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喜剧片  »  情迷高跟鞋

情迷高跟鞋  High Heels 高跟鞋

786人已评分
还可以
5.0

主演:维多利亚·阿夫里尔玛丽萨·帕雷德斯米格尔·波塞安娜·莉莎兰MayrataO'Wisiedo

类型:剧情喜剧爱情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状态:已完结 年份:1991 地区:西班牙 语言:其它 豆瓣ID:1300953热度:842 ℃ 时间:2024-08-14 12:59:59

简介:详情  在蕾贝嘉(维多利亚·阿布里尔 Victoria Abril饰)的童年时期,作为当红歌手的母亲(玛丽莎·佩雷德斯 Marisa Paredes饰)就为了事业而远走他乡,抛下女儿独自长大。蕾贝嘉一直想挽留母亲在身边,不惜...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在蕾贝嘉(维多利亚·阿布里尔 Victoria Abril饰)的童年时期,作为当红歌手的母亲(玛丽莎·佩雷德斯 Marisa Paredes饰)就为了事业而远走他乡,抛下女儿独自长大。蕾贝嘉一直想挽留母亲在身边,不惜间接害死继父,这一切都是枉然  母亲的光彩太耀眼,蕾贝嘉尽其一生去模仿追赶,想要成为母亲那样的人;同时,母亲的无情和永远无法超越的高度,却令蕾贝嘉对她充满妒和恨。她当上了新闻主播,嫁给了母亲的旧情人,力图让自己变得强大。但是母亲回来后,和蕾贝嘉的丈夫爱火重生,这让蕾贝嘉非常生气。她一怒之下把丈夫杀死,并坦诚了自己的罪行。  蕾贝嘉入狱后,母亲反省自己和女儿的关系为何变成这样。她要赎罪,要把正当盛年的女儿从监狱里救出来,让蕾贝嘉继续寻找幸福的归宿。
  • 头像
    法罗岛电影节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情迷高跟鞋》,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奇怪母女们藕断丝连的评价了!

    法罗岛帝国皇后:

    是卫士,是鬼魂,是替罪羊,是母亲。

    我们敏熙:

    阿莫多瓦一贯的有情但剧作糙。这里面男人写得挺莫名其妙的。

    张瀛:

    阿尔多莫瓦巧妙地将我们短暂而虔诚地相信的东西的荒谬与永恒的真理并列在一起。

    kc512:

    女儿和模彷自己母亲的变装皇后做爱,杀死作为母亲旧情人的丈夫,阿莫多瓦这次真的太大胆了。

    Kai:

    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最难看的阿莫多瓦电影,节奏拖沓,那些阿莫多瓦式的荒唐笑点也几乎没有了!

    zzy花岗岩:

    阿莫多瓦的绚丽色彩,配合着恋母情节,总给人一种惊奇之感。爱产生的恨之果足以令人遗憾终生~

    球球糖:

    异装癖+线人+法官这角色还是让我瞳孔一震。色彩艳丽,但情感没我想象得那么浓烈(或者说真挚。曲折的剧情还是挺有意思的。

    果树:

    阿莫多瓦的悬疑序列,在这部里因为带入了大量的温情元素,中和掉了许多荒诞感。唯一的不满是案发前的交待稍弱,太多内容交给了后边的叙事,有点失衡了。

    KIDult226:

    形式>>>>>>>>>>内容,过分的戏剧性导致角色甚至有些错位,所谓的爱与包容与女性主义都不够热烈也不够充实,只剩下性感(五彩斑斓)的艺指和牛逼哄哄的情欲戏可以一看。

    曲有误:

    就像片中提到的秋日奏鸣曲一样,一样是聚焦于母女之间的关系,女儿对母亲有着偏执般的依恋,母亲也苦于无法拯救女儿的困境,高跟鞋是她们之间纠缠不断的符号,即使是恨,也在恨你的同时爱着你。

    野凡:

    阿莫多瓦一次酣畅的挥洒,不仅尽情洋溢自己的美学,还在剧本上用心注入大量个人的哲思。救赎,爱的缺失,找寻,嫉妒,信仰,欲望让这部电影棱角分明,极具个人特色又包揽了大量普世伦理反思,十分成功。

    我略知她一二:

