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上,影片带着的摇滚味道还是令人愉悦的,首部开场就是富于青春气息的《20th Century Boy》响起,这首T.REX原唱的歌曲曾经被多人翻唱,较为著名的,也是我听的较多的是Placebo的版本,而在国内音乐节上也曾听人唱起。由此而起,本片也颇多摇滚元素,音乐常常响起,有力烘托气氛,甚至最终的高潮是在一场音乐节的大场面中结束,让人着实感觉神清气爽。而本片一个很影响其国际化的风格就是,它相当的CosPlay,特别“朋友”手下那女头目一惊一乍的夸张动作让我感觉浑身痒痒,“朋友”的宣传广告更像婴幼儿制品广告;而那位为世博会献唱的日本传统风格浓郁的大叔一开唱,更是让我从前一阵的摇滚风格氛围中猛然惊诧,这让不习惯这样风格的观众看罢,再想想那特摄风格的特效,势必连叫弱智,奥特曼来袭。
看情节的找不到情节
看意识流的又不够行云流水
原来我老了
觉得十几岁看这个电影比较合适
至于选角,淫者见淫吧,我觉得贤知不够挫,阿区不够刚毅,雪次没啥英气,神乃就不想说了,找一中年大妈扮loli,不过也没办法,上哪找那么多合适的演员
虽然拍得不怎么样,但看得出来还是比较用心的,浦泽的漫画根本就不适合拍电影,但是作为这部漫画的粉丝,有得看总好过没有,聊胜于无吧
由于这属于日本大制作级商业电影,所以人们难免以好莱坞态度对待“大片”,最基本期待也是看看特效如何,现阶段,对于日本电影特效还是不要作太高期望,索尼能协助卡梅隆捣鼓出《阿凡达》,也没见日本特效这几年有啥进步,以至于我总是想,是不是日本观众就喜欢特摄风格?不过,我对此并不介意,本片几个大场面的特效,当然比不得好莱坞,但是也没那么糟糕,如第一部最后出现的机器人,看起来粗糙,一方面,剧情上本来就交代了这是赶工的产品;另一方面,我倒是觉得现实世界生产出这样的机器人更靠谱,类似手持晃动镜头一般,带来了一丝真实感。
而本片最紧紧抓住我的眼球和神经的还是一个伴随剧中人,贯穿到最后的问题:“谁是‘朋友’?”。故事的架构很巧妙,一边是现实岌岌可危的末日危机,一边是一派悠闲时光的童年追忆,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让贤知和他童年的伙伴们“被”成为救世主。和很多三部曲一样,首部情节略显平淡,主要是逐步交待人物,但是由于悬念的存在,我看着还是很有趣味。特别一场场恐怖袭击和贤知童年时期的画册预言一致时,就让这种悬念的吸引力骤增。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吸引我的情节不是贤知等人如何拯救世界,而是“朋友”面孔的逐渐清晰,又逐渐模糊,首部,他以满头扎着绷带的形象出现,说实话,我开始感觉这造型很“二”,在之后开始看原著漫画中才知道原著在我看到的第三本,“朋友”还是一个阴影的造型,电影中一上来倒是就把他外貌做实了,虽然形象很不拉风。漫画不会发声,所以电影一个在我看来很成功的地方,就是对“朋友”声线的塑造,他的声音有些低沉,有些压抑,感觉总是以一种不畅快的感觉发出,结合其外貌,一个神秘的,明显有故事的人的形象跃然屏幕,而其与贤知等人童年时光的关系又让人揣度,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个孩童变成了末日代言人。
如果说第一部表现的是“朋友”神秘的一面,那么第二部就是“朋友”强大到极致的一面,同时又是他脆弱一面的闪现,他很无情,可以瞬间以生化武器让亿万人丧命;他很沉着,面对眼前哪怕近在咫尺的危险都显得泰然若之;他很狡诈,可以制造一场遇刺又复活的闹剧让更多人俯首称臣;“朋友”的势力愈加强大,同时影片也将他逐渐去神秘化,那些看似天神下凡的幻象也不过是装神弄鬼,“朋友”渐渐从“神”成为一个人间的“阴谋家”,同时其站的越高,显得也愈加孤独,从而,他离还原到“人”也就不远了。在最终章里,“朋友”的帝国开始坍塌,而他的平静和寻死一般的决绝挣扎让他也透出一种令人莫名同情的元素,直到最后,他的面纱被拨开,真相被揭露,却让他身上又罩上了一层悲伤的面纱,其可怜可憎相交,形象反倒愈加模糊。
