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解放黑奴

解放黑奴  自由路上 / 自由への道 Emancipation

246人已评分
很差
2.0

主演:威尔·史密斯本·福斯特格兰特·哈维大卫·丹曼史蒂文·奥格夏尔曼·宾瓦伊曼尼·普勒姆保罗·本-维克托穆斯塔法·沙基尔戴夫·戴维斯罗尼·吉恩·贝尔维斯杰拉德·班肯斯AaronMoten杰森·华纳·史密斯沃克·巴宾顿马克·阿什沃斯唐纳德·保罗蒂莫西·辛里奇斯

类型:动作惊悚导演:安东尼·福奎阿 状态:正片 年份:2022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35099708热度:329 ℃ 时间:2024-08-15 12:19:46

简介:详情  威尔·史密斯饰演真实历史人物:饱受折磨后逃出美国南方奴隶主奴役的黑人彼得、美国奴隶制的著名“证据”照片的主人公  影片风格被描述为比起《为奴十二年》,更像梅尔·吉布森执导的《启示录》,Willam N. Collag...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威尔·史密斯饰演真实历史人物:饱受折磨后逃出美国南方奴隶主奴役的黑人彼得、美国奴隶制的著名“证据”照片的主人公  影片风格被描述为比起《为奴十二年》,更像梅尔·吉布森执导的《启示录》,Willam N. Collage写剧本,故事来自彼得的真实经历:他从奴隶主手中逃出,忍受着冷血的猎人的追杀和路易斯安那州危险的沼泽,一路向北。而当逃到北方军中,接受检查时,彼得露出了自己被种植园中的监工鞭笞得累累伤痕的后背。这一幕被拍成了著名的照片“被鞭打的脊背”(the scourged back),刊登在1863年5月的《Independent》,以及当年7月4日的《Harper’s Weekly》。该照片成为美国奴隶制残忍暴行的证据之一,发布后推动了废奴运动和促使许多自由的黑人加入联邦军,并流传到世界各地,传言称这张照片使得法国等国家拒绝从美国南方购买棉花。
  • 头像
    三盅

    令人震撼的电影,以近乎黑白的低饱和度色彩突出主题,没有悬念,威尔史密斯将因此片而再度封神。最让人动容的一幕是母亲为了不与儿女分离而把整条胳膊卷入机器滚齿中。

    为何要打南北战争?是林肯的人权意识发作?当然不是,是因为南方使用近乎零成本的黑奴而获得贸易优势,解放黑奴只是解决南北贸易冲突的副产品。

    本片大部分篇幅落在追逐与逃亡,黑人只要知道林肯是大救星就足够了,只在后面一小段才给大背景一个精确的定位,终究没令人失望。但值得拷问之处在于,南方得到黑奴的成本如此低廉,与追逐逃奴高昂的成本严重不匹配,事实上本片付出的成本是生命代价,之于一个对黑人智慧有着充分认识,甚至有些敬畏的白人士兵来说,有些离谱。

    当威尔史密斯跟随北方军打回家园时,影片的情感升格为加以克制的复仇。

    本片充满黑奴的祈祷,却在最后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精神实质:从来没有救世主,空谈正义是虚无的,谁奴役你谁就是你的敌人,谁为自由而战谁就是英雄。

  • 头像
    小苗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慨你知道是什么嘛?不是男主的勇气和智慧,不是他这逃亡者一路上所遭的罪,不是追杀者一路上的凶狠和那种压迫感。

    而是在电影结尾,男主“衣锦还乡”的时候,他和曾经一起在庄园里黑奴相遇的景象。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副劫后余生,家人团聚的温馨场面。可是在我看来,整个画面是充满了讽刺,甚至有点无厘头:

