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黄志忠张丰毅柯蓝李玥刘小宁谭凯岳红徐永革李欣凌柯志凌大冢匡将
类型:历史战争国产导演:董亚春杨军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1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5908529热度:530 ℃ 时间:2022-07-22 18:01:40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2020年12月为了国殇墓园专门去了腾冲,疫情期间还需要预约,去了三天国殇墓园包括12.13国家公祭日当天。后来自驾走了一段滇缅公路,从腾冲出发经过松山战场、滇缅公路、老虎嘴、惠通桥、707界碑,经过限速20左手塌方右手悬崖的旧滇缅公路,每隔不到五百米就是一个连续急转弯,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到达707界碑。
回来后专门找了这部剧来看,虽然跟史实有些出入(比如强化了共党的作用),部分情节有明显的模式化,但作为普及片还是要给五星。
1.国军两次入缅,实际情况只会更惨烈
军事重地松山,在战时几乎整座山都被日军挖空了,里面全是弹药和足够两年的补给(现场军人解说语)。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历时95天,每天都冲锋,都死很多人。山头不大,现在是松山战役纪念馆,满是坑道。我去的时候没什么人,跳下坑道顺着一直走(不要学我),可以直面感受到国军的猫耳洞,仰攻多么多么难,国军的坑道多么劣势,面对日军上下六层的堡垒如何被压着打。而且武器还不占优势,体力也不占优势,日军拼刺刀技术在当时是明显优于国军的。就是拼命,一条命一条命地拼,一个团一个团地去拼。
松山有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山坡,插个牌子写着“肉搏山”,
“……过后清理战场,敌我双方缠斗撕咬,死在一起的士兵就有62对,阵地上被咬掉的耳朵、被抠出的眼珠和被扯出的肠子随处可见,除了尸体还是尸体,后人将此山头改名为‘肉搏山’”。
当年这里有62具敌我抱着缠打撕咬尸首难分的尸体,看着那个山坡眼泪立刻就下来了,小日本王八蛋!剧里有这个情节,实际情况是打完仗后是腾冲百姓去收尸的,目睹了这一幕记录了下来。
建议去实地的人去坑道里待一会,想想当时的战况,战争的残酷会瞬间奔袭而来躲都躲不开。腾冲市内的来凤山也是遍布坑道的战场遗址,最近的坑道距离来凤寺只有三十米,不能更多了,就打了几百上千条人命。
2.很多人猎奇的野人山
滇西抗战博物馆(国殇墓园内)对野人山也比较客观的描述,它没什么神秘的,就是一座有瘴气、有毒虫、无食物、有猎人族存在的环境恶劣的丛林。猎人族是主要是克钦人,现在没有了,博物馆里有克钦族的一些日用品展示,还有说明了他们有猎人头的风俗。后来美军修路也修到了野人山,博物馆里有照片。
杜聿明带了四万人进山送死,这不是天灾,完完全全是人祸。老蒋和杜聿明这个锅背得实实的。之前看到有史料里为杜聿明开脱,说他是老蒋的嫡系,必须要完全听蒋的话,老蒋让他回国就得回国。军队不是私人团伙,杜聿明如果把军队带到印度整修完毕再回来给蒋打仗,跟队伍都死在野人山里这两个选项让老蒋选,你觉得蒋会选哪个?对未来情况的判断失误,就是将领的死刑。杜聿明就应该上军事法庭!
3.滇缅公路
电视剧里对这块描述不多,其实整个战役都是围绕整条公路展开。当年也是云南集全省妇孺之力修建的石子公路。为什么是妇孺呢?因为男人都去前线打仗了。现有的图片上好多背着婴儿的妇女,七八岁的幼童在那里敲石头,如果你觉得难以置信,那再想想松山战役里13岁的娃娃兵吧!
