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演尤金的演员德鲁在和DAZED的采访中说:“如果要和没看过这部片子的人讲,这是一部迷幻爱情故事(psychedelic love story)。”我认为说它psychedelic很到位,但概括为爱情故事更像是一厢情愿,或者为了好卖座而贴标签。这是一部关于欲望与迷恋的电影。
1. 欲望,迷恋,猎物
尤今在涅槃的Come as you are为音乐背景的慢镜头画面中出现。当时李在凌乱的街头上穿梭,街上一群吵闹叫嚣的墨西哥人在斗鸡中乱舞。李只是感兴趣向前凑,余光撇到高挑精致的尤金从人群后经过。这一瞬间就像阿黛尔看到艾玛,一抹蓝头发,让阿黛尔夜晚梦到和蓝发艾玛翻云覆雨。又像是娜娜第一次看到莲的演出,并知道自己这一生必然会与莲有理不清的交集。当那个人出现,足以让在场的所有生物与非生物都成为背景,并在深夜撩拨着你的幻想。
这个瞬间就是最好的‘butterflies in the stomach’的印证。吸引,好奇,沉迷,强烈想要靠近的欲望,并且拥有对方。
酷儿的悲剧宿命感,就是“否定作为人生的主旋律”(借用另一片影评中豆友的话)。李的悲剧宿命,就是discommunication。是一种抓不住走向,使不对力气,是迷茫,是想得到的永远不能得到。但同时也是主流常规中不具有的流动与开放,就像电影后半场的叙事手法。李对朋友说,I’m not queer, I’m disembodied.他对自己的认知也是迷惑的,流动的,不断受外部反馈的形塑。
雨林跳舞,是他们对酷儿亲密关系的演绎。亲肤,但仅限肉体缠绵,不可能心灵合二为一。尤金清醒后对李说的第一句话,Lee, I’m not queer.这是尤金对自己说的。李明白了他只是自己遥不可及的欲望虚像,两人在离开植物学家的宅邸后,这个虚幻的欲望难怪一秒消失。
二刷改了五星,今年为数不多的五星片。说是瓜导生涯最好作品绝不为过,借着巴勒斯的东风拍出了一部想法和传达都非常不错的东西。刚上映没立刻去看是看评分太低担心把巴勒斯拍成cmbyn,没想到是太具备巴勒斯的精神本质把观众吓晕了。nn前两章无功无过,甚至显得有点cliche,后两章陡然直上,看得眼睛都睁大了。有一些很好的配乐,有一些白人对雨林部落和致幻草药的迷恋和臆想,有一些很漂亮的gay erotica,“I’m not queer. I’m disembodied.”“Door's already open, can’t close it now. All you can do is look away. But why would you?” 被同时拥有美丽身体、摇摆立场、无数可能性与爱答不理态度的年轻人吸引你的后半辈子就完了,仍然是那句话:青春和美丽是资源、诱饵和筹码,但同时也是权力啊。nn一些零碎的点:nn1.片子里用了两首半Nirvana的歌,Come as you are、Marigold以及Sinead O'Connor翻唱版All Apologies。柯本跟巴勒斯关系好,两个人甚至还合作过一张单曲专(巴勒斯在里面念经)。nn2.Allerton从头到尾都在用一种很拿捏的腔调说话,担任一个除了展示美丽以外没有太多人格的道具,但即使这样他仍然手握决定对李给予或剥夺的权力,很有魅力的多重性。nn3.Omar Apollo在本片中的最大亮点是贡献了一条蜈蚣项链和一处正面全裸镜头,不过他和Drew的访谈视频非常有意思,两个人很来电。nn4.读了原著以后感觉Allerton可能是无性恋或回避型,或者两者兼有。nn5.二刷最喜欢的一句台词:“There’s nothing recreational about heroin.” 全场都笑死了。之前刷到的一条短评说得没错,这确实是一部禁毒电影。nn6.海报上这一幕出现的时候忍不住感叹选得实在太好了……亲密、陪伴和爱,都是幻觉,唯一的真实就是独自回归一成不变的生活,以及死掉。
可能比较适合微醺困倦的午夜场看,而不是我无比sober的中午场()not exactly my type but,相比昨天看的the brutalist,它就没有一种让我回味怪怪的cishet白男的装逼感,我早上起来还对着letterbox上一个长篇大骂那个导演是poser的评论嘎嘎大笑。最后,drew真的好美啊……回家马上就看小哈和drew的对谈,my two white boys of the year????
