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亨弗莱·鲍嘉罗德·斯泰格尔简·斯特林
类型:剧情导演:马克·罗布森 状态:正片 年份:1956 地区:美国 语言:西班牙语 / 英语 豆瓣ID:1293221热度:156 ℃ 时间:2022-10-05 11:18:14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在美国的电影历史中,黑色电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门类。黑色电影的黄金期正是本片拍摄的五十年代。在这个时代中,《双重赔偿》、《失去的周末》、《男人的争斗》、《马耳他之鹰》等等佳作屡屡问世,而作为演员的一大代表者,即是本片的主演亨弗莱.鲍嘉。
而当我们用这部电影来对比黑色电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恰好横跨了两种作品类型,同时具备了这个门类的特点,但是又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独特走向和元素。
首先,本片与美国的黑色电影一样,拥有着一个挣扎于堕落中的男主角:主人公埃迪,是一个过气的拳击记者,穷困潦倒之下唯钱是尊,而抛弃了“揭露事实”这个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而是与拳击俱乐部合作,以打造明星拳手来创造商业利润为目的,进行了一系列以金钱为中心的工作---收买对手俱乐部、收买对手本人、买通拳击协会的医生,等等。但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当中又并未完全堕落---他过去执掌正义而报道拳击业的内幕交易,而到了现在也依然会对“被老板利用而自身受到损害”的拳手萌生恻隐之心(第一个部分中从朋友那里看到老拳手被击打后身体残障的样子不忍观看)。因此,这样一个挣扎在堕落边缘的男主角,是黑色电影的标配。
但是,与传统的黑色电影相比,这部电影缺少了黑色电影标志性的元素:蛇蝎美人。在一般的黑色电影中,女主角往往是堕落的象征和化身,她们代表着挣扎在黑白之间的主角所受到的黑色一面的诱惑。而为了突出这种象征意味,女主角本身往往也是以犯罪的目标为动机进行一切行动。在比较知名的黑色电影里,至少我看过的部分中,除了《失去的周末》,女主角都会是这样一个设置。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我们显然并未拥有这样一个女主角,可堪作为女主角的埃迪妻子,反而是维系着埃迪良知的存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更应该被看作是一部“类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的男主角,他们都会围绕着一个事物来进行黑白间的挣扎---《双重赔偿》的主角面对着对女人的爱欲、《失去的周末》的主角面对着酒精的蛊惑。而在这部电影中,埃迪所面对的,无疑就是金钱的引诱了。
在本片中,埃迪对于金钱的态度,发生着多个阶段中不同层次的变化。在电影开头,埃迪因为此前的潦倒,而生出了对金钱的唯马首是瞻-----在与俱乐部老板尼克的首次谈判中,刚刚达成意向的他就马上向尼克索要第一笔费用,表现出了他对金钱那种急切不可等待的态度。而他这样做的动机,也在拿到第一笔钱后的段落中明确了----他马上请妻子吃饭,这说明了他过去一段生活中的极其潦倒,引发了他对于和他一起穷苦的妻子的愧疚,所以才极度地渴求金钱,并在拿到钱后马上给妻子改善生活---并且这一幕就留了一个埃迪后边洗白的由头(他渴求金钱并不是完全的利欲熏心)。而随后,当托罗的第一场比赛演的太假而引发麻烦时,在和尼克通电话时,埃迪也利用托罗的声誉危机威胁尼克“不给我书面协议的分成,我就不给托罗解决危机”,利用托罗赚取了又一笔金钱,而这一段也表明了此时埃迪看待拳击手的态度:对他而言,拳击手托罗是他谋取金钱的工具,而拳击手本身是不重要的,拳击手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他的金钱谋取而服务----他赚到钱,他就帮拳击手,否则就不帮。
