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莎乐美(Salome)的神话故事(尤其是王尔德[Wilde]1891年的改编版)中,莎乐美为希律王(Herod)献上“七层纱之舞”。但她要求施洗约翰(John the Baptist)的脑袋作为报酬,以此完成母亲的复仇计划。从那时起,观众就可以频繁地在剧场中看到一些禁忌行为的表演,比如性接触、宽衣解带和(所谓不小心的)走光。裸露在欧洲的剧场中逐渐成为一种稀松平常的操作,但在欧洲以外的地方,它至今仍然是导演、尤其是那些追求创作风格的导演手中一件强大的武器。他们使用裸体来刺激、震惊、吸引、激怒、挑逗或者骚扰那些毫无心理准备的观众,甚至把那些思想保守的观众强行变成这一窥淫行为的同谋。
“如果你通过语言就可以表达清楚,那么就没有绘画的理由。”(——爱德华·霍普)既然表达不清,那么语言的可行策略或许是加剧这种矛盾并制造更多谜团,而非尝试去梳理剥解它。
这是霍普为自己写下的悼词,尽管他形式上的葬礼只有8个人参加,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霍普大部分作品的最终结局。
导演将十三幅霍普的名画扩展为美国社会风情历史的个人画卷,与其说这些画卷上记载的是关于雪莉(美国女性的缩影)的故事,不如说电影画卷为每幅画赋与了故事幻影的外在躯壳,再通过观看者的想象自动生成它。
故事的幻影,并非故事
影片中塑造故事感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或者说充当影片叙事内容的材料大致有以下几种):
台下人物与台上演员同步朗读剧本的片段尤为亮眼,像是《等待戈多》中埃斯特拉冈与弗重复同一段话(霍普画中的每一个孤独的小人物似乎都在等待着他们自己的戈多),“学语”通过反复解构了话语及其支撑的世界,加深了宿命的虚无与无助感。
报纸与剧本或许象征了一种他者的话术与被建构的现实,这种现实与眺望向窗外的现实纠缠着,难分彼此。
诸此种种,如果将影片抽离支解,格式化为不相关的镜头、音频与文本的话,那么组成这个文本的便是“报纸”、“信件”、“收音机中的演讲稿”、“剧本”、“哲学著作”等等,毫无准备地直视这些文本无疑是荒谬的,无法让人获得任何故事的连缀感(尽管它们都勾画了特定时代与时代中人物的精神面貌,但是这样材料的堆积依旧不是在讲故事,只是搬运材料罢了),然而具有无调性的噪音、霍普画作的还原构图、先锋剧场式的人物互动、镜头的偏转与运动——这些伟大的招魂仪式使得叙事的幻觉感从材料的堆积中呼之欲出了,但是这依旧不是故事,只是故事的幻影,内部缺乏有生命力的联结。
然而正是这种不是故事,却胜似故事的幻觉感,塑造出一种微妙的模棱与神秘感,颇有《等待戈多》中人物对白的况味,仿佛每幅画作中的人物都在等待着他们的戈多,宣告着人生本质为虚空,并不经意地假托代言说出导演意寄的重要事实。
另外,文本之间参差隔绝的对话层塑造了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无法理解的冰冷现实,加重了一种宿命般的孤独感,这也就是霍普画作的重要主题——男女之间恒久的隔阂,人类之间的无法沟通,使得他们虽处在同一个时空,却又如此疏远,如此靠近。n
火车、恐龙与庞然大物
火车也是爱德华·霍普的表现主题之一。
事实上,在影片中虽然并没有直接出现火车,却有着不少火车飞驰而过的画外音、火车闪疾的灯光、甚至是呼啸而过带起的阵阵狂风。
车灯摇过留下影的变迁或许象征着历史的流移与时间的消逝,而人面对它时孤立无援,旁无所依,只能被动地接受灯光流转、稍纵即逝的现实。
当老头把门打开时,尖利的狂风听来像是远古恐龙的嚎叫。
剧本朗读片段有类似的描述与暗示——“只要恐龙没把我们踩扁”
不妨将恐龙、火车等而视之,导演似乎倾向于启发观看者——它们都是硕大的庞然之物,而人在面对庞然大物时,别无选择亦没有出路,只能祈求“恐龙没有将我们踩扁”——火车则也是类似恐龙的巨大意象,在霍普的画中,它们好像都以一种直挺挺的压迫感逼视着身处其间的人物。
接下来的画面尤为吊诡——
分割走廊的柱子被画外的伟力抬走,剧本的朗读者走到了画幅中央,然后以一种极其自然的姿态盯视着观众,道出颇有存在主义色彩的独白——