而我的确在Queer看到了这五彩斑斓的酷儿投射。乌托邦式的光滑布景;酒精、毒品、欲望、情意相互交织的混乱私生活;碎片化而突兀的故事时间线;超现实的意识流表现手法等等。但无比讽刺的是,影片差评正是如此专注于磨平其酷儿性的每个棱角:情色难登大雅之堂;性欲、肉体、色诱、年龄差过于道德败坏;嗑嗨状态下的故事怎么可能真挚可信;至于男性叙事在当下那更是不值一提。异性恋霸权的傲慢就在于此:它理所当然地期待一切少数满足其观赏欲、为其服务,并最终在被无害化处理后,勉强沦为其茶余饭后的景观和谈资。他们执着于怀念Call Me by Your Name,他们口口声声说这是伟大的爱情故事,因为它无关性别。但它的成功恰恰源于无害(即便如此仍饱受年龄差、骗婚、同妻等争议),那“无关性别”的赞誉背后是以将其酷儿性几乎尽数抹去作为代价,最后落入标准异性恋叙事的框架之中。(仅作对比,无意指责CMBYN“不够酷儿”。)
酷儿的一生经历着以“否定”为主旋律的叙事,既是作为非主流的异类和变种,否定以顺性别异性恋为根基的生命路径和社会规则,也拒绝由“中心”权威强行安排的“边缘化”角色,并过滤其定义中的污名。这种矛盾、尴尬和错位是酷儿性无法回避也拒绝回避的根基。所以欲望是那么毫无保留的露骨,而爱意又是如何极尽克制隐忍与羞耻回避。酷儿性在Queer中化作了试探时伸出的想象中非实体,如幽灵般无形的手指和躯干,意图抚摸时手掌与爱人肉体间永远相隔的空气。它生出翅膀,飞出现有时空设下的牢笼,创造新的裂缝并栖息于此。错乱、不合时宜的配乐是时间性的反叛之歌,而无论是虚构的墨西哥城,南美丛林还是浩瀚宇宙都可以被视作新的私密、安全的酷儿空间,在其中吐出两颗带血的真心,完成一次身体交融的解放。所以“I am not queer. I’m disembodied.”是多么酷儿的一句话。它迷人的矛盾在于其表面是对酷儿身份的拒绝,但透露的视角却是独属于酷儿对自身群体标签的解构。你可以说只有真正的酷儿才会有这般表达,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渴望挣脱条框与定义,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在永恒的标准参照物下持续脱轨、持续否定与被否定的成长。只有酷儿,表面上否定酷儿,却永远尝试赋予这一集体、扭曲和异化的身份以私人、血肉的语言、情感和叙事。这就是其中的力量所在。
Queer是感人的。不仅因为其中细腻、涌动的情感博弈, 更因为它竟如此温柔地将酷儿性拨丝抽茧,融会贯通,最后呈到你面前,如同血淋淋跳动的心脏,皮肤下闪烁通明的温度,“You are part of everything that’s alive”,它的痛苦与矛盾,柔弱与力量,皆由你我共同分享。
二刷时我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Allerton的感情上。一个有点意外的结论是他爱得可能并不比Lee要少。只是相对于Lee的直白,他要更隐晦复杂一些。一方面他的确没有太多主体性,因为大多数时间他只是通过Lee的视角存在,成为Lee自身欲望和情感状态的投射物。但另一方面他又在这段感情中保持了一种微妙的上位者姿态。部分要归因于Lee的热情和迷恋确实给了他很大的自由度和决定权,但同时也能看出他一直非常谨小慎微地主动把握着这段关系的走向。Allerton可以被视作一个更年轻的Lee。上文提到酷儿与“否定”的捆绑。Allerton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否定的化身,而他情感的复杂性也来源于此。Lee和酷儿身份之间虽然也存在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但至少也算是习以为常。但Allerton显然还正处于那个欲望与身份,生理和心理冲突最甚的漩涡中心。他面对Lee就像面对一面镜子,他望向Lee,看到的除了爱人的目光如炬,还有彻底作为酷儿的自己最赤裸的欲望和情感,以及今后可能的人生轨迹。这一刻他是脆弱的、失控的、完全暴露的,而这种震颤和动摇对于还心存幻想,否定自己是酷儿的Allerton来说是极度危险和不安的。