随着影片的发展,埃迪对于金钱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产生变化的契机,来自于朋友给他观看的“因比赛中致伤而说话听力不灵光的老拳击手”的段落。在这个段落中,埃迪首次意识到:在他们的所作所为之中,被他们当成金钱谋取之工具的拳击手会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境遇。由此,在这个时刻,要求停止放映而回避再看的埃迪,流露出了对于拳击手“个体”的、不掺杂金钱谋求的恻隐之心,他开始单纯地将拳击手看作是一个个体的人了(与此对比的是,在第一次出场的段落中,埃迪看着笨拙打拳的托罗,嘲笑的表情像是在看一个马戏团的猴子,这也与同场下的尼克一伙的态度相同)。
但是,这种对待拳击手的心理变化,并未让埃迪对金钱的看法产生质变,而只是有了一些层次上的变化。当他拿着一笔钱去福利基金会想要捐款的时候,面对福利基金会会长,牧师表示不接受这样的肮脏捐款,但会计师从财务的经济角度陈述了接受这笔钱的必要性。在这里,夹在其中的女会长,其实形成了一个对此时埃迪的影射---她被夹在“看重精神纯洁”的牧师与“认为钱能解决困境即可”的会计师的中间,不停说着“我只想做点好事”。此时的埃迪,正是会长同样的心态:他看到了被他们利用而不幸的拳击手,由此试图让自己从精神的纯度上离堕落远一点,但他又不能放弃金钱,因此此时的他才把钱捐赠给会长,试图以此来说服自己“钱就是钱,我赚了这笔钱可以去做好事就行了”,来让自己心安地继续自己的工作。段落中埃迪的一句话揭露了他此时对于金钱的看法:“钱就是钱,拿它去做什么是你的目的而不是它的”。因此,此时受到老拳击手触动的埃迪,对于金钱的看法是:我赚到这笔钱确实利用了拳击手,但是我会去用这笔钱去做好事,钱本身是没有脏不脏之说的,我用钱去做好事,那么不管来路,我都可以接受这样的钱。
而在这种“钱无善恶,看人怎么做”的心态下,埃迪基于自己对拳击手作为一个人的看法变化,开始在某些地方与托罗师徒站到一起。与其他依旧把托罗当成单纯的摇钱工具的人不同,他开始维护托罗、舒缓托罗焦躁的情绪,并承诺给托罗一笔报酬。此时的他,虽然依旧想要利用托罗赚钱,但托罗对他而言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工具,而是一种“互相合作下共同赚钱”----他安抚托罗来配合他们的计划,并以此为托罗争取到金钱。而这一部分中,还有一场戏也能侧面看出埃迪的这种心态:一个印度拳手因为自己的“荣誉”而不想参与假拳,但埃迪用“你弄伤你的嘴,流血就可以维护尊严地结束比赛”---一种保护拳击手声誉而又可以达成目的赚到钱的方案,表现出埃迪试图平衡拳击手的个体与自己赚钱目的的心态。在这时候的他看来,托罗配合他们的假拳造星业务,那么托罗就可以拿到自己的一笔钱,并且这笔钱是来得心安理得的----因为钱就是钱。
但是,经过托罗与邦迪的拳赛。埃迪对金钱的看法再次产生了变化。拳击手邦迪听从了尼克的安排,参与打假拳。但是在赛前,由于邦迪的旧伤发作,已经不能比赛,但依旧被尼克等人推上拳台。
实际上,这场拳击赛,与后边的托罗拳王之战,在电影中是作用极大而被导演特意强调的:首先,在比赛的时长上,这两场拳赛要远远高于此前的比赛;其次,只有这两场比赛,导演在比赛开始前给到了拳击台的全景镜头,并且用“全场黑掉,只有拳击台照明充足”的打光来强调拳击台的存在----注意看这个拳击台上会发生什么的提示。而在这两场比赛中,导演多次使用了拳击手作赛与台下的埃迪的交叉剪辑,强调了拳赛对于埃迪的影响。因此,这两场比赛的重要作用也就明显了:埃迪对于金钱和拳击手的看法,因这两场比赛而再次被影响,产生变化。
