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冯小刚黄轩苗苗钟楚曦杨采钰李晓峰王天辰王可如隋源罗攀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李伟超 状态:HD 年份:2017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27030611热度:165 ℃ 时间:2022-08-17 15:22:34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那一年是1984年。
元旦刚过,政委笑眯眯找我谈话,态度异常和蔼,我心头一沉,知道这回狼来了。我很配合,对组织上的决定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甚至第二天就搬出了军区大院。
据我所知,和我一批转业的,到现在还有些人住在军区大院里没有走。我当时之所以离开的这么匆忙,主要是不想再广大指导员面前丢份,事后我才发现自己对部队竟是那么的留恋。转业的真正原因我是心知肚明的。
很简单,我恋上了一个女孩。
“去城建开发总公司报道的前一天晚上,我已经躺下了,忽然意识到明天我就沦为一名平头百姓了,一种对军队的留恋让我心如刀绞。我起来重新穿上军装站在大衣柜前,望着镜子里的军人依依不舍。nn我转过身来对母亲说:您坐好了我给您敬个礼吧,您好好看看,明天儿子就不能穿军装了。n母亲也很动情,露出不胜惋惜的神情。她说:你穿什么也不如穿军装好看。nn那夜我一直穿着军装,抽了很多烟。天亮了才摘下领章和帽子上的五角星,郑重地交给母亲代为保存。”
1.
在《芳华》中,何小萍是被孤立的角色,这是电影剧本的设定使然。何小萍的扮演者苗苗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此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冯小刚让众人在拍摄现场也“孤立”苗苗,这在伦理上引起了争议。每位听见此消息的人都陷入了沉思:这样做真的可以吗?这个举动之所以引发议论是因为触碰到了现实与虚构的界线,冯小刚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当成了他创作的棋子,而逾越了人身上最基本的自由权利。
拍电影不是写小说。对于小说家而言,他笔下的人物从无中生有,人物命运可以完全由小说家来掌控。在此,并不会涉及到道德伦理的问题。但因为电影需要通过活生生的人来扮演,演员是可以消解掉他(她)在日常生活中的部分个性,甚至可以让自己完全听任导演摆布,但这要出于她自己的意愿。如果演员够专业,他(她)就应该让自己变为一块没有定型的塑泥,任由导演捏塑,达到导演想要的任何效果。
无论如何,这里都有了一个界线:就是导演对演员的掌控必须保持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而不可逾越入现实生活。冯小刚的举动之所以引起了人们的非议,其原因正在于此。它逾越了这道界线,将导演仅仅在艺术创作中拥有的权力与意志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之中。苗苗在现实生活中被孤立即便是为了电影中的“孤立”显得更加真实,也无法再获得自身的合法性。这触犯到了伦理界线,将生活等同于虚构。
2.
在《我把芳华献给你》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能看见这样的镜头:冯小刚在给女演员们讲戏的时候,谈及了让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孤立”苗苗的事情,苗苗对此也是认同的(我们能见出几分无奈,毕竟不是好事)。要让“孤立”的行为在电影外的现实生活中也能被大家接受,需要一个认同合作的过程:冯小刚和苗苗必须是事先商量过的,而且苗苗对此也认同了。无论她的认同是迫于导演的强权(她毕竟只是一个新演员),还是她发自内心地觉得这样更好,可以让她发挥出更真实的效果。只要苗苗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对此认同了,那么让众人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孤立她的举动便是允许的,并没有触碰到伦理界线。
但这样一来,自然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当苗苗和其他人都知道生活中的“孤立”只是为了电影最后呈现的真实效果,这种“孤立”就显示不出它的强力。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苗苗是在不知悉的情况下被众人孤立了,她自然会在电影的拍摄中表现出“被孤立”的情绪。而当她知道大家其实是为了拍电影才孤立她,她在拍摄时表现出的那种“被孤立”状态更多就是演出来的,而不是真实表现出来的。
让演员在生活中陷入与电影中相同的情境,然后让他们真实地“反应”,这是伟大的伊朗导演阿巴斯发现的神奇技法。在《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这本书中,阿巴斯开诚布公地向读者谈及了自己拍电影的方法,而他创造真实的方法不是完全彻底地复制现实,也不是让演员表演得真实,而是设置情境让演员自然地“反应”。比如为了让《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的小男孩在送本子给同桌的夜路上表现出恐惧,阿巴斯让工作人员在远处学习狗叫,然后拍下小男孩惊恐的反应。或者是在《希兰公主》中,让演员对于一种白纸想伤心的往事,拍下她们流泪的画面,最后的效果是让观众以为演员们是在看电影中的电影的过程中哭了。
3.
