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众神与将军

众神与将军  战役风云 / 神州元帅 / 战地中声

175人已评分
很差
1.0

主演:罗伯特·杜瓦尔杰夫·丹尼尔斯史蒂芬·朗杰瑞米·伦敦

类型:剧情动作历史战争导演:罗纳德·F·麦克斯维尔 状态:HD中字 年份:2003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302201热度:367 ℃ 时间:2024-08-13 19:29:18

简介:详情  《众神与将军》(Gods and Generals)名为《葛底士堡》的续集,其实是一部前传,算是赶了当今前传续拍的潮流。本片几乎完全由《葛底士堡》原班人马演出,只不过扮演传奇李将军的,已由马丁·辛改为另一奥斯卡级的老...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众神与将军》(Gods and Generals)名为《葛底士堡》的续集,其实是一部前传,算是赶了当今前传续拍的潮流。本片几乎完全由《葛底士堡》原班人马演出,只不过扮演传奇李将军的,已由马丁·辛改为另一奥斯卡级的老演员罗伯特杜瓦尔担任,而导演、摄影等幕后人员则基本不变,因而可以推断是和《葛底士堡》同一风格的    既然是前传,讲述的自然是发生在葛底士堡战役前的南北战争的故事。按照导演兼编剧罗纳德·麦克斯韦尔一贯的风格,少不了对这开始两年的著名战役作一番详尽描述。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剧情,我们也有必要对这些战役作一些勾勒。    美国内战的第一场主要战斗发生在弗吉尼亚的曼萨斯,因而这场战斗经常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曼萨斯第一之战"。从整个内战的尺度来衡量,这第一场主要战斗都比较小儿科,双方似乎是在试探对方的实力,因此没有投入很多兵力。当时北方军队是处于麦克道威尔将军的领导之下,而南方的李将军并没有实际指挥这场战斗,因此南方的军队看起来非常松散。但最后这一役还是南方军队赢了,他们突破了北方军的防线并导致北方士兵如野牛般集体慌乱逃窜。这一战役也因此有了个外号:"第一轮牛奔"。    趁曼萨斯一战获胜之后,李将军决定向北挺进马里兰州(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北伐),不料作战计划落入了北方军队之手,双方又在靠近安铁坦小溪的一个叫沙布斯堡的地方展开了激战。北方盟军以三比一的优势兵力强攻李将军的部队,结果南方军队不得不败退。1862年9月17日的这场战斗是整个南北战争中单日伤亡最多的一天,共造成双方23582名士兵伤亡,北方军略多,堪称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天。由于此战的失利,本来想浑水摸鱼的大不列颠推迟了对于南方邦联政府的承认。同时,本次战役还有另一个最具历史意义的后果:林肯总统借此机会推出了《奴隶解放宣言》。    时间到了1862年11月,由于不满意北方军总指挥麦克林纳的无能,林肯新启用了伯恩塞得将军,后者自然感恩图报地发起了志在必得的冬季攻势,结果在弗雷德里克堡这一战略要地与李将军的部队打了一场恶仗。在这场战斗中,北方军士兵人数依然压倒南方军,但指挥和沟通实在是很混乱,虽然伯恩塞得对南方军驻守的弗雷德里克堡发起了不间断的多达14次的猛攻,仍然没有冲破南方阵线,最后只能无功而返。这场战斗可以说南方军全面胜利,他们造成北方军多达13000人的伤亡,而己方仅损失约5000左右。此役过后,北方军士气急剧下降,而南方盟军的士气则达到了顶点。    为了整顿士气,北方军又换了约瑟夫胡克将军作总指挥,谁知仍然不管用。1863年4月底5月初的十来天时间里,在11500对60000的优势兵力状况下,北方军还是在查斯诺斯威尔打了个大败仗,损兵折将17000余。本次战役一般被认为是南方李将军最伟大的胜利,但他这个胜利也来之不易,不仅南方也损失了约14000士兵,而且损失了外号"石墙"的杰克逊将军。一部分历史学家甚至认为杰克逊将军的意外牺牲才是整个南北战争的真正转折点。
  • 头像
    [己注销]
        这里埋葬的,不是63万北军和48万南军,而是100多万美国人。
        他们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信仰着同一个上帝……