他对Lee的爱与他对Lee(更多是自己)的厌恶和恐惧是极端的正相关关系。他忽冷忽热,“回合”式地处理感情,其实从始至终是在尝试与自己身上的酷儿属性找到和平共处的方式。就好像有人选择在事后顺走点东西来证明自己只是为了钱,以此回避自己的酷儿取向。对于Allerton来说,对“independence”的侵犯更像是一个借口,他真正在乎的是Lee的不断出现和步步紧逼剥夺了他任何回避的余地,迫使他只能直视自己。这既使他恐惧,也让他不爽。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疏远Lee,又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他身边。这是他自己口中的“independence”无法回答的矛盾。然而丛林中回归原始状态下的灵肉合一不会有假,之后默默流淌的眼泪也无法伪装。而更进一步,如Lee所言,“Anything that can be accomplished chemically can be accomplished in other ways.” ,yage也实则只是解放天性的幌子和掩饰而已。在起作用的,除了真心,别无其他。
出演尤金的演员德鲁在和DAZED的采访中说:“如果要和没看过这部片子的人讲,这是一部迷幻爱情故事(psychedelic love story)。”我认为说它psychedelic很到位,但概括为爱情故事更像是一厢情愿,或者为了好卖座而贴标签。这是一部关于欲望与迷恋的电影。
1. 欲望,迷恋,猎物
尤今在涅槃的Come as you are为音乐背景的慢镜头画面中出现。当时李在凌乱的街头上穿梭,街上一群吵闹叫嚣的墨西哥人在斗鸡中乱舞。李只是感兴趣向前凑,余光撇到高挑精致的尤金从人群后经过。这一瞬间就像阿黛尔看到艾玛,一抹蓝头发,让阿黛尔夜晚梦到和蓝发艾玛翻云覆雨。又像是娜娜第一次看到莲的演出,并知道自己这一生必然会与莲有理不清的交集。当那个人出现,足以让在场的所有生物与非生物都成为背景,并在深夜撩拨着你的幻想。
这个瞬间就是最好的‘butterflies in the stomach’的印证。吸引,好奇,沉迷,强烈想要靠近的欲望,并且拥有对方。
迷恋和欲望贯穿墨西哥城和李的生活,也因为欲望和欲望投射作为影片主基调,我并不认为这是个爱情片。它更像是用金钱交换欲望,却始终爱而不得的(超)现实主义影片。
酷儿欲望比异性恋之间的欲望更复杂。酷儿欲望更具不确定性,作为欲望主体的李深知自己家族一直以来都是“pervert”,正视欲望即等于流放于主流和常规之外;尤金作为李的欲望的投射,他自己也处于摇摆不定的自我探索状态以及阴晴不定地试探李的底线。酷儿欲望永远都是充满矛盾、风雨交加的。也因为如此,LGBTQ作为一个单独的创作体裁,着重描绘欲望多样性的作品层出不穷。
欲望主体和欲望对象之间在开放自由无人监管的社会环境下是狩猎关系。作为酷儿/同性恋的李,是被流放的异类。对他来说,生的理由是寻找归属、意义、和爱。这些都是再美好不过的事情,但它们需要时间来培养并对生活状态有所取舍。然而他的常态就是将自我流放和放纵培养成了习惯,他已经习惯了不断尝试实践身体亲密之后另一个人仍然是陌生人,无论是他热情俯下身的黑色卷发忧伤美男还是像神圣天使般的尤物尤金。只有作为一个猎手竖起猎枪直奔猎物是最省时的方法,而他恰好也有金钱作为交换资本。当李把所有关系变为占有与被占有,这样反而对他来说更简单。
2. 心灵感应和酷儿的悲剧宿命
李的另一个欲望是通过寻找一种植物(drug)来获得心灵感应的能力。心灵感应telepathy,在李的理解中是‘communication without speak’。
他的这一欲望来源于弥补心理,因为他始终缺乏与人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的能力。他的伪装色是在约会中抖机灵扮话痨卖弄知识,而孤身在公寓是孤独自闭的状态。金钱也是伪装色。在和开头的黑发帅哥之后他原本想拿出钱,不知是担心此举有损帅哥尊严或者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的不在乎,他将纸币放回了钱包。他用钱作为借口和尤金挑逗,说要买下尤金常去的酒吧,出钱让尤金陪他去南美。因为除了钱,似乎没有别的理由去说服对方接近自己。
