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拍摄于1999年的日本影片[铁道员],格局很小,着眼于一个普通铁道员的工作和家庭,但电影要探讨的主题却贯穿于古今中外我们每一个人。那就是,在事业和家庭上,孰轻孰重,应该怎么来把握这个平衡。
很显然,尽管影片很感人,属于不可多得的佳作,降旗康男和高仓健这对黄金搭档发挥出了他们最好的水平,但对于这个“左右为难”的难题,他们依然没有作出准确的解答,最后只能以铁道员佐藤乙松(高仓健饰)见到了女儿成长的三个阶段,并且得到了女儿 “雪子一点也不介意!”的安慰后,心灵上得到了救赎,最后安详地离开他热爱的工作岗位,去另一个世界跟妻子女儿团聚收场。
作为丈夫,佐藤乙松算是个好男人,没有渣男人都有的那些恶习(吃喝嫖赌抽),但他更是个好员工。虽然没有出众的才干,职务最高至站长——其实是北海道一条支线上一个小站的负责人,既是官又是兵,身为站长却没有下属,但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刚出生没多久的女儿感冒严重,他因为要坚守岗位而没有陪同妻子一起送女儿去医院。直至女儿早夭,他都没有陪在妻女身边。
<图片1>
<图片6>
<图片7>
后来妻子病逝,他又是因为要坚守岗位而没有守在身边。
工作就那么重要吗?那个岗位就那么离不开他吗?导演在影片最后用一种隐晦的方式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终于见到了女儿的佐藤乙松安详地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再也不能指挥火车进站,好像也没出什么事故。
而在影片开始,序幕之后打出片名的画面里,导演用这个构图来表明,佐藤乙松是被“铁道员”这份工作给紧紧地禁锢住了,三个大字围绕在他头上和左右,让他的生活空间几无空隙,没有其它出路,正如他自己在影片里多次说过的,除了铁道员的工作,他什么都不会。
<图片2>
为了坚守岗位,他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对于自己的在家庭中的失职,他唯一的发泄,就是仰头长长地吹出一声哨笛,正如他老朋友仙次(小林稔侍饰)所说:“以挥旗来代替愤怒,以笛声代替眼泪,以内心呼唤来代替呐喊,这就是铁道员。”
但恪守工作第一,“这个岗位离不开我”的人似乎忘记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继而也是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如果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而失去了对家人的照顾,那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如果佐藤乙松因为在工作时间离开岗位导致火车出事故,那固然是损失,但自己家人的生命就不是生命吗?一个生命跟数十个生命是同等重要的,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关注和爱护,没有谁该为谁牺牲的道理。
这部影片还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原谅)的作品。既饱含了高仓健对亡妻江利智惠美的愧疚,也满溢着他所扮演的铁道员佐藤乙松对妻子静枝(大竹忍饰)和女儿雪子(广末凉子饰)的负罪感。贯穿全片的歌曲《田纳西的华尔兹》是江利智惠美的成名作,在跟高仓健做了十二年夫妻后,两人离婚,之后江利智惠美一直郁郁寡欢,在45岁就孤独死去。高仓健在离婚后也没有再娶,孤独一生。在电影中佐藤乙松和妻子静枝反复吟唱《田纳西的华尔兹》,高仓健以此来表示对亡妻的怀念。而在佐藤乙松这个角色上,给他设置的救赎方式是让他见到女儿成长的三个阶段,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年龄段。
见到早夭的女儿,是本片的主要情节,大概算是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吧。尤其是雪子以高中生形象出现的时候,乙松终于明白了眼前的少女就是自己的女儿。这一段高仓健的表演非常精彩,他以一种努力克制却依然眼泪夺眶而出的方式来展现铁汉柔情。面对女儿,他满怀愧疚,问她为什么不早点表明自己的身份,雪子说担心他会害怕已成为鬼魂的自己,这时佐藤乙松说出了全片最感人的一句话:
“怎么会害怕呢?世上哪有父母会害怕自己的子女?”
