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阿弗西娅·埃尔奇NoorElasriJeanGuerreSouyeWilliamEdimoMagne-HåvardBrekke莱昂内尔·德雷让娜·比蒂诺娃LamyaBouladizCélineChlebowskyAnyMendietaImenHadjersiLaetitiaPersickFaridaElBermileSandroDosRuisSorayaGhalemMarianneAuzimour罗贝尔·普拉尼奥尔德芬妮·
类型:剧情导演:帕特里西亚·玛佐 状态:HD 年份:2024 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豆瓣ID:35943271热度:7 ℃ 时间:2025-01-11 14:13:0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8th PYIFF】4.5星。
狠狠共情了。
片中的于佩尔女士是多少人的翻版呢?她说,即使跟最烂的人在一起,也可以寻欢作乐——多么让人心酸的一句话。她知道现实有多糟糕,但她选择欺骗自己——因为一幅几万块钱的拼贴画就跟一个狗男人重归于好。
这是多少现实的隐喻?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假装开心、伪装幸福,就像片中的于佩尔明明不期望丈夫出狱,但仍然被一种可怕的发条支配,主动张罗一个用来庆祝丈夫获许提前出狱的派对。现实中很多人心里很清楚自己过得不好,甚至比起现在的伴侣,更愿意跟一个随便抓来的陌生人一起生活,但这些假装开心的人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现实因素就画地为牢,没有离开的勇气。因为一些无关痛痒的虚假信号,就说服自己接受如同嚼蜡的人生。
还好米娜扇醒了于佩尔。这也是片中的一个神来之笔——仇人想要从米娜一家搞到钱,从而不停骚扰、报复米娜,米娜想要摆脱仇人、保护丈夫,而在米娜看来,拼贴画恰好又是于佩尔的桎梏。这个时候,米娜选择让坏人偷走这幅画,就是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米娜和丈夫以及于佩尔和丈夫也是一对绝佳的对比,这两对夫妻让我们清楚认识到什么是爱情的样子,什么不是。
于佩尔选择离开后,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婚姻中她失魂的样子,在这个时刻终于消失了。
片中有几次流浪汉的镜头。导演或许想问,是哪种人生更好呢——是人在监狱失去自由但有家属探视,还是无人过问但拥有流浪街头的自由?
前后呼应,结构也好。片名一语双关了——丈夫是波尔多的囚犯,妻子又何尝不是?以及全篇的音乐也太好听了!
最后的最后,电影里于佩尔可以有米娜这样一个推力,但现实中的你我是否有呢?这就体现出导演拍片的意义了,感谢这位细腻的女性导演!
人生最不应该缺的就是从头再来的勇气,祝我们都能拥有随时离开的勇气。
该影片入围本届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剧本讲述了丈夫入狱的两个女人之间不可思议的友谊。阿尔玛(Alma,伊莎贝尔·于佩尔 饰),精致的资产阶级女性,独自一人住在她美丽的联排别墅里,而米娜(Mina,阿弗西娅·埃尔奇 饰)是郊区的一位年轻的单身母亲,为了养活两个孩子而不得不努力工作。她们的丈夫是同一监狱的囚犯。在一次探监访问中,两个女人相遇了......
电影法语名中的“la prisonnière”(囚犯“prisonnier”一词的阴性形式,意即女囚,此为单数)似乎已经暗示了某个女性的困境。反而目前的中文译名并没有特意指明,“囚犯”不论性别。电影的开篇似乎就已经将片名揭示得十之七八——徘徊于花店的于佩尔,一开始很长时间其身影是作为天花板镜中的倒影所呈现的,随后带着一大捧鲜花孤身一人回到自己的大别墅里,孤自吃着点心。导演将于佩尔这个独自居住在大别墅里的精致资产阶级女性的“孤独”描述得毫不费力,这不是因为导演她功力十足,也不是于佩尔演技精湛——说实话她只需要演出忧郁即可——而是别墅太奢华、太空旷了,只消几个萧条的空镜和一些于佩尔忧郁的全景、远景便解决了。这分明是为赋新词强说愁。nn于佩尔的表演在这部电影中简直难以欣赏,又或者她就是这个角色本人。