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贝姬(奥利维亚·库克 Olivia Cooke 饰)出生在贫寒的家庭之中,长大后,她和同样出生平凡的夏普先生结为了夫妻,尽管前途渺茫,但在贝姬的内心里,她从未放弃过进入上流社会的幻想 一次偶然中,贝姬进入了考利爵士(马丁·克鲁勒斯 Martin Clunes 饰)家中,在那里,天资聪慧的她不仅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还获得了严苛的玛蒂尔达姑妈(弗朗西斯·德·拉·图瓦 Frances de la Tour 饰)的赏识,这让贝姬看到了一丝希望。之后,贝姬遇见了久违的好友艾米利亚(克劳迪亚·杰西 Claudia Jessie 饰),并和考利家的继承人罗顿(汤姆·巴特曼 Tom Bateman 饰)之间产生了感情。战争爆发了,罗顿和艾米利亚的丈夫乔治(查理·罗 Charlie Rowe 饰)共同走上了战场,留下艾米利亚和贝姬,在乱世之中,两个女人又会经历怎样的人生呢?
没看过萨克雷的原著,单看剧集感觉很一般。
战争之前的前几集节奏不错,尤其是第一集becky贫穷走投无路时,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除了天真好友Amelia外谁都瞧她不起:George Osborne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她就是一个狂热的拜金分子,连Amelia家的男仆也给她使坏;她用拙劣而露骨的手法吸引Joseph的时候也引来阵阵嘲笑;到了Crawley家,收到生活打击的她开始变得八面玲珑:步步为营、如鱼得水,面对男性的追求,也懂得更好地操控把握主动权;
可惜剧集到了战争及战争后期就开始节奏崩坏,剧情不太连贯了。没看过书的我就很困惑,人物性格变得太快甚至有点说不通;有些事情前因后果也没太交代清楚;转折也过于突然了。
becky是个坚强、充满欲望野心、勇于挑战生活,同时又极有手段、可以吸引各路男性的女人。
她必然是性感的,而Olivia cooke从外表看属于小家碧玉型的姑娘,她很好地发挥出来了becky的坚毅,而却不够那么风情万种,这一下就使剧情不够有说服力了,从而导致这一版的becky形象刻画得不到位。
几位男配角的服装从头到尾都不超过两件,要么一直是军装,要么就一套绅士服装,可见剧组的节俭。
这个剧的配乐也很迷,尤其是每集片尾都变成了流行音乐,恍惚间以为自己再看偶像剧;色调也很发黄,(滤镜的效果?)看着看着以为是年代剧。
ps:Mathew Baynton和Ellie Kendrick辨识度真高啊!一查资料Ellie居然是剑桥文学系的!
伦敦生活里的姐姐在这里也有出演!总之这剧还是一堆熟脸!
这部剧开头,迈克·帕林饰演的《名利场》作者本人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站在游乐园的旋转木马前抑扬顿挫地说了这样一段话:
他身后的男男女女在旋转木马上嬉闹着,在虚幻的光影里兜兜转转,永远没有尽头。
名利场的所有人都在为不值得的事物奋斗。对于主人公贝姬·夏普——名利场上的资深玩家而言,这是个追求身份认同的故事。寄宿女校时期,校长平克顿小姐告诫贝姬,别认为自己足够聪明,社会便会忽略你卑微的出身。贝姬抢白说:“为什么不呢?”
年轻的贝姬聪明、漂亮,有着小鸟儿一样灵活的头颅和机敏锋利的眼神。她眼中的欲望清澈直白,她渴望征服世界。
贝姬非常早期就放弃掩饰自己的出身,她不介意告诉别人自己是画匠和歌女的女儿。她也曾试图谎称自己是破落贵族的后代,但被识破后很干脆就放弃这一招。毕竟在名利场,身份和血统的绯闻传得比什么都快。
此路不通便另寻他路,这才是贝姬一以贯之的名利之道。
不得不说,作为双线剧情,贝姬实在锋芒太过,她几乎抢白了股票交易商女儿艾米利亚·塞德利的戏份。直到故事尾声,艾米利亚苦尽甘来扬眉吐气,我才恍惚生出一种“原来这个故事不止贝姬有姓名”的感觉。
艾米利亚和贝姬最终命运逆转,是用来说明善恶终有报、追名逐利没有好下场的吗?
