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34集40分
他们第一次见面,若我记得没错,大概是在太后的丧礼之后?四爷在那时候或许已经对乔引娣种下情根,而乔引娣呢或许对四爷半点印象都没有。那时候四爷有点生气地坐在椅子上,乔引娣来奉茶,四爷无意间看了她一眼,接着便忍不住要看第二眼,我估计可能有两个原因吧?第一,四爷是皇上,乔引娣在向他奉茶却漫不经心,心思全然不在皇帝身上,反而在四处张望,这不仅触犯了皇上的尊严与威严,也坏了礼节。第二,或许乔引娣正是四爷心中的梦中情人类型,故四爷忍不住被吸引了,但是,乔引娣却连看也不看他一眼,这或许让四爷的自尊心受到了挑战,于是他故意干咳了一声以示警惕。四爷对乔引娣的第二眼含有爱慕但肯定也是含有责备的。不过可以肯定,他已动情,为后来他将乔引娣收到自己身边埋下了伏笔。让观众会想到他们肯定有故事发生。
36集22分
结果后来,四爷真的将乔引娣弄到了身边,那一见面,乔引娣对四爷的态度再也不是毫不在意,而是变为仇恨了,相信老十四和她在一起时少不了给她灌输四爷坏话,她心中的四爷的形象固然好不到哪里去,而如今,拆散她和她心爱的十四爷的人正是十四爷憎恨的人,她会更加恨四爷。当时,她憎恨万分地瞪着四爷,嚷着要死,其实我觉得她并不是真的要死,她只不过是想要给四爷难堪,真正要死的人不会嚷着要死,往往都是一声不吭地便死了的,她冲着四爷喊她要死,显然是在示威,另外,她认为四爷抢她来是因为四爷看中了她,甚至会要了她,因此她的要死也是在表明她的态度,她就算死也不会做他的情人。而且她还明说了是愿意为老十四死的,仿佛在意味就算雍正得了她的人也得不了她的心,态度坚硬,此刻雍正被激怒了,反而用老十四威胁她不准死,还要让她当宫女去。当宫女的结果大大地出乎乔引娣的意料,而此时四爷冷冷的表情冷冷的态度似乎说明着他要的并不是女色,所以她当时的表情茫然了,她开始揣测雍正将她留在身边的用意,也就是说,她对四爷有了好奇。两人的战争从此刻拉开序幕,四爷漫长的征战开始了。四爷的第一战打得不错。
36集25分
接着四爷安排了山西人秦顺儿到乔引娣身边伺候她。乔引娣以绝食来示威,但我相信她不会饿死的,由始至终,我都认为乔引娣并不想真死,因为她心里头是放不下老十四,放不下对他的感情,也放不下他对她的感情。只是此时的她离开了老十四,心里难受得很,因此毫无食欲而已,在她吃下第一口,泪水涟涟,可见她对老十四想念已深。
后来她答应到养心殿去当值,她的态度似乎有所变化,至于她为何会答应,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如果她继续僵持下去,或许四爷会对老十四留难,第二她要到雍正身边看着他的起居饮食,看看他到底是怎样一个昏庸无度的皇帝,然后有一天出去了好大肆宣扬。第三,到雍正身边,或许有一天然后雍正召见老十四或许就能见到她的十四爷了。第五,要是四爷对老十四不利,作出了迫害,那么她在他身边就能找机会报仇,而最后一个,可能是源于她对四爷的好奇,但这个在这个时候并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36集36分
而在养心殿,她来当值的第一晚,她无声无息地站在门口,四爷见到她时,并没有搭理她,这或许又出了她意外,到此时,她对四爷仍是警觉的,她还不能肯定他是不是爱上了她的色。然而当她到了四爷身边之后,本来抱着什么都不理什么都不管的她却身不由己地留意起四爷来了。还记得四爷骂张廷玉巧言令色时的震怒,接着一个堂堂的宰相哭了起来,皇帝亲自拿了手绢给他擦眼泪,这一切对于乔引娣来说都太出奇了。或许,她开始渐渐发现雍正和她的十四爷所说的不同,她的心里出现了矛盾,但是,她此时依然还是会还是愿意相信她的十四爷,十四爷此时此刻对她来说仍然是她的全部。不过,到后来,当事实渐渐清晰了,她不得不相信四爷是一个勤勉的好皇帝而非老十四口中荒淫无度昏庸无能的皇帝时,那么老十四在她心中无可取代的地位则会有所动摇了,是与非永远都是对立,而她的十四爷此刻却是处在了非的位置,她不愿意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她心里,我猜一定会很痛苦,一个她爱的人为了自己的仇恨用谎言去中伤他人,这与老十四一向在她的心中的形象是不符合,碰击过后便是裂痕了。
从恨一个人到爱一个人,乔引娣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内心经历过的挣扎或许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她认同雍正,则是表明她背叛了老十四的意愿,但是她若然继续盲信老十四,坚持自己对他的支持,那么她背叛的就是事实与良心,或许从这个时候她已经开始有点心不由己了。她的态度在一点点地软化。
一开始,乔引娣是不肯为四爷装茶的,太监李德全看见了当然骂她,四爷挺身出来为她解难,有皇帝为她撑腰,我想她多少有点受宠若惊了,但是这个皇帝由始至终都没有对她多说一句话,不理不睬的,也让她多少失了自尊,毕竟她怀疑过皇帝看中了她,而乔引娣是一个挺有傲气的人,女人的虚荣心此时此刻多多少少都应该在作祟,因此,四爷不急,她反倒开始有点急了。
37集12分
而乔引娣的想家情结也让她对四爷有所改观,乔引娣是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自己的亲人,而且这一离开就没有回去过,而四爷的太监也是山西人,乔引娣喜欢听到自己家乡的小曲,偏偏四爷用秦顺儿所唱山西的小曲为堂堂状元成全了姻缘,我想至此,乔引娣难免会有了知音之情。后来四爷务农回来,脚让冻伤了,这一幕,相信是她对四爷态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她的十四爷绝对不会做四爷今天做的事情,而且,四爷的身份比她的十四爷的身份尊贵,四爷能够以务农为荣,而她的十四爷肯定不会这样想这样认为,而她也是农民出身,知己之情难免产生了。她之所以会说出那句关心的话,说什么冻伤要用温水,我想是出于感动,而因为感动她也会生出怜惜,一旦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有了怜惜之情,爱情很容易就要来了。
37集39分50
至考生罢考,四爷忽然问是什么时辰了,接着看了乔引娣一眼,四爷多希望她能回答,但是乔引娣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理四爷,或许此刻她仍然不肯低头。至后来,她不小心弄翻了茶盏,烫着了四爷,她的心中会有内疚会有惊怕,毕竟她烫伤的是皇上,但是,很意外地,一向对她冷淡的四爷没有责罚她,反而问她伤着了没有,这一次,又出乎了她的意外,一次又一次的意外,让她开始无所适从了,记得她当时慌乱地要替四爷擦手~~~~~