电影并非如官方简介所说,“Sans manichéisme et sans tiédeur.”(没有非黑即白,没有三心二意),如若不然,便是导演的创作事与愿违。她分明可以更加专注在人物本身,但观众只看到一个资产阶级贵妇的符号,或许换个陌生的面孔来演绎都要比于佩尔来演效果好得多。此次的两个女主角,在刚刚过去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也共同参演了一部名为《我的新朋友》(Les gens d’à côté)的电影。两人的阶级和关系甚至有点相似,只不过在这部影片里差距更大更深刻。影片中非常直观表现阶级差距的一个场景是,于佩尔在没有知会米娜的情况下,和一众好友聚会,后者回到别墅见此场景变得十分拘谨无所适从,而于佩尔大方地向各位光鲜亮丽的朋友们介绍她现阶段的女伴。并不是说于佩尔不尊重米娜,反而她这样做正是因为没有对米娜另眼视之,真真切切把米娜当朋友。但是她没有同理心,她没有意识到她们本身就不是一个阶层的人。总是处在底层的人、弱势的人,可能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为什么处在上位的人、强势的人,竟然可以无视这种差距呢?像主角这种并非故意无视而是毫无意识,某种程度上反而更可怕。
相比于于佩尔,阿弗西娅·埃尔奇饰演的年轻母亲(米娜)比较鲜活,但也不排除是因为资产阶级精英本身就很无趣。官方简介中的“émancipation féminine”(女性解放),没有的事,甚至对女性的描写都是“媚男”的,一些老套的桥段(比如对丈夫的思念是“闻裤子”),不知是不是因为导演帕特里夏·玛佐(Patricia Mazuy),是一位出生于 1960 年的法国女性?可能很多观念和看法还是停留在以前,至少在当下的年轻人看来会是这样。nn电影使用倒叙,最后在于佩尔回到家的那一刻(就是影片开头),她不曾疑虑事件的相关者——哪怕她有一丝疑虑,正常的反应都应该会先去找米娜,看有没有出事——反而是孤自在厨房吃着原本可能为两人准备的点心,之后才慢慢出现在米娜面前——任凭米娜被绑在浴室伪装成受害者——这简直是关于阶级鸿沟的恐怖场景。再反过头来看于佩尔在一开始对米娜提出的慷慨提议,很可能背后显示的是她资产阶级精英不自知的傲慢,看似温柔的残酷。阶级的鸿沟永远无法消弭,哪怕是对于两个看似同病相怜的女人。影片的结尾,资产阶级浪漫式的逃离确实解决了一个妻子的问题,却远没有解决女性的问题,更没有触及阶级的问题。
9.28 平遥 题目已经昭然若揭,哪怕丈夫们的肉身都在牢狱里,丈夫的幽灵(混杂了资本主义经济和父本位)依旧徘徊在女性居住的社会-房子里。男性是监狱的囚犯,女性是家宅的囚犯。因此两个女性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贵妇带着艺术品出逃,使得挂在别墅的艺术品从上述规训中挣脱;而穷人带着寄生富人后的战利品回到监狱探监,期盼复归父本位的生存秩序,看似截然不同,但实则都是升级版“娜拉”的殊途同归:艺术品不是生存资料,前者带着艺术品出逃可能仍会饿死;而后者则是乞讨成功版本的娜拉重新回归并壮大那个穷酸的家。
在此基础上姬元素与浴室背叛情节使得girls help girls这样一个跨越阶级和种族的人文主题产生了更多反身性的思考,即有的时候人们要的到底是尊重和情感还是物质性的补偿,如果后者就已经足够,那么所谓的互帮互助和对抗究竟是什么,怎么做?因此带着艺术品离开是一种隐喻意义上对“娜拉”之问的回应:物质的富足后,我们是否能够逃出旧有性别秩序,以及我们在内心上如何面对更加深沉的新的性别秩序带来的彷徨和意义的消洱。就好比那些电影中的画,当他们不困在艺术市场流转和男性的家里后,它的价值要如何体现,它要去往何方。这些电影似乎都没有试图做出回应,只用一个略带反差的结尾做了总结:有钱的出逃,没钱的团圆。这样的收尾在各种意义都没有迎合如今口号式网络式的“女权”主题,而是在微小的野心下让这门主义自我异变,自我背叛从而提升了电影整体观感,简洁、令人愉快。因此也可以谅解它在镜头和故事上的乏善可陈了。
本采访来源于LES FILMS DU LOSANGE
编译:长颈鹿
以下是采访正文:
采访者 伊曼纽尔·布尔多 Emmanuel Burdeau—Q
受访者 帕特里西亚·玛佐 Patricia Mazuy—A
采访时间 2024年4月
Q:我想从最简单也是最神秘的事说起,您的新片名叫《波尔多囚犯》,即便这部电影讲述是两位女性的故事,但她们都没有被关起来。她们的丈夫被关在监狱中,但她们没被囚禁,为什么做这样的安排?
