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沉默的心

沉默的心  Silent Heart

374人已评分
神作
9.0

主演:格茜塔·诺比帕普丽卡·斯汀达妮卡·库尔西奇莫滕·格伦沃德皮鲁·埃斯贝克彦斯·阿尔比努斯维加·布罗OskarSælanHalskov

类型:剧情导演:比利·奥古斯特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14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ID:25855063热度:126 ℃ 时间:2024-08-14 13:50:21

简介:详情  骄傲的女主人埃丝特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病,身体每况愈下,因此她决定吞药自杀,独自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她告知了每一个人,将大家聚在他们偏远的住地共度周末。大家最初也都同意支持埃丝特这个不容易的决定,但随着周末的进行,...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骄傲的女主人埃丝特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病,身体每况愈下,因此她决定吞药自杀,独自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她告知了每一个人,将大家聚在他们偏远的住地共度周末。大家最初也都同意支持埃丝特这个不容易的决定,但随着周末的进行,事情的解决渐渐变弱,堆积的冲突被激起,各自的秘密也被揭露
  • 头像
    僵尸太疲惫

    欧洲人可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吃喝玩乐、人生规划、谈情说爱、职场风云等等等等早已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一部展映影片再次印证了这点。

    影片《沉默的心》由丹麦导演比利·奥古斯特执导,讲述了女主角在身患绝症、身体即将失去各种功能之后,与家人达成一致,同意她服药自杀。

    相较世界其他地区,欧洲电影人对生、死等宏大而哲学的话题更感兴趣。《沉默的心》将主要人物的冲突搁置在一个封闭空间,委婉地讲述了女主角的丈夫、女儿、外孙等心中的悲伤,而且室内剧的拍摄让整部影片变得更悲情了。

    女主角在之前的几个月里,一遍遍地与两个女儿沟通,希望她们能理解并支持她自杀的决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女主角邀请所有的亲人来家里共度最后一个周末。

    但面对死亡毕竟不像过家家那般容易。与父母重温了合家欢的感觉后,亲人们之间堆积的矛盾被激发了。

    影片前三分之二是非常精彩的。节奏控制的适当,人物的对白也点到为止,并设计了很多细节来体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如妹妹怕自己逃避母亲的告别仪式,将车钥匙扔进了家门口的水坑里;如严谨克制的姐姐,全程一直微笑着面对所有人。

    最棒的一场戏是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抽大麻。看上去最不靠谱的小妹夫贡献了全剧最经典的一句台词:“平时咱们度日如年,可那些年瞬间就过去了。”话音刚落,女主角哈哈一笑,向自己的小女婿伸过手:“来,给我抽一口,我从来没试过大麻。”

    然而影片在最后一部分泄气儿了。导演突然插入好几个反转,比如本来想要阻止母亲自杀的妹妹居然想通了,而一直冷静乐观的姐姐却打了报警电话...

    电影并不是越drama越经看啊,打破自己营造了一个小时的充实与精致,导演大人您这是图什么?企图用更戏剧的情节来丰富故事打动人心吗?好的反转虽在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为了反转而反转,往往会弄巧成拙。知识点啊,敲黑板!!!n

    也是因为这个缺陷,《沉默的心》马上落在其他同类型电影后面。另一部法国影片《弥留之春》堪称“安乐死”电影中的优秀作品,影片全程都克制着人物的情绪,在故事节奏的掌控上张弛有度,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

    去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也展映了一部同类型影片,叫《最后一课》,也比《沉默的心》完成的漂亮,整部作品一气呵成。同样是计划安乐死的母亲与不同意她安乐死的儿女,《最后一课》选择用乐观而豁达的态度来面对生死,结局冷峻却不失温馨。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爱》其实也探讨了相同的主题:当我们老无所依之后,身患绝症之时,是该任凭时间的流逝带走残破不堪的生命,还是有尊严的自己离开?

    还是我曾经写过的,我认为死只能遭遇,并不能理解。

    对大部分人来说,死是个抽象的命题。因我们无从选择死的时间,所以往往会忘记它的存在。

    可如果你选择“安乐死”,你和你身边的人就必须面对它了。你怕的可能是死后会被人忘记,可能是失去你一辈子奋斗的所有,可能是你对死后的世界一无所知。

    你身边的人担心什么呢?你死后,你的模样仍然会在他们的脑袋里不断地闪现,但这份记忆不会再被更新,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淡化。父亲最拿手的鱼到底是什么滋味儿?母亲最喜欢的那首歌是什么?