四爷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在他身边呆着的乔引娣想必见识过了,他的勤勉他的刚毅他的才智想必乔引娣也见识过了,这样肯定会为他在乔引娣心中加分。四爷用他的政治魅力去征服乔引娣,也是一个很高的手段,女人多会爱这样的男人。而他将她与老十四分隔两处,他再乘虚而入也是一个很阴险的做法。
38集18分撕奏折
19分10秒
还记得修补奏折那一段吧?乔引娣主动地走过去说“皇上我来吧。”然后心灵手巧,很快将奏折修补好了,四爷一高兴便忘了形要夸她,不过,这样一来反而引起了乔引娣的警觉,她的表情很快沉静了下去,低下了头。不再理他。于是聪明的四爷很快意识到自己失态了,乱了方寸,他马上转了个态度,让她去端茶水,乔引娣犹豫了一下,就接过了。后来,他写了个字问她是什么意思,结果乔引娣的警惕之心再次松懈了,反而一急之下质问四爷将老十四爷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那实在太残忍,四爷心中此时肯定酸溜溜得不得了,不过他没有表现出来,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你想回到他身边去?”不过,乔引娣此时的表情不是惊喜,而是惊惶,两只眼睛愣愣地看着四爷,眼睛也有点湿湿的。显然地,她想离开,但是却又已经身不由己地有点害怕离开了。为什么会这样,恐怕她自己还不明白,也不想明白。
39集8分
而到四爷在处置陆生楠等人的时候,大家还记得不记得,乔引娣和秦顺儿躲在门后偷看四爷!这样的举动,乔引娣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有的!她开始关注四爷了,与此同时,她也开始在淡忘她十四爷的,另一个男人已经悄悄地走进她的心里面。四爷在愤怒的大笑的时候,乔引娣瞪得大大的眼睛里有点什么?担心与不解。39集18分然后李绂午后处斩,四爷坐在那一动不动的,乔引娣紧张兮兮地看看四爷又看看三爷,有点不知所措。后来四爷跑到内屋去了,乔引娣居然跟着过去,打开门偷偷看看他在干什么。然后到三刻时候,又跑去对四爷说皇上三刻了,然后又跑过去说炮没响,紧张得不得了,炮没响炮没响地高兴地喊着,她已经溶入了四爷的生活之中了,然而她刚开始时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并没有改变,因为,这件事情关乎四爷了,与她已经脱不了关系了。若然杀了李绂四爷会难过,李绂没有被杀,那么四爷则会好受一点,四爷的难过与好过已经让她不能不在乎了。电视剧一步一步地利用细致地方在表现着乔引娣感情的变化。
39集30分
还有醉酒那一场,四爷喝得咳了起来,乔引娣见他如此辛苦,忍不住关切地喊了一声皇上,眼睛里还带着了泪光。然后,四爷叫秦顺儿倒酒,秦顺儿没办法向前要去倒酒,结果,乔引娣不满地瞪了秦顺儿一眼。她看着他像个孩子一样在耍性子要喝酒,眼神里有点怜惜,有点无奈,于是她上前去为他倒了碗酒,四爷抬头看了她一眼,眼神中充满了意外与迷惑,而乔引娣后来替他喝了那碗酒,四爷的神情有点欣慰也有点理所当然。另外有一点,要特别地说一下,唐爷这里处理得挺好,就是,刘墨林说不能接受升官,四爷的神情当时很意外很不解,后来听了刘墨林说了原因之后,他的神色一阵悲凉,眼睛渐渐红了,他连忙将脸别了过去,还装作打了哈欠以他掩饰的是他眼中的泪水,他那么好强,不愿意在臣子面前落泪。这个细致的动作真是处理得挺好,唐爷果然是唐爷。然后四爷感激乔引娣为他喝了那碗酒,乔引娣似乎有点生气了,说那么多人为四爷出生入死你不感激却感激我,似乎意思是你这样感激我不显得生份了吗?!然后四爷解释给她听,她听了原因之后眼睛里有了一丝感动,更多了一丝怜惜,或许她忽然间察觉了四爷的孤独无援。而当四爷说她帮他是无所求的时候,大家不知道察觉没有,她的眼睛里还有一丝尴尬与失措,或许四爷这样说,说中了她的心事。之后四爷问起她到这里有多长时间了,她含糊地说大概六百多天,四爷很清楚地告诉她是六百四十一天。乔引娣一阵吃惊,惊愕地望着四爷,她想不到四爷竟记得这样清楚,而她此时的心里或许更多了一丝感叹,不知不觉间她在他身边竟有六百多天了。我敢肯定就是从这天起,乔引娣也开始数着她到他身边的日子了,否则,到最后她不能够清楚告诉四爷她到他身边有多少天了。她开始默默地记着天数,或许是她害怕,有一天他要是再这样问起她,她还答不上来,怕是会伤了他的心,而他能够为她做到的这些,她也能够为他做到。当然,到了最后,她会记着这些天数,也是因为她在他身边的每一天开始显得珍贵起来。好,先不说这个,再说醉酒。四爷问她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将你留在身边吗的时候,乔引娣紧张地低了口吸了口气平伏了自己一下才说不知道,她怕从他口中说出些动情的说话,说什么我爱你什么的,那么就破坏了她刚为他建立起的形象,结果四爷只是说让她为她说几句公道话才让将她留在身边。接着四爷猛地握住了她的手,她吓了一跳,嘴里说着不要这样,但她却没有抽手,我想她应该不是不敢而是她不愿意,倒不是她想给四爷握着,而是她怕抽手会伤了四爷的心,所以她不愿意抽手,却还不肯接受与他有亲密的举动。后来她发现四爷发烧了,急忙叫人,再要扶着四爷去休息,想不到的是四爷一把推开了她。四爷这一推,倒伤了她的心,她望着四爷的背影哭了。四爷为何要推她?我想了一下,我想到了几个原因,一个是在方才四爷示了弱,在她面前流露了自己软弱的一面,多少有点尴尬,当她要来扶他的时候,他要讨回个面子。二是因为,因为他方才握着她的手,她显得不愿意,伤了四爷的自尊心,所以,当她要来扶四爷的时候四爷负气一把推开她。三是,他正在感伤,正在与她分享他的情绪他的思想,但是她却很快地打乱了这个局面,将其他叫了进来,他有点生气了,所以赌气地推开她。四是,她对他表现出关心,说明她已经在乎他,而他为了更加进一步得到她的心,他用了欲擒故纵这一招,他越是显得对她的关心不屑一顾她就会越紧张他,看吧,四爷料得没错,乔引娣在这之后,看着他的背影,一脸的怜惜却又不乏委屈地红了眼睛。
40集3分
好了,到了第二天,弘昼与弘时要四爷吃药,四爷不肯,还发脾气地要人把药拿走,正当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乔引娣走了过来,语气有点自豪地说:“三爷让我来吧。”呵,小妮子似乎已经知道只有她才可以哄得住四爷,难怪她的语气里有点自豪。这个时候,四爷看了她一眼,那种眼神很奇怪,我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意味,大概就是那种患了妻管炎却又很爱妻子的丈夫不听话不愿意做某件事情然后妻子来要他必须做这件事情一样吧?再大概就是有点无辜与无奈?乔引娣把药端给他,可是就要递过去的时候,看了看他,大概被他的无辜神情所打动,她把药收了回去,反倒自己先喝了一口,再递给四爷,药很苦,乔引娣此举颇有要和四爷共甘苦的意味,另外或许她已察觉四爷是喜欢她的。果然,四爷愣愣地接了过去,皱眉看了看黑黑的药水,似乎有点很不想喝却被逼着又不得不喝,像一个孩子一样地苦恼着,后来,他把药喝了,但是喝之前却又有点尴尬地偷偷看了儿子们一眼。看着他把药喝了下去之后,乔引娣终于欣慰地笑了,这个笑容,不仅表明了她对四爷的关爱,还有表明了她的得意与欢喜,四爷肯听她的话。四爷喝完药后,乔引娣给他端簌口的水,四爷先是一怔,皱眉,或许他以为还要喝药呢,那眼神颇有不耐烦却不敢发作的意味,之后一看不是药,才松了口气。簌完口,他要站起身来,乔引娣连忙扶住了他,深怕他会跌倒似的,关爱之情此时已尽现。若在早前,四爷要起身,乔引娣不踹他已经算好了,还会扶么?!其实喝药这一场也是很有趣的。
