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少数意见

少数意见  The Unfair

7人已评分
很差
2.0

主演:尹启相金玉彬柳海真李璟荣张光

类型:剧情导演:金成宰 状态:正片 年份:2015 地区:韩国 语言:韩语 豆瓣ID:23712710热度:756 ℃ 时间:2024-08-15 14:16:18

简介:详情  《少数意见》以孙雅兰作家的同名小说为背景,改编自2009年在韩国龙山发生的人命案。电影讲述了原本非自己所愿而做着律师工作的男主角,担任了被告朴宰浩的律师,他在反对改造开发的示威现场杀死了一名警察。男主人公用尽全力为被...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少数意见》以孙雅兰作家的同名小说为背景,改编自2009年在韩国龙山发生的人命案。电影讲述了原本非自己所愿而做着律师工作的男主角,担任了被告朴宰浩的律师,他在反对改造开发的示威现场杀死了一名警察。男主人公用尽全力为被告辩论,并试图揭开扑朔迷离的背后真相  尹继尚饰演的法院指定律师真元拥有冷静的个性和强烈的正义感,而刘海镇则饰演真元的前辈大石,本是专业离婚诉讼律师,却在精神和物质上都不遗余力地帮助尹继尚。金玉彬则饰演社会新闻部门的记者,也是一个有着强烈正义感的女性。李庆荣、张光、金义成、权海孝等金牌绿叶的加盟,以及小说原著本身也有书迷支持,该片可谓备受期待。
  • 头像
    woniu2048
    但从法律程序来说,法官没有采纳录音,在缺少确凿物证的情况下维持了判决是合理的。但影片故意隐去作案真相直到审判结束后再放出,显然是为了避免观众一开始就会产生被告的有罪立场,算不上大反转也会影响被告方的形象,而影片最后该有的道德拷问却在原检察官的“国家”之说下诡异地了断了,用韩式催泪发模糊了严肃的主题,用泪水屏蔽了庭审现场的怒吼,而这,是一种妥协,用现实手法在主观上让意见成为了少数。
  • 头像
    漫歌

    如果真的有公平,那一定是时间。

    在中国历史中可以读到很多充满哲思的小故事。

    比如让万民臣服的武王伐纣,随名垂千古,却还是败给了时间。

    少数意见

    除了时间之外,这世间再无公平之物,所以才有那么多追求公平的故事,比如这部《少数意见》。

    朋友推荐这部电影的时候,带着不可思议的态度:“韩国电影真敢拍。”

    熟悉韩国电影的影迷对这样的论调不以为然。

    其实很多中国观众在评价韩国电影的时候,都会说起很多电影之外的东西。

    看了很多韩国电影,大多数都很好看,但这和电影应该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无关。

    韩国电影的好看来源于国内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和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事件:

    第一:1998年,韩国废除了电影分级制度,一时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二:1999年,韩国电影人发起的“光头运动”,保护了本国电影。

    多年以来,韩国电影人一直处于抗争的状态,并达成了两条基本共识:

    第一:文化不能向经济和权威低头。

    第二:没有开放和自由的创作,就没有韩国电影的今天。

    回顾这几年广受好评的韩国电影《釜山行》、《小姐》、《哭声》、《辩护人》、《特工》等,可以看出韩国电影最大的特色——混搭。

    好莱坞模式+老港片叙事+本土文化

    简单来说就是外来文化本土化。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韩国电影也在不断塑造自己的气质:

    温情,但不世俗。

    冷峻,但不单调。

    在韩国电影中,复杂的政治背景、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是永不褪色的标志。

    电影工业的成熟意味着优质电影的数量会越来越多,但优质并不代表优秀。

    很多韩国电影也存在着明显得问题:过度煽情、过分黑化、题材丰富、风格单一。

    所以,在整个韩国电影界中,真正有自己风格的导演并不多。

    《少数意见》便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得电影。

    优点:题材惊艳,演技在线,煽情恰到好处。

    缺点:过分黑化,节奏拖沓,庭辩戏火候不够,缺乏张力,整部电影的讽刺力度不够。

    韩国电影中司法腐败的题材并不少见,所以要拍出新意并不容易。《少数意见》有一定的可看性,但远远达不到优秀电影的标准。

    结尾的一句话是亮点:国家吧,总会有人做出牺牲,也会有人做出奉献。”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我们看见的恐怕是更多的黑暗。

  • 头像
    toby
        学法律的,所以对此类电影都比较有兴趣,听了介绍就下来看了。但,真的很一般般,也有几个不符常理或者说是说不通的地方。
        首先,执法现场人死了,肯定找出凶手是第一要位。在戏中的这个案件来看,肯定是要先找出杀儿子的凶手才对,不然何谈自卫。但只有父亲说是警察杀的,到底是谁杀的,法庭一直没有查出来,而老师在追究父亲的责任,就有点缘木求鱼,不问缘起,只要结果的嫌疑,不符合一般的办案程序。
        再则,父亲在打死警察的时候,另外一位警察也在的,但前面根本没有提,只是在片尾说了原有,像是点题,实际上导致整个电影的失败:原来是导演故意不让我们知道真相,把重要情节故意不说,很有被戏弄的感觉。
        三是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青瓦台为什么要掩盖,全文都看完还是没有搞清楚,不明所以。还有国家赔偿案怎么样了也是云里雾里。
       
