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菲利波·斯科蒂托尼·塞尔维洛特蕾莎·萨班农盖路易莎·拉涅瑞雷纳托·卡朋特理马西米利亚诺·加洛贝蒂·佩德拉兹利诺·穆塞拉朵拉·罗马诺BirteBergLubomirMisakBiagioMannaMarlonJoubertCiroCapanoEnzoDecaroSofyaGershevichAlessandroBressanello
类型:剧情导演:保罗·索伦蒂诺 状态:HD 年份:2021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ID:35134764热度:246 ℃ 时间:2022-06-10 14:11:3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首发于【Mtime时光网】
文/李镇
《年轻气盛》——
《绝美之城》——
你可能看过这两部电影,却未必记住它们背后的导演保罗·索伦蒂诺。
这位意大利导演时常一出手就是佳作,风格被大赞为“费里尼的延续”。
最近,在执导完几部高分剧集(《年轻的教宗》《我的天才女友》一、二季)之后,他重归电影圈,又带来一部口碑不俗的新作——
《上帝之手》
正如《阿玛柯德》之于费里尼,《罗马》之于阿方索·卡隆,50岁的索伦蒂诺也选择回望自己的青春,献上这部自传体电影。
影片中,他收起一贯的冷幽默与硬核讽刺,诚恳地聊了聊他青春里的那些事儿,以及自己是如何喜欢上拍电影的。
影片伊始,在一段长镜头指引下,我们穿越海岸,来到那不勒斯。
海浪声、海鸥声、喧嚷的人声,和拥堵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居民楼等画面,勾勒出一幅意大利风情画。
近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完全区别于《我的天才女友》里那个有点晦暗脏旧的那不勒斯。
《上帝之手》讲述了少年法比托(即导演自己的化身)的成长经历。
在这样一部十分私人化的电影中,索伦蒂诺没有过分沉湎于个人情感,拒绝与观众沟通。相反,我们能在片中找到不少熟悉的青春商业片元素。
比如,各式类型的美少年。
主角法比托英俊貌美,形似“法兰西小鲜肉”梅尔维尔·珀波和甜茶的结合体。
法比托生长在那不勒斯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
性格有些敏感、孤僻,在学校里没什么朋友,平时最爱做的事,就是戴着耳机emo。
哥哥马基诺健壮俊朗,撞脸台湾演员凤小岳,怀揣演员梦却怀才不遇。
再如,女神和性启蒙。
法比托的小姨帕特里夏性感火辣,行为奔放,时常在人前无谓地暴露自己的身体,是法比托的性幻想对象。
帕特里夏有一段不幸的婚姻,自己为无法生育而抑郁痛苦,又时常遭受丈夫弗兰考的羞辱和家暴。
这样的角色,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莫妮卡·贝鲁奇。
对于十六、七岁,正处于性启蒙阶段的法比托来说,小姨的悲惨遭遇,点燃了他心中对女神的保护欲。
但瘦弱的他无法与强壮的姨夫相抗衡,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姨夫和家人辱骂小姨是“荡妇”时,坚信她是清白的。
还有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
片名《上帝之手》取自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上,马拉多纳用手把球攻进英格兰球门的著名“上帝之手”事件。
在全民位足球狂热的年代,孤独迷茫的法比托,随大流地爱上足球。
他甚至放弃和父母一同去度假的机会,决定亲临现场,去看马拉多纳比赛。
那一天,他的命运也被一只“上帝之手”悄然改变——
度假屋内,父母一氧化碳中毒,不幸离世,而法比托因为看球赛,逃过一劫。
但他也因此,没能见到父母最后一面。
当然,还少不了无疾而终的暗恋。
成为孤儿的法比托,在众人帮助下逐渐走出阴影,准备拥抱新的生活。
他喜欢上了女孩茱莉亚,天天去剧场看她表演,却始终没有勇气上前搭讪。
一日,茱莉亚浮夸的表演,被观众席中的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卡普阿诺当众diss,羞愧地落荒而逃。
法比托以为“英雄救美”的机会来了,他跟到后台,却发现茱莉亚扑倒在了另一个男孩怀里。
一段爱恋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宣告死亡……
我们在《上帝之手》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青春的残影。
而索伦蒂诺似乎也在用这样的方式宣告:我的青春,跟你们也没什么两样。
虽说《上帝之手》是索伦蒂诺私人的“青春纪念册”,但他并没有把影片拍成充斥着悬浮与缥缈感的无病呻吟,而是让真实感,渗透进了故事的每一条缝隙。
浓稠的情绪有了现实立足点,故事自然就变得沉甸甸的,也更加耐人寻味。
这种“真实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生活真实。
《上帝之手》在关注到法比托情感小世界的同时,也没有让他周围的大世界失焦。
那些平凡的、不完美的又性格迥异的亲友形象,都在法比托的成长之路上抛下锚点,形塑着他看待世界的目光。
詹蒂尔夫人古怪、粗鲁,夏天穿皮草,大口咀嚼马苏里拉芝士,对家人不是骂骂咧咧,就是大打出手。
这样一个粗线条的潦草女人,却在葬礼上对法比托轻声吟诵出但丁《神曲》中的优雅诗句。
楼上的邻居男爵夫人强势又风情万种,表面看起来孤傲、冷漠,但她却最懂得法比托。
在法比托失去双亲,自我放逐之际,她用自己色衰的身体帮助法比托完成“成人礼”,重建起他与世界的情感关联。
法比托的母亲玛丽娅活泼可爱,像个孩子一样喜欢恶作剧,是全家的开心果,也是法比托最坚实的情感依靠。
但生活从来都不是只有一面。
影片中,索伦蒂诺大胆揭露自己一家祥和平静的生活表象下,掩盖着的一地鸡毛。
这对他来说,需要绝对的真诚,更需要极大的勇气。
法比托的父母表面上是一对恩爱的夫妻。
丈夫出门前,玛丽娅无论多忙,都要跑到阳台,对丈夫吹口哨传情送别。
然而二人的婚姻早已摇摇欲坠:丈夫背着妻子,与同事偷情,并生下私生子。半夜,情人还会打电话来挑衅玛丽娅。
玛丽娅为了家庭,只能独自咽下苦果,她在家里时而绝望大哭,也令法比托跟着崩溃。
请人假扮狗熊来恶作剧丈夫,是她能做出的最严厉的惩罚。
二是心理真实。
《上帝之手》的叙事结构相对松散,在主线剧情之外,常出现一些零碎的“毛边”。
这种带有后现代气质的叙事风格,不仅是索伦蒂诺一贯的创作调性,也更加契合人类记忆细微、琐碎、发散的特征。
影片也并非完全写实,而是出现了不少神秘主义和隐喻色彩的情节。
影片的开场让人匪夷所思:
一名神父带领小姨帕特里夏来到破败的房间,去见小修士。
在神父指引下,帕特里夏亲吻了小修士的头,而神父趁机“揩油”,并告诉她,能够生育了。
这是神迹吗?
影片结尾,帕特里夏亲口验证:她后来确实怀孕了,却又在家暴中不幸流产。
而法比托在车站,也亲眼见到了那个可爱的小修士。
但索伦蒂诺的叙述口吻太过玄虚,以至于我们亲眼所见,也不敢贸然信以为真。
也许,这神迹像“上帝之手”一样,曾在那不勒斯大地上真实发生过。
又或许,它只是索伦蒂诺在记忆中,对家暴男的惩罚,和对帕特里夏深切的同情。
影片还梳理了一个重要问题:索伦蒂诺这位享誉世界的导演,是如何走上电影之路的?