40集23分
八爷逼宫前,四爷熬了一个晚上的通宵,制定了章程。乔引娣端来水让四爷洗脸,并要四爷赶紧休息一下,四爷后来说饿了要吃点东西,乔引娣很问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她问四爷是不是真的饿了,这个问题问得四爷呆住了,不解地看着他,乔引娣这样问仿佛他是神仙不会饿似的。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乔引娣问四爷是不是真的饿的时候,那神情有点惊喜,或许四爷一直来吃的东西不多,也少有主动要吃的,就如同一个孩子患了厌食症,有一天忽然问母亲要东西吃,母亲当然是惊喜了。之后乔引娣用心做了一碗面片,给四爷吃。四爷闻了闻,惊叹很香,很有食欲的样子,乔引娣此时倒呆住了,她看着四爷,眼神不乏怜惜,定定地看着四爷吃得津津有味(弄得我也有点饿了)。后来四爷问是谁做的,乔引娣答他是她做的,四爷的神情先了一惊再是一喜,禁不住问她如何知道他喜欢吃这个东西,乔引娣便说是四爷自己说喜欢吃的。乔引娣把四爷说过的话记在了心里,这意味着什么?会把一个人的话记在心里,必然是在乎这个人。而且四爷饿了,她不但给他找吃,还亲自做他爱吃的,这是情人才会有的关爱。至此,已经表明乔引娣已经被四爷征服了。四爷说难为她还记着,其实,到了这个时候不记着才是难为她了。然后乔引娣还说了面片的故事,证明她的这碗面片的珍贵,岂料四爷却说他的这个病病得值得,乔引娣一听急了,冲口而出说皇上你不能病,还说什么百姓不能没有你大清不能没有你,说着说着便低头了,她害羞了,有情才有羞,最后她还是忍不住再补了一句皇上你千万不能病,然而谁都看得出,她这样说,她根本不希望他生病。一番话说得四爷感动了,像是被曲解了的人忽然被理解了一般,终于得到了认同,他含着渴望,看着乔引娣,乔引娣只看了他一眼,便连忙低了头,四爷渐渐向她走近,可以看得出乔引娣很紧张也有点害怕,她一直在看着四爷的鞋子,以观察他的行动,她不敢看四爷的脸,或许她怕自己会冲动更怕会惹起四爷的冲动,但是四爷终究还是克制住了自己,一个转弯向门外走去了,乔引娣大大地松了口气,一颗悬了起来的心也放了下来,或许她刚才害怕四爷会走过来一把抱着她然后发生了一些她还没有心理准备的事情,而她所以会害怕,是因为万一发生这些她还没有心理准备的事情,她不知道该如何反抗,该不该反抗,她在犹豫,她有矛盾。但是,她害怕发生并不能说明她不愿意发生,因为在四爷走近她时,她没有半点退缩!而是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儿。四爷走开后,她的神情是那样的复杂,连连吸了几口气,看来她也是心潮起伏不定。不过我想,她多少有点欣慰的,因为四爷是君子,四爷的这一个走开,更让她偏向四爷多一点了。之后,她转身偷偷看了四爷一眼,不过眼神有点空洞,或许此刻的她已经来不及再多想了。后来四爷提出要她陪他去散步,说的时候,四爷自信地抚抚了自己的额头,她答应了,四爷伸出手,她只是羞答答地将手放在了四爷的手肘上,而四爷则轻轻地将手移到她的手那儿,再轻轻地握着,然后由轻变紧,这个过程她一点也没有退缩,再也不像上次四爷醉酒的时候还含有着反抗,她已经完全接受了四爷。之后四爷的神情是满足的,将她的手贴近自己的身体,含着笑意拉着她去散步去了。乔引娣则一直羞涩地低着头,时不时地偷看四爷一眼,看来她还是有点不太适应。不过,她这一下又一下的偷看,倒可以看出她已经很喜欢四爷了。不然,才懒得看他。
42集8分
再有就是十三死的时候,乔引娣在烧纸钱,忽然一阵风吹过来,乔引娣吓了一跳,她一躲就躲到了四爷的身后,这说明她依赖四爷,信任四爷,在她害怕的时候她很自然地会想到四爷,因为她相信四爷有能力保护她,而她也很乐意接受四爷的保护。此时,四爷轻轻地拍了拍她的手,并安慰她不要怕,大家请留意哦,此时,乔引娣的脸轻轻地靠了靠四爷的肩膀,相依之情尽显。另外,更说明了一个问题,乔引娣已经因四爷悲伤而悲伤,因四爷的快乐而快乐了,乔引娣之所以会觉得害怕,是因为她不了解十三,也跟十三少有接触,因此按照这样的话,十三的死根本引不起她的伤心,不过,她还是表现出了伤心难过,因为什么?因为四爷显得是那样的难过。
四爷想起了十三爷,觉得是八爷逼死的,于是很生气地骂八爷他们,于是乔引娣劝四爷不要对八爷他们太严厉,而四爷的神情由愤怒变为不耐烦,再由不耐烦变为难过,再由难过变回到愤怒,他酸溜溜地问乔引娣是不是还在想着允题,而此时,乔引娣的眼睛一红,有点焦急了,她想要解释,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毕竟这样处境太让她尴尬,结果四爷伤心绝望地要赶她走,要她回去允题那,但是四爷说出这句话,完全是赌气,乔引娣马上哭了,可见这件事,对于她来说是多么令她难过,但是她没有马上走,她给了四爷一个回头的机会,可见她对四爷是如何的依恋,她已经不想再回到老十四那了。她靠近了四爷,气急地喊着皇上,希望四爷会收回刚才的话,结果四爷居然还是喊了一声叫她走,她愣住了,可是还是没有马上走,她看着四爷,还在给他机会,等了一会,见四爷也还是不理她,心中也渐渐积聚了一股傲气,于是她负气地说走就走,然后哭着跑开了,也算是为自己挽回一丝的尊严。四爷见她跑开了,却是毫无表情,自己迈开步子走了几步,却忽然像是失去了支撑似的弯下了腰,看来他刚才也是强撑得厉害。他是好强的人,而乔引娣也是好强的人,两人第一次有了冲突。
43集22分
四爷在乔引娣走后表现得很暴怒,一个宫女打翻了茶盏,他一拍台要打她二十扳子,还很生气地赶走了伺候他的太监宫女,自己一个留在那生闷气,看着乱糟糟的桌面,他已经无心再批折子,又是孤单又是恼怒的憋在了那里。忽然间,他发现乔引娣回来了,他那一瞬间的表情的错愕的,他以为她已经回到老十四身边,没想到她会回来,因为他仍然不能肯定她的感情。而在他赶她走的那天,他问她是不是还想着允题,乔引娣没有嘴里没有否认,而他当时也被怒气冲昏了头,没有看得见她眼中委屈的泪水,此刻她居然没有走,她的行动已经有所说明她的心意,但是,四爷仍不甘心,非要人家亲口说出来,以证明他是胜利者,这个胜利者不仅是他与允题之间的胜利者也是他和她这场斗气运动中的胜利者。于是他问她为何不走,乔引娣一时还下不台,负气地答普天之下莫非黄土,她希望为自己留一点颜面,然而四爷可不肯饶人,继续问,乔引娣还是不肯认输,没有回答,本来没有看她的四爷见她不做声,便看着她,继续逼问,乔引娣被逼得没有办法了,于是气冲冲地答道是我不想离开这里,行了吧?然后憋气坐下来哭了,完完全全的小两口斗气形态。四爷一听,神情马上闪过一丝欢喜,听到了想听到的答案,四爷终于高兴了,态度也软了下来,反过来哄她,然后便自己收拾起桌面来,心情至此已经完全由雨转晴了,乔引娣一见他动手收拾桌子,居然一下子忘记了生气,急忙帮起忙来,看来她心里面疼四爷疼得紧。就像犯了错的孩子,母亲永远不会记恨。在老十四身边,乔引娣或许还未曾受这样的委屈呐,可是在四爷这里受了这样的委屈还是乖乖地就范。