<图片3>
<图片4>
这种表现方式是魔幻现实主义吗?我倒愿意做出另一种解读,在我所看到的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中,还没有见过这种解读。
那就是,佐藤乙松所见到的三个形象的女儿,其实是他负疚心理太重,为了原谅自己而出现的幻象。只有这样,即将退休,退休后又没有生活依靠,只有孤独离世的他,才能满心温柔,安详地离去。我们只要注意一下雪子三次出现的时候,佐藤乙松身边都没有其他人跟他一起这个关键点就能明白,导演这样安排也是有意给出这种解读的可能性的。
第二次出现的时候,虽然乙松的老朋友仙次在屋里,但那时他已喝得太多沉沉睡去,直至雪子离开他才醒来。
作出这种解读,我是受了 [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的结尾,面条(罗伯特.德尼罗饰)那个神秘微笑的启发。关于那个神秘的微笑,有一种解释就是,面条其实才是真正出卖朋友的人,由于他的出卖,几个朋友惨死,他带着负疚心理去鸦片馆,在鸦片的麻醉下产生了幻想,幻想自己是最仗义的人,出卖朋友的是麦克斯(詹姆斯.伍兹饰),他用这种幻想来原谅自己获得解脱,所以最后才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图片5>
同理,佐藤乙松在女儿和妻子相继离世后,一直背负愧疚心理,他的工作性质又是大多数时间都独处办公室,在这种环境和心境下,他唯有靠幻想出女儿出现,并亲口说出,对于他没有尽到父亲责任的事情,她“一点也不介意”,在幻想中得到女儿的宽恕后,最后才能安详地逝去。
<图片8>
[铁道员]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但那种打动人的方式是“润物细无声”的,导演和演员都很克制,没有把感情尽情地释放出来,尽管对于我们都会遇到的那个困境没有给出准确的解答,但那不是文艺作品应该背负的责任,观看这部电影的正确方式是,欣赏几位老戏骨精湛的表演和流淌在整部影片里那份浓浓的亲情和作为社会人那份坚守岗位的职业道德。
表现生活不圆满,表现生活的缺憾,“面对人类困境而写(拍)”,这就是文艺作品的魅力之一。
当佐藤乙松在站台记录本上庄重地写下了“今日无异常。”的时候,《铁道员》,这篇小人物的史诗迎来了它的咏叹调,那种史诗中的英雄人物特有的悲剧情节至此也完全迸发。在高潮中闪退,诚然不妥,因此当这个执著坚毅的老人却隐忍悲凉地在上天的安排下了结了自己心中的死结的时候,犹如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般,火柴熄灭了,他也死了。
“天空中划过一朵流星,奶奶说,那是因为有一个人死了。”当佐藤乙松最终倒在了那个伴随着他一生的站台上的时候,他的生命也如流星一般划过,找不到踪迹,却留下了一道耀眼的轨迹……
如同某种神圣的契约,他的生命和那个终日积雪的站台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站台改变了他的命运,作为契约的交换,他失去了他的妻儿,失去了几乎是他人生的一切,然而,他对于站台的命运却无法改变。当站台面临着消亡,他也不得不尾随而去。只是,上天给了他一次机会,并非死之前的幻视幻听,也并非死之前的回光返照,他似乎真正见到了他的女儿,并且他的女儿每天都在成长,虽然有点不可思议,虽然屏幕前的观众一头雾水,但是佐藤乙松却因此看到了他女儿的一生。却又无论如何也不是真实的情境,犹如火柴带来的那一些美丽的景象,只有在无助的时刻,才会出现。
“是雪子吗?”当作藤乙松悲怆地用沙哑的声音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乎这是不是真实的了,他也不在乎周围的一切是否存在于现实,甚至不在乎他是否也是个幽灵,那种隐忍于内心的情感正蠢蠢欲动,当他在当年近乎残忍地将自己的感情强行压入内心,而丝毫没有给予自己羸弱的妻子和病危的女儿时,他是否想到有一天,当他渐渐地老去,形单影吊地伴随着这冰冷的站台度过余身的时候,他是否会后悔,甚至是忏悔。然而,他默然的脸终究默然,即使在遇到老友时那闪过的一丝兴奋,即使是想到妻子高龄怀孕情景时那一丝酸楚,只有在最后,他确信了眼前带着铁道员的帽子,正在给他敬礼的美丽的女孩就是他的雪子的时候,惊讶的脸上才流露出幸福的眼泪,眼泪中带着深深的后悔。
他是否真的后悔了?后悔当年的所作所为?或是当年的无所作为?难道整部片子只是在忏悔他的一生,或是用这个极端地故事来获取观众的廉价的感动和一些瞬间蒸发的眼泪?那这部电影远远不能让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也不会去多想那段晦涩却浪漫的“雪子出现”。有人奇怪,他那个朋友,为什么不把他和她妻子埋一起?并对那感人至深的爱情却没有后续交待表示费解。但我却坚持这才是影片成为一步优秀的主旋律影片而不是充数夹杂着爱情和其他乱七八糟元素的所谓的主旋律影片的地方。爱情在这部片子上是次要的,什么他们爱情伟大之类的也只是更加衬突佐藤乙松的精神。爱情是伟大的,因此稀缺给予的爱情才更衬出他的绝情,他的冷酷,也更反映了他因为自己工作而执著甚至疯狂的精神,他能忘却一切,虽然这一切他很痛苦;他很怀念的妻儿,但他依然坚守岗位,最后那一幕,当他赫然在纸上写下“今日无异常”便是最好的解释。他将一切全部隐忍压制下去,纵使雪子的出现是那么地不可思议,然后他依然是他,那个漫天飞雪的日本北方小镇幌舞铁路的站长,那个叫做佐藤乙松的冷漠却执著的男人。他再一次地将感情压入了他的内心,然后再坚持站在自己的岗位之上,直到死去。