石子路当年号称“搓板路”,开起来就像行驶在搓衣板上那般颠簸,噪音极大。现在的汽车抗震都做得很好了,还是限速20不能开快,想想当年的卡车吧,还有随之奋斗的南洋机工。现在滇缅公路在国内仍存,国家在部分危险的地方拓宽了道路,就是往山里多砸点空间出来,面对悬崖那侧建个混凝土路挡。很多地方现在还是有塌方,开车要小心。
4.埋着远征军的国殇墓园
现存三千多墓碑,是腾冲百姓在文革中一块块保存下来的。当年的国军尸体限于条件是一起焚烧的,然后按照人名分成八千多份,每个墓碑里埋一份骨灰。有的墓碑上还有后人祭祀的痕迹,插个太阳灯的莲花,不舍昼夜在诵经超度。
在墓园里看到一个花圈,是一位已百岁尚健在的老兵献上的,给他的军长及兄弟们。老兵尚在,心有安慰,希望他过得平安健康。
安息!
战火四千金
国色芳华
反诈骗行动组
追梦—优酷出品青年导演扶植计划
花青歌
心动警报第一部
该剧讲述了一名奇女子由牡丹培育而起,终达济民...
播放指数:3446℃
韩:
自从与你相遇,我的内心,每天就多了一分快乐和兴奋。但自从你奔赴前线作战的那一天起,我的内心就多了几分担忧和伤感!常常想起我们走过的茫茫丛林,可怕的蚊虫和蚂蝗,还有战火纷飞,我真的替你担心,盼望有一天能与你再相见!
还记得第一次在毛淡棉,我们的相遇吗?你像个英雄般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深灰色的军装,古铜色的皮肤下,透出男人的成熟与刚毅,都不禁令我向往。你拯救了我们所有的人,从那一一刻起,我就认定,你是我生命中的那个人。
韩,昨晚,我向流星许了愿,你想知道我许的是什么愿望吗?猜猜看。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每晚我祈求上帝,让我在梦里遇见你,体会被你抱在怀里的感觉。早上醒来,我又是那么担心你,祈求上帝给子弹都装上天使般的眼睛,让它们不要伤害到你,不要伤害到你们的同伴弟兄。
还是告诉你,我许的是什么愿望吧:我们去属于我们的伊甸园,有温暖的屋子,门前屋后开满紫罗兰花,然后,让你紧紧地抱着我,透不气地吻我,为我们正在享受的美好泪流满面……
你永远的-罗
二.(告别信)
韩:
我要走了,与你告别,我的心中有无限的感伤。
一切青春的美好记忆,从此会带着无尽的忧郁;天边的浮云掠过,带不走我的惆怅,萨尔温江奔腾的江水,载不动我的愁绪。
但我感谢上帝的恩惠,他让我在残酷的战争中,结识你和你的兄弟们,让我爱过,感动过。我爱你的英雄和豪气,你如白马王子般走进我的心里,罗曼蒂克,不再是憧憬和希冀!
我感动于你和你的兄弟们的善良和真诚,也震惊于我的祖辈故土的孱弱和贫瘠!这一切都是我青春的美好回忆。
再见了韩,我永远的爱!永远的梦!
罗
这是一部让我期待已久的电视剧,虽然很多评论都说这部电视剧其实拍得很没有水准,比如枪械方面,冲锋方面等等,当然我不是一个地道的军迷,所以在那些枪械方面我其实也看不出多少的漏洞与比较败笔的装备穿越。我只是觉得这段历史被这样拍的有点出离它本来的面目了,一种以救世主的姿态来解释远征军的传奇,一个虚构的人物来突出这种传奇,掺和了太多我们所理想化的情愫,显然对于完整表现这段历史有些许不利。当然,我想编剧应该考虑到了现在我们这些人的普遍口味,在这种缺少救世主的年代,我们更喜欢看到的就是那些可以理解为有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一次次的出现在我们眼前,不管虚拟与否,举足轻重。当然,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增加深入了解远征军不可或缺的一种兴致盎然。
讲到于邦战役时候,已经凌晨我却一点睡意也无,看来我也是以一种不能免俗的救世主心态去看这部片了。那些我们现在不曾遇见过的生死之交,让人铭记,大秦的悲情牺牲,让人胸口堵得难受,我们的感情都不单一,能体会到这种失去生死战友的那种出离悲伤的无力感。但是,最悲哀的却不止这些,“在风云动荡的年代,以血报国的战死者们最终却没有光荣起来。”希望这不会是“最终”!