43集29分
至到李卫进京述职,一见四爷便说四爷瘦了,于是四爷问乔引娣他是不是瘦了,乔引娣的神色中流露出了一种自豪,带一丝幸福的笑意说天天在皇上身边看不出来。之后四爷向李卫诉苦,说起中伤他的谣言,而这个时候,乔引娣端着茶盏刚好走到了门口,听到了四爷的话,她的停住了,无奈了轻叹了口气,连眉头也皱了,可见她也为四爷感到不忿与揪心。
之后四爷审讯曾静,四爷一天没吃东西,乔引娣便进去劝,一进去便叫了一声皇上,曾静一听,吓懵了,颤抖着问:“皇上?你叫他皇上?”乔引娣听曾静这样一问,于是有点生气地回了他一句:“你以为他是谁啊?”乔引娣之所以会对曾静生气,大概是因为这个曾静让四爷一天没吃饭,所以,且曾静呆了一天了,居然不知道四爷是皇上,于是乔引娣既生气又不乏骄傲地反问曾静。她话中带了以四爷为骄傲的语气。后来乔引娣为四爷盛了一碗饭与汤,便催着四爷快吃,生怕四爷会饿着了似的。结果四爷把剩下的饭菜全要给曾静,乔引娣表现出了不满,或许是那些饭菜是她精心弄的,又或许是她不忿于四爷对这个中伤他的人这么好。四爷要坚持把饭菜给曾静,乔引娣只好无奈地吩咐将饭菜给了曾静。后来曾静颤颤惊惊地问这是不是给他吃,一副的可怜相,乔引娣似乎原谅了他,声音也柔和了,叫曾静吃饭,或许是四爷的宽容带动了她的宽容。之后四爷和曾静一起吃饭,乔引娣先是看看曾静,后是看着四爷,眼神中又是担忧又是怜爱,或许,曾静吃的津津有味与四爷吃的心不在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乔引娣甚至在想要是四爷能像曾静那样胃口好就好了。其实此时大受感动了又何止是曾静,乔引娣怕是比他还要感动。
44集32分
之后的某一天四爷累得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乔引娣轻轻地走了过来,从她这个轻轻的动作,可以看出她不想打扰疲累的四爷,但是当她走近时,发现四爷居然一动不动,她怕了,她怕他不单是睡着了,毕竟这个时候的四爷已经到了一定的年纪且身体越来越差,于是她轻轻地唤了一声皇上,或许她怕惊着了四爷,但是四爷没有动,乔引娣的神色流露出了一丝恐慌,她似乎怕他会从此不会再醒过来,于是她的双手一下子扶在了四爷的身上,又是害怕又是紧张地问“皇上你怎么啦?”可以肯定,她有多害怕失去他。之后她体贴地提出要为四爷捶背,四爷很意味深长地说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提出要为他捶背,大家有没留意到乔引娣此时的神情?她此时羞涩地低下了头,抿了抿嘴,脸上带着一丝甜甜的笑意!在此之前她一直是看着四爷的!她心中此刻一定感到很幸福,并且也感到很满足。四爷这样说,说明四爷一直记得她所做过的事情,她当然欢喜了,不知道此刻的四爷心中又是如何。之后她继续为四爷捶背,两人身体上的接触显得自然而亲密。
后来,他俩相挽到了水亭,大家可曾留意,这一次他们相挽得是如此贴近,乔引娣是紧紧地挽着四爷靠着四爷的。四爷问她到这里大概六年多了吧,乔引娣毫不犹豫地答是六年八个月零二十天,四爷感慨地说,难为你记得这么清楚,此时,乔引娣微微地皱眉了,也微微地转身,用眼睛余光看看四爷,她的眼睛里夹杂着失望与埋怨,失望的是四爷竟然会觉得她记得这些日子是为难她,埋怨的是四爷竟然仍不清楚她的心意,她之所以会记得是因为她觉得这些日子对她来说是珍贵,是因为他曾经记得所以她要记得,可是四爷对此竟有点不以为意。于是她有点生气地别过了脸。岂料四爷之后说的话更让她生气,四爷说记得他说过要放她回去,乔引娣马上转了身,神色紧张,瞪着他,明显地,她害怕她会说出要她走的话,此时其实四爷本该住嘴了,可是他居然说他说过的话算数,并叫她过完八月十五就走,这里先提提,四爷本来说是明天要她走的,可是马上改口到八月十五之后,八月十五,这是人月两团圆的日子呢,四爷要她留下来陪他过八月十五,证明四爷其实也是舍不得她的!而乔引娣却没有心思去留意他是不是舍得她走,她一听四爷要她走,整个人或许都崩溃了,但是她没有马上哭出来,四爷说这话时,时不时地偷看乔引娣的反应,或许此时的乔引娣听了这些话后,脑里一片空白,还来不及作出反应,于是四爷居然背过身去不再看乔引娣,或许他无法面对她,因为万一,此时她听了这话的神情是惊喜的,他知道自己一定会很伤心的。当他别过身去后,却听见身后的哭声,才忍不住又回过身来,或许哭声正是他所期望的,然而,他却沉默了一会居然问乔引娣哭是不是因为等得太久了,我猜这是此刻的四爷没有自信所致,第一,他没有自信自己有魅力吸引住她留下,第二,就是他觉得他能让她留下,可是他没有自信说出这样的话,因为他怕说出后被乔引娣反驳。而此刻,他这样问,并不是他所愿意的,他在等乔引娣的否认,但是,倔强的乔引娣并没有否认,只是赌气般伤心欲绝般地四爷要是想赶她走一道旨意就可以犯不着这样说。四爷见她这样,忍不住欣软了,于是一把拉住要走的她,可是,太迟了,他已经伤了她的心,也已经伤了她的情,她一口气地跑开了。
不过我估计四爷一定会找她解释的,水亭那的最后一组镜头是四爷移步追了上去,而到了第二天他们像没事一样一起乘马车到了郊外,显然,四爷是找她解释过的,甚至,他们表白过了,甚至,他们已经……之后就是最揪我心的送别啦。
请留意他们下马车时的动作,先是四爷下车,然后他扶着乔引娣下车,然而四爷与乔引娣的关系仍是单纯的主仆关系,那么先下车的应该是乔引娣,被扶下车的应该是四爷!一下车,乔引娣便依依不舍地看着四爷,可是四爷似乎没有留意到她的目光,之后乔引娣搀着四爷离开马车,神色有点不知所措,皱着眉,忍不住又看了四爷一眼,可是四爷一直没有看她,她的心情沉重,四爷的心情或许更沉重。二人沉默着,最先开口的是乔引娣,她说她只是回去看一眼,马上就回来,她似乎在安慰着四爷,但我觉得她更加像是在安慰着自己,她不想回去,却又不得不回去,所以她安慰自己说马上就回去。但是四爷却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仍然是没有看乔引娣,四爷的这一点头点得太无奈,无奈得让我都心酸不已,连他的眼神都已经是无力的了。后来,乔引娣关切地交带他要好好保重别累坏了自己,四爷还是一话不说,只是轻轻地将手放在了她的肩膀上,不知道大家留意到了没有,就在四爷的手放在了乔引娣的肩膀上那一刻,乔引娣身子很自然地很亲密地向四爷身上一靠!二人的亲密关系不言而喻了。而此刻四爷看着她的眼神,太经典了,也太复杂了,我真不明白唐爷居然可以让眼睛里装满了那么多东西!既是凄凉与沧桑的,也是不舍与溺爱的,也是温柔与深情的,更是鼓励与信任的,但我也看到了一点绝望,或许他已经知道这一次永别。之后乔引娣走了,留下四爷一个孤零零地站在了那里。