A:谁是波尔多囚犯?这正是问题所在。这部电影⼀度被称为《囚徒》(The Prisoners),但我们觉得我们都曾⻅过这个电影名。另⼀⽅⾯,如果用“囚犯”的单数形式,电影名还会带有⼀些浪漫和戏剧性,可以作为寓⾔和故事的序曲。当然,⽶娜和阿尔玛都是⾃由的,但她们的生活都像是在监狱⾥被囚禁一样。
Q:这就是最开始的想法吗:两个⼥⼈,虽然生活在外面,但却像在监狱⾥⼀样——阿尔玛甚⾄称⽶娜为她的狱友?
A:是的,⽶娜也会称阿尔玛为她的狱友!这是⽪埃尔·库雷热(Pierre Courrège)在2012年的想法。这部电影原本是属于他⾃⼰的,他的想法是拍摄一部社会题材的电影,关于在接待室和探视室⾥的⼥性——她们作为囚犯的妻⼦、姐妹、⺟亲或⼥⼉,将⼀⽣中的⼀部分时间在监狱⾥度过,因此她们也额外花了很多时间在⽕⻋和其他地⽅……
这些想法是很好的起点,⽪埃尔·库雷热和弗朗索⽡·⻉⼽多[François Bégaudeau, ⽪埃尔曾与他在2016年合作编剧了《政客》(The Statesman, 2016)]合作完成了电影剧本,并花了⼏年时间来试图拍出这部电影,但最终没能推进下去。所以,在2019年初,制⽚⼈泽维尔·普莱切(Xavier Plèche)的朋友伊凡·泰博(Ivan Taïeb)向我介绍了这个电影项⽬。
在他们的剧本中,已经有了两个⼥性⻆⾊,一个富⼈一个穷⼈,一个⽩⼈一个阿拉伯⼈,这样的对比已经存在。在她们之间也有了很强烈、很有趣的对白,对白里充满了阶级关系。在开始准备这部电影后,我与⻉⼽多合作重新创作了剧本。
在比较早的时候,我就很想找到⼀个隐喻来暗示这两个被困在各自生活中的⼥⼈的解放。当阿尔玛和⽶娜开始彼此介入,米娜在阿尔玛的大房子和孤独生活中的到来,让阿尔玛逐渐意识到,她在丰厚亮丽的物质条件下实际上却过着悲惨的生活。这其实是一个对爱情的反向隐喻——女人在外面,而丈夫在监狱里。
Q:您对监狱环境熟悉吗?
A:⼀点也不熟。我找到了位于监狱旁边的接待室,还有相关的场地以及女人们……在我等待获得必要的拍摄许可的以及进⾏外景勘察的期间,我从斯特凡·默丘⾥奥(Stéphane Mercurio)的电影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电影真的给我很大帮助。
然后,在负责公开试镜的玛琳·波波维奇(Marlène Popovic)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群曾经或正在过着“囚犯妻⼦”⽣活的⼥性。然后,我们又和⼥演员朋友阿妮·门迭塔(Any Mendieta)一起讨论拍摄的更多细节。可以说是⼀个小团体,但又是格外宝贵的相遇。
更重要的是,我并不认识外省或郊区的有着上层中产阶级身份的人,我只认识其他地区的农民和个体户,而对于⼀部定位于⾃然主义的电影来说,这就很棘手。所以,尽管⾯对未知总是⼀件好事,但拍摄阿尔玛和⽶娜以及波尔多(Bordeaux)这座城市,对我来说就像在北极拍摄⼀样陌⽣。
当爱丽丝·吉拉德(Alice Girard)接⼿这部电影的制作工作时,我和她聊了这件事,她充分理解,然后我得以在波尔多花⼀些时间,与那里的⼥性⼀起⼯作,思考如何拍摄。埃⽶莉·德勒兹(Émilie Deleuze)在聚焦于定稿电影剧本阶段帮了大忙,当时我必须要进一步熟悉和考虑电影制作中的各种限制和突发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推进制作进展。在我看来,有价值的是这部电影里的悖论,它能够通过故事向我们讲述⼈际关系,将我们吸引到⼀部不是关于受害者⽽是关于⼥英雄的电影中。
Q:这部电影是在什么适合拍摄的?
A:2023年10⽉16⽇⾄12⽉2⽇,一共三⼗⼆天,时间不⻓,更何况当时还不停地下雨。我们其实是在阵⾬之间安排了拍摄。这部电影的拍摄很难,除了其他困难之外,我还⽆法在波尔多监狱拍摄,那⾥太破旧、⼈满为患,所以出于安全原因,我不能去那⾥。
我想象的拍摄地是⼀座位于城镇边缘的现代化监狱,⼀座位于⽆⼈区的监狱,因为较为现代的拘留所通常都是这样。我们看到的接待室位于蒙德⻢桑,但⾥⾯已经被改造为社区中⼼的⼯作室。而对于探视室,我们只能在周⼀拍摄,因为周一没有其他探视人员……这一切都非常像杂技。
Q:电影中,米娜由阿弗西娅·埃尔奇饰演,而阿尔玛由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您是如何挑选女演员的?