    一个是过沼泽,杀鳄鱼,钻树洞,偷蜂蜜,和“黑奴猎人”近身肉搏,历经千辛万苦,死里逃生的人;一个是什么都不用做,只是维持原来生活的节奏,安安稳稳过日子。但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那个历经千难万险充满勇气和智慧的男主,和那些什么都不用做,只是继续呆在农场主里,眼神呆滞的黑奴,获得了一样的结局:自由。甚至,男主还不如他们,因为男主被迫参军,他还要奔赴下一个战场,他甚至谈不上完全的自由。

    当男主和曾经种植园里的黑奴再次相遇,四目相对的时候,不知道他们各自都在想什么。我想,那一望,两个人真的感慨万千。尤其是男主,他会不会觉得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他多少次冒着生命的危险,无数次在绝望中向上帝祈求,到头来,他的结局还比不上那个什么都不用做,安安稳稳混日子的人。至少那些黑奴,既获得了自由,又不用继续上战场,排成人肉盾牌朝着枪炮冲锋。

    电影中,最后重逢的场景里,那些安心呆在种植园的黑奴,对男主投来的目光,充满了羡慕与不可思议,但是再过一段时间,当他们看到男主重新归队,走上战场的时候,而他们自己已经可以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日子的时候,还会羡慕男主嘛?

    电影最后的这个场景,真的把我整破防了,我之前所有的被影片所勾起情绪:为追逐而紧张、为男主而担忧、对他的勇气所欣赏、对他的坚持和毅力而敬佩,在电影最后的一瞬间,全部化作为可笑。可笑的是,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在大环境的趋势和潮流下,在宏大的命运当中是如此的不值一提。

    电影是发生在100多年前的真实故事,100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故事也无数次的在身边重演。无数人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改变命运。是的,很多人的确做到了,但是有更多的人最终还是被命运的大浪所吞噬,所有的努力和奋斗,被命运的大潮无情击碎。这种感觉我相信很多小镇做题家会深有感触,自己拼死一搏,考入名校,进入大城市工作。自以为和那些留在小镇的同学相比,自己通过努力,逆天改命。可是一场意外,一场经济的衰退,一波房价的大涨,甚至只是一次裁员,你的幸福指数会迅速跌回和小镇同学一样水平,甚至你看着他们995的工作,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可自己年届30,依然孑然一身,整天在大城市的出租屋里捧着手机,在短视频或者游戏的虚拟快乐里麻痹自己。到底谁更加幸福呢?

    当然,我绝不是在宣扬奋斗无用论,只是当命运把自己的努力击碎的时候,要如何学会和自己和解。就好比你面对一个比自己强大无数倍的对手,你并非没有获胜的机会,但是当你失败的时候,也无须自责。你唯一要做的是,做好准备,等待下一次和命运这个对手,再次在擂台上一决高下。

    如同男主,也许在重逢的那一个刻,会觉得些许命运的荒诞和讽刺。但是,我想他也会很快和自己和解,毅然地踏上战场,用他的勇气、智慧以及虔诚的信仰,再一次投入到和命运的抗争当中。

  • 头像
    动作院线

    《解放黑奴》。8分。

    安东尼·福奎阿导演,威尔·史密斯主演作品。

    多年前我就赞扬过威尔·史密斯选片的眼光,真是一绝。这片子和《荒野猎人》一样,都是一个人撑起一部片,但故事并不单薄,表演十分精彩。

    关于解放黑奴在历史上的评价已然趋同,无疑它是对人人生而平等最好的印证之一。只不过这场运动,曾经于黑人和白人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影片根据著名的历史真实存在的照片黑人主人公彼得的“被鞭打的背脊”演绎而成,威尔史密斯独挑大梁饰演彼得,而在片中,他被猎奴者称呼为大棒、小子或者狗。

    总是有思想的人在每一次事情爆发前第一个站出来,彼得在干活的时候听到了一个消息,总统林肯宣布所有的黑奴都被解放,黑人获得自由。于是他计划在被杀之前逃跑。而要逃跑,就必须穿过沼泽地面对鳄鱼、蛇以及种种致命物的捕杀,更要命的是猎奴者带着猎狗在后面紧追不舍。

