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花椒之味

花椒之味  心灵火锅 / 我的爱如此麻辣 / Fagara

338人已评分
很差
1.0

主演:郑秀文赖雅妍李晓峰钟镇涛任贤齐刘瑞琪吴彦姝刘德华

类型:剧情家庭导演:麦曦茵 状态:正片 年份:2019 地区:香港 语言:国语 豆瓣ID:26935296热度:169 ℃ 时间:2024-08-15 14:30:49

简介:详情  夏如树(郑秀文饰)有一天突然得知父亲(钟镇涛饰)死讯,并由此发现原来自己在台北、重庆两地各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如枝(赖雅妍饰)及如果(李晓峰饰)。来自三个不同地域、性格迥异的三姐妹,在父亲的葬礼上首次碰面,明明陌生却...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夏如树(郑秀文饰)有一天突然得知父亲(钟镇涛饰)死讯,并由此发现原来自己在台北、重庆两地各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如枝(赖雅妍饰)及如果(李晓峰饰)。来自三个不同地域、性格迥异的三姐妹,在父亲的葬礼上首次碰面,明明陌生却有着血缘的牵绊,同样面对着父母离异的创口与生活的惶惑;如树毅然决定继续经营父亲留下的火锅店,获得重新认识父亲的契机。三姐妹因上一代人的爱恨纠缠,在破碎家庭关系中成长,也因此相遇相知,互相依存,重拾修复关系的勇气,成长创口得以疗愈
  • 头像
    动作院线

    《花椒之味》。8分。

    麦曦茵编剧导演,郑秀文、赖雅妍、李晓峰主演,钟镇涛、任贤齐、刘德华友情出演作品。

    影片改编自张小娴小说《我的爱如此麻辣》,张小娴的小说向来比较媚俗,《花椒之味》真是不知道提升了多少档次。

    在深夜看完,几次泪流满面,似乎许久没看过这样温良的电影,没看过这样散文式的创作,没这样被一点点抚摸过内心。

    我并非说这部影片就很完美,我要说的是,它用了一个特别讨巧的设定,完成了在微观面上对父女情感的解读,又在一个宏大的层面上,完成了嘉陵江、香江、淡水河三地的互动。

    钟镇涛饰演的火锅店老板亮叔,因早年的情感,有了三个女儿,而她们并不互知。等到亮叔突然离世,与父亲住得并不远的大女儿郑秀文饰演的如树第一时间赶到并主持了葬礼;没想到等拿到父亲遗物却意外看到远在台湾的二妹如枝以及远在重庆的三妹如果的消息,她俩旋即赶来参加葬礼。

    三个女儿,如树、如枝、如果。特别好。

    三个女儿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似乎很亲近又显得很陌生,她们其实对父亲并不了解,甚至还有许多抱怨。如今她们聚在一起,最需要做的是,反而是重新去了解父亲,以及如何将父亲的火锅店“一家火锅”继续做下去。

    对父亲的重新了解,其实就是对父女感情的重拾——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好像搬家,住到活的人的心里面。

    那怎么不会疼痛,又怎么不会流泪?所以任贤齐饰演的麻醉科医生对如树说,辣是一种痛感,吃辣就是用一种痛,去掩盖另一种痛。

  • 头像
    林希曦

    我一直都很喜欢郑秀文。她好像有好些年没拍戏了,这次一看,居然没怎么大变——她是72年的,然而看起来也就三十多四十来岁的样子。她还是那么瘦,也许人瘦一点就会显得比较年轻,任贤齐当年和她配戏的时候还能当同龄人看,现在就显出年龄差来了。虽然为了配合角色,郑秀文在影片里打扮朴素表情阴郁,但还是很娟秀,任贤齐却是一副中年大叔样了。当然,演爸爸的钟镇涛更老,不过B哥老归老,倒也不走样,也就是多点皱纹。

    刘德华又跟郑秀文配戏了。他们俩演情侣/夫妻好像有好几次了,不过之前大都是喜剧片,难得这次一起演正剧。刘德华好像是胖了不少。

    最让我意外的人是演二女儿的赖雅妍。要不是演员表里见到她的名字,我大概根本都认不出她。她的样子变了很多,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也许是因为我对她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战神》里的晴美。隔了十五年,她从飞扬跳脱的少女变成了沉默的中年女子——不过也可能是当年她特别显年轻,《战神》时期她其实也有二十五六了,但是那份青春气息,演高中女生毫不勉强。现在她比较符合她的年龄了。她看起来还是很秀气的,但是她当年有一种神采飞扬的俏丽,而现在,整个人仿佛都平淡了。