        19世纪中叶的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成为南北战争时期的北方领导者。以林肯为首的北方军与南方军展开了一场十分残酷的战斗。
        一天,刚结束了一场战斗,林肯遇见了一位狂热的北方军支持者。“这场战役中,他们死了2700人,而我们只牺牲了800人,这对我们来说是大获全胜的一战啊!太棒了!”该女士激动地欢呼道。
        林肯对她的评论很是震惊,严肃地说:“3500个同胞手足为此丧生,这样的战斗能称之为大获全胜吗?”
        “哦,总统先生,您可别这么说。”女士辩解道,“事实上,我方只损失了800人,不是吗?”
        林肯低下头,泪水流出了他的眼眶。他用简短又有力的声音回答道:“女士,看来我只能说,这个世界远远大于你的心灵世界。”

        林肯的话,似乎不止是局限于美国人,这个支持北方军的女士,为“歼灭”3500个南方人而欣喜若狂,却没有为“牺牲”的800名她眼中的“同胞”感到悲哀,在她看来,这些士兵的死亡数量,不过是用来衡量双方利弊的而已。

        林肯是虚伪的,有多少所谓“雄才伟略”的政治家,不是在双手沾满鲜血的情况下登上权力的顶峰的呢。
        然而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林肯始终是最杰出的一个总统,比罗斯福和“我心疼”更倍受尊重。林肯也的确有资格让人去尊重他,因为,用日常人们的“道义”去衡量一个政治家是很幼稚、很愚蠢的,如果“道义”可以决定一切的话,那么全世界所有“很有作为”的领导人,都应该切腹谢罪。
        政客如此之多,但能称为“政治家”的并不多,林肯就是一个政治家,他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美国、还有他的权力机构最有利的。林肯所提倡的南北平等的价值观,对美国的发展无疑是正确的,尽管他很讽刺地死于激进者的子弹之下。

        美国诞生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除了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本土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其他战火。
        如果说独立战争美国人还可以因为性质是“御外”而感到自豪的话,那么南北战争留给美国人的,就只有创伤了。
        100多万美国人的死亡,意味着至少会有200多万人为他们流泪,这100多万人,有谁不是父母生的呢?况且他们还会有兄弟姐妹、子女和朋友。

        在美国人拍摄的南北战争电影中所折射出来的主题,不是北方军“正义必胜”,也不是南方军“壮志未酬”,而往往会绕开政治上的是非,去着重渲染“手足相残”的悲剧,因此你经常可以在美国的内战片看到,影片安排了两个立场完全不同的主角,效力于相互敌对的政治势力,彼此挥戈相向,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最后留下的,只有尸山血海,还有亲人朋友的眼泪。
        北方人会抱着同伴的尸体痛哭,南方人亦会对战友的死去感到悲伤;北方人会对飞来的子弹感到恐惧,南方人亦会躲在掩体下畏缩不前;北方人打仗英勇沉着,南方人亦视死如归;北方人追求自由理想,南方人亦誓死保卫家园;北方人会抢掠民宅,南方人亦会奴役黑人;北方人会喊“战斗下去,兄弟们!”,南方人亦会如此呐喊……
        在美国人的电影中,南方人的价值观依然像过去那样,很难令人认同,但你却可以清楚地感觉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当子弹射入南方士兵胸口的那一刻,他们是“死亡”,而不是被“消灭”了……
        这些电影的描写,早已超出了所谓“正统”与“反叛”之间的区别,从而上升到人性刻画的阶段。

        一个人,首先是人,然后是美国人,再之后才是北方人、南方人、美国黑人。

        近些年来,美国拍摄了不少反映南北战争的影片,其中不乏优秀之作,除了《光荣战役》和《冷山》这些公认的经典,还有两部片子亦具有相当的可观性:《盖茨堡之役》和《众神与将军》。

