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喜剧片  »  总铺师

总铺师  Zone Pro Site

218人已评分
较差
3.0

主演:杨祐宁夏于乔林美秀吴念真Nien-JenWu柯一正

类型:剧情喜剧导演:陈玉勋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13 地区:台湾 语言:国语 豆瓣ID:20515031热度:589 ℃ 时间:2024-08-14 14:10:21

简介:详情  二十多年前,台湾办桌界有三大传奇总铺师称霸北、中、南,分别为憨人师、鬼头师与苍蝇师,乡民们尊称为“人、鬼、神”三霸。随着时代变动,办桌文化终于逐渐式微,人鬼神凋零。苍蝇师想将家传手艺交给独生女詹小婉,谁知小婉只想当明...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二十多年前,台湾办桌界有三大传奇总铺师称霸北、中、南,分别为憨人师、鬼头师与苍蝇师,乡民们尊称为“人、鬼、神”三霸。随着时代变动,办桌文化终于逐渐式微,人鬼神凋零。苍蝇师想将家传手艺交给独生女詹小婉,谁知小婉只想当明星,美美的出现在萤光幕前。但一心想逃离油烟血水的小婉,却被迫面对巨大的挑战和使命
  • 头像
    Kanki
           为什么要做这种古早菜?
           因为我们五十年前第一次见面时在人家的喜宴上,吃的就是这十道菜。
           后拉后拉,给你切刀(吃到)流水年华,今宵多珍重。
           
            五十年前正好是台湾的六十年代,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应该有侯孝贤《童年往事》中的阿嬷,有王伟忠眷村里的贫穷和热闹,当然也少不了这群只拿菜刀和漏斗外带一个水脚的总铺师们。总铺师的办桌大菜让人怀念过去的味道,不管是憨人师给轨道工人们做的有苦瓜和太空味道的菜尾汤,还是阿海那道全天下妈妈都会做的没有怨气的番茄炒蛋,又或者是小婉和老爸一起炒的鳝鱼,这些菜之所以美好,因为都包含了浓郁的古早味,而古早味依靠的是“古早心”,至于古早心,大概就是最纯真的“人情味”吧。

           心如果喜欢,菜就做的好吃,和《舌尖上的中国》一样,里头的菜除了番茄炒蛋外我一道都没吃过,但不知为何就是让我看的热泪盈眶,这片子是献给天下的师傅们的,而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也是能成为一名中华小当家,做总铺师,自己尊严,别人也幸福。
  • 头像
    卡斯蒂亚公爵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降,随着香港及欧美商业电影成功涌入台湾,对台湾本土电影的「新浪潮运动」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压力。到了世纪之交的那几年,囿于资金的匮乏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台湾本土电影的市场占有率一低再低,年产量仅有一二十部,台湾的电影产业跌入谷底,几乎被政府弃之不顾,甚至有人发出「台湾电影已死」的感慨。

    但事物总有「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规律,经历了二十余年的不景气之后,台湾电影积蓄的能量终于在2008年得到了爆发。魏德圣执导的《海角七号》打响了台湾电影复苏的第一枪,不仅创下了5.3亿新台币的票房,其国际化的商业路线加上糅合本土特色内容的手法,为台湾电影树立了新的方向,也让片商与观众重拾了信心。此后,2010年的《艋舺》、2011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鸡排英雄》和《赛德克·巴莱》等片使台湾电影达到了井喷态势。

    到了2012、13年,虽然台片又稍有回落,但却呈现出另一种趋势。无论高票房电影《阵头》、《大尾鲈鳗》、《总铺师》,还是票房差一些的《变身》、《志气》,甚至是纪录片《看见台湾》,都彰显出浓烈的「台湾本土意识」。比如《阵头》表现的是台湾的「阵头」文化,属于民间庙会喜庆不可或缺的民俗曲艺;《大尾鲈鳗》意在勾起台湾观众对八九十年代歌厅猪亮哥秀场的回忆;而《总铺师》则涉及到了另一个传统的民间文化——「办桌」。

    办桌文化,流行于台湾、闽南以及潮汕一带。在这些地方的风俗中,家家户户无论婚丧嫁娶、生子乔迁,一定要操办酒席,宴请乡亲。任何重大事情,只有通过办桌,才能顺理成章地正式敲定,而打理这样一场酒席的厨师便被称为「总铺师」。总铺师们未必科班出身,但手艺肯定过硬。正如片中所说,以前的总铺师们出门只带工具和徒弟,走街串巷帮人办桌,除了主家馈赠的一点猪肉或剩余的菜肴并无别的回报,赚的是人心和大家的尊重。

    影片的主线是台湾三大传奇总铺师之一「苍蝇师」的女儿詹小婉虽然有料理的天分,但从小对此毫无兴趣,身材长相俱佳的她一心想当模特进演艺圈。然而在台北试镜数百次都以失败告终,再加上替不靠谱的男友作保而欠下巨债,只能落跑回到台南老家,阴差阳错下和继母一起决心参加台湾办桌大赛。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詹小婉和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苍蝇师」的徒弟阿财形成了鲜明对比,小婉的团队重视真材实料、讲究互帮互助,甚至连上门讨债的骗子都心甘情愿地留下帮忙。而阿财向来不思进取,日常办桌用速食浑水摸鱼,比赛时则靠另一个传奇总铺师「鬼头师」掌勺。决赛的结果,小婉以一分之差惜败,不过却收获了亲情、友情与爱情。

