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茵格保加·达坤耐特VytautasKaniusonisAinisStorpirstisDonatasSimukauskasVaidotasMartinaitisTomaVaskeviciuteDaliaMicheleviciuteGretaPetrovskyteJuliusPrakopaviciusRimantasPelakauskasMariusRepsys明道加斯·帕皮尼吉斯ElvyraZebertaviciuteSauliusBagaliunasE
类型:剧情犯罪导演:EmilisVėlyvis 状态:正片 年份:2021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ID:35306203热度:575 ℃ 时间:2024-08-15 12:26:41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做坏事的时候,总是要找个理由,即使是这个理由并不冠冕堂皇也好过没有理由。俄乌冲突持续了这么久,很多人对于国际形势已经有了真实的判断以及更加透彻的认识。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一些事情发生之后,我们需要看到的不是表面现象,而是要多看看现象背后的东西,这些东西,或许才是事情的本质。
比如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立陶宛电影《邪恶一代》,这就是一部可以帮助观众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影片。《邪恶一代》讲述的是苏联时期的情报机构克格勃中的一部分人内讧的故事,这种内讧持续了好几十年,最终的结果表面上看是一帮人战胜了另一帮人,且给另一帮人定义成为了邪恶,实际上这两帮人本质上是一丘之貉。
苏联解体之后,原来的情报机构克格勃的很多人都分到了立陶宛的各个部门,他们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身份,然而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仇恨被彻底的剥离,原来的克格勃在处理一起泄密事件的时候,将泄密人秘密处死,但是却为自己留下了祸根,几十年后,原来的知情人长大了,而在立陶宛的一个小镇上,原来的克格勃情报人员正在以一种神秘的方式接连惨死。
《邪恶一代》是一部立陶宛电影,作为近年来的欧洲新贵,立陶宛这个国家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几乎是扮演了一个跳梁小丑的角色,不论是国际上有什么风吹草动总是能看到跟在北约集团后面亦步亦趋的立陶宛身影。而对于一直以来的反苏热潮,立陶宛终于在本片中给自己找到了注脚。
本片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复仇,为什么复仇,原本的仇恨是什么?原本的仇恨就是苏联时期的情报机构克格勃的存在,克格勃一边扮演者情报搜集者的角色,另一边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幕后交易,而掌握了一些信息的人便可通过这些信息大发横财,这一点在苏联解体前夕被一个小职员掌握了,于是,他想要通过这些信息来威胁克格勃的部分成员,于是,一场内讧产生了。
看得出来,本片的创作者实际上是想要将克格勃定义为邪恶的机构的,进而将苏联定义为邪恶的国家,这是西方世界普遍达成共识的看法,然而这一点就跟当今的俄乌冲突一样,当俄罗斯被定义为邪恶国家的时候,乌克兰一定不是一朵白莲花。而有趣的是本片的一些角色的设定与当今的俄乌冲突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
比如说完成复仇的青年人可以类比于泽连斯基,而那些一个个毙命的原来的克格勃成员可以一一对应北约成员国。法国的马克龙,美国的拜登,英国的苏纳克以及德国的舒尔茨等等。复仇青年人为什么要将这些人置于死地,原因在于他通想要通过出卖情报而获得收益的路被他们打断了。当这些人可以为青年人的成功之路完成闭环的时候,他们是青年人的好朋友,一旦他们没有帮助到青年人,或者说将青年人的成功之路折煞,那么他们就成了青年人不共戴天的敌人。
本片的结局已经告诉给了观众,然而俄乌冲突的结局却没有明确。时至今日,当我们看到本片的结局的时候,我们能想到的并不是大快人心,因为我们有了思考的能力,这种内讧的闹剧是无法给任何一个参与者定性的。非要将其中的参与一方定义为邪恶,那么就能说明你是正义的吗?好像不是。因为你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公平正义,而是想到了利益交换。然而这些结果不过是利益交换起了冲突的结局而已。
这样以来,所谓的定义邪恶就显得有些双标了,创作者无非是将“自己”的邪恶本质隐藏起来,然后展现给观众们他人的邪恶,并最终将他人的邪恶定义为天理昭昭报应不爽,这个时候,自己的邪恶就成功的隐身了。
这种春秋笔法在之前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赞同,因为在任何有关苏联的影视作品当中,苏联的存在本身都没有正面意义,而这些也是苏联解体后的常态化叙事,然而大家想想看,这样一个腐朽的,衰败的,邪恶的国家却可以让这个星球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寝食难安好几十年,这是不是说明美国也有问题呢?正常人是不会跟残疾人比较的,那些愿意跟残疾人比较,如果苏联是残疾人,而且这个残疾人给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带来了好几十年的威胁,那么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都是正常人吗?