        好莱坞现在老拍“史诗巨作”,结果看来看去却发现,叫一万个人跑到广场上打架就叫“史诗”,坐上飞机飞到空中转一圈就叫“大场面”,男女走在一块必定接吻就叫“爱情悲剧”,敌人的子弹如蜜蜂群般飞来时主角居然还有空去聊天讲大道理就叫“人性光辉”,BOSS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要摆酷浪费时间最后被主角反过来干掉就叫“精神”……
        于是乎现在,无论好莱坞的还是国产的,每当我听到“史诗巨作”时,总会免不了感到鸡毛皮刺刺,立马避退三千舍。

        可是,《盖茨堡之役》和《众神与将军》的出现,却让我着实一回感受到了真正史诗之作的魅力。
        这两部片子其实是改编自“美国内战三部曲”,剩下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终极衡量》,目前还在拍摄中,估计2010年会上映。

        “任何人去评价一群人都是片面的,你一次只能评价一个人。”
        以上这句话,来自《盖茨堡》,说的是对黑人的看法,但也适用于美国的北方人和南方人。
        史书总喜欢简单地将这场战争中的人,片面地划分为南派或北派,但实际上,南方人有亲人在北方,北方人也有亲人在南方,《盖茨堡》一片里就揭示了,南北战争中存在过亲人朋友因效力于不同军队,结果挥戈相向的悲剧。
        还有就是历史上,并非所有的南方人都支持奴隶制,相反北方倒也有不少显贵之人拥有庄园、并养着一大堆奴隶,比如“某个”北方的常胜将军就是其一。
        正当我们中国的砖家们在“爱憎分明”地评价美国人的内战时,美国人自己却已经在认真地思考这场内战换来的得失,在美国人看来,南方亦有不少人是发自内心想保卫他们的家园的,他们只是不愿接受北方军的统治。
        简单对南北战争作出评价、以一个概述去衡量南北双方所有人,本身就只是以偏概全而已。在灾难面对,暴风雪绝不会因你信仰共产主义而优待你,子弹亦不会因为你供奉资本主义而赐予你金刚不坏之身。

        《众神与将军》里有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战火停歇之时,有个南方士兵闲着无聊,就与对面的北方士兵搭起话来,结果处在远方时,两人彼此戏谑、嘲讽对方的价值观,可相互靠近时,却又相视无语。最后,两人送给对方一点东西,然后一声不响地回到自己的阵营里。
        因为离得太远了,不了解敌人,所以觉得“敌人不是人”,只是一个应该被歼灭的对象,可是靠在一起时,就会发现,所谓的“敌人”,不过是一个意识形态与自己不相同的活人。

        对生命的高度尊重,是这些影片共同的特点。还有,就是影片里的角色,都很人性化。这两部影片对人性的高度还原,完全不亚于《帝国的毁灭》和《从海底出击》。
        人性化并不等于美化。所谓的美化,是指为南方的奴隶主制度擦粉、辩护、翻案、吹嘘其合理性。而人性化,则是将南方人士重新还原为普通人,展现他们的七情六欲,而不是将其片面地塑造成三头六臂的妖魔鬼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他们的价值观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是一句废话,但许多废话都是真理。也许南方人是恶魔,可一味地谴责恶魔,而不去思考恶魔形成的过程,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众神与将军》第一场战役结束后,当北方军的演讲人念出“相比较之下,你们的牺牲人数更少一些”时,没有一个北方士兵感到兴奋,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他们清楚地、痛心地感觉到,那些与自己相处多年的朋友们,在炮火中转眼之间就消逝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不会再与他们说话,不会再与他们一起生活。他们是一群生命,是活着的人,但在政治家和史学家眼里,只是数字而已,当这个数字的减少速度低于敌方时,就是胜利,就应该吹捧,高于敌方时,则只是被“感慨一番”而已,然后高喊几句漂亮口号,自然会有人继承他们的“不朽遗志”。

        除了对生命的思考,两部影片还将这一人性的反思延伸到了政治领域,以及战争的残酷。

        首先,许多南北战争电影在批判南方的奴隶制的同时,也不避讳北军真实存在过的抢掠民宅的暴行,而北方劳工的境遇,恐怕并不比南方黑奴好多少。但总的来说,北方军队还是更有资格自称代表“正义”
        可是,黑白却不总是那么分明,更多时候人们总是处在灰色地带,只不过北方军民比较偏白,南方军民比较偏黑。
        如果说政府是“父母”的话,那么国民则是“子女”,因此“父母”只要打着一个“为子女着想”的旗号,就可以赢得“子女”的支持——不管这个“支持”,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

