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舌尖上的新年

舌尖上的新年  舌尖上的中国大电影 / A Bite of China: Celebrat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85人已评分
很棒
8.0

主演:李立宏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陈磊邓洁李勇 状态:HD国语 年份:2016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25894885热度:41 ℃ 时间:2024-08-13 18:37:35

简介:详情  这是一部关于“重回时间”、“寻找年味儿”的电影,将透过中国广袤大地上奇绝的年货食物,串接一个个新年故事,展示东方的文化习俗,用鲜活的镜头语言保存一部民族生活史和文化档案,带观众重寻旧日的习俗和年味儿...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这是一部关于“重回时间”、“寻找年味儿”的电影,将透过中国广袤大地上奇绝的年货食物,串接一个个新年故事,展示东方的文化习俗,用鲜活的镜头语言保存一部民族生活史和文化档案,带观众重寻旧日的习俗和年味儿
  • 头像
    小侠来了
    现如今中国人信奉的东西很杂,上至紫微大帝下到牛鬼蛇神,西拜上帝东跪如来。不过,对于越来越无暇在俗世杂务中抽身的老百姓来说,“民以食为天”才是生活本真的奥义,从果腹之需到寻求精神的温暖,境界虽然在变,但始终是绕不开口中柔软的三寸舌尖。

    说到“舌尖”,这个曾经的生僻词组在中华儿女经历了《舌尖上的中国》几年文化洗礼后,成了和“中国好声音”一样烂俗的地摊货。用舌尖xx和中国好xx造句,甚至演化为每个文案狗必须掌握的就职技能。

    于是,在职业投资人眼中,“舌尖”在中国人集体的美食回忆中发酵、蒸腾、出锅,在羊年以上猴年未满的时节交界线上,端出了酝酿已久的《舌尖上的新年》大电影。

    从商业运作的产品本质上说,《舌尖上的新年》和《万万没想到》算是殊途同归的一味。后者在网络上笼络亿万规模的受众,在屌丝经济的诱惑下,期待一个淘金的奇迹;而前者,也早已圈出了整个中华饮食文明之下的吃货粉,再冠之以“美食的名义”,在段位上似乎要比叫兽易小星下三路的营销思维要高出许多。

    然而,让吃货们为舌尖上的朵颐埋单和让同一批人为《舌尖上的新年》埋单,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人们对于物质代谢和精神享受的价值判断,似乎和山西煤老板宁可买楼也不炒股的逻辑如出一辙。习惯了在手机app上淘实惠和电视上免费看电视的人们,既善良也世俗,更何况是一部套路依旧的纪录片。

    所以当寥寥无几的影院中传出从容鼾声时,我坦然原谅了那位坐在我身后花钱来黑暗中享受小憩的老者。这样的事实,佐证了这部纪录片大电影叙事的沉闷,但和万万没想到《万万没想到》折戟沉沙不同,《舌尖上的新年》虽具催眠功效,却依然成功的以视觉的形式通达我们的味蕾,在这个阴冷幽暗的季节里,唤醒了我们对于年的期待以及家乡的回忆。

    内蒙古的冰雪和香港元朗的花火,烟云一去几万里,在电影的首尾遥遥相望着。几十分钟的镜头中,《舌尖上的新年》如执行着必须的程序,遍历中华大地,如果给它以无上限的时间,摄制组很可能会穷举所有黑土地、黄土地上每一种年味的可能性。

    从上万分钟的素材里,电影最终只能在割舍间留取仅有的精粹。单就这一过程来说,做电影和烹美食,在精神上是和谐的,在手法上是归一的。拿捏到位的台本和娴熟的镜头,舌尖系列一贯的品质强迫所有的掌镜人要和掌勺人合二为一。仅就这一点来说,那些只冲着圈钱的《爸爸去哪儿》们的大电影和它相比,自然多出了十几斤的狼心狗肺。

    追求的目标虽高,却也并非尽善尽美。为了照顾观影感受以及影院排片,《舌尖上的新年》“尽量不让投资人赔钱”的最低市场纲领,体现在电影明显的细碎切换上,打乱了本该更加从容的节奏,彷佛是要跟上过年走亲访友的步调,镜头在你还未细细体会里前一秒碗碟里的滋味时,就已经切换到吱吱作响的另一口锅里。