首先,在托罗和邦迪的比赛中,托罗屡屡击中邦迪,而使得邦迪沉重地倒下并最终伤重不治。所以,在这个拳赛中,埃迪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对于拳击手的巨大伤害:这个计划并非是与拳击手的合作共赢,而是以拳击手为单纯的工具、牺牲他们的健康甚至生命来获取金钱的计划。因此,对于拳击手“作为个体的人而看待”的埃迪,对这种计划产生了巨大的排斥,并且意识到自己的金钱所得之实质。在赛后,埃迪向尼克说:这笔肮脏的钱。这句话表现出了他对于金钱的看法:他不再认为“钱就是钱”,而开始察觉到“这样来路的钱本身就是是肮脏的”。
在邦迪和托罗的比赛中,埃迪意识到了他们所得之钱的肮脏。而在之后的拳王战中,埃迪则意识到了“拳击手希望赚取的钱是什么”。首先,在赛前,对于“媒体把邦迪之死归结于托罗的威力”之事,拳王表示了不满,认为他必须要彻底打败托罗,来让大家意识到“打垮邦迪的荣誉属于他”。而到了拳击赛中,托罗面对拳王连续被打,受伤严重,但没有听从埃迪的建议“倒下就不要爬起来”的建议,而是一次次地爬起来继续承受攻击。而托罗更是在赛后,流着血告诉埃迪,“我尽力了,我能拿到我的那一份吗”。托罗的行为和拳王的行为都让埃迪意识到了一点:拳击手们所想要赚的钱,并不是和他们进行假拳合作得来的肮脏钱,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荣誉,来赚取一份褒奖荣誉的钱。由此,埃迪眼中的钱,就又产生了“干净的钱”的层次。
因此,在邦迪、拳王的两场比赛中,埃迪对金钱的看法发生了最后一个层次的进化:钱本身并非没有属性,借由赚钱的方式,钱就会区分以肮脏和干净。而这样的看法,也就推翻了此前说服埃迪继续计划的心理基础“钱就是钱,拿来做好事就可以”。由此,埃迪也最终选择了不再合作,而是将自己的钱给了托罗,实现了他“通过努力赚取一份褒奖荣誉的干净钱”的愿望,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这份肮脏钱,并在最后回归了良知,重新操起了揭露真相的记者旧业---赚一份干净钱。
可以说,就像所有的黑色电影一样,在本片中,导演精心地安排下,“金钱”成为了主角摇摆于黑白两端的诱惑因素,主角的一切变化、行为动机,都密切地与此诱惑因素产生了关联。
但是,与大部分“主角堕落,或被杀(如《唐人街》)”的结局不同,本片当中的埃迪最终走回了光明一面,并且自身也没有被尼克等人杀死。这样的一个结局,显然是与传统的黑色电影大相径庭的。在这个意义上,本片与其说是完全的黑色电影,不如说是一种类黑色电影,比如《码头风云》----马龙白兰度参与团伙犯罪,但最终洗心革面的故事,同样没有蛇蝎美人、没有黑色结局。
相比《码头风云》,本片中的埃迪,似乎在自身的挣扎与内心蜕变的深刻程度上,并不具备马龙白兰度那样刻骨铭心的力度----鲍嘉在本片中的任何戏份,都显然没有后者的那段经典自白而来得具有感染性,甚至相比起来完全相差甚远。在“主角的纠结和自我救赎”之深切性的表现上,本片的导演是远逊于伊利亚.卡赞的。
但是,本片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导演在这样一部犯罪和体育题材的类黑色电影中,加入了民族和阶级的视角,提供了“美国移民被美国的对待”和“阶级逆袭的美国梦揭露”这两个社会批判性的主题。虽然《码头风云》同样也是对美国下层阶级的生活状态的一个揭露并随之具有了批现的性质,但是在其中并没有“移民”这个角度、以及“美国梦”的元素存在。
首先,从移民角度来看的话,拳击手托罗,是从阿根廷来美国的移民。在影片的第一场戏中,导演便给到了“托罗坐轮船抵达美国”的戏份,以此强调了这部电影中“对移民被美国的对待方式”的主题方向。托罗从到美国的船上,便开始了被美国人尼克手下的算计,被哄骗签署了极度不平等的剥削合约。而随后,托罗师徒始终相信着美国人(托罗多次称“大家都是好朋友”),相信着自己能够在美国取得成功(在几次胜利后,托罗表示自己会成为拳王)。但是,对这样看待自己的托罗,美国人的回应是:将他当做一个为自己赚钱的工具,将他碍事的师傅直接赶回阿根廷。而托罗就这样被美国人哄骗,并最终被骗到完全当真(以为自己是拳王)。而借用托罗这个角色,导演显然揭露了一向崇尚“自由平等”的美国对于外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真正态度----无关自由,也绝不平等。
