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段奕宏戚薇祖峰徐麒雯倪大红房子斌张志忠方旭刘彦卿刘栋马岩魏震刘笑郑楚一丁宇辰王尧宋军张陆孙鹏滨贾宝刚李斌张倩如俞颖张雅涵叶童孙晓聪任天磊
类型:剧情历史古装国产导演:郭宝昌刘礼贤 状态:第52集 年份:2019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25708933热度:863 ℃ 时间:2024-08-15 11:40:42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补这部剧的初衷,说白了就是想看祖峰老师古装。但是看完cut之后,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给自己留一个纪念。
这部剧可以给到三星。优点在于剧中大部分人的演技都是在线的,飙戏的时候真的能给观众一种淋漓尽致的畅快和投入感。其次它至少展现了剧作者对于权谋的一种认识视角,展现出权力对人的异化和人心的黑暗面和复杂面,尽管这些东西有时候过于露骨,让我有些不适。并且主角和配角的行动出发点是对权力或者自身理想的追求,总归不是以男欢女爱为中心的历史偶像剧。
就缺点而言,历史架空其实并不是特别大的问题,我可以接受,服化道也勉强过关,我比较在意的问题是台词缺少韵味(甚至逻辑不通),而且有时候大段大段的叙述扑面而来,虽然演员感情到位了,但表现力肯定是不如画面的。比如魏王有一段叙述自己做质子经历的独白,话剧的痕迹非常重,没有画面。而且有一些台词偏说理化,感觉并不是特别贴合说话者的性格,就像凭空冒出来的感觉。并且可能是为了增加主角命运的荒诞性,剧情有时候过于跳跃了,有明显的一幕一幕的痕迹,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不是电视剧,这是舞台上的话剧。最后就是武戏虽然动作不错,但是摄像头真的太抖了。
关于主题,我所感受到的是权力对一个人的异化。不管是周朝天子、魏王、楚王、韩王,又或者是各国的嫔妃、贵族,或者像姬呈这样的一个组织首领,都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失去了人性,变成丛林法则中的一只野兽,或者是一个没有自我原则、底线的机器。在当时弱肉强食的社会规则之下,权力意味着对他人的完全支配权、意味着无穷的享乐与欲望满足,所以一旦拥有了权力,人很难控制住自己不去奴役、驱使甚至侮辱、残杀他人。被奴役者在遭受痛苦的同时,意识到权力的“重要性”,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要么在追求过程中粉身碎骨、众叛亲离,要么在追求到权力之后彻底迷失自己,继续侮辱其他人,变成自己曾经最憎恨的样子。
因此各诸侯甚至周王,不管如何机关算尽,其实只是在权力的鱼缸中游弋的鱼,不管谁取得了鱼缸的支配权,鱼缸永远是血红的。王禅可以算是那个看多一层的人,他看到了战国纷争互相消耗国力的根本在于奴隶制,奴隶制给了掌权者掌控他人的权力,由此促成权力争夺中的杀戮,变法消除奴隶制不仅仅是在保护奴隶,更是在保护掌权者(避免有朝一日局势失控,掌权者被推翻)。王禅是第一个没有被权力完全异化的人,尽管他有着一样的心狠手辣、一样的权谋机变,但是王禅的根本目标和其他人不同。但是王禅不可避免地要追逐权力,因此他一样被深渊所凝望,一样有着悲剧的人生。所以归根结底,这个时代没有胜利者。
再谈另一个主角姬元伯,姬元伯的行为逻辑同样是与众不同的。他参与权力斗争固然有些对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渴望,但我始终觉得还有别的东西。我觉得真正驱使他行动的是感情,是爱与恨,剧中找不出第二个被感情支配得如此彻底的人。王禅实际上是无情的,姬元伯则更接近于看似无情却有情。关于证据,首先在孙子兵法的追求上,姬呈为此不顾一切,因而被王禅算计,姬元伯却明显多一分理智。一旦他发现自己有可能落入圈套,权力对于他就没有那么诱人了。再者,姬元伯念旧,不管是亲情、师生情、友情、爱情,他都比他人更加珍惜,有时候甚至给人一种矛盾和幼稚的感觉。当老师坠楼,姬元伯在一瞬间仿佛忘却了自己和王禅的争斗、对孙子兵法的渴求,他竟然在生死局中为老师的死感到不知所措。当时我就感觉这人要输,不仅是这次要输,以后永远也赢不了。反观王禅,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失神,因此获得了此次决斗的胜利。再讲王禅对姬元伯的惩罚—— 黥刑,惩罚很轻,表面上是念旧的表现,但是王禅知道这个刑罚对姬元伯的伤害是最大的,由此可见王禅未必没有那种羞辱他人的恶毒的痛快感,没有人可以拒绝这样的诱惑,没有人可以逃脱权力的异化。
另外,关于姬元伯与周王,我认为周王对姬元伯是利用多于感情,但是姬元伯显然成功被”给母亲报仇,替父亲完成愿望“的逻辑绑架了,所以结局当姬元伯发现周王对自己的利用,当周王死后,他是没有目标的,因为他参与权力争夺的首要目标不是要让自己获得支配他人的快感,他是为感情所绑架的。
再谈姬元伯与小智,这段感情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姬元伯对权力的认识是比较幼稚的,他以为小智和他一样,是因为感情陪伴在他身边,却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权力来维系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哪怕是奴隶小智对权力的认识都比他清晰……更不要说各种妇人之仁地放过曾经的朋友……
总之,姬元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在权力斗争中取胜,但我从心底上更偏爱他,至少他是个有温度的人,他也没有被权力完全异化。
絮絮叨叨讲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大概就是奴隶制或者权力异化才是万恶之源,他让父子不似父子,朋友不似朋友,爱人不似爱人,所以要推翻奴隶制走向新世界(正能量balabala)。
姬元伯是个极度自卑的人,他对自己的评价永远停留在幼年时吃了养育自己的人的“野兽”。姬元伯维护奴隶制,不仅是周王的立场所致,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极度卑贱。乍一看是矛盾的,但只有在高压的等级制度里他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他信奉“卑贱的人就该卑贱地活着”,既是对人也是对己。“野兽”不应该做判断,“人”才应该,所以他不让自己去思考社会的原理和他本来可以肩负的责任,而是成为“人”的工具,为了达到“人”的目标而奉献一切。
姬元伯要靠着“人”的认可和需要才能接受自己活下去,他把这样的期待投在了父亲周王和女奴智儿身上。他与“人”的关系,和狗与主人的关系很相似,狗一旦认了主人,就完全为主人奉献、依赖主人而活,不求回报。主人和狗之间极不平等,可是这种关系对狗来说是理所当然、而且不可或缺。所以姬元伯可以为达到周王的目标滥杀无辜,也可以为了智儿的安乐扼杀自己的欲望。(如果和周王、智儿无关,他连攻击自己的平民都不想杀。)姬元伯为周王和智儿做到这个地步,并没想过让周王传位给他,甚至都没责怪过父亲对他和母亲的伤害,也没想过让智儿爱上他,他要的至多只是他们的依靠,以此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周王是亲情,智儿是爱情,他在两种至关重要的情感关系中都把自己放在了低位,“野兽”的自我认知让他无法平等地接触他重视的人。在剧里有不少姬元伯看似自相矛盾的情节,都是源于他心中周王最高、智儿其次、他自己最低的优先顺序。
(姬元伯把“智儿”投影在女奴身上这个设定很精妙。他服从、奉献的对象是小时候遇到的那个纯洁无垢的女孩,而他的潜意识实际上认为,他的爱情只配给予奴隶。所以姬元伯对今淑公主的态度和对智儿截然不同,他爱今淑的时候没采取任何行动,等他肯对今淑吐露的时候已经是过去式了。)
然而周王和智儿最终都拒绝了姬元伯。智儿把他的失败摆在他面前:你给了我幸福,又亲手毁了它。周王暴露出他并不需要任何人而只需要权力的本性,甚至让姬元伯在他死后做他的傀儡去夺取权力。当姬元伯发现“被需要”只是个幻象,便放出心中的“野兽”,把让他因爱极而恨极的人撕碎。
王禅和姬元伯的关系和以上两位不同,他不是姬元伯有所期待的对象,姬元伯一开始就知道他们终会反目成仇,他反而可以与王禅平等相处。在剧集的最初,因为欺骗王禅等人的计策太过顺利,姬元伯得意洋洋,简直要忘了自己的本质,直到王禅给他黥面,突然把他用姬姓伪装高贵的外壳打碎了,他才再一次意识到自己还是那头“野兽”。所以姬元伯虽然因为黥面恨王禅,但在另一层面,他也感到只有王禅把他看通透了。
对于原剧姬元伯的下场,大概不是死了就是疯了,因为他用来安放自己的制度和用来肯定自己的“人”都没了。如果没疯,我想他会回到小时候女仆喂他吃肉而死掉的地方自杀,把自己彻底错误的生命抹去。
如果要给姬元伯找个活路,似乎只能是王禅带着记忆重生,再走一遍剧情,拯救姬元伯。因为“野兽”只有追随王禅这样的“主人”,才能消除思想根源上的自我否定。王禅可以让姬元伯明白,“野兽”只是“人”的另一面,让他在肯定自我的同时,也对被压迫的奴隶们产生同理心。王禅的事业也确实需要姬元伯的能力,姬元伯可以获得长久的“被需要”感。当姬元伯能够认可作为“人”的自己,再遇到智儿,就可以平等、自信地去爱,再面对周王,就可以正视父亲带给他的伤害,同时继续爱父亲。
风格强烈的影视作品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极力地收,尽可能削弱剧情及情感的起伏,纵有万钧之力远观上去依旧波澜不惊,比如《一一》《白丝带》;另一种则极力地放,大起大落的情节叠加炽烈如火的人物,再辅以华丽张扬的妆容或布景,使得理念或情感喷涌而出,直击人心,比如《霸王别姬》《坠落》。
很长时间以来我惧怕看那些以故事为重心的作品,因为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远比营造一种氛围或者输出一个观念要困难的多,这其间有太多微妙的东西,少一分寡淡,多一分又狗血,确实难以把握,于是想找个机会专门写一写影视作品的戏剧化处理。
会看这部《谋圣鬼谷子》,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自己前段时间被《大秦赋》伤害的内心。同样的战国背景,同样是各路戏骨加持,我本渴望看到一个更加沉稳扎实的叙事,但这部没有在中国正式上映的剧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除了战国的时代背景之外,情节和人物基本为虚构,整个故事诡谲而又张扬,我的观剧体验充斥着难以言说的矛盾,有尴尬,有困惑,有质疑,当然也有惊喜,但无论如何我都得承认,这个故事的一起一伏都牵动着我的神经。这种作品实在是太适合我想写的专题了,所以,就以它为引子,聊聊影视作品戏剧化的尺度吧 。