    另,不晓得是翻译问题还是社会制度问题,对于警察执法中有那么多黑社会成员参与,不能理解。
  • 头像
    川者

    如果把它当做韩剧《匹诺曹》中的一部分,其实也是可以的。影片由三部分组成:法律、舆论、政府。在这部《少数意见》中,舆论仅仅是修饰品,法律与政府的对攻才是主线。律师与检察官的对峙,背后实际上是公理与权柄的对峙。比起影片通过慢镜头拉起来的煽情,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影片结尾处通过两位死去儿子的父亲的独白,揭露出的正义背后的真相——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义,只有我们的正义感。

    <图片1>


    我记得柴静在她的《看见》这本书中写过一句话: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无底洞的那个底。

    当我站在主角的立场,一直随着剧情的延伸而习惯性地站在弱势的那一边,到影片最后,却狠狠地给了我一个巴掌。这是一个双方都犯了罪的案件,这是一个牵扯到政府与统治者的案件,我们作为民众习惯性地以弱势群体的目光来维护同为弱势群体的被害者,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向那个高高在上、被丑化恶化的权力者。他们当然是错的,但这不代表我们是对的。

    好在,最后,我依然看到了法律的尊严。这个案件的最终判决并没有反转,依然是国家战胜了个人。但是,至少,有像男主那样的律师那样,仅仅为真相而辩护的律师。这就是法律存在的意义。或许在我们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黑暗、灰色地带,即使最终那个检察官也没有伏法,但是,我始终相信,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这样一群不信服“国家就是在牺牲和奉献的基础上发展”这个道理的人的奋斗下,我们的社会运转也会一点一点地透明,我们社会的文明会一点一点地进步。

    <图片2>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我们不要忘了,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想要成为的,是维护正义的那一批人。
  • 头像
    koji
         结束前几分钟,还算是蛮套路的这类韩国电影。

          公权力侵害公民权益,并企图隐瞒事件。来自底层的平民律师和热血记者,不畏强权,奔走呼告,势要还原真相,追求公平与正义。还少不了以为原本只看重个人利益的律师,后来也被正义感召,投入抗争之中。

          但影片结束前有两幕场景。1.再现凶案现场,朴老汉击杀的是前去阻止同伴殴打朴新宇的警员;2.前检察官与镇元再会,一番对话交代,政府是故意通过检察官的自露马脚来将错误推到稍稍远离自己的地方。

          这两下,把这部电影向上拉了不少。

           三人组是一直笃定地相信他们伸张的就是正义。而事实上,他们判断的依旧主要是个人感觉,电影里面也没有交代太多取证、推理这类的过程。因此,本质上,我觉得和当下中国语境,下意识地将城管作为错误的一方,是无异的。结尾还原案件现场,还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点。尽管在他们的主张里,是警察而非黑社会是凶手这一点是正确的,但行凶者其实另有其人。事件的过程也远非他们的想象一般。如果如他们的愿望一样,那在为朴老汉谋得了一份有失偏颇正义的同时,也酿就了一件冤案。

           问题就是,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是不是方向没错就可以不择手段,不管过程了。诸如与证人的金钱交易、没有认真地判断案件(当然这不是律师要做的,但是作为自诩正义化身的律师与媒体人,或许就该另当别论了)、以及无意地制造了冤屈。

          可是不以一个第三方的角度来看,不从一个足够长远的视角来看,谁也不知道方向是对或错。因而,深深坚信自己代表正义而独行其是的时候,与施暴者有时会异曲同工。

          这并不是为公权力拆迁的行为,为公权力干涉司法洗白。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平民会认为透明公开,公正审判是正义的。而相对的,政府也会认为维护好本届政府形象,不失民心才是正义的。

          不过,影片一直没有解释这么一桩看起来稀松平常的拆迁事件究竟和青瓦台有什么关系,而且拉上了在野党也没有很强的舆论造势或者集会什么的。而且看的途中也疑惑,为什么这么重要的案件,检察官警察厅长会出如此多的疏漏。

          结尾处算是小小交代清楚了。检察官是为了政府安然度过危机而自露马脚,把焦点和关注尽可能转移。另谋高就的前检察官嘲讽小律师自以为是,自夸自己为国贡献,而小律师也是极其不屑地将扔掉对方的新名片。

           其实并没有什么人在追求真相,每个人都只是追求自己心里面的正义。青瓦台、检察官,不管是不是警察打死了朴新宇,情况怎么样,是哪个打死的,首先都是要维护政府的利益,保证继续执政。而律师三人组,也没有对真相过多地细究。一开始就认定真凶,一开始就有了不可动摇的主观判断。与其说,他们是在为老汉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毋宁说他们借这件事向公权力开了一枪,,警告他们以后行事的时候要更加谨慎,要更加注重普通民众的利益。

          不能说呼吁平权、公正就是对的。也不能说用尽手段保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证自己的政党集团正常运转就是错的。社会的发展,除了事件的当事人,没有人会太多地关注真相。这里面只是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角力场。不是律师就能让社会发展,也不是只要国家维持稳定就能发展。社会是在,一个个不同的群体的博弈里面向前进。而那些像拆迁一样的真相,要么被淡忘,要么被虚化成某个符号,有了迥异的意味。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