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UmutKaradagTuncayKaynak马希尔·贡西雷FilizBozokGökhanAzlagAyseGunyuzDemirciHakanAltinerDevrimÖzderAkinHasanAslangirayHasanAtalayMehmetAvdanBedirBedirYasemenBuyukagaogluSinanDemirerKürsatKaramanSomerKarvan
类型:剧情导演:塞米赫·卡普兰奥卢 状态:正片 年份:2021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ID:35320253热度:171 ℃ 时间:2024-08-15 14:19:54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好人之所以被认为是好人,因为他有所约束,他会被现实中的规则约束,会被各种各样的情感框住。当好人认定一个理由之后,就会被这种理由所困扰,究其原因,这种理由之下,好人总是会面临良心的谴责,一旦你信奉,那么世界就会大不同,当然,这种大不同很大程度上总会带来困扰多一些。因此,好人的世界多纠结。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就是讲述的一个好人的道德困境。《哈桑的义务》说的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哈桑,他是一个农民,且因为自己对于农业熟稔且精于计算而从土地上获得了不菲的收入,某一天,哈桑得知自己的土地上要被规划建造一个输电铁塔,哈桑不愿意了,他通过精明的劝说以及动用各方力量来为自己谋得了一个未来,铁塔最终从别人的土地上穿了过去,哈桑的土地得以保全。
与铁塔一同来到的还有哈桑所面临的另一个好事情,他跟妻子两人抽中了前往麦加的机会,朝圣之旅对于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来说极为重要。然而自从抽中了这个机会之后,哈桑的生活变得忧心忡忡,他总是不断地反思着自己,因为虔诚,所以对于自己之前的所有的事情都心有余悸,自己那样做究竟算不算是一种对于神明的亵渎。哈桑陷入到了一种道德困境。
《哈桑的义务》一般人并不会从中产生某种共鸣,当然,虔诚的信徒除外,本片可以当作我们去了解穆斯林这个群体的一个说明书。哈桑除了信仰的宗教之外,基本上跟普通人没有太大的区别,作为一个农民,哈桑对于土地的信赖远超于常人,而且哈桑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土地上获得更加丰厚的报酬的,这就是一个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
这种依赖表现在哈桑面对着现代化对于土地的侵蚀的时候,往往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作为支撑。输电塔代表着什么?代表着现代化,代表着工业化,代表着集成化。这种规模化的现代工业对于传统的农业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
哈桑代表什么?他代表着传统的农业从业者,他们通过对于土地的悉心经营从而获得收入,且往复循环,他们并不依赖于现代工业,但却依旧能将农业进行下去,这对于哈桑来说是可行的,因为面对现代工业,哈桑可以接受的代价也是自己能付出的。
然而现代化工业化并没有对于哈桑这样的传统的农业从业者有任何的怜悯,哈桑面对着需要从他地里经过的输电铁塔,他动用了自己的所有的智慧以及关系网,最终将这个方案改变了,但是面对着农业的未来,自己依旧是无法承担这种变迁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当农业进入到了现代化阶段,所有的跨国公司几乎垄断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哈桑面对的是欧盟的农业认定标准,他作为一个土耳其农民,却无法让自己的农产品通过欧洲的标准认定。这并非是哈桑自己所种的农作物的品质问题,而是哈桑的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然而让人愤慨的是,正是欧洲国家中的德国生产了这种农药。这就等于欧洲国家通过制定标准来限制农民们进行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从而在关键环节,农药,销售方面彻底地让农民失去议价权。
现代文明对于农业的剥夺对于一个传统的农民来说是不理解的,同时也是无法反抗的。这就跟哈桑一开始对于要在自己的地里建造铁塔这件事情很愤慨,他甚至跟前来勘测的工程师私下交易,然而这种交易却无法改变哈桑在现代社会中的弱势地位的事实。然而这还不算,哈桑一方面在面对现代工业化的时候感觉到无力,另一方面,还陷入到了自己的道德困境当中无法自拔。
宗教信仰是可以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动力,这个动力一方面让哈桑具备了一个人基本的良心,另一方面,却成为了拷问哈桑的一件刑具。当他获得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之后,第一件事情想到的并不是朝圣之后的生活,而是朝圣之前的虔诚。
哈桑在这个机会之后,便开始不断地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究竟有没有过错,之前的思想到底会不会有道德瑕疵,在反思之中,哈桑便开始重新看待这个世界了。然而,越是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越是看到别人的生活,哈桑心中的负罪感就越是深刻。
现代社会约束了哈桑的行为,宗教信仰约束了哈桑的精神,在被这种双重约束所限制的时候,哈桑感觉到有一种无力感,最终,这个世界诞生了一个好人,因为他之前的尝试越界失败了,哈桑也就更加苦闷。
……
你好,再见
你是否曾在电影当中体验过那种时间在流淌的感觉?