上:挥之不去的权游影子
我曾经跟很多热爱《权力的游戏》的小伙伴们讨论过,如果要拍中国版的权游,把背景设置在战国早期是最合适的,因为那是真正的大争之世,时代的变迁不是涓涓细流,而是滚滚波涛,有太多的摇摆和挣扎,但同时诸侯合纵连横,诸子百家争鸣,理想和信仰被苦难和纷争反复打磨,反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光芒。
所以当我看到《谋圣鬼谷子》中那些鲜血淋漓的杀戮,那些奋不顾身的呐喊,以及那些风雨飘摇的命运之时,脑海中总是会闪现出权游的一幕幕场景。后来查了查幕后的故事,主创团队们也是承认仔细钻研了权游的剧本和制作的,所以这一部分,就简单比较一下这二者的相似之处吧。
01对野蛮和暴力的不加掩饰
《权力的游戏》给人最大的冲击首先就是尺度。一掷万金的贵族与一贫如洗的平民,茹毛饮血的游牧民族与横行海上的渔民盗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野蛮和暴力不加节制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从视觉层面上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谋圣鬼谷子》有着类似的世界观设定,战国早期诸侯争霸,平民艰难求生,而奴隶更是被毫无人性地压迫掠夺。于是我们看到了全剧开头那段略显冗长的诸侯围猎,猎物不是猛兽飞禽,而是那些以为自己只要帮主人猎到猛兽就能获得自由的奴隶。
暴力不仅发生在奴隶和平民身边,还会延伸到隶属贵族之家的女性身上。国产剧中很少直接展现女性遭受的侵害和耻辱,而《谋圣鬼谷子》中的两位女主角,一个是大儒之女,却成为权谋的牺牲品,不得不斩去自己的手臂,又被诸侯强占非礼,另一个是美艳绝伦的一国公主,却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反复被欺骗、背叛、强暴,最后被送上火刑架。
奴隶随时会被鞭笞甚至杀戮,平民随时会遭受巧取豪夺,女性随时会遭到侵犯强暴,这种对野蛮和暴力的不加掩饰,使得《谋圣鬼谷子》远观之下就已经有了几分《权力的游戏》的影子,而这恐怕也是这部作品没能在中国正式上映的重要原因。
02人物塑造的相似性
《谋圣鬼谷子》中有太多的人物塑造参考了《权力的游戏》,甚至有些人物之间的互动设计都十分相像。
比如前面说到的美艳公主今淑,生来就知道自己的身体和婚姻将来必会成为父兄与他国进行权力交易的筹码。她深谙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但又不肯屈从自己的命运,不愿意成为男人的玩物,所以她游走列国,长袖善舞,操纵人心,比自己的哥哥更有野心,也更有杀伐决断的魄力,在遭到哥哥的背叛之后,不惜弑兄篡位,从幕后走到台前,亲自参与这场权力的争夺。于是我们从这个人物的身上看得到《权力的游戏》当中瑟曦的权欲,小玫瑰的智慧,以及龙母的决然。
其他的人物同样和权游有着或高过低的相似度,比如楚王扭曲偏执,像极了权游中的乔弗里,男主的父亲为了理想宁折不弯舍生取义,又有几分奈德斯塔克的感觉等等。但是《谋圣鬼谷子》在两位男主角的设定上,却有着我认为超越了权游的巧妙之处。
男主之一的王蝉本是前朝丞相之子,其父变法废奴失败,被权贵车裂,全家人也遭到追杀,于是王蝉幼年随父亲的侍女隐居乡野,直到被父亲生前的好友找到,送至都城大儒的舍下,接受君子六艺等贵族教育。而另一位男主建于则是周王的私生子,子以母卑又遭王后迫害,从小在贱民中长大,后被周王找到,明里是一介白衣,暗里却替周王经营着杀手组织,妄图通过恐怖手段振新王室并继承王位。
这两位男主,王蝉是接受贵族教育的平民,却继承了父志,誓要带领奴隶走向自由,为平民打造太平盛世;而建于是奴隶出身的贵族,却坚定地维护奴隶制,固守祖制打压变法。这二人同样坚韧不屈,同样矢志不渝,只是一个以自由平等为理想,一个以重拾王权为己任。这种人格的趋同和身份的错位,使得他们之间既惺惺相惜又势如水火,注定会有一场不死不休的冲突和争夺。
这种身份的错位是戏剧创作当中经常使用的技法,比如《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身世,再比如《权力的游戏》中琼恩雪诺的身世。但《谋圣鬼谷子》把这种错位同时用在了两个男主的身上,不同于俄狄浦斯和琼恩雪诺各自的内在挣扎,《谋圣鬼谷子》中的冲突更加外化,更加直截可见, 也更加容易成为其他戏剧冲突的基础和诱因,这种设计不可谓不巧妙。如果说《谋圣鬼谷子》中其他人物的塑造某种程度上以权游为蓝本,那么这种双重错位的构建,则是超越权游人物塑造的存在了。
03对人性阴暗面的描述
如果一个剧作只有惊人的尺度而没有同等能量密度的内涵,那未免会有噱头大于内容的嫌疑。《权力的游戏》能成为美剧顶尖代表作,根本原因在于它把人性的幽暗和光辉都发挥到了极致。血色婚礼灭绝人性的屠杀让人绝望,而布蕾妮和洋葱骑士的存在又让人相信骑士精神并未死去。
《谋圣鬼谷子》同样描绘了权力诱惑之下的人物群像,有人失去自我甘愿成为权力的奴仆,也有人在追逐过程中幡然醒悟悬崖勒马。相比于《权力的游戏》在对人性进行描绘时的实用至上和暗黑到底的倾向,《谋圣鬼谷子》则多了一分理想主义的色彩。
全剧接近尾声之时,王蝉在楚国假托吴起的身份进行废奴变法失败,建于将他绑至楚国街头接受审判。为了磨灭他的理想,摧毁他的意志,建于故意告诉那些前来看热闹的贫民和奴隶,这便是那个妄想废奴的人,只要你们唾弃他,就能领到贵族分发的食物,于是那些饥肠辘辘的贫民和奴隶毫不犹豫地背弃了他。
王蝉跪在审判台上,看着那些他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也要解放的“人民”,为了争夺几口粮食轻易地对他落井下石,或许他内心深处也对自己的理想产生了片刻怀疑吧,然而当乌合之众散去,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却走到他身前,塞给已经遍体鳞伤的他一束小黄花。
这种理想化的处理是很少在《权力的游戏》中出现的,但《谋圣鬼谷子》的主创团队显然对人性依然抱有希冀,而且这种处理是多么人文,又多么诗意啊:革命者的肉体是可以被毁灭的,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永远不会被打败,只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下:戏剧化的尺度
这一部分要由《谋圣鬼谷子》发散开来,说到影视作品戏剧化的尺度了。但是要想说清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影视作品的戏剧化究竟是指什么。
本文的开头,我曾说《谋圣鬼谷子》的故事诡谲而又张扬,一起一伏都牵动人心,其实这便是戏剧化的外在表现之一了。
我们可以细数男主王蝉的全剧经历:父亲变法失败遭车裂,为避仇家隐居乡野,为报家仇接近魏王,成为魏国丞相,决心继承父志变法废奴,遭魏王猜忌,青梅竹马的恋人被魏王强占,远赴楚国投奔吴起,刺杀吴起并取而代之,以吴起的身份在楚国变法废奴,失败后回到魏国继续为废奴奔走,引领革命,成功后隐居深山著书立说,成为鬼谷子。
你会发现,这么多的人生巨变高密度地呈现,爱恨情仇纠葛不清,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王蝉身上,事实上剧中有的人用信仰交换权力,也有的人用权力交换信仰,有的人牺牲爱情换取力量,也有人牺牲力量换取爱情,每个人物都在用自己拥有的一切去献祭,换取自己渴望的东西,每个人物都是如此的疯魔激烈,带着不死不休的冲动。
这便是影视作品的戏剧化处理,或者也可以被叫做话剧式处理:剧情起伏落差极大,冲突密集且激烈,演员们用不疯魔不成活的表演疯狂地输出情感或者理念,直到撞开观众内心隐秘的角落。
除此之外,戏剧化较高的影视作品还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征:
比如布景简约或抽象,转场频率较低。《谋圣鬼谷子》前半段的高潮戏是葵丘会盟,楚王要称霸,周天子与其他诸侯各怀鬼胎,明争暗斗。但一整集的时间,所有的冲突和起伏都发生在一座大殿之内,陈设简约,且几乎没有场景转换。再说说王蝉与今淑的情欲戏,虽然两人的野心和欲望都在这个片段喷薄而出,但布景只是一个荒凉的山洞,辅以火焰一般的红色帷幕。这种极简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删繁就简,一方面可以突出剧情重点,另一方面也提升剧作整体的艺术感。
再比如以长句为主的大段台词。这个特征在《大明宫词》里的运用登峰造极,台词像莎士比亚戏剧一般华丽隽永,让人如痴如醉,那首贯穿全剧的皮影戏《踏摇娘》的念白,更是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另一部我极爱的国产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也有类似的特点,相比《大明宫词》的典雅悠长,《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台词设计更具鲁迅式的锋利透彻,说尽了一个民族的劣根性。
还有简单粗暴而又张力十足的冲突设计。其实戏剧化程度高的影视作品,往往剧情没有那么复杂,至少每个场景的冲突都不会太复杂。拿《长安十二时辰》当中我认为最具戏剧张力的一段,丁瞳儿遭情郎背叛来举例吧,尽管男女主人公都有完整的情感起伏和态度转变,但这说到底就是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多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再说《谋圣鬼谷子》中楚王发现王蝉假冒吴起之后对他的惩罚吧,尽管撕心裂肺,但其实不过是俗套的“两个女人你只能救一个”而已。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戏剧化程度高的剧作其实都有或多或少的极简主义倾向呢?我想这大概是此类作品主创们不约而同的取舍吧:去除一切可能会让观众分心的东西,突出冲突,突出理念,突出情感,纯度高了,能量密度自然也就上去了,这也就是戏剧化程度高的作品通常能带给人一种纯粹而又浓郁的审美体验的原因吧。
花了这么长的篇幅解释清什么是戏剧化,那么再聊戏剧化的尺度就轻松多了。本文一开篇就说过,影视作品的戏剧化处理过程中有太多微妙的东西,少一分寡淡,多一分又狗血,因此这个尺度的拿捏也就决定了剧作的水平。
其实《谋圣鬼谷子》在这方面也算不上很成功。比如王蝉青梅竹马的恋人,为了助他顺利奔赴楚国投奔吴起,甘愿委身魏王造成魏王与王蝉决裂的假象,为了取信各诸侯,甚至亲自斩下了自己的右手,这段就有些用力过猛,让我觉得牵强了。再比如王蝉最后回到魏国,亲自引领奴隶反抗贵族,原先那些唾弃他的奴隶怎么就突然又愿意跟他一起出生入死了?这些转折都非常生硬,并且大而化之,缺乏可信度。
所以如何进行戏剧化,才能让冲突激烈却又不狗血呢?