    不过演技倒是进步很多。我记得她以前也就是演演偶像剧。她的表情也淡下来静下来了,记得以前是比较夸张的那种。输掉比赛时她的表情是一种深受打击又努力克制的样子,含着泪,要哭不哭的,最终还是没有哭。

    这是个温馨走向的家庭剧,剧情很简单,拍得挺不错的,我这样没有耐性的人也看得有滋有味,并没有感觉厌烦。虽然我对于她们的姐妹情是完全无法理解的。

    同父异母的三姐妹,成年后首次相见就相处融洽,有说有笑亲切友好,还一方有难另两方立刻支援——这种感情对我而言完全是盲区。这感情是怎么产生的?完全不懂。

    作为独生子女的我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一向都是理解不能。如果是一同成长起来的也许还好理解一点,像这种成年后才得知对方的存在,才见到对方的样子,若换成是我的话,大概也就当对方是个陌生人,客客气气对待罢了。

    不过她们三个就跟自来熟一样,立刻就姐姐妹妹的喊上了,有说有笑起来。而且三个人对爸爸钟镇涛似乎都很有感情。真奇怪,他离开了郑秀文母女,又离开了赖雅妍母女,几乎没有照顾过三女儿——对于这样一个来来去去来了又去的父亲,她们是怎么产生的感情?除了郑秀文,另外两个甚至都毫无怨怼。赖雅妍母亲对钟镇涛的怨恨丝毫都不能影响赖雅妍,就因为他支持她打球?或者,是因为赖雅妍母亲的控制欲太强,她在努力挣脱的同时不得不以父亲为情感寄托?

    三女儿的母亲也很糟糕,她好像根本就没有认这个女儿。所以她也只能以父亲为情感寄托了么?在这么糟糕的家庭环境下,这两个女儿都没有什么恨意,不知道是不是一种理想化。

    唯一有怨怼之意的倒是在父亲身边的郑秀文。郑秀文的执念是父亲真正爱的不是她和她的母亲,他回来照顾他们只是出于责任感。和刘德华离婚也是因为刘德华只是“可以”结婚,而不是“想”结婚。刘德华对她说,“可以”和“想”有什么区别呢,重要的是“在一起”。仿佛是说郑秀文太执着,太想不开,不懂得珍惜眼前人——最后影片里的郑秀文也仿佛是幡然醒悟的样子。

    但“可以”和“想”的确是有区别的。我完全能明白郑秀文的执念,“可以”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观选择。“可以”就是“也行”,带着点儿勉强,而“想”才是一个人真正要的。“可以”——对方只是接受你;而“想”——是对方会努力争取的。

    谁会稀罕“可以”呢?谁会甘心对方只是“可以和你在一起”呢?

    不过我也能明白刘德华的意思。所谓看开,所谓放下执念,就是不再强求你得不到的东西——并不是因为“可以”和“想”真的没区别,也并不是“在一起”才是关键重点,而是,当你终于明白,就算你不稀罕“可以”,但是你也永远都得不到“想”的时候,你只能降低要求,接受“可以”。对方是“可以”,那你也只能是“可以”,退而得其次,彼此都只是“其次”。但总比没有强。

    钟镇涛也许的确只是出于责任感才会来照顾郑秀文母女,可是,就算郑秀文再怎么不甘心,她也得不到一个真心想要回来的爸爸——她没的选。如果她坚持不接受,那就是像她那样,对父亲怨怼多年,在父亲死后怀念他的点点滴滴。

    所谓看开,其实就是一种妥协。当你终于明白,你所能得到的只有次一等的时候,你就只能调整心态,甘心接受——因为你如果不接受,那就连次一等的也没有了。人生在世,很多东西都不是你想要就能有的,我们也就是在命运的给予中权衡选择——命运不给你A只给你B,那你也只能看开点,调整心态,把B当A那样来接受,就像刘德华说的那样告诉自己,“其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起””。

    有一个出于责任感而回来的爸爸,总比像两个妹妹那样,有后爸或者没爸爸强,对吧?