根本不是。
艾米利亚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善良得到过一星半点的奖赏。她在名利场中是个被动受害者,她所有的作为就是不作为,她的世界观就是不观世界,整日沉浸在对混球亡夫的思念里哭哭啼啼。
艾米利亚殷实的中产家庭是贝姬攀附的第一根高枝。贝姬引诱了艾米利亚的肥猪哥哥乔斯,差一点点就成功了。但遭艾米利亚未婚夫乔治·奥斯本的反对,“我绝对不想要一个身份卑贱的嫂嫂”,他阻止了贝姬差点实现的阶层跃迁。
贝姬爱肥猪哥哥吗?爱个屁。比起有情饮水饱的艾米利亚,贝姬的人生从来目标明确,嫁给有钱人,“如果他没有钱,我根本不会爱上他”。
引诱失败后,贝姬被送往汉普郡的庄园当家庭教师。出发前,眼见贝姬妄图勾引上层人的黑人男佣对她冷嘲热讽。
啊,这就是名利场。名利场的人总是知根知底,深陷其中的人们总是互相看不起。黑人男佣太认得那张来自底层、总是兴致勃勃想要攀爬的不服输的脸了。
贝姬骄傲地回击说:“但至少我庆幸我不是一个男人。”
是这样的。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宣扬男女有清晰的性别角色分工,即男人属于商业和政治的公众世界,女人属于家庭的私人世界。女性是依赖者,是男人的肋骨,是家庭的天使。这意味着,贝姬仍有希望逃脱贫困的轮回。她需要一个有身份有财富的男人。
贝姬与所有前进路上有利用价值的男性调情。这些男人风格迥异:有的丑陋、有的花心、有的懦弱、有的阴险......忘了说,萨克雷的原著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副标题:名利场——一个没有英雄的故事,几乎概括完了本书的所有男性。但这些男人的共同点便是有钱有地位。贝姬漂亮的大眼睛里空无一物,除了她自己。
这些男人就像贝姬登山时的手杖,没有手杖可不行,但不好用就扔掉吧。真正登上山巅之时,谁还会拄着手杖走来走去?
贝姬无往不利。10年里,从寄宿女校助教,到汉普郡家庭教师,到克劳利上尉夫人,再到面见国王陛下。
“一个画匠和歌女的女儿能去面见国王陛下。”斯坦因侯爵狎昵地摸着贝姬的脸,嘲讽地说,“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了吗?”
斯坦因侯爵是贝姬从人生巅峰摔下来之前依附的最后一个高枝。侯爵年老、阴险、贪婪,他不像围绕在贝姬身边的那群小公鸡,有心揩油却从没能真正得手。侯爵与王室之间的联系足以让这贪婪的小鸟儿被收入囊中。
“我想要的不过是有尊严的人生。”贝姬在侯爵怀里说。
这多像一句虚假的漂亮话。克劳利上尉的夫人贝姬依偎在情夫怀里,眼泪和脖子上的钻石项链一同在暗夜里闪烁。
后面的故事简单而又残酷。克劳利上尉撞破了妻子与侯爵的奸情,贝姬失去援助,沦落到德国酒馆卖笑。克劳利被侯爵流放到考文垂岛,临死时眼前还出现贝姬在烛光中微笑的幻觉。艾米利亚最终和苦恋她多年的多宾少校在一起,摆脱了贫困,收获了幸福。
故事接近尾声,萨克雷再度出现,对我们说道:
这也是《名利场》这个故事流传几百年经久不衰的原因。
《名利场》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对比近年来几种版本,2018年英国独立电视台推出的这版可以说在还原原著、音乐、演员阵容、服装场景等方面都做得相当不错。
小说原著的故事开头,是以马戏班主讲述名利场的故事开始的:
可以说,让萨克雷本人在编剧提炼的关键意象——旋转木马前为故事开场、谢幕是对原著的致敬。
主题曲改编了Bob Dylan的All Along the Watchtower:
