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谈善言杨偲泳欧锦棠麦家琪韦家雄陈健朗譚梓童何故陈曾宁
类型:爱情同性导演:吴咏珊杨潮凯 状态:正片 年份:2021 地区:香港 语言:粤语 豆瓣ID:30200089热度:230 ℃ 时间:2024-08-15 14:00:3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香港十多年來也沒一部女同志電影,《喜歡妳是妳》自然成為女同圈、電影圈的關注點,談善言多次飾演女同志角色,具備陰陽同體的元素。兩位導演Casting過二百人最後選擇了談善言與楊偲泳的組合,談的最大對手是陳漢娜,電影的選角坦白講是不錯的,有新鮮感、拍攝的濾光、柔光的處理使得電影青春怡人。電影有可惜的地方,先是拍攝用了兩年時間堆砌,據知拍了一些激情的素材、李詠藍為了買戒指而慳錢食熱狗的情節、亦有刪除了李芯悅與男友的相識片段、亦刪除了夢境的段落等等,影片變得支離破碎、片段化。
勿打沉年輕導演
部份支持LGBT的份子認為電影是父權、異性戀霸權、矮化女同志的情慾,網上有不少評論針對價值觀的討論演變成筆戰,看到有男性導演就說是異性戀植入,忽略了女性導演的角色,就是太不公平。這絕對不是創作者想見到的局面,事實上海外就有不少掌握到拍女同情慾電影的男性導演,性別不是原罪。更有些評論將兩位導演猛烈批評。新導演就是幼苗,特別是打滾多少年才圓夢,不應該一下子打沉,沒有人天生懂拍戲,不是一開始就驚為天人,再加上現在的導演出身不再是紅褲仔,第一部片就成為導演是一種壓力,幸運的是兩位導演都可以找到電影學院的老師幫忙,不恥下問,才有現在的版本。而不是是是旦旦自己解決事情,電影縱有不足但尚有誠意,老實講大部份人對導演的了解很皮毛,在創意媒體學院畢業後終於等到一個機會,應該為他們能圓夢而高興。坊間的評論人的評論大部份都沒有建設性,並不是想大家進步,觀眾也不是絕對的,評論也要有操守與道德,點出問題,禮貌討論,而不是帶著自己的性別身份投射作爭拗點。對楊潮凱與吳詠珊來說,他們也不過三十多歲,還有未來的路,可以做的是少些沒意義的批評,未來如何可持續發展才是大方向,要對人有希望的。
要食誠實豆沙包
坦言,在香港當前的影視創作下難以有女同志電影的出現,所以特別愛惜與關心這部電影的口碑與反響。儘管導演們也不希望標籤為同性戀電影,可是片尾卻有一段訪問,顯得虛偽,新導演在創作上亦有制肘,電影的成品未必是他們所希望呈現的,所以最初創作定位為青春電影,務求填補千禧年成長的記憶、書寫屬於八十後一代人的中學生活。在同性戀關係與成長之間,電影做不到平衡比重,結果故事側重在李詠藍的角度,包括她的性經驗、要找一個答案,在李芯悅的生命裡進進出出、甚至要找她圓夢,而她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目標、她的成長中彷如只有一段情,做什麼也被其左右。而現在版本的李芯悅在描寫上亦是蒼白無力,面對無從的人生,背負家庭與責任,她被迫低頭面對現實,走一條所謂正常的路。
同一時間台灣的《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也是一段舊戀人重逢的故事,女主角怡敏同樣選擇走正常的路,但最後選擇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直視情慾、找尋自我。《喜歡妳是妳》是不誠實的,正所謂有比較有傷害,芯悅走進婚姻的世界絕對不會快樂,她只會迷失自己,亦會傷害了丈夫的感情。在她的人生軌跡中一次又一次的妥協,沒法面對真正的自己。在電影中難掩一個迂腐的世界,電影創作上可以跳出框架、給予觀眾希望與快樂,很可惜做不到。看完電影後倒是思考了很多芯悅與詠藍之間的關係,導演與演員放出的片段與訪問大致補回刪剪的情節,重組她們之間的故事。
