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历史的拐点之汉匈之战

历史的拐点之汉匈之战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 历史的拐点·汉匈之战

822人已评分
很差
2.0

主演:王志飞鲍鹏山李山刘勃赵明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余乐张晓敏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16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26860786热度:456 ℃ 时间:2024-04-16 18:47:01

简介:详情  匈奴,一个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名字,大汉帝国被匈奴人的长鞭抽打得血肉淋漓。死里逃生的汉高祖刘邦,选择以女人换和平。当汉武帝说出出兵匈奴的决定时,很多人的身体都抖了一下,他们想皇帝一定是疯了。8月24日晚20:00起 C...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匈奴,一个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名字,大汉帝国被匈奴人的长鞭抽打得血肉淋漓。死里逃生的汉高祖刘邦,选择以女人换和平。当汉武帝说出出兵匈奴的决定时,很多人的身体都抖了一下,他们想皇帝一定是疯了。8月24日晚20:00起 CCTV-9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汉匈之战1-2》  汉武帝力排众议,重用卫青。大汉军队兵分四路,讨伐匈奴,三路失利。卫青孤军深入,率汉军直捣匈奴王庭龙城,一举斩杀数百名匈奴人。胜利的捷报如同烈性白酒,沸腾了整个国家。8月25日晚20:00起 CCTV-9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汉匈之战3-4》。  漠北之战汉军大捷,匈奴单于侥幸逃脱。李广部队在沙漠中迷路错失战机,李广用斩杀匈奴的战刀,杀死了自己。而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让大汉王朝的体力透支。8月26日晚20:00起 CCTV-9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汉匈之战5-6》。
  • 头像
    帅烦恼

    这就是中国内地纪录片的行活

    你说差吧,其实还真就不差,该有的都有,而且逻辑通顺,史学观点表现的也比较明确,虽然有一些描述有点不准确,但是不至于造成误解。

    但是你说优秀把,也谈不上,表现出来的没有给人什么惊喜,反倒是有点差强人意。

    例如澶渊之盟这个章节,把这些个优缺点就表现的很完整。四集的内容很全年的介绍了澶渊之盟的过程以及结果。但是整个过程中,完全是以宋朝的视角来看的,辽国萧太后的视角被一笔带过。战争中辽朝既然知道吃不掉宋朝,他为什么发动战争,他的战争诉求是什么,他为什么接受了很少的岁币就罢兵。最核心的,辽宋之间和平相处一百多年的核心原因,真的仅仅是因为这一纸合约么?这些深层次的问题,真的缺乏解读。

    所以看下来,我只是获得了历史书一样的知识体验,跟十几年前听袁腾飞的历史普法评书,没有本质区别。人性的恐惧与挣扎,国家利益对于个人意愿的撕扯这些分析,完全没有看到。

    本片叫做历史的拐点,在各个章节也都明确了所谓的拐点,拐在了哪里

    如商鞅变法,秦国统一全国之后,商鞅的残酷之法仍然坚持执行,这导致了秦末的群雄并起,秦二代而亡;再如汉匈战争,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虽然打破了匈奴,但是消耗了西汉的国力(这一部分扯巫蛊之祸也不是很合适,巫蛊之祸和汉匈战争还是比较独立的事件)

    但是在澶渊之盟这个章节中,战争之后的内容,则集中在了寇准个人的荣辱当中。虽然寇准也算是北宋的一代名相,但是完全当不起历史的拐点。他的失败,更多的还是站队因素,跟澶渊之盟也没什么关系。

    我个人更感兴趣的拐点分析,还是应该对辽宋战争之后的表现进行深挖。因为要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共同面对一个强横的对手女真。而这两个大国,在跟女真的对决中,又双双吃了败仗。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曾经战绩彪炳横行东亚的契丹,跟与他打成平手的北宋会在一百多年内迅速堕落,成为女真人的阶下囚?我想这种深挖,才应该是更有意义的把。

  • 头像
    袁袁袁

    1.白登之围

    刘邦的自信之征与狼狈而逃;单于的精准算计与高瞻远瞩

    (刘邦的臣子与单于的妻子的谋算——台阶)

    2.马邑之谋

    “封建帝制之下,一个皇帝的性格就是一个王朝的性格。”汉武帝登基时,位于皇帝高位但却处处受制——弹簧现象(被压得越紧,反弹越大)

    汉武帝建功立业之心与汉王朝逐渐强大的经济实力相匹配。

    朝廷论战——打不打(打得赢吗?即使打赢那么合得来吗?)