    彼得的智慧和勇敢帮助了他。即便行过死荫的幽谷,也能得到上帝的牧杖。

    这片子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 头像
    特利安Torian

    荣耀的印记不是在皮肤上,而是在人的心中。

    ——路易斯·塔潘在一八六三年一月一日《解放宣言》正式生效时的演讲

    注:路易斯·塔潘

    注:《解放宣言》原文是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正是本片的片名。


    总结

    本年度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真实性和宏大感并存,最后的战争场面相当精彩,属于巅峰水准。总而言之,这是年度最佳电影,完全超出我的预期。这也是目前为止第二次革命战争题材的最佳电影,原本这个题材的最佳电影《光荣战役》与之相比也显得幼稚和儿戏了。

    注:第二次美利坚革命


    在我国,删帖封号是很常见的事。然而,诸位大可以回想一下,有没有人在豆瓣经常被删影评和书评并因此被封号的,我想我可能是唯一一个。

    上次驳斥新近出版的一本吹嘘R·E·李将军的垃圾书,让豆瓣给我删了书评,我是挺意外的,毕竟就算以我能想象的最严格的审查标准,那篇书评本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我国,有没有问题不是老百姓说了算的,是政策说了算的,而且政策让人看起来总是随心所欲变化多端的,比如我一年前发的文章,整整一年完全没问题,一年后突然因为违法而被删帖封号,诸如此类,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言归正传,这次《解放黑奴》一出,我就迫不及待看完并写了一篇万字的影评,我是做好了被删帖封号的打算的。之前豆瓣封了我将近一年,这个电影出的那天恰好赶上我解封那天。果然不出我所料,三天时间,影评就被删了,我又被封了一周。现在一解封我就回来写了这篇新影评。

    批判奴隶主,被删;赞赏解放奴隶,还是被删;阐述事实和真相,被删;揭露谎言,依旧被删。这就是现实情况,这正常吗?不,这显然是对公众理性的犯罪行为。所以不要忘记你的支持,让人们知道还有不肯跟罪恶妥协的人。

    不论是历史、现实还是其他一切,他们都不愿意让你了解真相。这个电影让他们联想到了什么?就那么害怕我的影评?

    我的影评被删之后,一天时间,影评区真正的成了群魔乱舞,没眼看了。

    出于良知、责任和义务,我必须再发一遍对这个电影的影评,但原文肯定是发不出来的,现在在哪里都不可能发出来。我能说什么?

    想看原文请加我的qq(2570502551),我会私信给你影评被删前的网页存档。

    我原先的《解放黑奴》影评发布后很快获得了四十个赞和很多留言支持,考虑到本片的受关注度,这是不寻常的,但却是令人欣慰的,也是正当的和本应该有的情形。毕竟,专业的、凭良心讲话的、阐述事实和真相的、揭露谎言的影评得不到支持,反而是哗众取宠、颠倒黑白、胡言乱语、是非不分的影评被吹捧,难道就正常了?

    人类可能永远不会建成人间天堂,但经常能造就人间地狱。你们在写影评和留言以及点赞的时候,应该想一想你们想给后代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就算不想后代,也该想想你们自己!也许一条影评的影响力还不够大,但如果从每一条影评到社会中的每一个意见都是没有道德和良知的,那么看看历史就知道,堕落的社会确实有成为人间地狱的巨大危险。我们难道不应该避免人间地狱吗?还是说,我们早就处在人间地狱里了,几千年来一直如此,我们不该尝试改变吗?


