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克里夫·罗伯逊詹妮薇芙·布卓约翰·利思戈
类型:剧情悬疑惊悚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状态:已完结 年份:1976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302727热度:470 ℃ 时间:2024-08-14 14:11:21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德·帕尔马非常喜欢希区柯克,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这种爱经常发展成无休止的引用和借用,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小预算的《迷情记》是他被低估的作品之一,他专注于对希区柯克的《迷魂记》进行戏仿。故事最初的事件发生在1959年,新奥尔良商人迈克尔·科特兰的妻子和女儿被人绑架,他们死于救援行动中。进一步的事件漩涡,将我们带至1975年,主要的行动将在这条时间线展开。已经步入中老年的科特兰变得有些死气沉沉的,缺乏生气。直到有一天,他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遇到了一个女孩,一个与他妻子一模一样的女子,准确地点就在他与妻子初次遇见的教堂中,命运似乎又对他开了一场玩笑。
我们很难不注意到大量分散的电影致敬——从已经提到的希区柯克的杰作,到他的《蝴蝶梦》(1940),以及黑泽明的《天堂与地狱》(1963)和约翰·布尔曼的《步步惊魂》(1967)。与此同时,德帕尔马创造了一种沉重的气氛,并保持了流畅的叙事节奏。一种特殊的催眠感有条不紊地出现在情节中,导演有意识地放慢速度,有时诉诸于快速。导演使用了所有的视听技巧——从裂焦镜头到巴洛克式的光影解决方案,始终围绕着镜头中的主角。
这部电影是关于什么的?它讲述的是主人公在妻子死后仍然忠诚的爱情。这证明了爱是真实的。男演员克里夫·罗伯逊出色地传达了这种感觉,以及一种持续的失落和内疚的感觉。当你在悲剧发生16年后看到他时,你就可以理解他这些年来是如何生活的。只是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他当年的行为很愚蠢,以至于不值得被同情。而女演员日内瓦·布乔表现得更有说服力。
真正值得称赞的是摄影师威尔莫斯·吉格蒙德,他捕捉到了令人惊叹的全景,以及著名作曲家伯纳德·赫尔曼完美的配乐,赫尔曼是希区柯克御用配乐人,作品包括《迷魂记》、《西北偏北》和《惊魂记》等,这也是他德.帕尔玛的第二次合作。
电影开场出片头演职员字幕时,可以看到一些麦克和伊丽莎白的老照片,这些照片交待了他们相识相爱的经历。后来麦克与桑德拉在一起时,也出现在同样的地点。这种对比性,更突出了麦克对伊丽莎白病态的迷恋,和对桑德拉的转嫁。
开场结婚十周年庆典戏交代地干净利落:麦克和伊丽莎白跳舞,一名酒侍端着一盘酒走到镜头前,跟着他转身从腰间露出一把枪,接着他给拉瑟尔倒酒。再接着拉瑟尔喝酒然后发表感言,介绍他和麦克的关系以及这场庆典——银幕左边是夫妇的远景,右边是拉瑟尔的近景,这也是导演惯用的裂焦滤镜和长镜头。
麦克在为妻女建墓碑时,导演用了一个360度旋转环绕镜头,当镜头旋转到一半时使用了一个蒙太奇继续旋转,字幕出现1975年,镜头旋转至中老年的麦克面前。这场戏不仔细看基本看不出来剪接位,是在那辆推土车位置剪的。该手法在导演后来的《蛇眼》中再次使用。
桑德拉在麦克大宅中注视着伊丽莎白的画像,导演运用了一个对比镜头突出二人惊人的相似:画像的全貌、桑德拉的头部特写、画像的头部特写、桑德拉的眼部特写、画像的眼部特写。这是对《迷魂记》标志性的模仿。
当桑德拉打开被锁着的伊丽莎白卧室大门时,导演再度运用一个360度旋转镜头,当镜头快速转回门口时,镜头在桑德拉读伊丽莎白日记时停下并拉近。这样既对房间内部环境进行了交代,也减少了演员过多的肢体动作。这种手法在导演日后的《凶线》中得到了更有力度的发挥。
影片其实在之前就已经有意表明桑德拉的身份,就是在她到伊丽莎白墓碑时,将脸靠在碑上,脸上流露出的神态。
梦在帕尔玛的电影中再次出现:他的《魔女嘉丽》、《剃刀边缘》、《蛇蝎美女》都有涉及。麦克尔在桑德拉被绑前做了一场梦,这时候也正是两人即将结婚的时候,梦中他和桑德拉在教堂举行了婚礼,然后伊丽莎白对麦克说:“我是你的妻子了,我是伊丽莎白,我来是给你第二次证明你爱我的机会。”当麦克醒来时,他脑中一直浮现着这些话,然后他推开桑德拉的房门,发现了和16年前一模一样的勒索字条。让人感觉触目惊心,是噩梦还是现实?