我想首先要注重细节的铺垫和点缀,这是防止剧情空洞寡淡、大而化之的很重要的方法。
记得看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之时,前半个小时我在感慨:这不就是被国产八点档伦理剧拍烂了的报错孩子的故事嘛!可是随着两个家庭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呈现,这个故事一点点褪去了俗套,显得那么真挚动人,真正的亲情在于陪伴而不在于血缘,所以最后两个报错孩子的家庭决定不再换回自己的亲生孩子,这个转折是多么的温情而又水到渠成。
再比如《长安十二时辰》,还是丁瞳儿遭遇情郎背叛那段,其实情郎本来或许真的是打算和她同生共死的,但是张小敬很鸡贼的先领他出去感受了长安的阳光,让他看到了美好的生活的样子,然后再让他选择,试问感受了自由之后,谁又会甘愿回到阴暗的地牢呢?于是这种背叛就有了充足的动机,观众们也随之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除了细节的安排以外,保持一种渐变的节奏也是很关键的,这是防止剧情戏剧过度,狗血淋漓的秘密。其实本文提到的所有影视作品戏剧化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剧情推进的速度是比较慢的。
比如《权力的游戏》,每一季的主线其实都只往前推进了一点点,尤其是前4季,可是就是在这种小火慢熬式的节奏中,每个人物都在发生渐变,每个人物的性格也在一点点展现,因此前四季的剧情发展才那般细致流畅,即便出现血色婚礼这种重大变故也能让人觉得是在情理之中。反观最后两季,剧情节奏明显加快,以至于主要人物之间甚至再也没有出现过持续5分钟以上的对话,因此当龙母驭龙火速赶往北境营救被异鬼包围的雪诺等人时,观众没有被感动震撼,也没有松一口气,反而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有点想笑。
再比如《大明宫词》,更是悠长得像一缕茶香。即便是其中最具戏剧性的一段,即张易之打算囚禁武则天发动政变的前夜二人的相互试探,也是在不紧不慢之中进行的。当夜会有怎样的腥风血雨二人其实都心知肚明,但这场谈话却是从二人对家乡的记忆开始的,而后谈到了张易之的母亲,再到张易之对大明宫和各色贵族的看法,最后张易之不再掩饰自己的目的和野心,直到太平公主提着剑闯进殿来结束他的癫狂。整个过程张弛有度,扣人心弦,也把张易之这个人物的阴贽决然,以及带着点天真的可悲刻画到了极致,每个观众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大开大合的莎士比亚戏剧般的审美体验。
说了这么多,细节也好,节奏也罢,其实这些几乎是所有类型的影视作品想要获得成功都必不可少的条件,并不单单适用于戏剧性强的作品。因为无论淡妆浓抹,戏都是戏,都要遵循最基本的创作法则,只不过主创们的艺术取向不同,使得有的作品人淡如菊,有的作品浓烈似酒罢了。
最后的最后,还是回到《谋圣鬼谷子》上来,这是一部极度风格化的作品,长处和短板都非常明显,但我很喜欢它唐璜式的人物塑造和古希腊悲剧般的粗粝质感。巧的是男主段奕宏同样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的主角,而且还是《大秦赋》中吕不韦的饰演者,这三部剧对比下来,足以说明,再好的演员也得拿到优质的剧本才能将能量充分释放。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的收官之作,拥有了充足的资本和如此强大的卡斯,《大秦赋》还拍成了这样,真是浪费啊。
你们出于什么考虑,说这是好剧?我感觉唯一还算好的只有演技。从各方面说,此剧简直尬出天际。
有人说只看前几集容易弃坑,到后面就好了,我就坚持着把天蚕计划看完,但是这个计划很了不起吗?
简单说几句:
1.台词。大段旁白,你拍纪录片啊?无论旁白还是对白,古风做得不像,还经常出现“政客”这样的现代词,大段台词宛若现代鸡汤,人物对话多用明显的书面语,太出戏了。
2.人物形象做得也不好。王禅的不羁更像猥琐,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浮夸造作,大批的主要人物不符合时代特征,像是把现代人强行放在东周。
3.严重违背历史常识。篡改史实倒不要紧,毕竟是电视剧,但是不能常识都没有吧?孙子兵法能tm用纸写下来?你知道最早的纸是西汉的吗?别跟我说那是帛,能卷成一个硬邦邦的筒子绑起来,绝对是纸。
4.智谋博弈太过儿戏,强行装逼。比如说一开始的相亲那一段,你倒是给我说清楚,王禅凭什么就能和各国的生丝掌控者打交道,还让他们言听计从?会盟称霸,之前用五城换一城做铺垫,难道别的国家都是傻子吗,愿意把咽喉要道给你换?但是反正故事是这样的,观众也就只能接受?最后说到天蚕计划,好像说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引诱楚国将粮田变为桑田,为什么楚王、吴起平时那么聪明的人会上当?在吴起被楚王重用的情况下,楚国会把全国所有的粮田都变成桑田?那一定是司马迁错了,不该把吴起这个智障和孙武合传。如果你真的认为这部剧的权谋很好看,那你的智商也就只够看这种剧了。这种剧还敢用鬼谷子来命名?苏秦张仪孙膑李牧,哪个都不会放过你。
5.制作水平令人惋惜。特效差就算了,反正不过是个普通古装剧,服装什么的我也不是很懂,但是镜头、打光、妆容(尤其是今淑公主)简直不及格,而且即使是普通的烂剧,也很少有哪一部,可以做到人物说话声音几乎被背景音乐全部盖住。
6.莫名其妙地纠结于一些无所谓的事情。像是王禅流鼻血,害怕了就害怕了呗,用什么方式表现不好,非要花那么长的时间来几度刻画他的流鼻血?我真是醉了。
我不肯定它被禁的原因是什么,但就算不被禁,也绝不是什么好剧,在我看来几乎无一可取之处;唯一还能看的演技,也被尴尬的台词盖过去,让剧中的所有角色完全不吸引人。想当然的情节、剧本,真的是笑死人了。
由段奕宏主演的历史剧《大秦帝国之天下》频频传出定档消息,却又一直悬而未决。5月5日,段奕宏担任男一号的“大型历史谋略情节剧”《谋圣鬼谷子》(下文简称《鬼谷子》)在日本电视台开播。
事实上,这是这部国产历史剧第二次在海外电视台播出。早在2019年11月19日,《鬼谷子》就抢先登陆韩国电视台。据悉,海外版并非最终后期制作完成版,在配音、配乐上有一些瑕疵,该剧有望今年在视频网站与国内观众见面。
墙内开花墙外香,《鬼谷子》并不是一个孤例,《孔子春秋》《李冰传奇》《王阳明》等历史人物“传记剧”在国内的发行都遭遇过类似的挫折。
《鬼谷子》由郭宝昌担任总导演,刘礼贤执导,刘礼贤、崔煜萌、刘树生编剧,段奕宏、戚薇、祖峰、徐麒雯、倪大红、房子斌等主演。该剧2013年8月开机,2014年初杀青,2015年完成后期制作,目前已经“积压”了5年。
《鬼谷子》韩国首播之后,在网上引发不少讨论。今年春节之前,影视独舌曾对该剧主创——刘礼贤、崔煜萌进行了一次专访。
上半年,《清平乐》的播出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历史剧创作的讨论。而作为一部融合了“戏剧内核、历史依存度、时代精神”的剧集,《鬼谷子》是国产历史剧在创作上的一次大胆革新。在上线之前,我们不妨了解一下这部戏的创作理念。n
《鬼谷子》的背后有两座“高山”:总导演郭宝昌是经典国剧《大宅门》的编剧、导演,编剧刘树生是央视版《三国演义》的编剧之一——他也是《鬼谷子》导演刘礼贤的父亲。然而,这部剧的核心创作人员却是以刘礼贤、崔煜萌为代表的一批70后创作者。
刘礼贤是中戏93级戏文系毕业生,他和崔煜萌是同班同学和生活伴侣。这个班里出了不少有名的编剧,如兰晓龙、汪海林、闫刚、郭俊立等。这对“班对”毕业后一度活跃在话剧舞台。
2011年,有一个民间商会想做一部有关鬼谷子的电视剧,于是找到了《三国演义》的编剧之一刘树生,刘树生又把刘礼贤、崔煜萌介绍进来。刘礼贤则在这部戏中把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一批70后学院派聚拢起来。
“那时候,我们的年龄和资历不足以支撑这样级别的一个项目,宝爷(郭宝昌)起了决定性作用,没有宝爷就没有这部戏!宝爷坐镇来主持,我们一帮青年人冲在前面。”刘礼贤介绍道。
2012年到2013年,活跃在荧屏上的是《楚汉传奇》《赵氏孤儿案》《大秦帝国之纵横》等历史剧,然而这个题材和类型在传播上的社会穿透力却在收缩。当时,刘礼贤就决定要做出改变,“在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剧和时代呼应感、强情节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先秦题材的历史剧,遵循教科书的“看图说话”式叙事比较常见。在长期实践中,历史人物传记剧也在人物刻画、表现手法、主题表达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特定风格。
然而,《鬼谷子》却要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