A:我自从我执导的《旧日烟云》(Saint-Cyr, 2000)(注:于佩尔为该片女主角)开始就认识伊莎贝尔·于佩尔了,她真的是⼀位了不起的⼥演员。她饰演的阿尔玛是⼀位充满缺点和犹豫的⼥英雄,但同时⼜非常大方和勇敢,尽管她⽣活在空虚之中,被孤独所束缚……这与现实⽣活中的伊莎⻉尔没什么不同,我很感动也很⾼兴于佩尔愿意接受这个⻆⾊。
当然,我认识阿弗西娅·埃尔奇是从《谷子和鲻鱼》(La Graine et le mulet, 2007)以及她后来演的其他电影,但是是基于她导演的第⼀部电影《你值得爱情》(Tu mérites un amour, 2019),我才很想给她这个⻆⾊。
她们之间的对⽐对我来说看起来很重要,我想让阿弗西娅看起来和伊莎⻉尔截然不同。我还让阿弗西娅增加体重来加强这个对⽐,因为再增重⼏磅,她的脸蛋就会更好看,椭圆的脸蛋也显得更加迷⼈。我对她原本华丽的长发有一些意见,我在电影里的两位女主身上不想看到这个造型……
经过多次难以描述的尝试,我们终于找到了能让她看起来更⾼的发型,就是把发髻盘在头上。这让她睁⼤了双眼,让她置⾝于童话与现实的交织之中。终于,这部电影找到了⾃⼰的公主。
Q:在与您合作之前,阿弗西娅·埃尔奇和伊莎贝尔·于佩尔彼此认识吗?
A:是的,她们⾄少在安德烈·泰希内(André Téchiné)的新电影《我的新朋友》(Les gens d’à côté, 2024)中⼀起出演过。
我从未拍过⼀部如此微妙、如此⼼理化、如此⼥性化的电影。⼀栋房⼦,两个交谈的女人,⼀个具有社会议题的背景,⼏乎没有外景,没有广阔的景别……尽管我对此感到害怕,但在你从未涉⾜过的地⽅冒险总是⼀件有意义的事。
⻆⾊之间的平衡和她们之间友谊时刻的⼒量是电影的基本要素,也是这部电影的关键。和玛蒂尔德·穆亚德(Mathilde Muyard)[穆亚德⾃《下沉诺曼底》(Basse Normandie, 2004)以来⼀直担任我的电影的剪辑师]一起,我们确保她们两个⻆⾊之间始终保持平衡,即使在她们不在⼀起的场景中,我们也从未忽视她们中的任何⼀个。在电影中,⼀切都围绕着这对搭档展开,同时,这部电影也确实是⼀部关于⼥演员的电影!
Q:您认为这两个⻆⾊之间是什么关系?友谊,亲密关系,还是偶然的联结?
A:当你去电影院时,你会想看⼀个强叙事性的故事。这两个⼥性角色就将⼀起呈现⼀个叙事性很强的故事,这个即使在结束后也会在她们⾝上留下印记的故事。
她们显然⾮常不同,在她们的不同之处中,有⼀个东西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时间。⽶娜没有时间,她必须总是对各种情况做出反应,⽽阿尔玛则有充⾜的时间。她们之间发展出了⼀种深厚但⼏乎不协调的友谊,这⼏乎就像是⼀个爱情故事。观众必然会相信它,因为这部电影在展现场景时都在面对现实问题。
例如,在她们第⼀次共进晚餐时,马上就发⽣了⼀些事情,具象化了这一不可能的相遇——当阿尔玛疯狂地比划着说⼈们不敢问她丈夫为什么⼊狱时,⽶娜突然觉得她很有趣,仿佛就在现实的眼前,我们可以看到相互理解、牢固友谊的诞生和可能性。伊莎⻉尔在这个场景中表现得令⼈难以置信,将这⼀喜剧时刻带⼊⽣活,⽶娜这个相当⿊暗的⻆⾊也变得光明起来。
Q:《波尔波囚犯》是⼀部情节剧,也是⼀部喜剧。
A:我其实做了很多关于意⼤利式喜剧的构思。我们都知道伊莎⻉尔也非常善于出演喜剧,电影拍摄前,我跟她说了⻢可·费雷⾥(Marco Ferreri)的⼀部⾮凡的电影,《春光破碎》(L'Uomo dei cinque palloni, 1968)。这部电影讲述了⼀家玩具公司的CEO[由⻢塞洛·⻢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饰演]在办公室接待了⼀位⽓球推销员,然后疯狂地试图计算出⽓球放⽓所需的时间的故事——顺便说⼀句,这个CEO是⼀个⾮常令人沮丧的⻆⾊!