    但欧洲的电影人并不悲伤。就如同上面介绍的这些电影,它们的确向观众展示了死的冷酷,却也通过人的智慧与人的情感无限制地释放了爱。毕竟和宇宙万物相比,人真的连颗灰尘粒儿都比不上呢。


  • 头像
    M______Y

    2017-03-23 麦香 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

    原文链接

    比利·奥古斯特(Bille August)是丹麦殿堂级电影大师,凭借两次戛纳金棕榈,一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享誉世界影坛。他的作品类型多变,擅长描写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宏大的视角下,却常常满溢着私人的情感体验。

    此次北京国际电影节,比利·奥古斯特不仅作为天坛奖评委会主席身份亮相,还将带来职业生涯不同时期最经典的四部电影作品:《征服者佩尔》《善意的背叛》《孤星泪》和最新作品《沉默的心》

    比利·奥古斯特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早年赴瑞典学习摄影专业,回国后进入丹麦电影学院深造,1978年以导演的处女作《在我的生活中》亮相北欧影坛,由此开始漫长的职业生涯。他的作品保留北欧导演基调沉稳、关注小人物等优秀传统之余,叙事上更为流畅,举重若轻。

    《征服者佩尔》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丹麦作家马丁尼索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他第一部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并以出色的质量一举囊括了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两大奖项。主要讲述十九世纪末北欧混乱的经济形势下,瑞典老农拉斯卡森带着他唯一的小儿子佩尔为了生存从瑞典来到丹麦,追求他们心中理想国的故事。

    虽然有着宏大的社会背景,奥古斯特却无心把它拍成历史巨制。而是选择小男孩贝尔的视角,从他的生长环境和遭遇出发,辐射出整个时代的苍夷。马克斯·冯·叙多凭借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影片除去节奏舒缓,优美的摄影和自然风光,更吸引人的的地方在于丰富的人物群像的塑造,不仅主角深入人心,一众配角也性格各异,故事线完整。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伯格曼御用马克斯·冯·叙多饰演的父亲,他既勇敢慈爱,又隐含着着贫农懦弱和自私的一面。

    结尾,年迈的父亲不得不面对自己老去的事实,目送年轻的征服者上路,老一辈的理想被现实粉碎,悲怆感跃出大银幕,直抵人心。

    《善意的背叛》是奥古斯特第二次勇夺戛纳金棕榈之作,影片取材自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父母的婚姻故事,由伯格曼亲自操刀剧本。此片一共有两个版本,电视版时长323分钟,此次电影节展映的为剧场版,也是最初参加戛纳电影节的版本,时长181分钟。

    虽然也掺杂了一些社会历史事件,但这部电影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片。它的重心不在于展示爱情里的各种缠绵悱恻,而是讲述两个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如何因为爱情,在漫长的岁月里互相忍耐,退让,做出波及一生的选择。电影本身柔软而充满诗意,哀而不伤,两个人因为对方而获得牺牲和成长都是静默的,通过细微的情绪转变和点滴的配乐来传达。这种精心雕琢的美是缓慢的,却也是最致命的。

    奥古斯特为了拍摄这部影片,和伯格曼共处了三个月,花了大量的时间讨论剧本,他本人曾多次公开表示过对伯格曼的敬意。

    伯格曼虽然没有参与《善意的背叛》的制作,其作品的影响却不经意间渗入到影片中,影片中对人物个体命运的关注和对宗教信仰的怀疑和探索都深深打上了伯格曼的烙印。片中母女联手弹琴一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到《秋日奏鸣曲》,对比来看十分有意思。n

    改编自法国文豪大仲马经典名作《悲惨世界》,是奥古斯特在好莱坞拍摄的几部影片之一,演员阵容强大,集齐了连姆·尼森、杰弗里·拉什、乌玛·瑟曼、克莱尔·丹妮丝等一众名角。

    名著改编历来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奥古斯特这版《悲惨世界》却在北美受到了良好的评价。电影弱化了原著里革命的部分,把叙事的中心放在了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强化了冉阿让和芳汀的情感,沙威和冉阿让之间的对抗则更为复杂,成为贯穿影片最重要的一条主线。删减掉部分人物和情节后,这版线索更加清晰,叙事更加流畅,艺术性和观赏性兼备。结尾的改编,沙威的浪漫一跳,至今还被无数影迷津津乐道。

    在辗转多个国家尝试多种类型后,奥古斯特回到丹麦,拍了一部以家庭为核心的故事片。故事围绕一户中产阶级家庭张开,母亲得了癌症,即将在医生父亲的安排下“安乐死”,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儿也将带着各自的家人陪母亲一起度过生命最后的一个周末。