除了野史传闻,史料上关于鬼谷子的记载十分有限。人们可以从《战国策》等古籍找到他弟子的事迹,《鬼谷子》遗书只有一些理论的东西流传下来。不过这也恰恰为编剧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在剧作构架上,刘礼贤和崔煜萌首先发掘了70后眼中的战国激荡青春。
战国是一个青春激荡、自由奔放的年代,诸子百家,思想纵横。刘礼贤在图书馆泡了一两年,发现战国时期和2011-2012年写剧本的那个时代很类似。“一群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大家都秉承各自的理想和抱负,只不过一个向左,一个向右,然后各种火星碰撞……”
在二人看来,一部好的历史剧应该有时代性,他们想在《鬼谷子》做出历史变革的感觉出来,于是找到了“变法废奴”的切入点。
从考据的角度来看,废除奴隶制的主题很难与历史做到严丝合缝,但是《鬼谷子》追求的是一种历史相似度。事实上,除了鬼谷子,本剧的其他角色都是虚构的。
“创作者和你掌握的素材,总要找到灵魂相通的地方,我一下子就捕捉到‘奴隶制’这块。美国历史剧《南北乱世情》,讲南北战争时两大家族之间互相PK,还有雨果的《悲惨世界》《九三年》这些浪漫现实主义的作品,我多多少少会受熏陶。”刘礼贤说。
一般人们对于鬼谷子的印象都是超凡成圣之后,而电视剧《鬼谷子》则讲述的是青年王禅在成为一代谋圣之前的传奇经历,通常意义上“鬼谷子”的故事还没展开。
在最初的设想中,《鬼谷子》的创作计划是系列剧。往后可以继续做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鬼谷子下山等,将史书中语焉不详的的纵横家的故事串联成一个宇宙。事实上,剧本已经写到了孙膑和庞涓,由于第一部迟迟未播,后续创作计划也没跟上。
“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周天子狩猎大典遇刺,七国诸侯与后妃臣公皆有嫌疑。危机四伏,波谲云诡,精心布局的阴谋环环相扣。谋略大戏的帷幕就此拉开,一切的玄机,都围绕着一个周王朝尘封多年的秘密……”在豆瓣剧情简介中,《鬼谷子》的故事被这样描述。
在战国题材的历史剧中,周天子大多时候只是一个背景板,很少会承接重要戏份。而在《鬼谷子》中,周天子和周王室却象征着社会变革中的保守势力,在剧情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我特别喜欢雨果的《悲惨世界》《九三年》,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融合浪漫现实主义,我觉得可能会是这部剧的调性。”刘礼贤如是说。在《鬼谷子》中,段奕宏饰演的王禅,和祖峰饰演的姬元伯都是把自己献祭给信仰的理想主义者。
根据剧作设定,姬元伯留着一半奴隶的血统,同时却勇当捍卫奴隶制的马前卒;而王禅明明是一个贵族的后裔,却发起变法要废除贵族特权。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出身贵族的平民,和一个出身贫贱的贵族,在信仰层面的生死较量。
那时候,刘礼贤和崔煜萌想做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好的时代能容得下大悲剧。跟宝爷谈完以后,他特别支持做这件事。老爷子能把自己的名望拿出来,让一帮年轻人这么去创新,我们也很受感动。”
刘礼贤回忆了他当年看陈凯歌电影《荆轲刺秦王》首映的经历。“虽然它有很多先天不足之处,但作为一个国家,我觉得有些电影可以没有,这部电影不能没有,有些电影别人还能再拍出来,但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一部戏剧性和史诗性的悲剧。”
“其实我们写了一批理想主义者,在任何时代都会面临一个悲剧性的处境,不管是把它刻画成惨烈还是壮烈,一定要把激荡的情怀表达出来。”崔煜萌表示,《鬼谷子》是用古代的事和人,来激励今天的我们和这个时代的青年人 。“虽然是一个悲剧,但是在历史大悲剧的尽头,你仍然能看到人性的光辉。”
在日版《鬼谷子》的预告片中,日方打出了“本格历史”的宣传语。所谓“本格历史”,相当于中国说的“历史正剧”。然而,《鬼谷子》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正剧,主创自己贴的标签是“历史谋略情节剧”。
作为一部“历史谋略情节剧”,除了强戏剧,《鬼谷子》还特别注重强情节,加强了悬疑感和故事推进上的起承转合。在剧中,观众既能看到战国的人文色彩,也会看到赤裸裸的丛林法则。一人陷入泥潭又有所反转,另一人居高临下又身临险恶,两人斗得正酣的时候,第三个人又在暗地里冷笑。
事实上,在写剧本之前,二人就看了大量类似《权力的游戏》的优秀美剧,并借鉴了美剧讲故事的方法。在崔煜萌看来,好的编剧是要和观众斗智商的,这需要很强大的逻辑思维来构建缜密的埋伏。“先给观众点儿甜头,观众会感觉自己赢了,最终在翻盘的那一刻,观众会发现自己还是没斗过编剧,而且输得心悦诚服。”
《鬼谷子》写的是“大悲剧”,这个戏本身的命运也挺“悲剧”的。刘礼贤总结道,“从2011年到现在,我们赶上了几乎所有的行业调整期。2011年开始是古装剧配额,2015年‘一剧两星’,再后来是古装IP热、流量数据造假,2018年开始每年有重大展播,历史戏播出难度加大……”
《鬼谷子》拍完这几年,刚好赶上资本最疯狂的时候,影视行业的游戏规则大不一样了。一路悲催下来,刘礼贤和崔煜萌万万没想到,《鬼谷子》会以”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和国内观众见面。n
除了剧作上的理念超前,《鬼谷子》在摄制中也有不少创新。
首先,作为导演,刘礼贤提出在《鬼谷子》里用长焦镜头,这样更有电影感,并且大量使用手持摄影。尽管在近来的古装剧如《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中,使用电影化的镜头语言已经较为常见,但在2013年的《鬼谷子》,这还算是比较先进的理念。
“我和摄影说,咱们自如一点,移动的、手持的都用上。因为想要追求一种纪实风格。说白了,就是让观众看了有一种临场感。剧中有好多激烈的人性之间的碰撞,镜头应该参与叙事。”
其次,《鬼谷子》在创作过程中把心理分析师借用过来,建立了剧中人物的人格模板,挖掘每个角色的性格、习惯、好恶及其根源。
在崔煜萌看来,编剧做人物小传和心理分析师做人物侧写,都是在讲人的行为逻辑和因果关系。“这个东西一方面对剧作特别有帮助,另一方面对演员很有用——帮助他们找到一种表演依存度。”
刘礼贤回忆,祖峰当时看完剧本,感觉姬元伯这个人物太暗黑了,把自己锁在二楼的卫生间里不出来。“他说自己从内心里痛恨这个人。我说痛恨就对了,这事基本就成了。人为什么会恨一个角色?是因为你内心当中有一部分跟他是相似的,你看到了自己被隐藏起来的一部分,所以才让你那么不舒服。”
再次,剧中的关键道具——“应龙”极具视觉冲击力,很有设计感。应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龙,曾助黄帝斩杀蚩尤,在剧中它的尸骸被祭祀在周朝王庭,是王权的象征。
既不能做成国外的龙,真实那种龙又不存在,还要找一种现实依存度,刘礼贤和毛怀青(《汉武大帝》美术)带领的美术团队下了不少工夫。一开始找龙的感觉,但什么小恐龙都不对,后来刘礼贤去博物馆找到了灵感。
“好莱坞有个电影叫《鱿鱼与鲸》,主人公最后走进博物院,一个大的鲸鱼骨骼化石出现在面前,颇为壮观。我跑到奥运村旁边的自然博物馆,发现有一个,然后就给美术拍照片,说就这个意思。”
《鬼谷子》对于今淑这样一个古代女性角色的刻画也极具颠覆性。打个比方,戚薇演的这个人物,相当于《权力的游戏》中“龙母”、瑟曦、珊莎三个个性鲜明的女性角色的合体。在这场战国版权力的游戏中,韩国公主今淑是个极具分量的角色。
崔煜萌透露,这个剧本写完之后,宝爷认为写得最好的人物就是今淑。刘礼贤也谈到和戚薇说戏的细节:“你要把明星的一面放下来,把内心最脆弱和柔软的那一部分拿出来,我帮着你进行加工,这就是你表演最有张力的部分。”
因为有“浪漫现实主义”的基因,《鬼谷子》比《权力的游戏》这类表现人性幽暗的剧集多了些“提气”的东西。也因此,有网友在豆瓣讨论组写下“该剧不是讲谋略,而是讲革命者王禅,根本没鬼谷子什么事”的评论。
也有网友质疑,“这部剧的编剧是按莎士比亚的风格在写战国呢?”事实上,作为中戏戏文系的毕业生,莎士比亚作品是永远的滋养。
刘礼贤就坦言,“按照IP的逻辑,古装剧特别缺少从人本开始、有一定人性深度的作品。但是《麦克白》也好,《李尔王》也好,很多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其实都挺牛掰的。”
从这些评论可以看出,网友已经感受到《鬼谷子》这部历史剧的“叛逆”与“不羁”。但坦率地讲,绝大部分的国内观众都只是看过一些片段,并未看完成片,豆瓣目前的评分也是不公允的。
诚然,在服化道上做文章也是一种创新。然而,历史剧所能战胜时间的,唯有戏剧性和思想性,而这正是《鬼谷子》所努力的方向。期待国内观众早日看到这部不一样的历史剧,并作出自己的评判。n
文/杨文山
国色芳华
三叉戟2
心动千年
过年好之花馍馍与马卡龙
战火四千金
封神演义
该剧讲述了一名奇女子由牡丹培育而起,终达济民...
