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艺  »  十三邀第八季

十三邀第八季  十三邀 第八季

874人已评分
很差
1.0
0 0

主演:许知远许倬云孙曼丽谭元元吴洁陈年喜周书霞陈凯歌沃尔特·艾萨克森曾孝濂林小英迈克尔·桑德尔梁建章周志炎

类型:脱口秀大陆综艺导演:未知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24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36969257热度:8 ℃ 时间:2025-01-09 22:23:16

简介:详情  行动是一种思想方法,而思考更是另一种高强度的行动。 《十三邀》第八季再度启程,继续寻找具体而微的语言、思想、行为背后,那些对时代有着独特回应的人。2024年7月17日起每双周三20点更新...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行动是一种思想方法,而思考更是另一种高强度的行动。 《十三邀》第八季再度启程,继续寻找具体而微的语言、思想、行为背后,那些对时代有着独特回应的人。2024年7月17日起每双周三20点更新
  • 头像
    曾于里
    “你总需要创造自己的时间,独自观察山茶花的绽放;在古老的剧场,追问公理与正义的问题;于时代喧嚣的缝隙,重又捕捉内心的敏感……”


    播到第8季的《十三邀》,最近因为采访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的这一期而引发广泛热议,张赞英为丈夫曾孝濂所做出的付出和牺牲,让我们窥见一代女性在传统性别秩序下的苦涩命运与永不妥协的意志,相当震撼。

    很多人这才恍然发现,自己曾经嘲笑过的《十三邀》不知不觉播到第8季,口碑一路高涨,第8季的豆瓣评分高达9.5分。

    《十三邀》以每季大约十三期的形式播出,每期节目中,许知远会邀请一位在文化、艺术、科技、商业等不同领域内具有影响力,并“对时代有着独特回应的人”进行对话。许知远带着“偏见”出发,他也曾经招致观众的“偏见”——认为许知远“自恋”“故作深沉”;而今答案渐渐清晰,许知远的“偏见”承载着对时代的忧思,试图解答时代之惑。

    “偏见”背后的时代忧思

    许知远与以前我们所熟悉的那些采访者大不相同。

    《十三邀》中,许知远一头蓬松卷曲的长发,穿着随意,经常是拖鞋、白衬衫和牛仔裤的搭配,以一种随性、不拘小节的外观出现,打破传统主持人板正、严肃的形象。

    更关键的是,在访谈风格上,许知远并不追求中立客观的态度,而是带着预设的立场和明显的“偏见”。

    《十三邀》第一季的文案如此写道,“我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常常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我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

    《十三邀2》的文案如此写道,“我是个不合时宜的作家,着迷世界的复杂性与个体之力量,我对技术、速度与娱乐,驱动的时代持有怀疑……我期待自己是个游荡者,不断拓展知识与情感的边界……我会带着我的偏见与期待,再次出发”。

    “偏见”,在常规语境下往往被视为负面词汇,意味着不公正、片面的判断。在《十三邀》的语境里,“偏见”代表许知远对时代的困惑与忧思,它来自于对过分娱乐化、浅薄化的文化现象的批判,来自于对个体在时代洪流中迷失的担忧。

    许知远看到技术带来的便利,也看到它可能带来的异化,他感受到速度带来的激情,也体会到它背后的空虚,他试图通过深入的对话与探讨,穿透时代的喧嚣与浮躁,“追问生活之意义”。

    虽然从第三季开始,“带着偏见看世界”的说法很少出现,但许知远的对时代的“偏见”与忧思一以贯之。《十三邀8》的文案中写道,“你总需要创造自己的时间,独自观察山茶花的绽放;在古老的剧场,追问公理与正义的问题;于时代喧嚣的缝隙,重又捕捉内心的敏感……”