所謂青春片最初是想拍類似《流金歲月》描寫兩個女生在各自在向上流動的路的歧路,無論變成怎樣也是好朋友。在《喜歡妳是妳》上半部描寫了她們相愛、分手、懵懂而朦朧的感情關係,在中學後她們發生了什麼,有什麼轉變?對芯悅來說最大的改變是爸爸離世要擔起頭家,所以不能夠再任性讀電影系,要轉行。以兩個女生的性格來說,詠藍是幼稚、任性的、她的人生一直也很順暢,無牽無掛,而芯悅的青春在中學階段已完,她要投身社會供養弟妹,要找靠山。兩者來至的社會階層也有所分別,亦影響她們的選擇,可是電影在中學階段後選擇以她們兩度重逢而搞出大龍鳳,是失焦的,結果芯悅千夫所指,青春電影不一定拍愛情、而她們重逢亦稱不上是成長,她們的成長只不過是逃避與瑣碎的事情而已,刻畫得不深刻。而在細節上又似是疑非隱喻了責任與包袱,例如是芯悅戴上父親的手錶,又例如詠藍戴由中學一直戴的手錶。即使在細節上有所暗示,也不代表蒙混過關代表成長的部份。關注性行為、破處的隱喻、與男同學的內衣混洗只帶出了低俗的一面,亦難怪支持性別平權的人會大造文章。在拍電影時可能會給人誤解,即使《翠絲》(李駿碩導演)以姜皓文為跨性別人士也會予人獵奇、不舒服的感覺,在創作上是需要多一重考慮的,明顯兩位導演不太明白同志關係,亦不能夠完全責怪他們,他們只是添加了外人對同性戀的疑問,並沒有好好的消化與疏理她們的掙扎什麼,然後拋出莫名奇妙的對白,有些對白挺好笑與尷尬的。
電影裡零碎的剪接不是蒙太奇效果,而是不知何去何從的拼湊,想法看來是以電視劇的方式處理,最終拼湊而成。當更多的片段出現就能夠理解創作者的想法,什麼要加什麼要減,要盡量控制在某個時間,可以多放幾場而放棄質素。導演也是有所顧忌與平衡的,結果幾方面都要妥協,對電影發展不太健康,亦因而導致電影的定位模糊,同志不同志、愛情不愛情、青春不要臉。
現在的港式青春戲大多數停留在中年人回望青春、哀悼青春,如《哪一天我們會飛》、《王家欣》以四十路心態看中學階段的往事,這部就是三十歲以後的故事,但青春電影應該是什麼?六、七十年代的青春片都是寫年輕人墮落、同時也有活力與喜劇的粵語長片,八十年代有以運動為主題與開心少女組的青春片,千禧年後黃真真一套玩食屎的電影大行其道,陰公與羞恥的。青春片由說教味變成販賣肉體、販賣低俗的片種。在這個時勢的香港要拍青春片難上加難,當下學校與教改的衝擊,學生心裡的創傷與難言之隱。屬於時代的青春片是需要正能量與bonding的,告訴年輕人成年人在他們身邊,同時讓成年人也有所療癒與找出口。至少不是賣苦情戲、賣些事不關己、置身事外的電影。至少在《喜歡妳是妳》當中,兩個女生最需要的是理解與支持,但成人世界沒有真正給任何人空間,甚至視她們為不認真、玩玩下,認為她們會改變,結果誤人一世。芯悅、芯悅丈夫與詠藍全是輸家。
對校園制度的陰影
在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是校園的環境,成世人流流長總會遇上幾個教畜人渣。當兩位編導三十幾歲人拍校園片,呈現出來的是對校園生活的又驚又喜,喜見的是中學生應該談戀愛。只要不影響到學業就無問題,很多成年人一生最後悔的事是中學無拍拖經驗。然而有些中學卻打壓學生拍拖,拍拖見訓導是司空見慣的事。有些人會 發展地下情,但學校沒有秘密,誰人眉來眼去一定會知。然後有些同學被人估性取向,在戲中的保守校園並不是作大的,現實中有機構做調查發現香港的性教育不足,其中包含到對性傾向的教育,只懂用NO,用壓制的手段反對學生拍拖。在影片開頭李詠藍強調自己是填鴨式教育的出品,可能是一種控訴,假如在開放點的學校,非教會學校、非傳統名校根本不會太在意同性戀。迂腐的教育禍害了一對戀人,也將思想籠罩社會。
即使多年後學校仍然要搜書包、搜手機、現在的學校部份容許學生帶手機上學,但前題要鎖上,又有些要把手機放在校務處。在以往的年代對手機的敏感度與今日有所不同,儘管當時的電話落後得多。在這部片出現的老師都是呆板、不近人情、捧打鴛鴦的,除了開頭詠藍暗戀的男老師有近鏡與面目以外,其它老師都是無臉人、不就是一副八婆、高高在上的嚴師樣。一點人性化的理解也沒有,看來兩位導演對校園的印象是有陰影與恐懼、不安的。正因為這樣,當兩位女主角嘗試衝破枷鎖,豁出去激吻、拷問聖母像是有衝擊力與挑戰禁忌的。當多年後天主教教會驅趕同志出教會,這部電影對信仰的拷問留下了伏筆、同時有些片段亦留下了瑕想,如女性的接觸,在愛情世界的遺憾與缺失,李詠藍成為導演嘗試為故事繪上色彩,不需要再尋找答案了,答案一早已寫好。戲裡戲外的世界也是破碎,天長地久或曾經擁有都是注定的,這部電影留給世人的意義是除了兩個女生很美外,還有的是我們的社會在目前仍然擺脫不了刻板的標準與無知而衝口而出的話:對同性戀的嘲弄、取笑、口不對心。即使導演不想被定義為同志電影,這部電影本身的條件已經給予這種先入為主的取態,事實上可以大方接受的,不過怕被定義與會影響票房也可以理解的,這就是香港社會多年來的原地踏步,令人無語。同志電影早已是大勢所趨,香港的同志運動亦很需要電影帶出話題,默默鼓勵人站出來,推動社會發展,同時同志電影也需要願景的,所以《喜歡妳是妳》只是一小步而已。
许多香港电影中不乏同性元素,但是却少有真正的同志题材,女同题材便更少了,上一部女同题材的港片是什么呢?