有人说:抗日不是毛泽东、蒋介石个人的抗日,远征军也不是杜聿明、孙立人、戴安澜自己的远征,那数十万微不足道的抗战个体的记忆,不会也不该永远那么微不足道。——曾经刻意的遗忘,使远征军滇缅抗战的那段历史、那片战场、那支军队,连同所承载的惨烈、悲壮、荣耀,一并被尘封六十余载,成为沧桑岁月里的一块无字碑。
《中国远征军》全景式扫描了厮杀战场的千军万马,场面浩大,气势开阔,在此基础上,撷取若干出身不同、个性不同、追求不同的配角,集中展示了国民党军队下层军官和士兵的缩影,复原了那些尸骨无存的无名老兵的精神风貌。大秦、李克己、姚二林、木匠……他们以饱满生动的迥异形象进入观众的视线,久久难忘。一口东北腔的副连长秦大岭,几分粗鲁仗义,几分善良诙谐,他追随团长韩绍功南征北战,生死与共,是个让人一看就想乐的基层军官;营长李克己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剧中他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陕西土话“怂样子”,于邦战役中他所在的营被日军包围,背靠一棵大榕树坚守34天,终于等来援军,里应外合消灭了敌人(史料实际比剧情表现的更为有趣,据说,坚守战中曾有一群猴子声东击西,无意帮了部队的忙,可爱的李营长还给猴子们奖励罐头,为残酷的战争增添了幽默的一笔。后人将榕树所在地称为“李家寨”);憨厚胆小的农家娃姚二林因当逃兵而险些被枪毙,后来他改名姚四木重返军队,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却永远无法实现开药铺和娶媳妇的朴素愿望;绰号“木匠”的阻击手李木生,是大秦嘴里的“老兵油子”,牺牲时,鲜血染透了他怀揣的一块留给媳妇的花布料……这些熟悉的音容笑貌,都一一离去了。真的勇士,内心并非没有怯懦和畏惧,但他们战胜了自我,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整部远征军史中最悲情的部分,当属兵败野人山,第一次远征失败后,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率部从胡康河谷撤退回国,3万多远征军将士青春鲜活的生命埋葬在了那片神秘的原始森林中。本剧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展现这场人间悲剧,那种惊心动魄的惨烈,像一块巨石压得人无法喘息。胡康河谷,位于缅北,山高林密,雨季泛滥,人迹罕至,阴森恐怖,缅语为“魔鬼居住的地方”。剧中以点及面,着重演绎了掉队的战士杨文带领四名女卫生员,试图追赶大部队的一段历程。缓慢推进的镜头里,通过杨文和女兵们的眼睛,漫山荒野,一条由万千将士的累累白骨堆砌成的路向前延伸着,遥无尽头,掠进眼底的,是树下一排排摆放整齐的枪支,旁边尸骸成群。饥饿、暴雨、蚂蟥、疟疾、伤病,让无数国军的生命被吞噬。迷路的传芝葬身丛林,为了不拖累战友,身染黑热病的天心跳崖自杀,重伤的廖班长开枪自尽,活泼开朗的李兰瘴气中毒,她竭力想抓住杨文的手,最终还是无力地松开了(这些情节均取自历史真实往事)。清晨,太阳透过茂密的丛林缝隙射进来,四名可爱的女兵如朝露般在光影下消逝,再也无法挽回。她们,与无数年轻人一样,有着单纯美好的梦想:“如有来世,我愿化作一滴雨,只看这世界一眼,因为短暂,更想留恋。”编导用一种含蓄的手法,为这曲山河变色、草木同悲的挽歌平添了一抹温情,却也让人更加痛彻心扉,泪如雨下。
其实,与残酷的史实相比,剧中对野人山之殇已刻意做了淡化处理。撤退野人山前,军中有一千多名重伤病员,面临前路崎岖、后敌追杀的险境,为了不影响大部队的撤退,他们选择了集体自焚。军长杜聿明当时泪流满面,跪地磕头。——这是历史上真实的一幕,也是远征军最为凄凉的一幕。还要提一笔杨文,这个亲眼目睹野人山撤退中女兵几乎全军覆没,从南京大屠杀死人堆里爬出,曾屡次大难不死的帅小伙,终因稽查军火黑市交易,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我生国死,国生我死。”这是剧中也是历史上的中国军人常吟的一句话。电视剧里,有一幕士兵们为牺牲的战友集体放灯的场景,一盏盏烛火摇曳的小星星灯,静静地浮在河上,漂向远方……