最后说一说乔引娣为何会答应回去吧。我向想应该是一种责任的驱使吧,她这一离开,就是六年了,而六年来她的改变实在太大了,她必须回去给允题一个交代,对允题的事情作了了结,那么她就可以毫无顾虑地和四爷在一起了。另外,她回去也是为了看看允题,只有确定了允题还好,那么她就可以安心地和四爷在一起了。毕竟允题对她曾经有过恩有过爱。而她之所以回去,我想更大一个原因是听了四爷的规劝,四爷是为了乔引娣,毕竟他老了,他甚至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再也无法给她幸福,再也无法照顾她了,所以在他死之前,他必须为乔引娣作出安排,毕竟乔引娣还年轻,或许以前四爷从未想到过会有这一天,所以在送别的时候,他会现出悲凉的神色,也没说任何话,乃至他的那一个点头都是那般的无奈。或许四爷认为将乔引娣送回到允题身边就是对乔引娣最好的安排,他想他们曾经相爱过,允题一定会对她好的。所以这一别,四爷觉得是永别,同时,他又是矛盾的,他希望乔引娣回来,却又不想她再回来。否则,他要是确定他们还有相见的一刻,他不会在乔引娣走远之后仍痴痴地望着她离去的背影,望得那样入神,那样情深。
全篇完。
当时最感性最冲动的印象产生了,这真是一个好男人啊。
有句古话叫“武死战,文死谏”,说的是男人的好死法,女人的好死是死的时候从一而终,但是这很难。不会有那么多的女人改嫁只是因为芳心寂寞,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德行问题,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有一个方面,作为一个女人,如果没有足够的遗产,不改嫁又靠什么生活呢?所以她们只能改嫁,还得是那些有资本去改嫁的,才会有这样一条求生之道。没钱又没有改嫁的资本,就真的只有去死了,所以那句古话后面最适合补充的下文是,“女死无钱”。
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却禁锢了中国的女人几千年,直到现代思想解放的先驱鲁迅还在为娜拉出走之后的结局深深恐惧,在那个女人尚没有取得经济独立的年代,她们离了男人怎么会有好下场呢?有了钱就不必靠男人,靠男人也是为了钱,这是体制的悲剧,个人当然无能为力。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倒是离了婚,回了娘家等钱用完了,还是要被排挤。在那个时代,女人的晚景凄凉,一个是男人没钱造成的,比如《伤逝》中的涓生;一个是男人有钱却不肯掏出来,比如《骆驼祥子》里虎妞的爹。上驾驶课的时候有一位老大哥,因为二婚的妻子和原配的闺女相处不来而挠头,他打算买辆车,他闺女说买车要用她的名,否则他死后车就要归她后妈了,她觉得她爸爸活不过一辆车的报废期。老大哥摇头叹息道,我自觉很对不起闺女,倘若我现在真的死了,至少房子要有一半归那个女人了。“那个女人”是他的二婚妻子。真是可悲,夫妻做到这个份儿上。嘉偶曰妃,怨偶曰仇,但人家好歹陪了你十几年,结局竟比陌路人还要憎恨,还要朝乾夕惕如防贼。跟这种男人,就算守着金山银山还能有什么指望?没钱可给和有钱不给,还是后者更令人吐血吧。一个男人,临死前肯把身家托付给一个女人,即便在现在看来,也算一个不小的担当了。而这种担当,需要既有能力又有觉悟才能完成。
八爷想得很明白,女人的身后路不就是钱嘛,临了他给了妻子一笔钱,实际上是给了她一条活路。
那一桥段很有喜感,他在被查抄得七零八落的房间里,对啜泣的家小说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最遗憾的是没能给你们每人置办一份家产,我太爱惜自己的名声。接下来戏剧性的事发生了,他从贴身衣服里抽出一打银票分给他们,他妻子得了一半。这个数目不是一般亲王的正常俸禄能积攒起来的,而且剧中早有交代,他的钱绝不是正路来的。那么他前面那番话就太可笑了,不是编剧在写这段的时候思想游离,就是他清楚自己笔下这个男人将成为一个空前绝后的伪君子。我担心会有人因为这意外的惊喜蹦起来,但这不是夸张的喜剧片。
这是一个多现实的男人啊,连生命中最后一次生离死别都能一笑泯之,跟她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然后交给她一打轻若鸿毛的纸。他做出这样的举动,或许都不是出于爱,而是歉疚,恩情,或者人之常情,或者仅仅希望自己的遗孀不要再度嫁人,就像他人生中任何一次缜密周全的待人处世。若是琼瑶式的言情剧,女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把这打阿堵物烧了,再上去抽那男人一耳光,声泪俱下地说你辜负了我辱没了我云云,两人再抱做一团双双赴死。但这里的福晋只是略作推辞就把银票收下了,生命多沉重啊,可是,区区几张纸就可以负载。
剧中的几段爱情,都是虚拟的故事,注定不会有封闭式的结局,这种讨论定然是按图索骥般的徒劳,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十四爷给了乔引娣一段天马行空的爱,皇帝四哥给了她建立在政治互谅基础上的旷世情谊,还有那些无疾而终的,诸如刘墨林苏舜卿、邬思道年秋月,堕入世俗的李卫和翠儿,他们无一不是有着深度精神契合的爱情,却没有一对敢说,他们的感情有那摞银票来得安稳。
《新扎师妹》里阿文在谋刺仇家前,把自己的积蓄都留给了阿娟,这只是想要证明,如果一个男人临死可以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留给那个女人,那么他是真的很爱那个女人。八爷的临终散财不能与这个相提并论,因为这样的举动可以不是源于爱情,也可以来源于一个男人的基本素质,哪怕他只当他的妻是亲人、挚友、同路人,没有任何华丽的比附和幻想,亦要尽个周全。当别的男人对女人说,“放心,我会永远爱你、记得你”的时候,这个男人会说,“放心,我有银票留给你。”即便情比金坚,却定然不能当金子花吧,况且还有“等闲变却故人心”那句话在等着你。所以《长恨歌》中迟暮的王琦瑶会体悟到,一生阅尽的那些男人中,跟她尽到夫妻之责的,唯有给她留了一匣金条的李主任。
无论如何,爱情与银票兼得自然最好,只有银票而没有爱情也是可以活下去的,只有爱情没有银票却最不保险。这里的银票已不是钱财,而是一种生命的保障,有了温饱,才会有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才会有华丽丽的爱情,才会有尊严,以及自我实现,这是马斯洛说的。
哪怕要爱,也要爱这样一个肯留银票给你的男人吧。
这段话证明不了什么,也说服不了什么,顶多是对一个选项支的解释罢了。
从硬件上说
1、演员功力深厚,人物刻画生动。
2、构架紧凑,前后故事连贯一致,步步逼进,极富呼应,集集有高潮,连起则又是一幅佳作。
3、角色对白论战逻辑清晰,包袱抖的极见编剧之功力。
4、配乐到位,气氛烘托极佳,片头片尾曲都堪称经典。
制作技术精当!