在我的观影经验里,提到有时间流淌感的电影,我会迅速想起《伴我同行》、《美国往事》、《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及《少年时代》。这几部电影或许在类型与故事上都各不相同,但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总能从中体会到时间流淌的感觉。这份感觉十分动人,也十分美好。就像某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坐在树荫下小憩,看着微风吹动树叶,听知了一声一声的叫唤,感到岁月静好。
土耳其导演塞米赫·卡普兰奥卢的新作《哈桑的义务》让我体会到了这份久违的感觉。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对准了一口井里的水,安安静静地几秒钟之后,一个男孩扔下铁桶,打上一桶水。随后,男孩拎着水桶行走在一片布满枯黄杂草的土地上,在一棵有着茂密枝叶的大树下放好水桶。树荫下,一块布毯上摆放着西瓜、葡萄、西红柿等水果,一个小男孩躺在摇篮床上休憩,拎水的男孩抓住挂着摇篮床的绳子轻轻摇晃,母亲坐在一旁带着微笑看着他们,父亲则在不远处的土地上劳作着。
这一整段的开场戏只有两句台词,一句是父亲让儿子递水喝,另一句则是母亲呼喊刚刚在摇篮床上睡觉的小男孩的名字:“哈桑!”
这段戏的每一个镜头都具备一种静谧的美感,土地、大树、被风吹动的树影、爬着蚂蚁的白糖、哥哥为弟弟摇晃摇篮、阳光穿过树叶洒下来,没有太多的话语,却能够让人感受到一份时间的静好。这段戏最后一帧画面里,一家四口与一匹马在有着一棵苍天大树的土地上显得是那么和谐与温暖。
而在下一个镜头里,画面中出现的铁丝护栏与被风吹动的废弃化肥包装袋,立马呈现出了一种与前面截然不同的风格:土地贫瘠的荒凉感取代了前面一家人和谐相处的温暖感。一位躺在地上打盹儿的大叔突然醒来,然后走向种满西红柿的土地里。一个远景镜头中,我们仍然能看到前面出现过的那棵茂盛的大树,却也能看到很明显的一块贫瘠发黄的土地与一块翠绿的种满西红柿的土地。
这个镜头语言有着很丰富的表达:黄与绿之间,暗示着一种分界线的存在,也寓意着一种隔阂的存在。
紧接着,电影露出了片名,并由此展开了整个故事的叙述。
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我们才意识到,那位躺在地上打盹的大叔就是影片的主人公,也就是最开始那位躺在摇篮床上酣睡的小男孩:哈桑。
影片用了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向我们交代了哈桑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家庭、每天在忙些什么、有着怎样的烦恼与困境等等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劳作者,脾性倔强但也善良,最牵挂的是自己的土地,最看重的是与妻子即将开启的朝圣之旅。
我们可以在导演卡普兰奥卢平静细腻的视听语言中看到故事的层层递进,看到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感知到大多数镜头展现的美感。只要我们能耐心地去品味这部电影的镜头,就能够体会到它的舒适感、美感以及前面提及的时间流淌感。
影片有着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也许看起来平淡且缓慢,但随着故事全貌的呈现,特别是到了后面四分之一的内容阶段,我们会看到整个故事最大的一个冲突,原来是哈桑与他的哥哥曾经因为一个争执而形成了不相往来的矛盾!而为了能在朝圣之前获得人们的祝福,哈桑去向曾经有过矛盾的下属表达歉意,也最终鼓足勇气找到好些年没联系过的哥哥寻求祝福。
可就在他来到哥哥的家中,准备向哥哥致歉时,他才意识到,多年未曾联系的哥哥已经不认得眼前的自己是谁——原来,哈桑的哥哥已经患有老年痴呆,认不出他是谁,也记不起曾经发生过的矛盾。
一向固执、倔强的哈桑,终于忍不住地哭泣起来。这时候的哭泣是带着歉疚的,同时也是怀着亲情之爱的。他想跟哥哥道歉,想要获得哥哥的原谅与祝福。可是眼前的哥哥已经认不出他是谁,也不知道要原谅他什么。但是当哈桑哭泣的时候,哥哥还是说“别哭了,不值得。”
看到这里,作为观众的我也不禁落下泪来。没有想到在前面那么长篇幅的平淡叙事过后,竟会突然来这么一个情感冲击,一下子就制造了触及内心的感动!
