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到Cines Verdi 电影院观看了《中国女孩》特别场次,导演本人特别可爱而且很喜欢和观众们互动。nn电影散场后有一位女生和导演聊着聊着直接哭了。因为很多场面都是她亲身体会过的,其实作为小时候随着父母移民到西班牙的我也很能感同身受。nn比如在街上被陌生人喊"chinos" "chinitas" 有些更过分的会吹口哨以及用讨厌的眼神打量你。中国人开的糖果店在西班牙被盗窃事情很经常会听开店的老板提起来。甚至我亲眼看过糖果店老板娘被人拿着刀抢劫的视频。nn被学校同学欺负,比较多的次数是被摩洛哥人,明明大部分的他们同样是被歧视的人群,最能感受到被歧视的难受,为什么反而会变成施暴者。nn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小学三年级的老师把我和另一位摩洛哥女孩安排成同桌,不知道为何她对我有很大的敌意,某天她把我拉到厕所里揍了一顿还警告我说如果我告老师的话她就会打的更重。奇怪的是小时候的我挺有勇气的,没有让自己吃亏,把她揍回去了。可能是知道就算告诉老师,他们其实并不一定会处理好的。nn有时候觉得影视和书籍的一部分意义上是记录。记录身边群体发生的事情,让更多人看到不同人的生活细节,感受到一些不曾有过的情绪和体验,从而引起人们的反思。就像导演说的我只是为了他们打开了一小扇窗,但是电影散场后人们的生活在真实的继续着。
《CHINAS》(中国女孩)之我的观后感
作者:烽少
休息天去看了Las Chinas,
一部描述中国移民在西班牙的电影,对于里面的一些场景和情节还是有所共鸣的。
比如说里面女主人公Lucia 的父母经营着一家Tienda de Alimentación。(这里的华人都叫糖果店,类似于小型食品店或小卖部)。
我刚来马德里的时候也是要帮忙看糖果店,每天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家、学校、店。几乎没有什么出去的机会,除了买东西(那时候家人还在考车证,许多时候我要拉着把二轮便携购物车坐半个多小时的地铁去大型超市购物进货。)平时的话就是帮忙理货看店。
电影里面的女主人公的父母来到西班牙二十来年了西语还不大会说,每天起早贪黑地上班,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而我是读初三的时候来的西班牙,记得刚去学校的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先教我发音,给我展示附有西语单词的图片和一些基本用语。有一瞬间我突然有种自己变成幼儿园小孩子的错觉: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甚至从负数开始。这也同时让我意识到:一个人只需要一天甚至更短的时间穿越国界到达另外一个国家,却需要很多年的时间穿越那些肉眼看不见却一直存在的墙壁。
后来离开家人之后,我也是一直靠做餐馆赚取生活费,当一个人做了几家不同的中餐馆以后,你会发现其实几者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同样的工作,类似的环境, 每天一样的营业时间,一天上班十来个小时,每个星期休息一天。你总会遇到一两个把休息时间和辛苦打工赚来的钱用来打老虎机或是轮盘以消磨时间,希望能侥幸多赚点钱的厨子;餐馆的跑堂一般除了经常用到的简单会话和菜名基本不知道多少西班牙语。下班的时候,要么待在客厅里打牌看电视,要么回到自己的房间(房间一般都是至少两个人共享的)里用电脑上网看片。有时候他们会打电话给在中国的家人,或是以前是同事的朋友,问对方现在在哪里上班,工资多少,待遇如何之类的。我感觉他们在岁月的流逝中获得的不是更多的学识和见识,而是学会如何适应和这种无知并存,习惯在这里无聊单调的生活。我们就是这样活着,我想:当我们的年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长, 于此同时我们也在把曾经的梦想,珍贵的回忆抛诸脑后。无论伤口有多么的深,失去的有多么宝贵,哪怕变成另一个人而仅剩下一层皮囊,我们都能这样日复一日机械性地重复着生活以此来消磨时间、打发人生,如此想着,我感到一阵莫名的空虚。