从内容上说,该剧对中国的传统的儒家哲学透析明澈,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态把握的很到位:
1、意识形态与经济模式的冲突,也就是看似的民族冲突,清帝国将境内的民族分为五类,满蒙回藏汉,力图强化游牧民族在政治上的绝对统治地位,但随着国家的日渐成熟,经济主体从牧野猎强转向农耕,具体政策不得不倒向对汉族最基层农户倾斜,间接导致旗人特权被削弱。致使纷争不断。
2、政治势力之间的冲突,各王子结党图势,使得权利谱系综错。任何一人一案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3、统治者与汉族读书人的冲突,成功的读书人贪腐成风致使库空仓瘪,通过整顿吏治,统治者剥夺读书人经济权利,而同时帝国的运行有离不开这些读书人。统治者兴文字狱剥夺读书汉人的政治权利,而读书人则又掌握着舆论。
4、人性与伦理的冲突,君权父授,承君父而衍子皇,他康熙、雍正也只是这个链条中的一环。于祖宗、家族之前个人太渺小。
该剧中上述种种冲突交织,反应。充满了戏剧性令该剧可观性大增。
一眨眼时间,《雍正王朝》明年01月03日就播出二十年了,没有想到原作者二月河先生没有等到这一天。缅怀过后,我们先搁下原著小说,主要就电视剧来聊一聊。
这部剧对很多人来说都很重要,对很多人来说这部剧也是合作的开始。n
《雍正王朝》的导演是胡玫,在这部剧之后,她与剧中饰演康熙的演员焦晃合作了电视剧《忠诚》,又过了几年,她叫上已故摄影师池小宁,再次拍摄了《汉武大帝》。
当刚刚成功饰演了诸葛亮的唐国强即将担任主角时,几乎所有人都不同意,只有胡玫坚持己见一定要用唐国强,最终唐国强确实没有让她失望,也没让观众失望,又创造了雍正的经典形象。
而对于《雍正王朝》的艺术总监来说,这部剧的意义也许更大。这是他第一次参与电视剧制作,因为这部剧,他认识了制片人和编剧,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分别和他俩合作了一遍,其结果则分别是《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的艺术总监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导演张黎,制片人和编剧乃是刘文武和刘和平。
《雍正王朝》这样一部极为成熟的作品,除开《甲申祭》这样的戏剧作品来看的话,其实可以说是刘和平老师的电视剧处女作。而这样一部处女作可以在二十年里经久不衰,在质量和热度上达到了平衡,我们不得不从戏剧性和思想性两个角度来思考。
一 「八爷多活了九年」
《雍正王朝》在戏剧结构上的经典范式无可比拟,它是最适合刚入门的编剧学习揣摩的。这一点就连《大明王朝1566》和《我的团长我的团》都不及。
就像你没法让一个刚入门的编剧,在不写事件只写对话的情况下,用七八个人你来我往的台词就硬生生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不仅烘托出了主题,还触发了全剧接下来所有的风谲云诡,《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办到了,这不是传统的戏剧结构,但是刘老师靠着他强大的笔力做到了这一点。
又好比你没法让一个在学着建构事件和人物的编剧,忽然用解构掉所有事情和人物的虚无主义和解构后迅速重新建构起存在主义裹挟着的情绪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但《我的团长我的团》能,因为兰晓龙自己就是一个不断解构自己和不断建构自己的虚无和存在并存的人,这也是没法通过范式分析学习的。
招式是可以学习的,内功是没法学习的。
但《雍正王朝》不一样,在戏剧上它有着其它历史剧无法匹敌的结构,如果你学着写历史剧,要学习的一定首先是这个本子,而不是《大明王朝1566》和《我的团长我的团》这些行云流水不在乎戏剧范式的作品。
所以你不得不感慨,刘和平老师第一次写电视剧就已经到了这个高度,后来他写《李卫当官》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再后来的《大明王朝1566》和《北平无战事》自然就不用考虑戏剧结构了,因为他想的是更超越的东西。而他的这个能力,其实来自戏曲。
「刘和平的父亲刘钧先生是一位老报人,解放后专门写戏,曾改写地方戏《打铁》,对湖南地方戏的把握尤为老到,到了挥洒自如的地步。他的母亲则是戏曲演员,擅长演老生。」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每当写到群戏时,就有如神来之笔,这是传统戏曲中三堂会审戏带来的功力。
回到《雍正王朝》,在这部剧里,最重要的人物是谁?
从故事本身来看,当然是雍正皇帝了,因为主角是他嘛。但是从戏剧来看的话,就不能说是他了。这部剧的戏剧结构前半段是夺嫡,后半段是吏治,这是大主题、大事件,而在这些大事件中,胤禛/雍正的表现如何呢?
夺嫡时,胤禛并没有表面上的主动性,尽管他内心也会暗暗期盼着皇位,但打从一开始他就是太子胤礽的人,而后康熙两次废了太子,也没有再立太子,胤禛在这场夺嫡大战中始终没有主动地去参与,他是被推着走的。
等到他最后终于还是坐上了皇位,成了雍正皇帝时,他又深居宫中,虽然是吏治,虽然要面对民间疾苦,但他面对的是朝臣,他并不直面地方上的、民间基层的问题。
后者对于帝王历史剧来说是很要命的技术上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很多帝王戏不得不沦为后宫剧?不是编剧们特别想写男女感情,而是帝王们并不直接面对危机,整天在朝堂上议论各地发生了什么这不叫事件,这只是陈述,而陈述是要命的,没几个人能像《大明王朝1566》那样靠着陈述就把故事推到极致,于是绝大多数观众就不会对翻来覆去的议论出现切身体验,只会觉得永远隔着一层。《贞观之治》就是这个意义上失败的作品,五十集的大戏,有大半的时间是坐在宫殿里议论,除了对政史感兴趣的观众,几乎就没人想看了。
所以怎么办呢?
有两个办法。一是必须在民间有一个雍正的化身,他必须完完全全的雍正意志的代表,这样当他和老百姓们接触时,观众才能通过这个人触发的情绪转移到对雍正的共情上来;二是雍正在朝廷里也必须有一个对手,尽管是皇帝,尽管他做的吏治,但吏治是虚的,具体的对手才是实在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前者是田文镜,后者是胤禩。
而且胤禩的戏剧地位更高,某种程度上他才是《雍正王朝》最重要的人,没有他就没有这部戏,因为他贯穿了始终,从第一集开始到最后一集结束,都是雍正的对手。对于戏剧来说,一个贯穿始终的对手是很重要的,而且对手还得是直接面对面,否则观众就难以移情,如果没有始终的对手,就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在结构上是欠缺的。
当然,这一切规律在《大明王朝1566》里都不成立,这部剧的对手戏归根结底是海瑞和嘉靖的,而他们在剧中很晚的时候才面对面,但这不重要,因为刘和平老师通过非常高超的手法将他们的对立通过三组对立的人物(嘉靖和朝臣、朝臣和地方官员、地方官员和海瑞)成功地进行了移情,可以说是《雍正王朝》的三次方难度。当然,这个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也不成立,《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
说回《雍正王朝》。其实历史上,胤禩于雍正四年就死了,可刘和平老师足足让他晚死了九年。这是故意的,也是必要的。
刘和平很喜欢「改」历史,曾经在采访刘老师时,他说:「《雍正王朝》的八爷、九爷、十爷比历史上多活了九年,八爷前一天死,雍正第二天死,但历史上雍正四年八爷就死了,这是文学艺术。《大明王朝1566》也一样,改稻为桑是虚构。这个以后我们大家会慢慢取得共识,史学研究是史学研究,历史考证是历史考证,文学艺术是文学艺术。大家都明白,尤其我现在来搞,受到的非议少一点。我为什么要这样想?在历史这块我主要想表达的是历史精神,我的终极追求是美学价值。文学作品没有美学价值的突破,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我也经常说,我们用史学的眼光看世界,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用神学的眼光看世界,还有美学的眼光看世界。我在写的东西里面首先是用美学的眼光,当然其它三个都有。」