    主战派首领提出引敌深入的策略——马邑之谋。商人作为奸细,但最终因疏漏(牛羊遍地无人逃窜)被单于识破,一人供出实情。“历史的拐点这时掌握在一个平庸之辈中,而非汉武帝手中。”主战派首领虽主动出击但中途撤回,空手而归,无法向天下交代。在汉武帝压力下,主战派王辉自杀,主和派大臣被封赏。

    自此,和平关系直接破裂。汉王朝主动出击成为历史必然选择。

    朝廷面临的争论是“怎么打”而非“打不打”

    3.龙城之战

    卫青:法场劫囚的“囚”—因后宫争斗而惨遭诬陷,事情闹大,被汉武帝认识。

    汉武帝大胆启用,破格提拔。

    卫青出生一直没有一个正当的身份,处于一个被贬低、被压抑的一个环境。这种环境下要么自暴自弃,要么成就大事业。他一方面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另一方面谦逊低调(不养马、不养士)

    他对战情的缜密分析,确定龙城作为匈奴的精神之地,反而匈奴少,从而取得龙城之役的胜利。保全了汉武帝颜面,朝廷主和派声音降低。

    4.封狼居胥

    汉武帝对卫青(外戚)的掣肘——霍去病(卫青的外甥)

    霍去病作为皇帝近侍,尽受恩宠,热爱冒险(和汉武帝一样)。作为一个年轻人,无理论包袱,无作战经验,学习匈奴方式作战。

    在卫青取得胜利班师回朝之后,他直击匈奴内部,封狼居胥。

    5.李广难封

    李广曾被俘,装死逃脱。

    飞将军李广,射虎。

    远名在外,总遭匈奴主力。

    运气差,能力与成就是分裂的。一直没有立大功,没有封侯。

    李广年老,为立功,慷慨自请才得以出师。汉武帝也暗嘱卫青不要让其与单于直接面对。作战前,卫青临时改变部署,李广又请宁可战死沙场,卫青仍把机会留给了曾经救过卫青一命的公孙敖。李广愤懑,不告而辞,单独出发,迷路,错过与卫青会和的时间节点,使得敌人突破重围,战争虽有功但不大。两人冲突一触即发,李广面对质问一言不发,把命运归为上天,但实际上埋怨卫青,他引刀自刎(以极端自虐表达不满情绪)。

    6.司马迁入狱

    李陵五千对敌十万(?),李陵投降,汉武帝不满。司马迁为之说话,汉武帝认为司在说他用人不行。司马迁入狱。

    后帝因轻信假消息,诛杀李陵全家。李陵后虽被招回汉,但李忠孝均无法报,不归。与此同时,与之差不多被俘的苏武回去了,与之告别。

    7.巫蛊之祸

    汉武帝“弹簧现象”

    龙城之役后,“整个汉朝受到这种胜利的情绪感染,大家就会做一件事,沿着胜利的道路一直走下去。胜利的道路不一定要走下去,整个大汉政权的那辆车就像是一直踩着油门高歌猛进,没有人踩刹车,并且汉武帝拿着把刀立在刹车旁边,谁踩我就砍死他。”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导致了穷兵黩武。

    汉武帝老了以后,与年轻时相反。他敏感多疑,决策机制集中到个人得失的小空间当中了。

    这种心理被小人利用,巫蛊之祸。冤情被洗清之后,汉武帝崩溃。

    思子宫、归来望思台的建设

    《轮台诏》修生养息的政策

    8

    龙城之役后,匈奴多次袭击时,汉武帝想再次主动出击。

    一个大臣又主和亲,汉武帝质问:让你守一个城,你能吗?守一个县?守一个亭堡?能吗?

    大臣知其步步紧逼,只能硬着头皮说能。

    后大臣被派边疆,被匈奴所杀。朝廷明白了。

  • 头像
    第一记录

      烽火狼烟,是马蹄奔腾触发的警报。匈奴,带着力量与速度,侵袭汉的边疆。生存的渴望挑战家园的安宁。防御还是进攻,汉武大帝发出强势怒吼。这是石头与铁的碰撞,注定没有最终的胜者。当匈奴人黯然踏上西迁的旅程,在血泊中站立的汉王朝,开始重新探寻理性与和平。

    《特别呈现》 20160824 历史的拐点·汉匈之战 第一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秦汉之际,北方匈奴头曼单于的太子冒顿王子以鸣镝射杀爱妻战马的手段训练出一支强大的草原骑兵。因头曼单于偏爱少子欲废冒顿太子之位,故冒顿先其一步杀父自立。刘邦登基后的第二年,冒顿率他的草原军团跨过了长城,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晋阳。刘邦决定给匈奴一点厉害尝尝。但是他的判断严重失误,导致自己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

    《特别呈现》 20160824 历史的拐点·汉匈之战 第二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匈奴一直是汉武帝的心头大患,于是朝堂上发起了一场关于战与和的辩论。结果主战派大臣王恢赢得了这场辩论,汉武帝也下诏攻打匈奴。王恢决定设计诱地深入,一场堪称完美的计划却又了疏漏。匈奴进攻时没有发现四处逃窜的百姓,还正好抓到一个胆小的武州尉氏,把朝廷的计划和盘托出。匈奴撤兵,王恢怕全军覆没不敢追击,最后只能自缢身亡。