    但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办桌比赛时出现的珍馐美味,都不是影片的核心,《总铺师》的真正落脚点是「人情」。影片里反反复复提到「古早味」和「古早心」。在料理层面,现在的「速食文化」已然消磨了人们对食物真谛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在人际情感层面,以前物质匮乏的时候人心是富足的,如今物质丰富了,人情味却淡了很多。「吃饭」这件事在中国从来就不意味着单纯地填饱肚子,而是有着更多深层次的涵义。小到承载个体和家庭的情感,大到成为一种诸如「办桌」那样的生活形态。对于「古早味」的怀念,其实便是对「古早心」的怀念,亦即简单淳朴的人情味。

    当然,《总铺师》作为一部喜剧,剧本还是比较单薄的,而且在美学上也是走的偏综艺化的夸张路子,甚至可以说在许多方面借鉴了周星驰的《食神》,尤其是办桌比赛的评审环节几乎就是依样画葫芦。在内涵上只能说是点到即止,没有做更深刻的探究。

    回到前文对于台湾电影未来如何发展的话题。现在似乎有两大趋势:主流之一是「北上」,寻求两岸三地资源的整合,但目前看大部分合拍片的市场定位有些尴尬,要么在大陆受追捧,要么在台湾受欢迎,经常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是两地的电影生态和文化语境决定的;另一个趋势是大打「本土化」标签,把电影和本地文化相结合,《总铺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在电影票房的带动下,相关拍摄点的观光业也随之得以促进,比如拍摄《海角七号》的恒春,或者拍摄《艋舺》的台北万华剥皮寮等等。

    但是,台湾电影有着难以回避的先天缺陷,例如「市场狭小」、「题材局限」、「人才断档」、「资金不足」,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困境。因此,关键还是要从制度上和观念上勇于创新和改变。制度包括政府对电影产业的支持以及制片人制度的转变,而观念则更加宽泛,包括有没有更加宽阔的视野、有没有更加开放的胸襟。相比之下,制度易纠,观念难改。实际上,台湾电影人不会不知道,华语电影最重要的市场还是在大陆,回旋余地比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大得多。对全球化时代的应对,决定了台湾电影未来的破局之惑。

  • 头像
    TK
         非常非常欢乐。美秀姐,又青妈,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她跳舞就想笑,然后笑着笑着眼睛就红了。这电影做作吗?有煽情,剧情薄弱问题,可是我就是觉得它很朴实,平时无华让我感动的内心触动。谁说烦躁了一定要暴躁,谁说困顿了一定要纠结,谁说不能开开心心的看部影片,忘掉那一切乱七八糟的事情。痛痛快快的笑一场,哪来这么多想不通的事情啊!(此段描述我那混乱的思想。)
         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还有,我是一位对地方文化很感兴趣的人。我宁愿去吃当地人民的家常菜,也不愿意去连锁出名的店铺尝流水线型的食物。不是嘴刁,也不是穷屌,实际上比起这些食物,如果我们越来越少的人关注它们,也许以后想再吃到的就很困难了。我喜欢“港味”十足的港片,也喜欢“台味”十足的台湾电影,我们内地的也有自己的文化,久远深刻,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去随大流,都拍一些所谓赚大钱的大片,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营养,宣扬了什么文化呢?我们可以有贾樟柯的电影人,为什么不能有贾樟柯的电影的上映。到底是治理重要,还是文化重要,我想这不是现今中国电影所能改变的。
          地方文化很重要,可是很薄弱,随时都会消失。多一份心去学习传承它们,也许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说我古板,不懂追求,不会进步,传承古文化,本来就是一种进步。
  • 头像
    槑槑

    一年又一年,我们总是自豪的在中国前面加个“五千年辉煌历史”的前缀,然后象征性的办几个孔子学校,再象征性的来几场活动,最后“极富象征性”的拆迁古楼,等到山花烂漫时,微笑的指着下方的高楼大厦,这才是经济发展。

    我不知道台湾对传统文化和古物保护的力度是怎样的,但我遗憾的发现,至少他们还有后来人为这项事业而努力,这代表着他们对历史抱有敬畏之心,而我们只会建,建一座座的高楼,君不知当年北京胡同如今只剩臭水沟,君不知黄果树瀑布只剩顽石,君可知,希望,都在那田野上,而田野,在高楼下。n