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两千年前屈原的《招魂》,世世代代,传唱不息。
6
历经惨痛的首次出征失败和退守印度的卧薪尝胆后,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滇西远征军,同时发动了缅北、滇西反攻战,经过艰苦卓绝的血战,重新打通了陆上国际交通线,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1945年1月,两军在中缅边境芒友胜利会师。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唯一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伤亡接近20万,中国远征军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不久,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在我们辽阔、顽强、离乱凋零的国土上突现出空前的欢腾。整个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狂喜,终于战胜强敌的欢乐,和告慰忠灵的哀荣。那一刻,无论在重庆还是延安,所有军人的眼中都啜着同样的泪水,誓言流血不流泪的汉子们相拥着喜极而泣。所有军人前额上都缀着同样的帽徽,那颗青天映衬下棱角分明的白色太阳,是中国军人的标志与胜利者的光荣。”
以上这一段节选自章东磐的《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电视剧收尾于主人公韩绍功抗战胜利后的解甲归田,洋溢着温情和诗意,可现实远比剧本更为复杂、苍凉、冷峻。其后内战的爆发,使原本同仇敌忾抵御侵略者、遥相欢呼共庆民族独立的同袍手足,卷入了政治与党派的纷争搏杀。漫长的岁月里,因为头戴帽徽的不同,用一己之躯尽忠报国的另一派将士们,在我们曾经幼小的心灵里,被刻画成面目狰狞的坏家伙。而那些和剧中韩绍功一样没参加内战、隐退乡间的抗日国军士官,也未能逃脱饱受磨难的厄运。
——参加过滇西反攻怒江战役、曾在卫立煌总司令身边工作过的上尉张子文,1956被叫去“谈话”,在牢狱中度过了26年与世隔绝的黑暗岁月,妻离子散。回首当年的金戈铁马和冤屈浩劫,记者问老人:“你后悔吗?”他遥望窗外,许久才轻轻回答:“都过去了。”那一声叹息,悠远、深长。
——滇西反攻中的孤胆英雄吴昌铣老人,自新中国成立后,被迫过上了流亡生涯,一位叫蒋兴治的公安人员受命抓捕他,两人数次交手又擦肩而过,像极了《无悔追踪》电视情节的真实版。文革时吴昌铣被捕,出狱后已是垂暮之年,令人称奇的是,两位当年的死对头,耄耋之年竟成了执手同行的老友。
——曾任远征军司令部作战参谋的陈宝文老人,公私合营时失去了他的家族产业酱菜园,后靠做苦力为生,如今独居在简陋的棚屋里惨淡度日。他用老去的生命翻译了大量美国陆军援华资料,没有分文稿酬,却依旧执着,其中一本是多尔将军的回忆录《当旗帜降下的时候》,书名恰如老人苍凉的一生。
…… ……
拭去覆盖在历史上的尘埃,擦亮我们的眼睛。那些和我们一样平凡的父辈,用他们单薄的脊梁力挽狂澜于既倒,用他们年轻的血肉之躯厮杀于绞肉机般的战场,开创了中华民族百年来洗雪外辱的反攻首役!剧终,张丰毅扮演的孙立人将军不无动情地说:“胜利来之不易!在你从梦中醒来,总会感觉到‘伟大’二字!”——是的,无论是昔日白骨埋荒冢的10万忠魂,还是而今已风烛残年的零落老兵,都应该得到我们最深的缅怀、尊重与致敬!