如果我们细数索伦蒂诺的经典作品,会发现,在缤纷多彩的故事表象下,有些意象和叙事技法是他始终绕不开的。
而它们,在《上帝之手》中几乎都能找到源头。
片中,法比托第一次接触电影,是陪哥哥参加费里尼电影试镜。
试镜现场,他偶然看到选角导演们被美艳女郎的照片包围,不忍发出惊叹。
性与美,是电影留给他的第一印象。
对二者的追求,也绵延到了索伦蒂诺后来的创作中:
《绝美之城》中,无处不在的罗马自然与人文风光,和精致考究的摄影构图;
《年轻气盛》里,年轻女性身上散发出的蓬勃生命力,给身处老年危机的弗雷德和米克带来慰藉与救赎。
再次接触电影,是法比托误入电影片场,看到一名高空倒吊的演员。眼前的一切对他来说,既新奇又富有冲击力。
而父母离世后,法比托在大银幕上,又一次见到那个演员。
那一刻,他彻底迷上了电影——
不仅是影像的震撼,在电影身上,他还看到了一种逃避糟糕现实,进入虚幻世界的可能。
在索伦蒂诺的多部作品中,总会出现一些超现实段落。对剧中人物而言,既是追忆,也是逃离。
《绝美之城》中,男主角杰普时常凝望天花板。
干净的墙壁,在他眼中幻化为大海。这片海,寄托着杰普对初恋的念念不忘;也让他从浮华虚伪的生活中短暂抽离,去追寻爱的真谛。
影片最后,法比托与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卡普阿诺进行了一次交谈。
当法比托无比真诚地把自己拍电影的动机和盘托出后,却被对方骂了个狗血淋头:
痛苦固然可以成为灵感源泉,但如果仅仅把拍电影当作逃避痛苦的手段,是一种注定会失败的懦夫行为。
对电影创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苦难,而是你有没有直面苦难的勇气,以及你是否真的对生活、对世界有故事要说。
趁着年末,如果想要打开索伦蒂诺的电影世界之门,《上帝之手》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海猫食堂iSeaCat】,不定期更新影评、剧评。
原作者:David Ehrlich / 大卫·厄力克
原文链接:IndieWire 原文发表时间:2021年9月2日(威尼斯电影节)
译者:Elegie挽歌
如果我们说,保罗·索伦蒂诺的作品所探索的是神圣与亵渎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也确实是准确的,但这般温吞水的说法未能捕捉到《绝美之城》那纵欲狂欢式的极繁主义,或是《新教宗》那溢满性欲的亵渎,亦或是能唤出《他们》(Loro)那种‘我连看都还没看因为让索伦蒂诺来拍一部讲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的电影光是听起来就已经累死人了’的感觉。将《大牌明星》(Il Divo)说成是一部关于腐败政客的电影,就像是说《八部半》是一部关于写作障碍的电影一样:倒也正确,但同时又错得离谱。在索伦蒂诺的世界中,神圣之事与亵渎之事不仅仅只是摩擦到了一起或是交织到了一起,它们更像是在穿着衣服互相摩擦着对方的性器——以永恒的活力——直到我们完全无法将两者分辨开来,同时也就不再试图尝试想要将两者分辨开来了。不论好坏,他的电影都是这样一个人的作品:他知道生活并不能被整齐划一地切分为圣洁之事和异端之事,奇迹与悲剧。
现在,索伦蒂诺重温了他以切身之痛领悟到这条教训的那一个夏天,这位著名的风格家将他的回忆搅拌成了一篇醍醐灌顶般的自传体成长故事,讲述一名那不勒斯少年的整个世界是如何在一口气的时间内失落同时又被救赎的故事。对此恰到好处的是,影片充满着等量的反复无常和超凡脱俗,而虽然就索伦蒂诺那巴洛克风格的标准而言,《上帝之手》的运镜摄影真是一反常态地克制,但影片这样相对的平静也让索伦蒂诺能够凝结出一条有时会遗失在他那些更像马戏团般的影片的混乱中的真理:天堂与地狱都是非常真实的地方,一起共存在我们这座地球上,而且它们常常是如此完全地互相叠加并吞噬在一起,以至于人们如果忘记去闭上眼睛并想象自己是在别的什么地方,那么他们很可能会看不清自己究竟是身在何方。
八十年代的那不勒斯:对索伦蒂诺来说,那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因此,对他年轻的替身法比亚托·斯基萨(新人演员菲利波·斯科蒂)来说,事情也便是如此,因为他自然是没有能力能看到这两者中任何一者的到来。像许多成长故事中的诸多主人公一样——即便是自传体的成长故事也是如此——笨拙内向的法比亚托就像是一块白板;他的人格尚未成型的状态让人觉得好像是剧本中没有给他下足够的笔墨。这一点问题在这样一部沸沸扬扬并充满生机的影片中更是格外显眼,但它也因此更容易被原谅。
《上帝之手》当然并不缺乏能抓住你注意力的角色。这其中的第一位也是最具悲剧性的一位人物,是法比亚托不能生育的姨妈帕特里齐亚(路易莎·拉尼亚利),一位丰腴的索菲亚·罗兰式人物,她的入场是一段鬼魂般的序曲,而这段序曲也昭示了接下来的影片将会具有的那种葬礼般的性饥渴感。帕特里齐亚急于想要为虐待她的丈夫生下一个孩子,因此她去找了圣·热内罗(San Gennaro,古时那不勒斯的主教,现代那不勒斯的主保圣人)的鬼魂,希望让这位死去的圣人拍一下屁股就能治愈好她的子宫(这种神话之事的物质性存在,它在影片后面部分将会让位给电影这一媒介自身为清醒之时的梦境的属性,其起始点是那一盘永远放在斯基萨家电视机顶上的《美国往事》的VHS带)。
比这还要更奇怪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而在这一个夏天所剩余的时间中,还会再有几件奇怪的事情发生:法比亚托那长得像晨间剧偶像一般的哥哥马奇诺(马龙·朱贝尔)会接到一部费里尼新片的试镜机会,而他的姐姐丹妮埃拉则是真的几乎从来不会从卫生间里出来。一名香烟的走私犯会成为法比亚托的第一位真正的朋友,而一位邻居则会成为他原本最不情愿选择的人来帮他取走他的处子之身。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人会知道该怎么来看待这件事,当一名叫马里奥的男子——一个蓄着两撇胡子的傻瓜,喜欢在一身蓝色工装服下面穿着一件红衬衫——开始在邻里街坊四处都画上阴茎的涂鸦。就像构成这部影片的灵魂的许多处狂欢节式修饰一样,这一处细节同时既让人觉得不真实,又让人觉得它是如此生动的回忆。
不过,似乎是没有什么事情能比这一条新闻更让法比亚托感到震惊:巴塞罗那的巨星迭戈·马拉多纳——影片非常主观的开场字幕直接把他称为‘史上最伟大的足球运动员’——将要把他的无比才华带到那不勒斯来。只有在这样一篇幻想直接入侵到现实中的故事里——像是在一条公共街道上的电影拍摄,或是圣人行走在我们之间只是为了占人便宜摸一下屁股——才能让像马拉多纳这样的一位传奇人物直接一天凭空出现。
这件事是如此荒唐,以至于它也许可能是法比亚托的母亲(特蕾莎·沙波安杰罗)为捉弄邻家女人而摆出的一遭恶作剧,而《上帝之手》这些好笑的、无法无天的家族场景也使它的前半部分像是对《阿玛柯德》的致敬,如同它的后半部分像是对《浪荡儿》的致敬一般。就连法比亚托快活的共产主义者父亲(索伦蒂诺的御用演员,可爱的托尼·赛尔维洛)也无法相信如此的福运。然而,斯基萨家的福气终究是喜忧参半的。在一段忠实于索伦蒂诺自己人生的事态发展中,法比亚托选择了留在那不勒斯去看马拉多纳在球场上表演他的魔法,而不是和他父母一起去度假别墅过周末——他们在那里死于一场一氧化碳泄露的事故。欣喜与悲剧在平行轨道上并行。
费里尼说,“电影是让人从现实分心的消遣,因为现实是糟糕的”。但索伦蒂诺似乎并不这么肯定,尽管他的年轻化身正是在经历了他人生中最糟糕的事情后开始被电影所吸引。也许——在亲眼目睹了这两个维度是如何重叠的方式之后,法比亚托开始如此琢磨道——也许电影也可以代表对现实的一种拓宽。不仅只是对将会困扰他余生的这份痛楚的一种逃避,也可以是来仔细回味那些被推置到边缘之处的欢愉的一种方式。如果天堂与地域可以共存于一处,那么物质与想象力何尝不能是如此呢?
即便是(有时尤其是)在影片最悲痛的时刻,《上帝之手》也坚持着这样一个理念:法比亚托可能无法改变世界,但一支适当的镜头或许可以改变他看世界的方式。考虑一下法比亚托和一位比他年长(得多)的女人做爱的场景:她鼓励他去想象自己是在和别人上床。“你得去想象这番节目,”她如此对他说道,“因为你现在已经不能换频道了。”
随着影片变得愈加超现实,索伦蒂诺的掌控力也愈加强劲起来,而这一趋势的顶峰正是法比亚托和索伦蒂诺的导师,火爆脾气的导演安东尼奥·卡帕诺,成为朋友的这一段副线剧情。当卡帕诺听着这个一无所知的小子抱怨说,那不勒斯是一个没有什么事情发生的地方时,他反唇相讥道,“你知道这座城市里有多少个故事吗?”
他当时还不知道,但最终当他长大后,他将意识到他姨妈在家族游艇的甲板上裸身晒太阳便是一个故事,‘那不勒斯最刻薄的女人’用双手直接吞吃大块大块的马苏里拉奶酪也是一个故事,而他的父母当自己的婚姻早已从其核心溃烂掉时还在互相吹口哨示爱,也是一个故事。
《上帝之手》并不总是能找到最明晰的方式来将这各式各样的故事编织到一起,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它虽然充满了如此之多的高潮之处——也让人觉得它似乎是将数名重要的角色都留在了只是在风中摇摆的状态。即便是影片温柔的最后一镜——它凝结了影片诸多伤感的承诺——也并不能让影片解决多少问题,而更像只是保证说,这些问题会在遥远的未来的某一天得到解决的。“我想要一段想象出来的人生”,法比亚托在他父母死后的一段时间后宣布道,“就像我之前所拥有的那段人生一样。” 当这一部令人颤抖般私人化的影片时至结束时,索伦蒂诺也向我们展示出了,他是如何将这人生变为他的现实的。
评分:B+
我是2019年4月26日,在伦敦看完《他们》之后,从报纸上读到索伦蒂诺家庭的悲惨往事的。也在评论里写过,”很多影迷可能都还不知道,导演其实是个孤儿。16岁那年,父母去山区的周末别墅度假,因瓦斯泄漏而不幸双双离世。那一天,作为马拉多纳和那不勒斯的超级拥趸,他坚持要跟着球队前往客场恩波利,因此可以说,是球王救了他的命。“n刚刚看完《上帝之手》,解决了对他要如何记忆和再现这段个人伤痛的疑惑。前一场是1986年阿根廷和英格兰世纪大战时,那不勒斯这家人的欢乐与争吵。下一场,妈妈来问,”要不要去阿布鲁佐家里在罗卡拉索买的滑雪度假小屋?“有了老爸费力搞来季票的索伦蒂诺,坚持要跟去恩波利客场看球王。接着,是度假小屋里壁炉燃烧着夫妇俩睡着的场面。可以说,兼具着直面与克制。电影也就从先前费里尼《阿玛柯德》式的回忆杂耍,来到了沉寂和压抑的部分。n在《绝美之城》拿下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颁奖礼上,导演感谢了马拉多纳,随后在《年轻气盛》中,直接找来了阿根廷特型演员扮演球王。索伦蒂诺《上帝之手》拍摄杀青后,恰逢球王去世,一度还被阿根廷方面质疑为片方要发死人财。”其实我在奥斯卡上感谢马拉多纳后,他还给我寄来一件签名的阿根廷球衣,上面写着‘To Paolo’“。n对了,1987年4月5日,拯救了索罗蒂诺性命的那场比赛,那不勒斯客场0:0战平恩波利,那个赛季,有着球王的那不勒斯,第一次夺得意甲冠军 。