这一切都是欺骗,不仅欺骗演员,同时也在欺骗观众。但是当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感觉这是多么真实啊,小男孩的恐惧如此真实以至于我们好像也同处夜晚的乡村道路上,或者女演员们的眼泪如此真实,我们自己也被《希兰公主》这部电影感动落泪了。我们之所以获得了与演员们感受到的相似情绪,是因为阿巴斯在电影中创造的是情境的真实。在听到狗吠那一刻,小男孩突然间的恐惧是真实的反应,而不管那声狗叫是不是真的。在这里,并没有任何伦理上的逾越。小男孩如果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或许觉得自己被骗了,但这根本没什么,他很可能把这看成是为了完成最后的电影,他愿意为此牺牲。
但在冯小刚这里,手法虽然与阿巴斯相似,因为现实中的“孤立”会对演员的心理产生影响,就自然涉及到伦理问题。如果是让阿巴斯来拍,继续用他发明的技法,阿巴斯很可能不会让苗苗知道大家正在孤立她,只有当电影真正完成后才告诉她真相。这样,才能在电影中获得何小萍被孤立的真实情境,苗苗才能通过言语与举动真实地反应出她被孤立的情况。苗苗都不必演了,现实生活的她与电影中的何小萍已经合一。当然,我是不会认为阿巴斯真的能做出这种举动,因为这是自私和不道德的,这是将演员作为工具来当方面完成导演自己的作品。
苗苗是知情的,但从纪录片中的片段来看,这种知情显然还不够。冯小刚仍然在行使着某种强权,让苗苗接受大家孤立她的事实。而苗苗也没有任何的反抗权力,说这样会影响到她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如果她毫无所知,那么冯小刚便犯了一个伦理错误,他应该被指责,并出来道歉。但苗苗毕竟知情了,也知道这样做是为了电影,因此对冯小刚的道德指责开始暧昧了,但也不是说没有任何道德问题了。冯小刚如果真的想避免别人的指责,他就应该放低姿态,和苗苗事先就商量好,这样做对方能不能接受,会不会对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如果苗苗在完全知道事情后认同了,那么这样做就是可行的。但如果她对此有一些疑义,或不愿意,那么冯小刚就不能做任何强求,并立即中止孤立苗苗的行为。
阿巴斯:我们时代的库里肖夫
一般来说,认识一个导演首先是通过他的电影,什么样的心理才会驱使一个人绕过电影直接去看一个导演的自传?n对我来说,在电影《芳华》的纪录片《我把芳华献给你》里面,讲述到冯小刚在拍刘峰因为“拥抱事件”被下放连队,和何小萍告别的这段戏的时候,黑暗的棚里,冯小刚抽着烟,看着监视器,眼睛里泛出泪水,在黑暗中闪闪发亮,这一点彻底打动了我,冯小刚六十了,对于他来说,部队文工团的生活就是他的芳华,而当初他离开文工团的原因和刘峰一样,也是因为一个姑娘。n六十岁的导演回顾往事,对二十多岁发生的事情流下泪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活着就要有这种感性,这种感性带来的情绪,不管是快乐,欢喜,痛苦,伤悲,这种情绪超越了所有的感知,人沉浸在这种感知里的时候,把生命中其他的事情看的极淡,其他的生老病死变得不再重要。n这一点彻底打动了我。n冯小刚的气质,就和《老炮儿》里面的六爷一样,固执,认理儿。从某种角度说,固执,就是坚持,对美的坚持,对回忆的追求,没有这些,导演也不会为自己的青春流泪,也不会固执的去和演员抠每一个表演细节。他觉得自己青春里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他就希望观众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的,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到现在为止,他觉得最性感的也还是在文工团的时候,女兵们洗完澡出来,抱着脸盆从篮球场经过的时候,从她们身上闻到的香皂味道。青春的味道,在记忆里是抹不去的。回忆就像一根木头,你已经想不起来记忆里什么是真正的木头,什么是后来抹上去的腻子。但是这种香皂的味道,是记忆坚定存在的证据。