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李立宏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陈晓卿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14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20502514热度:343 ℃ 时间:2023-12-26 19:27:59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看前三集,虽然觉得跑题,虽然觉得没那么好吃,但是我都忍了。n为了喵星人忍了,为了脚步那些麦客和摘小花菇的老人忍了。n但是第四集你想干什么啊?n请两位夫妇出来说说话吧,小提琴母女的价值观你确定值得宣扬吗?n这样的琴,有灵性吗?nn太刻意了,太煽情了。n感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朴实,这样不露痕迹的感情浸透,其实是对观众的一种诚意和尊敬。n我们不是来看煽情节目的,也不是来看奋斗史的,我们来看食物,中国大地的食物,是不是我们家的,是不是我们家乡的,真的不重要。n
杰瑞斯普林格 脱口秀劲爆内幕揭秘
一代爱国高僧圆瑛
月球:通往宇宙之门
史前星球 第二季
英国王室人物
死亡汉堡
《本草中华》将以神奇的中华本草为切入点,带领观众...
播放指数:905℃
当纪录片开始与大明星出演混为一谈,当“人文关怀”开始与“时尚爱情”相互碰撞,我们不禁想问:《舌尖2》是否已经背离第一季的纯粹、干净,越走越远?两年前舌尖1积攒下的口碑人气,还禁得起被如此妖魔化的消费多久?
1.苦难当人文,人名当人物
“人文关怀”是舌尖2大力宣传的一面旗帜。
“我们就是要拍普通人”,陈晓卿如是说。而他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普通人”,苦,是生活要素;哭,是行为准则。
同样是普通人,他们在舌尖1中的可爱、魅力、人格张力,到舌尖2中荡然无存,可怜的老百姓变成导演制造苦情、博取收视的工具。
这是一群不懂“普通人”魅力何在、始终带有优越感的拍摄者,俯视民间、消费草根让他们觉得自己特人文,特关怀;视苦难为圣经、拿眼泪当宝典,让这些天之骄子的导演充满愉悦。一群缺乏温度的主流媒体人,感觉良好地想象着苦逼的芸芸众生--黄土地、黑指甲,红脸颊、一笑露出黄板儿牙。
2.抄袭当致敬,造假当摆拍
第一集《脚步》,爬树的藏族少年,被人揭发抄袭BBC的镜头,陈晓卿总导演说,这是在致敬;后来又被考证出片中所爬“四十米高树”,其实不过是棵矮树,分集导演想了一个晚上,说,这是为了安全。
还是这一集,爸爸杨世橹为了女儿学习跳跳鱼技术,让无数观众泪奔。后来披露,里面那个1/8秒钓起跳跳鱼的高人并非杨世橹,而是“钓跳鱼王”周红井。
有人辩解:这种摆拍并没有影响事件的真实性,观众不要太唧歪。
以假乱真,是欺骗;指鹿为马,是侮辱。
3.边境当秘境,无知当有趣
第六集,有新疆手抓羊肉、烤馕、宁夏羊肉、西南边陲的鸡枞、朝鲜族的蕨菜……如果题目是“舌尖上的边境”,尚不算跑题,可它偏偏起名《秘境》。
一字之差,态度尽显。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是谁的秘境?哪里秘了?
到一个很远的地方,拍人家天天吃的东西,然后拉来一众同类,大声呼喊:"看!多么神奇!"
这就好比,你每天都在吃米饭,忽然来个摄制组,对你的米饭、饭碗和锅灶左拍右拍,最后总结道:你们家好秘境!
将边境人民视作神秘人民,用猎奇的心态窥视他者的生活,拿自己的无知当有趣,这是舌尖2的”秘境“。
4.生硬煽情,三观不正
第四集《家常》中的学琴母女,是整部舌尖2最大的伤疤。她们为了所谓的个人成功,牺牲了家庭生活。当即有网友痛骂,三观不正!
导演邓洁第一时间发布微博把矛头引向被拍摄的母女:”今天我要为一位母亲说几句……”
居然,还有复旦教授吕新雨撰文辩解:这个家庭本身就三观不正,不能怪导演。
奇怪,既然本来就“三观不正”,导演为何还要选择拍摄这个故事?
纪录片创作者都明白,一部纪录片最终展现的价值观,取决于编导如何对素材进行挑选、重组。剪辑就是在重塑人物,而“陪读妈妈”的故事被编导剪成这样,究竟是谁更加“三观不正”?
