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部分的白人血统,当时他目睹了许多的种族厄运,同时自己也经历了不少,他和当地的英国留学生发生过口角,所以对干预他的未来的人,一直有一种仇视感nn正因为缺乏安全感,我才走上了功夫之路,我一直在想如果没遇到那些痞子,我会变成什么样nn技击已经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自我诠释nn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他不得不战斗下去,他必须坚持自己的信念,做到知行合一nn武术有时又是与愤怒格格不入,那是美感、激情、艺术的结合统一nn武学的艺术,就像徒手作画一般nn拍《青蜂侠》的时候,我并不是我自己,我努力想积累外部的安全感,外部的技巧,而从来没想过,李小龙会怎么做。好在他很快就决定,“我不干了”,这是他的一次觉醒。nn他一直想成为一个全面的人,要将功夫、哲学和做人相结合nnall type of knowledge ultimately means self-knowledge 一切知识最终都是自己的知识nn一边是本能,一边是控制,你必须将两者完美结合,如果本能发挥到极限,就会不科学,如果控制到达极限,你可能会突然变成一个机器人nn截拳道并不是可以加入的流派,你要么明白,要么不明白,就这么简单。因为有了流派,大家就被分开了,不能团结在一起,因为流派变成了法则nn成为武术家也意味着毕生投身艺术nn他对于自己的想法和信仰,过于直率和偏执,他甚至让自己的朋友乔治,铸了一座小墓碑,它十分沉重,上面写道,“深切缅怀一位被经典混乱扭曲的自由之人 Inmemory of a once fluid man crammed and distorted by the classical mess.”
“classical mess meant that all these traditions were a classical mess. ” 一切传统都是经典混乱"
I, Bruce Lee, will be the first highest paid Oriental super star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return I will give the most exciting performances and render the best of quality in the capacity of an actor. Starting 1970 I will achieve world fame and from then onward till the end of 1980 I will have in my possession $10,000,000. I will live the way I please and achieve inner harmony and happiness.
2012加拿大纪录片《我是李小龙》,豆瓣评分8.0。
本片距离李小龙去世已经过去39年了,期间诞生了多部李小龙的纪录片,时隔39年的2012年还有电影人热衷于拍摄李小龙纪录片,还有那么多的明星大腕愿意在纪录片中露脸为李小龙站台,足见李小龙的影响有多么的深远。
本片内容由三部分组成:李小龙本人接受电视台采访、李小龙亲友的采访、李小龙粉丝的采访。看到有这么多的外国明星大腕盛赞李小龙对自己的深远深远,甚至在镜头前因怀念而流泪,真的很为身为中国人的李小龙感到自豪。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李小龙接受电视台采访,李小龙虽是习武之人,却不肤浅,对哲学有着深厚的理解,言谈之中妙语连珠,常有意义深刻的话语出口,这对于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难得。
本片中多次提到李小龙的性格暴躁,脾气不好,李小龙自己也亲口承认(脾气好的人不会热衷于街头打架,反过来说,热衷街头打架的人的脾气一定不好)。在有的采访画面中,能够明显感到李小龙的谈吐之间透着一种咄咄逼人的霸气,甚至是目中无人的骄横。我想这和他年少成名、天下无敌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李小龙独创的截拳道,我听说过,但不甚了解,本片对李小龙创立截拳道的思想和过程做了全面介绍,从中明白了截拳道的创办思想——短平快准狠(这五个字是我总结的)。可以说,李小龙习武就是为了打架能赢,李小龙是先打架后习武,所以习武的目的很明确——战胜别人,而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所以李小龙不仅是个动作演员,更是个实战型的功夫高手,而不是很多武术大师的花拳绣腿。
影片还探讨了李小龙对现代综合格斗竞技的巨大影响,一众武术家围绕着李小龙算不算是MMA综合格斗竞技的鼻祖展开辩论。事实上,李小龙在名分上是不是MMA综合格斗竞技的鼻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引领并深远影响了之后的MMA综合格斗竞技。
本片是一部传记型的纪录片,有助于观众完整地了解李小龙短暂却耀眼的生平。影片从李小龙的童年一直讲述到死去,涵盖了李小龙生平所有的重要阶段,李小龙参演过的所有影视作品都有介绍。人们对李小龙影视作品的关注更多地是在李小龙主演的4部电影上,事实上李小龙还有不少作为配角的影视作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青蜂侠》中的佐藤。
李小龙是1973年离世的,正好1973是我的出生年,正好与我错开。我大概是在十多岁时才知道了李小龙,到大学成为电影迷之后,开始通过电影侧面感受李小龙曾经的存在。我对李小龙更多的印象源于很多电影中对李小龙的模仿与致敬,比如昆汀的《杀死比尔》两部曲是太典型的致敬李小龙,再有香港电影中有太多太多的模仿李小龙的动作戏,有太多太多的演员模仿过李小龙,没法列出,因为太多了。
本片在剪辑上很有趣的一点是,将李小龙演过的影视剧作品中与采访内容相关的画面截取出来作为采访内容的影像配图,这个做法我头一次在纪录片中见到。比如,受访者说,李小龙回到香港后受到热烈欢迎,此时画面就变成了李小龙某部影视作品中被一群人围住欢呼雀跃的影像。
采访穿插,信息量极大,不同人眼中的李小龙展现在观众眼前,使他的形象更加饱满立体,打破了大众以往对李小龙的刻板印象
你是愿意从真正懂李小龙的人口中了解李小龙,还是从乱写一通意图炒作的媒体口中了解李小龙呢?