及时行乐——普遍的主题——或许是孤独渺小的人在宿命般的庞然大物面前少有的抉择之一。
事到如今,观众才发现其实观看者从来都不是老爷爷,而正是凝视画幅的我们,直到她将目光盯着我们时,才背后发凉地醒悟过来;我从来没有对于影片中演员的凝视感到那么恐惧过,或许是因为我意识到我看到的是幽灵的本体。当我在黑暗中直视画中女子的眼睛,我知道那是入口,我从未离霍普的画那样近过。真正恐怖的幽灵是不现身的,它们长久地居藏在霍普的画中。
剧场式的窥淫
如果说这部影片有什么最值得肯定的创新,那便是使得画中的人物运动起来,仅此而已,但是在场景中的人物使得原本静止的画幅成为窥淫的剧场。
这个概念我最初在帕帕约安努的剧场实验《Inside》中看到的,我以为和这部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论文是这样描述这个概念的——
说的真好!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自我沉溺和所有动作的孤独感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窥淫正是这样一种带有宗教体验的神秘仪式。
阳光洒落的窗子
霍普曾经坦言:“孤独被过分夸大了”,但是阐释与解读的权利终究是归于看画者的。
霍普画中的窗子是虚幻的,好像勾勒的只是窗子的幻觉,因为从这个像是窗口的途径无法窥见外面的任何实在的东西,看见的只是又一重屏障。如果说窗子的光明象征着希望,那么霍普画中的窗子正是对于希望的否定,窗子的幻觉只是徒留人以逃离的幻象,而这种幻象形同虚妄,任何人都无法从中逃离,而最终皆为困兽,笼居其中。
霍普似乎在大多数画中都留了窗子,正如前文所言,这依然只是窗子的幻觉,说实话,霍普描状的窗户令人深感不安,窗外的景物像是画中画一样虚幻不真,那么外面透过来的光又意味着什么呢?
像是被虚无照亮,是一种目光的凝视,还是一种分割与组合?精神世界的窥探?告密?
又或许是有关情节中提到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室内光与窗外景像是难言的囚笼,又像是沉默的锁链。
那么他们从画中眺望见的到底是什么呢?
无从知晓,只是感觉远方的景物看起来那么接近,却总是在可以触及的距离之外,好像霍普永远迷恋着一个窗后的暗影。
至上主义风格的加入
雪莉侧躺的身影仿佛马列维奇的画作,承载了某种同样不安的预言感。
镜头的凝视由雪莉的高跟与脚尖,再放大过渡到洒入室内的阳光,霍普的画作被赋与了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风格,具体的表现对象被取消了,而在纯粹的形式之上,更高的意蕴和内涵得以传达出来。
其实锐利的色调与大幅的块面本身便是霍普画作的重要特点,结尾无非是将这种特点做了至上主义风格的类似提纯。
画外的幽灵
n画外神秘的杂音,倒影诡异的分割,默不作声的男人与女人……影片中霍普的画里有着太多太多的幽灵,来自不确定的未来时空。
男子的脚步声与忽然出现令我恐惧,幽灵,无处不在的幽灵,配合宗教式的姿态,使得一切变成朝圣与招魂的仪式。
因此新闻或许象征了某种幻想介质到现实世界的回归,在精神与现实世界中双重流动着的时间借此标刻下来。
n
n
许多导演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致敬名画,名曲,但都是惊鸿一瞥。
而有部电影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100%还原了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的名画,还直接用这13幅画”拼凑”成了一部故事饱满的电影。
《雪莉:现实的愿景》
Shirley - Visions of Reality
这部足以称为惊世骇俗之作的电影,相信无需赘述,光是剧照就很吸睛了。栩栩如生的画风除了惊叹便是好奇。
▲场景二:原画「Hotel room」, Edward Hopper,1931
n