    奇男奇女奇情,女人的个性被模糊化,男人的个性被怪癖化,所有的情感仿佛都浮在空气中,因为不重要所以被随意吹散。所有的人物都是生猛的,没有最夸张只有更夸张,但是让你纪念的仍是那些最纯粹而原始的情感,那些歇斯底里而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用死亡来句读,一片荒凉无法消解的真相最后被仓促陈情,不可谓不爱恨纠缠。

    chriseternity:

    意外地好看!阿莫多瓦真的是比女人更懂得怎么拍女人的男性导演,五彩斑斓的色彩设计无疑于是对女性繁复杂乱内心的真实反映,而大胆的情节设计和颇有悬念的故事发展使得电影的可观性大幅度上涨(其中的情欲戏无疑是最精彩的),而女演员的表现更是锦上添花。一开始还觉得《情迷高跟鞋》这个标题没有什么意义,直到影片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高跟鞋才是影片的灵魂,它象征着这对母女之间早已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子夜无人:

    “这三个小时里,有三个女人见过他。和一个做了爱,和另一个进行了激烈的对话,还有一个发现了他的尸体。现在我想问,是否是你们中的某个人杀了他?” 异色和奇情的碰撞,无法熄灭的欲望与难以割舍的依恋,在阿莫多瓦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会被冠之以“病态”的,他们用大口大口的方式呼吸着,用热烈的气息搅动了你梦中的狂想曲。母亲有舞台,女儿有主播台,两个人的生命亦步亦趋地发生着追逐,一同把心碎的时刻用来娱宾;而男人的角色意图掠夺女性的地盘,于是变成垫脚石、牺牲品,变成只能住进女人的身体获得垂怜、然后不断变换身份迷失自我的万棱镜。她无法戒断对她的执迷,她也无法救赎对她的余孽,我们习惯在感情上论对错、分输赢,可是对错和输赢本身却不讲感情。爱与恨代代相传,日复一日地相互痴缠,可我只会更爱你、永远爱你、越来越爱你。

    #FIFF11#DAY5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 头像
    伊丫丫
    把情感纠缠于悬疑和谋杀,把泪水掩盖于纯正艳丽的温暖色块之下,把高跟鞋混合于手枪……《高跟鞋》是个古怪的片子。

    不能否阿莫多瓦影片中人物的痛苦,他们的痛苦大多来源于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重重障碍,然而阿莫多瓦执著于交流,并且对交流进行了深刻贴切的阐释和表达,因此,他在九十年代的全球化进程时期成为大师级人物决非偶然。在他的影片中,人们的情感交错着在时空中彼此贯穿,互相撕扯黏附着,只有用最怪异的方法才能将这纠葛解开。

    看看这纠缠不清的复杂情节吧——这样的故事并不讨好,有人说:“一部电影中,需要观众记住的要素绝对不许超过十六项,除非这片子是拍给黄药师他老婆看的。”但是一旦深入其中,它却如此令人着迷——因为它的主线和思想都非常清晰。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神经质的女儿先后杀死明星母亲的丈夫和情人,她认罪后坐牢,母亲突发心绞痛,在临死前替女儿抵罪,女儿后来和一个人妖法官生活在一起。

    对于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题材(我喜欢耸人听闻。阿莫多瓦一定也非常迷这个。),导演却并没有直指谋杀——甚至颇有些轻描淡写。与此相反,在影片开始便让女儿在机场等候母亲的时候去回忆往事,这样就奠定了本片精神分析的基调。

    我们注意到母亲和女儿的高跟鞋:母亲一直穿红色的,女儿则是不打眼的黑色。两双高跟鞋暗示了两个人的身份和命运:母亲光彩照人,她是一个强大而有天赋的人;女儿则是“一幅苦瓜脸”,性格孤僻。母亲是女儿心目中的偶像,女儿爱她爱得发狂。我们看到女儿固执地带着十年前与母亲一起买的耳环,在机场等待母亲时激动得浑身发抖,她一直模仿母亲,学母亲那样走路、说话,像母亲一样向文艺界发展。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她根本没有天赋。她是生活在母亲阴影下的可怜虫,并且始终无法摆脱这样的地位。她的爱是不完整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女儿略微有一点受虐倾向,她必须使自己成为他人生活的一部分,否则她便感到无比的孤独和痛苦。她无法靠自己的力量站立,“穿了高跟鞋的脚跳下来会摔伤”。母亲的离去让她备受打击,她有些病态地嫁给母亲从前的一个情人,企图从中寻找母亲的影子——她把自己看作母亲的影子,她嫁给贝尔纳这个行为更像是一次假想式的从自己到母亲的转化仪式。