当哈桑与哥哥站在原先那块土地上的时候,我们也会注意到,影片实现了非常巧妙的首尾呼应。开篇阶段那对年少的兄弟,哥哥对弟弟是那样的关爱,但在成年后却因为一些误会而多年未联系,直到最后再见面时,弟弟哈桑才发现哥哥已经患有老年痴呆——这其中所关联的情感是很有悲情色彩的,但也是很有动人之处的。
在这样的电影里,我能够从中体会到时间的流淌,即便影片在年少阶段到年老阶段没有任何的提示或交代,但仍然可以迅速明白首尾呼应的兄弟情是贯穿了多少的时光岁月。
如果时光也可以像播放进度条那样往回拨,调到最开始那一段,弟弟在摇篮床上安睡。哥哥带着微笑帮他摇晃摇篮绳,彼此的关系还是那般的单纯美好,那该多好?
可惜我们的时间无法倒流,一切已经发生的错误或误解,都无法再重来。但幸运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主动去和解的方式为彼此寻找情感的出口。
我觉得,《哈桑的义务》是一部需要耐心品味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感动,亦可以体会到时间流淌带给我们的独特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将在今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进行展映,推荐大家去影院好好感受一番。
还有,男主Tuncay Kaynak演得真是好啊,整个角色塑造得相当真实且动人,脸上的细微表情、眼神甚至背影都足以牵动观众的内心,感觉是能拿影帝的水准。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
【在信仰宗教的人眼中,或许只有信仰才能让他们保有人性】
《哈桑的义务/Baglilik Hasan》nn在土耳其的一处乡野中,有一处苹果园,苹果园的所有者是一位老农民,他叫做哈桑,他和妻子埃米尔勤劳肯干,共同执掌着这片苹果园。nn但勤劳肯干不代表老实,他们夫妇很精明,在其他农户们年年亏损的情况下年年创收,但同时,这也让他们的良心被雪藏。nn哈桑曾经为了遗产和自己的亲哥哥在法庭上兵戎相见,也曾经为了几块钱的利益诬陷自己相识多年的员工,甚至能做出连在朋友家买鞋也能提出先记账却不付款的行为。nn而他妻子埃米尔则会串通家里的女佣恶意压价年迈的老人,尽管后来她又托女佣将定金当成老人孙女的零花钱给了老人,但她已经深深的伤害了这丝缘分。
而现如今,哈桑再次遇见了事端,市政府的一处工程需要在田野间搭建信号塔,而在田地间搭建信号塔无疑会降整片田地摧毁,这对于哈桑这样以田地为生的农民来说相当于晴天霹雳。nn他前往市政府斡旋,办公人员却兴致缺缺,他们只是一直再踢皮球,一直拒绝哈桑的要求,于是哈桑找来一位大法官从中作梗,逼得市政府只能转移搭建地点,让他们将田地建立在领居的土地上,但这对于领居来说是先斩后奏。
而在此期间,哈桑听闻银行最近因为债务问题要征收领居的地,哈桑被妻子鼓动,找到现场的银行工作人员询问详细情况,问到了银行的价格后,他找到领居,强行压价,把本来16万的地用7.5万拿了下来。nn这是两项大事,哈桑都完成的很好,而如今他即将面临第三件大事。
哈桑和妻子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而在土耳其,有一项流行了多年的活动,朝圣。nn【注】:nn【每年朝圣的日期是伊斯兰历12月的第8日到第12日。朝圣那一周,上百万朝圣者会同时在麦加聚集,并进行一系列的仪式。nn例如每个人逆时针方向绕行卡巴天房七次,这个立方形的建筑也是世上所有穆斯林祈祷时的方向。nn在萨法和麦尔瓦两个小丘间来回走动,饮用渗渗泉的井水。去阿拉法特平原守夜,在投石仪式中向魔鬼掷石块。nn然后朝圣者剃发,进行动物献祭的仪式,并庆祝全球性的宰牲节。】nn而每年的朝圣都是选拔制,哈桑和他妻子很幸运,他们报名多年,直到今年才被选中。nn在他们凑齐了6万块钱的酒店住宿费用后,负责朝圣报名的员工告诫他们,朝圣是非常神圣的事情,而朝圣者必须去请求曾经伤害过的人的祝福,不管是无心之过还是有心之恶,只有取得祝福后才可以踏上朝圣之路。