7
最后,我愿以感性的笔触谈一谈罗星——士兵心目中的“战地女神”。战争让女人走开,作为一部男儿血性十足的战争戏,爱情仅是穿插其间的一条辅线。看到网上有人颇不以为然,认为剧中呈现的“三角恋”很俗套,完全没有必要;我的观点却恰恰相反,上世纪40年代的《战地钟声》、本世纪初的《珍珠港》,是好莱坞出品的两部战争爱情题材电影,那份穿越战火纷飞、至死不渝的爱情,曾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而《中国远征军》的主创人员,怀的正是一份真诚之心,极为克制而含蓄地演绎了铮铮铁骨的远征军将士,内心深处所隐藏的儿女柔情。
罗星美丽、善良、热情,星眸如漆,笑靥若花,既有东方女性的妩媚淡雅,又有在美国长大的率真大方,她像一朵清丽、深情的小花,神采飞扬,给残酷的战争涂抹了玫瑰色的一笔,征服了荧屏内外无数战士和观众的心。剧中,罗星与何玉姝同时深爱着男主人公韩绍功(我不太喜欢后者,戏里戏外都不喜欢),该剧编导最终让韩绍功选择了何,虽然有些遗憾,却可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正如杨文开导罗星的话:“韩团长是一个信守忠孝恕悌的人,他与何局长之间,不仅是爱与不爱那么简单。”
无疑,韩绍功是值得罗星去爱的。无论从女性审美的角度,还是从崇拜英雄的情结讲,爱慕的都是这样集英勇、豪迈、磊落、才华于一身的男子,而且,他对爱从不轻言出口,为的,也是一份责任和珍重。非常欣赏《远征军调查笔记》作者章东磐的一句话:“一个男人,千万别轻易说爱。一旦说了,就要有为爱而死的勇气。无论爱的是你的祖国,还是女人。”韩绍功代表的,正是这样的好男儿,让甜言蜜语、美元金条黯然失色。
所有的人,都感动于罗星那封浪漫的战地情书,满怀真挚的字里行间,寄托着罗星的深情期许,它一次次地在烽火硝烟中被传递和诵读,温暖着战士们赴死杀敌的胸膛,也让我们日渐磨蚀的心房在感动中复变得明净。“韩,昨晚我向流星许了愿,祈求上帝给子弹都装上天使般的眼睛,让它们不要伤害到你,不要伤害到你们的同伴弟兄。……还是告诉你,我许的是什么愿望吧,我们去属于我们的伊甸园,有温暖的屋子,门前屋后开满紫罗兰,让你紧紧地抱着我,为我们正在享受的美好泪流满面。”泪水,顺着脸庞静静地滑落。这封后来被鲜血浸染的情书,回响着战场上铿锵雄壮的主旋律中隐约透出的罗曼蒂克,折射出无数将士穿梭于战阵、历经生死去换取的理想:自由、和平、真爱。这样的情怀,平凡而伟大,坚强而柔软,散发着玉石般清澈的光芒,即使玉碎,它迸发出的力量依然激越人心!