    电影时长虽然不足一百分钟,但始终有股悬念保留其中,短短两天的时间,全家人的情感都经历了一次颠覆性的洗礼。家庭通俗剧的外衣下,充斥着导演对于生死、道德感这些经久不衰议题的思考。受情节限制,影片大部分的场景都集中在室内,奥古斯特通过娴熟的调度和对于群戏的精确把握,让全片始终保持着平衡的基调。最妙的一点是,当每个事件快速过去后,在每个段落的最后时刻,氛围都在悄悄的转变,一旦接受了这种转变,就会很容易陷在电影的情绪里。

    从《征服者佩尔》到《沉默的心》,奥古斯特虽然一直在尝试新的风格,作为艺术家的初衷却没有发生改变,他影片的主体永远是个体的生存状况,对《悲惨世界》原著的提炼也是基于这一点出发,再加上优雅的格调和精心的制作,老一代北欧导演的精气神在他这里得到了延续。

    不久的将来,他将带着中美合拍片《营救飞虎队》(刘亦菲,埃米尔·赫施出演)出现在大众视线。

    在这之前,如果你还不够了解他,不妨趁这次北京国际电影节抓紧机会。

    中国电影资料馆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宣传团队

    撰稿 /麦香

    编辑 / 郭舟

  • 头像
    白白
    去年北影节的最后一场《最后一课》和今年第一场《沉默的心》我都安排了同一个题材:安乐死。两部影片都是讲患有重疾的家人自己提出安乐死后,家中成员的反应以及如何陪伴她度过最后的时光。两部影片题材相同,但是角度还是有明显差异的,《沉默的心》更偏重人物关系,剧情有一些小悬念,有时会心一笑有时笑中带泪。《最后一课》讲的是老奶奶在人生最后阶段在女儿的帮助下实现了各种人生愿望,温馨又可爱。但是两部影片的结尾都不约而同的表达了家人支持了病人安乐死的做法,可想而知这样的题材在中国的家庭背景下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关于死亡一直是我学也学不会的课题,无法释然也无法面对。有时候看到那些戴着礼帽穿呢子大衣的老爷爷和白发苍苍穿着套装的老奶奶,我总是心中充满敬意。优雅的老去是令人羡慕的事情,可如果老到甚至拿不住一只口红,又或者只能用吸管才能喝咖啡,要如何面对那个无能和狼狈的自己?一个自尊大过天的人,要爱得有尊严,也要死的有尊严,那会不会也是我的选择?无论如何我只希望你能支持我的决定,因为那是我人生的最后一个决定了,就让我再任性一回吧。
  • 头像
    Chihyang Chang

    1、丹麥電影沉默的心(Stille hjerte,2014)在美國翻拍為黑鳥(Blackbird,2019),體現了兩種文化的特質與價值觀,比較下是前優後拙。

    2、前者房舍古老,室內光線昏黃,裝潢與擺設營造出家人相處的歷史痕跡與溫暖氣氛;後者房子新潮而燈光明亮光燦,相形下缺乏人情味道。前者女主角掙扎而後者堅決;前者大女兒嘮叨張揚,似乎令人厭煩,可是一旦靜默下來,整個家忽然瀰漫著詭異的死寂,而後者的大女兒慌亂中故作拘謹,到最後按耐不住而爆發,整體較平板而不夠渾圓內斂;前者么女脆弱卻不失溫柔,後者神經質而不穩定。

    3、沉默之心後三分一的劇情把控層層翻新,鞭辟入裡,這重編前的故事較為深沉,把老翁對個人關係處理與支持妻子自殺決定聯繫起來,成為倫理學的問題,把妻子交託丈夫給好朋友的遺願處理得令人無法婉拒,把長女的深情與么女的成長打磨得令人動容;而重編後故事,則傾向反映出美國人厭死樂生的快樂主義與歡喜結局,對於深沉議題的討論付之闕如。

  • 头像
    电影天堂

    本文首发自电影天堂(ID:dianyingnews)

    老夫妇叫女儿们来家里过周末。

    大女儿海蒂一家先到,从他们凝重的神情和悲伤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家庭聚会。

    二女儿桑尼更是在路上平稳了很久的情绪才赶到父母家。

    她似乎对这次家庭聚会心存恐惧。在家门口,她甚至把车钥匙扔进了河里。

    她这次来带来了吸大麻的男友,这个男友并不被姐姐海蒂待见。

    原来桑尼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但她曾经的经历是一个谜。

    除了两个女儿,老人儿时的闺蜜也来了。

    这次非同寻常的家庭聚会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沉默的心》在充满悬念的家庭聚会中上演了。