而现如今,为了朝圣,为了这穆斯林追求一生的终极目标,哈桑必须去求得过往伤害过的人的谅解和祝福。nn他去了领居家,参加了邻居的搬迁仪式,与领居互吻面颊得到了祝福。nn他去朋友的鞋店,补上了多年以来迟迟未给的鞋钱,还再次获得了朋友的赠礼。nn但接下来,哈桑的生活变得忧心忡忡,他总是不断地反思着自己,因为虔诚,所以对于自己之前的所有的事情都心有余悸。
不知是幻觉还是真实,哈桑还被自家苹果园里面的苹果砸倒,超现实的幻觉让他更加愧疚自己的所作所为。nn他去过无线电塔下,那里曾经有一颗大树,是他爷爷种下的,但现如今他却任由工人砍伐,即使他后来数次在伐木场中寻找,但伐木场中到处都是木头的遗骸,他已经找不到那颗树了。nn他寻求过自己曾经诬陷过的好友,对方祝福了他,但并没有原谅他,哈桑的忘恩负义令他备受折辱,连番的心灵拷问让哈桑始终低垂着头。nn不断地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究竟有没有过错,之前的思想到底会不会有道德瑕疵,在反思之中,哈桑便开始重新看待这个世界了。然而,越是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越是看到别人的生活,哈桑心中的负罪感就越是深刻。
他能感觉到自己的罪恶,他的心灵也被洗涤,他也终于准备好面对自己的兄弟。nn兄弟俩曾经为了遗产大打出手,甚至在法庭上兵戎相见,此后的二十年里,兄弟俩再也未曾谋面,既是出于愤怒,也是出于畏惧。nn而如今认识到了过错的哈桑,提上自家果园最好的苹果前往自己的兄弟家道歉。nn但当他赶到兄弟家时,已经为时已晚,他的兄弟在两年前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不仅认不出哈桑,甚至连他自己的家人都无法识别。
哈桑看着神志不清的兄弟,他想跟他道歉,想要获得兄弟的原谅与祝福。可是眼前的人已经认不出他是谁,也不知道要原谅他什么。nn但是当哈桑哭泣的时候,兄弟还是说:nn“别哭了,不值得。”nn而哈桑站在一望无际的荒地上,看着兄弟远去,而自己则站立在原地,久久无法动弹。nn【END】nn
接下来是我的看法nn关于宗教信仰,我对基督教有些了解,但对于伊斯兰教还是涉猎不足,所以对于朝圣这件事的神圣感没有过多体会,可能会比较类似藏传佛教的朝圣者的三步一拜。nn祝福与谅解nn哈桑的朝圣其实在他选择寻求祝福与谅解的时候就开始了,本是无人知晓的事情,却要在宗教的指引下大张旗鼓地自我审判。nn"祝福"成为了刑具,也成为了宽恕的过程。nn朋友的祝福铭记在心,兄弟的遗忘痛如刀绞,内心的疼痛成为了寻找善良自我的敲门砖。nn哈桑在内心中遭遇了犹如子弹般的苹果的射击,又梦见了曾经被砍伐的爷爷种下的大树,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对心灵的折磨和安抚,内心的痛苦在化解,可已经发生的事情却无法改变。nn他已经将电信塔推向了领居的土地,也将多年好友诬陷成盗贼,以及和兄弟二十年因为遗产不再见面,哈桑真实的朝圣之路会如何去走?走完后的他又要面对怎样的生活,这是我们不得而知的东西。nn但是我们可以了解的是,在哈桑寻求祝福的时候,他认清并背负了罪孽,并且没有舍弃,而是会一直背负,直到尘归尘土归土。
讽刺nn在电影中,专门描绘了一个很讽刺的事情,哈桑田地的农作物除了苹果还有西红柿,而他们家所使用的西红柿也全部使用了德国生产的杀虫剂,可等商人前来收购,却被告知欧盟已经禁止使用过杀虫剂的农场品进口,哪怕哈桑用的正是欧盟成员国的产物。nn哪怕信号塔和农作物已经构成非常典型的现代文明与传统农业的碰撞,但西红柿的发生就等于欧洲国家通过制定标准来限制农民们进行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从而在关键环节,农药,销售方面彻底地让农民失去议价权。nn工业化、流水化、集权化无不冲击着传统农业,而像哈桑这样的农民因为规则制定者的变革而失去利益的农民在以后也会越来越多。