最近,顾长卫执导的电影《最爱》上映,尚未看过。什么是“最爱”?且试着诠释一下个人的理解,——是执着地追寻,是无悔地付出,是真心地成全,是拒绝出卖自己的情感和灵魂,是立足责任、大义基础上的矢志不渝,是身处险境中的生死相依,是爱而不得时安静的放手……经过痛苦的思考,罗星选择了离开,带着炽热又凄美的情感,带着无尽的忧郁和愁绪,带着对祖辈故土的依恋,离开了韩绍功,但那朵怒放在烽火岁月里的爱之奇葩,将永远留在每一个爱过、泣过、拥有过、也失去过的人的记忆深处。
结 语
遥望,祖国的滇缅边陲,青天如洗,远山含黛,松柏苍翠。从粉墙黑瓦的玉石之城腾冲,到静谧的三峡守据石牌,从汹涌澎湃的澜沧江,到斑驳累累的功果桥,从早已湮没在现代化高速公路、几乎寻不到遗迹的滇缅公路,到边境外丛林莽莽、河流密布的胡康河谷……阳光洒落,为如画的山川镀上了一层金色,远处,险峻的高黎贡山延绵不绝地耸立在天际,似铜墙铁壁。漫山的奇花异草,星星点点,像无数人的眼睛;山谷间,飘荡着少数民族少女天籁般的歌声,余音缭绕。
我们不会忘记,近七十年前,我们伤痕累累的祖国母亲,是在10万远征军将士英勇卫国的殉难中,振拔于苦海而重生的!感谢《中国远征军》,向世人展示了这座属于整个民族的历史丰碑,把曾经遗忘的记忆重新镌刻进了我们的心田。也希望,我们不要从原本的淡漠无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让远征军本身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成为某些人猎奇、戏说、谋取暴利的噱头。
——缅怀,是为了走得更远!
2020年12月为了国殇墓园专门去了腾冲,疫情期间还需要预约,去了三天国殇墓园包括12.13国家公祭日当天。后来自驾走了一段滇缅公路,从腾冲出发经过松山战场、滇缅公路、老虎嘴、惠通桥、707界碑,经过限速20左手塌方右手悬崖的旧滇缅公路,每隔不到五百米就是一个连续急转弯,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到达707界碑。
回来后专门找了这部剧来看,虽然跟史实有些出入(比如强化了共党的作用),部分情节有明显的模式化,但作为普及片还是要给五星。
1.国军两次入缅,实际情况只会更惨烈
军事重地松山,在战时几乎整座山都被日军挖空了,里面全是弹药和足够两年的补给(现场军人解说语)。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历时95天,每天都冲锋,都死很多人。山头不大,现在是松山战役纪念馆,满是坑道。我去的时候没什么人,跳下坑道顺着一直走(不要学我),可以直面感受到国军的猫耳洞,仰攻多么多么难,国军的坑道多么劣势,面对日军上下六层的堡垒如何被压着打。而且武器还不占优势,体力也不占优势,日军拼刺刀技术在当时是明显优于国军的。就是拼命,一条命一条命地拼,一个团一个团地去拼。
松山有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山坡,插个牌子写着“肉搏山”,
“……过后清理战场,敌我双方缠斗撕咬,死在一起的士兵就有62对,阵地上被咬掉的耳朵、被抠出的眼珠和被扯出的肠子随处可见,除了尸体还是尸体,后人将此山头改名为‘肉搏山’”。
当年这里有62具敌我抱着缠打撕咬尸首难分的尸体,看着那个山坡眼泪立刻就下来了,小日本王八蛋!剧里有这个情节,实际情况是打完仗后是腾冲百姓去收尸的,目睹了这一幕记录了下来。
建议去实地的人去坑道里待一会,想想当时的战况,战争的残酷会瞬间奔袭而来躲都躲不开。腾冲市内的来凤山也是遍布坑道的战场遗址,最近的坑道距离来凤寺只有三十米,不能更多了,就打了几百上千条人命。
2.很多人猎奇的野人山
滇西抗战博物馆(国殇墓园内)对野人山也比较客观的描述,它没什么神秘的,就是一座有瘴气、有毒虫、无食物、有猎人族存在的环境恶劣的丛林。猎人族是主要是克钦人,现在没有了,博物馆里有克钦族的一些日用品展示,还有说明了他们有猎人头的风俗。后来美军修路也修到了野人山,博物馆里有照片。
杜聿明带了四万人进山送死,这不是天灾,完完全全是人祸。老蒋和杜聿明这个锅背得实实的。之前看到有史料里为杜聿明开脱,说他是老蒋的嫡系,必须要完全听蒋的话,老蒋让他回国就得回国。军队不是私人团伙,杜聿明如果把军队带到印度整修完毕再回来给蒋打仗,跟队伍都死在野人山里这两个选项让老蒋选,你觉得蒋会选哪个?对未来情况的判断失误,就是将领的死刑。杜聿明就应该上军事法庭!