    不管你是意犹未尽还是垂涎三尺,《舌尖上的新年》中所有的烹炸煎煮,最终凝练在嘴边化开的绕不过“乡愁”二字。

    在这个从PM10到PM2.5污染愈发细微,物价却反其道行之的岁月里。电影借美食的名义,带着我们远离城市喧嚣的怀抱,重回乡土宁静的袅绕。我们这些背井离乡的人,虽然注定逃不过灰色雾霾,但至少应该感谢这部诞生于白色炊烟间的电影。

    就让我们在污染渐浓年味愈淡之间,以味蕾的名义,和回不去的故乡做一次漫长的告别……

    这应该是《舌尖上的新年》最想告诉我们的事。
  • 头像
    梦里诗书
    文/梦里诗书

    这是一部务必在饱腹下方能一览的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以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年夜饭为展开,一道又一道带有民族与地域色彩的美味佳肴无不令人垂涎欲滴,电影在呈现美食的同时更将中国的年文化作为底蕴依托,使人文与美食的缔结,令人在光影中品尝到了年的味道。


    作为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无疑继承了昔日《舌尖上的中国》的衣钵,而这一次电影更为突显的无疑在一个“年”上,跨越全国数十个地区的美食盛宴,在过年这个特有氛围的承托下,由显的更为诱人,从香港盆菜、广西酿菜、平乐松皮扣这些带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美食中,电影凭借精致的镜头语境一再刺激着观众的味蕾,令人所见过年并非饺子的专属,目不暇接带着年文化特色的美食,呈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电影中食物已经不再是饱腹的代名词,它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美学,《舌尖上的新年》将每一个在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人们都变成为了绘制这饮食美学的匠人,与此中这种对美食的呈现更以不仅是一种满足人们视觉的冲击,而更是一种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可以说这种在美食中对文化的提炼,在“舌尖”团队手中已然游刃有余,使过年这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佳节,在美食之名下得以了对中国文化的深攫。