    对于那些狗屁不通的经济决定论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利益之争的龌龊说辞,我也不想再驳斥了,贴一段我几年前写的介绍废奴主义者的文章足够了。

    废奴主义者

    废奴主义的源头是启蒙运动,头几位先知生活在十八世纪,随着第一次美国革命而崛起,但那时他们还称不上是后来的真正的废奴主义者,后者因无与伦比的道德标准而享誉世界。真正的废奴主义者第一人是威廉·劳埃德·加里森,他的思想在1820年代开始萌芽,他在1831年正式发起废奴革命,也宣告了废奴主义者的诞生。

    我们会尽一切努力,推翻奴隶制这个在地球上被目睹过的最致命的诅咒。
    ——美利坚反奴隶制协会成立宣言,一八三三年

    废奴主义者指要求即刻无条件彻底废除奴隶制的人,他们为了自由和平等的崇高目标甘愿受尽一切磨难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严格意义上,十八世纪主张逐步解放奴隶的人,十九世纪只宣称反对奴隶制但不承认平等的人,都不属于废奴主义者。认定一个人是不是废奴主义者,关键要看他有没有依据上述原则做出实际行动。

    从1830年代开始,随着对社会问题兴趣的增加,人道主义的传播,新英格兰思想中麻木的冷淡主义瓦解了,它的良知不能再对奴隶制采取漠视的态度,新英格兰的良知自1761年第一次革命以来,再次慢慢地苏醒了。奴隶制势力的蛮横无礼从未激起如此深刻的仇恨,自由与奴役的碰撞,迸发出可以燃烧周围一切的火花,怀有普遍改革计划的改革者的每一次集会,都为这种燃烧提供了大量的可燃物。这种撞击不止在一颗北方的心灵中发生,其劈啪作响的撞击声响彻整个新英格兰,引起了南方的愤怒和波士顿统治阶级的极大关注。废奴情绪在这些清教徒的后代中迟早要引起轩然大波,反抗的浪潮也一定会在北方人的子孙中风起云涌。占统治地位的工商业利益集团一刻都不容忍会使其南方客户疏远的运动。新英格兰的社会良知和个人利益之间发生巨大碰撞已经在所难免。

    这些新英格兰的废奴主义者,无论男女,都是非常有趣的人。他们都是出色的斗士,总是直抒胸臆,信念坚定。他们在斗争中毫不容情,不怕任何欺骗恫吓,就像加工过的山核桃木手杖一样既有韧性又有强度。南方和北方的反动派算是遇到了对手,所有邪恶势力惯用的武器,压制和恫吓,在废奴主义者那里,就像从前在贵格派那里一样失去了作用。

    奴隶制势力的喉舌把他们指责为无神论者、不严守安息日的人,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各种荒唐的谣言流传开来,公众思想巧妙地遭到毒化,致使废奴主义者遭到了大众的反对。

    但是,最清楚的历史真相是,他们是一群非常仁慈的人,具有慷慨的同情心,没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动机。废奴主义者中从来没有恶棍,没有政客的走卒,没有暴民煽动者,或是贪图利益的人,这些最便利的权力工具都掌握在工商业利益集团手里,后者在大多数人的冷漠中找到了利用群众激情的机会,人们受到卑躬屈膝的新闻界的鼓动,又得到寡廉鲜耻的政客们的帮助,企图扼杀正崛起的废奴运动。

    约翰·布朗仅仅是一位倡导直接行动的废奴主义者,但他的遭遇却是众所周知的。废奴事业没有给他们带来赚钱的机会、体面的地位或权力,带来的只是自我牺牲和社会排斥。野心勃勃的人和追求私利的人都紧跟着社会利益的分配者。敢于投身废奴事业的人极少,但都是新英格兰的精英。

    请关注一下他们团体中有多少杰出的人物吧:加里森、惠蒂尔、塞缪尔·梅、西奥多·帕克、塞缪尔·豪、温德尔·菲利普斯、托马斯·希金森、查普曼、比彻、斯托、萨姆纳……这是新英格兰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的战斗的法郎吉。

    其他州的英雄们也被吸引到这个团体里来了:来自纽约州的亚瑟、路易斯·塔潘兄弟,格里特·史密斯;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莫特;来自肯塔基州的伯尼;来自南卡罗莱纳州的格里姆克姐妹……非常了解这一团体的哈丽雅特·马蒂诺在1838 年写道,如果对整个世界做一次公正的调查就不难发现,美利坚的废奴主义者是当时最为杰出的人。