        《盖茨堡》中有个情节是一个北方军官向士兵讲述战争的目的,解放黑奴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一般而言,这个情节之后就是听众们大受感染,纷纷挥手请缨参战,但导演却没有这么处理,他只是让军官讲完话后,默默地走开了,留下了一群正在思考的听众。
        那些听众,就是缅因的北方士兵,正如一位网友所评论的:“他们认为同缅因州所签订的从军协议已经到期,理应回家退出战争,根本顾不上什么解放者的崇高使命。最后出于上校的恳求才重返战场,并且在战斗中证明了他们不是懦夫。而被俘南军士兵的一席话也说明战争并不象宣传的那样简单,试问谁能不为自己的家园而战?——即使他身着南军制服。在这里,他己不单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叛军,而是一个保卫家园的战士。”

        也许在某些文人墨客看来,北方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在美国人民的眼中,北方军在这场无情的战争中,失去了无数的战友和亲人,流过无数次的血和泪,抛下了父母和子女,当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后,得到的,仅仅是在史书里写上“胜利”二字,以及无聊文人们的歌功颂德,此外无它,可实际上战争带来他们的心灵创伤却数之不尽,南方军亦是如此,普通老百姓和黑人更是如此。
        当东条英机舒舒服服地坐在桌子前写下几句蹩脚的歪诗,然后再喊上一句“武运长入”时,当小不死用一大堆漂亮的爱国口号鼓励别人去为他送死时,当魏巍、张宏志这些御用文人之流在撰写一篇篇华丽的马屁大作时,他们是否曾体验过战争最前线的残酷?他们是否曾感受到子弹飞来的那一刻,生命即将消逝的绝望?他们是否感受到长期在外扎营的士兵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任何一场战争,抛开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余下的就不过是“有效率地杀人”而已。
        我并没有因为看了这两部影片,而重新认为南方军就代表了正义,正如《众神与将军》里所说的,南方人追求自由,是可理解的,但如果将这种自由,建立在黑人的痛苦上,那就是错误的。然而,这两部影片,促使我更加平静地去看待这些历史。
        这只是两部客观的影片,两部近乎伟大的影片——我很少使用“伟大”这两个空虚的字眼。

        期待“内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我不是哈美帮,也不是仇美派,但我对美国始终谈不上有多大好感,原因倒不是什么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之类,这些都离我很遥远,我只能从书本上看到这些,而书本上的观点往往很片面,对于追求“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我来说,这些书籍不利于我了解美国。
        真正使我对美国产生反感的,还是来源于1999年美军轰炸我国大使馆的事,那时我的家乡还暴发了反美游行,记得当时,我的反美情绪可谓达到了极限。
        但是,我没少接触过美国人的东西,尤其是影视作品,从小时候看的动画片《猫和老鼠》,到那些得奖无数的“美国大片”,我都数不清到底看过多少了,如果说美国人的价值观对我一点影响都没有的话,那纯属扯淡。
        因此,我可以说始终是保持着距离去看待美国,避免自己对其过于献媚,或者过于盲目仇视。
        至于像战史沙龙上某些霉粉所摆出的“爹亲娘亲不如美国人亲”的姿态,只让我感到恶心。

        无论如何,反思是有意义的,反思万岁,感谢老美拍出了这些好片子:《盖茨堡》、《众神与将军》、《细细的红线》、《纽伦堡大审判(特别版)》、《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全金属外壳》……