而值得注意的是,托罗在片中的象征意义,并不仅仅是“外国移民”。他的“拳击手”身份,赋予了他又一层“美国平民阶级”的象征作用。在电影中,所有的拳击手都是为了一份褒奖荣誉和胜利的金钱而在奋斗,他们想要通过拳击来实现人生的逆袭、阶级的升级,所以才有时不得不听命于老板或在被蒙骗之下打假拳---托罗、开头第一回合愤怒攻击托罗而被杀的拳手、想要获得荣誉但被引诱接受了假赛的印度拳手、为了胜利与拳王奋战到重伤的邦迪、屠杀托罗来争回属于自己荣誉的拳王。这些拳手的愿望,无疑是标准的美国梦。
但是,这些拳击手的美国梦,无疑都被上等阶层的权力者们毁掉了。在电影当中,导演在各个段落的转场部分里,不厌其烦地穿插一组“画着拳王托罗字样和托罗宣传画的汽车驶过”的镜头,并伴随有轻佻的音乐。这一组镜头,确定无疑地揭露了上层人尼克对于托罗美国梦的所作所为---作为拳击手的托罗,想要成为拳王并赚到钱改变自己阿根廷穷小子的命运(宣传画和字样),这就是他的梦想;但这个驶过大街小巷做宣传的车表明了,拳击手只是尼克对于托罗的利用和包装,他希望扩大托罗的知名度并通过托罗的名气来赚钱,而轻佻的音乐也形成了一种对托罗梦想的讽刺----这根本就不可能实现。随后,当托罗在一场比赛中击倒了对手后,导演给出了这样一组剪接:画面中的同位置之下,托罗的拳头被下场戏第一个画面的警帽所取代---托罗戴上警帽,向孩子们做着宣传活动。这组剪接将代表拳击手的拳头与商业宣传的警帽并列在了一起,并用“警帽在画面同位置取代拳头”的画面,隐喻了托罗梦想的不可实现----拳击手托罗是虚假的,而其实质是打着拳击手名义的商业宣传工具。
并且,除了托罗之外,其他的拳击手在片中,也都终究不能实现阶级的跨越。一方面,他们被各自的老板以老板间的利益勾连而约定着比赛的胜负----他们做不成争取胜利来改变命运的逆袭者,只能做各自老板的工具。而另一方面,他们只是台下观众宣泄自身破坏欲望和邪念的娱乐对象----过早倒下的邦迪被观众的倒彩证明了,他们没有获得观众的任何尊重,观众眼中的他们并不是运动员,而是必须让他们看到过瘾的“表演者”。即使是邦迪和拳王这样,已然成绩斐然而在登场时获得了观众掌声、且自身也幽默十足风度翩翩、似乎已经脱离了下等阶层的拳击明星,也逃不出这样的宿命。
拳击手们跨越阶层的美国梦,最终也只能是归于失败的必然结局。
巧妙的是,对于美国梦之失败的主题表现,本片从托罗和拳击手的角度出发的话,乍看上去似乎与《了不起的盖茨比》这种“美国梦破灭”的范本作品有比较大的不同,它似乎提供了一个“美国梦变相实现”的结局---托罗拿到了埃迪给的钱,改变了自己在阿根廷的生活。在这个结局下,本片在表面上走向了一个乐观的光明结局。对比《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追求贵族黛西而不得、死后上层人士们无一出席葬礼只有尼克相伴的盖茨比(参加聚会而不参加葬礼,表明盖茨比最终还是没有被上流人士们当做自己人,而只是被普通阶层的尼克当做了自己人),本片当中的托罗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还算是实现了美国梦,而显得批判力度不足够。
但是,实际上在这部电影当中,想要跨越阶层的并非只有拳击手们,埃迪显然也是其中一员。他想要赚钱来改编贫困的生活,并且与尼克一度成为了合伙人---买入上流阶层的象征。但是最终,由于良知的爆发,他放弃了这种牺牲其他人而得到脏钱来阶层升级的人生,最终连到手的金钱都放弃了---他最终还是没能实现美国梦,因为实现美国梦的代价之大远远超出了他的良知承受范围。对埃迪阶层跨越的变化,导演给出了一个贯穿全片的隐喻-----当他和尼克等人合作时,他住在了豪华的酒店;而到了影片结尾,他放弃了金钱,也就回到了自己的小公寓---良知的萌生所伴随的必然是美国梦的无法实现。
对于憨厚的托罗,导演动了恻隐之心,给予了他一个乐观的人生;至于在影片大部分时间没干好事的埃迪,那么就无需如此感性了:强化美国梦破灭主题的任务,就落在他这个倒霉主角的脑袋上吧。
真实身份 正体
蛟龙行动
谈途人生
古剑飘渺录
监狱疑云
三
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一个作家为了逃避越战征...