第六集《秘境》中,将杀戮当收获,更让人脊背发凉。
抓沙蟹时,她们在笑;捣蟹汁时,她们在笑。刚刚还在沙滩上奔跑的生灵,后一秒就在人类的欢笑中被捣碎。这是一个女孩子和家人做沙蟹汁的故事,镜头赤裸裸展现小蟹被一点点捣成灰黑色的泥浆。
导演是在展现人类的贪婪吗?。
5.面对批评,毫无自省
批评使人进步,这么简单的道理,舌尖2的导演们却不懂。
在很多观众对说教式的“人文”并不买账时,陈晓卿在央视《开讲啦》说过一句话:“可能就是我们思考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观众恰恰就是上帝。”
这句话表面憨厚,内里险恶,流露一股从里到外的傲慢狂妄,似乎在说:我们提供思考,你们却只是吃货。
在《家常》引发巨大争议后,陈晓卿的第一反应是不解:“舌尖2做完后我去很多地方,找不同的观众,都放这集,没人觉得不舒服。……我当时还觉得这集没准是整个舌尖2的亮点。”
是观众太苛刻吗?一个“身经百战”的纪录片大导演,却对片子的价值观缺乏基本的掌控,甚至对其对错毫无判断力。事实上,被观众痛骂的第四集《家常》正是陈总导演最最满意的一集。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分集导演邓洁回应观众时候底气十足。
她用的是反问句:“我想问问观众,你们是不是小时候爱吃西瓜酱,长大了一年才有机会回去一趟的外孙?这样的老人撞进你镜头,你不记录她吗?”
邓导,你直接说“NocannoBB”不就得了?
6.面对观众,谄媚敷衍
舌尖2创造了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历史:号称顺应观众的要求,在播出前临时重剪,因为惧怕观众不满而临时更换播出顺序。
“媒体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妥协,因为它必须了解观众要什么。”这是陈晓卿的心里话。
这种谄媚的背后,骨子里其实是自卑。把“观众的需求”与“纪录片的妥协”设定为一对因果关系,在他眼里,是观众的需求拉低了作品档次!
“我从不讨好观众,我是要征服观众。做一个东西出来,就要把你征服得死死的。”这是舌尖1执行总导演任长箴的话。第二季播出后,回头看任长箴的话,让人唏嘘不已。
谁真正对得起观众?
7.画虎不成反类犬
10倍于舌尖1的投资、无法计算的关注度,无论硬件、软件,创作条件堪称顶级的舌尖2为何如此大失水准?一片质疑声里,带出许多不为观众所知的幕后故事。原来除了挂名总导演陈晓卿外,舌尖2换掉了舌尖1的全部创作团队。但是,陈晓卿把舌尖1的成功想得太简单了。新人们努力模仿舌尖1的一颦一笑,但是却没有抓住精髓。
很多人都喜欢第一季中黄馍馍老人的故事,在他的笑中,我们看到的是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自己所做食物的负责,对以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的满足。这是真实不做作的人和美食的情感联结。
没有了人物和食物的真情感,第二季中人物和食物的逻辑链条非常脆弱:奶奶做西瓜酱是为了儿孙团聚、妈妈做红烧肉是为了女儿好好练琴、哥哥冒着危险爬树采蜜是为了弟弟上学……牵强附会的主题、廉价的人道主义、对人物的过度阐释,配以矫情的解说词。
甚至在第七集《三餐》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饭菜是否可口、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甚至人生命运。”如此说来,眼镜是否合适,鞋子磨不磨脚,同桌漂不漂亮,都影响着人生的命运。人生真脆弱!