我能够立即回忆起来的,是2004年的《蝴蝶》,再上一部是1997年的《自梳》,然后才恍然大悟,其实还有一部2016年《骨妹》。
因此,《喜欢你是你》是难得的。
然而,看过《喜欢你是你》之后,是失望的。
《喜欢你是你》的故事,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颇有些相似,学生时代的懵懂初恋和多年之后的久别重逢。不过,《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尚且还有戒严时代的背景,虽然没有讲好,却也试图对时代、对制度、对教育、对认同、对梦想做出了表达,《喜欢你是你》显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全然一副恋爱大过天。
可是,明明是一部爱情电影,爱情却不打动人,反倒是两位女主角各自的父女戏,寥寥几段却意外令人动容。
怪只怪,吴咏珊和杨潮凯,两位新人导演能力实在有限,导演技巧匮乏,电影审美亦差劲。于是,电影呈现出来,没完没了的配乐,糊一脸的柔光滤镜,以及碎片化的叙事和无处不在的旁白,都在不断扣分、不断提醒着我,他们没能力讲好一个故事。
客串出演的陈健朗,同为新人导演,虽然其处女作《手卷烟》也有诸多缺点,但是也足够秒杀了吴咏珊和杨潮凯了,或许他们是缺一个好监制吧,毕竟陈健朗有林家栋这位沉浮香港电影几十年的老炮为他兜底。
幸运的是,导演没有拖到演员的后腿,尤其是香港女同题材似乎总是容易激发出女演员的潜力,《自梳》的刘嘉玲、《蝴蝶》的田原、《骨妹》的廖子妤和余香凝,《喜欢你是你》的杨偲泳也可算作一位了,虽为女二号,却比女一号谈善言更生动松弛,眼中的爱意也更真切。
只可惜,杨偲泳错失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提名,希望她未来还能有更精彩的作品吧。
因《金都》而成名的黄绮琳导演,2012年的毕业短片《赤蜡角到天水围是我爱你最佳距离》,也说了一个差不多的故事,学生时代相爱、分手,人到中年再见,也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只专注于拍爱情,唯一的差别只是她拍的是一对男同志,而故事却被她讲分外动人。
黄绮琳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去讲述时过境迁,一个主动、执着、痴缠,一个被动、现实、逃避,彼此相爱的动人,不能相守的遗憾,有久别重逢,却没有破镜重圆,温柔中不乏残酷。
说一句近10年最好的香港同志短片,我觉得值得。
《喜欢你是你》中,谈善言和杨偲泳夜晚在家中看碟,虽无电视画面,作为背景音的台词中,亦能听出她们看的是《蓝宇》,偷摸的一把小致敬也是会让人突然心一紧,前端时间刚好考虑过要不要重温,斟酌一阵后放弃了,怕看了心又痛。
自从在抖音刷到过《喜欢你是你》的片段,一直想看完整版,终于前两天手机上搜索出来,连续两晚,把这部电影看了两次。每看一次,就会发现多一些细节,就会哭得更痛心。
我想很多人看完结局都会觉得很惋惜,大多数的观众是否都同情李咏蓝失去了她的最爱?其实,我更心痛的是李芯悦。看了两遍过后,发现了很多细节。其实我觉得,是李咏蓝一次又一次错失了李芯悦的爱,机会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弄丢了。
李芯悦小时候妈妈离开了,姐弟几人都是由爸爸抚养大,爸爸的负责和关爱,其实在李芯悦心里是留下了很大影响,可能也是最后她选择世俗婚姻,组建家庭的原因吧。对于母亲的离开,或许芯悦是不舍的,虽然未曾表达,但是她懵懂地爱上女生,也是渴望母爱的一种方式吧,她渴望女性的那种温柔,细腻的爱。所以在爸爸的葬礼上,对于妈妈没有走进去礼堂跟他们一起,她是从期待到失望。这也最后导致了芯悦对女生的爱,彻底失望了。
本电影是从李咏蓝的旁述,去展开她和芯悦高中,到后来的故事。简介说的是李咏蓝是被李芯悦影响,爱上了同性,最后又被抛弃。但其实,我觉得,是李咏蓝一次次地不懂李芯悦的爱,也一次次自己放开了。虽说李芯悦向李咏蓝表白,甚至两人开始一起的时候,芯悦或许也是没有想过未来的,她说:我不要将来啊,我觉得宜家就好好啦。我感受到,她是真的在爱,也很珍惜当时的爱。见了家长后,芯悦爸爸的一番话,她懂得爸爸的压力,懂得这个社会的残酷,所以她动摇了,她跟李咏蓝说算了。当李咏蓝追出去操场,主动吻她的时候,最后她决定当众回吻的,其实她心里已经做好了决定,只要李咏蓝的一句肯定,她就会双向奔赴,不管世俗。李咏蓝的悔过书,是第一次深深伤害了芯悦,也是第一次放开了芯悦勇敢的爱。可以感受到芯悦当时的痛,在电影最后的几个镜头中的一幕,是她一个人在空荡的课室哭得很伤心,她是多么绝望心爱的人会说出如此的话,她不要奖学金了,也辜负了爸爸的期望了,她只想要李咏蓝的爱,但是李咏蓝却怯了,背叛了。这肯定跟李咏蓝的家庭有很大关系,家庭条件好,父母也很宠爱她,一直被捧在手心,学习成绩也优秀,备受期望的优等生,没经历过什么风雨,自然承受不住这异样的压力。