第二集贝姬离开寄宿女校,初在社会登场时,用了麦当娜的Material Girl作片尾曲。处处都是很不错的巧思,暗合剧情,烘托气氛。
其实最初选择看这部剧,是抱着看爽剧的心态点开的。就像高中时看亦舒,并不是看言情小说中的情爱。毕竟亦舒小说里真正迷人的总是不服输的女主,在自己的领域心无旁骛,在困境里姿态好看,让人心醉神迷。
《名利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人能从名利场全身而退”这句贯穿全剧的寓言,并不只是说说而已。这部剧没有过度渲染贝姬十年间享受的荣华富贵,也没有把经费花在大量展示维多利亚时期的服饰珠宝上,而是经常简单地通过三言两语点出人物之间的差距和身份。
比如,克劳利上尉的富孀姨妈马蒂尔达曾为了贝姬去过艾米利亚家,对这个股票交易商的家庭直言不讳:“啊,原来中产阶级是这样生活的。”十年后,继承了马蒂尔达姨妈全部家业的克劳利哥哥和克劳利上尉在贝姬情夫斯坦因侯爵家的管家面前吃了闭门羹,哥哥困惑地说“他难道不知道我们是谁么?”侧面展示出贝姬这十年里确实已经走得很远,爬上了从前根本攀不上的高枝。
相比之下,2004年米拉·奈尔导演的《名利场》电影把这部喻世明言活生生拍成了爽剧。电影版贝姬重新引诱成功艾米利亚的肥猪哥哥乔斯,到印度当起了高高在上的总督夫人。最终还和毫无感情的儿子母子团圆,简直可以选择圣诞档、春节档和国产保护片月档播出。
而这部剧的最后,贝姬和肥猪哥哥在萨克雷“没有人能从我的名利场里全身而退”的呼喊声中再度欢笑着冲上旋转木马。贝姬说,这多有意思啊。她野心勃勃地笑着,跃跃欲试,那么明媚、那么漂亮。萨克雷微笑着向这个可人儿脱帽致敬。旋转木马在虚幻的光影里兜兜转转,永远没有尽头。
那一刻,我能感受到在几百年后的今天,编剧终于把戏写到了最后一幕。剧中的萨克雷向自己书中的角色贝姬致敬,而编剧用自己的笔向萨克雷致敬。
我能感受到这份心意。
先上结论:我就没见过这么完美的严肃文学作品影视改编。
本剧的原著是19世纪英国小说家萨克雷的《名利场》。这是一本比《飘》还要厚的巨大部头,也许正是因为太长,在文学名著里它并不算出名。也是因为太长,它不适合像《飘》一样拍电影,只能拍成电视剧。
要不是Kindle给我推荐了这本书并且隐瞒了长度,我估计也是这辈子都不会翻开《名利场》的。但是当我发现了它有多长并惊呼受骗时,我已经彻底入坑了,因为故事还挺精彩。
这部电视剧差不多是完全还原原著的。不仅神还原了还做了很棒的细节改进。看到很多差评吐槽Becky,Emmy的人设以及情节走向,其实这真的不怪编剧,基本上都是萨克雷的锅。而这部剧里的Becky,Emmy(以及几乎所有人物),都像是书里走出来的。非常想给选角的人五个赞。
下面说一下相对于原著,这部电视剧所做的出彩细节改进:
最精彩的改进:拍出了克劳利老小姐在得知Becky和Rawdon结婚私奔后的反应。
原著里对老小姐当时的反应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地写她说了什么。然而电视剧拍出来了,而且非常符合人设和后面的情节进展。看了电视剧里老小姐的反应,我才意识到,老小姐之前对Becky说的那些激进言论只是为了哄Becky开心,这样自己可以更好地利用她。但是Becky竟天真地相信了老小姐。老小姐是整个故事里唯一一个套路了精明的Becky的人。果然一山更比一山高,姜还是老的辣。
优秀改进2: 萨克雷的出场以及每集开头的旋转木马
读原著时我就觉得,这书很像萨克雷说书给你听。没想到电视剧真的这么拍了。
优秀改进3: Emmy看到George给Becky的字条时的反应