声明:本文基于微信群讨论创作,并非全部个人原创。本次观影共31人参与讨论,26人参与打分,平均分为3.47分(5分制)
说起保罗·索伦蒂诺,这位曾经凭借一部被誉为“现代版《甜蜜的生活》”的《绝美之城》赢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导演,是当代意大利影坛最具代表性的导演之一。如果说绝美之城是古都与人的一首散文诗,那翻看导演的履历还能发现其电影类型的丰富性,从描写意大利总统朱利奥·安德烈奥蒂的政治惊悚片《大牌明星》,到用摇滚精神复仇的公路片《为父寻仇》,再到封闭空间中回望人生的《年轻气盛》。在意大利电影渐渐衰弱的今天,索伦蒂诺用自己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将意大利电影往日的荣光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如果说导演的前作体现出他在第七艺术上造诣之深的话,那更令人惊喜的是,前几年他开始将重心转向剧集领域,并先后指导和监制了两部高口碑神剧《年轻的教宗》与《我的天才女友》,体现了他在“第八艺术”领域也依旧游刃有余的创作水准。
在指导剧集后,索伦蒂诺已经整整六年没有带来过一部像样的电影。这一次的《上帝之手》,是他睽违国际影坛六年后带来的诚心力作。索伦蒂诺也从世界舞台回到了他赖以成名的亚平宁半岛,为观众讲述自己在那不勒斯的成长故事。
所以《上帝之手》是一部“私人电影”,它是51岁的索伦蒂诺献给自己的个人传记。如阿方索·卡隆的《罗马》、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以及今年颁奖季大热的《贝尔法斯特》一般,《上帝之手》一样是导演对自己往昔岁月的追忆。
不管你是否喜欢足球,肯定都听过这个名字——迭戈·马拉多纳。马拉多纳是足球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而“上帝之手”是1986 年墨西哥世界杯1/4决赛阿根廷对阵英格兰的比赛上,马拉多纳打出的一记“世纪进球”——即马拉多纳用手把球攻入了英格兰队的球门,并且裁判判定进球有效。马拉多纳的这一粒进球,让阿根廷以2:1战胜英格兰队,并最终获得了此届世界杯冠军。
绿茵场上的胜利给彼时尚处于马岛战争阴影之下的阿根廷人们带来了一缕光芒,马球王本人更表示这粒进球是上帝对英格兰人的惩罚,而电影里借一位老者之口直接表达了这次胜利的历史性意义。
回到电影,导演以上帝之手为电影名,一是他对偶像的缅怀与致敬,二是自己个人的成长经历与马拉多纳息息相关。索伦蒂诺曾向媒体坦言:“我觉得那真就是命运的安排。当时我才16岁,本该跟着父母一起去度假,但最终我还是决定要留下,因为我实在不想错过那不勒斯的比赛,那是我的主队。结果,我父母亲遇到了事故,不幸双双去世。所以说,是我对于足球的热情,确切地说,是我对于马拉多纳的热情,救了我一命。电影中也还原了这个桥段。
私人化是讨论里群友提到最多的一点,换言之,这是导演给自己的回忆录,而不是拍给观众看的,观影过程中很难与导演个人的经历建立共情。
@AlanX:相比于《罗马》,上帝之手更不容易共情
@啊柒:上帝之手不是我们的青春,我们的青春没有这样的经历。不是沉浸式的回忆,而是纯粹作为一个旁观者罢了
@Cardinal:同样是私人作品痛苦与荣耀里的情感是流淌出来的,而这么上帝之手却没有什么情感依附点
@詩意症與一百年:艺术是需要加工的,并不是越私人就是越好的,跟Amarcord没法比
@Aloysha:他一直以来的创作都极其偏好那种失意甚至是失败的人物,这部直接投射到他自己的身上,说实话,太自恋了
@wild life:差点以为在看欧洲杯往事,它讲了一个可能只有欧洲人能看的比较感同身受的东西
@王不冷:我之前看过一句分析日式青春片之所以受欢迎的话,观众会在观影过程中产生“我也曾这样,青春大概相似”的感觉,这部上帝之手则是恰好相反地投射了太多导演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在里面,缺少群体共鸣。
@凸凸凸噗:毫无疑问这次索伦蒂诺走得太保守了,无论是故事还是主题都是全方位的平庸,可能是太过拘泥于自身的成长经历,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进球帮助他逃过一劫即是他个人色彩的最佳印证,家乡的含义成为索伦蒂诺不忍触碰的伤痕,将这个故事放到那不勒斯以外的任何地方都不成立。
不过也有群友对这种私人化影像表达了赞美之情:
@王不冷:我还挺喜欢的,虽然没有太多共鸣,但总觉得也能在某些地方打动我。
@白色条纹:就像一部私人的回忆录,跟我个人经历有许多共鸣之处
@二十:打动我的是最后男主坐在火车上独自离去的场景,千帆过尽后还是选择了离去,不留恋,不怀念,带上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一刻,显得比较动人
@sel硒:整体来看这俨然是索伦蒂诺对青春期的重塑和反刍,但从片名到内容无疑都充斥着对马拉多纳的敬爱与“感恩”,却丝毫不影响其文本的回响,极其顺畅,滥觞于整体架空结构的去语境化情形之下,展现了比索伦蒂诺任何作品都温柔的、私人的一面;不假思索的那不勒斯夜景空镜头和留白没有丝毫突兀,反而致使影片更深入与融入进整个构造与少年的生活;
@红酒与谋杀:长期身处费里尼阴影之下的索伦蒂诺这次拍出了他的“那不勒斯风情画”,给出了最私人的表达。这里面有最珍贵的回忆,关于故乡、家庭、城市、电影、性启蒙、马拉多纳等记忆。任何时候当一个创作者愿意毫无掩饰的表露自己内心深处最柔软、最脆弱的那一面,并一层层剥开给观众看,这都是令人敬佩的,可能这也是一个作者导演一生中至少要面临一次的创作体验,坦诚的面对自己、面对观众,这样的创作生涯无论如何也都是完满的。
在这部电影中索伦蒂诺一改往日带领衰弱的意大利电影重返国际舞台的强烈使命感,取而代之的是极度私人化的表达,观影过程中就像在翻看导演的私人日记,这也使得电影在叙事上变得十分松散。
@花茶:影片前半段没有明确的线索,大多是一些家长里短,观影期间很容易分神。后半段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原有碎片,使得多线合一,男主也从旁观者转为叙述者,代入感逐渐增强。
@Cardinal:索伦蒂诺,一个想一出是一出的导演,一通乱麻乱七八糟情感悬浮。
@啊柒:从头到尾看起来拼凑感都很严重,但你又不能说他完全没讲清楚。个人觉得如果故事情节一看就给人感到拼凑感严重的电影不是一部好电影.
@麋鹿先生:感觉导演想讲的东西很多,少年的青春懵懂、性启蒙,亲情,足球,梦想(电影),但是没有一点是讲连贯了、讲透彻了比如看到父母死了,男主撕心裂肺,我在屏幕外面无动于衷,就很难共情……很多情节太碎了,太跳跃了。
@Grant王冠: 我觉得像是看流水账。。。就是风景好看。其他的一切(除了性)都很平淡...加上我预期的线索(足球和马拉多纳)部分不是这样的 就有点无感.
@sel硒:叙事没有一丝废肉赘笔,人物塑造不浮于脸谱,非常稳,观影过程好生舒服,到最后一幕的火车镜头,竟然在这夏天的、“欢乐”的那不勒斯悟出了这位少年难以言喻的忧伤和迷茫
总之,就我个人而言,对这种碎片化叙事还是能接受的。电影从生活中琐碎的对话入手,以极具人文关怀的态度和笔触道出了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保罗·索伦蒂诺真正想要揭示的是人生的无常与残忍。
索伦蒂诺电影镜头的视觉呈现效果,既源于绘画般的色彩搭配与构图设计,又源于通过运动镜头、长镜头实现的蒙太奇式镜头美学。这种视觉呈现效果又并非孤立于影片本身,而是契合影片环境氛围与整体主题基调,使常被忽略或割裂的构图也能为叙事起到辅助作用,这也是索伦蒂诺电影能以镜头美学著称的关键。但在《上帝之手》中他去掉了浮华的雕饰,收敛了张扬的炫技,就像他在采访里说的:“当你过度沉迷于自己的风格,你就会变得有些肤浅。我选择了一种更简化的风格,我以前并不特别喜欢,但我觉得是时候有些转变了。“所以相较于前作这部电影寡淡了不少。
关于电影的视听,金帧群友提到最多的是摄影,其次是电影原声,还有那不勒斯的美景。当然还有构图等等,考虑到篇幅问题这里不一一展开,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群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 Aloysha:老爷车从车流中驶出,挑中了小姨,进入凋敝的大宅,短短几分钟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小故事。车和房间都明显迥异于现实时空,很有灵气的开场。
@王不冷:比较喜欢开头关于那不勒斯这座城市的航拍远景和最后一个镜头离乡列车狭小车厢的对比,或许表达的是在小城里一切关于青春的种种,最后凝聚成一条通向罗马/未来的道路。
@Andy Yan:突如其来的变故在飞速的节奏剪辑和两个长镜头(移动+固定)表现出他的痛苦与悲伤,他的迷茫与恐慌在神情中可以体现出来,他似乎在寻找他的梦想,他似乎在寻找新的希望与爱情,他希望能像上帝之手般征服着全世界,当他坐在缓慢的火车前往未知的罗马,随身听再次响起。悲喜交加的情绪终可在观众内心彻底释放出来了.
@红酒与谋杀:几次配乐的出现都是一定程度的心理同步,恰到好处,且十分克制。
@克林特东木:所有与海有关的戏都处理得不错,让人能够进入那种热浪侵袭,欲望初生的氛围中,很明显导演对「温情」的感受要比「孤独」强烈许多,因此也使电影的可看性、大众性提升了不少。
1.针对影片中一位导演对男主说教的桥段,群友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克林特东木:普遍评论是工具人+说教意味重
@Alanx: 感觉有一些总结升华的意义,但和前文联系太不紧密了
@赫兹:导演那段毒鸡汤的说教感觉有些掉价,男主暗恋女生那条线很刻意
@詩意症與一百年:导演对男主毒鸡汤的说教安插的非常生硬,毫无铺垫来这么一段,这个段落很能体现出他的“想一出是一出”,后半段只是各种很私人东西的随意堆砌。
@花茶: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天堂电影院,一个是想让男主出去,一个是让主角留下,最后的结果都是离开小镇。
@ Aloysha: 是男主真正站在未来分叉口的一次选择,是心血来潮还是从此下定决心走上电影之路
2.是什么促使男主离开了那不勒斯?
@Alanx: 男主应该在那不勒斯没有值得留念的东西了吧,所以要去追随自己的梦想了
@达远:他的心空了,父母没了,哥哥有了女朋友会就在那不勒斯,想去罗马拍电影.