    也许人就是这样,看看CDEFG……,就会觉得自己的B也许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

  • 头像
    汪金卫
    “回头时忽然发现,错过的不止是时间。”

    ——《花椒之味》主题曲《好好说》

    电影中,因父亲去世、措手不及举办葬礼而初次见面的三姐妹,身份、地域、背景、家庭、工作迥然不同。她们面临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彼此相识、相认、相知。当她们更进一步理解彼此,发现其实她们都在面临难以言说的、无法用金钱、权力解决的世代亲情关系困境。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其实她们各自解不开的心结,分别是过去、现在与未来。

    大姐如树,最为成熟。父亲去世后包办后事的是她,放弃原本工作、挺身而出继承下火锅店的也是她。她有一颗包容的心,也最具有责任感。然而,也最迷惘。她的心结,与父亲的过往密不可分。

    出身于原生家庭的如树,自小看着父亲抛下母亲和自己去台湾,数年后又“浪子回头”,回到香港照顾生病的母亲。期间发生了什么,父亲没跟自己说过一个字。虽然和父亲同住在香港,来往却很少,更不要说心灵上的沟通交流。父亲去世后,她困惑而恼怒:为什么父亲生病住院甚至生命垂危,都不和自己讲一个字?为什么父亲到死也不告诉自己还有两个妹妹的秘密?为什么自己还要通过他人之口,才能探寻到父亲生前的点滴经历?

    在与麻醉医生、火锅店员、及两个妹妹的沟通中,父亲的形象逐渐从模糊到清晰,曾经久远的记忆也浮现在眼前。自己曾欲随手丢弃的童年杂物,被父亲好好收集。一张小小的磁带里,是父亲饱含歉意的深沉父爱。中秋团圆之夜,如树再也忍不住内心的万分愧疚,宣泄出压抑多年的情感,向那记忆中面带微笑的父亲喊出“我不怨了!”。弥补过往的遗憾,与父亲再次告别。

    最后,如树把火锅店结业,学好了驾驶技术,开车离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父亲“想做什么就去做”的忠告。这是她献给父亲最好的礼物。

    二姐如枝,最为坚强。自小爱好打台球的她似乎始终不被母亲所理解、接受。漂亮的奖杯奖状和微薄的奖金,无法体面地支撑她的日常开销。是远在香港的父亲的鼓励让她能够坚持下来。她知道,虽然父亲始终未能亲自到场看她比赛、为她加油,但父亲会通过电视直播与录像,一遍遍地看着自己的女儿在赛场上英姿飒爽的身影。仅仅这样,便是对她内心最大的支持,是她在台球事业上苦苦支撑走下去最坚强的心理后盾。

    如枝的心结,在于当下同自己的母亲长达半生的纠葛。父亲离家出走后一去不归,母亲改嫁,自己也更名换姓为“欧阳如知”。新家庭的气氛还算和睦,但她始终无法忍受母亲。她怨恨,最该支持自己的至亲,却对自己心爱的台球事业冷嘲热讽。母亲不请自来,到自己租住的小屋收拾一气,也让她恼怒不已,终于离家出走,来到香港投奔大姐。

    父亲去世后,如枝母女二人才借由在香港碰面的机会真正交心相谈。她才知道,原来母亲一直都有看她的比赛。甚至在她不知道的情况下,默默去现场观战,为女儿加油。年轻时参加“青少杯”撞球比赛的纪念台球,母亲也一直好好收藏着。其实,母亲关心女儿的经济状况、上门帮女儿收拾屋子,这些也都是母爱的体现。自此,母女二人终于达成和解。

    而如枝的母亲,经历这件事后,不仅与女儿和好,也通过麻辣锅底那神秘的“红酒秘方”,得知自己是那个“负心汉”最爱的女人。这是父亲在去世后,留给爱人的无尽温暖。

    三妹如果,最为活泼。她最年轻时尚,把头发染成红色,自信大方地在社交平台上以直播的方式倒卖服装衣饰。不同于两位姐姐纠结于究竟谁的母亲才是父亲的真爱。如果内心非常清楚,父亲怎么选择,也不会伤害到自己。因为自己从来就没有被父亲选择过。甚至自己的亲生母亲,在移民到加拿大组建新家庭以后,也不再让女儿叫自己“妈妈”。这是一种沉重的伤痛,在父亲的鼓励和婆婆的陪伴下,开朗的如果抛弃过去的包袱,坦然面对当下的生活。