    在短短几年中,新英格兰摆脱了令人窒息的思想束缚,成了美利坚人道主义的家园。

    美利坚的废奴主义者与世界其它国家的反奴隶制的人所处的境地都不一样,因为其它国家的奴隶制都不像美利坚南部的奴隶制那样野蛮、顽固、凶残、强势。 为了维持奴隶制,人们普遍愿意消灭言论自由,并杀害所有反对它的人,每一个正义原则都被嘲笑并遭到致命的威胁。

    美利坚废奴主义者在监狱被关押至死,在家中被暴徒杀害,在战场上壮烈牺牲,他们甘愿冒生命危险,为废除奴隶制的崇高事业而奋斗,我们称这样的人为民族的良心,人类的良心。他们不该被遗忘,我们应该承认他们的英雄壮举,使他们在人类历史中获得应有的荣誉。

    “为了全人类”,这是一位名叫阿隆·史蒂文斯的白人废奴主义者给朋友的遗言,他是老布朗的追随者。阿隆参加了哈珀斯渡口起义。在被奴隶制势力的刽子手处决前,他给朋友写信说,一想到这个国家还有许多比他现在的处境还要悲惨的奴隶,他的心就像在流血。阿隆很遗憾没有亲眼看到这个国家获得自由。

    年仅二十二岁的哈兹利特是个英俊的白人青年,同样是老布朗的追随者。他在给恋人的诀别信中说:

    “我愿意为自由而死,如果我有一万条生命,我愿意为同样的事业牺牲它们。”

    请记住,哈兹利特不是为自己的自由,不是为了自己种族、民族、阶级的自由,而是为了别人,为了那些奴隶,为了所有受压迫的人的自由,正如他的同伴阿隆所说,他们的牺牲是为了全人类的自由。

    解放自己是理所应当的,为自己争取自由是任何生物的本能,哪怕是解放自己的同时顺带解放其他处境相同的人,也还算不上崇高。但是这些废奴主义者作为天生的自由人和共和国公民,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去解放跟自己完全不同的奴隶,这种崇高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杰里米·安德森是另一位跟随老布朗的白人。在去哈珀斯渡口前,他向同伴说:

    “千百万真实的生命需要我们,他们的呼救声每时每刻回荡在宇宙。帮助他们是谁的责任?是你的吗?是我的吗?这是每个人的责任,但能提供帮助的人却少之又少。有少数人敢于响应这一号召,他们的响应方式将使这片土地获得自由和平等。”

    安德森在哈珀斯渡口被一名海军陆战队员用刺刀刺死。他被刺刀钉在墙上,奄奄一息,之后被扔到砖砌的人行道上,在那里他受到野蛮的虐待,奴隶制武装镇压者踢他的身体和脸,其中一个人把安德森的嘴强行打开,从他丑陋的嘴里吐了一大块烟草到垂死的安德森嘴里。

    国内有所谓“坚定的废奴主义者”这种说法, 这个词组如果是出自废奴主义者自己之口,则是在表明自己坚定意志,可是这个词一旦出自国内某些人之口,就变了味道,这种说法的提出者企图污化废奴主义者,只是为了把废奴主义者描绘成意志不坚定、企图不纯洁的人。事实上,废奴主义者(我是指真正的废奴主义者,分辨的依据参考本文开头)这个称谓就是崇高和伟大的同义词,他们是道德的典范,是人类的良知,是真理的利剑,是正义的伸张。

    废奴主义者们永远改变了这个世界。

    老布朗和他忠诚的追随者牺牲仅仅一年之后,千百万人自愿加入联邦军,高唱着“约翰·布朗的英魂继续前进”,投身于轰轰烈烈的解放人类的革命战争之中。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世的勇士为正义事业献身。