怨不得“舌尖体”在网上流行,因为人们发现,无需坚实的逻辑线索搭建好的故事,只要是个人,会做饭,能扯淡,人人都可登上舌尖二。
但,不是人人都是黄馍馍。
所以,舌尖1无法复制,舌尖2东施效颦,这是两季之间最直观的不同,也是最本质的云泥之别。
1,该片在传播中华饮食之时更大量地传播与传承了中国地方传统文化与智慧,给予各地中国人共鸣、认同与自豪感;
2,该片极具人文关怀,除介绍与食物与烹饪外,借食述人,饮水思源,给予食物最初采集者极大的尊重;
3,该片旁白用词考究精致又不脱离群众,雅致地非常舒服却不觉得在装逼,非常值得文字工作者学习,同样配文配乐也很赞,普通食物名出现在屏幕会瞬间觉得逼格甚高;
4,该片给予营销业内人士极大的发挥空间(绝不仅是餐饮界的),相信网络马上会掀起一轮巨大的《舌2》热潮,哪怕它是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卖汽车、卖避孕套的,也定会往上靠。
此外,我觉得最丰富的好食物永远是大城市的人在享用,但最牛逼的本真食材个体,大城市的人基本吃不到。
保护地方传统美食应纳入与保护古建筑与保护方言同等重要的位置。
补充一点,该片四面讨巧,捎带脚把政党凝聚民族精神的事儿也做了。你觉得他们拍不出新花样了,嘿!人家就拍出来了。
没有改变的,是藏族小伙为弟弟,爬四十米高树采蜂蜜的深情。是采菌老人为了小花菇,到深山老林里一棵树一棵树的寻找小花菇的执着。是赶海夫妻驾着小船,与大海相依为命。可是真的没有变么?弟弟要去上大学,离开原始的生活方式,去过城市里的生活。城里的人习惯了大规模培养的香菇,不识野生小花菇的珍贵,采菌老人决定留给家人,可是镜头一转,就只有他孤身一人。赶海夫妻相依为命多年,到如今连大海的馈赠都变的吝啬,等待他们的是十年内即将无鱼可捕的未来。一样落寞的,还有最后一批职业割麦人夕阳下的背影。
这就是所谓的城市化吧。背井离乡,向城市迁徙。大海边,父亲为了女儿,练就一身捉跳跳鱼的功夫。我想这个女孩真幸福。突然想起上学的时候。在城市里,城里的孩子多以见多识广自居,觉得乡下孩子没见识。一旦农村的孩子表现的不一样,通常是被嘲笑的。因为他们身在城市,就被迫要习惯城里的生活,一切以城里孩子的行为举止为准则。 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入乡随俗吧。可是又有什么资格嘲笑呢?城市的孩子盲目地怀揣着衣食无忧的优越感,根本想象不到来自大海的生活。是啊,毕竟是城市太小了,钢筋水泥的世界里,人们只能看到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在美国几年,一直在想中国未来发展,会不会是越来越像美国?这里规范,有秩序,做事情也习惯了有条不紊,照章办事。但是却总觉得少了些味道。不管到哪里都有一样的餐馆一样的菜单,规范化到使你不用担心口味和食品有什么差错。购物也是一样,一窝蜂的去找全国连锁的大商场,买众人推荐的大品牌,明星产品。好没意思。家人说,中国社会太复杂了。可是,这样的简单就是好么?不知道别扭在哪里,只是觉得,这不是属于我的生活。
时代是在发展,但是不能把所有的传统都一股脑摒弃。向前走的时候,也应该停下来,回头看看。感谢《舌尖》,提醒我们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值得被尊敬的。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看前三集,虽然觉得跑题,虽然觉得没那么好吃,但是我都忍了。n为了喵星人忍了,为了脚步那些麦客和摘小花菇的老人忍了。n但是第四集你想干什么啊?n请两位夫妇出来说说话吧,小提琴母女的价值观你确定值得宣扬吗?n这样的琴,有灵性吗?nn太刻意了,太煽情了。n感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朴实,这样不露痕迹的感情浸透,其实是对观众的一种诚意和尊敬。n我们不是来看煽情节目的,也不是来看奋斗史的,我们来看食物,中国大地的食物,是不是我们家的,是不是我们家乡的,真的不重要。n
自从他搬进我的公寓后,周末早上我便再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每个周六早上八点,我会准时被一阵咚咚咚咚、乒乒乓乓、噼里啪啦的声音吵醒并垂死惊坐起。揉揉眼睛,不情愿地起床胡乱洗漱一下后,山西人就会在厨房里扯开嗓子大喊:“小张,快来帮忙包饺子!”“哎~”
嗯,没错,那是他在剁饺子馅儿的声音。