影片的背景也发人深思,那个北方的小镇,昔日的繁华已然不再,纵使当年这里充满了拓荒者的激情。佐藤乙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这个地方,他的行为代表了那个群体。在荒芜中开拓,何尝不像战后日本开拓的精神?或许佐藤乙松之于这个世界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是他执著的精神却异常高贵——至少在那个年代是这样的。
什么是主旋律影片?当某些人士已经将主旋律电影狭义地理解为“树典型、搞先进”的时候,我开始怀恋《辛特勒名单》,开始怀恋《肖申克的救赎》,开始怀恋《死亡诗社》……还有这部《铁道员》。
“你可知道你的名字,解释了我的一生。”
《铁道员》是高仓健1999年的片子,基于浅田次郎获得直木奖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来。高仓健饰演的是日本铁路“幌舞支线”上的铁道员佐藤乙松。这里一度因开发矿产变得繁华,可当矿产开采殆尽,住户也逐渐减少,支线即将被废弃,停止使用。原先的同事、后辈早已各奔东西,只有佐藤置若罔闻,每天重复着从未改变的日常工作。
早上看到了高仓健于本月10日辞世的消息,便开始考虑今天该看部什么片子来纪念他。作为一位来自日本的电影演员,高仓健在中国人心目中所处的地位不得不说是个奇迹。或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没有人不能随口说出“朝仓不是跳下去了吗,唐塔也跳下去了”的典故,所以《追捕》也许会是很多人今天的选择。只是有些事情很怪,一位演员,偶尔会有一部作品,成为他一生的缩影。如果想要在高仓健的作品中也选择这样的一部,那么《铁道员》一定是不二选择。
在《铁道员》中,高仓健饰演的佐藤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由于“幌舞支线”位于北海道,冬季漫长寒冷。而铁道员的工作则是需要长时间站在户外,引导列车来往,于是在影片中,我们经常可以高仓健身着制服伫立在雪中的画面。但严寒终究不是他要面临的最大苦难。原本佐藤有一位美丽的妻子,结婚后十七年,妻子终于产下一个女婴,取名为雪子。算是老来得女的佐藤看上去本可以获得美满的生活,可不久,雪子病故,随后妻子也撒手人寰。最令人痛心的,是两位最重要的人离开之时,佐藤都因正在值班而错过。孤独和愧疚,使得这位坚毅的铁道员终日承受着煎熬。他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站台,因为作为一名铁道员的职责,是他唯一不曾失去的东西。
在参演过《千里走单骑》后,高仓健一度希望隐退,那是2005年的事。年事已高加上出于健康状况方面的考虑,或许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可世事变迁,英雄迟暮总是不可规避的固定剧情。但当人们以为“阿健”就此要告别银幕之时,他在2011年又交出了作品《致亲爱的你》。这部叙事节奏舒缓,情节简单却感人至深的作品,算是告别,却也包含了倔强的坚守。
你不得不说,《铁道员》中的佐藤,为了坚守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可每每当他人有意或无意提及时,他总会以“我是铁道员”这样的台词作为回应。如果一个人过于倔强,或许很多道路便无从选择,可许多苦难也无从避免——没有人不钦佩这样的灵魂,可我们实在没有勇气选择这样的活法。毕竟现实有时,并不如故事的世界一般公正。
影片的最后,当佐藤搭上末班车,离开他坚守一生的站台时,我们已经看不到那个始终伫立的身影,听不到那“信号正常”的话语。鲍勃•迪伦说,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人。有的灵魂注定漂泊,有的灵魂却只能永远等待。也许等待,同样可以让一个男人,成为真正的男人。
佐藤的末班车,驾驶员是他多年的搭档,而守护他离开的,是他多年来迎来送往的人们。这多少是对旁观者的宽慰了。他的告别,是心满意足的。
天道不仁,粉碎了太多理所当然的幸福。可它终究会给问心无愧的灵魂,一个心安理得的结局。当佐藤在最后一日的值班日志上写下“本日无异常”时,他是否满意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壮志雄心,在小小的站台里,成全了无数人出走与归来的梦想呢?
高仓健去世了。本日无异常。
2014/11/18
——与高仓健有关的题外
几个月前高仓健的名字又热了一阵,很多人知道了他的内心疾苦,对死去妻子的愧疚,流产掉的胎儿。这些和《铁道员》都有关联……
可能一开始还觉得幌舞的老铁道员手势有做作的嫌疑,随着影片铺叙展开,自己一步步和忠于岗位的铁道员陷入了回忆的旋涡,无法自拔。更可怜的是自己完全经不起坂本美雨(日本配乐大师坂本龙一的女儿)的歌声飘荡。
那空灵的歌声真的可以穿透一切,看到高仓健扮演的铁道员竟然前后两次把自己的女儿和妻子送上了不归的火车,而自己则坚持在站台上目送她们远走。一去竟都是永别,委实为这个老铁道员悲伤难过,这该是多少隐忍的内心巨创。在回忆妻子时,还可以招架那些熟悉的场景,但是,当早亡的女儿雪子用一种神秘方式出现时,回忆里的点滴让自己感动得可以。
难言的愧疚,可恰恰是被感动了。高仓健、大竹忍、广末凉子、安藤政信……不管年纪大小,或者戏份多少,都可以催促着自己由衷的感动。
最单纯的一个原因是这个故事即使不是发生在日本北海道的幌舞小镇,也可以一样搬移到任何国度的某个小镇,当然,一样要有皑皑白雪,苍茫的远山以及孤独的铁轨。
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