我为了阿尔玛这个角色思考了很多关于这个玩具公司CEO的事,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帮助了我!精准、坦率、忠诚、痴迷,但也有缺失、疯狂……另⼀部影响我的费雷⾥电影是《庇亚娜的故事》(Storia di Piera, 1983),汉娜·许古拉(Hanna Schygulla)在影⽚中扮演⼀个濒临疯狂的⻆⾊,她离群、忧郁,却温柔⼜放松。在这部电影中,饰演汉娜·许古拉和马斯楚安尼女儿的伊莎⻉尔也表现得⾮常出⾊,有点像对具体情况做出反应时的米娜。这是⼀个令⼈激动的反转,《波尔多囚犯》这部影片中关于孩子与气球的场景其实是对费雷⾥的致敬。
对于⽶娜,我有时也会想到意⼤利喜剧,它的活泼与活力。有时我会对阿弗西娅说:“想想⻢斯楚安尼,上吧。”但在有的时候,我还会认为⽶娜更像是鲍里斯·巴尔涅特(Boris Barnet)电影中的⼀个滑稽⻆⾊,⽽不仅仅是意⼤利电影中的⻆⾊。这就是她⾝材匀称、⾝体健壮的重要性,这让她有时像美丽的公主,有时又会很有气势——比如当她在洗⾐房⼯作时。
Q:⽶娜和阿尔玛之间的阶级关系很明显,但她们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冲突。
A:这种关系显⽽易⻅,所以⽆需⽤语⾔表达。当我们看到阿尔玛在她那所⼤房⼦⾥时,我们⽴刻看到她在那⾥很⾃在,但⽶娜不是,甚⾄米娜的孩⼦们似乎也是多余的。他们不是来⾃“这个家”,也不是来⾃“这个世界”,他们只是“暂住”在这里,和在路上。
阿尔玛周围的世界既令人愉快⼜令⼈沮丧,⽽且以⾃我为中⼼,对外⾯的世界⼀⽆所知。当阿尔玛招待朋友时,这⼀点更为明显——这些地⽅资产阶级的代表以⼀种独特的⽅式被描绘出来,就像路易斯·布纽埃尔(Luis Buñuel)晚期的一些电影或《现代启⽰录》(Apocalypse Now, 1979)里描绘法国种植园的方式一样——在吃芝⼠蛋糕的古怪场景中,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阿尔玛的堕落。
但我又特别想讲述⼀个相互解放的故事。可以说,⽶娜促使阿尔玛觉醒,⽽⽶娜则反过来获得了地位。⽶娜相信爱情,她认为阿尔玛⽣活在幻想中,但阿尔玛必须接受现实。她认为,当阿尔玛的丈夫出狱后,阿尔玛的⽣活将会变得艰难,即使她假装对此感到⾼兴。米娜想要拯救阿尔玛,也想拯救她⾃⼰。
可事实是,当你富有时,⽐贫穷时更容易获得⾃由。最后,⽶娜回到了探视室,她没有穿上新⾐服,她的⽣活还是⼀样,然⽽阿尔玛已经带着她的画作在路上了……
Q:影⽚中最令⼈惊奇的场景之⼀是,当⽶娜帮着清洗⼲净后,阿尔玛抚摸着⾃⼰的煤⽓炉。
A:这个⼥⼈可能是有⽣以来第⼀次好好看着她的煤⽓炉!而这多亏了米娜。这其实是我在筹备影片时想到的⼀个情色的时刻。我希望这个场景不仅仅是日常性的——不仅限于做家务、让孩子们上床睡觉……
我喜欢电影中的这种发展轨迹,两个女人从阶级差异开始,最后到她们之间的这种至少是精神上的接触。
Q:事实上,这种温暖从电影一开始就存在了,展现在花店的场景里,尤其是那些天花板上花朵的倒影。
A:我喜欢那个古怪的镜面天花板。整个在波尔多的夏天,我都会确保花店都开⻔,而且不进⾏任何装修⼯作!这个流动的序幕的目的是让我们在远离我们认识的伊莎⻉尔·于佩尔的同时,去了解阿尔玛。
Q:然后您⽴即就把重点放在了颜⾊上。
A:当然,⾊彩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阿尔玛的家中,它结合了感官的一面,温暖的质感,以及兼具富丽堂皇和孤独的⽭盾印象,她的房⼦因为充满鲜花⽽显得更加悲伤。
与摄影师西蒙·博菲尔斯(Simon Beaufils)和制作设计师多里安·马洛因(Dorian Maloine)⼀起,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彩,以创造⼀种感性的奢华质感。我们还与声音剪辑让·马勒(Jean Mallet)⼀起,将场景处理得像法⽼的宝库:⼀开始⼏乎什么都没有,然后声⾳逐渐变得⽣动,从不多的音响,到后来汽⻋、⻦⼉……