她其实一直真的长不大,李芯悦比她还懂自己吧,婚礼前一天,试婚纱的时候说的这句话,是因为李咏蓝确实从外到内,都真的不够成熟,在二人分开后的一次偶然相遇。泳池边畅聊得知,李芯悦跟男生一起了,她也是一直只管追问:拖手?kiss?做爱?她忽视了李芯悦的幸福。就在婚礼仪式前夕,她也还是像孩子一样去追问:你觉得我们高中时候的,是不是爱情?其实我觉得李芯悦不是因为工作人员因时间催促而不回答,或许她是诧异,难道在李咏蓝的心里,真的感受不到自己的爱吗?从开始的试探,到表白,到亲吻,到二人教堂的头纱婚礼,然后操场的回吻,再到芯悦爸爸去世,她第一个打出的电话,还有在浴室的“30岁前如果都是一个人的话,就结婚”的话,李咏蓝都视而不见的吗?李咏蓝问:你是不是故意30岁前结婚的?李芯悦答:如果我说是,你信吗?其实我信的,信的不是她在捉弄李咏蓝,而是我觉得其实芯悦一直记得和咏蓝的约定,但是期间的几年,生活的压力,社会的阅历种种,估计她真的又要把她们之间的爱藏起来了,她怕过了30岁之后李咏蓝突然的出现会让她又动摇,所以她真的是故意赶在30岁前结婚吧。
我不知道这个电影的导演,或者编剧,是不是有同样的经历。我也不是内行人,我不懂得表演是纯熟还是生涩,但是我觉得杨偲泳,真的是把李芯悦对李咏蓝的爱演绎得很好,从来没有在她面前说爱,但是眼神里,细节里,都是爱。如果当芯悦爸爸去世的时候,李咏蓝可以成熟处理,不是急于复合,而是理解芯悦的所有压力,一直陪在她身边,陪她渡过艰难的日子,而不是真的那么“听话”不再主动联系,那么结局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当芯悦再也不掩饰痛哭的时候,她说出害怕,其实她真的是渴望陪伴的,她,不想再自己一个了。虽然李芯悦没有亲口回答李咏蓝的问题,但是当她们一起走出去的时候,李咏蓝问:点解要搵我做伴娘?李芯悦反问:咁你点解答应?李咏蓝说不想失去她这个朋友的时候,李芯悦说:因为其实我只有你一个朋友,对于芯悦来说,被妈妈抛弃,不愿跟别人表达真我,李咏蓝是她可以毫无掩饰,毫无保留的朋友,也是她心里一直唯一爱着的“朋友”,“我是你的一个选择,而你却是我的唯一所爱”。说完,芯悦主动紧扣着咏蓝的手,最后一次,十指紧扣。李咏蓝让芯悦答应:一定要幸福啊,但是芯悦没有回答,只是微笑着,但是这个笑容,不代表她真的是因为和新郎结婚而感到幸福吧,她看着新郎,别人的眼神和笑容,跟她看着李咏蓝的,真的不一样。其实走上礼台前,芯悦紧紧抱着咏蓝,为她戴上了咏蓝送她的戒指,那时候的咏蓝估计才发现,芯悦其实是爱她的,这个小举动,是她们两人的仪式,李芯悦深知李咏蓝是一个大不透的孩子,所以在她面前从来不轻易表露她的难过,没有亲口说过爱,或许也是怕李咏蓝觉得她的爱有负担吧,她一直选择在心里默默地爱着咏蓝。所以镜头最后一幕:在李咏蓝睡着的时候,李芯悦幸福地在她耳边轻轻地说:我爱你。芯悦紧抱咏蓝的时候,是不舍,是无可奈何,是难过,但是在面对咏蓝的时候,都是一脸笑容。
李咏蓝明白得太晚了,只能在芯悦宣读誓词前,对着她轻轻说一句:我愿意来回应。或者结局,是李咏蓝在告别着她自己的幼稚,懵懂,和对李芯悦的爱。而李芯悦是默默地在告白:其实李咏蓝,一直都是我的最爱。作为一个LES,对于同性的电影,是很有共鸣的。而这部电影我共鸣最多的,不是作为T,被一次次抛弃的痛,令我真正痛心的,是李咏蓝不懂珍惜李芯悦的爱,而导致最终的错过。也是对这个社会现实的无奈,并不是相爱,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李芯悦早早懂得的道理,她的职业——会计,也代表了她也是在权衡过利弊后,才选择跟男生结婚的吧。
仅以此来表达我对《喜欢你是你》的观后感,推荐大家也去看看,相爱很难,相守更难。特别是同性的爱,世俗的眼光,各方面的压力,要勇于爱,表达爱,也要好好地守住爱,不要让你心爱的人,一次次伤心绝望过后,离你而去。愿各位,有情人终成眷属。
** 转自FB某不知名影评人
留意到這是香港少有的同性題材電影,所以毫不猶豫就買票入場。今時今日還堅持拍攝港產片本身就需要一定勇氣,同樣作為電影工作者自然要捧場。
然而看完之後我卻覺得大失所望,也許是心中的期待值較高,所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有人覺得我酸葡萄心態,那就是你們對。)
-
首先,故事線平鋪直敘。
作為一部標準的90分鐘電影,沒有基本的起承轉合,對每一個事件平鋪直敘,並沒有看出每個事件之間有什麼太大的聯繫或者相互之間的影響。
也許有人會說,不要拿荷李活商業片標準來衡量香港文藝片,那麼我想說,所有的故事基本上都會有一些很基本的轉折點,我們稱Plot point。每一個plot point都是主角進行的一次又一次的選擇,這在劇作上應該是很基本的事情。然而在「喜歡你是你」中,我覺得這並沒有做得很好。雖然的確看得到導演埋了伏筆,可是這些伏筆並不是影響主線劇情,而是一些支線劇情,對故事的影響極小。
另外,故事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拍攝主角之間接吻和親密,雖然我並不能理解這幾場親密戲為什麼需要花這麼長時間去拍攝她們接吻,因為在這些scene我沒看到有什麼明顯的不同,導演玩鏡頭也很明顯,比如在兩人雨中接吻,不斷的旋轉鏡頭就可以證明導演似乎很希望透過這種鏡頭語言把故事的情緒帶起來。
其次,人物平面,全員戀愛腦。
雖然青春期之中的少年少女戀愛腦好正常,但是角色的成長並不明顯。兩個主角似乎前後都沒有明顯的改變,甚至在服化道方面都沒有突出角色心境的變化。
可能有人說,難道人一定要有改變嗎?為什麼不能從一而終?她就是愛Sylvia啊!