        附:美国经典南北战争影片

        内战三部曲1:《众神与将军》
        内战三部曲2:《葛底士堡(盖茨堡之役)》
        (内战三部曲3《终极衡量》拍摄中)
        《光荣战役Glory》
        《乱世佳人(飘)》
        《冷山》
        《与魔鬼同骑》
        《南北乱世情》
  • 头像
    蔡骏
    小时候买过一盘世界著名演讲的磁带,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战场公墓上所发表的那段讲演,至今已成为美式英语的经典段落。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葛底斯堡”,也知道了那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的战役,北方开始战胜南方。
        几年前,有幸买了一张长达四个小时的碟片《葛底斯堡》,就是讲述那场战役的美国史诗巨片,也是唯一被认为是完全真实全景式的展现南北战争的巨片。那张片子看完让我激动不已,也由此对罗伯特李等当时的历史人物深感兴趣。
        那时我就知道美国人还拍了一部《葛底斯堡》的续集(实际上是前传)《众神与将军》,但一直没有找到过。上周末,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了《众神与将军》,可惜没有看全,我便从网上购买了一张完整版配很长花絮的的碟片,终于达成了几年来的心愿。
        相比较于《葛底斯堡》,《众神与将军》更注重对个人命运的刻画,尤其是主角“石墙”杰克逊,南军最伟大的统帅当属罗伯特.李,但最伟大的前线指挥官则属于杰克逊,他率领的“石墙旅”成为南军无坚不摧的部队。
        剧情和战争我就不多说了,导演着重刻画了杰克逊的宗教精神,多次大段引用圣经的段落。在杰克逊的眼中,南方的独立战争是上帝赋予他的使命,上帝必将使他获胜,使他的战斗具有了宗教圣战的气息——美国向来都是宗教气息非常浓郁的国家,至今在位的那位美国总统仍然保留了这种传统,而杰克逊的虔诚更超出了其他人,也使他自己受到了致命的伤害,轻敌大意地脱离本部,从敌军阵营返回时遭到自己人的误击,结果被本方的子弹击中,在截去左臂之后因肺炎而去世。
        仅仅两个月之后,南军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大败!
        罗伯特.李失去了“石墙”,南方失去了胜利的希望。
        虽然,无论是罗伯特.李还是“石墙”杰克逊,他们都是南北战争的战败方,若是按照我们中国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习惯,大抵是要彻底清算并将他们归入罪人行列,若按照以往我们编写的历史书,南军所有将领都可算是压迫黑奴的奴隶主阶级了。
        但历史的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罗伯特.李和“石墙”杰克逊,都已成为全体美国人共同崇拜的英雄,他们虽然是失败者,却虽败犹荣,虽然他们效忠的政府要脱离美国,并维持奴隶制度,但人们并不因此而鄙视他们,相反他们同样是美国精神的代表。
        南北战争的起因并不是奴隶制度,而是主权在联邦还是主权在各州的分歧,北方认为联邦拥有主权,南方认为各州拥有主权,这在先有州后有国的美国并不希奇。而罗伯特.李和“石墙”杰克逊首先忠于自己的故乡——维吉尼亚州,其次才忠于美利坚合众国,当维吉尼亚人民决定脱离美国时,他们唯有义无反顾地向昔日的同袍开火。
        严格来说,南北战争的双方都是为了自由而战,至少对于战场上的双方将士而言,并没有正义或邪恶的一方,他们都忠于自己的信仰,他们的正直善良和男人气概,足以令今天的美国人汗颜。
        而解放黑奴的命令,则是在南北战争进行到一半才下达,南方认为这是北方鼓动南方黑奴叛乱的手段而已。事实上作为个人,罗伯特.李和“石墙”杰克逊都反对奴隶制度,在电影中也反映了这些,罗伯特.李早在战前就已让自己家的全部黑奴获得自由,而此时北方大将格兰特家里仍然蓄养着奴隶(后来登上美国总统宝座)
        全片都充满了历史感,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件衣服都经过了主创人员的严格考证,力求做到最最逼真和还原历史,想必之下中国的电影则是太草率硬伤太多了。美国的历史虽然短暂,美国人却极其重视历史,尤其是南北战争的研究,至今已经有无数文学和电影作品了。不过,无论是三十年代的〈乱石佳人〉还是近年来的〈冷山〉,还有《葛底斯堡》和《众神与将军》,都主要是站在南方的视角出发,同情并美化着南方的人物和将领,也可见南北战争在美国人的心目中绝非正义与邪恶之战,美国人对南方的战败者抱有更深的同情,尤其是南方人自己仍然对战败耿耿于怀。
        但通过这场战争,也可以看出美国人的精神,美国如今成为世界头号国家,绝不是偶然,诚如幕后花絮中所说的“南北战争是美国人的《伊利亚特》”!
        期待再看到南北战争三部曲的第三部《The Last Full Measure》
        最后,让我引用海子的一首诗——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 头像
    Hendrick Z
    我承认第一次看时完全不在状态,连人都没来得及认清楚就半途而废了。重看一遍觉得真是战争片中的上品。能把十九世纪的陆军阵地战拍得如此详细的片子,至少我是第一次看到。如何临阵变换队形、如何在枪林弹雨下一步一步地前进(而不是很多影片中都可以见到的短暂而单调的冲锋镜头)、如何在形势不利时撤退、夜间如何用同伴的尸体当作盾牌抵挡子弹、如何穿过密林奇袭、被奇袭的一方如何重新集结整编……感觉上完全可以当作扫盲片来看了呀。就战争形式相近的影片而言,苏版《战争与和平》自然也是上品,只是由于侧重诗意与感染力,无法像《众神与将军》这样清晰有条理就是了。