电影nn电影采用了很多美轮美奂的田园风光景色,明亮的滤镜将自然主义凸显的淋漓尽致,而超现实镜头与现实镜头更是相辅相成,即使并不了解伊斯兰教的我们也可以明确电影的主旨,既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即使后悔也于事无补。nn而有关于这个主旨,电影有两个镜头,分别是开头与结尾,在电影开头,哈桑的兄弟正在母亲的关注下摇着哈桑的摇篮,兄弟俩的对视充满童真,而电影的最后,已经老年痴呆的兄弟在哈桑的注视下走向远方,这是一种很明确的首尾呼应。n
提到有时间流淌感的电影,我会迅速想起《伴我同行》、《美国往事》、《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及《少年时代》。这几部电影或许在类型与故事上都各不相同,但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总能从中体会到时间流淌的感觉。这份感觉十分动人,也十分美好。就像某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坐在树荫下小憩,看着微风吹动树叶,听知了一声一声的叫唤,感到岁月静好。nn土耳其导演塞米赫·卡普兰奥卢的新作《哈桑的义务》让我体会到了这份久违的感觉。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对准了一口井里的水,安安静静地几秒钟之后,一个男孩扔下铁桶,打上一桶水。随后,男孩拎着水桶行走在一片布满枯黄杂草的土地上,在一棵有着茂密枝叶的大树下放好水桶。树荫下,一块布毯上摆放着西瓜、葡萄、西红柿等水果,一个小男孩躺在摇篮床上休憩,拎水的男孩抓住挂着摇篮床的绳子轻轻摇晃,母亲坐在一旁带着微笑看着他们,父亲则在不远处的土地上劳作着。nn这一整段的开场戏只有两句台词,一句是父亲让儿子递水喝,另一句则是母亲呼喊刚刚在摇篮床上睡觉的小男孩的名字:“哈桑!”nn这段戏的每一个镜头都具备一种静谧的美感,土地、大树、被风吹动的树影、爬着蚂蚁的白糖、哥哥为弟弟摇晃摇篮、阳光穿过树叶洒下来,没有太多的话语,却能够让人感受到一份时间的静好。这段戏最后一帧画面里,一家四口与一匹马在有着一棵苍天大树的土地上显得是那么和谐与温暖。nn而在下一个镜头里,画面中出现的铁丝护栏与被风吹动的废弃化肥包装袋,立马呈现出了一种与前面截然不同的风格:土地贫瘠的荒凉感取代了前面一家人和谐相处的温暖感。一位躺在地上打盹儿的大叔突然醒来,然后走向种满西红柿的土地里。一个远景镜头中,我们仍然能看到前面出现过的那棵茂盛的大树,却也能看到很明显的一块贫瘠发黄的土地与一块翠绿的种满西红柿的土地。nn这个镜头语言有着很丰富的表达:黄与绿之间,暗示着一种分界线的存在,也寓意着一种隔阂的存在。nn紧接着,电影露出了片名,并由此展开了整个故事的叙述。nn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我们才意识到,那位躺在地上打盹的大叔就是影片的主人公,也就是最开始那位躺在摇篮床上酣睡的小男孩:哈桑。nn影片用了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向我们交代了哈桑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家庭、每天在忙些什么、有着怎样的烦恼与困境等等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劳作者,脾性倔强但也善良,最牵挂的是自己的土地,最看重的是与妻子即将开启的朝圣之旅。