@ Aloysha:那不勒斯没有能够启发他的东西,只有伤心的回忆。
@王不冷:130分钟都在回答男主为何离乡。
索伦蒂诺不止一次在电影里展现”神迹",早在 《绝美之城》中,他就曾让濒死的老修女轻轻一吹,遮天蔽日的火烈鸟便振翅飞离罗马;《年轻气盛》中,又让在度假酒店沉默打坐的禅师突然如愿升空 ,而在《上帝之手》中他又安排了小修士这一角色出现在了影片的开头与结尾部分。
@Aloysha:神迹其实在我看来是对小姨的一种缅怀或者纪念,也许小修士不存在,但他相信小姨的话
@白色条纹:神迹是一种想象,因为这个故事是听说的。小修士更多混合了青春期的幻想,小姨屁股被抓那一下也是一种想象,加强了对小姨的幻想。最后第二次小修士出现,是因为那时候主角已经不需要依靠他物来支持自己了,他有了自己明确的目标,他没下车去向小修士许愿,反而是小修士抬头是幼时自己。
@二十:我觉得小修士是历经过绝望之人才能看见的神秘存在,他象征了生活里的一种新的希望,就像小姨看见小修士后终于怀上了小孩,男主在看见小修士之后也走向了自己期盼已久的未来
早在电影上映前就有影迷称《上帝之手》是索伦蒂诺的《阿玛柯德》,为此我特意补了一下费里尼的经典之作。不难看出索伦蒂诺这部电影确实有大量向费里尼致敬的元素,无论是电影里的一些怪人和奇观化的场景,以及电影本身的多情节叙事都能感受出阿玛柯德的味道。有意思的是片中的角色还去参加了费里尼电影的试镜,足以看出导演的迷影情节 了。
@克林特东木:性启蒙片段其实也和《阿玛柯德》一脉相承,男主和代表欲望的非常规女性角色发生短暂的性,都是女方主动开始并主动结束,大家可以看一下费里尼那段感受一下,第一次性接触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时间和意想不到的人发生,那样短暂又那样宝贵,奇异。那个中东世界首富很明显是直接阿玛柯德了,少年时见到的奇观。最明显的就是中东世界首富和《阿玛柯德》了,身高差完全一致,其他的大致是丰满女人和伯爵夫人这些泛泛的元素。
@赫兹:就是开头家庭聚会男主的妈妈表演像马戏团小丑一样扔橘子,很熟练。后面她发现自己丈夫和情妇偷情的时候自己躲在房间里扔橘子感觉是一种用喜来修饰悲的情绪。
喜欢索伦蒂诺电影的朋友都知道,他的每部电影几乎都会有意无意的提到马拉多纳,在《年轻气盛》里他甚至请来了马拉多纳的特型演员来演绎这位足球巨星。《年轻气盛》里马拉多纳肥胖病态甚至要靠吸氧为生,不难让观众在脑海中自觉将球王年轻时的辉煌和晚年衰败形成对比,而这种形象的设定恰好契合了年轻气盛这一主题。而在《上帝之手》里马拉多纳和足球更是作为线索贯穿全片。
@Aloysha:马拉多纳其实就是影片回忆体的一部分吧,回忆牌两种打法,一种是公共记忆,一种是家庭录像,这片子两者皆有,从技法上来说挺成熟的。结尾那不勒斯夺冠那段拍的挺好的,从刚开始如此在意马拉多纳能否入驻那不勒斯到最后独自穿过夺冠游行,是真的把男主的孤独拍出来了,他所在意的皆是能让他忘记自己孤独事实的东西
@克林特东木:感觉足球是制造冲突和人物心理转换用的。我记忆很深刻的是他爸出轨被发现,然后接电话发现马拉多纳转会,三个男人在这种应该保持悲伤压抑的氛围里狂喜
@理易封:我感觉足球是个引子,因为马拉多纳去世,曾经是马拉多纳狂热粉丝的索伦蒂诺想怀念一下青年时期的偶像,但是提起偶像除了上帝之手之外,就是自己因为马拉多纳免于一死,但却永远和父母分离了,这是两层死亡之间的关联。上帝之手是一个双关,也寓意自己命运被上帝之手拨弄,所以到后来男主角做得决定都显得比较“想一出是一出”,但实际上早有端倪,只是到了必要时刻必然发生而已,这是回忆给人带来的错觉,并没有好的铺垫,好像一切都很偶然,因为回忆不会那么真切,总会丢掉一些又添油加醋一些,比如选择的职业不是自己的专业,比如选择的配偶不是自己欣赏的类型,我们会后悔,会夸大自己原本的想法,但实际上造成我们最终选择的都是必然,而非偶然。还有我记得他家的亲戚说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很重要之类的话,给男主角很深印象,因为阿根廷和英国在1982年打了马岛战争,1986年发生的上帝之手,算做一次复仇,因为马拉多纳对于那不勒斯来说,就是城市英雄,相比英格兰更支持阿根廷,所以这也是侧面反映那个年代的特点。但是90年世界杯不巧的是阿根廷和意大利决赛阶段相遇,马拉多纳还呼吁那不勒斯人支持阿根廷,阿根廷最后也淘汰了意大利,好像引起不小争议。
@花茶:马拉多纳在意甲最辉煌的时期就是在那不勒斯,他带领那不勒斯夺得了意甲的冠军,当马拉多纳离开后那不勒斯就没落了,实际上也代表对昔日荣光的怀念,对逝去的光阴一种感怀。
@故景丰:马拉多纳牛逼!
总之,《上帝之手》是索伦蒂诺私人化的电影,喜欢和无感都很正常,但对于年过50的索伦蒂诺来说,职业生涯能有一部回望自己年少的作品,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我觉得我以后可能不会再拍一部这么亲密的电影了。这真的很难,用了20年的时间,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它。但这部电影给了我另一种风格,未来我也想继续探索。 ” 无论如何,上帝之手都是今年最值得一看的电影,目前电影已斩获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并将代表意大利角逐最佳国际影片,期待《上帝之手》能在来年的颁奖季上有所收获吧。
本期小影金帧《上帝之手》周观影活动圆满结束,感谢@故景丰 的组织和各位群友的分享,让我们一起期待下期吧!同时也预祝大家新年快乐!
感谢能在今年遇见小影金帧,也感谢电影,让生活看起来不至于太糟糕 。
(本文刊载于《环球银幕》2021年10月刊)
五十而知天命。造梦半生后,许多电影人都开始回溯生命中的平静与无常。53岁的费里尼捧出《阿玛柯德》,在里米尼的小镇之春中重新编织儿时的幻与真;57岁的阿方索·卡隆则将记忆去色,用一部《罗马》回望童年的幸福与跌宕。而刚过天命之年的保罗·索伦蒂诺,也悟到了年龄的象征意义。“也许我已经达到可以处理一个自传题材的年纪了。”他说,“无需躲在像教皇(《年轻的教宗》)或者捷普(《绝美之城》)这种人物后面,我可以直接面对这个故事。”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上帝之手》中,这位意大利导演重走故乡那不勒斯海边的小路,把少年心事摊开,一一尽数。
《上帝之手》以喃喃的私语讲述了一段旧事:1984年,坊间传言马拉多纳即将加盟意甲的那不勒斯队,而少年法贝托·希萨(菲利波·斯科蒂饰)也迎来了躁动的青春期。其乐融融的一家人里总有聊不完的趣事,性感惹火的小姨总是若有若无地在勾引谁,热爱恶作剧的父母争吵又和好……某天,这种看似“一切都好,只缺烦恼”的生活突然因为一场意外改变,成为了孤儿的法贝托不得不成熟起来,他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他想要拍电影,让这痛苦成为创作的源泉,一直流到无垠的大海中去。
《上帝之手》描绘了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南部的风情,阳光、碧浪、足球、电影,各种怀旧的文化符号和迷影情结遍布其中,在看似中产和享乐主义的表象背后,却包裹着一个残酷的“成长物语”:少年不得不离开父母的庇护,他甚至来不及和所依赖的一切好好道别。
索伦蒂诺坦言,这一切都是“上帝之手”的安排。16岁的他没有跟随父母一同去山间度假,而是选择留在那不勒斯看马拉多纳的比赛,却不想父母在别墅中因一氧化碳中毒身亡。他借片中葬礼的戏份,用宿命论的口吻和判词般的结构,把“马拉多纳—法贝托的幸存—上帝之手”三层文本精妙编排在一起,制造出了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索伦蒂诺不想为此粉饰他的经历,影片十分坦荡地展示着少男被荷尔蒙支配的大脑:马拉多纳作为足球巨星,承载着青春期男孩对男性气质的肯定与渴求;美艳又爱裸露的小姨,则在一大堆男性凝视的镜头里成为了主人公性幻想的客体,也成为了他创作的缪斯。然而,当法贝托的哥哥说,如果“睡到小姨”和“马拉多纳加盟那不勒斯”只能二选一时,法贝托选择了后者,这暗示着他对某种想象中男子气概本源的向往。在这种自然的内驱力下,影片显得是那么诚实而不油腻。《每日银幕》的影评人乔纳森·罗姆尼因此说到:“不加修饰的男性气质……常常是索伦蒂诺作品中令人生厌的部分。但片中呈现的亲密关系也产生了一种轻盈和温柔,这种感觉他新作中的调剂和补充。”
“轻盈”是事过境迁后面对人生无常的释怀,“温柔”则是回忆故人时的脸上的一抹微笑。绿茵场中令人折服的球王、游艇上不羁的浪子还有摄像机后不苟言笑的导演轮番登场,只是为这个“男孩成为男人”的仪式担当护法,而女人们才是真正给他指引方向的人。母亲教给他什么是责任,小姨教给他什么是欲望,而房东太太则用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床戏,让他知道什么是希望。索伦蒂诺用一种费里尼般的、极为冒犯的方法,把初体验的震撼带给银幕前的观众。从这里开始,他不再需要我们关注“事实”,他把法贝托还给了角色自己,让我们透过这个少年,再度体验成长中的那些震撼而难忘的时刻。
《上帝之手》在它平静甚至零散的叙事下,包含了如此多汹涌澎湃的情感。它既有真实的故事作底,又有虚构的情节作梁,二者一起构造一个完整的空间,足以容纳下人生在世的各种酸甜苦辣咸。所以当片尾响起Pino Daniele的经典老歌《Napule è》时,无人不动容:“那不勒斯是一千种色彩,那不勒斯是一千种恐惧,那不勒斯是一个缓缓响起的孩子的声音,因此你知道你不再孤单……”索伦蒂诺关于往事的一千种情绪,都埋在影像之中了。在看似絮絮不止的结尾里,他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永远有新的篇章在等着你,我们不必耽于过去,向前看,上帝之手会在背后将你轻轻托起。
笑傲江湖(粤语版)
谈途人生
阿尔卑斯看台的外缘
古剑飘渺录
监狱疑云
烟花泪
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一个作家为了逃避越战征...