在电视剧里,Emmy面对Becky手里的字条时,并没有打开看,而只是说了一句“我一直都知道,但我可能就是不想承认自己的愚蠢。”而在原著里,她倔强地打开看了,面对丈夫精神出轨的铁证,泪如雨下。不得不说,电视剧版的Emmy更讨人喜欢一点。原著里的那个实在是又固执又愚蠢。
优秀改进4: Rawdon死前念着Becky的名字,Becky儿子写给Becky的信有了全文
原著里对Rawdon的死和Becky儿子拒绝与她往来也是一笔带过。然而剧里加入了具体的细节。观剧体验真的好很多。看书时我就觉得Rawdon真的很爱Becky,只是Becky不值得爱,但书里的感情描写并不多。有了去世前念Becky名字这一段,Rawdon对Becky的感情比书里展现的更真实。
您可能会问了,书里各种各样的细节都没写,全靠电视剧补充,那书怎么还那么长?呃,很多原因,书里小人物太多,副情节太多,最主要的是萨克雷他废话太多。所以为了节约生命,能不看原著就别看了,这部改编的电视剧已经把故事讲的很完美了。
买了一本原版书, 发现看起来真费劲, 费了2个礼拜, 我就看了4页, 主要是他从句太多, 典故太多,单词太多, 人名太多. 完全看不懂. 看个小说还要划句子成分.
正好睡觉送枕头, 发现了bbc这个剧, 于是就观摩起来. 总体来说前2季吧,感觉有点慢, 还好我是准备看书的人,再加上有点小勾人的地方还是看下来的, 第三集随着becky小姐在crawley家如鱼得水, 开始好看起来,最好看的地方就是打仗的地方,那么荒诞, 又那么真实.
随着姑妈的去世, 战争落幕, 这故事情节又开始不好看起来. becky的苟且,rawdon的堕落,dobbin拯救Amelia, 就像一个故事应该的那样. 终于结束了.
我总体评论吧, 是好看的. 首先是演员演得好, Amelia真的哭得我心都快碎了, 难怪她学校的导师都那么爱她, 即使是黑人仆人sandom那狗眼看人低的样子, 还有姑妈故意恶心人的语言, 也颇多趣味.这里好多演员都是以前的小童星啊, 这些小鲜肉演员的台词演技真跟国内完全是不在一个平台上.
其次吧, 就跟英国喜剧一样, 不管多么严肃的事情,总是穿插着comic似的搞笑, 也难怪萨克雷都责怪自己严肃不起来. 说一个小私心的东西, dobbin叫william, 看看萨克雷的第一个名字. 哎呀, 实在是太代入了. 男性典范啊. 虽然明显萨克雷更加喜欢becky.
最喜欢的是, 大时代背景的代入. 从黑人奴仆生气到拍卖品的价格, 那些刻画全部是细致入微, 电视剧有时候还故意给几个镜头, 这才是这部剧的精华所在. 那些对于战争儿戏的将士, 那种不该出现在战场的奢靡, 那些战线后方的交易, 那些战争英雄依然在政坛上被排挤在外. 那些小市民热切的盼望拿破仑的到来, 那些中产阶级恪尽职守, 那些贵族疲于奔命.
写起观后感,感觉自己也非常难起笔, 因为千头万绪不知道说什么. 但是我发现很少有人喜欢George osborn这个人的, 豆瓣的书评里最受欢迎的男性我猜是dobbin, 女性就是becky了. 还有人喜欢rawdon, 毕竟对于爱情和家庭,他绝对是典范男人.
但是我觉得amelia这条线, 能牵引我看下去的原因完全是因为george. 在我眼中george是一个男版的becky, 只不过他失败了.其实我感觉这部剧写女人,其实是为了写男人, 这毕竟是一本男人写的书, 不是简奥斯汀的终成眷属. 从男性的角度看这本书,那种繁华落尽的虚无, 恐怕会来的更强烈一点, 就像女性去读任盈盈, 有人欢庆令狐冲终于寻得人生灵魂伴侣, 也有人感叹她不过跟大马猴捆绑在一起, 而对于william dobbin何尝不是同样呢.