我相信正是这些东西,让冯小刚在摄影棚里流下眼泪,正是这些东西,让冯小刚在脱下军装的时候,想到自己明天就沦为一个平头老百姓了,会不舍,会流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活着正是为了感受这些东西啊。n几年前,那时候我还在上大学,一个宿舍四个人约着出去看电影,舍友们去看了另外一个电影我已经想不起来是什么名字了,我自己买票去看了冯小刚主演的《老炮儿》,最后六爷把头发推短,穿上军大衣,在冰面上奔跑起来的时候,长长的军刀划过冰面,影厅里的音响同时响起悲壮激昂的音乐,我的眼泪刷一下就下来了,那时候我还不理解为什么会流泪,也许是年过五十的六爷的热血点燃了我的热血。现在我渐渐的理解了一点。不论是对于冯小刚本人,还是六爷这个角色来说,青春里最最美好的那些东西是一辈子最珍贵的,是不可玷污无可替代的,就像是电影《芳华》里他们共同经历的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像是电影《老炮儿》里面,闷三儿,家逮子,灯罩儿他们共同经历的那些年轻的日子,那些茬架的岁月。n要是每一个人到六十岁的时候,还能为自己的芳华里的事情流下泪水,又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书远远比电影残酷,电影的结尾小穗子不愿意把他们这一代人老去的样子说给我们听,而书中却写尽了一代人芳华的凋零,是落寞,是无奈,更透露着些许的悲哀。刘峰,这个曾经事无巨细的帮助别人的热心肠,失去了人们的尊重后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好人,好到连灵堂都匆匆让给了下家;小曼长情的陪伴仍然不能唤起刘峰的肌肤之爱,丁丁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第一次的婚姻让她受尽白眼,成为一个让丈夫觉得丢脸的女子,像是曾经在文工团里她们欺负小曼一样,第二任婚姻也没有得到丈夫的任何怜惜,让她最终变成了一位体胖而发少的女人。我想是作者有意的报复吧,毕竟丁丁多少该是个好看的姑娘啊,丈夫们何以至如此薄情;小穗子也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而这似乎是作者认为不足为道的事情,和她对写作的热爱和追求来说,那个男人根本不值得为他费一笔一墨;小郝也没有嫁给电影中那个和她门当户对的中号手,而嫁给了一个二流子,二流子的闯劲在这个时代发了财,但同时二流子终归还是二流子,专情是不可能出现的字眼,于是小郝信佛寄幸福于来生了。
那一代人的悲哀通过刘峰女儿刘倩的嘴巴说出来的,对刘峰老好人的不认可,对他在陵园找寻当年十五岁的小战士嘲讽,在父亲灵堂前的漠然,在她的眼里父亲是多余的,小战士的毫无意义的死是多余的,甚至那整个一代人都是多余的....
杰瑞斯普林格 脱口秀劲爆内幕揭秘
一代爱国高僧圆瑛
机关枪凯利的粉色人生
月球:通往宇宙之门
新型荒野
珊瑚礁2003
该节目由胡歌、刘涛和陈龙携手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
播放指数:990℃
那一年是1984年。
元旦刚过,政委笑眯眯找我谈话,态度异常和蔼,我心头一沉,知道这回狼来了。我很配合,对组织上的决定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甚至第二天就搬出了军区大院。
据我所知,和我一批转业的,到现在还有些人住在军区大院里没有走。我当时之所以离开的这么匆忙,主要是不想再广大指导员面前丢份,事后我才发现自己对部队竟是那么的留恋。转业的真正原因我是心知肚明的。
很简单,我恋上了一个女孩。
“去城建开发总公司报道的前一天晚上,我已经躺下了,忽然意识到明天我就沦为一名平头百姓了,一种对军队的留恋让我心如刀绞。我起来重新穿上军装站在大衣柜前,望着镜子里的军人依依不舍。nn我转过身来对母亲说:您坐好了我给您敬个礼吧,您好好看看,明天儿子就不能穿军装了。n母亲也很动情,露出不胜惋惜的神情。她说:你穿什么也不如穿军装好看。nn那夜我一直穿着军装,抽了很多烟。天亮了才摘下领章和帽子上的五角星,郑重地交给母亲代为保存。”
1.