片中第二场绑架交赎金,可视为与第一次交赎金的对比。麦克将这次交易看成是伊丽莎白给他的第二次机会,他想通过这次机会重新救回伊丽莎白,也是桑德拉。因此这一次他显得特别急迫,镜头也很干练,同第一次他通知警方所刻意表现的慢步调形成反差。
当导演交待真相时又重现了16年前警方堵截绑架者的情景,这里并没有让女儿以小姑娘形象出现,而是让女演员日内瓦·布乔既扮演母亲又扮演小女儿。这样让观众对桑德拉的身份确信无疑。后面一组戏,该手法再次得到显现:当拉瑟尔给桑德拉准备好钱让她去罗马时,导演运用双关,既交待1959年歹徒带着女儿(还是布乔扮演)去机场的场景又交替介绍着现在拉瑟尔和桑德拉在机场的情景,一举两得。导演在之前的《奇胎怪案》中就曾运用过该手法。
在机场时,当麦克得知骗局真相时,他持枪找桑德拉寻仇。此时桑德拉割腕获救被候车大厅的人推出来,镜头在两人之间切换,在一个场景隔着很远。他拿衣服挡住枪并朝她走来,她从轮椅上站起来奔向他,镜头放慢,无声,仅靠音乐。这里是铺陈悬念的,用慢镜给了观众一个猜测、等待的机会。随着桑德拉一口:“爸爸”,然后抱住麦克,不知所措的麦克也抱住了桑德拉。导演再次运用旋转镜头,让观众紧紧地凝视着父女二人。这是对《迷魂记》中男女主角接吻镜头的致敬。麦克从茫然的表情一直到了电影出现“剧终“字样时才露出了笑容。我们可以明白,这一笑这一拥已经化解了这16年来的爱恨情仇,而面前这对男女是爱情还是亲情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迷情记》较之以《迷魂记》的共同点在于都是表现男人对失去所爱女人的迷恋程度。两片都是男主角将失去所爱女人转嫁到另一个酷似她的女人身上。而麦克尔把桑德拉当成伊丽莎白替身,也表现男人要将女人完全融入其思想的固执行为。德.帕尔玛进一步将《迷魂记》进行了升华,虽然男主角对女主角的迷恋程度不及《迷魂记》,但过程要长,也更细腻。而且《迷魂记》的两个女人其实是一个人,而《迷情记》中则是两个女人。
片中还有一个希区柯克电影常用到的主题:童年心理创伤。桑德拉并不是心理疾病的创伤,而是拉瑟尔叔叔对小时候的她的一个谎言。这个谎言使她一直都留下了对父亲的坏印象。直到他和麦克在这段交往时间中才逐渐认识到父亲的爱,并为之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最后她以一种赎罪的心情与父亲相拥。
老演员克里夫·罗伯森塑造了一个令人信服、忧郁的迷失的人的形象,一个活着的死人,他只因为曾经犯过一个致命错误而悔恨莫及,这个角色在情感上的表演并不容易。当然,法国女演员日内瓦·布卓的表演很精彩。
在《迷情记》上映的那一年,它在票房上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影评人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负面评论主要针对他有点自命不凡的态度和过于明显地借用了《迷魂记》。但是,关于后者,可以自信地说,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影评人都理解德·帕尔马的创造力,他以自己最喜欢的电影为素材创作了自己的电影。还有就是它并不存在抄袭,而是对《眩晕》中提出的主题进行了解释。然而,当时许多人已经高度赞赏导演的风格化努力。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电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声誉,今天我仍然认为这是导演的成功之作。
真实身份 正体
蛟龙行动
谈途人生
古剑飘渺录
监狱疑云
三
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一个作家为了逃避越战征...
