巧妙的为人物制造出一种恍惚的、主观的精神状态,使观众得以一窥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致展示了在重重压力之中的人物反应,暗示这一切即将崩溃的结局。在大卫•汤普森主编的《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中,斯科塞斯说起这是最难处理的部分,“我要为观众——这些从来没有体会过任何可卡因和吗啡的人物——制造出一种焦灼氛围和头脑处于毒瘾发作状态的样子…在这种压力之下,你就会变得有点功能性神经错乱,接着情绪开始沮丧…”。这个精心构建的段落堪称斯科塞斯最成功的创作之一,除了还原原著中文学化的心理描写外,斯科塞斯对电影语言的综合运用也创造出了极具表现性的戏剧空间。得益这种不落窠臼的创造力,于1990年上映的《好家伙》不但成为斯科塞斯个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黑帮电影之一。 nn1992年,以非主流著称的独立电影导演埃布尔•费拉拉(Abel Ferrara),拍摄了他职业生涯的代表作品之一——《坏中尉》(Bad Lieutenant)。这个故事讲述一个沉湎于毒品、赌博、性的警察,生活极端腐化堕落。在一桩修女被强暴的案件中,由于当事人拒绝透露作案者的身份,案件不了了之。Harvey Keitel饰演的警察被一种莫名的力量驱使,同时也为了获取奖金偿还赌债,一心找出案犯。最后他找出了两名案犯,却在修女的感召下彻悟一生中种种罪孽,转而将他们放走;而他却因为亏欠庄家太多赌债,迎来了自己的末日……片中埃布尔•费拉拉以缓慢、随意的非戏剧化叙述,营造出一股冷酷、糜烂的末日气息,用以反衬沉重的救赎主题,简单有力令人印象深刻。nn从整体的效果看,我认为《坏中尉》还算不上是杰作,因为它不够完美,太多的细节需要雕琢。尤其是片中Harvey Keitel饰演的角色在教堂中似见神迹而省悟一生的情节,转折过于突然,说教的味道浓郁,削弱了主题的表现力;另外过多的宗教意象也略显刻意。这些都妨碍了《坏中尉》去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但许多人依然喜爱这部不太完美的电影,其中就有拍了《好家伙》的马丁•斯科塞斯。在他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电影的一次回顾里,他挑选了十部个人最钟爱的电影,埃布尔•费拉拉的这部《坏中尉》排名第五。这是一份极个人的名单,标准为何无从考稽。唯一可能的共通点,也许它们都不是很完美的作品,至少我看过的其中两三部都属于这种状态。更值得怀疑的是,排在第一位的田壮壮作品《盗马贼》,应该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上映的作品,在这份九零年代的名单里出现,明显有些突兀。 nn但看完《坏中尉》后,马丁•斯科塞斯的偏爱也许有迹可寻。在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分中,有一个效果令人惊叹的段落。Harvey Keitel饰演的警察在夜总会喝酒后离开,边走边吸食毒品。这是一个跟拍的手提镜头,镜头带着轻微的晃动,在强劲的环境音乐节奏下,与人物轻微的晃动相对应。然后他来到一个毒贩家中,收取他委托给对方贩卖的毒资。他坐在沙发上,头部前后摇晃,眼睛不断眨动,东张西望,心不在焉的与毒贩母亲搭话。这里埃布尔•费拉拉用一组反拍镜头来拍摄他的动态,与身边女人的静态形成对比,中途插入一个装有现金的盒子的特写。然后他离开,在门外再次吸毒。镜头跟随着他,他踉踉跄跄的下楼,镜头摇晃得厉害,楼道里的灯光也在闪烁不定。他似乎感觉到什么,拔出枪来拿在手中,威胁开门察看的住户。当他走下楼去的时候,镜头却意外地停留在楼上,从上而下俯拍他的行动。这一节里只有偶然的一两声环境声。接仰拍,他摇晃着从门里走出来,然后插入一个主观视点镜头,对象是晃动的夸张变形的街景。然后镜头再次跟随他穿越街边的车辆,直到他上车离开。这时背景又响起来节奏强烈的配乐。在他驾车离开后,镜头转过来对准了空无一人的街道……nn这是一段与马丁•斯科塞斯在《好家伙》中的试验完全相同的情节。Harvey Keitel饰演的警察因为欠下赌债,担心对方前来寻衅,时时刻刻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下。与吸食毒品后的效果紧密相连,他先是处于亢奋的状态,然后转为毒瘾发作时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埃布尔•费拉拉以音效、镜头运动、构图来突出场景氛围,同时也巧妙的深入人物内心,将他深层的惊惶、失落、无助在虚幻的空间里清晰展现。同样是在人物命运转变之前的一次重要暗示,把这个堕入人生谷底的强横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某种程度上,这一段落的效果甚至超过了《好家伙》类似的部分,因为在整体上来看,这一部分是故事主线上极重要的存在,与全片的基调协调一致。很难说埃布尔•费拉拉是受了马丁•斯科塞斯的启发才拍出这个段落,但可以肯定的是,马丁•斯科塞斯将《坏中尉》列为至爱之一,这一关联的情节绝对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这么说起来,马丁•斯科塞斯多少也算是自恋的家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