    如果的心结,在于未来。年近八旬的婆婆年事已高,虽然身体还算硬朗,除了在家与朋友们打打麻将,还去公园相亲活动奔走,为自己外孙女的人生大事操心。人老了,性格脾气就像小孩子一样任性。即使不慎摔倒,也要和如果嘴硬几句,埋怨外孙女不理解自己一片苦心。

    如果与婆婆相濡以沫地生活,彼此珍惜、相互照顾、相互关爱。但如果心焦虑的阴影却越来越浓重,压得她喘不过气。随着婆婆年纪越来越大,她害怕了,害怕未来的某一天,婆婆不在了,自己将如何面对那失去至亲的痛苦与彻底的孤独。这种恐惧而不安的情绪始终萦绕在她内心,成为一种难以自我消磨的负担。

    远在香港的亲生父亲猝然离世,却让如果多了两个相亲相爱的好姐姐。原来死亡能够带来的,并非只有痛苦与悲伤,也有亲情与温暖,更让人珍惜身边的人,关注当下。如果化负担为信念,与婆婆携手承诺,相守相爱,直至最后一刻。面对未来,彻底释怀。

    是父亲的去世,把三姐妹聚在一起,聚在这家小小的火锅店内。让她们一一完成自我疗愈。和过去道别、与现在和解,将未来释怀。

    这是一家能够穿越时光、治愈人心的“解忧火锅店”

    电影最后,如树站在空荡荡的火锅店里,独自向镜子望去。镜子里映照出的,是父女四人同桌吃火锅、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图景。这一场景是虚幻而不真实的,就像卖火柴小女孩看到的神奇幻象一般,是一种带有遗憾的、残酷的美。在片中父亲与三个女儿天人永隔、生死分离的剧情面前,这样的温馨愿景只能是镜中水月,永远无法实现。

    电影落幕,人生不止。从影厅走出,或许我们也该思考。是否要赶在残忍的时间、病魔没有带走我们珍爱的亲人之前,去做些什么早就该做,却一直没有付诸行动的事情。

    “好好说吧,趁还有机会。”

  • 头像
    Mr. Infamous

    (坐等郑秀文封后!原载于《电影》杂志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

    嗜好麻辣的人,想到花椒都能口齿生津。汤底一搅,椒红一抹,酸甜苦咸都失了神采,也不知那些烦忧愁苦给沸到了何方。

    《花椒之味》最麻辣的是人生的底色。有的人自个儿怕得汗流浃背,有的人再尝不出别的滋味,也有的人,在一顿味觉的通透后,总算体会到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以下涉及剧透。)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花椒之味》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发生,托赖一个“花心渣男”的存在。

    70年代,在香港成家的夏亮(钟镇涛饰),当上了夏如树(郑秀文饰)的父亲。

    80年代,他在台北跟前任张雅玲(刘瑞琪饰)重燃爱火,有了二女儿夏如枝(赖雅妍饰)。

    90年代,重庆一段不为人知的风流秘辛,引来了三女儿夏如果(李晓峰饰)。

    一个父亲,被两岸三地的女儿摊分着花。一点点的爱被空气吹胀起来,气球一样红一阵子,也不知道哪天被戳破了,或是会飘走了。

    如树回想父亲,时光会锋利地切到童年。重病的母亲坐在床上,跟老照片一样蜡黄,而父亲从台北回来,在雌性的怨恼与眷恋间,介入得手足无措。站得佝偻了,不知是生离死别加了些许戏剧性的悲怆,还是百感交集染了太多讽刺性的风霜。

    成年后的如树似乎独占了父亲。那时母亲早走了,而父亲在香港岛大坑开了家火锅店,街坊生意做得红火,哪怕是父女同台吃饭,也有半个魂归不到身上。要说计较的话,可不又一次输给了陌生人?

    她去了跟香港岛隔海相望的九龙,工作与生活把重心填得瓷实。曾经的未婚夫郭天恩(刘德华饰)说过她,不外乎过一条海底隧道的工夫,也不愿意回去吃顿住家饭。

    他其实不懂,隔了的难道只是那海?