    节目依然是鼓励观众在时代的喧嚣与浮躁之间,创造属于自己的静谧时刻,追问公理与正义的永恒议题,敏锐捕捉并坚守内心的纯净与敏感。

    只不过在起初,观众不太接受许知远的“偏见”。

    比如《十三邀2》许知远访问马东,许知远提出对文化粗鄙化的担忧,并质疑流行文化的趋向;马东指出每个时代都向往过精致化,实际上从未真正实现过全面的精致化。马东强调,文化的粗鄙与精致是相对的,而且随着时代变迁,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梅兰芳与程砚秋就是刘德华和周杰伦”。许知远回应,“你不承认时代之间的差距,有的时代就是更牛,更高级。”

    如今回过头看这段对话,可以鲜明看出许知远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出发,关注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和价值追求。他担忧个体在追求物质利益或娱乐至死的过程中失去自我和方向。流行文化的弄潮儿,则认同任何存在的正当性并顺势而为。当许知远提问马东,“你不抵触这个时代吗?”马东说不抵触,“我没这么自恋。”

    马东的“自恋”并非指涉许知远,但当时在很多观众的看法里,许知远是“自恋”的,是文青式的故作深沉,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几年时间过去,很多变化发生:《奇葩说》已经停播,李诞从脱口秀中消失,短视频开始横扫天下……当时代的喧嚣与浮躁逐渐显现出其背后的空洞与无力,当个体在快节奏且内卷化的生活中愈发感到迷茫与失落,观众渐渐发现许知远的“偏见”并非杞人忧天。那些他曾忧虑的文化粗鄙化、个体价值迷失,以及对技术、速度与娱乐驱动时代的怀疑,一一在现实中找到了映照

    八季以来,《十三邀》在受访者的选择上一以贯之,从“偏见”背后的时代忧思出发,“寻找具体而微的语言、思想、行为背后,那些对时代有着独特回应的人”。

    受访者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鲜明的类别。第一类受访者,如马东、李诞、俞飞鸿、姚晨、冯小刚等流行文化从业者,他们是这个时代流行文化和大众情绪的代表,对市场有着敏锐洞察和独特观察。许知远对他们往往带有“偏见”,有时会让交流显得针锋相对。

    《十三邀》的另一类受访者,或对时代的喧嚣有深入的思考和批判——他们是时代中宝贵的思想家和创新者;或始终能够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到个人的方向与价值所在——他们全情地投入艺术的世界中,以创作消灭俗世和死亡……殊途同归的是,他们的应对不流俗,不屈服,不妥协。

    第八季目前的几个受访者都很典型,包括历史学家许倬云,芭蕾舞舞者谭元元,矿工诗人陈年喜,人口学者梁建章,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许知远在与他们的对话中,试图为喧嚣时代中迷茫的个体找寻光明的出口,让“偏见”得到安抚。

    比如,许知远常常向时代的思想家抛出一些关于时代、关乎当下的宏大命题。比如他向许倬云求解,“您觉得美国现在是夏日之日,但中国是什么呢?”“过去一个世纪就几十年,基本上是一个乌托邦瓦解的一个(时代),而且我们对乌托邦有很多的警惕,觉得它充满了灾难,但对您来说,有一个乌托邦的存在,对一个社会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每个人都受到自己的各种困扰的限制嘛。在一种不断受限的情况下,怎么能够不断创造一个新的这种自己,或者新的一种空间。”“您对于年轻又有什么寄语?”等等。

    许倬云的每一个回应都直击人心,给迷惘中的年轻人带来巨大的慰藉。比如他给年轻人留下这样的寄语:“惊涛骇浪是人生不免,这么大规模这么长时期更是困难。但惊涛骇浪第一不能慌张、第二不能放弃,最要紧的是扎实自己,把自己的知识情感都不要歪曲。同志相求、同声相应,能找到互相砥砺、互相切磋终身的朋友,就一辈子交下去。你自己本身是榜样,你就会吸引别人。”

    兼具艺术性的人物访谈

    除了独具一格的“偏见”,《十三邀》的特殊性还在于,它虽以人物专访为主,但它并非传统的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的访谈空间、视听语言、艺术表现力要丰富得多。