    《舌尖上的新年》对美食的诠释,不仅是寻找着新年餐桌上的味道,电影所聚焦的更是那一个个能烹饪出这年味的人们,当一幕幕归家团聚,爆竹迎春的画面随之美食的呈现而来,这些饮食背后包涵情感的故事,成为了这部记录电影中最为真挚的情感奠基,它告解出一份对家难掩的乡愁。也将中国人对过年特有的情怀淋漓尽致的呈现而出,这是电影在舌尖诱惑之下所寄予“年”真正的味道。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相信《舌尖上的新年》乍看种类繁多的新年佳肴,依旧不过是极具代表的寥寥数笔,但电影所为人垂涎的不仅是美食,更是那弥足珍贵的团圆之乐。
  • 头像
    大口吃掉烦恼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算是圆了去年没赶上《喜马拉雅天梯》上映的小遗憾。
        作为舌尖系列的电影篇,其叙事风格和拍摄手法没有太大变化,但比以前更讲究。同样是通过几组不同的故事,展现不同地域、家庭的新年盛宴,时间维度上从年前、除夕夜、初七一直到元宵节,空间维度上涉及四川、重庆、台湾、香港、北国等等,内容维度上则根据食物的功能种类分为了主菜、祭祀、消闲等不同主题,多角度叙事而没有紊乱,呈现出一道流动的、亮丽的春节美食宴,和背后中国人的春节情怀。
        我和同伴在看的时候,一直在透过镜头猜测背后使用了哪些摄影技术,微观、延时、无人机航拍……最大程度地将食物从食材变为食物的过程展现出来,每次镜头在展现肉质的疏松、汤汁流窜、热气沸腾等画面时,影院里总能发出一致的惊叹声。影片也没有停留在展现单个食物的美味上,而是将食物的制作过程、提升到一种美学艺术角度。在拍其中一道菜时,一边是师父做菜的手法,一边是武馆里咏春拳切磋,两种手法刚好某种程度上相似,明明暗暗来回切换,展现了食物是立人之根本。
        春节本是最适合煽情的时候,但影片拍得挺克制的。在拍渔民春节宴会时临时被叫出去打渔的场景,只是给了一个渔民从热闹的室内走出来的景象,如果放在第二季,估计还会补拍渔民家人的守望或者眼泪之类的。显然是吸取了第二季过度煽情遭人诟病的教训,让纪录片的主观情绪更淡了一点,算是符合电视体制内纪录片一贯来的真实性程度。
        当然,一如既往的制作手法,既是优点,也是不足,“画面+解说+配乐”的传统电视纪录片放在影院来看,稍微有一点点出戏,李立宏老师的配音第一句一出来,我与同伴都有些许不适应。这或许也与我是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纪录片有关。
        电影本就源于纪录片,但后来,虚构的故事显然带给人们更好的观影体验,真实纪录片让位于虚构影片,这是国内外院线的基本情况。但国外相对好一些,一些优质纪录片还是能在影院上线,分一杯羹的。在中国的情况就惨许多,每年上映的纪录片寥寥可数,基本都没有票房一说,“回不来本—招不来投资—制作更艰难—质量不保—上映更难”这样的恶性循环在商业电影市场繁荣的情境下略显凄凉。
        而舌尖系列作为国内电视纪录片行业比较顶尖的队伍所制作,质量保证和题材讨喜,受到广泛关注,围绕着“舌尖”品牌进行其他产品开发,即人人都在谈的“IP”开发,算是能为纪录片打开小小的突破口。这部《舌尖上的新年》就算是一个尝试。
        看到豆瓣上有人直接打一星说纪录片还拍电影是圈钱,大概是联想到各种综艺节目衍生大电影心生厌恶,已然忘记纪录片本就是院线名正言顺的主角。当一件事物因为某些因素退出人们视线,再次回归时却被人淡忘其本质,这是件很无力的事情。之所以推动纪录片上院线,并非只为圈钱,而是只有将纪录片推入商业市场,有了资本和关注度,纪录片生态才会好起来,反过来刺激创作者的热情,推动行业发展。
        还是希望热爱纪录片的人,或者是想体验下纪录片魅力的人儿,可以去影院予以支持,顺便刺激一下自己的味蕾。到春节回家时,才能怀着更加思念、感恩的心情去迎接舌尖上的乡味儿。
  • 头像
    空心豆
     很有年味的一部纪录片,让人感到温暖、团圆、期待、祝福和对逝去的时光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一定要在吃晚饭后再看,不仅仅是不停的吞口水,关键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也让人有更多的期盼,新年真的快到啦。看着就想起小时候,虽然不富足,所以更期待过年的新衣服,好吃的,就像电视上那样,会跟着奶奶做各种面食,准备好食材,从小年开始的每一天都是忙碌的,肉啊,排骨啊,鱼啊都要准备好,虽然很大众但是因为平时少所以更满足。会做好供品,所有面食都是自己做的,刺猬,小猪,老鼠,年年糕,拜各路神仙祈福。然后一部分面食要放到阳台上,过了年转个方向,意味着回来了,来年更富足,每天吃这些带着满满期待的面食,小孩就会很高兴。全家守岁为年夜饭做准备,小小年纪的我们也会帮忙,穿上新衣服,守岁,看联欢晚会,放鞭炮,全家一起,就会觉得很幸福。
        现在春节但真的已经不算有什么可期待的了,期待的就是能够休息几天,虽然也休息不了什么,要串门,每天都跟走过场一样。基本上就是打扫下房间折腾一下,超市采买下吃的,甚至懒得已经只剩下网购了,送货上门,多省事少了份精心,少了份期待,少了份惊喜。有多少年不看春晚了,真的是一点兴趣都没有啦,捧着手机发短信看微博微信,时间就在低头和手指中度过了,鞭炮嫌弃太吵太污染,懒得到处走动,就想窝在家里,去饭店里吃完就走。过年于我们变成了那期待的7天假。
  • 头像
    宋小卡