播放指数:988℃
2、对现代的观众而言,此片的悬疑设定毫无神秘感,虽然不能完全猜中结尾,但基本的疑点还是能很快想明白的。尤其是帕尔玛的御用演员约翰.利特高对观众已经起不到丝毫迷惑作用了,因为太熟悉的缘故,他一出场就知道他是坏人。
3、女主角还是挺好看的,天生娃娃脸。
4、整体风格非常的像希区柯克。
5、完全不能接受影片大团圆式的结尾。美国电影这点儿最让人讨厌,不论影片的主基调是怎么样,结局一定要圆满。帕尔玛也未能免俗。
故事线和《迷魂记》是很接近的。然而问题在于,电影温吞水一般慢悠悠的节奏丝毫没有紧张感,希胖的电影虽然放在今天看节奏也未见得很快,但至少悬念的揭晓是十分令人期待的。《迷情记》就跟《数字23》似的,买了一大段关子结果答案没有任何惊奇之处,着实是看得纠结。交响乐团的配乐旨在塑造的紧张感也并不如预期。
《迷魂记》的精华在于,即便是猜到结果,他的感情部分和亲情部分依然真挚动人,而在《迷情记》里,一切的动机和行为就看着无比虚假和杂乱无章。就如同片名一样,《迷情记》学了一些情,但没有学到魂。缺魂,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德·帕尔马非常喜欢希区柯克,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这种爱经常发展成无休止的引用和借用,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小预算的《迷情记》是他被低估的作品之一,他专注于对希区柯克的《迷魂记》进行戏仿。故事最初的事件发生在1959年,新奥尔良商人迈克尔·科特兰的妻子和女儿被人绑架,他们死于救援行动中。进一步的事件漩涡,将我们带至1975年,主要的行动将在这条时间线展开。已经步入中老年的科特兰变得有些死气沉沉的,缺乏生气。直到有一天,他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遇到了一个女孩,一个与他妻子一模一样的女子,准确地点就在他与妻子初次遇见的教堂中,命运似乎又对他开了一场玩笑。
我们很难不注意到大量分散的电影致敬——从已经提到的希区柯克的杰作,到他的《蝴蝶梦》(1940),以及黑泽明的《天堂与地狱》(1963)和约翰·布尔曼的《步步惊魂》(1967)。与此同时,德帕尔马创造了一种沉重的气氛,并保持了流畅的叙事节奏。一种特殊的催眠感有条不紊地出现在情节中,导演有意识地放慢速度,有时诉诸于快速。导演使用了所有的视听技巧——从裂焦镜头到巴洛克式的光影解决方案,始终围绕着镜头中的主角。
这部电影是关于什么的?它讲述的是主人公在妻子死后仍然忠诚的爱情。这证明了爱是真实的。男演员克里夫·罗伯逊出色地传达了这种感觉,以及一种持续的失落和内疚的感觉。当你在悲剧发生16年后看到他时,你就可以理解他这些年来是如何生活的。只是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他当年的行为很愚蠢,以至于不值得被同情。而女演员日内瓦·布乔表现得更有说服力。
真正值得称赞的是摄影师威尔莫斯·吉格蒙德,他捕捉到了令人惊叹的全景,以及著名作曲家伯纳德·赫尔曼完美的配乐,赫尔曼是希区柯克御用配乐人,作品包括《迷魂记》、《西北偏北》和《惊魂记》等,这也是他德.帕尔玛的第二次合作。
电影开场出片头演职员字幕时,可以看到一些麦克和伊丽莎白的老照片,这些照片交待了他们相识相爱的经历。后来麦克与桑德拉在一起时,也出现在同样的地点。这种对比性,更突出了麦克对伊丽莎白病态的迷恋,和对桑德拉的转嫁。
开场结婚十周年庆典戏交代地干净利落:麦克和伊丽莎白跳舞,一名酒侍端着一盘酒走到镜头前,跟着他转身从腰间露出一把枪,接着他给拉瑟尔倒酒。再接着拉瑟尔喝酒然后发表感言,介绍他和麦克的关系以及这场庆典——银幕左边是夫妇的远景,右边是拉瑟尔的近景,这也是导演惯用的裂焦滤镜和长镜头。
麦克在为妻女建墓碑时,导演用了一个360度旋转环绕镜头,当镜头旋转到一半时使用了一个蒙太奇继续旋转,字幕出现1975年,镜头旋转至中老年的麦克面前。这场戏不仔细看基本看不出来剪接位,是在那辆推土车位置剪的。该手法在导演后来的《蛇眼》中再次使用。
桑德拉在麦克大宅中注视着伊丽莎白的画像,导演运用了一个对比镜头突出二人惊人的相似:画像的全貌、桑德拉的头部特写、画像的头部特写、桑德拉的眼部特写、画像的眼部特写。这是对《迷魂记》标志性的模仿。
当桑德拉打开被锁着的伊丽莎白卧室大门时,导演再度运用一个360度旋转镜头,当镜头快速转回门口时,镜头在桑德拉读伊丽莎白日记时停下并拉近。这样既对房间内部环境进行了交代,也减少了演员过多的肢体动作。这种手法在导演日后的《凶线》中得到了更有力度的发挥。
影片其实在之前就已经有意表明桑德拉的身份,就是在她到伊丽莎白墓碑时,将脸靠在碑上,脸上流露出的神态。
梦在帕尔玛的电影中再次出现:他的《魔女嘉丽》、《剃刀边缘》、《蛇蝎美女》都有涉及。麦克尔在桑德拉被绑前做了一场梦,这时候也正是两人即将结婚的时候,梦中他和桑德拉在教堂举行了婚礼,然后伊丽莎白对麦克说:“我是你的妻子了,我是伊丽莎白,我来是给你第二次证明你爱我的机会。”当麦克醒来时,他脑中一直浮现着这些话,然后他推开桑德拉的房门,发现了和16年前一模一样的勒索字条。让人感觉触目惊心,是噩梦还是现实?