表面上是李希望用心灵感应的能力去读懂自己迷恋的人。但总感觉影片的深层含义可以解读为,李希望读懂自己的欲望对象,读懂自己总是拥有强烈的欲望的心理,以及找寻和自己欲望相处的方法。
酷儿对同性的欲望是妖魔,在性解放运动之前,拥有这种欲望就是被诅咒的宿命。电影后半段似乎很天马行空隐晦难懂,我反倒感觉是用亚马逊寻药和口吐心脏等魔幻走向去隐喻在那个年代中作为酷儿的悲剧宿命感。
酷儿的悲剧宿命感,就是“否定作为人生的主旋律”(借用另一片影评中豆友的话)。李的悲剧宿命,就是discommunication。是一种抓不住走向,使不对力气,是迷茫,是想得到的永远不能得到。但同时也是主流常规中不具有的流动与开放,就像电影后半场的叙事手法。李对朋友说,I’m not queer, I’m disembodied.他对自己的认知也是迷惑的,流动的,不断受外部反馈的形塑。
雨林跳舞,是他们对酷儿亲密关系的演绎。亲肤,但仅限肉体缠绵,不可能心灵合二为一。尤金清醒后对李说的第一句话,Lee, I’m not queer.这是尤金对自己说的。李明白了他只是自己遥不可及的欲望虚像,两人在离开植物学家的宅邸后,这个虚幻的欲望难怪一秒消失。
3. 通向自己的窗户
长在南美的Ayahuasca致幻植物是酷儿的自救稻草。在李还没意识到寻找植物是在自救,以为只是为了读懂自己迷恋的鲜美可人,南美的植物学家告诫他“这是照向自己的镜子,在你意识到还没有做好准备时,可能已经再也回不去了。”这番话也在为观众解谜,告诉观众原来通灵的实质是更看清自己,因为只有认清自己才能认清别人,认清所处的世界。
通灵的经历让李和尤金为对方打开了一个异世界的连接通道,让尤金从李的世界消失,但让尤金的世界刻下了李的印记(记忆中好像是李重回旧地后,他朋友说尤金和一位年长的军官在一起,所以我才认为这是李为尤金留下的印记,尤金和一个年龄有差距的同性再次建立亲密关系)。我相信,李和尤金之前的通道在李回到自己曾经居住的地方时重新打开了,这样就可以来解读李在自己的宾馆模型里看到自己和尤金重逢的情节。在李和尤金(李的欲望)的通道中,欲望在试探李要不要一起玩个危险的游戏。欲望拿起李昔日最常拿起的生活用品(酒杯)放在自己头上,而李没有通过射击酒杯而循着欲望的意愿和欲望再次互动并建立关系,而是镇定地杀死了欲望。当他反应过来后还是会悲伤,于是吻别。
————
很高兴在2024年末看了这部影片,可以给四星。作为一个成人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如此美丽、诱惑挑逗溢出屏幕的电影,瞬间觉得adulthood并没有那么苦了。
影片中很多意象我也没写到,但是很浑然天成:蜈蚣(项链和活蜈蚣)、音乐、几次做爱与人物心理、几次迷幻桥段等。布景和色彩十分有质感。
接下来最大的期待就是等一月中旬Babygirl上映看办公室禁欲关系了,真不错。
二刷改了五星,今年为数不多的五星片。说是瓜导生涯最好作品绝不为过,借着巴勒斯的东风拍出了一部想法和传达都非常不错的东西。刚上映没立刻去看是看评分太低担心把巴勒斯拍成cmbyn,没想到是太具备巴勒斯的精神本质把观众吓晕了。nn前两章无功无过,甚至显得有点cliche,后两章陡然直上,看得眼睛都睁大了。有一些很好的配乐,有一些白人对雨林部落和致幻草药的迷恋和臆想,有一些很漂亮的gay erotica,“I’m not queer. I’m disembodied.”“Door's already open, can’t close it now. All you can do is look away. But why would you?” 被同时拥有美丽身体、摇摆立场、无数可能性与爱答不理态度的年轻人吸引你的后半辈子就完了,仍然是那句话:青春和美丽是资源、诱饵和筹码,但同时也是权力啊。nn一些零碎的点:nn1.片子里用了两首半Nirvana的歌,Come as you are、Marigold以及Sinead O'Connor翻唱版All Apologies。柯本跟巴勒斯关系好,两个人甚至还合作过一张单曲专(巴勒斯在里面念经)。