我根本不会包饺子,连给山西人跑腿的本事都没有。他只是不想一个人呆着太寂寞而已。早上六点不到他就会爬起来醒面、剁馅,呼啦啦地忙到中午十二点,包好足够一周吃的饺子,然后一股脑放进冰柜里。我的工作是不停地旁边给他打气:“王哥你好厉害哎,和面都会”“王哥你好厉害哎,剁馅儿都会”“王哥你好厉害哎,包饺子都会”“王哥你好厉害哎,还挺好吃的”……
不过作为四川人,我实在无法忍受山西人饺子作料的贫乏,如同我把吃火锅蘸麻酱看作是邪教一样。于是在山西人包完饺子以后,就是我撸管大显身手之时。美国没有菜籽油,姑且就用蔬菜调和油充数吧——一锅油烧热,倒进实现按比例调配好的辣椒面、花椒面、盐、味精的碗里,热气腾腾的油泼辣子就好了——不过这个东西对美国人来说跟生化武器差不多,他们从没见过一道料理可以蒸腾出这么多的油烟。我第一次在公寓里做辣子油时就激怒了烟雾警报器。于是我和山西人左右开弓,一人拿扫帚一人拿墩布把那玩意儿敲了下来。
辣子油冷后,和醋,和生抽,和少许盐巴和味精,喜欢的人和上少许蒜泥,这就成了我大四川最经典的饺子蘸料,也是传说中红油水饺的点睛之笔!山西人第一次吃到的时候就表示惊为天人,赞不绝口——当然,他包的饺子对我来说也是。在四川人看来,包饺子简直跟变魔术没什么差别。我妈当年第一次和面擀饺子皮时因为加了太多的小苏打,最后出来的成品连我们家的狗都不敢吃。
我始终认为油辣子还是要用菜籽油的才好吃,就像山西人始终认为水饺是最好吃的——有一次我拿着蒸锅蒸饺子,他在一旁愁眉苦脸地说我这是“糟蹋”。我在美国吃的辣椒和花椒全是万里迢迢从家里带过去的,总觉得别的地方买到的味儿就是不对。可惜菜籽油没法带,我曾一脸遗憾地对山西人说,要不比现在这个得强上一百倍。
山西人包的饺子除了让我们饱口福外,还带来不少额外福利。我曾送了几十个饺子给房东,第二年他就降了咱俩的房租;某堂课的presentation给在场的教授学生们一人上了一碗两个的水饺,成绩一出得了A;虽然本人真的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优秀得飞起来,但我心里隐隐觉得,饺子居功不小。
除了大家传统印象中红彤彤亮澄澄的辣子鸡外,四川还有一种辣子鸡,是用青辣椒炒出来的,这种辣子鸡的特点是鸡肉不经油炸,辣椒也无需风干,放少油,先下鸡肉,再下辣椒,五分钟就好,吃的就是那股鲜味。某天吃饺子吃到吐的时候,我说哎我给你下个厨,做个辣子鸡。意志薄弱的山西人开车送我去超市选辣椒,我劈头就问服务员,请问最辣的辣椒在哪里?
服务员指了指蔬菜柜台上的墨西哥辣椒。这个东西我早闻其名不见其人,于是就按平时的量买了一堆回去放在辣子鸡里。没想到山西人吃了第一口后,脸上所有五官几乎都换了个地儿,好半天才冒出一句话:
你想谋财害命?
嗯。确实是,那个墨西哥辣椒,真的是太辣了。
大多外国留学生们,可能都像我跟老王这样,经历了从菜刀菜板傻傻分不清到芋儿鸡水煮鱼全部信手拈来的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可以满足你的一切梦想,独独“吃”这个字无能为力。美国同学曾带我吃过一次他引以为豪的德州牛排——一公斤牛排下堆着一公斤薯条,蘸料是一公斤的番茄酱。
如果和几个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住在一起就更好了,当然,前提是要像我和老王这样的吃货才行——话说回来,不是吃货,还好意思自称中国人?一开始在吃这个问题上会擦出激烈的火花,但最后都能殊途同归,实在调和不开,就煮一锅汤烫火锅好了!火锅真是我见过最包容的食物了,无论爱吃肉还是爱吃菜都可以坐到一块儿其乐融融,只要不是爱吃屎就好。
时代的大潮不停息,老房子会拆掉,老街会夷平,来个地震海啸,整个老城呼啦一下的都给端掉。对大多人来说,记忆这东西有点奢侈,忙着赚钱养老,没空想那么多,迎风落泪没用,毕竟眼泪又不能换钱。唯有一条舌头始终不离不弃地跟着你,等到老得牙齿掉光的时候,都可以尝出味道。无论你在中国,在美国,甚至你飞出银河系到了那美克星,只要吃到一碗老坛酸菜面,肯定都能第一时间想到汪涵。
对我和老王来说,只要吃到饺子蘸辣椒油,就是回家啦。
关于楼下的一些评论,楼主来说说个人意见
怎么讲呢,对我来说,吃饭这种事情,是绝对没办法将就的。
真正的吃货,讲求饮食精致的话,绝对不会是个囫囵吞枣的胖子。
我呢在美国,曾经也有熬两个通宵赶论文的经历,
但就算吃蛋炒饭,也一定要用自己炒的盐水泡小黄瓜来配才行。
真正由内而外的美人呢,一定是美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的。
相由心生这话,真不是闹着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