在《芳华》中,何小萍是被孤立的角色,这是电影剧本的设定使然。何小萍的扮演者苗苗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此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冯小刚让众人在拍摄现场也“孤立”苗苗,这在伦理上引起了争议。每位听见此消息的人都陷入了沉思:这样做真的可以吗?这个举动之所以引发议论是因为触碰到了现实与虚构的界线,冯小刚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当成了他创作的棋子,而逾越了人身上最基本的自由权利。
拍电影不是写小说。对于小说家而言,他笔下的人物从无中生有,人物命运可以完全由小说家来掌控。在此,并不会涉及到道德伦理的问题。但因为电影需要通过活生生的人来扮演,演员是可以消解掉他(她)在日常生活中的部分个性,甚至可以让自己完全听任导演摆布,但这要出于她自己的意愿。如果演员够专业,他(她)就应该让自己变为一块没有定型的塑泥,任由导演捏塑,达到导演想要的任何效果。
无论如何,这里都有了一个界线:就是导演对演员的掌控必须保持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而不可逾越入现实生活。冯小刚的举动之所以引起了人们的非议,其原因正在于此。它逾越了这道界线,将导演仅仅在艺术创作中拥有的权力与意志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之中。苗苗在现实生活中被孤立即便是为了电影中的“孤立”显得更加真实,也无法再获得自身的合法性。这触犯到了伦理界线,将生活等同于虚构。
2.
在《我把芳华献给你》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能看见这样的镜头:冯小刚在给女演员们讲戏的时候,谈及了让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孤立”苗苗的事情,苗苗对此也是认同的(我们能见出几分无奈,毕竟不是好事)。要让“孤立”的行为在电影外的现实生活中也能被大家接受,需要一个认同合作的过程:冯小刚和苗苗必须是事先商量过的,而且苗苗对此也认同了。无论她的认同是迫于导演的强权(她毕竟只是一个新演员),还是她发自内心地觉得这样更好,可以让她发挥出更真实的效果。只要苗苗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对此认同了,那么让众人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孤立她的举动便是允许的,并没有触碰到伦理界线。
但这样一来,自然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当苗苗和其他人都知道生活中的“孤立”只是为了电影最后呈现的真实效果,这种“孤立”就显示不出它的强力。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苗苗是在不知悉的情况下被众人孤立了,她自然会在电影的拍摄中表现出“被孤立”的情绪。而当她知道大家其实是为了拍电影才孤立她,她在拍摄时表现出的那种“被孤立”状态更多就是演出来的,而不是真实表现出来的。
让演员在生活中陷入与电影中相同的情境,然后让他们真实地“反应”,这是伟大的伊朗导演阿巴斯发现的神奇技法。在《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这本书中,阿巴斯开诚布公地向读者谈及了自己拍电影的方法,而他创造真实的方法不是完全彻底地复制现实,也不是让演员表演得真实,而是设置情境让演员自然地“反应”。比如为了让《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的小男孩在送本子给同桌的夜路上表现出恐惧,阿巴斯让工作人员在远处学习狗叫,然后拍下小男孩惊恐的反应。或者是在《希兰公主》中,让演员对于一种白纸想伤心的往事,拍下她们流泪的画面,最后的效果是让观众以为演员们是在看电影中的电影的过程中哭了。
3.