說這句話的人,除非你沒有工作,或者你還是中學生,否則你敢保證現在的你和初中時期高中時期的你就完全相同?哪怕在愛的是同一人的情況下,在社會浸淫之後人類的心境是會改變的,但是李詠藍的愛情觀似乎永遠都是「我想和你在一起」,而到了最後仍在執著於「你愛不愛我」「我們之間是不是愛情」。而Sylvia,她的角色更是有點莫名其妙,她的家庭情況似乎一直都不好,那麼兩個人討論的未來什麼的,她其實一開始就應該更成熟。如果說李詠藍她是溫室裡的花朵不知道世間險惡,Sylvia就應該是早熟的少女。她應該很清楚她父親的難處。如果她一開始就知道家裡困難,她不會選擇還去做「拍電影」的夢,而是把內心的夢隱藏起來,李詠藍的愛可以是慢慢救贖她的光。有人說,可能一開始不懂事,她之後就懂事了。
如果這樣,那麼我想知道Sylvia她真正成長的地方在哪個時候。目前來說比較明確的plot我只看到三個:1,見校長;2,讀檢討;3,Sylvia爸爸死亡。
如果在1,Sylvia的性格應該不會再和李詠藍有任何一點點的瓜葛,甚至一開始不會,之後可能李詠藍一直找她,她才軟下心來。
如果2,那麼她的成熟就不是父親帶給她的,邏輯無法自洽。
如果3,會不會有點太晚?作為一個有兩個弟弟妹妹的姊姊,父親一個人照顧三姊弟,本身最大的那位就應該成長,而不是在這個時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要成長起來了。
還有很多地方,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如果要對比,同樣是家庭情況的不同帶來的隔閡,我反而覺得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做得比這個好很多。
除此之外,父母的表現就是很典型的父母的表現,幾乎所有東西都是靠著台詞來表達。我們常說visual story telling,但是在這部電影裡我覺得這方面也是欠缺。
最後,故事主題不明顯。
故事講述李詠藍想證明這段情是愛情,或者她想知道這算不算愛情,畢竟在她的認知裡這算是愛。
可是這充其量只是一個logline,但是導演真正想探討的是什麼呢?是在天主教學校這樣一個存天理滅人欲的高壓環境下卑微渺小的愛情嗎?還是說高中時期的青澀愛戀會永遠地成為最美好的一段回憶呢?
如果說這是同一件事,兩個人腦海裡不同的認知導致對事件產生的不同的效果,那麼就應該是李詠藍和Sylvia都是不同的認知不是嗎?甚至有可能是Sylvia從頭到尾都沒喜歡過她,根本就是玩她,但是到最後Sylvia卻在最後一刻發現其實自己早已經喜歡了她。那如果這樣,是不是應該有兩個人現在和過去的穿插,看得出兩個人前後對比,甚至可以刪除部分的一些支線,比如大學男同學離開的時候在車裡哭(我真的不明白這一幕對整體故事推進有什麼意義)。
Conclusion
綜上所述,導演是有自己的想法,可是她的想法太過凌亂,似乎並沒有一個綜合起來想說明的主題,人物也很扁平,導演在製作下一部作品的時候是否應該深層地考慮一下,甚至可以去寫寫Character bio以及Director Statement來清晰一下自己所想?時間篇幅有限,並不足以讓我寫出一些成功的lgbt電影和這部電影的對比。之後有時間會考慮寫出來。
*以上僅個人觀點
我没有去求证本片是否改编自导演的亲身经历,但看到她的发型和李咏蓝差不多,那我就默认了吧。
很多人肯定觉得这俩人在作死,为什么不能忍到毕业呢?为什么非要闹到众人皆知呢?香港和内地的孩子成长环境不同,这一点我稍微想想还是可以理解的。在她们之前肯定已经有不少情侣被发现了。学校不会劝退,家长不会打断腿,同学不会(大面积)歧视,那中二一点又如何呢?反而是我们脑子里永远有一根弦在衡量是否值得出柜,哪怕走出学校参加工作,甚至是经济独立了,出柜同样是一件困难的事。
李芯悦生日那天说自己可能只是李咏蓝生命中的一个配角,那时镜头正好对准了李咏蓝。此处暗示了李咏蓝才是真正的配角。
但并不是这样的。李咏蓝在得到了一个“爱过”的肯定答复后,她可以继续往前走了,而李芯悦却是陷入泥沼。她选择和男人结婚并不是一个突然的决定,从她以前的逃避和家庭结构、经济状况来看,结婚对她来说是牺牲自己换取利益的最直接办法。
“配角”这一说还得再反转一次,李芯悦的确是李咏蓝人生中的配角。
东亚女同的悲情根源于feminist issue,如果一个女人不以自己为本位,她都不爱自己,怎么会有爱另一个女人的勇气呢。一段关系里最重要的是尊重、信任和爱,爱情或友情都只是title。你就好比两个约定好了一起在大城市长期租房的女性好友,一个迫于社会和家庭压力突然跑去结婚了,另一位单女同样会受伤害。单女因各种原因被驱赶进家庭,给男的做免费保姆、免费代孕,最后还会被人说:新郎好可怜。李芯悦对得起新郎,对得起弟弟妹妹,对得起死去的父亲,唯独对不起她自己。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女人很少选择和女人抱团,社会也百般阻挠女人抱团。女同群体直接影响了婚育率,动摇了男权的根基,所以她们最受排挤。对女同的污名化从严格审查、语言侮辱、封禁各个方面入手,然后他们再把单女打成女同,把所有不服从的女人都打成女同。女同俨然成为了一种有力的政治身份。不管对性取向有怎样的理解,我希望每个被“骂”成女同的女性都为之骄傲,因为他们害怕你。
看了太多类似的情节,我已经厌倦了电影对现实的浪漫化。
如果是我,我会和妈妈一起去国外。
白狐情缘
真爱百分百(国语版)
朝鲜魔术师
跟随旋律
本命年
舞力对决2
影片讲述了县剧团的小名角彩云到上海寻找“明星...