    这是我的影评被删之后,影评区群魔乱舞的一个例子。

    上面这张图上下两段话可不是我说的,而是同一个种族分子在影评区不同地方的发言,我只是早先截图发在了我的QQ群。

    下面截图是我的朋友朝圣者对这种奇谈怪论的驳斥。

    imdb当然不完美,只要是人制造的就不可能完美。我在被删过两次的我的美利坚大革命自由图书馆的那个影评集开篇就说过,豆瓣和imdb都同样不可靠,只是哪个稍微强一点的区别,这一次单从解放黑奴的评分上来说,豆瓣稍微强过imdb,仅此而已。糟烂时代的大众是愚昧、无知、狂妄、冷漠的,不幸的是,人类绝大部分时期通常都是糟烂的。只有少数英雄闪耀的时刻,最突出的就是1831-1877年的废奴主义者的时代,老约翰·布朗、亚伯拉罕·林肯、尼古拉斯·奥古斯汀的时代,许多充满魅力的废奴主义者的时代,像本片的主人公一样敢于争取自由的奴隶的时代。


    原标题《这个世界上每个受过教育的人几乎都看过的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主人公在电影发明一百多年后才登上荧幕》。我看到有些喷子对这个标题很不满意,他们认为自己受过教育,却没看过这个照片,所以我这个标题是侮辱了他们的学历。我就想问问,你是不是管九年义务教育也叫受过教育?行,就算你上了大学,可别以为我不知道很多人大学是怎么混食等死的,你能知道有这个照片才是活见鬼了。自己不学无术也好意思舔着脸对这个标题不满吗?

    这里的“受过教育”当然不是指学校课本上的那点东西,而是一个人的自我教育,一个人又能在学校里学到多少东西呢?然而他们不懂这一点,反倒自取其辱,抓住这个标题不放。退一万步,这个问题跟我被删的影评提到的更重要的问题有任何关系吗?跟这个电影有任何关系吗?他们知识水平令人耻笑,避重就轻的本领倒是一贯的高超绝顶。这一点我是自愧不如的,毕竟我总是不懂避重就轻的要领,反而总喜欢直击要害,因此总是被删帖封号。

    瞎喷的回复我都删了,但是评论区的种种群魔乱舞是一点没见少的,还能说什么“昂撒人”是世界最邪恶的。

    请给我解释一下这位祖宗十八代都是昂撒的人间天使是怎么回事,要开除他的昂籍吗?

    要开除废奴主义者的昂籍,是吗?

    是选择斗争和牺牲,还是躺平,这是个问题。问题是都不斗争,也就没有人替你斗争。这就是人们要歌颂英雄的原因,至少在享受别人的牺牲换来的果实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英雄和烈士……我是指真正的英雄,像废奴主义者一样的无私奉献的英雄,而不是某些窃国大盗、野心家和他们的走卒。



    我在开发一个描写这个时代的历史角色扮演战棋游戏《美利坚英雄传说:第二次革命战争》,请去支持这个项目,你的支持至关重要。

    众筹地址在我的主页简介栏:https://space.bilibili.com/55895377

  • 头像
    影君子

    1863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一个叫做戈登的黑人奴隶,不堪忍受奴隶主的奴役,逃离种植园,加入林肯的北方军,在一次体检中,军医拍下了他背部遭受鞭刑的伤疤,这张照片被《独立报》命名为“伤痕累累的背部”刊登出来,照片立刻传遍了全世界,被视为美国奴隶制度残酷的证据,传言这张照片使得法国等国家拒绝从美国南方购买棉花。在视频时代之前,一张照片改变历史进程的事情有很多,因为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照片就是铁证,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图有真相,而这张照片同样促使许多自由的黑人加入联邦军,推动了废奴运动的进程。

    在奥斯卡遭遇掌掴事件后的威尔史密斯,在新片《解放黑奴》中饰演了历史上的戈登,原样复制了他的背部伤痕,大家从这个背部的制作就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制作的精良。