    如枝也会想起父亲,念想却被裁成细碎的小块。有那么一点点美好的和睦时光,被幼小的自己误以为是永不消失的定格画面。

    结果父亲的缺席成了常态,而母亲重新组了家庭。五口人凑成新的天伦,她只觉得自己是那个缺角。

    想念的也许有那千山万水外的温度,可对那温度,又该图个什么呢?

    如果就更是没了主题。两个姐姐的母亲尚且可以有一段先来后到的争论,而她不外乎一只中途遗落的邮包。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邮差,母亲同样如此。

    跟外婆刘芳(吴彦姝饰)相依为命的她,对完整的家庭没个概念。所谓女儿,该有什么天经地义的福分?

    如树说,“不管他选择了什么,他还是伤害了我们。”

    夏亮这一条血脉,花开三朵,朵朵看来都有自己的光彩,其实内里都谢了蕊。

    偏生火锅店的名字还叫“一家”,暖心得叫人寒胆。拖家带口过来吃火锅的顾客那么多,夏家父女四人,却没有一个可以享用到所谓齐整的家。

    相比张小娴的原著《我的爱如此麻辣》,电影挖空了如树父母的恩爱,也抽掉了父女的亲密。而且,如树比小说中年纪最小的主角如星还要长上十几二十岁。

    当未满30岁的的如日、如月、如星变成70后如树、80后如枝和90后如果,岁月积淀下来,不是伤痕变淡了,而是疮疤变长了。

    构建在这样一个背景上的《花椒之味》,就像是把花朵栽植到台风天的花圃里。人世间那么多历练,家人先给划上一刀。

    从破碎的家庭关系蔓延开去,似乎万事万物都更为破碎。像那碾开的花椒,散了一桌,把自己都给呛得有气无力。

    在旅行社工作的如树,习惯了电话线对头的人在旅程中密谋又一个桃色的背叛。爱情再山盟海誓,大抵也有山崩海枯的一天吧。从小习得的道理,被成年见闻一遍遍地巩固。

    她问彼时仍是未婚夫的郭天恩,想吃日料,还是可以吃日料?男人半糊涂半认真地辩解两个说法并无差异,毕竟都会陪着她吃。女人敏感地把日料联想到婚姻。

    婚姻大概也是这样吧?这样的婚姻,不要也罢。任车厢后座的婚宴礼盒比红汤还红,不碰,至少不会被辣到。

    如枝打了十几年的撞球,飒爽,干练。一身穿旧了的黑色衣裤,叫外界看不透那种利落劲儿。

    再说了,看透不是一件好事。母亲看得透自己,却佯装看不透,给她徒留躲无可躲的尴尬。毕竟懂你的那个人,并不打算用懂你的方式来相处,更不打算任你在自己的角落里花开花落。

    如果有着三姐妹当下最和美的亲情,只是隔了一代人,相依为命原来是个可怕的现状,祖孙二人都不得不担忧无枝可依的状态。

    “一无所有”被“一无所依”钩上了,慌了神的外婆买桃花,去相亲角物色,赌气让如果走,都怕那不敢言说的一天来临。

    她有过离乱的经历,而如果打小就不曾有过别家寻常的幸福。只争朝夕,是那不得不用的权宜之计。

    麻醉科医生蔡浩山(任贤齐饰)对如树说了一句话,“吃辣,就是用一种痛,掩盖另外一种痛。”

    像是那天如果牙龈上火,如树摸出一粒花椒让她生吃。这偏方奏效,也是循了这么个理。

    三姐妹这些年,也是这般过来的。处理任何情感问题,都先压上一枚硕大的花椒再说。

    如树拿父亲的疏忽来折磨自己,人躲到保守的毛衣里头,在香港这种时刻刷新的城市里也不留一个同步的机会。

    如枝念着“当所有人都不看好我的时候,只有老爸一个人叫我不要放弃。”有时通过“记仇”把自己推到孤清的角落里,好歹也算有了两堵墙给撑着。

    如果把倒数计时的相处压在肩上,一秒欢笑遮掩三分忧虑。习惯失去的人,一句道别都能压出心病来。

    这种麻醉的方式,很管用,也很悲哀。

    上一代人欠下的风流债,遗留给这一代人消化,有些蚀骨的伤痛,就不只是伦理或血缘所能直线累积的。

    都有心结,都解不开。《花椒之味》像是筑起铁锅的围城,人在其中,看不到红汤以外的世界,只能被记忆的佐料熬煮出麻辣的知觉。

    最可叹的是同一屋檐下,却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传情达意。说话的人词不达意,听话的人无辣不欢,都觉得自己才是普天下最委屈的那个。