    传统的人物访谈节目,在访谈空间的选择上,几乎都是采取固定的演播室环境,比如以前的《艺术人生》《鲁豫有约》《非常静距离》等。固定不变的演播室给观众带来视觉疲劳,缺乏新鲜感;固定场景无法随着访谈主题的变化而灵活调整,制约了节目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十三邀》在访谈空间的选择上与传统演播室截然不同,它的访谈空间多样化、生活化。这些空间既包括嘉宾熟悉的工作地点、故乡,也包括咖啡厅、书店、茶馆等。

    比如《十三邀8》访问顶尖芭蕾舞舞者谭元元,许知远与谭元元的对话空间非常多元,包括谭元元现在任教的上海戏剧学院,谭元元青少年时期在此学习的上海舞蹈学校,谭元元与许知远一起去吃上海菜的餐馆,谭元元给学生上课的舞蹈房……主访谈空间设在建筑物的露台上,露台上摆放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桌子上放有饮料和水果,两位嘉宾坐在桌旁交谈,背景是茂密的绿植,阳光温煦、绿意盎然、轻松舒适,适合进行深度的谈话。

    不同的访谈空间,观众可以看到不同的谭元元:在学院里她是严谨认真的教师,餐馆中展现出亲和的生活面貌,舞蹈房内传递着对艺术的执着,而户外露台上,于自然环抱中她更显真实与从容,多面形象跃然眼前。这是传统的演播室访谈无法实现的效果。

    《十三邀》的访谈空间不仅是物理上的位置,还承载着受访者的记忆、情感以及人生观。比如节目访问有着十六年矿工生涯、确诊尘肺病后才正式成为全职诗人和作家的陈年喜,访谈空间并不仅仅是陈年喜在县城租住的地方,许知远还与陈年喜一同去往旷野,那里埋葬着同乡的一户三兄弟,他们在塌方的矿场罹难,却因为老板跑路,家人没有得到一分钱赔偿。

    陈年喜感慨万千,“你看,坟上的树都长这么粗,就是人在死的时候埋埋葬一下,就是把树栽起来都长这么粗了。比我优秀得多的人,比我年轻得多的人都死掉了……我始终觉得我还没有做到,就是让更多的人去知道,我们这样一个群体,这样一些人,这样一些生活,这样一些命运”。访谈空间与受访者生命体验的深切关联,让观众在理解个体经历的同时,感受时代变迁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苦难。

    《十三邀》并非将自己定位为常规的人物访谈,而定位为文化纪录片。它的视听语言带有强烈的纪实性,大量运用手持摄影。同时,不同于传统访谈节目按部就班的线性叙事,《十三邀》运用碎片化剪辑技巧进行非线性叙事,增强访谈的悬念和戏剧性。譬如对陈年喜的专访,室内采访穿插大量的许知远与陈年喜的户外交谈,比如在峦庄镇的街道,在旷野,在陈年喜家乡的老屋……

    《十三邀》还具备文化纪录片的诗性表达和艺术表现力。与陈年喜前往旷野的这一段落中,原本在室内平静交谈的两人,随着摩托车轰鸣声的出现,画面切换至手持摄影机跟随摩托车摇晃的影像,下一个镜头,两人在旷野中攀爬,窸窣的草丛声伴随着他们的脚步,营造出时空交错的沉浸感;当陈年喜讲述完关于那三位兄弟的故事后,镜头缓缓推进至墓地,哀婉的背景音乐悄然响起,画面从彩色渐变为黑白,加深情感的厚度,赋予场景以悲壮的仪式感。

    最后定格在一个大远景,两人默默离去。突然,画面上从右到左浮现血红色的竖排诗句,摘自陈年喜的《一个人像另一个人一样活着》:“如果这世界还有所谓的答案/一座坟头是不是一个人的答案/如果还有活着/咸阳塬上那些手捧周粟的人算不算”……

    血红色诗句,不仅是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也是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无声的呐喊,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对个体的尊重与关怀,不让任何一个人的故事成为无名的坟茔。

    总之,《十三邀》的思想性、丰富性和艺术性,绝非常规的人物访谈节目所能匹敌。时间让一档好节目彰显出它的本色,节目一季一季下来的口碑不断走高。

    虽然《十三邀》无法一劳永逸地解答时代之惑,但只要对话一直在进行,就能不断激发公众的思考与讨论,就能为我们理解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提供新的视角。诚如许倬云对许知远高度评价的那样,“每一个关口要有关键性的人物,提出一些关键性的课题,启发众智。你许知远是一个穿针引线之人,你把许多不同人的想法陈述给大家听,功德无量。”

    ——首发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

  • 头像
    不爱睡的劳碌命

    许倬云

    "您对年轻人有什么寄语?"