    尤为难得的是,这样一个题材竟然还拍得很有人情味,而毫不显得做作虚伪。尽管现如今提起美国式煽情往往会被人鄙视,但美国人认真想打动你的时候,也决不仅仅是《勇敢的心》和《角斗士》那种程度啊……片头曲已经足够人感动一把,然后还有罗伯特·李对弗吉尼亚故土的赞颂,还有爱妻家杰克逊的深情祷告,还有张伯伦上校在曼萨斯之战前从容讲述着卢比孔河的往事,还有分属南北军的两个爱尔兰旅面对面悲壮的厮杀。对这般庄重而质朴的煽情,我素来是心甘情愿捧场的。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影片在南军身上倾注了更多感情,我本人的心却是向着北军的。所以,缅因20团最高!笑~~

    很漂亮的几句台词:

    “我要去宾西法尼亚,因为我不能留在一个听凭我的学生玷污他们自己国旗的地方。”
    “当年我们一起越过重洋逃避暴政,如今却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
    “战争是个错误,奴隶制也是。这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压迫。从《创世纪》以来,人们到处都是如此,每一个角落都是。但这并不成为我们忍受它的理由。”

    原本听说《众神与将军》是三部曲中的一部,看到结尾方知第三部还没拍出来。据说导演Ronald F. Maxwell在今年会自编自导一部《圣女贞德》,这个题材拍到吕克·贝松那个水平怕是已经很难超越了,不知还能不能有新的发挥。啊,总之,先试着把《葛底斯堡》搞到手吧~~
  • 头像
    思考的猫
        看一部近四个小时的电影需要的更多是体力和耐心,所以这种长度的电影往往很难成功,因为很可能片子的高潮还没到来,观众就已经疲惫了。我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这部长篇巨制的《众神与将军》仿佛被忽视了,或许因为大家听说它四个小时的长度便被吓倒,看了的对它评价也不是很高,在IMDB上它的分数是5.8,总分10分,这是个不及格的分数。
        或许出于我对历史的爱好,这部讲述美国南北战争前期历史的电影让我倒是看的津津有味,既然是南北战争,那么无疑涉及对垒的双方――南军和北军,刚开始我很难分清楚谁是哪方的人,这片不像我们国内拍的类似题材的片子,人物脸谱化,让你一看便知。该片则相当客观,人物又大都留着胡子,很不好认。事实上,该片主要从南方的角度描述这场战争,围绕的是南方著名将军“石墙”杰克逊的经历,对南方人保卫家园的气节表达了敬意和赞颂。长期以来,我们听到的南北战争是一场为了废除奴隶制的战争,事实上了解些历史的人都知道这纯属扯蛋,所谓废除奴隶制事实上是北方被南方痛扁之后的为争得民心的举动,而讽刺的是北方的很多将领倒是在庄园里拥有大批的黑奴。而到今天,在历史学界也有很多人认为依据当时法律,南方完全有理由独立,林肯才是违法跳起战争的罪人。好了,这些史学法理上的问题让教授们争执去吧,我们所知道的就是这场战争保证了美国的独立,同时也特别给南方人造成了巨大的伤痛,以至于南方人对“北佬”长期敌视。
        或许时间真的可以改变一切,如今,美国人对南北战争的视野更开阔,更客观,如李将军,杰克逊将军这样长期以来主流话语中的反面人物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赞颂。在这部《众神与将军》的一开头,林肯的特使便邀请李将军出任陆军总指挥去平定叛军,而李将军拒绝了这一在他看来要入侵其家园的任命。相反,他站到了林肯的反面,率领弗吉尼亚的战士保卫他们的家园,保卫他们的财产。保卫家园与保卫国家一直是本片中南方人权衡的核心问题,作为联邦制的国家,当时美国人的国家观念是跟我们不同的,如南方人往往把家园提到了更高的位置,在他们心中,他们家园土地上的房屋,田野,桥梁,仓库等等才是值得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去保卫的,所以他们不愿跟已经和他们矛盾重重北佬们们去“合纵”一个国家,而他们也把自己视为华盛顿的传承者,在他们看来,华盛顿奋斗的更大的意义在于追求自由,而非创建一个国家。