nn2.Allerton从头到尾都在用一种很拿捏的腔调说话,担任一个除了展示美丽以外没有太多人格的道具,但即使这样他仍然手握决定对李给予或剥夺的权力,很有魅力的多重性。nn3.Omar Apollo在本片中的最大亮点是贡献了一条蜈蚣项链和一处正面全裸镜头,不过他和Drew的访谈视频非常有意思,两个人很来电。nn4.读了原著以后感觉Allerton可能是无性恋或回避型,或者两者兼有。nn5.二刷最喜欢的一句台词:“There’s nothing recreational about heroin.” 全场都笑死了。之前刷到的一条短评说得没错,这确实是一部禁毒电影。nn6.海报上这一幕出现的时候忍不住感叹选得实在太好了……亲密、陪伴和爱,都是幻觉,唯一的真实就是独自回归一成不变的生活,以及死掉。
高中读过一点巴落斯的裸体午餐,大受震撼但是因为当时都是学校里有空的时候碎片化读的,在此环境下难以进入状态,看了一点开头就搁置了……当知道这部原来是他的小说改的时候我在想这咋改啊?正好最近在做衣服的时候在看variety的瓜导和维导的对谈,原来是瓜导十几岁的时候读了queer然后就一直想把它拍出来。看完了感觉像瓜导在圆自己的teenage中二病()
可能比较适合微醺困倦的午夜场看,而不是我无比sober的中午场()not exactly my type but,相比昨天看的the brutalist,它就没有一种让我回味怪怪的cishet白男的装逼感,我早上起来还对着letterbox上一个长篇大骂那个导演是poser的评论嘎嘎大笑。最后,drew真的好美啊……回家马上就看小哈和drew的对谈,my two white boys of the year????
哦对了今年tiff电影节的时候我还远远的看了drew和瓜导,刚想补张照片想起来把我相册清了照片都存电脑里手机都删了,nvm……
酷儿性的根本在于抵抗异性恋霸权。在时间维度上,它反对线性生命阶段的演进,强调一种不稳定的、游离于常规之外的时间体验,拒绝进步主义叙事中对繁荣、生殖与未来的执着,反而凸显暂时性、即时性与当下的回馈。而在空间维度上,它试图创造不同于异性恋结构化空间的流动、亲密和临时的另类场域,建立一种脱离家庭和血缘主导的、选择性的亲密关系与社群。区别于着眼于同一性的平权思路,酷儿性愿意拥抱自己格格不入的特殊性。酷儿在特定、禁锢、限制的时间和场景下出生、长大、相遇。他们游离于常规的场域之外,被数字化、符号化、标签化,成为高度性化的个体。对于酷儿来说,来自主流的排斥、同化才是常态,而所谓的包容则更像是礼节性的施舍。换句话说,一切一切的酷儿处境已经不可避免地导向酷儿非连续、不完整且断裂的成长轨迹和社会生活。
而我的确在Queer看到了这五彩斑斓的酷儿投射。乌托邦式的光滑布景;酒精、毒品、欲望、情意相互交织的混乱私生活;碎片化而突兀的故事时间线;超现实的意识流表现手法等等。但无比讽刺的是,影片差评正是如此专注于磨平其酷儿性的每个棱角:情色难登大雅之堂;性欲、肉体、色诱、年龄差过于道德败坏;嗑嗨状态下的故事怎么可能真挚可信;至于男性叙事在当下那更是不值一提。异性恋霸权的傲慢就在于此:它理所当然地期待一切少数满足其观赏欲、为其服务,并最终在被无害化处理后,勉强沦为其茶余饭后的景观和谈资。他们执着于怀念Call Me by Your Name,他们口口声声说这是伟大的爱情故事,因为它无关性别。但它的成功恰恰源于无害(即便如此仍饱受年龄差、骗婚、同妻等争议),那“无关性别”的赞誉背后是以将其酷儿性几乎尽数抹去作为代价,最后落入标准异性恋叙事的框架之中。(仅作对比,无意指责CMBYN“不够酷儿”。)
所以我们警惕homonormativity(同性恋规范性),警惕倾向于采用模仿同化,片面强调酷儿处境与异性恋的相似性,以获得社会接纳的平权逻辑。我们复制着主流异性恋文化对稳定关系、婚姻、家庭、后代的渴望,复制着亲密关系中传统男女角色的分工,却反而面对酷儿社群排除异己,对道德瑕疵极端挑剔,骄傲游行也被指控为有损形象的浮夸作秀……然而问题在于,在一个本就以异性恋为主流规范制定游戏规则的世界,少数群体通过效仿、融入、屈从于其规则并根据其道德标准自我阉割、自我分裂最终换来的,就真的是主体性和平等权益吗?