播放指数:1963℃
补这部剧的初衷,说白了就是想看祖峰老师古装。但是看完cut之后,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给自己留一个纪念。
这部剧可以给到三星。优点在于剧中大部分人的演技都是在线的,飙戏的时候真的能给观众一种淋漓尽致的畅快和投入感。其次它至少展现了剧作者对于权谋的一种认识视角,展现出权力对人的异化和人心的黑暗面和复杂面,尽管这些东西有时候过于露骨,让我有些不适。并且主角和配角的行动出发点是对权力或者自身理想的追求,总归不是以男欢女爱为中心的历史偶像剧。
就缺点而言,历史架空其实并不是特别大的问题,我可以接受,服化道也勉强过关,我比较在意的问题是台词缺少韵味(甚至逻辑不通),而且有时候大段大段的叙述扑面而来,虽然演员感情到位了,但表现力肯定是不如画面的。比如魏王有一段叙述自己做质子经历的独白,话剧的痕迹非常重,没有画面。而且有一些台词偏说理化,感觉并不是特别贴合说话者的性格,就像凭空冒出来的感觉。并且可能是为了增加主角命运的荒诞性,剧情有时候过于跳跃了,有明显的一幕一幕的痕迹,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不是电视剧,这是舞台上的话剧。最后就是武戏虽然动作不错,但是摄像头真的太抖了。
关于主题,我所感受到的是权力对一个人的异化。不管是周朝天子、魏王、楚王、韩王,又或者是各国的嫔妃、贵族,或者像姬呈这样的一个组织首领,都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失去了人性,变成丛林法则中的一只野兽,或者是一个没有自我原则、底线的机器。在当时弱肉强食的社会规则之下,权力意味着对他人的完全支配权、意味着无穷的享乐与欲望满足,所以一旦拥有了权力,人很难控制住自己不去奴役、驱使甚至侮辱、残杀他人。被奴役者在遭受痛苦的同时,意识到权力的“重要性”,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要么在追求过程中粉身碎骨、众叛亲离,要么在追求到权力之后彻底迷失自己,继续侮辱其他人,变成自己曾经最憎恨的样子。
因此各诸侯甚至周王,不管如何机关算尽,其实只是在权力的鱼缸中游弋的鱼,不管谁取得了鱼缸的支配权,鱼缸永远是血红的。王禅可以算是那个看多一层的人,他看到了战国纷争互相消耗国力的根本在于奴隶制,奴隶制给了掌权者掌控他人的权力,由此促成权力争夺中的杀戮,变法消除奴隶制不仅仅是在保护奴隶,更是在保护掌权者(避免有朝一日局势失控,掌权者被推翻)。王禅是第一个没有被权力完全异化的人,尽管他有着一样的心狠手辣、一样的权谋机变,但是王禅的根本目标和其他人不同。但是王禅不可避免地要追逐权力,因此他一样被深渊所凝望,一样有着悲剧的人生。所以归根结底,这个时代没有胜利者。
再谈另一个主角姬元伯,姬元伯的行为逻辑同样是与众不同的。他参与权力斗争固然有些对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渴望,但我始终觉得还有别的东西。我觉得真正驱使他行动的是感情,是爱与恨,剧中找不出第二个被感情支配得如此彻底的人。王禅实际上是无情的,姬元伯则更接近于看似无情却有情。关于证据,首先在孙子兵法的追求上,姬呈为此不顾一切,因而被王禅算计,姬元伯却明显多一分理智。一旦他发现自己有可能落入圈套,权力对于他就没有那么诱人了。再者,姬元伯念旧,不管是亲情、师生情、友情、爱情,他都比他人更加珍惜,有时候甚至给人一种矛盾和幼稚的感觉。当老师坠楼,姬元伯在一瞬间仿佛忘却了自己和王禅的争斗、对孙子兵法的渴求,他竟然在生死局中为老师的死感到不知所措。当时我就感觉这人要输,不仅是这次要输,以后永远也赢不了。反观王禅,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失神,因此获得了此次决斗的胜利。再讲王禅对姬元伯的惩罚—— 黥刑,惩罚很轻,表面上是念旧的表现,但是王禅知道这个刑罚对姬元伯的伤害是最大的,由此可见王禅未必没有那种羞辱他人的恶毒的痛快感,没有人可以拒绝这样的诱惑,没有人可以逃脱权力的异化。
另外,关于姬元伯与周王,我认为周王对姬元伯是利用多于感情,但是姬元伯显然成功被”给母亲报仇,替父亲完成愿望“的逻辑绑架了,所以结局当姬元伯发现周王对自己的利用,当周王死后,他是没有目标的,因为他参与权力争夺的首要目标不是要让自己获得支配他人的快感,他是为感情所绑架的。
再谈姬元伯与小智,这段感情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姬元伯对权力的认识是比较幼稚的,他以为小智和他一样,是因为感情陪伴在他身边,却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权力来维系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哪怕是奴隶小智对权力的认识都比他清晰……更不要说各种妇人之仁地放过曾经的朋友……
总之,姬元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在权力斗争中取胜,但我从心底上更偏爱他,至少他是个有温度的人,他也没有被权力完全异化。
絮絮叨叨讲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大概就是奴隶制或者权力异化才是万恶之源,他让父子不似父子,朋友不似朋友,爱人不似爱人,所以要推翻奴隶制走向新世界(正能量balabala)。
姬元伯是个极度自卑的人,他对自己的评价永远停留在幼年时吃了养育自己的人的“野兽”。姬元伯维护奴隶制,不仅是周王的立场所致,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极度卑贱。乍一看是矛盾的,但只有在高压的等级制度里他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他信奉“卑贱的人就该卑贱地活着”,既是对人也是对己。“野兽”不应该做判断,“人”才应该,所以他不让自己去思考社会的原理和他本来可以肩负的责任,而是成为“人”的工具,为了达到“人”的目标而奉献一切。
姬元伯要靠着“人”的认可和需要才能接受自己活下去,他把这样的期待投在了父亲周王和女奴智儿身上。他与“人”的关系,和狗与主人的关系很相似,狗一旦认了主人,就完全为主人奉献、依赖主人而活,不求回报。主人和狗之间极不平等,可是这种关系对狗来说是理所当然、而且不可或缺。所以姬元伯可以为达到周王的目标滥杀无辜,也可以为了智儿的安乐扼杀自己的欲望。(如果和周王、智儿无关,他连攻击自己的平民都不想杀。)姬元伯为周王和智儿做到这个地步,并没想过让周王传位给他,甚至都没责怪过父亲对他和母亲的伤害,也没想过让智儿爱上他,他要的至多只是他们的依靠,以此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周王是亲情,智儿是爱情,他在两种至关重要的情感关系中都把自己放在了低位,“野兽”的自我认知让他无法平等地接触他重视的人。在剧里有不少姬元伯看似自相矛盾的情节,都是源于他心中周王最高、智儿其次、他自己最低的优先顺序。
(姬元伯把“智儿”投影在女奴身上这个设定很精妙。他服从、奉献的对象是小时候遇到的那个纯洁无垢的女孩,而他的潜意识实际上认为,他的爱情只配给予奴隶。所以姬元伯对今淑公主的态度和对智儿截然不同,他爱今淑的时候没采取任何行动,等他肯对今淑吐露的时候已经是过去式了。)
然而周王和智儿最终都拒绝了姬元伯。智儿把他的失败摆在他面前:你给了我幸福,又亲手毁了它。周王暴露出他并不需要任何人而只需要权力的本性,甚至让姬元伯在他死后做他的傀儡去夺取权力。当姬元伯发现“被需要”只是个幻象,便放出心中的“野兽”,把让他因爱极而恨极的人撕碎。
王禅和姬元伯的关系和以上两位不同,他不是姬元伯有所期待的对象,姬元伯一开始就知道他们终会反目成仇,他反而可以与王禅平等相处。在剧集的最初,因为欺骗王禅等人的计策太过顺利,姬元伯得意洋洋,简直要忘了自己的本质,直到王禅给他黥面,突然把他用姬姓伪装高贵的外壳打碎了,他才再一次意识到自己还是那头“野兽”。所以姬元伯虽然因为黥面恨王禅,但在另一层面,他也感到只有王禅把他看通透了。
对于原剧姬元伯的下场,大概不是死了就是疯了,因为他用来安放自己的制度和用来肯定自己的“人”都没了。如果没疯,我想他会回到小时候女仆喂他吃肉而死掉的地方自杀,把自己彻底错误的生命抹去。
如果要给姬元伯找个活路,似乎只能是王禅带着记忆重生,再走一遍剧情,拯救姬元伯。因为“野兽”只有追随王禅这样的“主人”,才能消除思想根源上的自我否定。王禅可以让姬元伯明白,“野兽”只是“人”的另一面,让他在肯定自我的同时,也对被压迫的奴隶们产生同理心。王禅的事业也确实需要姬元伯的能力,姬元伯可以获得长久的“被需要”感。当姬元伯能够认可作为“人”的自己,再遇到智儿,就可以平等、自信地去爱,再面对周王,就可以正视父亲带给他的伤害,同时继续爱父亲。
风格强烈的影视作品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极力地收,尽可能削弱剧情及情感的起伏,纵有万钧之力远观上去依旧波澜不惊,比如《一一》《白丝带》;另一种则极力地放,大起大落的情节叠加炽烈如火的人物,再辅以华丽张扬的妆容或布景,使得理念或情感喷涌而出,直击人心,比如《霸王别姬》《坠落》。
很长时间以来我惧怕看那些以故事为重心的作品,因为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远比营造一种氛围或者输出一个观念要困难的多,这其间有太多微妙的东西,少一分寡淡,多一分又狗血,确实难以把握,于是想找个机会专门写一写影视作品的戏剧化处理。
会看这部《谋圣鬼谷子》,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自己前段时间被《大秦赋》伤害的内心。同样的战国背景,同样是各路戏骨加持,我本渴望看到一个更加沉稳扎实的叙事,但这部没有在中国正式上映的剧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除了战国的时代背景之外,情节和人物基本为虚构,整个故事诡谲而又张扬,我的观剧体验充斥着难以言说的矛盾,有尴尬,有困惑,有质疑,当然也有惊喜,但无论如何我都得承认,这个故事的一起一伏都牵动着我的神经。这种作品实在是太适合我想写的专题了,所以,就以它为引子,聊聊影视作品戏剧化的尺度吧 。
上:挥之不去的权游影子
我曾经跟很多热爱《权力的游戏》的小伙伴们讨论过,如果要拍中国版的权游,把背景设置在战国早期是最合适的,因为那是真正的大争之世,时代的变迁不是涓涓细流,而是滚滚波涛,有太多的摇摆和挣扎,但同时诸侯合纵连横,诸子百家争鸣,理想和信仰被苦难和纷争反复打磨,反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光芒。