《波尔多囚犯》里,色彩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带有⾳乐的。监狱的探视室⾥有大量的蓝⾊,还有⻩⾊、红⾊,而阿尔玛的房间⾥有着文森特·明奈利(Vincente Minnelli)的风格,其中那⾯红色的⼤墙发挥了⼀定的作⽤。
Q:⾳乐主题也是在花店的场景中⾸次出现的。
A:阿米内·布哈法(Amine Bouhafa)创作了这⾸曲⼦,我能够得知他,是从《廷巴克图》(Timbuktu, 2014),还有一部在奈飞(Netflix)上看过的埃及电视剧(当时我还是奈飞的订阅⽤户!)——《浮华饭店(埃及版)》(Grand Hotel, 2016)(又名尼罗河的秘密,Secret of the Nile),这部剧讲述的是阿斯旺⼤坝上的⼀家别致酒店的故事,演员们不按照法国⻛格表演,⽽是直奔主题,我很喜欢!
当我遇到阿米内时,我请他写⼀⾸歌,有点像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为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 1973)所做的。⽆论如何,我们的想法是要有⼀个主题,尽管我们只能偶尔听到它,但它会贯穿整部电影。
在花店,我们能听到⼝哨的声音,也许有点西部⽚的味道,想象那样的宏伟的地平线……其实我们在拍摄这个场景时就播放了这⾸⾳乐,这对伊莎⻉尔很有帮助,⽐我的误导性暗示要好得多!阿尔玛四处⾛动、跳了一会舞、摇摆、弯下腰……然后我们听到了阿尔玛下⻋时关掉的那⾸歌。在⽚尾字幕部分,我们还会再次完整地听到这⾸怀旧而忧郁的歌曲。
Q:接下来我们聊聊配⻆,他们都非常棒,⾸先是⽶娜丈夫的同谋亚⾟,他总是纠缠和折磨⽶娜。
A:威廉·埃迪莫(William Edimo)饰演亚⾟,他以前从未演过电影,但我真的很喜欢他。是选⻆导演塔蒂亚娜·维亚勒(Tatiana Vialle)在剧院认识了他,他即将出演让-克里斯托夫·弗里(Jean-Christophe Folly)的下⼀部戏。亚⾟是⼀个⾮常复杂的⻆⾊,我不想让⼀个看起来像⿊帮的家伙,因为装腔作势⽽吓到⽶娜。
亚⾟的可怕之处在于他的脆弱,我把他当作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说⾥的⼈物。亚⾟因哥哥的死⽽受到打击,他⾝⼼崩溃、⽆⼒去作为。这就是他既令⼈不安⼜让人感到危险的原因。
Q:请再介绍一下丈夫们,克⾥斯托弗和纳赛尔?
A:克⾥斯托弗由另⼀位戏剧演员⻢格纳-哈⽡德·布雷克(Magne-Håvard Brekke)扮演,塔蒂亚娜把我介绍给了他,我⽴刻就觉得他和伊莎⻉尔很般配。⻢格纳住在巴黎,但经常在德国⼯作,他是德国戏剧界的明星。
20世纪80年代,他曾参加了弗兰克·卡斯托夫(Frank Castorf)的⾸场大戏,如今他经常为克⾥斯托夫·⻢塔勒(Christoph Marthaler)演出。⽶娜的丈夫纳赛尔也由一位伟⼤的戏剧演员莱昂内尔·德雷(Lionel Dray)扮演,他曾在我的电影《马上少女》(Sport de filles, 2012)中扮演过配⻆。
起初,我并没有在剧院⾥认出他,可⾃从我在舞台上看到他与西尔万·克鲁泽沃(Sylvain Creuzevault)、珍妮·坎德尔(Jeanne Candel)或塞缪尔·阿查奇(Samuel Achache)⼀起表演后,我就⼀直在寻找再次和他合作的机会。
Q:⽶娜的两个孩⼦的形象被以一种高度还原的方式刻画,⼏乎不像是电影角色。
A:在与六个孩⼦⼀起⼯作了两个⽉,并最后选定了一对姐弟后,我才让阿弗西娅来到波尔多与他们⻅⾯。我认为我没有把他们当作电影⻆⾊,⽽是——⾄少在我看来——像罗伯特·奥尔德⾥奇(Robert Aldrich)的西部⽚《黄金篷车大作战》(Vera Cruz, 1954)中的珍宝⼀样:你必须⾮常⼩⼼地对待它们,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要丢失它们。
Q:节奏控制在这部电影里很特别,有什么原因吗?