正如贤知所说,是他们制造了“朋友”,最后“朋友”以一个美少年的形象出现在过去,解开了一切表面的真相。这是一个孤独的男孩,期待友谊,期待朋友,命运却残酷的让他被冤枉,被羞辱,被排斥,终于,哪怕贤知曾经无意间给他的一丝温暖也已化解不了一颗冰冻的心。受伤的童年导致受伤的心灵,进而产生畸形的人格,心理学上对此解析甚多,此类影视作品也是随手一大把,比如美剧《犯罪心理》,这部剧集当时打动我的就是其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每个罪大恶极的凶手,都对其犯罪成因做了剖析和回望,而童年的各类伤害常常是未来疯癫的伏笔。可以说,“朋友”就是一个连环杀手,只不过他的反社会表现被放大到了极致,连环杀手常常带着昔日受伤造成的缺陷人格犯下令人心悸的罪行,但是同时和有功利目的性的罪犯不同,他们常常内心焦灼,甚至留下各类暗示,希望他人阻止其无法停止的疯狂。“朋友”便是一步一步升级自己的罪行,从摧毁东京,到在世界各地放下散播赌气的手提箱,再到最后让机器人与飞碟一起妄图给世界致命的一击,杀戮逐步升级。而他的谎言也同样如此,从孩童时代和落魄魔术师串通营造汤勺弯曲,上吊不死的假象,到末日预言,到死而复生,再到最后外星人来袭,谎言不断升级,同时荒唐程度也不断扩大,加上他常对阻止他的贤知等人时常表现的恻隐之心,他似乎也在表现自己精神上的不能自拔,同时期待着最后贤知等人能够阻止他。从童年时期的世博会,到他的帝国主办世博会,这样的轮回充满了宿命感和讽刺,曾经单纯胡闹的孩子们竟然要如此严肃而沉痛的面对当年的遐想,最后追忆当年的年华,那种期待一切重来的呼唤与无力,伴随这位没有朋友的“朋友”的故事,也让影片在五味杂陈中结束。
社会环境表现上,本片带有典型的反乌托邦味道,一上来就是人们精神空虚,邪教盛行的场面,不详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借着这种危机,“朋友”的代言人登上政坛,渲染恐慌让人感觉宛若军国主义政府再现。接下来,“朋友”的政权更是一派极权色彩,他抹杀历史,让这个社会曾有的那段抗争史不复存在;他以恐惧维持统治,不断的渲染末日将至的信息,“信‘朋友’,得永生”,一个靠恐惧维持的社会也透着它的脆弱;他以洗脑式的教育和文化作为加强手段,片中的“洗脑营”充满了象征意义,20世纪的杀人集中营不见了,反之以谋杀人的思想为目的的“洗脑营”替代,看似比肉体的摧残柔和,却依然让生的人如同行尸走肉。而对于冥顽不化着,则以“绝交”将其彻底清除,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狰狞面目暴露了这个政权的本质。而在看似繁华和强大的核心地区以外,依然穷街陋巷,帮派残杀,同时,抵抗势力也总有生存的缝隙。本片原著作者就已经令人赞叹的搭建了一个复杂,但是清晰的社会结构。
风格上,影片带着的摇滚味道还是令人愉悦的,首部开场就是富于青春气息的《20th Century Boy》响起,这首T.REX原唱的歌曲曾经被多人翻唱,较为著名的,也是我听的较多的是Placebo的版本,而在国内音乐节上也曾听人唱起。由此而起,本片也颇多摇滚元素,音乐常常响起,有力烘托气氛,甚至最终的高潮是在一场音乐节的大场面中结束,让人着实感觉神清气爽。而本片一个很影响其国际化的风格就是,它相当的CosPlay,特别“朋友”手下那女头目一惊一乍的夸张动作让我感觉浑身痒痒,“朋友”的宣传广告更像婴幼儿制品广告;而那位为世博会献唱的日本传统风格浓郁的大叔一开唱,更是让我从前一阵的摇滚风格氛围中猛然惊诧,这让不习惯这样风格的观众看罢,再想想那特摄风格的特效,势必连叫弱智,奥特曼来袭。