播放指数:988℃
首发于【Mtime时光网】
文/李镇
《年轻气盛》——
《绝美之城》——
你可能看过这两部电影,却未必记住它们背后的导演保罗·索伦蒂诺。
这位意大利导演时常一出手就是佳作,风格被大赞为“费里尼的延续”。
最近,在执导完几部高分剧集(《年轻的教宗》《我的天才女友》一、二季)之后,他重归电影圈,又带来一部口碑不俗的新作——
《上帝之手》
正如《阿玛柯德》之于费里尼,《罗马》之于阿方索·卡隆,50岁的索伦蒂诺也选择回望自己的青春,献上这部自传体电影。
影片中,他收起一贯的冷幽默与硬核讽刺,诚恳地聊了聊他青春里的那些事儿,以及自己是如何喜欢上拍电影的。
01 那不勒斯青春祭
影片伊始,在一段长镜头指引下,我们穿越海岸,来到那不勒斯。
海浪声、海鸥声、喧嚷的人声,和拥堵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居民楼等画面,勾勒出一幅意大利风情画。
近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完全区别于《我的天才女友》里那个有点晦暗脏旧的那不勒斯。
《上帝之手》讲述了少年法比托(即导演自己的化身)的成长经历。
在这样一部十分私人化的电影中,索伦蒂诺没有过分沉湎于个人情感,拒绝与观众沟通。相反,我们能在片中找到不少熟悉的青春商业片元素。
比如,各式类型的美少年。
主角法比托英俊貌美,形似“法兰西小鲜肉”梅尔维尔·珀波和甜茶的结合体。
法比托生长在那不勒斯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
性格有些敏感、孤僻,在学校里没什么朋友,平时最爱做的事,就是戴着耳机emo。
哥哥马基诺健壮俊朗,撞脸台湾演员凤小岳,怀揣演员梦却怀才不遇。
再如,女神和性启蒙。
法比托的小姨帕特里夏性感火辣,行为奔放,时常在人前无谓地暴露自己的身体,是法比托的性幻想对象。
帕特里夏有一段不幸的婚姻,自己为无法生育而抑郁痛苦,又时常遭受丈夫弗兰考的羞辱和家暴。
这样的角色,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莫妮卡·贝鲁奇。
对于十六、七岁,正处于性启蒙阶段的法比托来说,小姨的悲惨遭遇,点燃了他心中对女神的保护欲。
但瘦弱的他无法与强壮的姨夫相抗衡,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姨夫和家人辱骂小姨是“荡妇”时,坚信她是清白的。
还有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
片名《上帝之手》取自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上,马拉多纳用手把球攻进英格兰球门的著名“上帝之手”事件。
在全民位足球狂热的年代,孤独迷茫的法比托,随大流地爱上足球。
他甚至放弃和父母一同去度假的机会,决定亲临现场,去看马拉多纳比赛。
那一天,他的命运也被一只“上帝之手”悄然改变——
度假屋内,父母一氧化碳中毒,不幸离世,而法比托因为看球赛,逃过一劫。
但他也因此,没能见到父母最后一面。
当然,还少不了无疾而终的暗恋。
成为孤儿的法比托,在众人帮助下逐渐走出阴影,准备拥抱新的生活。
他喜欢上了女孩茱莉亚,天天去剧场看她表演,却始终没有勇气上前搭讪。
一日,茱莉亚浮夸的表演,被观众席中的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卡普阿诺当众diss,羞愧地落荒而逃。
法比托以为“英雄救美”的机会来了,他跟到后台,却发现茱莉亚扑倒在了另一个男孩怀里。
一段爱恋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宣告死亡……
我们在《上帝之手》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青春的残影。
而索伦蒂诺似乎也在用这样的方式宣告:我的青春,跟你们也没什么两样。
02 记忆在虚实之间
虽说《上帝之手》是索伦蒂诺私人的“青春纪念册”,但他并没有把影片拍成充斥着悬浮与缥缈感的无病呻吟,而是让真实感,渗透进了故事的每一条缝隙。
浓稠的情绪有了现实立足点,故事自然就变得沉甸甸的,也更加耐人寻味。
这种“真实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生活真实。
《上帝之手》在关注到法比托情感小世界的同时,也没有让他周围的大世界失焦。
那些平凡的、不完美的又性格迥异的亲友形象,都在法比托的成长之路上抛下锚点,形塑着他看待世界的目光。
詹蒂尔夫人古怪、粗鲁,夏天穿皮草,大口咀嚼马苏里拉芝士,对家人不是骂骂咧咧,就是大打出手。
这样一个粗线条的潦草女人,却在葬礼上对法比托轻声吟诵出但丁《神曲》中的优雅诗句。
楼上的邻居男爵夫人强势又风情万种,表面看起来孤傲、冷漠,但她却最懂得法比托。
在法比托失去双亲,自我放逐之际,她用自己色衰的身体帮助法比托完成“成人礼”,重建起他与世界的情感关联。
法比托的母亲玛丽娅活泼可爱,像个孩子一样喜欢恶作剧,是全家的开心果,也是法比托最坚实的情感依靠。
但生活从来都不是只有一面。
影片中,索伦蒂诺大胆揭露自己一家祥和平静的生活表象下,掩盖着的一地鸡毛。
这对他来说,需要绝对的真诚,更需要极大的勇气。
法比托的父母表面上是一对恩爱的夫妻。
丈夫出门前,玛丽娅无论多忙,都要跑到阳台,对丈夫吹口哨传情送别。
然而二人的婚姻早已摇摇欲坠:丈夫背着妻子,与同事偷情,并生下私生子。半夜,情人还会打电话来挑衅玛丽娅。
玛丽娅为了家庭,只能独自咽下苦果,她在家里时而绝望大哭,也令法比托跟着崩溃。
请人假扮狗熊来恶作剧丈夫,是她能做出的最严厉的惩罚。
二是心理真实。
《上帝之手》的叙事结构相对松散,在主线剧情之外,常出现一些零碎的“毛边”。
这种带有后现代气质的叙事风格,不仅是索伦蒂诺一贯的创作调性,也更加契合人类记忆细微、琐碎、发散的特征。
影片也并非完全写实,而是出现了不少神秘主义和隐喻色彩的情节。
影片的开场让人匪夷所思:
一名神父带领小姨帕特里夏来到破败的房间,去见小修士。
在神父指引下,帕特里夏亲吻了小修士的头,而神父趁机“揩油”,并告诉她,能够生育了。
这是神迹吗?
影片结尾,帕特里夏亲口验证:她后来确实怀孕了,却又在家暴中不幸流产。
而法比托在车站,也亲眼见到了那个可爱的小修士。
但索伦蒂诺的叙述口吻太过玄虚,以至于我们亲眼所见,也不敢贸然信以为真。
也许,这神迹像“上帝之手”一样,曾在那不勒斯大地上真实发生过。
又或许,它只是索伦蒂诺在记忆中,对家暴男的惩罚,和对帕特里夏深切的同情。
03 电影之路
影片还梳理了一个重要问题:索伦蒂诺这位享誉世界的导演,是如何走上电影之路的?
如果我们细数索伦蒂诺的经典作品,会发现,在缤纷多彩的故事表象下,有些意象和叙事技法是他始终绕不开的。
而它们,在《上帝之手》中几乎都能找到源头。
片中,法比托第一次接触电影,是陪哥哥参加费里尼电影试镜。
试镜现场,他偶然看到选角导演们被美艳女郎的照片包围,不忍发出惊叹。
性与美,是电影留给他的第一印象。
对二者的追求,也绵延到了索伦蒂诺后来的创作中:
《绝美之城》中,无处不在的罗马自然与人文风光,和精致考究的摄影构图;
《年轻气盛》里,年轻女性身上散发出的蓬勃生命力,给身处老年危机的弗雷德和米克带来慰藉与救赎。
再次接触电影,是法比托误入电影片场,看到一名高空倒吊的演员。眼前的一切对他来说,既新奇又富有冲击力。
而父母离世后,法比托在大银幕上,又一次见到那个演员。
那一刻,他彻底迷上了电影——
不仅是影像的震撼,在电影身上,他还看到了一种逃避糟糕现实,进入虚幻世界的可能。
在索伦蒂诺的多部作品中,总会出现一些超现实段落。对剧中人物而言,既是追忆,也是逃离。
《绝美之城》中,男主角杰普时常凝望天花板。
干净的墙壁,在他眼中幻化为大海。这片海,寄托着杰普对初恋的念念不忘;也让他从浮华虚伪的生活中短暂抽离,去追寻爱的真谛。
影片最后,法比托与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卡普阿诺进行了一次交谈。
当法比托无比真诚地把自己拍电影的动机和盘托出后,却被对方骂了个狗血淋头:
痛苦固然可以成为灵感源泉,但如果仅仅把拍电影当作逃避痛苦的手段,是一种注定会失败的懦夫行为。
对电影创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苦难,而是你有没有直面苦难的勇气,以及你是否真的对生活、对世界有故事要说。
趁着年末,如果想要打开索伦蒂诺的电影世界之门,《上帝之手》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海猫食堂iSeaCat】,不定期更新影评、剧评。
原作者:David Ehrlich / 大卫·厄力克
原文链接:IndieWire 原文发表时间:2021年9月2日(威尼斯电影节)
译者:Elegie挽歌
如果我们说,保罗·索伦蒂诺的作品所探索的是神圣与亵渎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也确实是准确的,但这般温吞水的说法未能捕捉到《绝美之城》那纵欲狂欢式的极繁主义,或是《新教宗》那溢满性欲的亵渎,亦或是能唤出《他们》(Loro)那种‘我连看都还没看因为让索伦蒂诺来拍一部讲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的电影光是听起来就已经累死人了’的感觉。将《大牌明星》(Il Divo)说成是一部关于腐败政客的电影,就像是说《八部半》是一部关于写作障碍的电影一样:倒也正确,但同时又错得离谱。在索伦蒂诺的世界中,神圣之事与亵渎之事不仅仅只是摩擦到了一起或是交织到了一起,它们更像是在穿着衣服互相摩擦着对方的性器——以永恒的活力——直到我们完全无法将两者分辨开来,同时也就不再试图尝试想要将两者分辨开来了。不论好坏,他的电影都是这样一个人的作品:他知道生活并不能被整齐划一地切分为圣洁之事和异端之事,奇迹与悲剧。
现在,索伦蒂诺重温了他以切身之痛领悟到这条教训的那一个夏天,这位著名的风格家将他的回忆搅拌成了一篇醍醐灌顶般的自传体成长故事,讲述一名那不勒斯少年的整个世界是如何在一口气的时间内失落同时又被救赎的故事。对此恰到好处的是,影片充满着等量的反复无常和超凡脱俗,而虽然就索伦蒂诺那巴洛克风格的标准而言,《上帝之手》的运镜摄影真是一反常态地克制,但影片这样相对的平静也让索伦蒂诺能够凝结出一条有时会遗失在他那些更像马戏团般的影片的混乱中的真理:天堂与地狱都是非常真实的地方,一起共存在我们这座地球上,而且它们常常是如此完全地互相叠加并吞噬在一起,以至于人们如果忘记去闭上眼睛并想象自己是在别的什么地方,那么他们很可能会看不清自己究竟是身在何方。