我不知道书中的george是怎么样的, 他一眼就识破了becky的本质,其实是让人感觉有点惊讶的, 他狗眼看人低, 中产阶级市民的本质. 他爸比他还要甚, 吃干扒光, 都不剩一根骨头. 势力的本性让人叹为观止. 但是后面george上数三代, 竟然他祖父也是个卖肉的. 嗯~~, 这样想想他爸跟becky真的还真是没什么两样. 所以george应该是对becky这种人再熟悉不过, 先上车的人排挤要上车的人.
父亲对george的要求, 使得他时刻处于焦虑中, 他花钱流水, 参与赌博,美其名曰社交. 他沾花捻草, 四处撩骚声明在外, 他自私自利, 安慰未婚妻,求婚竟然舍不得花一分钱, 但是给自己偷偷的买珠宝. 面对父亲取消他的继承权, 勃然大怒, 全部怪罪自己的妻子. 这种人渣男中的战斗机啊, 连rawdon都看不惯他.
但是george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你看dobbin多少年也对他不离不弃. 他毕竟还是个有荣誉感的人. 在订婚宴上公然拒绝婚姻, 他妹妹在一边发抖好吗. 他要上进,要变的更强, 家里断粮,他虽然非常气愤, 但是尽量还是克制自己, 不要在Amelia面前展露, 他也跟becky一样, 当无以为继的时候, 拉下少爷的面子去跟贵族献殷勤. 当发现同样的方法被becky用得如鱼得水的时候, 他一时石乐志, 决定追求becky. 但是当战争号角吹响的时候, 我惊讶的是,他第一反应还是回家看Amelia, 害怕时间不够用.
最后战死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为一个军人, 我觉得他尽职尽责. 虽然日常纨绔中二, 行事时常矫饰, 思维有点极端, 不时疯狂. 我觉得他的很多行为思想,是一个正常人正常的举动, 像dobbin一样的圣人可能就不大能算作是正常的范围. 他展现着becky的另外一面, 就是不断的失败, 以至于成为灰烬被牺牲掉. 同时也展现着becky的内心, 去消除自己的耻辱感, 厚颜无耻的踏入更高的阶层.
好吧george和becky的相似对位性如此之强, 我非常想给他们组个厚颜无耻的cp.
同样的, Amelia和dobbin的对位也是强烈的, 总有一天amelia也会发现, 即使是william也许也不值得那么多等待和热爱呢? 不过她还是挺值的. 要是哪一Amelia出轨了, dobbin不知道怎么自处呢, 看来他rawdon的命运也是逃不开的.
萨克雷用古典戏剧的经典形式感铺陈了这部小说. 说真的不要再说becky没有得到应有的代价, 而amelia不值得dobbin, 不管什么时代, 一将功成万骨枯
ps:
年纪大了, 发现现在只要是架空世界观的电影书都不好看, 还是喜欢看有背景的,
穷人想变富。
《名利场》中的夏普小姐也不例外,总想找个钻石王老五,跻身上流社会。
朋友家的仆人,告诫她要清楚自己身份:「富人住在城堡里,穷人守在大门外。」
她莞尔一笑:「庆幸的是,我不是男人。」
前两集走时一袭素衣,第三集再归来便已华服加身。
攀附上克莱利家后,曾经瞧不上的贵族们纷纷对她献殷勤。
到了第四集,夏普更是耀眼得不成样子,已婚的男人都特意跑来献殷勤。
她变换的衣装,就是19世纪英国社会的名利场。
时政的风一吹,权势的草一动,女人的裙摆就也跟着变了模样。
穿着,是社会地位的一张皮。身为上流阶层的贵妇,必须保持时尚时尚最时尚。
法国是欧洲最会臭美的国家。
其他各国赶时髦的贵族,皆跟在其身后模仿。但英国曾是个短暂的例外。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后,他们拥有着全世界最先进的布匹、染料和缝纫机。
自此,时尚不再是宫廷贵族的专利,以往奢华的洛可可风遭到嫌弃。
他们效仿起古希腊,掀起一场新古典主义审美思潮。
修米兹连衣裙应时而生,从英国流传到法国,再将扩散至整个欧洲。