    通过老人跟孙子的对话,之前的悬念有了答案。

    老妇人患上了运动神经元病,随着病情的恶化,她的四肢会失去知觉,甚至要通过食管进食。

    老妇人决定在医生丈夫的帮助下安乐死,跟女儿们沟通几个月后,终于征得了女儿们的同意,她想在死前再见一面最爱的家人们。

    他们吃了最后的晚餐,

    照了最后一张合照;

    在琴声中笑闹;

    老妇人想尝试吸一口大麻,家人都陪她吸了一口;

    看似尽兴的家庭聚会其实充满了各种尴尬,看似快乐的周末也只是因为不想扫了即将安乐死的老妇人的兴。

    毕竟,谁能坦然面对最后一晚的相聚?

    老妇人在家人面前端庄美丽,但在卫生间,却遭遇着无法自己捡起掉在地上的口红的艰难,

    对倔强的老妇人而言,尊严比死亡重要,如果生活都不能自理,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但对家人而言,妈妈安乐死是她们不愿接受的残忍现实。

    镇定理性的海蒂同意了母亲安乐死的决定,不想失去妈妈的桑尼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她们不知道的关于妈妈的事还有那么多,她们甚至不知道妈妈的梦想是什么。

    如果妈妈死了,那就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总在即将永别时才发现,还有那么多事没有一起做,

    并后悔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对对方苛责,这种遗憾或许就是永别的意义。

    桑尼决定到时候叫救护车,海蒂得知她的想法后劝她同意妈妈自己的选择,这才是对妈妈的爱。

    但爸爸和妈妈闺蜜的一吻让海蒂对妈妈安乐死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如果爸爸是想和妈妈的闺蜜在一起而把妈妈的病说的严重了呢?如果是,这更像一场谋杀。

    爸爸和闺蜜在一起的事,妈妈知道吗?如果知道,她会不会因此更想安乐死?

    她最后会如愿安乐死吗?n

    这些问题就不剧透了,虽然结局的反转有些刻意,但也在情理之中。

    电影只有一个半小时,故事都发生在室内,

    作为家庭琐事为主的电影,《沉默的心》没有密室杀人电影的刺激,竟也没有显得过于沉闷,这和导演比利·奥古斯特娴熟的调度有很大关系。

    比利·奥古斯特凭借两次戛纳金棕榈,一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享誉影坛。刚过去的第七届北京电影节,奥古斯特就担任评委会主席。

    这部描述安乐死的电影很容易让人想起获得金棕榈大奖的哈内克的《爱》

    堂叔发现,欧洲电影很喜欢生死、爱恨这种永恒的主题。

    主题的沉重和画面的冷峻让欧洲电影显得过于小众。但这些对宏大命题的思考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n

    《爱》着重展现的是病人精神和身体双重的痛苦,是疾病对尊严的侵蚀,是安乐死的“不得不”,

    电影结尾,老人用枕头捂住妻子的头,让她窒息而死,这一画面充满了痛苦、悲伤、解脱和爱。

    影片也终于在最后这一幕达到高潮,让积郁在心里的沉重化作泪水。

    《沉默的心》着重展现的则是面对想要安乐死的人,他的家人要怎么接受这种决定并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

    是因为爱一个人而同意他安乐死,还是因为爱一个人然后鼓励他活下去?

    同样的出发点,却导向了两个不同的结果。

    《沉默的心》虽然有情理之中的反转,但既没有过山车一样的刺激,也没有情绪上的高潮,给堂叔留下的印象并不如《爱》深刻。

    一直以来,我们都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

    在《活着》里,我们被富贵经历种种遭遇之后的坚韧和活着的艰难感动得一塌糊涂,

    自杀,在传统意义上,是一种禁忌,是对生命的不敬,是对周围至亲的不负责任,是流言蜚语的开始。

    所以对安乐死,很多人或团体选择抵制。

    当然安乐死还难以准确判定,可能造成社会混乱,甚至可以作为谋杀的假象。

    但电影,让我们对特定环境下的安乐死有了另一种解读。

    《百万美元宝贝》里,安乐死是麦琪无望未来的终结,

    《深海长眠》里,安乐死是雷蒙渴望自由的极致。

    人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死亡吗?

    电影没有答案,它们只是静静地把所有的可能性展现给我们,让我们去体验也许永远不会经历的情感遭遇。

    我们可以不认同他人异于世俗的抉择,但至少我们通过电影理解了他人的处境和抉择。

    这何尝不是我们喜欢电影的理由呢。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