八十年代的那不勒斯:对索伦蒂诺来说,那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因此,对他年轻的替身法比亚托·斯基萨(新人演员菲利波·斯科蒂)来说,事情也便是如此,因为他自然是没有能力能看到这两者中任何一者的到来。像许多成长故事中的诸多主人公一样——即便是自传体的成长故事也是如此——笨拙内向的法比亚托就像是一块白板;他的人格尚未成型的状态让人觉得好像是剧本中没有给他下足够的笔墨。这一点问题在这样一部沸沸扬扬并充满生机的影片中更是格外显眼,但它也因此更容易被原谅。
《上帝之手》当然并不缺乏能抓住你注意力的角色。这其中的第一位也是最具悲剧性的一位人物,是法比亚托不能生育的姨妈帕特里齐亚(路易莎·拉尼亚利),一位丰腴的索菲亚·罗兰式人物,她的入场是一段鬼魂般的序曲,而这段序曲也昭示了接下来的影片将会具有的那种葬礼般的性饥渴感。帕特里齐亚急于想要为虐待她的丈夫生下一个孩子,因此她去找了圣·热内罗(San Gennaro,古时那不勒斯的主教,现代那不勒斯的主保圣人)的鬼魂,希望让这位死去的圣人拍一下屁股就能治愈好她的子宫(这种神话之事的物质性存在,它在影片后面部分将会让位给电影这一媒介自身为清醒之时的梦境的属性,其起始点是那一盘永远放在斯基萨家电视机顶上的《美国往事》的VHS带)。
比这还要更奇怪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而在这一个夏天所剩余的时间中,还会再有几件奇怪的事情发生:法比亚托那长得像晨间剧偶像一般的哥哥马奇诺(马龙·朱贝尔)会接到一部费里尼新片的试镜机会,而他的姐姐丹妮埃拉则是真的几乎从来不会从卫生间里出来。一名香烟的走私犯会成为法比亚托的第一位真正的朋友,而一位邻居则会成为他原本最不情愿选择的人来帮他取走他的处子之身。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人会知道该怎么来看待这件事,当一名叫马里奥的男子——一个蓄着两撇胡子的傻瓜,喜欢在一身蓝色工装服下面穿着一件红衬衫——开始在邻里街坊四处都画上阴茎的涂鸦。就像构成这部影片的灵魂的许多处狂欢节式修饰一样,这一处细节同时既让人觉得不真实,又让人觉得它是如此生动的回忆。
不过,似乎是没有什么事情能比这一条新闻更让法比亚托感到震惊:巴塞罗那的巨星迭戈·马拉多纳——影片非常主观的开场字幕直接把他称为‘史上最伟大的足球运动员’——将要把他的无比才华带到那不勒斯来。只有在这样一篇幻想直接入侵到现实中的故事里——像是在一条公共街道上的电影拍摄,或是圣人行走在我们之间只是为了占人便宜摸一下屁股——才能让像马拉多纳这样的一位传奇人物直接一天凭空出现。
这件事是如此荒唐,以至于它也许可能是法比亚托的母亲(特蕾莎·沙波安杰罗)为捉弄邻家女人而摆出的一遭恶作剧,而《上帝之手》这些好笑的、无法无天的家族场景也使它的前半部分像是对《阿玛柯德》的致敬,如同它的后半部分像是对《浪荡儿》的致敬一般。就连法比亚托快活的共产主义者父亲(索伦蒂诺的御用演员,可爱的托尼·赛尔维洛)也无法相信如此的福运。然而,斯基萨家的福气终究是喜忧参半的。在一段忠实于索伦蒂诺自己人生的事态发展中,法比亚托选择了留在那不勒斯去看马拉多纳在球场上表演他的魔法,而不是和他父母一起去度假别墅过周末——他们在那里死于一场一氧化碳泄露的事故。欣喜与悲剧在平行轨道上并行。
费里尼说,“电影是让人从现实分心的消遣,因为现实是糟糕的”。但索伦蒂诺似乎并不这么肯定,尽管他的年轻化身正是在经历了他人生中最糟糕的事情后开始被电影所吸引。也许——在亲眼目睹了这两个维度是如何重叠的方式之后,法比亚托开始如此琢磨道——也许电影也可以代表对现实的一种拓宽。不仅只是对将会困扰他余生的这份痛楚的一种逃避,也可以是来仔细回味那些被推置到边缘之处的欢愉的一种方式。如果天堂与地域可以共存于一处,那么物质与想象力何尝不能是如此呢?
即便是(有时尤其是)在影片最悲痛的时刻,《上帝之手》也坚持着这样一个理念:法比亚托可能无法改变世界,但一支适当的镜头或许可以改变他看世界的方式。考虑一下法比亚托和一位比他年长(得多)的女人做爱的场景:她鼓励他去想象自己是在和别人上床。“你得去想象这番节目,”她如此对他说道,“因为你现在已经不能换频道了。”
随着影片变得愈加超现实,索伦蒂诺的掌控力也愈加强劲起来,而这一趋势的顶峰正是法比亚托和索伦蒂诺的导师,火爆脾气的导演安东尼奥·卡帕诺,成为朋友的这一段副线剧情。当卡帕诺听着这个一无所知的小子抱怨说,那不勒斯是一个没有什么事情发生的地方时,他反唇相讥道,“你知道这座城市里有多少个故事吗?”
他当时还不知道,但最终当他长大后,他将意识到他姨妈在家族游艇的甲板上裸身晒太阳便是一个故事,‘那不勒斯最刻薄的女人’用双手直接吞吃大块大块的马苏里拉奶酪也是一个故事,而他的父母当自己的婚姻早已从其核心溃烂掉时还在互相吹口哨示爱,也是一个故事。
《上帝之手》并不总是能找到最明晰的方式来将这各式各样的故事编织到一起,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它虽然充满了如此之多的高潮之处——也让人觉得它似乎是将数名重要的角色都留在了只是在风中摇摆的状态。即便是影片温柔的最后一镜——它凝结了影片诸多伤感的承诺——也并不能让影片解决多少问题,而更像只是保证说,这些问题会在遥远的未来的某一天得到解决的。“我想要一段想象出来的人生”,法比亚托在他父母死后的一段时间后宣布道,“就像我之前所拥有的那段人生一样。” 当这一部令人颤抖般私人化的影片时至结束时,索伦蒂诺也向我们展示出了,他是如何将这人生变为他的现实的。
评分:B+
我是2019年4月26日,在伦敦看完《他们》之后,从报纸上读到索伦蒂诺家庭的悲惨往事的。也在评论里写过,”很多影迷可能都还不知道,导演其实是个孤儿。16岁那年,父母去山区的周末别墅度假,因瓦斯泄漏而不幸双双离世。那一天,作为马拉多纳和那不勒斯的超级拥趸,他坚持要跟着球队前往客场恩波利,因此可以说,是球王救了他的命。“n刚刚看完《上帝之手》,解决了对他要如何记忆和再现这段个人伤痛的疑惑。前一场是1986年阿根廷和英格兰世纪大战时,那不勒斯这家人的欢乐与争吵。下一场,妈妈来问,”要不要去阿布鲁佐家里在罗卡拉索买的滑雪度假小屋?“有了老爸费力搞来季票的索伦蒂诺,坚持要跟去恩波利客场看球王。接着,是度假小屋里壁炉燃烧着夫妇俩睡着的场面。可以说,兼具着直面与克制。电影也就从先前费里尼《阿玛柯德》式的回忆杂耍,来到了沉寂和压抑的部分。n在《绝美之城》拿下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颁奖礼上,导演感谢了马拉多纳,随后在《年轻气盛》中,直接找来了阿根廷特型演员扮演球王。索伦蒂诺《上帝之手》拍摄杀青后,恰逢球王去世,一度还被阿根廷方面质疑为片方要发死人财。”其实我在奥斯卡上感谢马拉多纳后,他还给我寄来一件签名的阿根廷球衣,上面写着‘To Paolo’“。n对了,1987年4月5日,拯救了索罗蒂诺性命的那场比赛,那不勒斯客场0:0战平恩波利,那个赛季,有着球王的那不勒斯,第一次夺得意甲冠军 。
声明:本文基于微信群讨论创作,并非全部个人原创。本次观影共31人参与讨论,26人参与打分,平均分为3.47分(5分制)
1.关于导演保罗索伦蒂诺
说起保罗·索伦蒂诺,这位曾经凭借一部被誉为“现代版《甜蜜的生活》”的《绝美之城》赢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导演,是当代意大利影坛最具代表性的导演之一。如果说绝美之城是古都与人的一首散文诗,那翻看导演的履历还能发现其电影类型的丰富性,从描写意大利总统朱利奥·安德烈奥蒂的政治惊悚片《大牌明星》,到用摇滚精神复仇的公路片《为父寻仇》,再到封闭空间中回望人生的《年轻气盛》。在意大利电影渐渐衰弱的今天,索伦蒂诺用自己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将意大利电影往日的荣光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如果说导演的前作体现出他在第七艺术上造诣之深的话,那更令人惊喜的是,前几年他开始将重心转向剧集领域,并先后指导和监制了两部高口碑神剧《年轻的教宗》与《我的天才女友》,体现了他在“第八艺术”领域也依旧游刃有余的创作水准。
在指导剧集后,索伦蒂诺已经整整六年没有带来过一部像样的电影。这一次的《上帝之手》,是他睽违国际影坛六年后带来的诚心力作。索伦蒂诺也从世界舞台回到了他赖以成名的亚平宁半岛,为观众讲述自己在那不勒斯的成长故事。
所以《上帝之手》是一部“私人电影”,它是51岁的索伦蒂诺献给自己的个人传记。如阿方索·卡隆的《罗马》、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以及今年颁奖季大热的《贝尔法斯特》一般,《上帝之手》一样是导演对自己往昔岁月的追忆。
2.马拉多纳与上帝之手
不管你是否喜欢足球,肯定都听过这个名字——迭戈·马拉多纳。马拉多纳是足球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而“上帝之手”是1986 年墨西哥世界杯1/4决赛阿根廷对阵英格兰的比赛上,马拉多纳打出的一记“世纪进球”——即马拉多纳用手把球攻入了英格兰队的球门,并且裁判判定进球有效。马拉多纳的这一粒进球,让阿根廷以2:1战胜英格兰队,并最终获得了此届世界杯冠军。
绿茵场上的胜利给彼时尚处于马岛战争阴影之下的阿根廷人们带来了一缕光芒,马球王本人更表示这粒进球是上帝对英格兰人的惩罚,而电影里借一位老者之口直接表达了这次胜利的历史性意义。
回到电影,导演以上帝之手为电影名,一是他对偶像的缅怀与致敬,二是自己个人的成长经历与马拉多纳息息相关。索伦蒂诺曾向媒体坦言:“我觉得那真就是命运的安排。当时我才16岁,本该跟着父母一起去度假,但最终我还是决定要留下,因为我实在不想错过那不勒斯的比赛,那是我的主队。结果,我父母亲遇到了事故,不幸双双去世。所以说,是我对于足球的热情,确切地说,是我对于马拉多纳的热情,救了我一命。电影中也还原了这个桥段。
聊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到电影本身,看看金帧群友是怎么评价的吧!