电影里面的Lucia希望自己的母亲可以和其他西班牙同学的母亲一样穿得漂漂亮亮的来参加家长会,可是她的母亲每天待在店里忙着干活,和家人视频通话,就算去见了学校的校长还是需要十岁的Lucia的陪同,因为听不大懂西语。
电影里面的大女儿Claudia六岁出国,因为父母不懂西语,所以要帮忙跑银行、办事情,填纸头,还要做家务、帮忙照顾妹妹,小小年纪就承担了那个年纪不该有的压力,以致于她不能够和班里的其他西班牙朋友周末出去玩耍,等后来终于可以出去并且可以接近自己喜欢的西班牙男生的时候,却又幻灭了。
电影里的主人公父母在西班牙过着二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在马德里耗尽了自己的青春,没什么朋友,两点一线,有的时候还因为语言不好被嘲笑和瞧不起。(里面包括自己的女儿。)有的时候还会遇到一些知道他们语言不好而故意刁难,偷东西的老外。(做过糖果店的我表示西班牙这边喜欢小偷小摸的人真的不少,有的老外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的想法也许很简单:日复一日的看店上班赚钱,买车买房,把两个女儿拉扯大,然后再回国养老,然而也会遭遇老外的白眼和欺负,女儿们的不理解和责备。
小时候老师教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是长大出国以后,我发现身边有许多人迫于生计出卖劳力做着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浪费了许多青春年华。在国外半工半读的日子让我意识到了生活许多时候不是诗和远方,风花雪月,而是你辛辛苦从别人手里赚到的钱。这让我发现我的时间太便宜了 同时也让我变得爱钱了。也曾怀着侥幸心理学人家赌球,却不曾想砸进去更多。
曾经有人说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如果是旅游,怀着走马观花的心情,这句话还是蛮合适的。但是如果是在国外学习生活你就会发现不管在哪里生活,它都不是诗歌,一个人在国外学习也好谋生也罢,都会意识到钱的重要性,大到学费、房租,小到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学习用品都需要用到钱。每个人都在年少的时候对青春和远方有过许多美好的憧憬和想象,然而许多时候现实却是另一幅样子,这种落差在所难免,谁叫我们幻想渴望的一切都比世上真实存在的事物都美好绚丽一些甚至很多呢。
Lucia渴望自己的父母可以像她的同学Xiang一样节假日的时候可以带自己去各地游玩,她长这么大甚至没有去过游乐园,她羡慕Xiang有一所大房子,家里有一架钢琴,而她连生日去汉堡王庆祝都是一种奢侈,因为她的父母告诉她需要赚钱,店里生意不好所以更要省钱。而她的母亲第一次见到大女儿Claudia的相亲对象时最关心的就是他在哪里上班,一个月赚多少钱?当他说1200欧一个月的时候,明显有些面露难色,毕竟这接近于西班牙目前的最低工资了。曾经我认识一个女孩,她对自己所属的成长环境太过依赖而不愿意跨出一步,尊敬爱戴她的父母,当惯了乖乖女,事无巨细皆由父母说了算,即使是本人不喜欢的事情也能逆来顺受,听从他们的安排,也正是因为这样有时候会犹豫不决,少有自己的主见。而她的父母是那种比较现实的人,很希望自己女儿能够早点找个家庭条件好的对象。其实某种程度上我也能理解她父母的心情,她们不过是想自己的女儿不要在物质上受苦,日子过得好一点罢了。正如许许多多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求发展的中国人一样,他们背井离乡来这里的目的无非是希望通过打工开店努力赚钱,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但这种一开始就为了物质而精打细算的世故生活,多少让我感到厌倦。虽然我身边的人也一直给我灌输没钱寸步难行的道理,当你没饭吃的时候,你要么继续饿着,要么去找份工作,而这也是我的切身经历。但生活不该只是柴米油盐姜醋茶, 它的意义应该更广泛才对。就如《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说的:“钱当然很重要,这我不是不知道;我一天何尝不为钱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觉得,人活这一辈子,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 也许我期待的是一个突然的转变,一个让我的卑微的人生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弯的的改变,就好像那些排队买彩票希望可以中大奖的人一样,即使其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至少做梦的权利我还是有的。