酷儿的一生经历着以“否定”为主旋律的叙事,既是作为非主流的异类和变种,否定以顺性别异性恋为根基的生命路径和社会规则,也拒绝由“中心”权威强行安排的“边缘化”角色,并过滤其定义中的污名。这种矛盾、尴尬和错位是酷儿性无法回避也拒绝回避的根基。所以欲望是那么毫无保留的露骨,而爱意又是如何极尽克制隐忍与羞耻回避。酷儿性在Queer中化作了试探时伸出的想象中非实体,如幽灵般无形的手指和躯干,意图抚摸时手掌与爱人肉体间永远相隔的空气。它生出翅膀,飞出现有时空设下的牢笼,创造新的裂缝并栖息于此。错乱、不合时宜的配乐是时间性的反叛之歌,而无论是虚构的墨西哥城,南美丛林还是浩瀚宇宙都可以被视作新的私密、安全的酷儿空间,在其中吐出两颗带血的真心,完成一次身体交融的解放。所以“I am not queer. I’m disembodied.”是多么酷儿的一句话。它迷人的矛盾在于其表面是对酷儿身份的拒绝,但透露的视角却是独属于酷儿对自身群体标签的解构。你可以说只有真正的酷儿才会有这般表达,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渴望挣脱条框与定义,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在永恒的标准参照物下持续脱轨、持续否定与被否定的成长。只有酷儿,表面上否定酷儿,却永远尝试赋予这一集体、扭曲和异化的身份以私人、血肉的语言、情感和叙事。这就是其中的力量所在。
Queer是感人的。不仅因为其中细腻、涌动的情感博弈, 更因为它竟如此温柔地将酷儿性拨丝抽茧,融会贯通,最后呈到你面前,如同血淋淋跳动的心脏,皮肤下闪烁通明的温度,“You are part of everything that’s alive”,它的痛苦与矛盾,柔弱与力量,皆由你我共同分享。
“No one is ever really alone.”
————————————————————————
看完小说和一部分script之后二刷了电影
在原著的对比之下,电影开头二人从相遇到了解的部分节奏处理略草,省略了很多Lee在和朋友社交时的言谈举止以及和Allerton相处的细节。虽然为了压缩内容以适合电影体量可以理解,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物的立体性。印象最深的一处删改是,小说和script里都写到Allerton第一次在Lee家过夜,事后Lee提出要帮Allerton赎回在之前在当铺抵钱的相机,而Allerton当即态度就冷下来。再结合他之后对Lee态度的冷热交替,坦言对independence的注重,以及对Lee屡次尝试用钱收买自己的反感,Lee提出赎相机时Allerton的反应实际是理解二人关系的重要切入口,而且之后电影中相机的出现不免是缺少交代的。
电影改编最多的部分集中在尝试yage之后一系列的超现实幻觉与二人赤诚的身心交融以及尾声两年之后重返墨西哥的部分。原著中Lee未能取得Cotter信任,没有尝到yage就落寞而归。而Allerton在南美之行的后期已经趋于极致的冷淡。这与Burroughs本人的个人生活与小说的创作历程息息相关。小说戛然而止,既是因为作者在创作前后已经与Allerton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分手,也是因为Queer这部小说原先创作的很大一部分素材在当年为了另一部作品(Junky)能够顺利出版而被拆分、重组,挪用作了补充。等到Queer在三十年之后再编辑出版重见天日之时,作者本人也因为回忆过于沉重而回避这段创作和历史。因此小说Queer可以被视作一种未完成和断裂,甚至其命运与酷儿处境也有宿命般一语成谶的巧合之处。电影的改编对Lee这个人物其实怀有了极大的仁慈和怜悯,他的旅途最终被填补完整,和Allerton的感情与小说相比也明显更加深厚,层次也更加丰富。
