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朱丽安·摩尔山德·贝克利迪恩·诺里斯茱迪·马克尔皮特·弗雷德曼昌西·莱奥普拉迪玛莎·贝莱斯艾伦·沃瑟曼斯蒂芬·吉尔伯恩
类型:剧情导演:托德·海因斯 状态:已完结 年份:1995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308422热度:347 ℃ 时间:2024-08-14 13:55:2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9/10 整部电影通过描述诡异的,原因不明的,同时治疗方法莫衷一是的环境病呈现了对现代病的一种提喻。现代病除了环境病之外最典型的就是心理疾病。
这两种现代病证都具有的共性就是发病起因的模糊和治疗手段和功效的模糊。(反映人类目前生物科学在面对现代性困境的无力)
发病起因的模糊体现在:一是发病的生物机制的模糊不清,二是关于导致发病的环境因素的说法上,科学家的莫衷一是,三是将一二两点结合起来解释发病机制的科学原理人类更是知之甚少。
治疗手段和功效的模糊则是基于发病机制的不明确而既无法用靶向药物控制症状,也无法通过所谓民间疗法或者是心理疗法达到痊愈(或者是预后效果因人而异,极为随机)。就像心理治疗药物只能控制病情(且要终身服药)但无法彻底根除患者的心理疾病,而心理咨询的效果则像玄学一样不可捉摸,大部分的病人仍然要长年累月和药物副作用以及无法根治而反复发作甚至恶化的病情作斗争。
而以上两大科学面对现代病的困境最终把我们引到一个问题上去:现代病究竟是否存在?既然所有现代病的特征都是如此模糊,但患者又确实经历着痛苦,那到底是医学的无力还是现代病其实只是当代人类被现代性异化而造成的排斥性反应?电影中女主为了治好她得的“环境病”去往一个声称为净土的心理神学治疗机构,与一切现代污染源隔离,试图根除她的疾病,但最后她的疾病却越发严重。这暗示着可能解决现代病困境的唯一方法不是竭尽全力克服现代性带来的种种恶果,而是把这些“恶果”都当成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正常互动的一部分,与之共存。心理疾病也是如此,如果任何办法都无法彻底克服焦虑、孤独、抑郁和强迫,那不如接受这些症状的存在,与其和平共处,当成是自身的一部分。
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带领人类到达了新的社会阶段,与之带来的必然有各种新的便利和顽疾。这些便利和顽疾,是现代性的一体两面,无法分割。这对矛盾的两面只要我们还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就已经跟我们的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紧密交织。只有享受红利的同时与顽疾共存,才能不至于像女主那样,试图抛弃所有现代性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抛弃了它的正面作用——她的住所从中产阶级的豪宅一步步退到半荒漠中的一间小小的“无菌小屋”,而环境病依然困扰着她。
真实身份 正体
蛟龙行动
谈途人生
古剑飘渺录
监狱疑云
三
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一个作家为了逃避越战征...
播放指数:988℃
电影选修课看了Haynes 95年拍的这部电影,从头到尾,缓慢的进度,阴凉的画面质感,毫无波澜的台词和朱利安摩尔小姐看上去毫无真实感的过敏症状,这就是我对该片的全部印象。所以我给出“还行”的评价并不是因为我真的觉得这部电影还行,而是因为它真的超出我能评价的范围,让我无从选择。
网上关于这片子的评论少到可怜,而所有评论不知从何处“借鉴”,对该影片都有共同的一句评价:后艾滋时代最具政治意义的寓言电影。恕我浅薄,没能从这片子中看到如此深刻的命题,倒是下课后跟朋友讨论觉得与其说得如此晦涩难懂,不如说女主人公的病症的根本原因在于中产阶级悠闲无聊的无期徒刑生活。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甲方乙方》里那位吃龙虾腻到爆,做梦都想过两天苦日子的忆苦思甜大款。同样是表现吃饱了撑着的状态,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怎么就这么不一样呢?
如果有高人能从中看出端倪,望赐教~
PS: Haynes,你居然拍过天鹅绒金矿?