  • 头像
    木卫二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nn2008年的《海角七号》,去年的《阵头》到今年的《大尾鲈鳗》,台湾电影有个趋势潮流,那就是越来越台。一个“台”字,它倒未必是统独的颜色之争,而是一个泛指的形容词。在台湾电影的上一次热潮,中影出品的国语片和新电影都非常正统,要么依仗政策,持有话语权,绝对主流;要么追求艺术身段,主动与恶趣味的商业片保持距离。如今,台湾电影重新赢得了本土观众的喜爱,并且,这些电影都有意识在强调台湾的在地特征,从风土民俗到乡音不改,从黄色笑话到族群意识,完全契合民众思潮的革新变化,刚上映的《总铺师》正是其中之一。nn《总铺师》导演陈玉勋上世纪90年代发迹,他的片子称得上饶有情趣,不落俗套。正因如此,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不免对影片有更多期待。但事实证明,一旦走到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地步,台湾电影不仅越拍越好懂,甚至主动降格,把同一个笑话和桥段重复上三五次——这也未免“太照顾观众”了。nn如何形容世间最好的味道,在那场横空飞来的总铺师对决,《总铺师》居然花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来再三夸张渲染,飞天入地大声叫。应该说,食物名号是眼花缭乱,其表现手段却相当单一,并不出奇。nn由于美食比赛的存在,观众很难不想起周星驰的《食神》。一碗黯然销魂饭,令薛家燕泪流满面,就地打滚,街头小报赶上路边小摊,招数尽出。而《总铺师》做的事情就是把评委人数乘以三,再把薛家燕的各种反应乘以三。但事实证明,观影愉悦感不是数学运算,这未必是一笔好买卖。nn我也知道,《总铺师》的重点不在食神,不在世间最好的味道,而应该是世间最想念的味道。正因如此,我不认为《总铺师》是一部多好的电影,但称得上一部有叫你有念想的电影。当华语地区心灵鸡汤大师吴念真客串出场,他在捷运的地下铁道随便煮一锅卤白菜,底层人民一个个吃得潸然泪下,女主人公更是直往纸箱子里钻。这不是一处多高明的煽情场面,但是,我却被打动了,原来美好的食物会让人发觉,存在于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亲朋好友、爱人同志,太多念想。nn原因恐怕也很简单,你吃过的世间美味也需要时间的沉淀,否则就是酒肉穿肠过。再新的东西,无论怎么个沉淀法,它都追赶不上你在成长经验当中的地瓜土豆——从小大鱼大肉的不在此列。就连乡间小民都会编段子,某朝皇帝如何尝遍海味山珍,突然被一碗小菜白粥给打动了。在你穷得没有选择时,有些东西会令你生恨,挤长途火车的大学生们,事业有成,再闻到扑面而来的泡面味会想吐。漂泊无定的年轻人,三餐包子煎饼拉面盖饭,发达后恐怕都痛恨地沟油。可是,有些味道你是会怀念的,它们简单,纯粹,却记录了你的生命经验。譬如,《总铺师》里头的炒米粉和菜尾汤,这些都不是什么达官贵人的食物,不说难登大雅之堂,请人都不好拿出手,只适合家中烹煮。nn抄袭又一位鸡汤大师李安大人的话:总有一碗白米饭让你泪流满面,总有一道家常小菜、一样毫不起眼的味道可以打动到你。《如果·爱》里,小恋人躲在冬天的地下室,一起吃着小火锅;《天水围的日与夜》里,母子俩每天不重样,变着花样去炒个蛋。这些东西尚且如此,更不要说老北京那些豆汁卤煮。底层人民的食物,它们本就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只是你吃惯了,它就成了某种念想。nn抛开技巧的流俗,阻碍《总铺师》更进一步的原因只有一个,它太台了。总铺师也就是台湾本岛和闽南地区的文化,解释起来好懂,但很多人恐怕还是不明白,为何找一个未必靠谱的师傅,而不去找一家好馆子,请来知名大厨,大伙合计搓一搓。原因在于,在村落族群以及移民来台的乡民当中,办桌之类的红白喜事未必需要有多高规格,那是传统仪式的沿袭,是根植到了日常生活。总铺师的最大追求也不是什么金钱,而是一块随时会掉到地上的猪肉,师傅带徒弟,到处走江湖。当然,在老家,他们还可以吃一些菜尾碗尾。北中南人鬼神,他们追求的也不是名利双收,而是经营一家馆子,烧一盘好菜,凭一己之力,留住好味道。nn所以,我喜欢《总铺师》还有一个理由,世间总有金钱买不到的味道。你当然可以反驳,电影在矫情,一个穷鬼根本不配吃上美味可口的食物,但是,你要相信,总有那么一些逃之夭夭的味道是你一直在寻找的。古早味,古早的搞笑方式,这就是《总铺师》的成功秘诀。nn电影层面上,这部电影问题很多。它从一段略显生硬的爱情,直接跳将到了一段更加生硬的厨艺比赛。拆开来看,两部分内容都没有问题,可是,它们以这样的方式衔接过渡,多少显得冒失草率。至于仓促组成的草台班子还能作出美味佳肴,这些都不算什么,台湾电影最擅长让一堆破铜烂铁发光发热。可是,直接把爱情主线扔在一边的做法,根本就不是周全考虑。nn至于讨债的圈套、召唤兽的努力,三八阿花吹喇叭,这些内容就见仁见智,但如果你据此认为电影在胡闹,那就未免大动干戈了。就像太过综艺节目的表演方式、夸张过火的幽默恶搞,它们恐怕已经不是什么值得说的缺点了。【城市画报 (总342) 2013 No.24】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