二刷时我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Allerton的感情上。一个有点意外的结论是他爱得可能并不比Lee要少。只是相对于Lee的直白,他要更隐晦复杂一些。一方面他的确没有太多主体性,因为大多数时间他只是通过Lee的视角存在,成为Lee自身欲望和情感状态的投射物。但另一方面他又在这段感情中保持了一种微妙的上位者姿态。部分要归因于Lee的热情和迷恋确实给了他很大的自由度和决定权,但同时也能看出他一直非常谨小慎微地主动把握着这段关系的走向。Allerton可以被视作一个更年轻的Lee。上文提到酷儿与“否定”的捆绑。Allerton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否定的化身,而他情感的复杂性也来源于此。Lee和酷儿身份之间虽然也存在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但至少也算是习以为常。但Allerton显然还正处于那个欲望与身份,生理和心理冲突最甚的漩涡中心。他面对Lee就像面对一面镜子,他望向Lee,看到的除了爱人的目光如炬,还有彻底作为酷儿的自己最赤裸的欲望和情感,以及今后可能的人生轨迹。这一刻他是脆弱的、失控的、完全暴露的,而这种震颤和动摇对于还心存幻想,否定自己是酷儿的Allerton来说是极度危险和不安的。他对Lee的爱与他对Lee(更多是自己)的厌恶和恐惧是极端的正相关关系。他忽冷忽热,“回合”式地处理感情,其实从始至终是在尝试与自己身上的酷儿属性找到和平共处的方式。就好像有人选择在事后顺走点东西来证明自己只是为了钱,以此回避自己的酷儿取向。对于Allerton来说,对“independence”的侵犯更像是一个借口,他真正在乎的是Lee的不断出现和步步紧逼剥夺了他任何回避的余地,迫使他只能直视自己。这既使他恐惧,也让他不爽。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疏远Lee,又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他身边。这是他自己口中的“independence”无法回答的矛盾。然而丛林中回归原始状态下的灵肉合一不会有假,之后默默流淌的眼泪也无法伪装。而更进一步,如Lee所言,“Anything that can be accomplished chemically can be accomplished in other ways.” ,yage也实则只是解放天性的幌子和掩饰而已。在起作用的,除了真心,别无其他。
影版Queer也和Burroughs其他作品中的元素做了一些小联动。比如Naked Lunch里反复出现的蜈蚣和蜈蚣项链,还有对弑妻场景的复刻和改编。而后者也是我认为电影改编最出彩的片段之一。Lee看着自己走进旅店房间,开门看到地上有一条一边首尾相接吞食自己一边流泪的毒蛇,围成的形状意为无限。一系列场景暗示接下来这几幕将是纠缠Lee一生的创伤和梦魇,他永远受困于这无尽的循环中。接着便是弑妻场景的复现,但此时Lee面对的却是Allerton。这一个细节的改动一下子就赋予了情节三重象征意义。可以理解为,Lee一枪同时杀死了三个人,妻子Joan、Allerton和自己。最显而易见的,Lee永远活在意外弑妻的创伤和阴影中,这也是Naked Lunch的核心命题。而杀死Allerton则意味着人生又一挚爱的失去与错失的遗憾。最后,Lee和Allerton在一定程度上互为镜像,而之前在yage作用下两人合二为一的幻觉也可以认为他们本质上为一体两面。杀死Allerton在这里约等同于杀死自己,既暗含了饱受折磨之后对于某种解脱的向往,也象征了Lee与自己酷儿身份的永恒斗争。
一种莫大的悲哀和痛苦贯穿了整部电影。对于Allerton而言,他最大的渴望即是生平最大的恐惧;而对Lee来说,亲手杀死妻子的过去几乎已将他完全摧毁,其创伤的余波也将持续影响他随后的一生,就连写作也如同坠入无尽折磨的深渊。毒品、酒精和情色是他苟活于世间麻痹神经的伴侣,而Allerton,纵使Lee在其中投射了过多的自我,甚至有些病态地将他视作精神支柱,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们所短暂拥有的,瞬间、本能、无需言语的连接和共生,掺杂着那么多的创伤、克制、羞耻、回避和遗憾,是如此珍贵。