1.过于私人化的影像
私人化是讨论里群友提到最多的一点,换言之,这是导演给自己的回忆录,而不是拍给观众看的,观影过程中很难与导演个人的经历建立共情。
@AlanX:相比于《罗马》,上帝之手更不容易共情
@啊柒:上帝之手不是我们的青春,我们的青春没有这样的经历。不是沉浸式的回忆,而是纯粹作为一个旁观者罢了
@Cardinal:同样是私人作品痛苦与荣耀里的情感是流淌出来的,而这么上帝之手却没有什么情感依附点
@詩意症與一百年:艺术是需要加工的,并不是越私人就是越好的,跟Amarcord没法比
@Aloysha:他一直以来的创作都极其偏好那种失意甚至是失败的人物,这部直接投射到他自己的身上,说实话,太自恋了
@wild life:差点以为在看欧洲杯往事,它讲了一个可能只有欧洲人能看的比较感同身受的东西
@王不冷:我之前看过一句分析日式青春片之所以受欢迎的话,观众会在观影过程中产生“我也曾这样,青春大概相似”的感觉,这部上帝之手则是恰好相反地投射了太多导演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在里面,缺少群体共鸣。
@凸凸凸噗:毫无疑问这次索伦蒂诺走得太保守了,无论是故事还是主题都是全方位的平庸,可能是太过拘泥于自身的成长经历,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进球帮助他逃过一劫即是他个人色彩的最佳印证,家乡的含义成为索伦蒂诺不忍触碰的伤痕,将这个故事放到那不勒斯以外的任何地方都不成立。
不过也有群友对这种私人化影像表达了赞美之情:
@王不冷:我还挺喜欢的,虽然没有太多共鸣,但总觉得也能在某些地方打动我。
@白色条纹:就像一部私人的回忆录,跟我个人经历有许多共鸣之处
@二十:打动我的是最后男主坐在火车上独自离去的场景,千帆过尽后还是选择了离去,不留恋,不怀念,带上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一刻,显得比较动人
@sel硒:整体来看这俨然是索伦蒂诺对青春期的重塑和反刍,但从片名到内容无疑都充斥着对马拉多纳的敬爱与“感恩”,却丝毫不影响其文本的回响,极其顺畅,滥觞于整体架空结构的去语境化情形之下,展现了比索伦蒂诺任何作品都温柔的、私人的一面;不假思索的那不勒斯夜景空镜头和留白没有丝毫突兀,反而致使影片更深入与融入进整个构造与少年的生活;
@红酒与谋杀:长期身处费里尼阴影之下的索伦蒂诺这次拍出了他的“那不勒斯风情画”,给出了最私人的表达。这里面有最珍贵的回忆,关于故乡、家庭、城市、电影、性启蒙、马拉多纳等记忆。任何时候当一个创作者愿意毫无掩饰的表露自己内心深处最柔软、最脆弱的那一面,并一层层剥开给观众看,这都是令人敬佩的,可能这也是一个作者导演一生中至少要面临一次的创作体验,坦诚的面对自己、面对观众,这样的创作生涯无论如何也都是完满的。
2.碎片化叙事
在这部电影中索伦蒂诺一改往日带领衰弱的意大利电影重返国际舞台的强烈使命感,取而代之的是极度私人化的表达,观影过程中就像在翻看导演的私人日记,这也使得电影在叙事上变得十分松散。
@花茶:影片前半段没有明确的线索,大多是一些家长里短,观影期间很容易分神。后半段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原有碎片,使得多线合一,男主也从旁观者转为叙述者,代入感逐渐增强。
@Cardinal:索伦蒂诺,一个想一出是一出的导演,一通乱麻乱七八糟情感悬浮。
@啊柒:从头到尾看起来拼凑感都很严重,但你又不能说他完全没讲清楚。个人觉得如果故事情节一看就给人感到拼凑感严重的电影不是一部好电影.
@麋鹿先生:感觉导演想讲的东西很多,少年的青春懵懂、性启蒙,亲情,足球,梦想(电影),但是没有一点是讲连贯了、讲透彻了比如看到父母死了,男主撕心裂肺,我在屏幕外面无动于衷,就很难共情……很多情节太碎了,太跳跃了。
@Grant王冠: 我觉得像是看流水账。。。就是风景好看。其他的一切(除了性)都很平淡...加上我预期的线索(足球和马拉多纳)部分不是这样的 就有点无感.
@sel硒:叙事没有一丝废肉赘笔,人物塑造不浮于脸谱,非常稳,观影过程好生舒服,到最后一幕的火车镜头,竟然在这夏天的、“欢乐”的那不勒斯悟出了这位少年难以言喻的忧伤和迷茫
总之,就我个人而言,对这种碎片化叙事还是能接受的。电影从生活中琐碎的对话入手,以极具人文关怀的态度和笔触道出了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保罗·索伦蒂诺真正想要揭示的是人生的无常与残忍。
3.独特的电影语言
索伦蒂诺电影镜头的视觉呈现效果,既源于绘画般的色彩搭配与构图设计,又源于通过运动镜头、长镜头实现的蒙太奇式镜头美学。这种视觉呈现效果又并非孤立于影片本身,而是契合影片环境氛围与整体主题基调,使常被忽略或割裂的构图也能为叙事起到辅助作用,这也是索伦蒂诺电影能以镜头美学著称的关键。但在《上帝之手》中他去掉了浮华的雕饰,收敛了张扬的炫技,就像他在采访里说的:“当你过度沉迷于自己的风格,你就会变得有些肤浅。我选择了一种更简化的风格,我以前并不特别喜欢,但我觉得是时候有些转变了。“所以相较于前作这部电影寡淡了不少。
关于电影的视听,金帧群友提到最多的是摄影,其次是电影原声,还有那不勒斯的美景。当然还有构图等等,考虑到篇幅问题这里不一一展开,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群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 Aloysha:老爷车从车流中驶出,挑中了小姨,进入凋敝的大宅,短短几分钟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小故事。车和房间都明显迥异于现实时空,很有灵气的开场。
@王不冷:比较喜欢开头关于那不勒斯这座城市的航拍远景和最后一个镜头离乡列车狭小车厢的对比,或许表达的是在小城里一切关于青春的种种,最后凝聚成一条通向罗马/未来的道路。
@Andy Yan:突如其来的变故在飞速的节奏剪辑和两个长镜头(移动+固定)表现出他的痛苦与悲伤,他的迷茫与恐慌在神情中可以体现出来,他似乎在寻找他的梦想,他似乎在寻找新的希望与爱情,他希望能像上帝之手般征服着全世界,当他坐在缓慢的火车前往未知的罗马,随身听再次响起。悲喜交加的情绪终可在观众内心彻底释放出来了.
@红酒与谋杀:几次配乐的出现都是一定程度的心理同步,恰到好处,且十分克制。
@克林特东木:所有与海有关的戏都处理得不错,让人能够进入那种热浪侵袭,欲望初生的氛围中,很明显导演对「温情」的感受要比「孤独」强烈许多,因此也使电影的可看性、大众性提升了不少。
4.影片内容的讨论
1.针对影片中一位导演对男主说教的桥段,群友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克林特东木:普遍评论是工具人+说教意味重
@Alanx: 感觉有一些总结升华的意义,但和前文联系太不紧密了
@赫兹:导演那段毒鸡汤的说教感觉有些掉价,男主暗恋女生那条线很刻意
@詩意症與一百年:导演对男主毒鸡汤的说教安插的非常生硬,毫无铺垫来这么一段,这个段落很能体现出他的“想一出是一出”,后半段只是各种很私人东西的随意堆砌。
@花茶: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天堂电影院,一个是想让男主出去,一个是让主角留下,最后的结果都是离开小镇。
@ Aloysha: 是男主真正站在未来分叉口的一次选择,是心血来潮还是从此下定决心走上电影之路
2.是什么促使男主离开了那不勒斯?
@Alanx: 男主应该在那不勒斯没有值得留念的东西了吧,所以要去追随自己的梦想了
@达远:他的心空了,父母没了,哥哥有了女朋友会就在那不勒斯,想去罗马拍电影.