这一切都是欺骗,不仅欺骗演员,同时也在欺骗观众。但是当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感觉这是多么真实啊,小男孩的恐惧如此真实以至于我们好像也同处夜晚的乡村道路上,或者女演员们的眼泪如此真实,我们自己也被《希兰公主》这部电影感动落泪了。我们之所以获得了与演员们感受到的相似情绪,是因为阿巴斯在电影中创造的是情境的真实。在听到狗吠那一刻,小男孩突然间的恐惧是真实的反应,而不管那声狗叫是不是真的。在这里,并没有任何伦理上的逾越。小男孩如果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或许觉得自己被骗了,但这根本没什么,他很可能把这看成是为了完成最后的电影,他愿意为此牺牲。
但在冯小刚这里,手法虽然与阿巴斯相似,因为现实中的“孤立”会对演员的心理产生影响,就自然涉及到伦理问题。如果是让阿巴斯来拍,继续用他发明的技法,阿巴斯很可能不会让苗苗知道大家正在孤立她,只有当电影真正完成后才告诉她真相。这样,才能在电影中获得何小萍被孤立的真实情境,苗苗才能通过言语与举动真实地反应出她被孤立的情况。苗苗都不必演了,现实生活的她与电影中的何小萍已经合一。当然,我是不会认为阿巴斯真的能做出这种举动,因为这是自私和不道德的,这是将演员作为工具来当方面完成导演自己的作品。
苗苗是知情的,但从纪录片中的片段来看,这种知情显然还不够。冯小刚仍然在行使着某种强权,让苗苗接受大家孤立她的事实。而苗苗也没有任何的反抗权力,说这样会影响到她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如果她毫无所知,那么冯小刚便犯了一个伦理错误,他应该被指责,并出来道歉。但苗苗毕竟知情了,也知道这样做是为了电影,因此对冯小刚的道德指责开始暧昧了,但也不是说没有任何道德问题了。冯小刚如果真的想避免别人的指责,他就应该放低姿态,和苗苗事先就商量好,这样做对方能不能接受,会不会对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如果苗苗在完全知道事情后认同了,那么这样做就是可行的。但如果她对此有一些疑义,或不愿意,那么冯小刚就不能做任何强求,并立即中止孤立苗苗的行为。
阿巴斯:我们时代的库里肖夫
一般来说,认识一个导演首先是通过他的电影,什么样的心理才会驱使一个人绕过电影直接去看一个导演的自传?n对我来说,在电影《芳华》的纪录片《我把芳华献给你》里面,讲述到冯小刚在拍刘峰因为“拥抱事件”被下放连队,和何小萍告别的这段戏的时候,黑暗的棚里,冯小刚抽着烟,看着监视器,眼睛里泛出泪水,在黑暗中闪闪发亮,这一点彻底打动了我,冯小刚六十了,对于他来说,部队文工团的生活就是他的芳华,而当初他离开文工团的原因和刘峰一样,也是因为一个姑娘。n六十岁的导演回顾往事,对二十多岁发生的事情流下泪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活着就要有这种感性,这种感性带来的情绪,不管是快乐,欢喜,痛苦,伤悲,这种情绪超越了所有的感知,人沉浸在这种感知里的时候,把生命中其他的事情看的极淡,其他的生老病死变得不再重要。n这一点彻底打动了我。n冯小刚的气质,就和《老炮儿》里面的六爷一样,固执,认理儿。从某种角度说,固执,就是坚持,对美的坚持,对回忆的追求,没有这些,导演也不会为自己的青春流泪,也不会固执的去和演员抠每一个表演细节。他觉得自己青春里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他就希望观众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的,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到现在为止,他觉得最性感的也还是在文工团的时候,女兵们洗完澡出来,抱着脸盆从篮球场经过的时候,从她们身上闻到的香皂味道。青春的味道,在记忆里是抹不去的。回忆就像一根木头,你已经想不起来记忆里什么是真正的木头,什么是后来抹上去的腻子。但是这种香皂的味道,是记忆坚定存在的证据。我相信正是这些东西,让冯小刚在摄影棚里流下眼泪,正是这些东西,让冯小刚在脱下军装的时候,想到自己明天就沦为一个平头老百姓了,会不舍,会流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活着正是为了感受这些东西啊。