▲场景三:原画「Room in New York」,Edward Hopper,1940
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一次爱德华·霍珀作品回顾展。并且这位“策展人”一定不是一般的画迷,而是狂热分子。
古斯塔夫·德池
Gustav Deutsch
事实也确是如此,这位名为古斯塔夫·德池(Gustav Deutsch)的奥地利导演,同时又是建筑师和实验艺术家。
为了打造这部他的处女作实景真人电影,他亲自赴美国博物馆观察霍珀的原画,记录下最为准确的颜色值,所以才有了电影中绚烂又不失美感的色彩与灯光。
▲神级灯光效果,古斯塔夫·德池正指导演员
01
一个女人引发的…
▲场景一:原画「Chair Car」,Edward Hopper,1965
《雪莉:现实的愿景》无疑是古斯塔夫·德池一次对艺术创新的渴求与尝试。如果说只是重现了13幅画,并将它们拼成一部电影未免有些低估这部电影。
关键的一点在于,如何做到毫无违和感将这些画串联成线?
▲舞蹈演员Stephanie Cumming
可以说导演非常了解霍珀的画,他所选择的所有画作的共同点在于其中必定会有一位女性角色。
这是谁我们无从知晓,但导演在片名里便告诉了观众——雪莉。
▲场景六:原画「Morning Sun」,Edward Hopper,1952
可能连霍珀本人也一脸懵,“我都不知道她叫什么。”这也是导演的厉害之处,他赋予了女性角色新生命,让她活了起来,一位生活在美国名为雪莉的女演员。
而整部电影从纯致敬瞬间升华为一部讲述了一个女人在三十年间所经历的种种,恰好,每一部画作的创作时间又和女子电影里发生事件的时间完全吻合。导演想通过一个女人的思想,情感和反思让大家看到三十年美国的历史。
02
浮浮沉沉三十年
▲场景九:原画「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Edward Hopper,1959
从第一张画作的创作时间开始,1931年8月28日到1961年8月28日,雪莉从30岁到40多,到5,60岁,理应容颜大变,但在电影中30岁的雪莉与60岁的雪莉几乎毫无差别。
▲场景一中雪莉的书
导演在开头与结尾设计了前后呼应,雪莉坐在汽车座上看书等待,并用全程内心独白的叙述告知观众发生的一切都是雪莉脑袋中的想法,抑或是她对往事的回忆,也可能是她书中读到的全部。
▲场景五:原画「Hotel Lobby」,Edward Hopper,1943
雪莉作为一位坚定的,解放的,政治上左翼的女演员,她代表了那个时代美国大多数中产阶级。这段时间里,美国并不平和,政治,社会,文化的大动荡,让土地和人民永远的改变了。
导演设计在每一幅独立故事开始前,都会用广播读报新闻的方式交待那时所发生的社会情况:
▲场景三:原画「New York Movie」,Edward Hopper,1939
这些不可磨灭的记忆经由雪莉参与其中,自我评价着周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为经济萧条剧场行业的破败,剧院被关,失业的雪莉只得成为影院引导员和报社秘书,也解释了画作里不该是女演员的问题。
▲场景四:原画「Office at Night」,Edward Hopper,1940
总之,这些所谓中产阶级所感受到的时代变迁,也是爱德华·霍珀一直想要表达的,他的画作经常被人称之为中产阶级的愁思,但更多的是超细腻的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03
现实的愿景
(VISIONS OF REALITY)
▲幕后拍摄揭秘
画作成真本来就很难了,但如何准确表达那个时间下的社会现状和如何使“画作”更加生动是难中之难。
前者已经解决了,后者导演也完美呈现。
▲幕后拍摄揭秘
他将我们的听觉放大,用各种环境音效让观众能更清晰地感知到镜头外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比如朝窗底下看的雪莉被闪光灯闪到眼睛,或是道路拥挤发出的车鸣等。
▲场景十:原画「Woman in the Sun」,Edward Hopper,1961