看罢此片,我也对原著产生浓厚兴趣,已经开始慢慢的体会漫画,虽然“朋友”是谁已经了然于胸,但是依然感觉急切的想追寻主人公们童年开始的成长足迹,我想,这也是这部细腻于心理和情感展现的漫画和其衍生品的魅力所在吧。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bbf70e086059b23ce8248822.html
1)定位之过
[图][图]
漫画改编为电影,要照顾2种观众:1是看过漫画,准备来电影院用很黄很暴力的多媒体再复习一遍的观众;2是没看过漫画,听说漫画还可以,看演员,人靓眼熟,看预告,情节紧张,准备以电影的形式直接了解故事的;3是不识数的人。如果说3种观众撇去一半,只留一种——在电影院门口架个测谎仪,来人就问“ 看过原著吗?”标准的神经病腔调,倍儿有面子。那么导演完全可以放开手脚。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于是就有这部电影电影的里外不是人了。原作漫画读者会感到对真人版电影的不适应(下文详细说),而新人对于这部电影看后又会无比的迷惘,要知道,3部曲的第1作,剧情根本没说到真相,完全处于人物铺垫阶段,而20世纪少年人物众多、又采用“过去-现在”双线的叙事手法,2个多小时的时间,新观众不晕头才怪呢。《名侦探柯南》每次人物出场,胸口处打个字幕的做法还算体贴,而对《20世纪少年》,导演真该为每个角色胸前挂个胸牌,避免观众看丢了。(实际上,漫画每本扉页都有人物介绍图,提醒读者人物姓名与关系。)
2)改编之过
电影与漫画的第一幕是完全相同的,贤知在广播室播放《20世纪少年》这首歌。但随后漫画与电影的处理完全不同,电影直接讲到萤火虫监狱,被关押的落仔开始讲述20世纪最后发生的故事。而漫画是描写了联合国纽约总部一个庆功晚会,主持人说到“我们欢迎20世纪最后拯救我们的英雄”,然后没给英雄正脸,然后开始讲1997年超市仔,看出什么不同了吗?电影,一开始就揭示了贤知一派的失败,而漫画采用叙述性诡计,让读者误以为那个晚会是在表彰贤知。
萤火虫监狱 VS 联合国表彰大会
[图]
[图]
这是多大的差别?
你知道“黑勋爵是卢克的爸爸”,你还看《星球大战》吗?
你知道“许文强一出门就被乱枪打死”,你还看《上海滩》吗?
你知道“圣杯就在卢浮宫”,你还看《达文西密码》吗?
你知道“邓不列多死了”,你还看《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吗?
你知道“诸葛亮死了,司马家得天下”,你还要看《三国演义》吗?
同理,观众一开始即被告知,主人公被KO,观众请默哀,那么,观众还能投入100%的期待与热情去投入贤知拯救世界的战斗吗?显然观众更偏向歪着脑袋:“哈,这小伙最终不过还是被敌人干掉了,就看看怎么失败的,学习下八荣八耻吧”
而漫画中,读者会带着“贤知他们最终胜利了”的错觉,随着漫画家的笔触,迎接“血腥除夕夜”的到来,并最终在之后,看到庆功晚会上,友民党那些坏人的嘴脸,陷入“真正的绝望”,这才是《20世纪少年》中《寓言之书》部分的深意。
而电影中这一小小的改变,将漫画前大段的一个巧妙的叙述性诡计给放弃了,真是丢了西瓜捡虎照,丢了7亿新台币还入了牢。
3)节奏之过
哈欠,这居然是影片前1个小时给我的感受。这是摇滚漫画,不是《Touch》好吧。漫画本质就是分镜头蒙太奇,切切切切切,“朋友”的邪教组织与年少时代的故事,三下五除二就迅速展开,然后就进入白色恐怖与邪教的神秘气氛当中。
[图]
[图]
迷人的跑来跑去的公园
而电影又是“怎么和客人打招呼”啦,又是“贤知在河边跑来跑去,毕竟租了场地了,导演咱们多拍2个镜头吧”。前面的节奏完全是在演大河剧,什么诡异的邪教气氛、疯狂的世界犯罪行为,真相的抽丝剥茧,完全不要。这是拍给那些成熟的成年人的“爱我日本”纪录片,还是邪教犯罪科学推理热血摇滚青春故事?我真怀疑了,这个堤幸彦导演,是哪个曾经拍出《继续》系列、《TRICK》系列,两大涉及邪教的剧目的“疯狂”导演吗?