播放指数:988℃
我记得这部片子是在中央六套放过,那时好像我还在读高中,看完片子就考了新闻专业。。。
在美国的电影历史中,黑色电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门类。黑色电影的黄金期正是本片拍摄的五十年代。在这个时代中,《双重赔偿》、《失去的周末》、《男人的争斗》、《马耳他之鹰》等等佳作屡屡问世,而作为演员的一大代表者,即是本片的主演亨弗莱.鲍嘉。
而当我们用这部电影来对比黑色电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恰好横跨了两种作品类型,同时具备了这个门类的特点,但是又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独特走向和元素。
首先,本片与美国的黑色电影一样,拥有着一个挣扎于堕落中的男主角:主人公埃迪,是一个过气的拳击记者,穷困潦倒之下唯钱是尊,而抛弃了“揭露事实”这个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而是与拳击俱乐部合作,以打造明星拳手来创造商业利润为目的,进行了一系列以金钱为中心的工作---收买对手俱乐部、收买对手本人、买通拳击协会的医生,等等。但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当中又并未完全堕落---他过去执掌正义而报道拳击业的内幕交易,而到了现在也依然会对“被老板利用而自身受到损害”的拳手萌生恻隐之心(第一个部分中从朋友那里看到老拳手被击打后身体残障的样子不忍观看)。因此,这样一个挣扎在堕落边缘的男主角,是黑色电影的标配。
但是,与传统的黑色电影相比,这部电影缺少了黑色电影标志性的元素:蛇蝎美人。在一般的黑色电影中,女主角往往是堕落的象征和化身,她们代表着挣扎在黑白之间的主角所受到的黑色一面的诱惑。而为了突出这种象征意味,女主角本身往往也是以犯罪的目标为动机进行一切行动。在比较知名的黑色电影里,至少我看过的部分中,除了《失去的周末》,女主角都会是这样一个设置。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我们显然并未拥有这样一个女主角,可堪作为女主角的埃迪妻子,反而是维系着埃迪良知的存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更应该被看作是一部“类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的男主角,他们都会围绕着一个事物来进行黑白间的挣扎---《双重赔偿》的主角面对着对女人的爱欲、《失去的周末》的主角面对着酒精的蛊惑。而在这部电影中,埃迪所面对的,无疑就是金钱的引诱了。
在本片中,埃迪对于金钱的态度,发生着多个阶段中不同层次的变化。在电影开头,埃迪因为此前的潦倒,而生出了对金钱的唯马首是瞻-----在与俱乐部老板尼克的首次谈判中,刚刚达成意向的他就马上向尼克索要第一笔费用,表现出了他对金钱那种急切不可等待的态度。而他这样做的动机,也在拿到第一笔钱后的段落中明确了----他马上请妻子吃饭,这说明了他过去一段生活中的极其潦倒,引发了他对于和他一起穷苦的妻子的愧疚,所以才极度地渴求金钱,并在拿到钱后马上给妻子改善生活---并且这一幕就留了一个埃迪后边洗白的由头(他渴求金钱并不是完全的利欲熏心)。而随后,当托罗的第一场比赛演的太假而引发麻烦时,在和尼克通电话时,埃迪也利用托罗的声誉危机威胁尼克“不给我书面协议的分成,我就不给托罗解决危机”,利用托罗赚取了又一笔金钱,而这一段也表明了此时埃迪看待拳击手的态度:对他而言,拳击手托罗是他谋取金钱的工具,而拳击手本身是不重要的,拳击手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他的金钱谋取而服务----他赚到钱,他就帮拳击手,否则就不帮。