    "惊涛骇浪是人生不免。第一,不能慌张。第二,不能放弃。最要紧的是扎实自己,把自己的知识情感,都不要歪曲。同志相求,同声相应。能找到互相砥砺,互相切磋,终生的朋友,就一辈子交下去。你自己本身就是榜样,就会吸引他人。「在天田里种植物。」"

    凑个字数 凑个字数 凑个字数

  • 头像
    彩虹書

    《十三邀》越来越像纪录片,名为访谈,然而更侧重于多角度的呈现。拍摄剪辑取材,力求在一问一答的对话以外,留给观众独立思考和感受的空间。n这一季目前为止采访了三位“夫人”,他们对丈夫的评价都很耐人寻味。这一期的张赞英女士,心直口快的北京姑娘痛诉婚姻中的委屈。丈夫回避现实,可以躲到大自然,绘画中去,那里是他的精神家园。生活的琐碎一股脑丢给妻子,心安理得的做一个巨婴。甚至,连自己得了癌症都漠不关心,反正有人为他操心。可是,妻子可以躲到哪里去呢,她既没有避风港,也没有伊甸园,她的野心和抱负没有精力和时间施展,她命定般的走上了母亲的老路,无颜回去见对她报以厚望的父亲。n我们又不能说丈夫是自私的。他是植物科学画家,他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植物学研究,他没有浪费自己的才华,没有辜负自己的使命。但是,能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出成绩来,他这一生是值得的。n伟大的背后,是另一个人巨大的牺牲。张赞英说,如果有来生,我要走自己的路。我跟着她一起流泪。n女性觉醒,不是振聋发聩的,它像植物一样从萌芽破土,生长到绽放,悄悄的发生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如果有人看了这期节目,而有所触动,她的心中便埋下了一颗种子。n不要去听那些带着情绪的口号,也不要绑架别人的意志,贬低别人的选择。一切还是要回到自身。选择爱情放弃事业,如果是心甘情愿的,何尝不是为自己而活。n网上很多人说赵敏是恋爱脑,贴标签的行为浅薄自大,在她心中爱情就是比事业重要,她甘之如饴,就不是牺牲。但是,如果那个人不值得,我们还是要理智的放手。勇敢的做出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多少岁都可以重新上路,怎样的人生都能活出精彩。n#十三邀曾孝濂

  • 头像
    叶飞Phoenix

    谈一些大家感兴趣的、反常识的东西——

    所有童话公主都是安徒生本人。他单恋着那个他根本不曾了解的王子,孤苦终老……

    本文主要围绕 孤独、性心理、女性意识 展开。内容很多,看完需要点耐心。


    是什么让许知远觉得莫名其妙,谭元元却为此多跳了十年?

    前几天看了《十三邀》第八季的第2集,许知远采访了刚刚从世界芭蕾舞之巅隐退下来的谭元元。

    谭元元说,其实大概10年前就想挂靴了。因为所有经典芭蕾舞剧她几乎都跳遍了,感觉没有继续坚持下去的意义和新鲜感了。而后来她又坚持多跳了10年,是因为一部新芭蕾舞剧——《小美人鱼》的最新改编版本。

    在原版童话故事和以往的芭蕾舞剧里,主角始终是小美人鱼——一个与作者安徒生无关的存在。谭元元说:而在这个新版芭蕾舞剧里,安徒生本人就是小美人鱼!他深爱着王子,放弃了所有……(这是一个让大众惊掉下巴的设定)