所以当我看到《谋圣鬼谷子》中那些鲜血淋漓的杀戮,那些奋不顾身的呐喊,以及那些风雨飘摇的命运之时,脑海中总是会闪现出权游的一幕幕场景。后来查了查幕后的故事,主创团队们也是承认仔细钻研了权游的剧本和制作的,所以这一部分,就简单比较一下这二者的相似之处吧。
01对野蛮和暴力的不加掩饰
《权力的游戏》给人最大的冲击首先就是尺度。一掷万金的贵族与一贫如洗的平民,茹毛饮血的游牧民族与横行海上的渔民盗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野蛮和暴力不加节制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从视觉层面上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谋圣鬼谷子》有着类似的世界观设定,战国早期诸侯争霸,平民艰难求生,而奴隶更是被毫无人性地压迫掠夺。于是我们看到了全剧开头那段略显冗长的诸侯围猎,猎物不是猛兽飞禽,而是那些以为自己只要帮主人猎到猛兽就能获得自由的奴隶。
暴力不仅发生在奴隶和平民身边,还会延伸到隶属贵族之家的女性身上。国产剧中很少直接展现女性遭受的侵害和耻辱,而《谋圣鬼谷子》中的两位女主角,一个是大儒之女,却成为权谋的牺牲品,不得不斩去自己的手臂,又被诸侯强占非礼,另一个是美艳绝伦的一国公主,却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反复被欺骗、背叛、强暴,最后被送上火刑架。
奴隶随时会被鞭笞甚至杀戮,平民随时会遭受巧取豪夺,女性随时会遭到侵犯强暴,这种对野蛮和暴力的不加掩饰,使得《谋圣鬼谷子》远观之下就已经有了几分《权力的游戏》的影子,而这恐怕也是这部作品没能在中国正式上映的重要原因。
02人物塑造的相似性
《谋圣鬼谷子》中有太多的人物塑造参考了《权力的游戏》,甚至有些人物之间的互动设计都十分相像。
比如前面说到的美艳公主今淑,生来就知道自己的身体和婚姻将来必会成为父兄与他国进行权力交易的筹码。她深谙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但又不肯屈从自己的命运,不愿意成为男人的玩物,所以她游走列国,长袖善舞,操纵人心,比自己的哥哥更有野心,也更有杀伐决断的魄力,在遭到哥哥的背叛之后,不惜弑兄篡位,从幕后走到台前,亲自参与这场权力的争夺。于是我们从这个人物的身上看得到《权力的游戏》当中瑟曦的权欲,小玫瑰的智慧,以及龙母的决然。
其他的人物同样和权游有着或高过低的相似度,比如楚王扭曲偏执,像极了权游中的乔弗里,男主的父亲为了理想宁折不弯舍生取义,又有几分奈德斯塔克的感觉等等。但是《谋圣鬼谷子》在两位男主角的设定上,却有着我认为超越了权游的巧妙之处。
男主之一的王蝉本是前朝丞相之子,其父变法废奴失败,被权贵车裂,全家人也遭到追杀,于是王蝉幼年随父亲的侍女隐居乡野,直到被父亲生前的好友找到,送至都城大儒的舍下,接受君子六艺等贵族教育。而另一位男主建于则是周王的私生子,子以母卑又遭王后迫害,从小在贱民中长大,后被周王找到,明里是一介白衣,暗里却替周王经营着杀手组织,妄图通过恐怖手段振新王室并继承王位。
这两位男主,王蝉是接受贵族教育的平民,却继承了父志,誓要带领奴隶走向自由,为平民打造太平盛世;而建于是奴隶出身的贵族,却坚定地维护奴隶制,固守祖制打压变法。这二人同样坚韧不屈,同样矢志不渝,只是一个以自由平等为理想,一个以重拾王权为己任。这种人格的趋同和身份的错位,使得他们之间既惺惺相惜又势如水火,注定会有一场不死不休的冲突和争夺。
这种身份的错位是戏剧创作当中经常使用的技法,比如《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身世,再比如《权力的游戏》中琼恩雪诺的身世。但《谋圣鬼谷子》把这种错位同时用在了两个男主的身上,不同于俄狄浦斯和琼恩雪诺各自的内在挣扎,《谋圣鬼谷子》中的冲突更加外化,更加直截可见, 也更加容易成为其他戏剧冲突的基础和诱因,这种设计不可谓不巧妙。如果说《谋圣鬼谷子》中其他人物的塑造某种程度上以权游为蓝本,那么这种双重错位的构建,则是超越权游人物塑造的存在了。
03对人性阴暗面的描述
如果一个剧作只有惊人的尺度而没有同等能量密度的内涵,那未免会有噱头大于内容的嫌疑。《权力的游戏》能成为美剧顶尖代表作,根本原因在于它把人性的幽暗和光辉都发挥到了极致。血色婚礼灭绝人性的屠杀让人绝望,而布蕾妮和洋葱骑士的存在又让人相信骑士精神并未死去。
《谋圣鬼谷子》同样描绘了权力诱惑之下的人物群像,有人失去自我甘愿成为权力的奴仆,也有人在追逐过程中幡然醒悟悬崖勒马。相比于《权力的游戏》在对人性进行描绘时的实用至上和暗黑到底的倾向,《谋圣鬼谷子》则多了一分理想主义的色彩。
全剧接近尾声之时,王蝉在楚国假托吴起的身份进行废奴变法失败,建于将他绑至楚国街头接受审判。为了磨灭他的理想,摧毁他的意志,建于故意告诉那些前来看热闹的贫民和奴隶,这便是那个妄想废奴的人,只要你们唾弃他,就能领到贵族分发的食物,于是那些饥肠辘辘的贫民和奴隶毫不犹豫地背弃了他。
王蝉跪在审判台上,看着那些他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也要解放的“人民”,为了争夺几口粮食轻易地对他落井下石,或许他内心深处也对自己的理想产生了片刻怀疑吧,然而当乌合之众散去,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却走到他身前,塞给已经遍体鳞伤的他一束小黄花。
这种理想化的处理是很少在《权力的游戏》中出现的,但《谋圣鬼谷子》的主创团队显然对人性依然抱有希冀,而且这种处理是多么人文,又多么诗意啊:革命者的肉体是可以被毁灭的,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永远不会被打败,只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下:戏剧化的尺度
这一部分要由《谋圣鬼谷子》发散开来,说到影视作品戏剧化的尺度了。但是要想说清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影视作品的戏剧化究竟是指什么。
本文的开头,我曾说《谋圣鬼谷子》的故事诡谲而又张扬,一起一伏都牵动人心,其实这便是戏剧化的外在表现之一了。
我们可以细数男主王蝉的全剧经历:父亲变法失败遭车裂,为避仇家隐居乡野,为报家仇接近魏王,成为魏国丞相,决心继承父志变法废奴,遭魏王猜忌,青梅竹马的恋人被魏王强占,远赴楚国投奔吴起,刺杀吴起并取而代之,以吴起的身份在楚国变法废奴,失败后回到魏国继续为废奴奔走,引领革命,成功后隐居深山著书立说,成为鬼谷子。
你会发现,这么多的人生巨变高密度地呈现,爱恨情仇纠葛不清,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王蝉身上,事实上剧中有的人用信仰交换权力,也有的人用权力交换信仰,有的人牺牲爱情换取力量,也有人牺牲力量换取爱情,每个人物都在用自己拥有的一切去献祭,换取自己渴望的东西,每个人物都是如此的疯魔激烈,带着不死不休的冲动。
这便是影视作品的戏剧化处理,或者也可以被叫做话剧式处理:剧情起伏落差极大,冲突密集且激烈,演员们用不疯魔不成活的表演疯狂地输出情感或者理念,直到撞开观众内心隐秘的角落。
除此之外,戏剧化较高的影视作品还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征:
比如布景简约或抽象,转场频率较低。《谋圣鬼谷子》前半段的高潮戏是葵丘会盟,楚王要称霸,周天子与其他诸侯各怀鬼胎,明争暗斗。但一整集的时间,所有的冲突和起伏都发生在一座大殿之内,陈设简约,且几乎没有场景转换。再说说王蝉与今淑的情欲戏,虽然两人的野心和欲望都在这个片段喷薄而出,但布景只是一个荒凉的山洞,辅以火焰一般的红色帷幕。这种极简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删繁就简,一方面可以突出剧情重点,另一方面也提升剧作整体的艺术感。
再比如以长句为主的大段台词。这个特征在《大明宫词》里的运用登峰造极,台词像莎士比亚戏剧一般华丽隽永,让人如痴如醉,那首贯穿全剧的皮影戏《踏摇娘》的念白,更是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另一部我极爱的国产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也有类似的特点,相比《大明宫词》的典雅悠长,《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台词设计更具鲁迅式的锋利透彻,说尽了一个民族的劣根性。
还有简单粗暴而又张力十足的冲突设计。其实戏剧化程度高的影视作品,往往剧情没有那么复杂,至少每个场景的冲突都不会太复杂。拿《长安十二时辰》当中我认为最具戏剧张力的一段,丁瞳儿遭情郎背叛来举例吧,尽管男女主人公都有完整的情感起伏和态度转变,但这说到底就是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多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再说《谋圣鬼谷子》中楚王发现王蝉假冒吴起之后对他的惩罚吧,尽管撕心裂肺,但其实不过是俗套的“两个女人你只能救一个”而已。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戏剧化程度高的剧作其实都有或多或少的极简主义倾向呢?我想这大概是此类作品主创们不约而同的取舍吧:去除一切可能会让观众分心的东西,突出冲突,突出理念,突出情感,纯度高了,能量密度自然也就上去了,这也就是戏剧化程度高的作品通常能带给人一种纯粹而又浓郁的审美体验的原因吧。
花了这么长的篇幅解释清什么是戏剧化,那么再聊戏剧化的尺度就轻松多了。本文一开篇就说过,影视作品的戏剧化处理过程中有太多微妙的东西,少一分寡淡,多一分又狗血,因此这个尺度的拿捏也就决定了剧作的水平。
其实《谋圣鬼谷子》在这方面也算不上很成功。比如王蝉青梅竹马的恋人,为了助他顺利奔赴楚国投奔吴起,甘愿委身魏王造成魏王与王蝉决裂的假象,为了取信各诸侯,甚至亲自斩下了自己的右手,这段就有些用力过猛,让我觉得牵强了。再比如王蝉最后回到魏国,亲自引领奴隶反抗贵族,原先那些唾弃他的奴隶怎么就突然又愿意跟他一起出生入死了?这些转折都非常生硬,并且大而化之,缺乏可信度。
所以如何进行戏剧化,才能让冲突激烈却又不狗血呢?