随着影片的发展,埃迪对于金钱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产生变化的契机,来自于朋友给他观看的“因比赛中致伤而说话听力不灵光的老拳击手”的段落。在这个段落中,埃迪首次意识到:在他们的所作所为之中,被他们当成金钱谋取之工具的拳击手会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境遇。由此,在这个时刻,要求停止放映而回避再看的埃迪,流露出了对于拳击手“个体”的、不掺杂金钱谋求的恻隐之心,他开始单纯地将拳击手看作是一个个体的人了(与此对比的是,在第一次出场的段落中,埃迪看着笨拙打拳的托罗,嘲笑的表情像是在看一个马戏团的猴子,这也与同场下的尼克一伙的态度相同)。
但是,这种对待拳击手的心理变化,并未让埃迪对金钱的看法产生质变,而只是有了一些层次上的变化。当他拿着一笔钱去福利基金会想要捐款的时候,面对福利基金会会长,牧师表示不接受这样的肮脏捐款,但会计师从财务的经济角度陈述了接受这笔钱的必要性。在这里,夹在其中的女会长,其实形成了一个对此时埃迪的影射---她被夹在“看重精神纯洁”的牧师与“认为钱能解决困境即可”的会计师的中间,不停说着“我只想做点好事”。此时的埃迪,正是会长同样的心态:他看到了被他们利用而不幸的拳击手,由此试图让自己从精神的纯度上离堕落远一点,但他又不能放弃金钱,因此此时的他才把钱捐赠给会长,试图以此来说服自己“钱就是钱,我赚了这笔钱可以去做好事就行了”,来让自己心安地继续自己的工作。段落中埃迪的一句话揭露了他此时对于金钱的看法:“钱就是钱,拿它去做什么是你的目的而不是它的”。因此,此时受到老拳击手触动的埃迪,对于金钱的看法是:我赚到这笔钱确实利用了拳击手,但是我会去用这笔钱去做好事,钱本身是没有脏不脏之说的,我用钱去做好事,那么不管来路,我都可以接受这样的钱。
而在这种“钱无善恶,看人怎么做”的心态下,埃迪基于自己对拳击手作为一个人的看法变化,开始在某些地方与托罗师徒站到一起。与其他依旧把托罗当成单纯的摇钱工具的人不同,他开始维护托罗、舒缓托罗焦躁的情绪,并承诺给托罗一笔报酬。此时的他,虽然依旧想要利用托罗赚钱,但托罗对他而言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工具,而是一种“互相合作下共同赚钱”----他安抚托罗来配合他们的计划,并以此为托罗争取到金钱。而这一部分中,还有一场戏也能侧面看出埃迪的这种心态:一个印度拳手因为自己的“荣誉”而不想参与假拳,但埃迪用“你弄伤你的嘴,流血就可以维护尊严地结束比赛”---一种保护拳击手声誉而又可以达成目的赚到钱的方案,表现出埃迪试图平衡拳击手的个体与自己赚钱目的的心态。在这时候的他看来,托罗配合他们的假拳造星业务,那么托罗就可以拿到自己的一笔钱,并且这笔钱是来得心安理得的----因为钱就是钱。
但是,经过托罗与邦迪的拳赛。埃迪对金钱的看法再次产生了变化。拳击手邦迪听从了尼克的安排,参与打假拳。但是在赛前,由于邦迪的旧伤发作,已经不能比赛,但依旧被尼克等人推上拳台。
实际上,这场拳击赛,与后边的托罗拳王之战,在电影中是作用极大而被导演特意强调的:首先,在比赛的时长上,这两场拳赛要远远高于此前的比赛;其次,只有这两场比赛,导演在比赛开始前给到了拳击台的全景镜头,并且用“全场黑掉,只有拳击台照明充足”的打光来强调拳击台的存在----注意看这个拳击台上会发生什么的提示。而在这两场比赛中,导演多次使用了拳击手作赛与台下的埃迪的交叉剪辑,强调了拳赛对于埃迪的影响。因此,这两场比赛的重要作用也就明显了:埃迪对于金钱和拳击手的看法,因这两场比赛而再次被影响,产生变化。
首先,在托罗和邦迪的比赛中,托罗屡屡击中邦迪,而使得邦迪沉重地倒下并最终伤重不治。所以,在这个拳赛中,埃迪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对于拳击手的巨大伤害:这个计划并非是与拳击手的合作共赢,而是以拳击手为单纯的工具、牺牲他们的健康甚至生命来获取金钱的计划。因此,对于拳击手“作为个体的人而看待”的埃迪,对这种计划产生了巨大的排斥,并且意识到自己的金钱所得之实质。在赛后,埃迪向尼克说:这笔肮脏的钱。这句话表现出了他对于金钱的看法:他不再认为“钱就是钱”,而开始察觉到“这样来路的钱本身就是是肮脏的”。