电影的最后一幕,切入点很小,但它排山倒海般的冲击力还是将我击碎。当Lee垂暮之年颤颤巍巍地侧躺在床上,在他脑海中浮现的竟是多年前伴着彻骨寒风呼啸,因毒瘾发作而瑟瑟发抖的某个南美之夜。他冷得无法入睡,挤在Allerton巴掌大的单人床上,紧紧把他抱在怀里取暖,Allerton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轻轻把腿搭在他的身上。年老的他此时在想些什么呢?是仍不减当年的爱意和欲望吗?还是比毒瘾更要烈上万倍的遗憾和思念。我想他们没再见过,我敢说这个触感他一定记了一辈子,甚至每次入睡前都要反复播放、倒带、再播放。或许真的唯有此时他的意识才迸发出五彩斑斓的绚丽,否则便只是象征痛苦和虚罔的无尽黑暗,潜伏着,凝视着。n————————————————————————n三刷之后只剩下:nn刻骨的亲密与永恒的孤独
瓜达尼诺的片子自<老娘跟你姓>后似乎有点口碑两极,喜欢的喜欢,不喜欢的像我一边看一边嘀嘀咕咕骂,然后一字不漏的全看下去了。关键是老头拍的很多题材都很私隐,用人话说就是他怎么喜欢怎么来,荷里活studios的大多创作者很可能没这样大的空间和福气,观众票房赚不赚钱好像不是他的考量 -- 就看他故事的哪个点能不能正好踩中你的点。这一张的改编好死不死的正好就踩中了我的某个点。我喜欢,认为值4星。nn我怀疑之前在威尼斯看后给差评的观众很可能大部份是直女或者零兔。因为她们在情感上接受不了一身肌肉劫火车炸飞机的盖世大英雄007成了这么一个pathetic的老queen,没羞没臊没脸没皮五毒俱全还金鱼佬得不行,既要还要而且要。而且还居然是个1。亏得克雷格阿姨做的Lee并不娘,不然一扭一扭披个纱巾掐着兰花指走出来,骂的那些人戏院里不等散场估计就自戳双眼了。nn我旁边一字排开就坐了四五个白老queens,一个个金光闪闪打扮得支型水晶大吊灯似的,看样子都是姐妹应该没有伴侣。开场前还拿着爆米花和酒大呼小叫呱噪得不行,灯亮前字幕还没走完他们就拍拍我肩鱼贯着夺门而出。我估计就是Lee在戏里的表现让他们想到了自己。要么恶心到了、要么吓到了感到兔死狐悲的悲哀,或者两种情绪都有。nn之前豆瓣上好像有个人说这片子里的布景看着“塑料感”、而且说瓜导拍性扭扭捏捏、一到扒裤衩摄影机就怼到窗户外去了?艾玛姊妹,咱俩看的是同一张电影吗?墨西哥城和基多我都去过,都是我喜欢的地方,虽然五十年代的版本没见过但老房子一街都是,妳管这样的景叫塑料?瓜导这张镜头下的性和我想象中在中美南美的the beat generation foreign expats那些人的淫乱一模一样:秽亵,肮脏,乡土,粗野,笨拙,而且总是带着一丝明天再也没有了的绝望 -- 精液撸出来就胡乱抹脸上衣服上,隔着银幕都能嗅到他们屁股上汗津津的酸腐气味。nn没错就是悲哀和绝望,还有孤独,男人们自己的孤独。年轻时可能各种雄心壮志要改变世界,现在老也老了,以往期盼的价值没实现,现在大抵既不是很有钱也不是有权、除了一点乏善可陈的才华和阅历外没任何可以让小男神小女神心甘情愿松裤带的资质,还会被人憎笑是既要还要而且要的老queen金鱼佬。nnBurroughs当年写完小说压箱底压了快40年应该是有原因的 -- 除了搞同性恋外当金鱼佬外,看清和剖析自己也需要别样的慧眼和勇气,这并不是随便谁去到亚马逊丛林里喝了印第安人萨满的跳大神茶后都能做到的。我有个姊妹那年去了秘鲁还是哪里的亚马逊区域,学着那些tortured white men去找到了当地萨满去喝Ayahuasca茶。Tripping之后他坚信自己见到了上帝,也不知道他当时见到的是耶稣基督安拉真神如来佛祖哪一个。他回来后我除了觉得他屁股更大更翘外,并没觉得他哪里开了天眼的异样。nn似乎有不少人对瓜导在这张<酷儿>里大量用涅磐乐队的歌不以为然。我本来也觉着Burroughs小说和一百年前老爵士一样不讲节奏无调性,所以干脆用爵士乐巴萨诺瓦做背景音不好?不像现代歌曲那样突兀。观众问答时瓜导说Kurt Cobain和William Burroughs关系很不错。那就怪不得了。我之前只看到说Cobain粉这书,没想到他俩居然也认识。而且Nirvana我听过的歌一向是悲凉的。nn问答结束后上台前讨签名照相的观众基本都是年轻人。大概没经过苦大仇深的恋爱和世面,怯怯地呵气如兰地小声问我能和你照相吗?凑到她们的最新小男神Drew的身边后也没鸡叫。瓜达尼诺立那儿抄手恭谦地签名答问题,肉肉地笑着像个佛,沐浴在他自己一手创造的光辉里。我本想问个关于小男生的问题,一想妈的别这么损了,乖乖一个人滚回去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