    母亲则因为强大而过于独立了。她离开女儿只身前往墨西哥,一去便是十年。她依然爱着女儿,但是却害怕这种爱成为自己事业和生活的障碍,结果是她什么也没能带给女儿。但母亲并不幸福,她除了事业成功之外一无所得,“红色高跟鞋”也未必就是美丽的。影片中母亲住在地下室里,她解释道:“我从小就住在这座房子里,从通风孔能够看到街上行人的鞋子。”她从自己的贫困童年联想到女儿的不幸童年,并且感到内疚——甚至是一种恐惧,她固执地住在地下室里可以看作是对自己不负责行为的一种惩罚。

    第一次谋杀来源于女儿对母亲爱的索取,只因为母亲随口说到:“如果你父亲让我去墨西哥,我就永远和你在一起。”这个才十三岁的女孩便间接制造了一场车祸导致父亲遇难。然而母亲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依然离她而去。当母亲归来时,女儿的第二次谋杀便无疑是一种报复了,或者说是“爱杀”。她哭诉道:“我什么都不如你,只有一点,我得到了贝尔纳,可是你一回来就夺走他!”如果把女儿对贝尔纳之爱看作是她对母亲的爱的移情,那么女儿杀死贝尔纳无疑也是对母亲的谋杀——后来母亲之死可以看作对此的映证。用手枪来驱散高跟鞋带给她的阴影——这一点在电影画报上表现得非常清晰。她要摆脱母亲,摆脱自己不幸的源头:对母亲的爱。

    替代与模仿导致自我损耗,这就是女儿的悲哀。影片安排了两个次要角色与此呼应。一个是模仿母亲唱歌的人妖,一个是想要取代女儿地位的手语播音员。人妖同学是影片中起关键作用的角色——只有他一个人正确处理了爱与自己和他人的矛盾。他钦佩母亲,于是他模仿她,但是他不是她,他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自由和爱别人的权力。而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种分裂——分裂是后现代主义提出的大问题,阿莫多瓦表现了它,却没有对它表露更多的警惕和关注。

    于是影片中出现了一处断裂:女儿向全世界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却在法律面前撒了谎;母亲对上帝说了实话,却对所有人撒谎。创作者用情节上的巧妙转换——人妖对女儿的信任和爱慕掩盖了这处断裂,从而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

    监狱生活重唤了女儿对爱的体验:对自由和热情的向往,封闭状态中的舞蹈,友情的美好。她忽然晕倒,医生告诉她她怀孕了,同时这意味着她的新生。可是她不知道怎样洗刷自己的罪恶——表现在她不知道怎样安放那柄作为杀人证据的手枪。一个有罪的人还能够重新去爱么?一个亲手扼杀爱的人还能够继续爱么?母亲在临死前成为她的拯救者,同时拯救了自己。

    由此影片制造出真实与谎言的完美和谐——一种适当的坦诚,保持一定距离的爱,人们彼此相爱,但既不过分依附,也不相互孤立。这个观点在对当时(91年)的世界局势来说无疑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
  • 头像
    落萼袭衣
      亲情,与其余的情感相比,最特殊便在于它的与生俱来。它是一种浓稠同时隐忍的情愫,天生就含有某种牺牲意味。人们喜欢将各种感情划分成几个大类,有趣的是,许多情感到了浓处,都转换成了亲情。因此,亲情,变得难于解释与定义。就像片中丽贝加的一句代表性的话:“我成了你的影子。”

      也许每个女儿终身的假想敌都可能是自己的母亲,母亲成熟、优雅的身体成了懵懂少女心尖的一根小刺,这是被钦慕、嫉妒、赞叹和自卑混杂而成的隐秘心思,母亲的存在是一个威胁。我想每个女孩都有过童年时偷穿母亲高跟鞋的经历,这种向往和迷恋是一般男性无法理解的。但阿尔莫多瓦好像一个天才的心理学家,他最深刻的捕捉到了母女间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那种难以言说的既矛盾又交错的血缘亲情。与父爱那种“细而不腻”的表达方式不同,母亲对女儿的爱,往往掺杂着回忆、感叹、希望、得意和嫉妒,因为,她们都是女人。