nnn我我们可以在导演卡普兰奥卢平静细腻的视听语言中看到故事的层层递进,看到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感知到大多数镜头展现的美感。只要我们能耐心地去品味这部电影的镜头,就能够体会到它的舒适感、美感以及前面提及的时间流淌感。nn影片有着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也许看起来平淡且缓慢,但随着故事全貌的呈现,特别是到了后面四分之一的内容阶段,我们会看到整个故事最大的一个冲突,原来是哈桑与他的哥哥曾经因为一个争执而形成了不相往来的矛盾!而为了能在朝圣之前获得人们的祝福,哈桑去向曾经有过矛盾的下属表达歉意,也最终鼓足勇气找到好些年没联系过的哥哥寻求祝福。nn可就在他来到哥哥的家中,准备向哥哥致歉时,他才意识到,多年未曾联系的哥哥已经不认得眼前的自己是谁——原来,哈桑的哥哥已经患有老年痴呆,认不出他是谁,也记不起曾经发生过的矛盾。nn一向固执、倔强的哈桑,终于忍不住地哭泣起来。这时候的哭泣是带着歉疚的,同时也是怀着亲情之爱的。他想跟哥哥道歉,想要获得哥哥的原谅与祝福。可是眼前的哥哥已经认不出他是谁,也不知道要原谅他什么。但是当哈桑哭泣的时候,哥哥还是说“别哭了,不值得。”nn看到这里,作为观众的我也不禁落下泪来。没有想到在前面那么长篇幅的平淡叙事过后,竟会突然来这么一个情感冲击,一下子就制造了触及内心的感动!
导演深深扎根于土耳其的土地,而选择一种形而上的表达方式。在《蛋》,《牛奶》,《蜂蜜》三部曲后,依然保持着极强的个人风格,严谨地使用包含宗教哲学的隐喻意象。
《哈桑的义务》是塞米赫·卡普兰奥卢“义务三部曲”的第二部。哈桑继承自父亲的土地被规划成了安装电塔的区域,他为此不惜一切阻止事情发生。当地人世代在此种植西红柿,哈桑还有一个苹果园。电塔和农作物构成非常典型的现代文明与传统农业的碰撞。这种碰撞已经、正在、将要发生在世上的任何地方。人的活动和决定是宏大主题的表现载体。而在这场文明演化的过程中,其规则无疑是由后来者制定的。这一点体现在哈桑种植的西红柿突然卖不出国了,原因是欧盟对农产品有了更高的环保要求和收购标准,不再收购打过农药的土耳其番茄,即使哈桑在种植过程中恰恰购买的是欧盟生产的农药(这里没有点破的是农药或许代表着土耳其相当一部分的产品由发达国家垄断着)。遵守规则者迟早会被制定规则者按照规则所抛弃。
影片随着哈桑和妻子开始准备朝圣之旅而进入更加超现实的景象。这在叙事上是有所割裂的,唯一的联系是哈桑要在在朝圣前,对自己为了保住土地而做的亏心事要进行弥补。本是无人知晓的事情,却要在宗教的指引下大张旗鼓地自我审判。大量的长镜头和固定镜头仿佛把观众的身体钉在电影院的座椅,但不加节制地夸大音效又捶打着观众的心脏。苹果被狂风刮落,击打哈桑,他先是抱头,随后倒地,最后蜷缩。被妻子、兄弟、朋友指责是他感到疼痛的第一层,更深层的真正让他被打倒且屈服的疼痛是被要求对自己内心叩问。在个人精神的风暴中,苹果如子弹般射向自己,或是沉重地落地。(跑个题:土耳其几十年来不懈地为加入欧盟努力,这个伊斯兰国家的世俗化取得的不错的成绩。在这个镜头中,在西方宗教中代表着欲望原罪的苹果惩罚着土耳其的土地,出乎意料地回扣了电影前半段的情节。)
哈桑作为一个农民在全片进行着相当形而上学的追索。荒地上的大树一次在哈桑的梦中被移除,一次是在现实中被砍伐。之后哈桑又做了一次梦,梦里大树又回来了。这里说明导演已经放弃了现实性的叙事,潜移默化地把戏剧冲突淡化,而是沿哈桑的内在痛苦推进。所以最后,哈桑要弥补的几件事中,主要矛盾基本上不了了之,次要矛盾迅速化解。
中国观众不容易感同身受,价值观不同,人的深层精神动力不同,但还是容易理解和感动。民族电影(National Film)受众并不算小众。画面非常美,旁边大哥睡得也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