我想首先要注重细节的铺垫和点缀,这是防止剧情空洞寡淡、大而化之的很重要的方法。
记得看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之时,前半个小时我在感慨:这不就是被国产八点档伦理剧拍烂了的报错孩子的故事嘛!可是随着两个家庭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呈现,这个故事一点点褪去了俗套,显得那么真挚动人,真正的亲情在于陪伴而不在于血缘,所以最后两个报错孩子的家庭决定不再换回自己的亲生孩子,这个转折是多么的温情而又水到渠成。
再比如《长安十二时辰》,还是丁瞳儿遭遇情郎背叛那段,其实情郎本来或许真的是打算和她同生共死的,但是张小敬很鸡贼的先领他出去感受了长安的阳光,让他看到了美好的生活的样子,然后再让他选择,试问感受了自由之后,谁又会甘愿回到阴暗的地牢呢?于是这种背叛就有了充足的动机,观众们也随之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除了细节的安排以外,保持一种渐变的节奏也是很关键的,这是防止剧情戏剧过度,狗血淋漓的秘密。其实本文提到的所有影视作品戏剧化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剧情推进的速度是比较慢的。
比如《权力的游戏》,每一季的主线其实都只往前推进了一点点,尤其是前4季,可是就是在这种小火慢熬式的节奏中,每个人物都在发生渐变,每个人物的性格也在一点点展现,因此前四季的剧情发展才那般细致流畅,即便出现血色婚礼这种重大变故也能让人觉得是在情理之中。反观最后两季,剧情节奏明显加快,以至于主要人物之间甚至再也没有出现过持续5分钟以上的对话,因此当龙母驭龙火速赶往北境营救被异鬼包围的雪诺等人时,观众没有被感动震撼,也没有松一口气,反而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有点想笑。
再比如《大明宫词》,更是悠长得像一缕茶香。即便是其中最具戏剧性的一段,即张易之打算囚禁武则天发动政变的前夜二人的相互试探,也是在不紧不慢之中进行的。当夜会有怎样的腥风血雨二人其实都心知肚明,但这场谈话却是从二人对家乡的记忆开始的,而后谈到了张易之的母亲,再到张易之对大明宫和各色贵族的看法,最后张易之不再掩饰自己的目的和野心,直到太平公主提着剑闯进殿来结束他的癫狂。整个过程张弛有度,扣人心弦,也把张易之这个人物的阴贽决然,以及带着点天真的可悲刻画到了极致,每个观众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大开大合的莎士比亚戏剧般的审美体验。
说了这么多,细节也好,节奏也罢,其实这些几乎是所有类型的影视作品想要获得成功都必不可少的条件,并不单单适用于戏剧性强的作品。因为无论淡妆浓抹,戏都是戏,都要遵循最基本的创作法则,只不过主创们的艺术取向不同,使得有的作品人淡如菊,有的作品浓烈似酒罢了。
最后的最后,还是回到《谋圣鬼谷子》上来,这是一部极度风格化的作品,长处和短板都非常明显,但我很喜欢它唐璜式的人物塑造和古希腊悲剧般的粗粝质感。巧的是男主段奕宏同样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的主角,而且还是《大秦赋》中吕不韦的饰演者,这三部剧对比下来,足以说明,再好的演员也得拿到优质的剧本才能将能量充分释放。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的收官之作,拥有了充足的资本和如此强大的卡斯,《大秦赋》还拍成了这样,真是浪费啊。
你们出于什么考虑,说这是好剧?我感觉唯一还算好的只有演技。从各方面说,此剧简直尬出天际。
有人说只看前几集容易弃坑,到后面就好了,我就坚持着把天蚕计划看完,但是这个计划很了不起吗?
简单说几句:
1.台词。大段旁白,你拍纪录片啊?无论旁白还是对白,古风做得不像,还经常出现“政客”这样的现代词,大段台词宛若现代鸡汤,人物对话多用明显的书面语,太出戏了。
2.人物形象做得也不好。王禅的不羁更像猥琐,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浮夸造作,大批的主要人物不符合时代特征,像是把现代人强行放在东周。
3.严重违背历史常识。篡改史实倒不要紧,毕竟是电视剧,但是不能常识都没有吧?孙子兵法能tm用纸写下来?你知道最早的纸是西汉的吗?别跟我说那是帛,能卷成一个硬邦邦的筒子绑起来,绝对是纸。
4.智谋博弈太过儿戏,强行装逼。比如说一开始的相亲那一段,你倒是给我说清楚,王禅凭什么就能和各国的生丝掌控者打交道,还让他们言听计从?会盟称霸,之前用五城换一城做铺垫,难道别的国家都是傻子吗,愿意把咽喉要道给你换?但是反正故事是这样的,观众也就只能接受?最后说到天蚕计划,好像说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引诱楚国将粮田变为桑田,为什么楚王、吴起平时那么聪明的人会上当?在吴起被楚王重用的情况下,楚国会把全国所有的粮田都变成桑田?那一定是司马迁错了,不该把吴起这个智障和孙武合传。如果你真的认为这部剧的权谋很好看,那你的智商也就只够看这种剧了。这种剧还敢用鬼谷子来命名?苏秦张仪孙膑李牧,哪个都不会放过你。
5.制作水平令人惋惜。特效差就算了,反正不过是个普通古装剧,服装什么的我也不是很懂,但是镜头、打光、妆容(尤其是今淑公主)简直不及格,而且即使是普通的烂剧,也很少有哪一部,可以做到人物说话声音几乎被背景音乐全部盖住。
6.莫名其妙地纠结于一些无所谓的事情。像是王禅流鼻血,害怕了就害怕了呗,用什么方式表现不好,非要花那么长的时间来几度刻画他的流鼻血?我真是醉了。
我不肯定它被禁的原因是什么,但就算不被禁,也绝不是什么好剧,在我看来几乎无一可取之处;唯一还能看的演技,也被尴尬的台词盖过去,让剧中的所有角色完全不吸引人。想当然的情节、剧本,真的是笑死人了。
由段奕宏主演的历史剧《大秦帝国之天下》频频传出定档消息,却又一直悬而未决。5月5日,段奕宏担任男一号的“大型历史谋略情节剧”《谋圣鬼谷子》(下文简称《鬼谷子》)在日本电视台开播。
事实上,这是这部国产历史剧第二次在海外电视台播出。早在2019年11月19日,《鬼谷子》就抢先登陆韩国电视台。据悉,海外版并非最终后期制作完成版,在配音、配乐上有一些瑕疵,该剧有望今年在视频网站与国内观众见面。
墙内开花墙外香,《鬼谷子》并不是一个孤例,《孔子春秋》《李冰传奇》《王阳明》等历史人物“传记剧”在国内的发行都遭遇过类似的挫折。
《鬼谷子》由郭宝昌担任总导演,刘礼贤执导,刘礼贤、崔煜萌、刘树生编剧,段奕宏、戚薇、祖峰、徐麒雯、倪大红、房子斌等主演。该剧2013年8月开机,2014年初杀青,2015年完成后期制作,目前已经“积压”了5年。
《鬼谷子》韩国首播之后,在网上引发不少讨论。今年春节之前,影视独舌曾对该剧主创——刘礼贤、崔煜萌进行了一次专访。
上半年,《清平乐》的播出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历史剧创作的讨论。而作为一部融合了“戏剧内核、历史依存度、时代精神”的剧集,《鬼谷子》是国产历史剧在创作上的一次大胆革新。在上线之前,我们不妨了解一下这部戏的创作理念。n
1、两位老将坐镇,70后的战国激荡青春
《鬼谷子》的背后有两座“高山”:总导演郭宝昌是经典国剧《大宅门》的编剧、导演,编剧刘树生是央视版《三国演义》的编剧之一——他也是《鬼谷子》导演刘礼贤的父亲。然而,这部剧的核心创作人员却是以刘礼贤、崔煜萌为代表的一批70后创作者。
刘礼贤是中戏93级戏文系毕业生,他和崔煜萌是同班同学和生活伴侣。这个班里出了不少有名的编剧,如兰晓龙、汪海林、闫刚、郭俊立等。这对“班对”毕业后一度活跃在话剧舞台。
2011年,有一个民间商会想做一部有关鬼谷子的电视剧,于是找到了《三国演义》的编剧之一刘树生,刘树生又把刘礼贤、崔煜萌介绍进来。刘礼贤则在这部戏中把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一批70后学院派聚拢起来。
“那时候,我们的年龄和资历不足以支撑这样级别的一个项目,宝爷(郭宝昌)起了决定性作用,没有宝爷就没有这部戏!宝爷坐镇来主持,我们一帮青年人冲在前面。”刘礼贤介绍道。
2012年到2013年,活跃在荧屏上的是《楚汉传奇》《赵氏孤儿案》《大秦帝国之纵横》等历史剧,然而这个题材和类型在传播上的社会穿透力却在收缩。当时,刘礼贤就决定要做出改变,“在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剧和时代呼应感、强情节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先秦题材的历史剧,遵循教科书的“看图说话”式叙事比较常见。在长期实践中,历史人物传记剧也在人物刻画、表现手法、主题表达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特定风格。
然而,《鬼谷子》却要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