9/10 整部电影通过描述诡异的,原因不明的,同时治疗方法莫衷一是的环境病呈现了对现代病的一种提喻。现代病除了环境病之外最典型的就是心理疾病。
这两种现代病证都具有的共性就是发病起因的模糊和治疗手段和功效的模糊。(反映人类目前生物科学在面对现代性困境的无力)
发病起因的模糊体现在:一是发病的生物机制的模糊不清,二是关于导致发病的环境因素的说法上,科学家的莫衷一是,三是将一二两点结合起来解释发病机制的科学原理人类更是知之甚少。
治疗手段和功效的模糊则是基于发病机制的不明确而既无法用靶向药物控制症状,也无法通过所谓民间疗法或者是心理疗法达到痊愈(或者是预后效果因人而异,极为随机)。就像心理治疗药物只能控制病情(且要终身服药)但无法彻底根除患者的心理疾病,而心理咨询的效果则像玄学一样不可捉摸,大部分的病人仍然要长年累月和药物副作用以及无法根治而反复发作甚至恶化的病情作斗争。
而以上两大科学面对现代病的困境最终把我们引到一个问题上去:现代病究竟是否存在?既然所有现代病的特征都是如此模糊,但患者又确实经历着痛苦,那到底是医学的无力还是现代病其实只是当代人类被现代性异化而造成的排斥性反应?电影中女主为了治好她得的“环境病”去往一个声称为净土的心理神学治疗机构,与一切现代污染源隔离,试图根除她的疾病,但最后她的疾病却越发严重。这暗示着可能解决现代病困境的唯一方法不是竭尽全力克服现代性带来的种种恶果,而是把这些“恶果”都当成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正常互动的一部分,与之共存。心理疾病也是如此,如果任何办法都无法彻底克服焦虑、孤独、抑郁和强迫,那不如接受这些症状的存在,与其和平共处,当成是自身的一部分。
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带领人类到达了新的社会阶段,与之带来的必然有各种新的便利和顽疾。这些便利和顽疾,是现代性的一体两面,无法分割。这对矛盾的两面只要我们还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就已经跟我们的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紧密交织。只有享受红利的同时与顽疾共存,才能不至于像女主那样,试图抛弃所有现代性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抛弃了它的正面作用——她的住所从中产阶级的豪宅一步步退到半荒漠中的一间小小的“无菌小屋”,而环境病依然困扰着她。
不过这些人,包括存在感严重缺乏的摩尔,他们到底是为的什么过敏呢?其实这是个有趣的话题,而Todd的态度也比较暧昧——不管怎么着,我就逃离,不管那是不是现实,我只有去作一只鸵鸟。其实美帝人民还确实以过敏多而闻名,其中花生过敏更是一绝,但说开点去,不过是过敏于化学品和尘烟,也总比过敏于政治比较好。
后半部开始治疗以后,故事的推动力变弱了许多。更多的室外景打破了室内的憋屈感,但对于治疗感来说,空间反倒是越来越小。美帝人民确实有很大一部分相信冥想治疗,不过这种对宗教性质的治疗方式细致入微的描绘,似乎让电影的主题有一点点偏道。
它本应该是一部寓言性较强的作品,因为主题非常特别,但Todd融合了很多空虚感的影像在里头,有点弱化了对主题的挖掘。最后留下来的,只是摩尔愈发憔悴的面庞,以及一遍遍地对自己说:
I love you.
没想到它还拿了SIFF的美国独立电影奖。
但从整体去体验,影片一直呈现的无害化处理是我最“警惕”的部分,前半段女主人公仿佛就是各种无公害,即便面对新沙发颜色问题也是各种和颜悦色,和丈夫出现裂隙也未有任何明显表现,一切都往自我心里压。而后半段来到了那个”伊甸园“,所有一切运作都处于一种非现实状态,人与人之间都只谈爱和希望,与如今常看到的同类题材的自相残杀之人性截然不同。
特别是导演通过冗长不断推进越发证明了这种虚假性,即便里面有个别点表现些许“人性”。其实这种处理和那种过度高尚化起到了相似效果。
也许真正的疾病和外界都无关,而是我们对于自我的过度关注以及过于在乎呈现于别人的形象。最后一幕“我爱你”,你到底是在爱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