    几乎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看《解救吾先生》里的王千源吃饺子就特想吃饺子,看《春娇与志明》里杨幂给余文乐下面就想吃挂面,看《乡村爱情8》里刘能吃罐头就立马去超市买罐头,最近,甚至有人因为看《太子妃升职记》中毒太深而跑去买进口的榴莲和从淘宝杭州的桂花糕……我们热爱吃喝的中国人,最受不了的就是“别人吃着我看着,别人喝着我站着”,而且总觉得别人吃的样子看起来特别香!nn这一点,其实在《舌尖上的中国》以纪录片形式在央视播出时,每每都要引发朋友圈里一片喊饿的盛况,就已被证明过了。但当它在电视上播出的时候,见美食就认怂的你至少还能于自家沙发与冰箱之间自我安慰的溜达几圈,带着“胖死拉倒”的愧疚心煮个方便面、下个速冻饺子啥的,聊以缓解馋虫的噬虐,而如今,《舌尖上的中国》正牌原班人马打造的《舌尖上的新年》将在更为幽闭、便于人集中精力的电影院放映,又会带来啥样的感受呢?nn首先要说的一件事是,之所以要强调“正牌原班人马”是因为,对美食电影情有独钟(因此不可能减肥成功)的我,去年此时跑去看过另一部在电影院上映的美食纪录片《味道中国》,形式完全copy《舌尖》,但无论是情节的表现,情感的渲染,食物选择的新奇度,都远远不及《舌尖》,最关键的是,没有李立宏老师对食物充满激情的解说,整体水平真的low掉很多,但尽管如此,那部电影还是让我在电影院里就忍不住淘宝买了福建的奶片,陕西的酱油,湘西的腊鱼和忘了哪的豆腐皮。nn而今年,我终于迎来了正牌《舌尖》团队打造的《舌尖上的新年》,那真是变本加厉的折磨馋馋的me,甚至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于淘宝购物,而是恨不得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美食旅行了。尤其台湾代表团入围的年夜饭“红蟳米糕”,蟹黄肥妹的红蟳蟹与糯米、芋头、蛋酥交合出盛大富足的繁荣感,从制作过程到成品亮相无不引发影院内一片吸口水的声音,而莱芜大糖瓜制作手法之神奇则激起所有人的惊呼声,香港的围村盆菜,一盆之中囊括鸡、鸭、鱼、蚝、猪、蘑菇,做法则要经历煎、炸、烧、煮、焖、卤等几乎所有中国做菜手法,过年时登上一个大家庭或一个武馆内上下数十人共享的年夜饭餐桌,既寄托了蒸蒸日上的愿望,又将中国的年味演绎到最大,让人不禁油然升起一种“做中国人真好”的幸福感。nn(写到这里,我不禁站起来去拿了一盒鸭脖儿)n比起之前在电视上播放的《舌尖》日常版,《舌尖上的新年》在拍摄手法上也更为讲究,剪辑方式上依然是多种美食的穿插混合剪,情节设置上却非常节制,绝对不让煽情抢了美食的风头。影片中还运用了很多颇具张艺谋早起风格的镜头语言来传递人与食物之间亲密接触时产生的转换关系,比如江门大糍如何在巧妇的手中由一个3厘米的面团油滚成一个30厘米的麻团,发菜蚝鼓炖猪脚制作与咏春拳的形意之通,新鲜猪肉用如何巧妙的借助草绳和树枝悬挂于屋顶,在边吃橘子边烧橘皮的闲话家常中,赋予猪肉以水果的清香……观众随着食物的各种奇妙组合也用眼睛游历了大好河山,那些隐藏在大多数人一生都不可能去到的山野村庄中的平民美食家们,将自己的信仰与希望寄托于美食之间,又通过《舌尖上的新年》来到观众面前,让食物之美,风景之美,人性之美,尽收眼底。nn在电影院里看好吃的,无疑是全年既走心又虐心的观影体验,诱人的色香味呈于大银幕上,即便吃再饱来看也会很快感觉到饿。影院里动不动就是哀嚎声、叹气声、“cao”声、拍大腿声一片,还有人忍不住大声说“幸亏不是尼玛3d的”,也是太恨这些美食看的到却吃不着。更有趣的行为是,演到一半发现我周围的人都开始猛翻书包,搜尽各个口袋,寻找有没有什么可吃的解解眼下的馋。而观影结束后的场面则更为微妙,一起看提前观影场的尽是些相识的影评人、媒体人,他们大都来自五湖四海,为梦想、为事业、为混口饭吃而暂居在北京,往常见到他们观影后大都会聚集在门口聊聊电影怎么样,这次却见他们忍不住刚一出影院就开始呼朋引伴要去吃饭(当时才下午4点),更有人文艺的抬头看着雾霾氤氲的天,轻轻的叹了口气,表示自己有点想家了。nn是啊,春节将至,是该准备好年货回家过一个“舌尖上的新年”啦!(文/宋小卡)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