除了野史传闻,史料上关于鬼谷子的记载十分有限。人们可以从《战国策》等古籍找到他弟子的事迹,《鬼谷子》遗书只有一些理论的东西流传下来。不过这也恰恰为编剧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在剧作构架上,刘礼贤和崔煜萌首先发掘了70后眼中的战国激荡青春。
战国是一个青春激荡、自由奔放的年代,诸子百家,思想纵横。刘礼贤在图书馆泡了一两年,发现战国时期和2011-2012年写剧本的那个时代很类似。“一群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大家都秉承各自的理想和抱负,只不过一个向左,一个向右,然后各种火星碰撞……”
在二人看来,一部好的历史剧应该有时代性,他们想在《鬼谷子》做出历史变革的感觉出来,于是找到了“变法废奴”的切入点。
从考据的角度来看,废除奴隶制的主题很难与历史做到严丝合缝,但是《鬼谷子》追求的是一种历史相似度。事实上,除了鬼谷子,本剧的其他角色都是虚构的。
“创作者和你掌握的素材,总要找到灵魂相通的地方,我一下子就捕捉到‘奴隶制’这块。美国历史剧《南北乱世情》,讲南北战争时两大家族之间互相PK,还有雨果的《悲惨世界》《九三年》这些浪漫现实主义的作品,我多多少少会受熏陶。”刘礼贤说。
一般人们对于鬼谷子的印象都是超凡成圣之后,而电视剧《鬼谷子》则讲述的是青年王禅在成为一代谋圣之前的传奇经历,通常意义上“鬼谷子”的故事还没展开。
在最初的设想中,《鬼谷子》的创作计划是系列剧。往后可以继续做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鬼谷子下山等,将史书中语焉不详的的纵横家的故事串联成一个宇宙。事实上,剧本已经写到了孙膑和庞涓,由于第一部迟迟未播,后续创作计划也没跟上。
2、从雨果到《权游》,既谈信仰也论谋略
“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周天子狩猎大典遇刺,七国诸侯与后妃臣公皆有嫌疑。危机四伏,波谲云诡,精心布局的阴谋环环相扣。谋略大戏的帷幕就此拉开,一切的玄机,都围绕着一个周王朝尘封多年的秘密……”在豆瓣剧情简介中,《鬼谷子》的故事被这样描述。
在战国题材的历史剧中,周天子大多时候只是一个背景板,很少会承接重要戏份。而在《鬼谷子》中,周天子和周王室却象征着社会变革中的保守势力,在剧情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我特别喜欢雨果的《悲惨世界》《九三年》,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融合浪漫现实主义,我觉得可能会是这部剧的调性。”刘礼贤如是说。在《鬼谷子》中,段奕宏饰演的王禅,和祖峰饰演的姬元伯都是把自己献祭给信仰的理想主义者。
根据剧作设定,姬元伯留着一半奴隶的血统,同时却勇当捍卫奴隶制的马前卒;而王禅明明是一个贵族的后裔,却发起变法要废除贵族特权。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出身贵族的平民,和一个出身贫贱的贵族,在信仰层面的生死较量。
那时候,刘礼贤和崔煜萌想做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好的时代能容得下大悲剧。跟宝爷谈完以后,他特别支持做这件事。老爷子能把自己的名望拿出来,让一帮年轻人这么去创新,我们也很受感动。”
刘礼贤回忆了他当年看陈凯歌电影《荆轲刺秦王》首映的经历。“虽然它有很多先天不足之处,但作为一个国家,我觉得有些电影可以没有,这部电影不能没有,有些电影别人还能再拍出来,但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一部戏剧性和史诗性的悲剧。”
“其实我们写了一批理想主义者,在任何时代都会面临一个悲剧性的处境,不管是把它刻画成惨烈还是壮烈,一定要把激荡的情怀表达出来。”崔煜萌表示,《鬼谷子》是用古代的事和人,来激励今天的我们和这个时代的青年人 。“虽然是一个悲剧,但是在历史大悲剧的尽头,你仍然能看到人性的光辉。”
在日版《鬼谷子》的预告片中,日方打出了“本格历史”的宣传语。所谓“本格历史”,相当于中国说的“历史正剧”。然而,《鬼谷子》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正剧,主创自己贴的标签是“历史谋略情节剧”。
作为一部“历史谋略情节剧”,除了强戏剧,《鬼谷子》还特别注重强情节,加强了悬疑感和故事推进上的起承转合。在剧中,观众既能看到战国的人文色彩,也会看到赤裸裸的丛林法则。一人陷入泥潭又有所反转,另一人居高临下又身临险恶,两人斗得正酣的时候,第三个人又在暗地里冷笑。
事实上,在写剧本之前,二人就看了大量类似《权力的游戏》的优秀美剧,并借鉴了美剧讲故事的方法。在崔煜萌看来,好的编剧是要和观众斗智商的,这需要很强大的逻辑思维来构建缜密的埋伏。“先给观众点儿甜头,观众会感觉自己赢了,最终在翻盘的那一刻,观众会发现自己还是没斗过编剧,而且输得心悦诚服。”
《鬼谷子》写的是“大悲剧”,这个戏本身的命运也挺“悲剧”的。刘礼贤总结道,“从2011年到现在,我们赶上了几乎所有的行业调整期。2011年开始是古装剧配额,2015年‘一剧两星’,再后来是古装IP热、流量数据造假,2018年开始每年有重大展播,历史戏播出难度加大……”
《鬼谷子》拍完这几年,刚好赶上资本最疯狂的时候,影视行业的游戏规则大不一样了。一路悲催下来,刘礼贤和崔煜萌万万没想到,《鬼谷子》会以”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和国内观众见面。n
3、电影化的视听语言,极具颠覆性的表演
除了剧作上的理念超前,《鬼谷子》在摄制中也有不少创新。
首先,作为导演,刘礼贤提出在《鬼谷子》里用长焦镜头,这样更有电影感,并且大量使用手持摄影。尽管在近来的古装剧如《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中,使用电影化的镜头语言已经较为常见,但在2013年的《鬼谷子》,这还算是比较先进的理念。
“我和摄影说,咱们自如一点,移动的、手持的都用上。因为想要追求一种纪实风格。说白了,就是让观众看了有一种临场感。剧中有好多激烈的人性之间的碰撞,镜头应该参与叙事。”
其次,《鬼谷子》在创作过程中把心理分析师借用过来,建立了剧中人物的人格模板,挖掘每个角色的性格、习惯、好恶及其根源。
在崔煜萌看来,编剧做人物小传和心理分析师做人物侧写,都是在讲人的行为逻辑和因果关系。“这个东西一方面对剧作特别有帮助,另一方面对演员很有用——帮助他们找到一种表演依存度。”
刘礼贤回忆,祖峰当时看完剧本,感觉姬元伯这个人物太暗黑了,把自己锁在二楼的卫生间里不出来。“他说自己从内心里痛恨这个人。我说痛恨就对了,这事基本就成了。人为什么会恨一个角色?是因为你内心当中有一部分跟他是相似的,你看到了自己被隐藏起来的一部分,所以才让你那么不舒服。”
再次,剧中的关键道具——“应龙”极具视觉冲击力,很有设计感。应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龙,曾助黄帝斩杀蚩尤,在剧中它的尸骸被祭祀在周朝王庭,是王权的象征。
既不能做成国外的龙,真实那种龙又不存在,还要找一种现实依存度,刘礼贤和毛怀青(《汉武大帝》美术)带领的美术团队下了不少工夫。一开始找龙的感觉,但什么小恐龙都不对,后来刘礼贤去博物馆找到了灵感。
“好莱坞有个电影叫《鱿鱼与鲸》,主人公最后走进博物院,一个大的鲸鱼骨骼化石出现在面前,颇为壮观。我跑到奥运村旁边的自然博物馆,发现有一个,然后就给美术拍照片,说就这个意思。”
《鬼谷子》对于今淑这样一个古代女性角色的刻画也极具颠覆性。打个比方,戚薇演的这个人物,相当于《权力的游戏》中“龙母”、瑟曦、珊莎三个个性鲜明的女性角色的合体。在这场战国版权力的游戏中,韩国公主今淑是个极具分量的角色。
崔煜萌透露,这个剧本写完之后,宝爷认为写得最好的人物就是今淑。刘礼贤也谈到和戚薇说戏的细节:“你要把明星的一面放下来,把内心最脆弱和柔软的那一部分拿出来,我帮着你进行加工,这就是你表演最有张力的部分。”
因为有“浪漫现实主义”的基因,《鬼谷子》比《权力的游戏》这类表现人性幽暗的剧集多了些“提气”的东西。也因此,有网友在豆瓣讨论组写下“该剧不是讲谋略,而是讲革命者王禅,根本没鬼谷子什么事”的评论。
也有网友质疑,“这部剧的编剧是按莎士比亚的风格在写战国呢?”事实上,作为中戏戏文系的毕业生,莎士比亚作品是永远的滋养。
刘礼贤就坦言,“按照IP的逻辑,古装剧特别缺少从人本开始、有一定人性深度的作品。但是《麦克白》也好,《李尔王》也好,很多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其实都挺牛掰的。”
从这些评论可以看出,网友已经感受到《鬼谷子》这部历史剧的“叛逆”与“不羁”。但坦率地讲,绝大部分的国内观众都只是看过一些片段,并未看完成片,豆瓣目前的评分也是不公允的。
诚然,在服化道上做文章也是一种创新。然而,历史剧所能战胜时间的,唯有戏剧性和思想性,而这正是《鬼谷子》所努力的方向。期待国内观众早日看到这部不一样的历史剧,并作出自己的评判。n
文/杨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