    全片采取的低饱和近乎黑白的色调,黑与白的主色调也让这部讲述黑奴和白人的历史,多了一份历史纪录片的感觉。不过说实话,饱和度能够稍微再提升一点观感可能更好。为什么,因为这部电影并不是《为奴十二年》,并不是以讲述黑人苦难史为主,当然有这个部分,但本质上《解放黑奴》是一部追杀剧。

    《解放黑奴》的主要段落讲的是史密斯饰演的彼得在荒野躲避白人追杀的故事,所以抛开真人改编的层面,这电影本质上是一个讲述荒野追杀的商业片,只不过追杀的怪兽换成了白人,而我们的威尔史密斯上演手无寸铁的荒野英雄。作为偏商业为主的一部电影,本来就是追求感官刺激,过于写实的低饱和画面,让丛林追杀损失了了很多视觉细节,降低了刺激感受。当然这只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审美感受,这几年低饱和风大行其道,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好在并不影响故事主线的展开。

    影片一开场,饰演有三个孩子的黑人父亲彼得就被拉上马车,通过庄园主人对南军总司令李将军的一句抱怨,我们明白彼得是作为交税品被上交给南方政府的公共财产,这句话立刻就把我们带入到黑人不是人是一项财产的18世纪奴隶制时代,至于黑人妻子儿女的骨肉分离,对于庄园主人来说,这些都毫无价值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在把小猫小狗的孩子送给他人的时候,应该也没有考虑骨肉分离这个因素吧。

    通过画面,我们看到史密斯应该是为了角色减肥了,不得不说,瘦下来的史密斯还挺有味道,随后,一定要再见到家人,成了彼得整部电影的行动线。

    到了南军前线,彼得的主要工作就是铺轨道,看到这段有没有想起华人劳工的历史,不过彼得在这里并不像一般黑奴那样唯唯诺诺,偶尔也和白人横眉冷对一番,不过他作为政府财产的属性,也没有谁敢轻易就杀了他,因此逃过了一劫。

    一天,彼得无意间听到白人闲聊,原来在北方,林肯已经解放了奴隶,彼得心思活络了,他开始鼓动周围的小伙伴,逃离此地去寻找林肯。终于彼得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干掉了白人看守,逃跑了,而此时影片进度条刚过半小时,接下来就是正片开始,长达一小时的逃跑追杀之旅。

    一般来说,追杀场面总是好看的,彼得不但要逃过白人的追杀,还要和鳄鱼搏斗、躲避毒蛇的攻击,这段追杀可以说是全片的精华段落,就是故事版的荒野生存。

    在《解放黑奴》中追杀者的一共是3个人,他们有马有枪,占据了天然优势,所以在追杀中能好整以暇,自从《老无所依》开始,追杀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拍摄方法,不再是你追我跑镜头快熟晃动的模式,而是追杀者永远是不紧不慢,行动迟缓,而被追杀者永远是慌不择路,追和逃完全就不是同一个节奏,哎,但您说巧不巧,无论被追杀者怎么跑都跑不过追杀者慢悠悠的步伐,这种用法凸显的是追杀者的从容不迫和被追杀者的狼狈不堪,通过两者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给观众施加一种逃不开也挣不脱的宿命感般的心理压力。

    但要想形成这种巨大的压迫感,反派的塑造一定要强大,在本片中追杀者仅仅3个白人,逃跑者4个黑人,尽管白人有马有枪装备上足一点,但人数上并没有形成绝对的优势,我们来看看《老无所依》中对追杀者的刻画,从服装、发型、行为乃至杀人的武器,都形成了对追杀者的残忍或者说变态强有力的描述,但在本片中,观众并没有构建起对这个白人足够的害怕,所以让这种追杀需要的巨大压力不算很足,再运用这种一紧一慢的节奏,会多少让人有那么一点点奇怪,您这也没有如来五指山的功力,还这么不紧不慢的,犯人早就跑了啊。