播放指数:813℃
香港十多年來也沒一部女同志電影,《喜歡妳是妳》自然成為女同圈、電影圈的關注點,談善言多次飾演女同志角色,具備陰陽同體的元素。兩位導演Casting過二百人最後選擇了談善言與楊偲泳的組合,談的最大對手是陳漢娜,電影的選角坦白講是不錯的,有新鮮感、拍攝的濾光、柔光的處理使得電影青春怡人。電影有可惜的地方,先是拍攝用了兩年時間堆砌,據知拍了一些激情的素材、李詠藍為了買戒指而慳錢食熱狗的情節、亦有刪除了李芯悅與男友的相識片段、亦刪除了夢境的段落等等,影片變得支離破碎、片段化。
勿打沉年輕導演
部份支持LGBT的份子認為電影是父權、異性戀霸權、矮化女同志的情慾,網上有不少評論針對價值觀的討論演變成筆戰,看到有男性導演就說是異性戀植入,忽略了女性導演的角色,就是太不公平。這絕對不是創作者想見到的局面,事實上海外就有不少掌握到拍女同情慾電影的男性導演,性別不是原罪。更有些評論將兩位導演猛烈批評。新導演就是幼苗,特別是打滾多少年才圓夢,不應該一下子打沉,沒有人天生懂拍戲,不是一開始就驚為天人,再加上現在的導演出身不再是紅褲仔,第一部片就成為導演是一種壓力,幸運的是兩位導演都可以找到電影學院的老師幫忙,不恥下問,才有現在的版本。而不是是是旦旦自己解決事情,電影縱有不足但尚有誠意,老實講大部份人對導演的了解很皮毛,在創意媒體學院畢業後終於等到一個機會,應該為他們能圓夢而高興。坊間的評論人的評論大部份都沒有建設性,並不是想大家進步,觀眾也不是絕對的,評論也要有操守與道德,點出問題,禮貌討論,而不是帶著自己的性別身份投射作爭拗點。對楊潮凱與吳詠珊來說,他們也不過三十多歲,還有未來的路,可以做的是少些沒意義的批評,未來如何可持續發展才是大方向,要對人有希望的。
要食誠實豆沙包
坦言,在香港當前的影視創作下難以有女同志電影的出現,所以特別愛惜與關心這部電影的口碑與反響。儘管導演們也不希望標籤為同性戀電影,可是片尾卻有一段訪問,顯得虛偽,新導演在創作上亦有制肘,電影的成品未必是他們所希望呈現的,所以最初創作定位為青春電影,務求填補千禧年成長的記憶、書寫屬於八十後一代人的中學生活。在同性戀關係與成長之間,電影做不到平衡比重,結果故事側重在李詠藍的角度,包括她的性經驗、要找一個答案,在李芯悅的生命裡進進出出、甚至要找她圓夢,而她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目標、她的成長中彷如只有一段情,做什麼也被其左右。而現在版本的李芯悅在描寫上亦是蒼白無力,面對無從的人生,背負家庭與責任,她被迫低頭面對現實,走一條所謂正常的路。
同一時間台灣的《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也是一段舊戀人重逢的故事,女主角怡敏同樣選擇走正常的路,但最後選擇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直視情慾、找尋自我。《喜歡妳是妳》是不誠實的,正所謂有比較有傷害,芯悅走進婚姻的世界絕對不會快樂,她只會迷失自己,亦會傷害了丈夫的感情。在她的人生軌跡中一次又一次的妥協,沒法面對真正的自己。在電影中難掩一個迂腐的世界,電影創作上可以跳出框架、給予觀眾希望與快樂,很可惜做不到。看完電影後倒是思考了很多芯悅與詠藍之間的關係,導演與演員放出的片段與訪問大致補回刪剪的情節,重組她們之間的故事。
所謂青春片最初是想拍類似《流金歲月》描寫兩個女生在各自在向上流動的路的歧路,無論變成怎樣也是好朋友。在《喜歡妳是妳》上半部描寫了她們相愛、分手、懵懂而朦朧的感情關係,在中學後她們發生了什麼,有什麼轉變?對芯悅來說最大的改變是爸爸離世要擔起頭家,所以不能夠再任性讀電影系,要轉行。以兩個女生的性格來說,詠藍是幼稚、任性的、她的人生一直也很順暢,無牽無掛,而芯悅的青春在中學階段已完,她要投身社會供養弟妹,要找靠山。兩者來至的社會階層也有所分別,亦影響她們的選擇,可是電影在中學階段後選擇以她們兩度重逢而搞出大龍鳳,是失焦的,結果芯悅千夫所指,青春電影不一定拍愛情、而她們重逢亦稱不上是成長,她們的成長只不過是逃避與瑣碎的事情而已,刻畫得不深刻。而在細節上又似是疑非隱喻了責任與包袱,例如是芯悅戴上父親的手錶,又例如詠藍戴由中學一直戴的手錶。即使在細節上有所暗示,也不代表蒙混過關代表成長的部份。關注性行為、破處的隱喻、與男同學的內衣混洗只帶出了低俗的一面,亦難怪支持性別平權的人會大造文章。在拍電影時可能會給人誤解,即使《翠絲》(李駿碩導演)以姜皓文為跨性別人士也會予人獵奇、不舒服的感覺,在創作上是需要多一重考慮的,明顯兩位導演不太明白同志關係,亦不能夠完全責怪他們,他們只是添加了外人對同性戀的疑問,並沒有好好的消化與疏理她們的掙扎什麼,然後拋出莫名奇妙的對白,有些對白挺好笑與尷尬的。
電影裡零碎的剪接不是蒙太奇效果,而是不知何去何從的拼湊,想法看來是以電視劇的方式處理,最終拼湊而成。當更多的片段出現就能夠理解創作者的想法,什麼要加什麼要減,要盡量控制在某個時間,可以多放幾場而放棄質素。導演也是有所顧忌與平衡的,結果幾方面都要妥協,對電影發展不太健康,亦因而導致電影的定位模糊,同志不同志、愛情不愛情、青春不要臉。