记一下给我印象深刻的台词:
他有部分的白人血统,当时他目睹了许多的种族厄运,同时自己也经历了不少,他和当地的英国留学生发生过口角,所以对干预他的未来的人,一直有一种仇视感nn正因为缺乏安全感,我才走上了功夫之路,我一直在想如果没遇到那些痞子,我会变成什么样nn技击已经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自我诠释nn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他不得不战斗下去,他必须坚持自己的信念,做到知行合一nn武术有时又是与愤怒格格不入,那是美感、激情、艺术的结合统一nn武学的艺术,就像徒手作画一般nn拍《青蜂侠》的时候,我并不是我自己,我努力想积累外部的安全感,外部的技巧,而从来没想过,李小龙会怎么做。好在他很快就决定,“我不干了”,这是他的一次觉醒。nn他一直想成为一个全面的人,要将功夫、哲学和做人相结合nnall type of knowledge ultimately means self-knowledge 一切知识最终都是自己的知识nn一边是本能,一边是控制,你必须将两者完美结合,如果本能发挥到极限,就会不科学,如果控制到达极限,你可能会突然变成一个机器人nn截拳道并不是可以加入的流派,你要么明白,要么不明白,就这么简单。因为有了流派,大家就被分开了,不能团结在一起,因为流派变成了法则nn成为武术家也意味着毕生投身艺术nn他对于自己的想法和信仰,过于直率和偏执,他甚至让自己的朋友乔治,铸了一座小墓碑,它十分沉重,上面写道,“深切缅怀一位被经典混乱扭曲的自由之人 Inmemory of a once fluid man crammed and distorted by the classical mess.”
“classical mess meant that all these traditions were a classical mess. ” 一切传统都是经典混乱"
他造出这个墓碑,是为了提醒自己回到流畅自然的状态
I, Bruce Lee, will be the first highest paid Oriental super star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return I will give the most exciting performances and render the best of quality in the capacity of an actor. Starting 1970 I will achieve world fame and from then onward till the end of 1980 I will have in my possession $10,000,000. I will live the way I please and achieve inner harmony and happiness.
Bruce Lee
1969
甚至连他本人也声称:“我要在好莱坞做最好的演员”,当梅耶为了平衡演员片酬而建立明星制度的时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无奈之举会成为今后许多年支撑行业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之后的成龙,甄子丹,甚至李连杰都不可避免的在好莱坞继续自己乃至国人心中的“功夫之梦”,可悲的是,电影中的“东亚病夫”也成了他们急切想脱掉的精神枷锁。
有前人栽树,就有后人乘凉,这一切的水到渠成看似容易,其实历经了不同时期的数次动荡,原谅本人对香港电影史知之甚少,但当时作为英属殖民地的香港,李小龙的出现确实给国人注入了一针文化上的“强心剂”,他们同样从对碎片的解读上升到急切的了解港人在电影上的话语权,即使作为一个贸然的闯入者,至少好莱坞的大门第一次如此敞亮的展现在他们面前,这个时候,哪怕丁点的可能都会让一大批“看到希望”的人趋之若鹜,一方面对于李小龙这个功夫标签的再次认知,另一方面,香港影人需要一个未来之星来博取香港电影重放光彩的可能,李小龙好似一粒泡腾片,在波澜不惊的水中搅起一串泡沫。又迅速的消失,但人们都记住了这甜蜜的味道,并为之津津乐道。
当然,这与他本身在美国的奋斗历程也有一定关系,他结交名流,希望以自身所设定的东方哲学重新定义动作片的格局,甚至在片中痛扁白人格斗高手,他所倡导的“道”,也成为美国武术家们认同的精神法则,他们认为,神秘古老的东方哲学,第一次离普通民众如此之近,离世界如此之近,而李小龙的坚韧和魅力,更是为这些标签烙上了浓重的个人印记,在成为精神偶像和文化符号之前,他似乎就显露出了这一切的特质。
本片同样,通过李小龙生前好友,包括遗孀的回忆,夹杂本人零星的采访片段,试图通过碎片化的影像为我们重新建立一个李小龙的形象,这点无疑使成功的,像我这样的观众,只能在记忆中寻找为我们建立文化自豪感的一片赞美之声中寻找偶像的定义,但这些符合程序的正义性吗?不能忘却的是,正是之前饱受欺压的历史,才让我们对来之不易的文化符号顶礼膜拜,正如我们怀念唐的盛世,元的疆域一样,这种可怜的、不假思索而爆发出的文化自豪感似乎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只能再故纸堆中满足,那么我只能说这种追捧和膜拜都是镜花水月般的幻象,我们只能看着偶像在异国莫名其妙的死去,我所理解的认同,普遍意义上的认同,是于历史之外的个人魅力,以及他所能带来的持续性的,无论是哲学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上的深层思考,李小龙用他的一生,践行了美国梦的诞生,也为我们竖立了一个标准,如何抛开种族和肤色,真正意义上实现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相信那些挑战者和踢馆的人,是不会在意他的肤色和种族背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