      阿尔莫多瓦的女人大多坚强、敏感、有强烈的控制欲和征服欲、彼此间是密友,也是敌人。穿着高跟鞋的母亲离开了女儿,把她丢到了身后,走啊走啊,最后还是回到了她身边;而同样穿着高跟鞋的女儿报复了她 ,宽恕了她,然后,在窗外的高跟鞋声中,像婴儿一样依偎在她身上,送她离开。

      这就是女人,这就是我们。
  • 头像
    张熊熊
    【】里为电影情节概述,无兴趣者请跳过。。。。。
            

            浓烈的色彩,夸张的服装,突兀的歌舞和马德里大街的繁荣与败落,还有那连珠炮似的西班牙口音,再加上几个对待感情热烈又极端的神经质角色,构成了阿氏影片的大多数要素,他拍了那么多电影,拍来拍去,却都逃不过他那深埋在骨子里的情结。阿莫多瓦的童年经历就是一部电影,贫穷的生活带来的是神智的早熟,八岁时他被神父性侵的遭遇和信仰的丧失使得他的生活如同坠入了地狱,但是上帝将电影送到了急需逃避现实的他面前,他毫无悬念的沉沦了。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阿莫多瓦要在他日后的电影里不厌其烦的向我们展示离经叛道的情感——变性人、恋尸癖、同性恋,更别说那些无处不在的背叛和谎言了。
        《情迷高跟鞋》是部标志性很强的阿氏电影,说不上好,但也算是轰轰烈烈,他的电影总给人一种粗粝的感觉,说好听点是豪迈奔放,刻薄一些,即粗制滥造。
         【我先要顺一顺剧情,阿莫多瓦镜头下的人际关系总是让我头晕。瑞贝卡是当红歌手贝姬的女儿,她从小就羡慕着母亲的美貌和名气以至于当父亲想要阻止母亲去墨西哥发展事业时,瑞贝卡竟然对父亲痛下了杀手。她本以为没了父亲她和母亲就能永远在一起,没想到母亲丢下了她独自出国而且一去就是10年,这10年中,瑞贝卡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于母亲的效仿和超越,甚至勾引了母亲的前男友与其结婚,但最终,她也只得是一个小小的郁郁不得志的新闻播报员。10年后,母亲回到家乡举办一场演出,重逢的母女二人却处处显现出尴尬和隔离的迹象,电影里瑞贝卡去机场接贝姬的那一场戏拍的很妙,母亲根本就认不出来站在自己面前的女儿,而当她认出她后,第一件事情居然是夸赞她的香奈儿套装很衬她的身材。贝姬作为一名母亲是自私和自我的,一切的行程均是围绕着她来安排,留或是走,从来不会被一个小女儿的依恋所左右。瑞贝卡对于这样的重逢当然失望透顶,但她意在同母亲冰释前嫌重新建立一种新的亲密关系,所以她一一忍耐了。然后母亲来到瑞贝卡家,得知了瑞贝卡的丈夫居然是自己的前男友,而这个该死的花心男居然当即表示想要和贝姬再续前缘。这个诡异的组合在吃完一顿杀气腾腾的晚饭后移驾到了一个更诡异的地方——人妖俱乐部,今晚的主演是瑞贝卡的朋友同时也是她的情人勾魂女,她正是以模仿贝姬的台风而出名的。我想瑞贝卡和他(她?)打炮的原因大概也就是因为他很像自己的母亲吧。之后,出现了一个大胡子法官和他常年卧床的母亲,大胡子法官接到了一个电话,原来是有人发现了一具尸体,而这具尸体不是别人,正是瑞贝卡的丈夫。
        在审讯的过程中,瑞贝卡坚持否认人是她杀的,但而后又在电视上公开承认人是她杀的,当她被逮捕后,又开始否认她的罪行了,到这里为止,大胡子法官和我都有点抓狂了。瑞贝卡被拘留了,贝姬痛苦万分,觉得女儿的堕落完全是源自自己的抛弃,她暗暗决定要补偿这些年她所犯下的过错。瑞贝卡在狱中认识了一名志愿者,志愿者告诉她她的毒贩男友是警方的线人,前阵子失踪了,而她对毒贩男友的描述,都和瑞贝卡所认识的勾魂女惊人的相似,之后,瑞贝卡因为怀孕被大胡子法官保释了,现在她又开始承认人是她杀的了(oh my god)……她告诉大胡子法官她知道警察的那个失踪的线人是谁,但不知道此刻他在哪里,大胡子给了她一个地址,瑞贝卡过去后果然找到了卸了妆的勾魂女,结果,结果,这个勾魂女居然就是大胡子法官!!!!!好吧,我又晕了,毒贩男友,勾魂女和大胡子法官原来是一个人,而且毒贩男友那个身份根本就是打酱油的吧!!!当大胡子向瑞贝卡激烈表白的时候,瑞贝卡通过电视得知母亲在演唱会途中突发心脏病被送往了医院。两人赶到医院,母亲此刻已经生命垂危,她将瑞贝卡叫到床前,两人又展开了异常类似于“you killed him”,“no I don’t ”,”really?” ,”oh yes I did ”的这种超纠结的对话。好吧,至少真相已经浮出了水面,人的确是瑞贝卡杀的,而母亲的救赎就是临死前顶替女儿的罪名让女儿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在一场罪恶的交替后,母亲与世长辞,而女儿悲恸的扑倒在母亲的遗体上。】