A:这部电影既带有⾃然主义⼜充满戏剧性,我们看到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交织在⼀起的画面,她们呈现了⼀段几乎不可能但又十分强⼤的友谊。
在电影的中心,并列的两个探视室⾥的场景就像⻛暴眼,在第⼆部分的起伏之前有节奏地出现。接着在第⼆部分中,我在寻找阿尔玛⻆⾊所经历的眩晕感和时间崩塌的感觉,我想致力于达到的就是这种时间崩塌的感觉。
Q:影片最后部分,两个⼥⼈分开后,阿尔玛给⽶娜发了告别的消息,但⽶娜却把⼿机给扔了没去听留言,为什么这么安排?
A:我希望这条信息既有⼒⼜充满诗意,就像阿尔玛扬帆起航时的感觉⼀样。我请年轻诗⼈⽪埃尔·布蒂克(Pierre Butic)写了这条信息。回答你的问题,从情感上来说,这条信息挥之不去,⾮常有⼒。这两个⼥⼈之间的故事结束了,但要认真对待她们的故事,才能让故事保持紧张。就像处于真空状态,刚刚发⽣的事情像是情节剧中的浪漫分⼿。
我想这条信息对这一情节做了总结。这其实是我第一次在⼀部电影中尝试以情感为素材,去探索温柔,⽽不是陷⼊多愁善感。我以前从未这样做过,这次多亏了伊莎⻉尔和阿弗西娅,我们才得以按照这⼀思路去做尝试。
©《波尔多囚犯》( Visiting Hours, 2024)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方
高产的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继续带来佳作,这次仍旧是作为女主角,和帕特里西亚·玛佐(Patricia Mazuy)导演合作了影片《波尔多囚犯》(La prisonnière de Bordeaux, 2024),该片由菱形电影公司(Les Films du Losange)担任国际发行。玛佐导演和于佩尔年龄相仿,两人在二十年前就已过有一次合作。玛佐导演还曾经为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电影《天涯沦落女》(Sans toit ni loi,1985)担任过剪辑师,她的作品曾在戛纳、洛迦诺等众多电影节获奖。
其实这部电影的灵感从2012年就开始酝酿,2019年玛佐导演正式参与这一电影项目。作为一部双主角的影片,另一位女主角由有着同样精湛的演技但长着不一样面孔的非裔法国女星阿弗西娅·埃尔奇(Hafsia Herzi)饰演。这部双女主加持下带有悬疑色彩的影片,被选为了2024年第77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开幕片,而埃尔奇和于佩尔主演的《我的新朋友》(Les gens d’à côté, 2024)也刚在前不久的第74届柏林电影节上首映。
同时,中国的观众也马上有机会在大银幕上一饱眼福,《波尔多囚犯》即将在今年初秋的第8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的“首映”单元进行亚洲首映,届时必将成为一部热议的“爆款”。
01 中产与中年,遍布的谎言
《波尔多囚犯》讲述了两位命运和境遇截然不同的女性——奥玛(Alma)和米娜(Mina),她们在监狱探视各自另一半的过程中相遇,随后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故事。于佩尔饰演的奥玛是一位中产阶级女性,她年轻时是芭蕾舞演员,后来成为家庭主妇独自住在大房子里,而米娜住在社会福利房里,艰难地独立抚养两个孩子。不光是奥玛和米娜两个人物的处境,连她们俩各自伴侣的犯罪类型也有着强烈的阶级对比——一个是抢劫珠宝,而另一个是交通肇事。
在这部严肃的影片中,全然察觉不出已年逾古稀的于佩尔在本片中再度奉献了影后级别的演技,加上原本就出生自中产家庭的她对出演此类角色早已熟稔,本片中由她出演的那位独立、智慧、隐忍而孤独的富太太奥玛,始终自如地掌控着全片的节奏。
从影片初就展现出的强烈阶级对比,到两位女性以包容的心态在阿尔玛的别墅里一起生活,观众一度以为本片将要讲述甚至赞颂女性之间的情谊,甚至片中人物正以适当的距离感逐渐培养友谊。可是,在剖析完两个人的生活和观念,特别是逐渐深入私人生活的真相后,观众会发现,看似和谐的一切都将完完全全地把这段关系拉向了冲突和重构。