現在的港式青春戲大多數停留在中年人回望青春、哀悼青春,如《哪一天我們會飛》、《王家欣》以四十路心態看中學階段的往事,這部就是三十歲以後的故事,但青春電影應該是什麼?六、七十年代的青春片都是寫年輕人墮落、同時也有活力與喜劇的粵語長片,八十年代有以運動為主題與開心少女組的青春片,千禧年後黃真真一套玩食屎的電影大行其道,陰公與羞恥的。青春片由說教味變成販賣肉體、販賣低俗的片種。在這個時勢的香港要拍青春片難上加難,當下學校與教改的衝擊,學生心裡的創傷與難言之隱。屬於時代的青春片是需要正能量與bonding的,告訴年輕人成年人在他們身邊,同時讓成年人也有所療癒與找出口。至少不是賣苦情戲、賣些事不關己、置身事外的電影。至少在《喜歡妳是妳》當中,兩個女生最需要的是理解與支持,但成人世界沒有真正給任何人空間,甚至視她們為不認真、玩玩下,認為她們會改變,結果誤人一世。芯悅、芯悅丈夫與詠藍全是輸家。
對校園制度的陰影
在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是校園的環境,成世人流流長總會遇上幾個教畜人渣。當兩位編導三十幾歲人拍校園片,呈現出來的是對校園生活的又驚又喜,喜見的是中學生應該談戀愛。只要不影響到學業就無問題,很多成年人一生最後悔的事是中學無拍拖經驗。然而有些中學卻打壓學生拍拖,拍拖見訓導是司空見慣的事。有些人會 發展地下情,但學校沒有秘密,誰人眉來眼去一定會知。然後有些同學被人估性取向,在戲中的保守校園並不是作大的,現實中有機構做調查發現香港的性教育不足,其中包含到對性傾向的教育,只懂用NO,用壓制的手段反對學生拍拖。在影片開頭李詠藍強調自己是填鴨式教育的出品,可能是一種控訴,假如在開放點的學校,非教會學校、非傳統名校根本不會太在意同性戀。迂腐的教育禍害了一對戀人,也將思想籠罩社會。
即使多年後學校仍然要搜書包、搜手機、現在的學校部份容許學生帶手機上學,但前題要鎖上,又有些要把手機放在校務處。在以往的年代對手機的敏感度與今日有所不同,儘管當時的電話落後得多。在這部片出現的老師都是呆板、不近人情、捧打鴛鴦的,除了開頭詠藍暗戀的男老師有近鏡與面目以外,其它老師都是無臉人、不就是一副八婆、高高在上的嚴師樣。一點人性化的理解也沒有,看來兩位導演對校園的印象是有陰影與恐懼、不安的。正因為這樣,當兩位女主角嘗試衝破枷鎖,豁出去激吻、拷問聖母像是有衝擊力與挑戰禁忌的。當多年後天主教教會驅趕同志出教會,這部電影對信仰的拷問留下了伏筆、同時有些片段亦留下了瑕想,如女性的接觸,在愛情世界的遺憾與缺失,李詠藍成為導演嘗試為故事繪上色彩,不需要再尋找答案了,答案一早已寫好。戲裡戲外的世界也是破碎,天長地久或曾經擁有都是注定的,這部電影留給世人的意義是除了兩個女生很美外,還有的是我們的社會在目前仍然擺脫不了刻板的標準與無知而衝口而出的話:對同性戀的嘲弄、取笑、口不對心。即使導演不想被定義為同志電影,這部電影本身的條件已經給予這種先入為主的取態,事實上可以大方接受的,不過怕被定義與會影響票房也可以理解的,這就是香港社會多年來的原地踏步,令人無語。同志電影早已是大勢所趨,香港的同志運動亦很需要電影帶出話題,默默鼓勵人站出來,推動社會發展,同時同志電影也需要願景的,所以《喜歡妳是妳》只是一小步而已。
许多香港电影中不乏同性元素,但是却少有真正的同志题材,女同题材便更少了,上一部女同题材的港片是什么呢?
我能够立即回忆起来的,是2004年的《蝴蝶》,再上一部是1997年的《自梳》,然后才恍然大悟,其实还有一部2016年《骨妹》。
因此,《喜欢你是你》是难得的。
然而,看过《喜欢你是你》之后,是失望的。
《喜欢你是你》的故事,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颇有些相似,学生时代的懵懂初恋和多年之后的久别重逢。不过,《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尚且还有戒严时代的背景,虽然没有讲好,却也试图对时代、对制度、对教育、对认同、对梦想做出了表达,《喜欢你是你》显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全然一副恋爱大过天。
可是,明明是一部爱情电影,爱情却不打动人,反倒是两位女主角各自的父女戏,寥寥几段却意外令人动容。
怪只怪,吴咏珊和杨潮凯,两位新人导演能力实在有限,导演技巧匮乏,电影审美亦差劲。于是,电影呈现出来,没完没了的配乐,糊一脸的柔光滤镜,以及碎片化的叙事和无处不在的旁白,都在不断扣分、不断提醒着我,他们没能力讲好一个故事。
客串出演的陈健朗,同为新人导演,虽然其处女作《手卷烟》也有诸多缺点,但是也足够秒杀了吴咏珊和杨潮凯了,或许他们是缺一个好监制吧,毕竟陈健朗有林家栋这位沉浮香港电影几十年的老炮为他兜底。
幸运的是,导演没有拖到演员的后腿,尤其是香港女同题材似乎总是容易激发出女演员的潜力,《自梳》的刘嘉玲、《蝴蝶》的田原、《骨妹》的廖子妤和余香凝,《喜欢你是你》的杨偲泳也可算作一位了,虽为女二号,却比女一号谈善言更生动松弛,眼中的爱意也更真切。