        故事总算讲完了,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啰嗦,但是,我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在不产生误解的情况下陈述剧情了,这就是阿莫多瓦的电影,它百转千回的如此动人,让你不忍心忽略任何一个哪怕是无意义的细节。

        影片的最后一段是很令人动容的,贝姬已经虚弱到连枪都拿不住了,但是依然在上面留下了足以治罪的指纹,这不是罪恶的赎回,却是罪恶的传递,瑞贝卡的弱点是无法走出母亲所制造的阴影,而现在,她将一辈子都活在这阴影下了,因为她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也是母亲用清白替她换取的。影片中的瑞贝卡有着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只不过里面的娶母,是以对母亲的疯狂依恋为表现形式的,但是这种疯狂却是常见的,因为羡慕甚至嫉妒而模仿某个人,为了某个人而活着,所有的行为和表现都在发出一种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快看我,快来夸奖我”。这种疯狂的东西可怕又可悲,但是细看来又有一点点可怜,那是多么纯洁的情感,才会因为一点点瑕疵和摇晃而摧毁殆尽。但这种肮脏的纯洁,就是它打动人的地方,越是纯粹的东西就越是脆弱,而正是这种不长久,赋予了它格外动人的魅力。

        影片之所以会叫《情迷高跟鞋》,是因为从母亲童年时生活过的那个地下室的窗口望去,总能看到一双双造型各异的高跟鞋,而她每次从瑞贝卡身边离开,都伴随着渐行渐远的鞋跟点地的声音。高跟鞋,代表了女性的强势,正如阿氏作品里的大多数子弹,都是由女性射向男性那样,是一种性别的回归,阿莫多瓦又何尝不是时时刻刻在追随着这脚步身,用他的镜头,一次次的给予女性她们曾经丧失的自由。阿莫多瓦爱用红色,凡是陷入欲望漩涡的人们,身上无一例外有一部分是红色的,多到红衣红裤,少到嘴唇上的那抹艳色,那是一种标志,一种红到极处化灰的决绝。

        恋母本来是个很让人有共鸣的主题,却在阿莫多瓦的浓墨重彩之下被掩盖了,这是他的弱点,却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我喜欢那个男扮女装的勾魂女,也喜欢总是被瑞贝卡的反复无常急的跳脚的大胡子法官,还有那对在监狱里的同性恋情侣,一人特意犯下罪行只为了进班房陪她的女友。这些人,可以说是离经叛道的,是不洁的,但就如同破旧狼狈但姿色依旧的马德里那样,她们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姿态又是美的,虽然阿莫多瓦的配色夸张又做作,但我想那或许就是这个世界的颜色,它是一朵娇艳欲滴永不枯萎的鲜花,上面落满了灰尘。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