本片中所选择呈现的生活视角十分简单,无非是出于单向的、常规化的探视需求而和丈夫发生联系,再加上和暂住在一起排解孤独或寻找物质帮助的同性伙伴。然而就是在如此单纯的人物关系里,在女性们需要孤身面对的环境里,却布满了谎言和表演,就像奥玛在第一次晚餐时向米娜自然地吐露,“撒谎真的很累,真的很麻烦。”真实是藏不住的,可真实饱含破碎、厌恶与痛苦,谎言才是生活得以继续滚动下去的摩擦剂。
02 监狱内外,是谁被囚禁
肤色、社会背景与言行举止体现出来的迥异,让原本两个女人相遇这一温馨的概念,因为阶级差异而带上危险和悬疑的色彩。每个人都是他人的旁观者,看得更清楚透彻,天然就是帮助、指引甚至是替别人做出决策的角色。《波尔多囚犯》有大量的监狱场景,但本片远远不是关于被关押在监狱里的男性犯罪片或黑色电影;反而,对于奥玛的丈夫来说,片中的监狱更像一所井然有序的养老院,可以让他安静地思考自己所关注的哲思问题。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虽说罪犯只能在森严的监狱中服刑,服刑与丧失自由自然挂上了等号,而与被塑造成明亮多彩的监狱空间相比,奥玛更像是被“囚禁”在阴冷、围墙高筑的大房子里,她被困在丈夫所赐予和打造的生活圈里走不出去。就在这时,一位“囚友”米娜愿意接受邀请陪伴阿尔玛,开启这场几近不可能的友谊,她们或许幻想着把房子打造成温馨的城堡——这更像是奥玛的单方意愿,可是日复一日的平淡,在把昔日往事的真相拼凑组接之后,生活依旧是如此支离破碎,大房子反而成了足够容下两个人的大监狱,生活似乎变得无处可逃。
影片后半段,在听到丈夫可能提前出狱的消息后,奥玛反而更担忧自己刚和米娜建立起的新生活节奏被扰乱。还好丈夫不愿抓住提前出狱的机会,自愿在监狱中继续按期服刑,给了奥玛松口气的时间。同时,一场“越狱”的大计划在上演,当奥玛带着鲜花花束回到家,惊讶地发现犯罪现场后,她却立刻敏锐地识破了谎言,戳穿了米娜的预谋。可这一场大戏却隐隐地勾起了奥玛彻底推翻重来的勇气,真正的“越狱”才刚刚开始。
03 短暂的旅途,生活继续向前
在冲突爆发结束后,生活继续保持平静而无趣,两个女人在分别后的生活继续在强烈地对比,米娜解决了棘手的困扰正步入生活的正轨,而奥玛依旧身心孤独。虽然不费力就识别了米娜的“犯罪计划”,但让疯疯癫癫的奥玛后知后觉的,是米娜的行为正在无形之中拖拽着自己走出死水般的生活。
影片中有一副大型的拼贴画作,是丈夫为自己所犯的错误给奥玛的补偿,奥玛是这幅画的主人,米娜与友人合作将画作“盗走”,像拔出在奥玛身体里的刺,让奥玛彻底清醒和摆脱。她明白自己困在被背叛的婚姻中,为了维持看似完美体面的中产生活的美好表象,而甘愿放弃自由,被虚幻的情感束缚住,是最蠢的行为。
在和米娜同居后,奥玛曾提议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遭遇了不佳的天气,但同样获得了畅快的自由。在这部影片中,人物关系十分简单,对于奥玛来说,除了男性伴侣,没有需要关注的其他亲属和人物,更没有真正在乎她的人;所以影片为奥玛创设出一位亲密的女性伙伴是非常自然的,同时也更凸显了奥玛的寂寞。盼望着丈夫出狱,不如彻底开始自己的旅程,本是简单疏离的关系、近在咫尺的自由,确实是可以轻松取得的。
《波尔多囚犯》结合了法国电影的多项优秀基因——生活化、关注内在情感,又加上精巧的剧本构思,本片从头到尾风格保持得非常连贯,几乎没有无聊打发的时间。
用一段意外的偶遇和缘分,导演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并让它们碰撞产生火花,随后激发出对于未来新的出路:米娜对奥玛的了解和她所策划的激进实验,让奥玛得到了解脱;而奥玛的慷慨也让米娜的生活有了更坚实的物质保障,两位女性都用自己所拥有的能量关照着彼此。影片最后,奥玛的出走,虽然只是新生活的开始,但这足以称为一场完美的结局。
©《波尔多囚犯》( Visiting Hours, 2024)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方
作者:长颈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