3.滇缅公路
电视剧里对这块描述不多,其实整个战役都是围绕整条公路展开。当年也是云南集全省妇孺之力修建的石子公路。为什么是妇孺呢?因为男人都去前线打仗了。现有的图片上好多背着婴儿的妇女,七八岁的幼童在那里敲石头,如果你觉得难以置信,那再想想松山战役里13岁的娃娃兵吧!
石子路当年号称“搓板路”,开起来就像行驶在搓衣板上那般颠簸,噪音极大。现在的汽车抗震都做得很好了,还是限速20不能开快,想想当年的卡车吧,还有随之奋斗的南洋机工。现在滇缅公路在国内仍存,国家在部分危险的地方拓宽了道路,就是往山里多砸点空间出来,面对悬崖那侧建个混凝土路挡。很多地方现在还是有塌方,开车要小心。
4.埋着远征军的国殇墓园
现存三千多墓碑,是腾冲百姓在文革中一块块保存下来的。当年的国军尸体限于条件是一起焚烧的,然后按照人名分成八千多份,每个墓碑里埋一份骨灰。有的墓碑上还有后人祭祀的痕迹,插个太阳灯的莲花,不舍昼夜在诵经超度。
在墓园里看到一个花圈,是一位已百岁尚健在的老兵献上的,给他的军长及兄弟们。老兵尚在,心有安慰,希望他过得平安健康。
安息!
07年的时候,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云南省保山市民政部门披露在当地的原中国远征军幸存人员生活困苦,需要社会的救助。当时在上大学的我和我高中时的好朋友通了一个电话,告诉他这条消息。我和我的那位好友都一致认为应该向他们尽一点绵薄之力。于是我当时拿出一个月的生活补贴100元,以我和我好友的名义,汇款给保山市民政部门。
初中的时候,在市图书馆里,第一次从书架的角落中,发现一本有关中国远征军战史的书籍。书中的内容几乎都是原来在课堂、在当时的电视、影视作品中不曾接触到的内容。
中国远征军部队与日寇战斗时间之长,伤亡人数之大,歼灭日寇人数之众,取得战略胜利之显赫,为我中国军人赢得国际声誉之斐然,皆是我八年抗日战争以来之数一数二者。但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这段辉煌、悲壮的记忆,一直被埋在滇西远征军将士陵园之中,为国人之罕闻。
帮组困难的个别人我可以帮助,但是面对困难的一个群体,其实更是社会管理层级得责任。但是,那次我却要为他们捐款。我的那位好友知道我的性格,很好奇的问我原因。我说,用官方的说法,不能让英雄们流血又流泪。那些失学儿童等得起社会的制度化完善,但是我们远征军的幸存者们没有多少时日去等待历史重见天日的那一天,我们对他们更需要做的是,让他们所剩无几的时日里,至少能过上一个普通退休老人应该享有的生活。
我最后还是没有向我的性格妥协,我在票据的背面写上了“抗日捐款”。抗日战争时期,为前线抗击日寇,人人慷慨解囊,甚至于毁家纾难。小生,在事隔60年之后,将这份微薄、迟到的捐款,寄送到我们远征军将士们得手上,算是我为抗战出的一份力。同时,我不敢在我们的英雄面前以一个施舍者的姿态出现。因为,其实我们现今和平的生活,反倒是这些伟大的人们施舍与我们的,只不过,我现在将本该属于他们东西中的极小一部分还给他们罢了。
向你们致敬,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