记得《天堂电影院》里有这么一句台词:人生与电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
文字和影像很多时候也只能记录生活的一部分,而移民生活的个中滋味,也许很多人需要用大半生去体会。
我写的半自传体中篇小说《秋梦—我在西班牙的这些年》:https://read.douban.com/ebook/36231981/
我完结的专栏文章《纷乱的思绪》:https://read.douban.com/column/7528584/
我更新中的专栏文章《孤独者言》:https://read.douban.com/column/32978739/
欢迎扫描或搜索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烽言烽语
期待你的关注
今天去看了chinas这部电影(中国女孩)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在arturo soria地铁站看到海报 就说等上映了一定要去看看 后来又在小红书看到电影在母校康普顿斯大学点影 所以就没有犹豫的买了今天6点场冰宫的票
很意外的没有如常的15min广告,而是准点放映,6点05入场座位最后一排的我摸着黑坐了下来
影片很真实 可以说很纪录片式的展示很大一部分在西华人群体现状 父母开着一家百元店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把他们送回国给爷爷奶奶照顾长大,到了6-7岁在接回来养在身边 我了解到的开百元店的温州青田老板也的确很多是这样的抚养模式
影片中你可以看到小孩子们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摸索 因为华人父母教育理念不同而带来的苦恼 (除了一定要考高分以外 还必须帮助家里看店,不可以出去玩 希望三王节也能和其他西班牙小孩子一样可以收到礼物 经常帮爸妈做翻译等等)那一场一家人在餐桌激烈争吵的戏真的让人忍不住落泪
影片还有一对领养中国女孩的西班牙人父母面对小女孩生父母寻亲后 勇敢选择让孩子和自己亲身父母认识的戏也让人无比动容
还有在仓库区华人公司打工的小王….经常光顾女主小女孩lucia家百元店的Amaya自掏腰包给孩子买三王节礼物… 在华人区usera庆祝春节等等….
细节很多很真实 取景也都是我平日会去到的地方 有一些也许从大人嘴里讲出来玻璃心的人会觉得歧视的话从小孩子嘴里讲出来只会觉得童真和可爱
总之 2个小时的电影哭了很多次 也笑了很多次 虽然自己不是华二代 但百感交集…
字幕升起 意外的竟然是会有导演还有小演员分享会的场次….大家开始不断提问 在最后我也作为全场唯一一个“中国女孩”说了说自己的感想 还是很感谢导演细致入微的抓取和描写 很感谢导演把目光聚焦到在西华人这个群体 存在一部电影记录下他们的日常 一切都那么的写实 没有褒贬 提供场所和机会让主流社会看到他们 我觉得已经意义重大了
分享了自己刚来那三年 在领养了来自湛江小女孩的西班牙人家庭 做AuPair的经历 我至今也记得一件趣事 小女孩发现自己和爸爸妈妈长的不一样 她叫paula 所以她就以为和她长得面孔类似的中国人都叫paula 去百元店买面包的时候会喊中国老板娘paula女士 等等
很久没写下这么多文字 真的是让我感触很深的一部电影 我能做的很有限但一定会去做 但也希望早一批来到西班牙已经致富的华人除了开更多更大的百货店 更高端的餐厅以外 也能进文化届 政届 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扯远了 希望大家都能去看这部电影 也希望这部电影可以在圣塞电影节表现出众!
照片是和导演Arantxa还有小演员Valeria的合照 希望能看到续集!