导演给足了画面感,不管是灯光,色彩,还是声音,只要你细心看细心听,就会身临其境。
当然,导演的野心不止于此。
▲VISIONS OF REALITY展览,2008
现实的愿景(VISIONS OF REALITY)的出发点是视觉艺术领域。
电影只是他所采用的一种媒介,与他一同去美国求教的好友,也是负责电影场景的艺术家汉娜·施梅克(Hanna Schimek)就已经通过艺术装置展览将电影中的场景展出。
▲VISIONS OF REALITY展览,2009
现实的愿景(VISIONS OF REALITY)这个项目是绘画,建筑和音乐领域合作的结果,是将绘画进行可视化的过程。
▲VISIONS OF REALITY展览,2013
汉娜·施梅克将原画尺寸1:1还原成现实,画作中的床甚至有3米,而这些电影场景变成艺术装置进行展览后,对于来看展览的人来说,其实是一次幕后揭秘之旅。
▲VISIONS OF REALITY展览,2013
电影中非自然光的运用是如何通过另类的方法达到画作中的效果,什么道具是真实的,而什么风景只是背景墙而已,你更会惊叹于他们匠人般的工艺手法,甚至还可以演一回雪莉,让自己变成画作里的主角。
▲VISIONS OF REALITY展览,2009
所以你会发现,导演古斯塔夫·德池虽然没拍过几部传统叙事长片,《雪莉:现实的愿景》也是他的第一次挑战。但它的创新性可以说是不可比拟的。
不管是固定镜头语言,还是完美的场景设计,包括扩展到装置艺术展览,实验影像,都是一次全新的艺术尝试。
▲幕后拍摄揭秘
而现在的许多人连尝试都不敢尝试了,他们用着千篇一律的套路达到让观众一时爽的商业目的后,就不想再进步。
人人都跟风学习的好莱坞大片体系,也许有人还没学会就已经被用烂了,但大家也都乐此不疲,创作者们也就没了所谓的艺术追求,没了艺术创新,也就没了艺术。
▲VISIONS OF REALITY展览,2008
不过现在观众的审美已经日渐觉醒,他国倒不清楚,我们的国民确实是的。也是因为烂片看多了,大家想看点好片了,所以更多的独立电影,艺术电影在慢慢崛起。所以,我们也是时候该拾起自己的艺术追求了。
▲幕后拍摄揭秘,导演指导演员
古斯塔夫·德池可以仅通过几幅名画就创作出视听极佳且有反思历史的的作品,我们也可以通过一本名著,一幅名画,一首名曲唤醒内心的艺术细菌。
不吹不黑,关注了我们AME的朋友一定都是有艺术追求的人,我说的没错吧?
感谢大家的支持!n
—End—
/素材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Chair Car, 1965
Hotel Room, 1931
Room in New York, 1940
New York Movie, 1939
Office at Night, 1940
Hotel Lobby, 1943
Morning Sun, 1952
Sunlight on Brownstones, 1956
Western Motel, 1957
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 1959
Woman in the Sun, 1961
Intermission (also known as Intermedio), 1963
Sun in an Empty Room, 1963
这部作品至少要看两遍:第一遍没字幕,第二遍带字幕,先欣賞,再細品。
1.给墙壁刷上颜色
2.挂一两幅画
3.装个大大的玻璃窗
4.使用纯色极简窗帘
5.使用纯色极简床褥
6.使用纯色极简家具
7.一个吊灯,一个台灯
8.你穿着纯色的裙子
9.你就住在了艺术品当中
10.成为主角
这部作品至少要看两遍:
第一遍没字幕,第二遍带字幕,先欣赏,再细品。
因为字幕的出现会影响观感,这也是为什么片中出现字幕的地方也只有黑屏及片尾。
看完依然不了解其中的内涵没关系,但我希望你再去了解一下爱德华•霍普,以及他的作品 :
香港地区把该片译名为《十三个雪莉》,可想而知,里面蕴含了十三幅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