    突然间,大银幕前的你我,莫不也是锅中人。

    火锅也好,电影也好,最勾魂的还是那点余味。

    死亡给夏亮的形象止了损,如同牛油混着底料化在高汤里,原初的滑腻都成了滋养。

    没有这残忍的阴阳相隔,就没有她们齐聚一堂的机缘,更没有落地玻璃前二妹三妹的痛哭流涕,让如树心潮产生猝不及防的活泛。

    原著小说里有段描写,说的是首次见面的三人去给父亲上坟。“墓地的气味夹杂着尘土与灰烬的味道,停留在每个人身上挥之不去,却也是这股苍茫孤绝的气息使我同她们之间突然有了一份亲密的感觉。

    《花椒之味》里的这一幕,也是这种感觉。等到她们看见蟑螂,从鬼哭神嚎到相拥而泣,其实就由单打独斗进阶成了并肩作战,而家人的概念,也头一回有了明确的厚重分量。哪怕之后各有归宿,这截星光就够她们夜行数年了。

    汤汤水水地过来,夏家三姐妹,其实写尽我们日常的春秋。

    导演麦曦茵已经分析得很透:“电影里的三姊妹的三段关系,分别是对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如何面对关系的反思。大姐执着于无法挽回的过去,因与姊妹相聚,方能将压抑情感一一梳理拆解;二姐与妈妈爱恨纠结半生,因而更懂得活在当下;三妹与年迈婆婆明明相爱,却无法止息未来失去对方的不安,直至将时日无多的疑虑‘负担’,演化为互相守护到最后的‘承担’。”

    最动人的几段,也都在她们终于走出阴影的瞬间。

    外婆害怕外孙女将来孑然一身,如果想通了,“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好像搬家,住到活的人的心里面。”很少能有一句话,可叫死亡替得下狰狞的面貌。

    如枝其实完全可以等母亲说出一句真心诚意的“对不起”,但她一顿无意“示弱”,突然感受到根本不需要攀附在别人的情绪与语言上。

    如树经历得更多。她想学车,是为了能跟爱人一同自驾游,蔡浩山一语道破,真要是喜欢,还有很多交通工具选择。

    就连郭天恩也跟她讲,父亲“没有不爱她”,也就是“爱她”。而她太在意“想”和“可以”的区别,却忘了“一起”才是话中的核心。

    一层又一层地,《花椒之味》抖起了语言包袱。其实也像那人生,非要你走过一些弯路,才恍然发现同一个表达,剥开了,就有新的语境,再重温,还有错过的犄角旮旯。

    又是一年中秋夜,大坑照例有舞龙。夏亮以前爱凑这热闹,连员工都被招呼着换装上阵。这一年他缺席了,但缺席的他被如树哭喊着原谅了。那种大于苦尽甘来的释放,比圆月还圆满。

    也许,确实是在“洗白”。只是很多人都忘了一点,当那个不可原谅的人恰好是自己的至亲,怨恨越来越深之后,其实也把自己给搭进去恨了。

    如树此时原谅的,已经是一个打上了多重滤镜的父亲形象,倾向于店员眼里的英雄,或者更倾向于如树心中渴望遇见的父亲。

    这时候,她是在原谅自己,原谅这些年对自己习惯性的残忍与折磨。而我们也似乎跟着,松开了心中某条防线。

    都说火锅精髓所在的汤底有秘方,苦苦寻了那么久,如树出乎意料地在母亲情敌手中的酒杯里找到。

    而等到《花椒之味》落幕,兴许我们心中某块压迫着神经的石子,也给不经意地推开了。

  • 头像
    海生Liu

    我們習慣掩飾傷痛,好讓生活繼續;訣別時,方發現錯過的不只是時間。n

    接手重新編導電影【花椒之味】的契機,是因為許鞍華監製召喚歸位;然而在這個電影之前,我一直沒有機會很正式地與許鞍華導演交流過,當她直截了當告訴我找我的原因,至今,仍然莫名地受寵若驚。n