    10年间,谭元元不断诠释着这个有着极其复杂情感,甚至歇斯底里的小美人鱼(补充一下,主角与作者本人绑定,就会带有某种现实主义意义了,在此之前的小美人鱼角色都是“浪漫主义”下的傻白甜纯爱战士)……

    10年过去了,谭元元面对《十三邀》的镜头,依旧边说剧情边落泪。而此时桌子对面的许知远一脸懵逼……然后许知远给谭元元递了纸巾,这一 part 就结束了……

    哈哈哈哈哈,人类就是这样,面对面相隔不到1米,却完全无法共情。(许知远这种钢铁顺直真的不太适合做需要艺术感受力的内容,噗……他说提前做了不少功课,也不知道他做了哪门子功课?只是看了看谭元元的履历吧。)

    许知远你对谭元元的哭点就一点也不好奇吗?你不想知道小美人鱼童话的上下文吗?你以为谭元元的哭和找到继续跳下去的新鲜感,只是出于一个女艺术家莫名其妙的多愁善感吗?显然许知远对这个信号不以为然。(我在这里并非想要给许知远贴上“男性本位”和“厌女”的标签,而是想说,男权思想其实已经深深植入在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了,我们需要保持觉知。很多时候,并非你主观意愿上想要歧视女性,而是你下意识地言语和反应里面就暗藏着男权思想的余孽。包括我自己,在看到某些现象后,做了意识地表达或者反应,之后我在脑子里把整个经过过一遍,有时会发现这里面有男权思想地余孽。我不是要去否定谁,批判谁,而是建议我们要对自己下意识的反应和言语保持觉知。而作为一档文化节目的主持人,你更应该对你的未知领域保持好奇心。)

    安徒生极度自卑与厌女,为什么?

    我对这个芭蕾编剧改编时采用如此大胆的假设的动机非常好奇。于是查了一下安徒生的资料,才知道他在性心理和恋爱问题上存在一些障碍——虽然他的性取向暂无资料考证,但至少从他自传里的文字看,他对自己的相貌和经济状况极度自卑,并且极度厌女。但还要写女孩们嫁入豪门的虚伪爱情梦(大概是那个年代的主流婚恋观念,但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当代主流观念?),以获得稿费养活自己,挺拧巴的。这点就很让人难过。

    (百度百科截图)

    为什么厌女?自传里提到了他对超过20岁的女性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厌恶感,潜意识里有个“可怕的裸体疯女人”,成为他惧怕与任何成年女性进行肉体接触的强大的无意识力量。我猜他作品里那个永恒存在的又老、又丑、又恶毒的巫婆角色,大概就是他厌女心理的投射。

    为了搞清楚安徒生的厌女原因,我查了不少有关“厌女症”的科普资料,但这些都是在阐述广义上的以男性本位为动因的“心理厌女”,并未提及安徒生在自传里表现出来的无法进行肉体接触的“生理厌女”。我不知道他在童年经历了什么,但一定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心理伤害。如果有性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欢迎帮我科普一下。

    女权思潮的崛起与童话改编的大流行

    显然,在文学和戏剧作品中如此大量重复100%绝对腹黑的女性角色, 长此以往,会输出一种年轻+貌美=正义,老+丑=邪恶的谬误世界观。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和文学霸凌,无疑对独立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pingquan是无益的。

    沉睡魔咒 (2014)
    7.4
    2014 / 美国 英国 / 奇幻 冒险 / 罗伯特·斯特罗姆伯格 / 安吉丽娜·朱莉 艾丽·范宁

    近10年来,迪士尼一直在为过去童话作品中的不当设定“拨乱反正”,出现了大量为“老巫婆”角色平反的童话改编作品。例如《沉睡魔咒》,就是顺应全球nvquan思潮最好的明证。这部电影以全新的女性视角,用前传的方式,重新诠释了《睡美人》故事中巫婆 Maleficent 这一角色,让这个一贯以冷酷腹黑著称的配角,呈现出了另一种博爱、独立、强大、有担当的女性面向,并提供了后期黑化复仇的缘由——与她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男人长大后为了获得继承权,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翅膀。