历史剧,核心是剧,其实是历史。剧的本质是建构。如果不能对历史进行建构,那么再符合历史事件也不是剧,那只是看图说话的成语故事。因此一定要大胆地对历史进行「改动」,只要写出来的人物能让人觉得是历史上存在过的那些精神面貌,那就是历史的。
因此胤禩和田文镜这两个人很重要,这两个人在后半部的戏剧作用上是大于雍正自己的。观众能够感受到雍正的一切情绪,都源于这两个人的存在。
那么前半部分呢?前半部分最重要的两个角色,其一自然是胤禩,其二则是胤禛/雍正的皇阿玛,康熙。
康熙是可以直接给胤禛压力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全剧中,只有他是凌驾于主角之上的。当主角没有主动性或者表面上的主动性时,那就需要有外界压力不断地施加给主角,把主角逼到绝境,这时主角的性格和情绪才能被挤压到最大化。
要写《雍正王朝》,必须这样写。要写好胤禛/雍正,必须写清楚这三个人。
以上种种,都是招式,分析明白结构后,谁都能搭建,但要想写好,关键还是得靠内功。
二 刘和平的第一层内功:历史逻辑
什么是内功?在历史剧里,内功分几层。第一层是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这叫做历史逻辑,你需要明白这些人在面对各种事件时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是什么;第二层是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这叫做历史观,刘和平的历史观是承受,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说。
很多观众都说,《雍正王朝》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九子夺嫡,尤其是看胤禛怎么一步步夺得皇位的,其实不能说是「夺」,因为皇权牢牢被康熙抓在手里,只是康熙在考察每一个人,每一个皇子在康熙晚年都被纳入了视野中,最后只有胤禛想得深、想得远,走在了康熙希望看到的每一步上。
为了怕观众看不懂,邬思道这个角色特地充当解说员。而他这个解说员,越到夺嫡的白热化时期,越显得鞭辟入里。观众听得明白、想得透彻,自然也会觉得过瘾。
当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时,他要朝中所有人上书举荐新太子。这个时候,康熙其实并不舍得废掉胤礽,因为胤礽毕竟是四十年的太子,是他深爱的已故皇后的儿子,因此他特地强调了好几次孝心,还特地旌奖了常州孝子王宝义,这些都是在暗示他的态度。
当然这一切都是孤立的状态,不是起承转合的事件。不要急,事件马上就来了。
因为康熙很快就发现,朝中大臣一个个地都开始举荐八阿哥廉亲王胤禩。康熙看在心里,不动声色,但他心里清楚得很,胤禩是一个处处收买人心的人。
这个时候,重要的不是拉拢的朝臣多,重要的是谁比较符合康熙的心意。老八胤禩处处迎合文武百官,却忘记了思考康熙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最后只有三个人猜到了。
其中一个是老臣张廷玉,是历朝历代为数不多功成身退的老臣,后来他历经雍正、乾隆朝始终不倒,就是因为他一方面用了心思在国事上,另一方面做事滴水不漏。
他推荐了废太子胤礽。
另外两个这么做的,一个是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一个是胤禛的好伙伴,侠王老十三胤祥。
这样一个转折,康熙的用意表露了出来,胤禛的表态也符合人设,而胤禩的情形更是表现出了胤禛将来要面对的复杂局面。
而剧中没有点明的一点在康熙最后的那番话里:「究竟是复立胤礽,还是另择阿哥,不要急于一时。倘若胤礽的病能日渐痊愈,又能一改旧习,朕也不会自外于心。」
这句话看起来很突兀,但我要说,就因为有了这句话,这个故事又转折了一层。
因为很快,胤礽复立,重新做了太子。但很明显,他这个太子从此以后再也不受宠了。
一个不受宠的太子,作用是什么?
作用就是保护康熙真正中意的人。
可以断定的是,康熙此时内心的天平已经逐渐往胤禛转移了,他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胤禛是那个能担得起重任的人,但是他不能过早地把胤禛抬出来,否则胤禛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他必须要保护好胤禛,同时也不断地磨练胤禛的性子。
残酷点说,这时的太子,其实就是一个挡箭牌,康熙心里已经没有他了。
这一层在剧中没有挑明,但是是很重要的点,它告诉我们,看起来绕了两三个弯的故事,其实还可以再绕弯。
比如靠前一点,有一场戏,是太子胤礽管理的刑部出了大纰漏,康熙震怒,要派人去查案。邬思道劝胤禛不要把这件事揽下来,邬思道说:「太子毕竟是四十年的太子啊!所谓名分早定,盘根错节,谁扳倒了太子,他都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终也将不容于皇上!」
这个分析很对。此时胤禛还没有完全取得康熙的心,而太子也没有犯下十分大逆不道的罪,所以这时挑头一定会得罪康熙和太子,群臣可以得罪,康熙不可以。
一般来说故事到这里,历史逻辑就完成了,但胤禛没有。
胤禛仍然举荐了自己,义正辞严,康熙闻言十分赞许,最后派遣了他来查案。邬思道和大多数观众一样,听了这话,十分生气,觉得胤禛怎么就不听话呢?
胤禛听话了,但胤禛绕了个弯,这个弯很重要。因为一方面他不能揽下这件事,另一方面更不能让康熙认为他胆小怕事。所以他在揽下这件事之后把自己烧得大汗淋漓,然后迅速进入冷水中。
胤禛病了,他病了,自然就可以不去查案了。
观众终于看明白了这一点,但最重要的转折往往发生在一些不经意的小话里。
康熙眼见胤禛病了,只好派老八胤禩去,他问身边的佟国维、马齐和张廷玉什么看法。佟国维是八阿哥的人,自然同意;马齐是墙头草,自然也同意了。
康熙显然不太满意,问了张廷玉:「衡臣(张廷玉的字),你的看法呢?」
有趣的是张廷玉的话。
张廷玉说:「臣以为刑部的事错综复杂,只派八阿哥一人前去,恐怕难胜繁剧。」
康熙得到了这句话,十分开心,然后让老十三胤祥跟着老八胤禩去查案了。
这个小细节被很多观众放过了,但它很重要。
首先,这个细节说明康熙一直都不属意老十三,所以老十三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儿子,能不能做太子不重要。
其次,康熙知道老十三是胤禛的人,而康熙这时一定要找一个胤禛的人来协同胤禩办案,原因很明显了——康熙这时已经不信任胤禩了!
这才是最重要的点,也是这个故事转折来转折去的最后流露出的信息,历史逻辑往往就藏在这些细节之中。
你算计我、我算计你,我更深一层地算计你、你更深一层地算计我,最后就看谁比谁算得深、算得远。
比如上面提到的老八的人佟国维,他的侄子隆科多一直受他冷落,直到后面他才告诉隆科多原因,他是想要隆科多烧四爷胤禛的冷灶,自己去烧八爷胤禩的热灶,两头下注,总有一个胜利者。
隆科多记在了心里,转头把叔叔给卖了。
因为佟国维和隆科多如果叔侄俩分别投靠两个人门下,那么康熙一定会看在眼里,但是隆科多反过来倒打一耙,尽管佟国维彻底失势,但他们家族因为有看起来忠心耿耿的隆科多而更加巩固了。
这一招就是算得深。
同样还有最后的夺嫡。
康熙晚年征蒙古,要大家举荐大将军。胤禛举荐了十四阿哥,十四阿哥是八阿哥的人,但他仍然这么做了,很多人都诧异,其实一点都不值得诧异。
因为太子位置这时已经空悬很多年了,康熙一直没有重新立太子,一是为了保护他属意的人选,二是仍旧在考察那个人,看那个人是真的以大局为重还是有私心。
无论胤禛是不是以大局为重,他那时都表现出了以大局为重,所以康熙很满意。
康熙的满意,比什么都重要。
说了这么多弯弯绕绕,其实这些都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但重点在于,为什么要选雍正朝来做这个戏呢?