这种裙子不是古希腊女装的复制品,而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新服饰。
材质是白色细棉布,形式宽松有衬裙,薄薄一层,又称薄纱裙。
它的袖子很短,裙摆长垂到地上,腰际线高至胸下,胸部缝制了护胸层。
乍看上去有点像是中世纪的睡衣,可以不系腰带不穿胸衣,女人的胸被解放得很彻底。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值拿破仑战争时期,英法两国打得眼红。
拿破仑停止了法国对英国纺织品的进口,英国女人也根本看不见法国女人穿什么。
直到1814年拿破仑战败,英法恢复和平建交,两国的女人们再见面时,傻眼了。
法国女人嘲笑英国女人土,还穿着十几年前的旧货,新式裙子的腰际线都快高到奶头了。
大A字裙型,裁短不拖地的裙摆,衬垫和装饰也更繁复精致。英国女人紧跟效仿。
但没多久时尚的风向又变了,从1818年左右,女裙腰线以一年一寸的速度下降。
一直降到1825年,降到了正常的腰线高度,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修米兹裙便也悄然退场了。
19世纪20、30年代,中世纪哥特式元素稍稍融入其中,从领口到肩全是泡起的花边,袖口越来越大,裙摆褶子越叠越多。
贵妇们又穿回紧身胸衣,只有下层社会的小姑娘,还套着高腰的薄纱裙。
183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此后引领着大英帝国半个世纪的时尚。
在她开始统治英国的十年里,女装的风格还算趋于保守。
袖子打褶,领口放低,无肩带设计,类似于今天的抹胸。
自然,内穿的紧身胸衣也不能有肩带,靠鲸须支撑,勒出丰胸细腰,紧得喘不过气。
穿上这套设计的女人们,抬不起胳膊,上不来气儿,一个个耷拉着肩膀,有点驼背。
就连女王自己也不例外。
1850年代,在她执政的第二个十年里,女王对细腰的审美达到了痴迷。
与上一个十年相比,贵妇们的裙子体积越来越大,裙摆也越来越宽。
到1853年,特别流行在裙子周围加上一圈圈的荷叶边,目的就是让裙子下摆显得更大,以衬托腰细。
但如此一来,女人们穿裙子,就像拖着一床棉被,裙摆沉得迈不开腿。
于是在1856年,铁加练成钢的工业技术成熟后,人类造出第一个人造裙撑。
整体呈圆顶沙漏状,由一根根拉细的钢丝组成。
它一面使女人摆脱了裙摆的沉重,腰也显得更细。一面将女人的下半身装进笼子,又是另一种束缚。
无论是裙撑还是荷叶边,不过都是在视觉上衬托出小蛮腰的把戏。
进入到1860年代后,裙撑变得更小了,腰部的钢圈也做得越来越窄。
英国上层社会对女性细腰的追求达到极致,不惜借助服装在外表上分割出她们想要的效果。
到维多利亚女王统治后期,英国贵妇的着装风格成谜,又十分有趣。
19世纪70—80年代,裙撑以一种古怪的样式,结束了它在这个世纪的辉煌。
这个时期的裙撑强调后部,营造出女人臀部后移的效果,使屁股看起来又大又翘,整体呈现丰满感。
在今天看来,当时的贵妇们,像是在夸张地翘起屁股凹造型。
但在这一时期,翘臀式蓬裙却又说不上多流行,此时贵妇们崇尚的风格混乱,怎么美的都有。
期间出现一些运动性审美的女装,倡导自然的裙型,抗议穿戴紧身胸衣。
还有欣赏男装风格,推崇定制半男装风格的女装。
不过这些风格都很快过时,或是变得小众化。
至1890年代,流行30年的裙撑被彻底摒弃,裙摆演变成钟型。
不管裙型怎么变,贵妇们的腰部仍旧保持纤细。
对于19世纪的英国女人来讲,大大小小的聚会是她们的战场,时尚的衣装是她们的战袍。
穿什么样的衣服,决定了她们拥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能攀附上什么样的家族。
于是夏普小姐摊开两腿,跪坐在床上对色诱罗顿说:「不管怎样,我要穿漂亮的衣服。」
-
作者/小两岁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