影片后半段则是另一个极端,堤幸彦导演一看,我x,没时间了,再这个节奏拍下去,就成电视剧了。(果然你这厮忘不了拍电视剧吗?)马上加快节奏,电影后半段的效果是:“不求细节,只求故事讲完”。我倒是很期待吴承恩先生把《西游记》大闹天宫之后缩写成”后来至尊宝跟唐僧一起去找观音姐姐,全剧终”。但《20世纪少年》这里是要拍3部曲的,伏笔全删,名场面全删。原作中贤知处于一种宗教的负罪感之中不能自拔,电影完全没有这类的反思。这是要开发观众的大脑补完计划,还是考虑“国际惯例电影票不属于商品,烂片不能申请退货+双倍赔款”呢?
*更多区别可以查看wikipedia(日语)
4)名场面之过
伏笔缺失,不由得让我对下一部作品担心,但考虑剧透,这里就不再赘述。但名场面缺失,让这部戏几个看点完全消失。胶片记录的,完全是与原作相同的大纲,而重点表现人物的几个场面像摄影家陈冠希老师一样,完全没了踪迹。
[图]
[图]
福部与“朋友”的楼顶对决。
原作第7卷166页,是福部与“朋友”在楼顶对峙,指认“朋友”的可能身份、矛盾激化、坠落,贤知在旁边目睹一切。电影版02:04:30变成福部简简单单与某人扭打一团、坠楼,落仔在一旁目睹一切。这里可能涉及剧透,相信看过原作漫画的朋友能看出什么区别吧。
[图]
贤知之歌(电影版不配图了,跟Windows XP 一样,黑屏了)
原作第8卷第3章,2015年的远藤神乃听录音,回忆贤知在血腥除夕夜之前录制的“鲍勃•列侬”歌曲。贤知说到“还有几个小时就是21世纪了”,末世情结与即将到来的战斗的恐惧与勇气都通过歌曲表现出来了。电影版02:17:38在cast部分,已经播放完《20 世纪少年》一曲之后再播放一首背景音乐,这时观众都跟美女一样走光了,听什么?!
[图]
还原度较高的为贤知与神乃吃拉面、街头唱歌、月台送别几个煽情的桥段,取镜与漫画几乎一模一样,但是饰演神乃的小演员表现不好,应该是年龄太小了,完全没有入戏。
[图][图]
日剧《白夜行》中饰演童年雪穗的演员福田麻由子是非常好的童星,可惜现在她年龄又比剧中人物太大了。这也是一大遗憾。
5)堤幸彦,一起来玩吧
我不理解堤幸彦导演这次为何畏首畏脚,你又不是拍《梅兰芳》的陈凯歌。我只能揣测,是跟中国足球一样,思想包袱太重了。整个项目60亿日元的投资,快赶上日立公司去年一年的亏损了。拍不好,下半辈子只能当农民工,给日本春运增加负担了。但是经费花的太快了,不说全剧比原作俊朗千倍的贤知扮演者唐泽寿明与日本赵雅芝--常盘贵子大美人 2人的片酬,全剧大部分演员都是日剧、日影中的熟脸,别说片酬,盒饭一天就不少钱。把朋友的标志挂上太阳塔,一天租金又花了8000万日元。堤幸彦导演这个愁啊,估计就跟食神一样一夜白头了。
作为NTV开局55周年纪念作品,这种不能失败的电影面前,堤幸彦导演不得不收起锋芒,中规蹈距的拍摄一部讨好制片、投资、发行、票房的电影。结果拍出来东西就这样,我们感觉60亿日元,至少20亿真是浪费了。
与其这样,还不如交给动画片导演,更省钱,更讨好。把庵野秀明这类流氓导演抓出来,没准还反赚一小笔。
堤幸彦导演,不知道2、3部你要怎么拍,但如果继续糟蹋《20世纪少年》,
“朋友”就要跟你绝交!
除非你就是一原作党,烧60亿日元来拉日本内需,就为给一部漫画打个小广告。这本儿,比恒源祥下的狠多了。
后面还一段,不和谐,就不给低俗网站第4批的网站添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