    反而,彼得最后干掉追杀者的方式,也是靠自身的实力正面硬刚的干掉对方,这就更容易有一种疑问,彼得您这么厉害,跑个啥啊,直接干掉追杀者不就完了。

    同样是深林追杀,怎么拍,反应了不同导演的的风格,为了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这段追杀拍得如何,我们可以拿同样是讲丛林追杀的梅尔吉普生《启示》来做一个对比,就能更好的看到《解放黑奴》里这段追杀的优劣,

    启示开始是9个追杀者,不但主角会在丛林中遇到各种危险,追杀者自身在丛林中遇到的危险一个也不会少,自己的人被黑熊吃掉一个,毒蛇干掉一个,跳崖死掉一个、被自己人杀了一个,被男主干掉几个,短短半小时人物一个接一个的死掉,会让整体情节性更强。

    最好的地方还在于,这段追杀还有人物弧光,主角从开始一味惊慌逃跑,到后来醒悟过来,(这是我的森林)开始利用对森林的熟悉对追杀进行反杀,虽然也有拼实力硬刚部分,但大部分都是利用森林的特点形成的反杀,而不是一味的靠蛮力,主角的逃跑和反杀是基于自身实力和环境的体现。

    反观彼得这段就显得有点平铺直叙了。在事后证明,彼得明显实力比对方强的情况下,彼得之前的慌不择路,追杀者的好整以暇,都会稍显说服力不足。

    在追杀过程中加入另一条线来制造紧张感也是追杀的必备套路

    在家乡彼得的妻子要被主人打算卖到另一家,这就意味着妻子要离开自己的孩子,妻子恳求主人不要这样做,但你猜主人会答应吗,奴隶身份的妻子也毫无改变现状的能力,不得已的妻子只好利用自残来解决这个问题,自己是财产,手废了意味着自己贬值了,

    这段惨是挺惨,但主人难道是傻瓜吗,按说这段自残只会激怒主人,不过电影并没有如此深入的交代,果然保住了母亲不离开孩子的愿望,有点像是为卖惨而设立的一个情节。

    逃跑途中,有个白人小姑凉令人印象深刻,她看到了逃跑的彼得大声喊叫起来,导演故意让她打扮得很成熟,像个恶俗的中年妇女,用仰拍加慢动作凸显她的面目可狰,导演想表达的被洗脑的意思不言而喻,不过,我觉得如果让小女孩显得单纯可爱一点,不要那么面目可狰,那她的呼喊可能显得更加有反思的力量。

    逃脱后的彼得参加了林肯的南军,这是片尾的第三部分,参加战斗,尽管只有一场战斗,但仍然拍得惊心动魄,至少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到1863年的战争是什么样的。

    就全篇来说,这段有点画蛇添足,但这段的重点其实是拍摄这张照片,也是这部电影存在的理由,所以作为编导肯定是不能删掉的。

    总之,虽然有各种小瑕疵,但还是值得一看的电影,有时候,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有个天然的好处,事实只要存在,本身就具有天然合理性,并不太需要向虚构的故事那样把逻辑理得很顺。

    如果不是刚拿了奥斯卡,威尔斯密斯的这段表演也无可挑剔,至少值得一个提名。

    在抓捕途中,白人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他从小是被一个黑人老妈妈养大的,于是他想请求父亲邀请她一起共进晚餐,父亲告诉他,你让黑人吃了你的饭,她之后就会抢了你的工作,占有你的土地,甚至占有你的国家,报复所有的白人,总之就是得寸进尺的意思,说完父亲就当场捅死了黑人妈妈,还是小孩的白人听了这话,感觉不是难过,不是反对,而是很羞愧,为他曾经偷偷给黑人妈妈食物的觉得羞愧。

    这是一个很容易发展升华的主题,比如让追杀者被被追杀者之间多产生点羁绊,而不是仅停留在单纯的你追我杀的层面,可惜导演讲到这里就截止了,导致整个电影的深度不够,如果能深入一下,也不至于这么点分,虽然有点可惜的,但咱也不挑剔,毕竟在2022年的冬天,能有这样好看的追杀也挺满足的了。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