    于是 Maleficent 开始厌男。但这并不是对安徒生的反击。我猜这位编剧对女巫前传的处理,其实不只是搭nvquan的顺风车,还充分考虑到了安徒生的厌女心理产生的缘由。某种程度上,这个编剧是在用补足前传的方式抚慰已故的安徒生——给 Maleficent 找到合理且充分的理由来厌男,也就等同于在表达我们后世愿意对安徒生的厌女心理,虽不认同,但表示理解。所以我说《沉睡魔咒》的编剧是真的高明,Respect。(只是这个逻辑不能明说,因为对于把核心目标群体设定为未成年+仰仗公主世界观发家的迪士尼而言,解释成本和舆论风险太高了。)

    一生渴望爱情与财富,却孤苦终老

    再查一下安徒生的家事和生平,就很能理解他对于爱情和财富的迫切渴望了。渴望一生,一无所获,70岁时在肝癌的病痛中死去。

    终于明白为什么安徒生的所有童话都是女孩见到王子第一面,在对对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能爱得死去活来,以及都写到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 就结束了……

    因为安徒生一辈子都没有体验过真正的恋爱和婚姻,他根本不知道爱情从何而来,因何而去,以及婚姻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一切全是心中那个“小女孩”对爱情不切实际的懵懂幻想。

    因为20岁,是安徒生心中“善良女孩”和“邪恶女巫”的魔咒分界线,他无法消解和逾越这个心理障碍。

    我猜,谭元元提到的那个让她多跳了10年芭蕾的新版《小美人鱼》的编剧,也大概是在研究了安徒生的生平后,便萌生了这个改编版本的念头的吧。

    所有童话公主都是安徒生本人

    安徒生的所有童话作品,都是他一生悲剧的反向投射。小美人鱼放弃了自己的声音,换得了人类的双腿和爱情(以前,我们理所应当地解读为——这是“纯爱战士”行为;而在今天看来,这是“低自尊”的心理映射——把鱼尾换成人腿,映射了小美人鱼对自己先天条件的不认同,通过改变自己来博得外界的认同和喜爱。说的难听点,这个剧情跟卖肾换 iPhone 在本质上无异。)。而安徒生没有美貌可以作为筹码,也没有运气,求而不得,孤苦一生,他在自传中也不乏大量不认同自己、低自尊的表达。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安徒生是把自己的孤苦境遇带入到主角里了,让他笔下一个个年轻(全都是十几岁的未成年少女,无一例外)、貌美、且幸运的公主,替他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把自己的人生交付给只有一面之交的王子,收获夹带财富的爱情。或者说,所有童话公主都是安徒生本人。他不顾一切地深爱着那个他根本就不曾了解的王子——财富、爱情与婚姻

    机器人9号 (2009)
    7.6
    2009 / 美国 / 科幻 动画 / 申·阿克 / 伊利亚·伍德 詹妮弗·康纳利

    就像《机器人9号》,地球上最后的人类博士把自己的人格分解成9份,并分别植入到9个机器人里,让他们替自己永远地活下去。安徒生把自己一生的孤独,一片一片地植入到他笔下的无数个未成年公主的心里,让她们一个个都一往无前地奔向同一个诡异的婚姻。然而他们真的会得到幸福吗?

    对于得到这样的结论,一方面我表示很难过;另一方面我想说,安徒生原版童话作品非常不适合拿给小孩子看,因为既不符合恋爱和婚姻的事实,也没有传递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价值观、爱情观(当然,安徒生除了饱受心理问题折磨,肯定也有所处时代的思想局限)。

    最好的戏剧改编母本

    随着女性意识的崛起,尽管近年来所有童话故事都饱受争议,安徒生毕竟贡献了一系列宏大又简单的故事框架,给后世的编剧提供了充足的发挥空间。加之,图书和戏剧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如此广泛的流传,又有迪士尼流行文化工业这么多年的迭代加持,辐射范围远超全世界所有宗教的总和,俨然夯实了经典故事蓝本,甚至可以说文化母本的地位。经过解构改编之后,给成人观看,与童年记忆构成反差,倒是非常耐人寻味——脱下善恶美丑二元对立的童话外衣,展露复杂而矛盾的人性,和一地鸡毛、冷暖自知的人生百味。