在邦迪和托罗的比赛中,埃迪意识到了他们所得之钱的肮脏。而在之后的拳王战中,埃迪则意识到了“拳击手希望赚取的钱是什么”。首先,在赛前,对于“媒体把邦迪之死归结于托罗的威力”之事,拳王表示了不满,认为他必须要彻底打败托罗,来让大家意识到“打垮邦迪的荣誉属于他”。而到了拳击赛中,托罗面对拳王连续被打,受伤严重,但没有听从埃迪的建议“倒下就不要爬起来”的建议,而是一次次地爬起来继续承受攻击。而托罗更是在赛后,流着血告诉埃迪,“我尽力了,我能拿到我的那一份吗”。托罗的行为和拳王的行为都让埃迪意识到了一点:拳击手们所想要赚的钱,并不是和他们进行假拳合作得来的肮脏钱,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荣誉,来赚取一份褒奖荣誉的钱。由此,埃迪眼中的钱,就又产生了“干净的钱”的层次。
因此,在邦迪、拳王的两场比赛中,埃迪对金钱的看法发生了最后一个层次的进化:钱本身并非没有属性,借由赚钱的方式,钱就会区分以肮脏和干净。而这样的看法,也就推翻了此前说服埃迪继续计划的心理基础“钱就是钱,拿来做好事就可以”。由此,埃迪也最终选择了不再合作,而是将自己的钱给了托罗,实现了他“通过努力赚取一份褒奖荣誉的干净钱”的愿望,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这份肮脏钱,并在最后回归了良知,重新操起了揭露真相的记者旧业---赚一份干净钱。
可以说,就像所有的黑色电影一样,在本片中,导演精心地安排下,“金钱”成为了主角摇摆于黑白两端的诱惑因素,主角的一切变化、行为动机,都密切地与此诱惑因素产生了关联。
但是,与大部分“主角堕落,或被杀(如《唐人街》)”的结局不同,本片当中的埃迪最终走回了光明一面,并且自身也没有被尼克等人杀死。这样的一个结局,显然是与传统的黑色电影大相径庭的。在这个意义上,本片与其说是完全的黑色电影,不如说是一种类黑色电影,比如《码头风云》----马龙白兰度参与团伙犯罪,但最终洗心革面的故事,同样没有蛇蝎美人、没有黑色结局。
相比《码头风云》,本片中的埃迪,似乎在自身的挣扎与内心蜕变的深刻程度上,并不具备马龙白兰度那样刻骨铭心的力度----鲍嘉在本片中的任何戏份,都显然没有后者的那段经典自白而来得具有感染性,甚至相比起来完全相差甚远。在“主角的纠结和自我救赎”之深切性的表现上,本片的导演是远逊于伊利亚.卡赞的。
但是,本片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导演在这样一部犯罪和体育题材的类黑色电影中,加入了民族和阶级的视角,提供了“美国移民被美国的对待”和“阶级逆袭的美国梦揭露”这两个社会批判性的主题。虽然《码头风云》同样也是对美国下层阶级的生活状态的一个揭露并随之具有了批现的性质,但是在其中并没有“移民”这个角度、以及“美国梦”的元素存在。
首先,从移民角度来看的话,拳击手托罗,是从阿根廷来美国的移民。在影片的第一场戏中,导演便给到了“托罗坐轮船抵达美国”的戏份,以此强调了这部电影中“对移民被美国的对待方式”的主题方向。托罗从到美国的船上,便开始了被美国人尼克手下的算计,被哄骗签署了极度不平等的剥削合约。而随后,托罗师徒始终相信着美国人(托罗多次称“大家都是好朋友”),相信着自己能够在美国取得成功(在几次胜利后,托罗表示自己会成为拳王)。但是,对这样看待自己的托罗,美国人的回应是:将他当做一个为自己赚钱的工具,将他碍事的师傅直接赶回阿根廷。而托罗就这样被美国人哄骗,并最终被骗到完全当真(以为自己是拳王)。而借用托罗这个角色,导演显然揭露了一向崇尚“自由平等”的美国对于外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真正态度----无关自由,也绝不平等。