        煽情和渲染气氛是美国人的强项,片子这样的片断随处可见,让我一不小心就被煽着,比如开始当南方决定要脱离北方而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备战时,在一户大家庭里,母亲和姐妹们为两位即将出征的战士唱起动人的歌曲,母亲平静的说,“我们绝不恐惧于战争的最终结果,但将会有很多被爱的人离开人世,将会有很多惊心动魄并令人痛苦的时刻,在我们真正呼吸到自由的空气之前,在感受到和平于安全的甜蜜保障之前到来!”说完悲壮的话语后,又将一面南方旗帜交付到他们手中;杰克逊将军对他一位黑人随从说,“你这样的人总会获得自由,不论通过什么途径,问题是,只要南方政府能够敏感的首先并且更快想到这点,就可以令我们的友谊之链更加牢固”,当然,结果最先意识到这点的是北方,这个片断也暗示出在战争初始阶段并没有明显的所谓正义之分;还有那些曾经一同从爱尔兰而来的追求自由的兄弟们却要在对立的两个阵营战斗,含泪向曾经的朋友开枪射击;在战争的间隙,两位南北双方的士兵跨过河流以一口烟换一口酒;还有杰克逊将军为了一位死于肺炎的女孩哭泣,当他的一位同僚为这位不曾哭泣的将军为一个孩子哭泣疑惑时,一旁的军医说,“不,他是在为所有人哭泣”。总之,这部电影描写着战争给双方人民带来的创伤,同时歌颂着人们英勇的行为。
        应该说,这部电影是部试图超越成王败寇的常理歌颂一种保卫家园的信念的电影,虽然从长期看,当时工业化的北方对阵仍然处于种植园经济下的南方天然的具备着更大的胜算,但是这不是这部电影关心的,它更在于展现一种理念。当然,这样客观的超越是需要现实基础的,那就是美国毕竟在南北战争后就是一个统一国家,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能对过去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就如,我们如今也可以以超脱的态度看昔日中国历史上的内战中的双方一样。所以,我看完此片并没有生出太多人家咋样咋样,我们又咋样咋样的感情来,正如事实上,美国在南北战争以后的长期时间内南北仍然长期存在隔阂一样,只是伴随着国家统一的事实和时间的疗伤,终于,双方逐步从形式上的和解走向事实的和解。我们常说,一个民族只有在它强大的时候才能重视它曾经屈辱的历史,同样,一个国家也只有在他强大之后才能重视它曾经痛苦的或是丑陋的历史。如今的中国尚未统一,那条海峡仍然是一条危险的提示,提示我们一场统一战争仍然存在的可能性,所以在这个时候谈论反思和重视是奢侈的。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149737.html
  • 头像
    这部电影被低估了,事实上,直接描写南北战争的片子很多(《飘》那种不算),出色的的很少。公认拍的有观赏性的是威尔·史密斯的《光荣》。而罪还原历史的就是这部片子了。不过实际上,其实这是一个三部曲,《盖兹堡战役》是第一部,《众神与将军》是第二部,第三部是《最终战役》。有个冷笑话说,《众神与将军》出来后,教授南北战争的历史老师们可以统统做薪水小偷了,因为只要拿片子放给学生看就可以了。《盖兹堡》拍的还可以,不过南军里太多大腹便便的军人有点露馅,毕竟以当时照片来说,南军装备是在简陋的很。