因此,回到这部影片当中,回到现实世界当中,片面的斥责别人的时候,最好自己没有参与,如果有参与,那么定义别人为邪恶本身就不对,结合当下,《邪恶一代》就显得更加有趣。
……
你好,再见
泽连斯基在3月4日发布的一则视频中痛骂北约不在乌克兰设立禁飞区:
“北约今天举行了峰会,一场软弱的峰会,稀里糊涂的峰会。这场峰会展示了并非每个人都把为自由而战当成欧洲的第一目标。北约故意选择不关闭乌克兰上空。我们认为,北约国家制造了一种说法,说关闭乌克兰上空会引发北约和俄罗斯的直接冲突。这是那些内心软弱、缺乏自信的人的自我催眠。”
这是俄乌开战以来北约第二次拒绝泽连斯基的请求,之前欧盟对于乌克兰的加入也是只打雷不下雨,再加上美国从一开始就“承诺”不向乌境内派兵,乌克兰虽然得到一些国家的武器支援,但并不会有哪个国家和跨国联盟与他们真正并肩作战。
开战后泽连斯基发过很多视频,有动员国民参战的,有呼吁俄罗斯百姓反战的,有请求外籍军团支援的,有澄清自己还在基辅的,有指责27国均不答复他对加入北约询问的,一直以来表现算是可圈可点,镜头感比很多国家领导人强,但是依然难掩带有表演性质的身体语言、表情和语气。在3月4日这则视频中他的表现发生了变化,难掩的不再是表演,而是愤怒。第二轮谈判不满意,乌克兰国运前景不乐观,如果不能在“静默”期间实质性加buff,等俄军不愿意伤害的人都撤离,城内只剩下作战人员,他就算看不懂国际形势,也该看懂死活了。
说实话,我不讨厌泽连斯基,在政坛,他还是个孩子。看以前拍摄的《人民公仆》,参加的电视节目,如果时间停留在2019年,我可能也会粉他,谁不喜欢一个给大家带来欢乐的人呢?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可惜他笑容不再,而今只剩下绝望的愤怒。我不知道那些同情乌克兰的人看到这则视频会怎么想,我想到了之前安利过很多次的立陶宛年度大片《the Generation of Evil》。我不能给他送武器,更不会亲自冲锋陷阵,但是我可以送他一个以本片为蓝图的剧本。
前情略。
多年以后,欧洲恢复正常秩序,乌克兰人重建家园,人们早已忘记泽连斯基。世界一片祥和。突然一则消息震惊全球:
Boris Johnson暴斃。据可靠消息,发现时他坐在客厅沙发上,头颅崩裂,身后的白墙、橄榄绿丝绒沙发和波斯羊毛地毯被鲜血浸染,旁边三脚茶几上放着一把Argo E Fluted猎枪,墙上有一行血字“Aequis aequus”。正在人们惊魂未定时,又传来一则消息:
舒尔茨暴毙家中,浑身抓得血痕累累,经验尸解剖,腹中有一条黑曼巴幼蛇。
此时,马克龙已归隐田园,在宗教中找寻心灵的宁静。周日,人们来到教堂做礼拜,走到前排,不禁惊声尖叫,讲坛上放着一颗血迹未干的人头,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牧师马克龙。前一天刚拜访过他的拜登(是的,他还活着,听说二大前欧洲元首相继离奇死亡,隐隐不安,来欧洲试探马小弟口风)成为最大嫌疑人。
老谋深算的拜登听到马小弟噩耗后意识到自己必是警察的头号目标,同时很有可能也在杀手的黑名单上,遂马不停蹄赶回美国找现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冯德莱恩。
冯德莱恩早已不把拜登放在眼里,认为他小题大做。但欧洲前元首接连死亡引起了各国恐慌,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倡议召开联合国紧急大会,提议由联合国接管案件。该项提议以141国赞成,7国反对,35国弃权通过。
投票通过后第二天清早,与案件负责人见面之前冯德莱恩在办公室与拜登商议,分析此事是否会牵连到他们。
9时整,办公室的门准时打开,案件负责人出现在门口,手里拎着一桶柴油……
西方很多网友把泽连斯基看作抗敌英雄,还说今后如果要拍一部关于他的电影,Jeremy Renner(鹰眼扮演者)是饰演他的最佳人选。如果让我来拍,我不会把他塑造成超级英雄。
泽连斯基是一个悲情小丑。
这是2021年上映的一部立陶宛电影。
大致情节是这样:1990年注定是一个混乱的年份。曾经的苏联面临各种危机,立陶宛瞅准了时机率先独立。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混乱。然而更可悲的是这种混乱仅仅只是开始。它所带来的恩怨一直延续到了30年后。也自然延续到人们的后代。这时的警察局长金塔斯正值春风得意的生日宴会上,宣布自己将竞选市长。不料,城市中接二连三出现了一系列的命案,死者不是普通的百姓,相继被害的是他的好友检察长、法官、牧师。他强烈的预感到接下来这个系列杀人犯的目标将会是他自己和市长罗莎。果然,在最后的惨烈一幕中,并非是往日的克格勃,而是由社会和家庭培育出的第二代,主导了最后的结局。