    《特别呈现》 20160825 历史的拐点·汉匈之战 第三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马邑之战四年后,汉武帝决定北伐匈奴,他采用了卫青的建议,四路大军跨出长城,深入匈奴腹地。三路大军均失利而回,唯有卫青的部队直捣匈奴王庭龙城。卫青的立功没能浇灭汉武帝对李广和公孙敖的怒火,两人沦为阶下囚。

    《特别呈现》 20160825 历史的拐点·汉匈之战 第四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公元前127年,卫青夺回了匈奴盘踞多年的黄河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漠南之战,霍去病率八百精锐杀敌二千,之后两年,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荡平了汉朝以西的匈奴势力。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发动漠北之战。

    《特别呈现》 20160826 历史的拐点·汉匈之战 第五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公元前119年春天,汉武帝决意乘胜追击,发动漠北之战,他把远征漠北的使命交给了卫青和霍去病。汉武帝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力求彻底歼灭匈奴主力,并组织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卫青率军斩杀将近2万匈奴,并火烧赵信城和匈奴全部粮草。

    《特别呈现》 20160826 历史的拐点·汉匈之战 第六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司马迁受刑,是汉武帝政治生涯中一个重大的败笔。汉武帝事业的尽头就在这些败笔中显现。

    历史的拐点·汉匈之战

  • 头像
    德尔苏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央视近些年的所有历史题材专题片我全都一集不落的看过。
    作为一个影视从业者,我对这些历史专题片也都颇有挑剔。同样是央视出品的那些传统文化题材的精品专题片比如玄奘之路、问道武当、问道楼观等等,明显比纯历史题材的专题片水平高了一大截。
    但是这部历史的拐点,我只看到前几集就急不可耐的给他下结论了:出乎意料的好,一扫以往毛病!

    首先说内容:这是一部普及版的历史专题片,讲的内容对于有一定历史底子的观众是耳熟能详甚至是烂熟于心的,但不能因为他是普及版就贬低它的价值。想深入的探讨历史可以去看百家讲坛,而花费这么大的制作拍摄一部历史专题片显然是为了更多的观众,甚至是未来的观众。像科普一样,普及类的作品重不在深度,而在于引起多数人的兴趣。从这点来说,几位专家讲的非常好,关键是一个“透”字,局部的历史,围绕中心事件人物组织的有限发言篇幅,几位专家用最生动的语言切中要害。可以说这次专家团的阵容组合史无前例的合理、闪耀,而且集体发挥出色。这背后的编剧和制片人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其次是摄影和导演。我之所以说对以往同类型的片子不满意,说白了就是一个字——太“白”!大部分历史对于观众本就是书本上的、抽象的。而场面再现,对于我们这样影视产业水平很落后的现状来说,很难表现出历史的雄浑深沉,如果没有精妙的导演思想与摄影构思,最后出来的结果往往就是一帮横店群演格斗厮打+一帮跑组五线演员在镜头前扭捏作态。可这次不一样了,摄影和导演终于找到了最明智的创作思路:诗意化的电影语言!于是我们看到:诗意化的蒙太奇替代了拙劣的戏剧化外部动作,诗意化的摄影灯光替代了直白的影像。诗意带来了历史的韵味,以往那种寡淡无味庸俗粗陋的廉价啤酒味没了,那些传统文化题材片中如饮甘醇,如沐春风的感觉来了。作为导演,我想本片导演可谓是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机遇。如上所叙,本片意不在深度,也不在细节,这为导演创作卸掉了很大的包袱和束缚。而导演找到的这种“新”创作风格带来的成片效果实际上已经为纯历史类专题片树立了了新标杆。
  • 头像
    究竟涅槃

    已经看完了这个系列的汉匈之战和澶渊之盟了,正在追下西洋和商鞅变法的,跟以前了解的知识出入不大,补充了一些史实细节。

    目前印象中看过的历史类纪录片不算太多,但也不少了。这部纪录片做的不错,引用的史籍标注很明确,对具体事件的分析和论述较为全面,对其中一些历史争论的观点做了综合论述。但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既然说历史的拐点,我觉得应该侧重于对“论”这部分的研讨,即其对原有历史发展进程的改变是什么,比如讲到澶渊之盟带来的历史转折,应该对其影响宋辽后世经贸军事发展这部分作出详细分析,然后着重讨论失去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佳契机后,宋朝的国防布局将受到怎样的先天缺陷和致命打击等等。这是目前我感觉到有些不足的地方。

    别的以后再说吧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