片中第二场绑架交赎金,可视为与第一次交赎金的对比。麦克将这次交易看成是伊丽莎白给他的第二次机会,他想通过这次机会重新救回伊丽莎白,也是桑德拉。因此这一次他显得特别急迫,镜头也很干练,同第一次他通知警方所刻意表现的慢步调形成反差。
当导演交待真相时又重现了16年前警方堵截绑架者的情景,这里并没有让女儿以小姑娘形象出现,而是让女演员日内瓦·布乔既扮演母亲又扮演小女儿。这样让观众对桑德拉的身份确信无疑。后面一组戏,该手法再次得到显现:当拉瑟尔给桑德拉准备好钱让她去罗马时,导演运用双关,既交待1959年歹徒带着女儿(还是布乔扮演)去机场的场景又交替介绍着现在拉瑟尔和桑德拉在机场的情景,一举两得。导演在之前的《奇胎怪案》中就曾运用过该手法。
在机场时,当麦克得知骗局真相时,他持枪找桑德拉寻仇。此时桑德拉割腕获救被候车大厅的人推出来,镜头在两人之间切换,在一个场景隔着很远。他拿衣服挡住枪并朝她走来,她从轮椅上站起来奔向他,镜头放慢,无声,仅靠音乐。这里是铺陈悬念的,用慢镜给了观众一个猜测、等待的机会。随着桑德拉一口:“爸爸”,然后抱住麦克,不知所措的麦克也抱住了桑德拉。导演再次运用旋转镜头,让观众紧紧地凝视着父女二人。这是对《迷魂记》中男女主角接吻镜头的致敬。麦克从茫然的表情一直到了电影出现“剧终“字样时才露出了笑容。我们可以明白,这一笑这一拥已经化解了这16年来的爱恨情仇,而面前这对男女是爱情还是亲情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迷情记》较之以《迷魂记》的共同点在于都是表现男人对失去所爱女人的迷恋程度。两片都是男主角将失去所爱女人转嫁到另一个酷似她的女人身上。而麦克尔把桑德拉当成伊丽莎白替身,也表现男人要将女人完全融入其思想的固执行为。德.帕尔玛进一步将《迷魂记》进行了升华,虽然男主角对女主角的迷恋程度不及《迷魂记》,但过程要长,也更细腻。而且《迷魂记》的两个女人其实是一个人,而《迷情记》中则是两个女人。
片中还有一个希区柯克电影常用到的主题:童年心理创伤。桑德拉并不是心理疾病的创伤,而是拉瑟尔叔叔对小时候的她的一个谎言。这个谎言使她一直都留下了对父亲的坏印象。直到他和麦克在这段交往时间中才逐渐认识到父亲的爱,并为之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最后她以一种赎罪的心情与父亲相拥。
老演员克里夫·罗伯森塑造了一个令人信服、忧郁的迷失的人的形象,一个活着的死人,他只因为曾经犯过一个致命错误而悔恨莫及,这个角色在情感上的表演并不容易。当然,法国女演员日内瓦·布卓的表演很精彩。
在《迷情记》上映的那一年,它在票房上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影评人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负面评论主要针对他有点自命不凡的态度和过于明显地借用了《迷魂记》。但是,关于后者,可以自信地说,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影评人都理解德·帕尔马的创造力,他以自己最喜欢的电影为素材创作了自己的电影。还有就是它并不存在抄袭,而是对《眩晕》中提出的主题进行了解释。然而,当时许多人已经高度赞赏导演的风格化努力。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电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声誉,今天我仍然认为这是导演的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