@ Aloysha:那不勒斯没有能够启发他的东西,只有伤心的回忆。
@王不冷:130分钟都在回答男主为何离乡。
5.电影里一些意象的解读
小修士
索伦蒂诺不止一次在电影里展现”神迹",早在 《绝美之城》中,他就曾让濒死的老修女轻轻一吹,遮天蔽日的火烈鸟便振翅飞离罗马;《年轻气盛》中,又让在度假酒店沉默打坐的禅师突然如愿升空 ,而在《上帝之手》中他又安排了小修士这一角色出现在了影片的开头与结尾部分。
@Aloysha:神迹其实在我看来是对小姨的一种缅怀或者纪念,也许小修士不存在,但他相信小姨的话
@白色条纹:神迹是一种想象,因为这个故事是听说的。小修士更多混合了青春期的幻想,小姨屁股被抓那一下也是一种想象,加强了对小姨的幻想。最后第二次小修士出现,是因为那时候主角已经不需要依靠他物来支持自己了,他有了自己明确的目标,他没下车去向小修士许愿,反而是小修士抬头是幼时自己。
@二十:我觉得小修士是历经过绝望之人才能看见的神秘存在,他象征了生活里的一种新的希望,就像小姨看见小修士后终于怀上了小孩,男主在看见小修士之后也走向了自己期盼已久的未来
致敬阿玛柯德
早在电影上映前就有影迷称《上帝之手》是索伦蒂诺的《阿玛柯德》,为此我特意补了一下费里尼的经典之作。不难看出索伦蒂诺这部电影确实有大量向费里尼致敬的元素,无论是电影里的一些怪人和奇观化的场景,以及电影本身的多情节叙事都能感受出阿玛柯德的味道。有意思的是片中的角色还去参加了费里尼电影的试镜,足以看出导演的迷影情节 了。
@克林特东木:性启蒙片段其实也和《阿玛柯德》一脉相承,男主和代表欲望的非常规女性角色发生短暂的性,都是女方主动开始并主动结束,大家可以看一下费里尼那段感受一下,第一次性接触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时间和意想不到的人发生,那样短暂又那样宝贵,奇异。那个中东世界首富很明显是直接阿玛柯德了,少年时见到的奇观。最明显的就是中东世界首富和《阿玛柯德》了,身高差完全一致,其他的大致是丰满女人和伯爵夫人这些泛泛的元素。
橘子
@赫兹:就是开头家庭聚会男主的妈妈表演像马戏团小丑一样扔橘子,很熟练。后面她发现自己丈夫和情妇偷情的时候自己躲在房间里扔橘子感觉是一种用喜来修饰悲的情绪。
足球和马拉多纳
喜欢索伦蒂诺电影的朋友都知道,他的每部电影几乎都会有意无意的提到马拉多纳,在《年轻气盛》里他甚至请来了马拉多纳的特型演员来演绎这位足球巨星。《年轻气盛》里马拉多纳肥胖病态甚至要靠吸氧为生,不难让观众在脑海中自觉将球王年轻时的辉煌和晚年衰败形成对比,而这种形象的设定恰好契合了年轻气盛这一主题。而在《上帝之手》里马拉多纳和足球更是作为线索贯穿全片。
@Aloysha:马拉多纳其实就是影片回忆体的一部分吧,回忆牌两种打法,一种是公共记忆,一种是家庭录像,这片子两者皆有,从技法上来说挺成熟的。结尾那不勒斯夺冠那段拍的挺好的,从刚开始如此在意马拉多纳能否入驻那不勒斯到最后独自穿过夺冠游行,是真的把男主的孤独拍出来了,他所在意的皆是能让他忘记自己孤独事实的东西
@克林特东木:感觉足球是制造冲突和人物心理转换用的。我记忆很深刻的是他爸出轨被发现,然后接电话发现马拉多纳转会,三个男人在这种应该保持悲伤压抑的氛围里狂喜
@理易封:我感觉足球是个引子,因为马拉多纳去世,曾经是马拉多纳狂热粉丝的索伦蒂诺想怀念一下青年时期的偶像,但是提起偶像除了上帝之手之外,就是自己因为马拉多纳免于一死,但却永远和父母分离了,这是两层死亡之间的关联。上帝之手是一个双关,也寓意自己命运被上帝之手拨弄,所以到后来男主角做得决定都显得比较“想一出是一出”,但实际上早有端倪,只是到了必要时刻必然发生而已,这是回忆给人带来的错觉,并没有好的铺垫,好像一切都很偶然,因为回忆不会那么真切,总会丢掉一些又添油加醋一些,比如选择的职业不是自己的专业,比如选择的配偶不是自己欣赏的类型,我们会后悔,会夸大自己原本的想法,但实际上造成我们最终选择的都是必然,而非偶然。还有我记得他家的亲戚说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很重要之类的话,给男主角很深印象,因为阿根廷和英国在1982年打了马岛战争,1986年发生的上帝之手,算做一次复仇,因为马拉多纳对于那不勒斯来说,就是城市英雄,相比英格兰更支持阿根廷,所以这也是侧面反映那个年代的特点。但是90年世界杯不巧的是阿根廷和意大利决赛阶段相遇,马拉多纳还呼吁那不勒斯人支持阿根廷,阿根廷最后也淘汰了意大利,好像引起不小争议。
@花茶:马拉多纳在意甲最辉煌的时期就是在那不勒斯,他带领那不勒斯夺得了意甲的冠军,当马拉多纳离开后那不勒斯就没落了,实际上也代表对昔日荣光的怀念,对逝去的光阴一种感怀。
@故景丰:马拉多纳牛逼!
6.结语 :
总之,《上帝之手》是索伦蒂诺私人化的电影,喜欢和无感都很正常,但对于年过50的索伦蒂诺来说,职业生涯能有一部回望自己年少的作品,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我觉得我以后可能不会再拍一部这么亲密的电影了。这真的很难,用了20年的时间,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它。但这部电影给了我另一种风格,未来我也想继续探索。 ” 无论如何,上帝之手都是今年最值得一看的电影,目前电影已斩获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并将代表意大利角逐最佳国际影片,期待《上帝之手》能在来年的颁奖季上有所收获吧。
本期小影金帧《上帝之手》周观影活动圆满结束,感谢@故景丰 的组织和各位群友的分享,让我们一起期待下期吧!同时也预祝大家新年快乐!
感谢能在今年遇见小影金帧,也感谢电影,让生活看起来不至于太糟糕 。
(本文刊载于《环球银幕》2021年10月刊)
五十而知天命。造梦半生后,许多电影人都开始回溯生命中的平静与无常。53岁的费里尼捧出《阿玛柯德》,在里米尼的小镇之春中重新编织儿时的幻与真;57岁的阿方索·卡隆则将记忆去色,用一部《罗马》回望童年的幸福与跌宕。而刚过天命之年的保罗·索伦蒂诺,也悟到了年龄的象征意义。“也许我已经达到可以处理一个自传题材的年纪了。”他说,“无需躲在像教皇(《年轻的教宗》)或者捷普(《绝美之城》)这种人物后面,我可以直接面对这个故事。”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上帝之手》中,这位意大利导演重走故乡那不勒斯海边的小路,把少年心事摊开,一一尽数。
《上帝之手》以喃喃的私语讲述了一段旧事:1984年,坊间传言马拉多纳即将加盟意甲的那不勒斯队,而少年法贝托·希萨(菲利波·斯科蒂饰)也迎来了躁动的青春期。其乐融融的一家人里总有聊不完的趣事,性感惹火的小姨总是若有若无地在勾引谁,热爱恶作剧的父母争吵又和好……某天,这种看似“一切都好,只缺烦恼”的生活突然因为一场意外改变,成为了孤儿的法贝托不得不成熟起来,他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他想要拍电影,让这痛苦成为创作的源泉,一直流到无垠的大海中去。
《上帝之手》描绘了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南部的风情,阳光、碧浪、足球、电影,各种怀旧的文化符号和迷影情结遍布其中,在看似中产和享乐主义的表象背后,却包裹着一个残酷的“成长物语”:少年不得不离开父母的庇护,他甚至来不及和所依赖的一切好好道别。
索伦蒂诺坦言,这一切都是“上帝之手”的安排。16岁的他没有跟随父母一同去山间度假,而是选择留在那不勒斯看马拉多纳的比赛,却不想父母在别墅中因一氧化碳中毒身亡。他借片中葬礼的戏份,用宿命论的口吻和判词般的结构,把“马拉多纳—法贝托的幸存—上帝之手”三层文本精妙编排在一起,制造出了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索伦蒂诺不想为此粉饰他的经历,影片十分坦荡地展示着少男被荷尔蒙支配的大脑:马拉多纳作为足球巨星,承载着青春期男孩对男性气质的肯定与渴求;美艳又爱裸露的小姨,则在一大堆男性凝视的镜头里成为了主人公性幻想的客体,也成为了他创作的缪斯。然而,当法贝托的哥哥说,如果“睡到小姨”和“马拉多纳加盟那不勒斯”只能二选一时,法贝托选择了后者,这暗示着他对某种想象中男子气概本源的向往。在这种自然的内驱力下,影片显得是那么诚实而不油腻。《每日银幕》的影评人乔纳森·罗姆尼因此说到:“不加修饰的男性气质……常常是索伦蒂诺作品中令人生厌的部分。但片中呈现的亲密关系也产生了一种轻盈和温柔,这种感觉他新作中的调剂和补充。”
“轻盈”是事过境迁后面对人生无常的释怀,“温柔”则是回忆故人时的脸上的一抹微笑。绿茵场中令人折服的球王、游艇上不羁的浪子还有摄像机后不苟言笑的导演轮番登场,只是为这个“男孩成为男人”的仪式担当护法,而女人们才是真正给他指引方向的人。母亲教给他什么是责任,小姨教给他什么是欲望,而房东太太则用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床戏,让他知道什么是希望。索伦蒂诺用一种费里尼般的、极为冒犯的方法,把初体验的震撼带给银幕前的观众。从这里开始,他不再需要我们关注“事实”,他把法贝托还给了角色自己,让我们透过这个少年,再度体验成长中的那些震撼而难忘的时刻。
《上帝之手》在它平静甚至零散的叙事下,包含了如此多汹涌澎湃的情感。它既有真实的故事作底,又有虚构的情节作梁,二者一起构造一个完整的空间,足以容纳下人生在世的各种酸甜苦辣咸。所以当片尾响起Pino Daniele的经典老歌《Napule è》时,无人不动容:“那不勒斯是一千种色彩,那不勒斯是一千种恐惧,那不勒斯是一个缓缓响起的孩子的声音,因此你知道你不再孤单……”索伦蒂诺关于往事的一千种情绪,都埋在影像之中了。在看似絮絮不止的结尾里,他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永远有新的篇章在等着你,我们不必耽于过去,向前看,上帝之手会在背后将你轻轻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