这个问题要从康熙为什么满意说起。
康熙对胤禛最初的满意,在他是一个孤臣。
三 「雍正」式模型
康熙在病榻上对胤禛陈述时,他聊到老八胤禩,聊到为什么不传位给老八时,他说:「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得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是放纵过度,他却比朕却还要放纵,即便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把我大清的江山彻底毁坏。」
从这一刻起,故事转入下半场。
康熙点明了胤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点我们在过去的太多细节里能够看到,但当康熙总结出来时,我们还是能清楚地感受到他和康熙、雍正的差别。
康熙是什么样的人?
以宽仁治国,当他看到群臣腐败时,他并没有像《康熙王朝》里的康熙那样慷慨陈词,而是毫无表情,等所有人都离去后,一个人瘫坐在炕上,长叹一声:「腐败啊!」
这是康熙。
而雍正呢?
在雍正还是胤禛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一个孤臣了。从最一开始得罪基层的士绅,到后来得罪向国库借钱的群臣,再到后面一个个全都给得罪了。
所以康熙会让他做皇帝,因为只有他,才能匡扶吏治。
这是全剧最重要的思想,也是刘和平想表达的历史观,是第二层内功。
刘和平的历史观是什么?
在接受采访时,他不止一次提及到「承受」这个词:「历史就是这样安排的,关键是在那个历史时期,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人,居然能承受这样的历史安排和转型,一般人是扛不住的,他能扛住,转型的重担在他身上得到了表现。所以最多你说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改造了社会,说他们创造了历史我从来不敢说,历史是无法创造的。我个人的历史观始终就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密码冥冥中早就排列好了,每个历史阶段都要一群人去承受罢了。我更多的是想去解码。有一些历史阶段过去了,有些密码还没有破译。所以我们回头去看它,你又能从新的角度去重新解一下码,于是你发现你的这个认识更符合历史的真实,于是产生了兴趣。后人还会不断解码。从这个角度我们就是写解码史。」
而在当年,刘和平是这么解读《雍正王朝》的:「托尔斯泰说,帝王是历史的奴隶,如果一个皇帝或上层集团把国当成国,那他的家庭利益就让步了,从这个意义上分析,雍正恰恰是有国无家的人,剧中雍正杀儿子时我给他设计了这样一段台词:『当年文觉太师对朕说过有国无家, 这话朕直到今天才真正领悟了。』前面我写过一段雍正和文觉太师参禅的戏。文觉说『有江山就不能有我,有国便不能有家』, 到最后临死前的雍正终于明白了这一点。」
在《大明王朝1566》里,刘和平想表达的是嘉靖家国不分。而在《雍正王朝》里,刘和平想表达的是雍正这个人有国无家。
雍正只做了十三年皇帝,却和官僚斗了一辈子。
这个故事很容易简化成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模型,一个个人英雄为了天下苍生和官僚们苦苦争斗。
于是很多人开始滥用这个模型,似乎秦始皇也适用、汉武帝也适用、明太祖也适用、明成祖也适用,等等,似乎所有符合《雍正王朝》片尾曲《得民心者得天下》歌词的都适用了:「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我要说,这不对,这犯了唯心主义形而上的错误。
错在哪里?
错在模型只是模型,但模型能否适用,不在于是不是可以套用,而在于具体做的什么事,这才是主要矛盾,模型框架本身不是主要矛盾。
就好比本文开头说的戏剧结构,可能你我都会,但是因为没有内功,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比《雍正王朝》差太多,因为《雍正王朝》的内功才是主要矛盾。
随便举两个例子。
比如秦始皇。秦始皇做了什么呢?首先秦始皇从没屠戮过大臣,其次秦始皇为什么要征老百姓修长城、修陵墓,虽然劳民伤财,但我们要考虑到在春秋战国长期的战争中百姓人口是缓慢增长的,而突然的统一大帝国出现时,一定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这个时候会有大量的人口无处安置,所以需要强制他们去修长城和修陵墓。我们承认这件事很残酷,但也必须承认秦始皇的举动客观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因此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一定会有争议,也必须要有争议,无论你是骂还是颂,只有持续不断的争议,历史才有活力,才不会一套模型僵化下去。
再说明太祖。对于胡惟庸案,我们不能孤立地看,要注意到几个细节:停科举发生在洪武六年,尊孔发生在洪武六年,开学校发生在洪武八年,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定教科书发生在洪武十四年,而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重开科举。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明朝刚刚建立时,官场大量的官员都是从元代来的顽固不化、能力不足的旧学子,他们没有本事、名气又大,而且不见得忠于大明,这时朱元璋才必须将他们大批次地清洗掉,然后给朱元璋养了那么久的新社会知识分子腾位置。当然,朱元璋是一个对老百姓很好的皇帝,这一点我们要承认,但他首先是一个皇帝,所以朱元璋本质上并没有对老百姓从根本上做过什么改变。
雍正不一样。虽然雍正也是皇帝,但雍正做了好几件大事:一、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二、火耗归公;三、改土归流;四、摊丁入亩;五、废除贱籍。
这些事才是核心。
然后雍正得罪的是谁?
比如第一条,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我们知道,那时本质上是地主阶级当家,因此地主阶级才掌控了一切特权和资源,可是这时雍正让士绅们和老百姓一样当差、纳粮,废除了特权,自然得罪的就是他们了。
于是你也明白了,为什么刘和平老师会说:「作者自己的兴趣所在、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感情倾向所在,决定了这部作品、这个作者的成败。我对张居正真没兴趣。无论他利用什么样的手段、挟权势而推行他的那一套东西,我都觉得没什么兴趣。在《大明王朝1566》里他也是个政客,改革新政也超不过雍正,有什么好写的呢?」
张居正改革的意义是什么呢?张居正的改革本质上并没有得罪太多人,他的阻力其实很小,只是顺应时代潮流让该出现的东西出现了而已。比如隆庆年间他和高拱齐力与蒙古和议,促使隆庆开关,又比如说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条鞭法、银本位制度,其实这些都是民间早都有了的,只是到了张居正时期将这些作为明朝法令确定了下来。
而银本位在某种意义上还给明朝带来了弊端,虽然这不是张居正的错,但张居正显然是没有想过缺银的明朝是哪来这么多白银的,他也就自然不知道资本主义社会会有经济危机。于是几十年后,白银没那么多流入明朝了,自然财政就出现了危机。
说到这里,倒想起刘和平老师的另一部作品《北平无战事》,其实二者是可以挂钩的。银本位制度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出现在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之后,而《北平无战事》里国民党的币制改革则是它最后一次的挣扎。二者跨越几百年,忽然产生了首尾相接的联系。
而《北平无战事》里蒋经国的改革不能成功,因为「他只是个孝子」,他不可能彻底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雍正王朝》里雍正的改革可以成功,因为雍正有国无家、虽千万人吾往矣。
但乾隆即位后,这些又回去了。因为乾隆本质上是一个皇帝,而不是老百姓。
结语 让我们回到老百姓
我们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人民群众,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的。
我们不可以靠简单的三板斧模型来套所有的人和事,这是唯心主义。用情感代替真实,把长达十多年的复杂历史简化成一个简单的一腔孤勇的英雄应战所有人的悲壮故事模型,这不是我们对历史该有的态度。
刘和平老师写的是历史剧,表现的是历史上的这些人,他们很多是士大夫,只有到了《北平无战事》里出现的才是大量的普通人,因为时代不同了。
所以你会看到《雍正王朝》里的张五哥和《大明王朝1566》里的黄锦,其实是一个人。
那我们可以从《雍正王朝》里得到什么呢?
我们要看到,在那个时代,地主阶级的存在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的,这不以个人的善恶为转移,因此有人帮助老百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主阶级的压迫,雍正做的就是这件事,这是值得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褒扬的。
但我们也要学习到,满腔孤勇的雍正是不能长久的,光靠他一个人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n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