而值得注意的是,托罗在片中的象征意义,并不仅仅是“外国移民”。他的“拳击手”身份,赋予了他又一层“美国平民阶级”的象征作用。在电影中,所有的拳击手都是为了一份褒奖荣誉和胜利的金钱而在奋斗,他们想要通过拳击来实现人生的逆袭、阶级的升级,所以才有时不得不听命于老板或在被蒙骗之下打假拳---托罗、开头第一回合愤怒攻击托罗而被杀的拳手、想要获得荣誉但被引诱接受了假赛的印度拳手、为了胜利与拳王奋战到重伤的邦迪、屠杀托罗来争回属于自己荣誉的拳王。这些拳手的愿望,无疑是标准的美国梦。
但是,这些拳击手的美国梦,无疑都被上等阶层的权力者们毁掉了。在电影当中,导演在各个段落的转场部分里,不厌其烦地穿插一组“画着拳王托罗字样和托罗宣传画的汽车驶过”的镜头,并伴随有轻佻的音乐。这一组镜头,确定无疑地揭露了上层人尼克对于托罗美国梦的所作所为---作为拳击手的托罗,想要成为拳王并赚到钱改变自己阿根廷穷小子的命运(宣传画和字样),这就是他的梦想;但这个驶过大街小巷做宣传的车表明了,拳击手只是尼克对于托罗的利用和包装,他希望扩大托罗的知名度并通过托罗的名气来赚钱,而轻佻的音乐也形成了一种对托罗梦想的讽刺----这根本就不可能实现。随后,当托罗在一场比赛中击倒了对手后,导演给出了这样一组剪接:画面中的同位置之下,托罗的拳头被下场戏第一个画面的警帽所取代---托罗戴上警帽,向孩子们做着宣传活动。这组剪接将代表拳击手的拳头与商业宣传的警帽并列在了一起,并用“警帽在画面同位置取代拳头”的画面,隐喻了托罗梦想的不可实现----拳击手托罗是虚假的,而其实质是打着拳击手名义的商业宣传工具。
并且,除了托罗之外,其他的拳击手在片中,也都终究不能实现阶级的跨越。一方面,他们被各自的老板以老板间的利益勾连而约定着比赛的胜负----他们做不成争取胜利来改变命运的逆袭者,只能做各自老板的工具。而另一方面,他们只是台下观众宣泄自身破坏欲望和邪念的娱乐对象----过早倒下的邦迪被观众的倒彩证明了,他们没有获得观众的任何尊重,观众眼中的他们并不是运动员,而是必须让他们看到过瘾的“表演者”。即使是邦迪和拳王这样,已然成绩斐然而在登场时获得了观众掌声、且自身也幽默十足风度翩翩、似乎已经脱离了下等阶层的拳击明星,也逃不出这样的宿命。
拳击手们跨越阶层的美国梦,最终也只能是归于失败的必然结局。
巧妙的是,对于美国梦之失败的主题表现,本片从托罗和拳击手的角度出发的话,乍看上去似乎与《了不起的盖茨比》这种“美国梦破灭”的范本作品有比较大的不同,它似乎提供了一个“美国梦变相实现”的结局---托罗拿到了埃迪给的钱,改变了自己在阿根廷的生活。在这个结局下,本片在表面上走向了一个乐观的光明结局。对比《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追求贵族黛西而不得、死后上层人士们无一出席葬礼只有尼克相伴的盖茨比(参加聚会而不参加葬礼,表明盖茨比最终还是没有被上流人士们当做自己人,而只是被普通阶层的尼克当做了自己人),本片当中的托罗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还算是实现了美国梦,而显得批判力度不足够。
但是,实际上在这部电影当中,想要跨越阶层的并非只有拳击手们,埃迪显然也是其中一员。他想要赚钱来改编贫困的生活,并且与尼克一度成为了合伙人---买入上流阶层的象征。但是最终,由于良知的爆发,他放弃了这种牺牲其他人而得到脏钱来阶层升级的人生,最终连到手的金钱都放弃了---他最终还是没能实现美国梦,因为实现美国梦的代价之大远远超出了他的良知承受范围。对埃迪阶层跨越的变化,导演给出了一个贯穿全片的隐喻-----当他和尼克等人合作时,他住在了豪华的酒店;而到了影片结尾,他放弃了金钱,也就回到了自己的小公寓---良知的萌生所伴随的必然是美国梦的无法实现。
对于憨厚的托罗,导演动了恻隐之心,给予了他一个乐观的人生;至于在影片大部分时间没干好事的埃迪,那么就无需如此感性了:强化美国梦破灭主题的任务,就落在他这个倒霉主角的脑袋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