    与我们中学教科书误人子弟的描述不不同,南北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独立宣言》的年代。说得直白点就是:一个州到底是否有权自行决定加入或者退出美国联邦体制。战争就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北方否认有权,南方则承认有权。所以中国人最近拿这个和美国佬说事实在是太聪明了,正好可以堵住某些人说某某地区是否有自决权的问题。

    黑奴问题事实上根本就不是个问题,格兰特本身就是个大奴隶主。而且南北之分,也不是以奴隶制来分的。其实打到后来,双方都有解放黑奴以争取民心的意思,不过林肯走在了前头。


    General Lee自南北战争始就几乎一直被赞誉,战后虽然有被清算(那啥威灵顿国家公墓就是他的地产,战后被充公),但评价相当之高,比他的对手格兰特将军可是要高的去了。在美国人心里,恐怕他就是一个法国人眼中的拿破仑,以及中国人眼中的关公之结合体。虽然我一直觉得盖兹堡打的相当有问题,但这人从来就是一个美国人眼中的完美化身。而且他出身很高贵,是美国意义上的贵族家庭,别的不说,他是华盛顿的孙女婿,而且当时是华盛顿家族的"族长",代表了整个华盛顿家族(因为华盛顿家后来没男丁,而他某种意义上说入赘了华盛顿家)。所以争取他的支持可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这就是片头国防部长要努力争取他,而他的加入又让南方人那么兴奋的原因。

    这片子的主人公是石墙杰克逊,石墙说的是他在奔牛坡大败北军的光辉战绩(就是影片中的第一次战役)。可惜他死的太早了。如果他还在,我想盖兹堡那种稀里糊涂,莫名其妙输掉的仗是绝对不会出现的。Lee将军太想赢了,而手头上可用的将军又太少。而且让我死活想不通的是,明明他刚指挥过弗雷德里克斯堡战役(盖兹堡战争前半年左右,就是影片中的第二次战役),为什么他居然会去选择打场地这么类似的,只不过是攻守角色互换的盖兹堡。如果盖兹堡不输掉,美国估计会多流几年血,不过北方获胜是肯定的,哪有国家队输给民兵队的道理。话说回来,北方的指挥官真的是个个脑残,优势差异那么明显的战争居然能打5年,还拿了个历史记录(美国战争史上死伤最多的一次,连二战美国死的人都没南北那么多),实在是不服不行。

    片子里另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是教授将军·张伯伦。此公寿命极长,差不多活到一战前夕(1828-1914),那时候参与南北战争的重要角色们应该都去见华盛顿了吧,就留下他一个,也真够寂寞的了。他成名于盖兹堡战役。具体事迹有点忘记了,大致就是在一个山头上1v3,打的三个团南军落花流水,鬼哭狼嚎,最后以刺刀冲锋的方式华丽了结。就是这仗的结果让Lee将军直接犯晕,打了最不该打的盖兹堡。《盖兹堡战役》里有相应的描述,不过描写的太轻松了,而且好像是说南军只有一个团来着。要知道,战前当时张伯伦的团有1000来号人,战后只剩下200人不到,80%的阵亡率!正常来说,一个部队死伤超过20%就要崩溃了(克劳塞维茨说的...),所以算是北军的石墙了。此公后来去了西部战场,参与了真正让他成名的冷港战役。一样是铁一般的意志赢得了胜利(换句话说就是杀敌1000,自伤800的华丽七伤,呃,是八伤拳...)。

    最后说实话,不怎么喜欢起美国军人,完全没有战术美感嘛。说美国人不懂战术的确蛮有道理,拿破仑战争过去才30多年,怎么一点皮毛都没学会呢。隔岸观火不是这么干地...美国人的胜利都是靠堆物资,哪有皇帝拿破仑那样的艺术感。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