n几年前,那时候我还在上大学,一个宿舍四个人约着出去看电影,舍友们去看了另外一个电影我已经想不起来是什么名字了,我自己买票去看了冯小刚主演的《老炮儿》,最后六爷把头发推短,穿上军大衣,在冰面上奔跑起来的时候,长长的军刀划过冰面,影厅里的音响同时响起悲壮激昂的音乐,我的眼泪刷一下就下来了,那时候我还不理解为什么会流泪,也许是年过五十的六爷的热血点燃了我的热血。现在我渐渐的理解了一点。不论是对于冯小刚本人,还是六爷这个角色来说,青春里最最美好的那些东西是一辈子最珍贵的,是不可玷污无可替代的,就像是电影《芳华》里他们共同经历的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像是电影《老炮儿》里面,闷三儿,家逮子,灯罩儿他们共同经历的那些年轻的日子,那些茬架的岁月。n要是每一个人到六十岁的时候,还能为自己的芳华里的事情流下泪水,又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书远远比电影残酷,电影的结尾小穗子不愿意把他们这一代人老去的样子说给我们听,而书中却写尽了一代人芳华的凋零,是落寞,是无奈,更透露着些许的悲哀。刘峰,这个曾经事无巨细的帮助别人的热心肠,失去了人们的尊重后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好人,好到连灵堂都匆匆让给了下家;小曼长情的陪伴仍然不能唤起刘峰的肌肤之爱,丁丁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第一次的婚姻让她受尽白眼,成为一个让丈夫觉得丢脸的女子,像是曾经在文工团里她们欺负小曼一样,第二任婚姻也没有得到丈夫的任何怜惜,让她最终变成了一位体胖而发少的女人。我想是作者有意的报复吧,毕竟丁丁多少该是个好看的姑娘啊,丈夫们何以至如此薄情;小穗子也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而这似乎是作者认为不足为道的事情,和她对写作的热爱和追求来说,那个男人根本不值得为他费一笔一墨;小郝也没有嫁给电影中那个和她门当户对的中号手,而嫁给了一个二流子,二流子的闯劲在这个时代发了财,但同时二流子终归还是二流子,专情是不可能出现的字眼,于是小郝信佛寄幸福于来生了。
那一代人的悲哀通过刘峰女儿刘倩的嘴巴说出来的,对刘峰老好人的不认可,对他在陵园找寻当年十五岁的小战士嘲讽,在父亲灵堂前的漠然,在她的眼里父亲是多余的,小战士的毫无意义的死是多余的,甚至那整个一代人都是多余的....
雖然感覺這部幕後紀錄沒有剪接得很好...但因為裡面有展現出許多幕後製作的畫面,讓人可以一窺大導演排戲的場面和風範。
今年(2017)金馬影展的時候先看了電影,如今再看幕後紀錄,(不論成品如何),感覺《芳華》整部片是很扎實的製作(區別於現今中國粗製濫造的商業片...)
其中的戰爭槍戰場面,一鏡到底六分鐘,700萬RMB造價...路演的時候有觀眾質疑如此炫技、砸大錢的必要性,馮導很自信地說,他就想嘗試別人沒嘗試過的東西...(或許也是因為背後有華誼兄弟支持,資金充足,且投資人願意不計票房支持馮小剛把他自己的青春回憶錄拍成電影...)
《芳華》裡面有大量的手持長鏡頭,大多是攝影指導羅攀自己背著steadicam去拍。除了事前討論,在現場,羅攀認真看導演導戲,用手機先模擬運鏡拍給導演看,然後再背上Alexa開拍...
(聯想到之前某位德高望重的攝影指導,聲稱自己和馮小剛團隊合作過,現如今在國內拍片,只用坐在監視器前面,就能一個月爽爽賺上百萬RMB....)
電影的主場景──文工團大院,整個大院都是搭景搭出來的....大門、主樓、表演廳、宿舍樓、飯堂、籃球場、游泳池...
整部片,2016年8月~12月底搭景,主要工作人員和演員2016年12月進組,2017年1月1日開機~2017年4月殺青,9月中旬定剪,(原定)9月29日上映。
金馬新演員沒有給鐘楚曦,有人推測是因為她在《芳華》中展現出來的「個人魅力」>「演技」。馮導說他想記錄的就是女生們最青春、自然的一面,不要「演」的...
至於為何《芳華》為何沒有入圍第54屆金馬最佳影片,入圍了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新演員、最佳美術、最佳造型,但都沒有拿獎...除了因為今年金馬競爭異常激烈,更重要的,就是因為《芳華》雖然美、雖然青春洋溢、充滿著浪漫主義情懷,但他是馮小剛(和那一輩人)的青春回憶錄。太沉浸在個人的情緒中,有太多想表達的東西,敘事、人物情感的經營就會顯得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