西班牙导演讲述在当地开百元店的华人家庭的故事。
刚到板鸭就惊诧于怎么这么多“百元店”,它是一种价廉、物品齐全的杂货铺,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几乎每条大街上都能找到。小到一枚穿衣针,大到沙滩椅家具等,应有尽有。它已经成为板鸭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这种店几乎007的模式经营,全年无休。
认识一位华人小菇凉,她父母来到板鸭,从帮亲戚打工,一步步开始经营自家的百元店,养育了两个孩子,非常的艰辛。这里不一一叙述了。
正是因为“百元店”在板鸭的日常化,触动了导演拍摄这部电影,非常地写实,刻画出了华人家庭的辛劳,老一辈无法融入当地社会,以及与年轻一代子女的隔阂。
对老一辈而言,这里只是谋生而已,他们几乎每天看着国内的电视节目,与家乡的亲朋好友交流,计划着孩子长大工作后,自己退休可以回归故乡。他们只是肉身在这边,心思都在故里,无论他们选择了西班牙还是意大利,无论他们来自温州还是青田。
对年轻一辈而言,家乡已经回不去了。特别是那些在家乡长大,待父母安顿下来后过来团聚、念书。无论是国内,还是这边,都不是他们的家乡,他们是没有故土的一代。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将矛盾激烈化,其实对于国内观众也可以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不同文化的表达更加了解自我。
非常温情的西班牙女性导演作品,里面的华人角色都是非专业演员,流畅的故事节奏,体现了女性的视角下细腻的表达,略显生涩的普通话对白,凸显移民群体在非母语情境下的困境,也带来了一些纪录片般的真实呈现;很喜欢开放的结局,未知的将来也未必未可知。
Lucia是移二代,父母经营专为底层人服务的百元店,Xiang是被中产阶级收养的弃女,生活优渥,两人都到了需要文化认同的年纪;Xiang想知道来处,Lucia期待未来。Xiang和亲生父母视频的情节很真实,亲生母亲歇斯底里的情绪和戏精附体的说辞彻底割断了Xiang的过去,如果两个孩子之前尚有报团取暖的需要,这时Xiang已然决定和Lucia渐行渐远,未来即使同在华人圈也将成为两个阶层的存在。
Lucia和Susana两小无猜的戏分最舒服。但因为父母的固执保守她的未来很可能就是重道姐姐Claudia的覆辙;而总是被女伴揶揄的Claudia只能和同样不合群的Wang惺惺相惜。影片结尾的舞龙是对华人现状最好的诠释:存在且封闭;Lucia可能永远不能成为Lucia,一生都将是龙尾巴“芸”。
影片里所有角色都界定的特别完美,温暖又残酷才是生活最真实的状态。
有幸到Cines Verdi 电影院观看了《中国女孩》特别场次,导演本人特别可爱而且很喜欢和观众们互动。nn电影散场后有一位女生和导演聊着聊着直接哭了。因为很多场面都是她亲身体会过的,其实作为小时候随着父母移民到西班牙的我也很能感同身受。nn比如在街上被陌生人喊"chinos" "chinitas" 有些更过分的会吹口哨以及用讨厌的眼神打量你。中国人开的糖果店在西班牙被盗窃事情很经常会听开店的老板提起来。甚至我亲眼看过糖果店老板娘被人拿着刀抢劫的视频。nn被学校同学欺负,比较多的次数是被摩洛哥人,明明大部分的他们同样是被歧视的人群,最能感受到被歧视的难受,为什么反而会变成施暴者。nn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小学三年级的老师把我和另一位摩洛哥女孩安排成同桌,不知道为何她对我有很大的敌意,某天她把我拉到厕所里揍了一顿还警告我说如果我告老师的话她就会打的更重。奇怪的是小时候的我挺有勇气的,没有让自己吃亏,把她揍回去了。可能是知道就算告诉老师,他们其实并不一定会处理好的。nn有时候觉得影视和书籍的一部分意义上是记录。记录身边群体发生的事情,让更多人看到不同人的生活细节,感受到一些不曾有过的情绪和体验,从而引起人们的反思。就像导演说的我只是为了他们打开了一小扇窗,但是电影散场后人们的生活在真实的继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