    关于童话改编,我推荐两部美剧:

    童话镇 第一季 (2011)
    7.6
    2011 / 美国 / 剧情 奇幻 冒险 / 马克·米罗 / 詹妮弗·莫里森 杰瑞德·吉尔摩尔

    《童话镇》,一共7季,都可以看。最大的亮点,是把我们所有熟知的童话故事全部串联在一个统一的世界观下了。人物在现实世界和魔幻世界来回穿梭,矛盾关系错综复杂。需要一层一层的拨茧抽丝,才能看到所有角色之间在暗地里用利益织就的庞大网络。而现实世界还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封闭小镇,如同不小心闯入了一个层层嵌套的密室,里面暗藏了很多zhengzhi隐喻。还有就是,女性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白雪公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拯救着懦弱无能的王子,也在一点一点治愈着这个病态的世界。这个想法很有野心和挑战性,编剧朋友们可以学习。局限是,角色的善恶美丑跟童话原著基本保持一致,二元对立,只是叠加了一层现实主义+女权的 buff。

    黑色童话 第一季 (2018)
    7.7
    2018 / 美国 / 剧情 惊悚 / 丽兹·弗德兰德 / 詹姆斯·沃克 比利·马格努森

    《黑色童话》,一共2季,推荐只看第1季即可(第二集剧情直接垮掉)。亮点是,没有魔幻世界和超能力角色,只有当下的现实世界观和普通小人物设定,以及在命运的无情捉弄下,没有一个人能活成“善茬儿”。也就是说,这个剧里没有正义的角色,人人都在作恶。故事围绕一系列犯罪事件一层一层展开,每个角色都不知道自己对应的是童话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如同旁观一场所有人都不看牌的狼人杀,需要观众慢慢推理参透。而且把童话角色中二元对立的善恶美丑完全解构,让每个人物都深陷无情命运和复杂人性的囹圄。有的人一不小心被命运推到了大灰狼的位置,而小红帽反杀大灰狼时的作恶程度甚至远超所有反面角色,令人毛骨悚然。可作为悬疑编剧套路的案例。

    公主们独立了,她们不再孤独

    想必,安徒生如果能看到“孙子”迪士尼拿他公版的公主宇宙不断迭代,赚得盆满钵满;众多年轻编剧才俊用他的作品进行二创,改编成爆款电影、剧集;全世界不管是年轻女孩还是成熟女性,对迪士尼公主宇宙的评价从“好感动”到“鬼才信”再到“太酷啦”,也应该会宽慰了吧。

    你的公主们一个个都成长成了最不孤独的女战士——她们各有各的智慧和才华,她们不缺朋友和伴侣,她们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所向披靡,只是她们没有和王子结婚,但她们过得都很幸福!Congrats!You did it!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的整理和分享,我只提供看世界的多元视角,并不宣扬任何主张,不带任何节奏,好恶你们自己判断,对于民粹言论我一律不予理会。认为有所启发的欢迎点【有用】,非常感谢。)。

    #人气创作计划#

  • 头像
    loook

    十三邀第八季,豆瓣已添加。

    第1集(2024.7.17首播)再访许倬云,疫情后(2023.4)许知远到匹兹堡重见先生。许先生作为一代大史家,却是一片赤子之心,情感厚重。他将灵性的人比作天田的植物,是有特殊使命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仰,不是上帝,还是儒家的为名请命的精神——司马迁、范仲淹……90多岁的身体的变化与痛苦,勤勉与谆谆教诲,与妻子曼丽的一辈子相处,普通人的幸福与人生感悟,放不下的家乡与对父母的思念——无不让人动容。看到老人落泪,真是催人涕下;曼丽作为站在身后永远支持他的女性,也是一样伟大;这样互相扶持走过的一生,令人感动。

    先生也表达了对许知远从事的文化传播事业的期许——功德无量。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