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并没有直接指向《邪恶一代》的这个主题。只是在不多的场景中给予了暗示。如影片一开头,在小学课堂上,同学们正在描述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金塔斯的儿子贝纳斯也站起来说了一通之后,还高兴地宣布:“今天是我爸爸的生日!”老师继续鼓励他:“你会给你爸爸一个惊喜吗?”只见贝纳斯兴奋的走到自己的书桌旁,打开书包,掏出了……一支手枪,瞄向老师。这位女老师大惊失色,慌不择路,拖着200公斤重的身子逃出室外。
苏联的解体是九十年代的一个大事件。东欧各国摆脱了苏联卫星国的地位,苏联原来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也纷纷独立。其中,立陶宛独立是立陶宛人民自己的选择。他们受够了苏联的欺凌和压迫,选择一条能够独立自主的道路,当然是很对的。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由此产生的对苏联的仇恨心理不能随着苏联的解体烟消云散。此外,以前他们毕竟在苏联这个庞大帝国的守护下,生活的虽然不如意,毕竟还算安全。可一旦分离出来,这种小国地位带来的不安全感便彰显出来。
在课堂上,儿童们的话语是这样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属于独立的立陶宛的孩子。我们的祖父母和父母为我们的自由而战。令孩子感到自豪的是“独立”,他们的责任是为”自由而战“。可见,这“自由”虽然到手了,却始终是不稳固的,祖父母、父母和他们自己随时准备为此“而战”。苏联不在了,就找俄罗斯算账。这种不通的逻辑虽然荒唐,却是在人们心中存在并凝结着。
不仅如此,苏联时期以及解体过程中产生的恩恩怨怨遍及社会的各个层面,许多人都在计划着进行清算,也有许多人在防备着这种清算。这些人无一例外的生活在仇恨和恐惧之中,惶惶不安。
30年过去,在立陶宛国家的管理机构中,掌握权力的仍然是过去的那些精英们。自然在他们心中,除了舍我其谁的得意,也为自己曾经的不干净怀有隐忧。影片中,当金塔斯得知神父的死法后,不由得喃喃自语道:“雄峰。”并且知道自己马上死到临头了。
他们五个人在克格勃当特务时候的代号分别是:毒蛇、麋鹿、雄峰、火焰和卢布。凶手对此了然于心。处心积虑的为他们设计了相应的死法。这需要积累多么深厚的仇恨!
影片中,爸爸金塔斯和儿子贝纳斯有这样一段对话。
贝纳斯:“爸爸,我发现一只蜘蛛,我该杀了它吗?”
金塔斯:“不,贝纳斯,给它一条生路吧。”
贝纳斯:“为什么?”
金塔斯:“因为它比你弱的多。”
贝纳斯:“那如果它比我强,我就能杀了它吗?”
金塔斯犹豫了一下,不很肯定的回答说:“是的,贝纳斯。或许吧。”
大人们的话,对于孩子是当然的圣旨,贝纳斯听了,并刻骨铭心的记住了。并加以践行。
最近在咱们这里,同样在讨论对儿童的教育问题。灌输仇恨对吗?忘记过去对吗?百思不得其解。
影片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罪案片。不过和政治掺和起来,看起来总是有些别扭。
每部影片都有自己的风格。一部影片拍的好不好,情境设置是否合理,怎样将观众带入导演预想的情境中,这就要看导演的功力了。例如蜘蛛侠可以飞檐走壁,这在观众看来是合理的,因为这才是蜘蛛侠。福尔摩斯从对方手指缝中的粉笔灰看出他是一个教师,这也是合理的。因为这才符合他观察缜密敏锐的性格。在这种情境中所发生的事情就是合理的。
在这部影片中,整体表现很好,但在细微处却使观众产生疑惑。所谓过犹不及吧。已经超出了影片所设定的应有的合理性。例如在即将起火的房子里,年轻的金塔斯发现了藏在壁橱中的孩子,犹豫之后将他扔出窗外。这是在害孩子还是在救孩子?而这个举动却使孩子对他们产生了刻骨的仇恨。这似乎有点说不通。也许是因为这几位害死了他的母亲?交代的不清楚。
那么这个凶手复仇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母亲还是替天行道?
从影片所叙述的前因后果看,绝对的正义是不存在的。往往是善良与邪恶并存,天使和魔鬼同在。正应了卢梭的那句话:在上帝面前,谁敢说他比我更好?
立陶宛的电影没有好莱坞的那些限制。所以可以大胆的渲染残酷和暴力,博取观众的眼球。影片中,在验尸室里,那俩法医对着内脏翻开臭气熏天的尸体,一边若无其事的吃着午餐,一边对金塔斯细致的描述死者被害的过程。这种魔鬼的恶行被他们轻描淡写的娓娓道来,似乎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
本人评分: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