    在許鞍華監製及朱嘉懿監製的信任與支持下,無論在電影文本編劇以及導演範疇上,均給予了我相當大的自由度,包括重新擬定命題、人物設計,以及整體敍事手法,情節和結構等,以不脫離原著中同父異母的三姊妹這個前提下,盡情探索將小說文本改編成電影的可能性。

    關於改編文本,原著小說原是一個書信體的愛情故事,篇幅較集中描述男女主角分隔兩地的愛情;電影投資方的前設是「三個女兒」的故事,因此我抽取了原著中女主角的父親另有兩個分別來自不同城市的女兒這條副線,發展為一個集中探討家庭、倫理的親情電影;小說文本出版於二千年初,隨着時代及生活模式轉變,因此也為電影人物重塑貼近當下的設定,有着讓觀眾延伸閱讀、反思生活的價值。n

    最後主要保留了三個故事元素:一個爸爸三個女兒,女兒分別來自三個不同地域,以及女主角經營的火鍋店。將原來原著側寫的部分,改編成電影的主線,新增了二妹母親、三妹婆婆、火鍋店員工等角色,構成三姊妹,三段關係。n

    編寫電影文本時,我希望藉此探討當代女性於不健全原生家庭中成長,對其自我認知、家庭關係及兩性關係價值觀,所構成的影響。n

    電影裡的三姊妹的三段關係,分別是對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如何面對關係的反思。大姐如樹(鄭秀文飾)執著於無法挽回的過去,因與姊妹相聚,方能將壓抑情感一一疏理拆解;二姐如枝(賴雅妍飾)與媽媽愛恨糾結半生,因而更懂得活在當下;三妹如果(李曉峰飾)與年邁婆婆明明相愛,卻無法止息未來失去對方的不安,直至將時日無多的疑慮「負擔」,演化為互相守護到最後的「承擔」。電影探索「關係」,世代之間如何溝通,女性如何思考自身價值、自我確立與成長。n

    於我而言,電影是 Self Discovery(自我發現),也是 Self Recovery(自我療癒) 的過程,在檢視滿目瘡痍的自己,同時尋找與世界接軌的途徑。n

    這個 Self ,不是作者的自身,而是筆下角色人物的自身,希望能透過人物的各種情感與處境,與觀眾的自身連結。和觀眾一起,在電影裡發現生命中的缺失和創口,然後一起尋求療癒,帶著這份想要治癒/被治癒的心情離開戲院。這世上有很多事情,在以非我們所能接受的邏輯在運行著;偏執邏輯如我,學會了在面對一些謎團時,堅定地好好疏理,在自己能改變的範疇,盡做。n

    感謝許鞍華監製、朱嘉懿監製沿途護航;感謝三位好姊姊,和所有前輩演員們,一直信任;感謝主創團隊和工作人員,能守的,盡力守住,辛苦了;感謝有求必應的兄弟們,在心中。n

    電影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主創團隊、演員、工作人員的付出,是環環緊扣的勞動成果。n

    電影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做電影的時候,每一刻都在向人生提問。戲裡戲外,都是直面創口,修復療癒的過程。電影提出的提問,我們不一定會在現實生活中得到解答,但最少可以學習更善待自己,也嘗試擁抱身邊的人。

    過去不可重來,及時擁抱所愛。n

    【9月12日・及時擁抱】

    電影裡的三姊妹的三段關係,分別是對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如何面對關係的反思。

    大姐執著於無法挽回的過去,因與姊妹相聚,方能將壓抑情感一一疏理拆解;二姐與媽媽愛恨糾結半生,因而更懂得活在當下;三妹與年邁婆婆明明相愛,卻無法止息未來失去對方的不安,直至將時日無多的疑慮「負擔」,演化為互相守護到最後的「承擔」。

    三姊妹的一見如故,相知相愛,是對上一代人糾葛關係一種逃離暫避。地域的距離,同是 abandoned child 的身分,自身家庭關係的不完滿,反而成為三姊妹互相依靠的契機。

    製作特輯裡有著戲裡戲外的爆笑溫馨,也有以上,關於劇本設定的解說。大家不會看見勾心鬥角,爭妍鬥豔,只會看到她們真的好愛好愛對方。

    作為寫故事的人,拍故事的人,感恩這場相遇,遇上非常善良率性的三位姐姐,感謝一直信任。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