只可惜,杨偲泳错失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提名,希望她未来还能有更精彩的作品吧。
因《金都》而成名的黄绮琳导演,2012年的毕业短片《赤蜡角到天水围是我爱你最佳距离》,也说了一个差不多的故事,学生时代相爱、分手,人到中年再见,也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只专注于拍爱情,唯一的差别只是她拍的是一对男同志,而故事却被她讲分外动人。
黄绮琳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去讲述时过境迁,一个主动、执着、痴缠,一个被动、现实、逃避,彼此相爱的动人,不能相守的遗憾,有久别重逢,却没有破镜重圆,温柔中不乏残酷。
说一句近10年最好的香港同志短片,我觉得值得。
《喜欢你是你》中,谈善言和杨偲泳夜晚在家中看碟,虽无电视画面,作为背景音的台词中,亦能听出她们看的是《蓝宇》,偷摸的一把小致敬也是会让人突然心一紧,前端时间刚好考虑过要不要重温,斟酌一阵后放弃了,怕看了心又痛。
自从在抖音刷到过《喜欢你是你》的片段,一直想看完整版,终于前两天手机上搜索出来,连续两晚,把这部电影看了两次。每看一次,就会发现多一些细节,就会哭得更痛心。
我想很多人看完结局都会觉得很惋惜,大多数的观众是否都同情李咏蓝失去了她的最爱?其实,我更心痛的是李芯悦。看了两遍过后,发现了很多细节。其实我觉得,是李咏蓝一次又一次错失了李芯悦的爱,机会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弄丢了。
李芯悦小时候妈妈离开了,姐弟几人都是由爸爸抚养大,爸爸的负责和关爱,其实在李芯悦心里是留下了很大影响,可能也是最后她选择世俗婚姻,组建家庭的原因吧。对于母亲的离开,或许芯悦是不舍的,虽然未曾表达,但是她懵懂地爱上女生,也是渴望母爱的一种方式吧,她渴望女性的那种温柔,细腻的爱。所以在爸爸的葬礼上,对于妈妈没有走进去礼堂跟他们一起,她是从期待到失望。这也最后导致了芯悦对女生的爱,彻底失望了。
本电影是从李咏蓝的旁述,去展开她和芯悦高中,到后来的故事。简介说的是李咏蓝是被李芯悦影响,爱上了同性,最后又被抛弃。但其实,我觉得,是李咏蓝一次次地不懂李芯悦的爱,也一次次自己放开了。虽说李芯悦向李咏蓝表白,甚至两人开始一起的时候,芯悦或许也是没有想过未来的,她说:我不要将来啊,我觉得宜家就好好啦。我感受到,她是真的在爱,也很珍惜当时的爱。见了家长后,芯悦爸爸的一番话,她懂得爸爸的压力,懂得这个社会的残酷,所以她动摇了,她跟李咏蓝说算了。当李咏蓝追出去操场,主动吻她的时候,最后她决定当众回吻的,其实她心里已经做好了决定,只要李咏蓝的一句肯定,她就会双向奔赴,不管世俗。李咏蓝的悔过书,是第一次深深伤害了芯悦,也是第一次放开了芯悦勇敢的爱。可以感受到芯悦当时的痛,在电影最后的几个镜头中的一幕,是她一个人在空荡的课室哭得很伤心,她是多么绝望心爱的人会说出如此的话,她不要奖学金了,也辜负了爸爸的期望了,她只想要李咏蓝的爱,但是李咏蓝却怯了,背叛了。这肯定跟李咏蓝的家庭有很大关系,家庭条件好,父母也很宠爱她,一直被捧在手心,学习成绩也优秀,备受期望的优等生,没经历过什么风雨,自然承受不住这异样的压力。
她其实一直真的长不大,李芯悦比她还懂自己吧,婚礼前一天,试婚纱的时候说的这句话,是因为李咏蓝确实从外到内,都真的不够成熟,在二人分开后的一次偶然相遇。泳池边畅聊得知,李芯悦跟男生一起了,她也是一直只管追问:拖手?kiss?做爱?她忽视了李芯悦的幸福。就在婚礼仪式前夕,她也还是像孩子一样去追问:你觉得我们高中时候的,是不是爱情?其实我觉得李芯悦不是因为工作人员因时间催促而不回答,或许她是诧异,难道在李咏蓝的心里,真的感受不到自己的爱吗?从开始的试探,到表白,到亲吻,到二人教堂的头纱婚礼,然后操场的回吻,再到芯悦爸爸去世,她第一个打出的电话,还有在浴室的“30岁前如果都是一个人的话,就结婚”的话,李咏蓝都视而不见的吗?李咏蓝问:你是不是故意30岁前结婚的?李芯悦答:如果我说是,你信吗?其实我信的,信的不是她在捉弄李咏蓝,而是我觉得其实芯悦一直记得和咏蓝的约定,但是期间的几年,生活的压力,社会的阅历种种,估计她真的又要把她们之间的爱藏起来了,她怕过了30岁之后李咏蓝突然的出现会让她又动摇,所以她真的是故意赶在30岁前结婚吧。
我不知道这个电影的导演,或者编剧,是不是有同样的经历。我也不是内行人,我不懂得表演是纯熟还是生涩,但是我觉得杨偲泳,真的是把李芯悦对李咏蓝的爱演绎得很好,从来没有在她面前说爱,但是眼神里,细节里,都是爱。如果当芯悦爸爸去世的时候,李咏蓝可以成熟处理,不是急于复合,而是理解芯悦的所有压力,一直陪在她身边,陪她渡过艰难的日子,而不是真的那么“听话”不再主动联系,那么结局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当芯悦再也不掩饰痛哭的时候,她说出害怕,其实她真的是渴望陪伴的,她,不想再自己一个了。虽然李芯悦没有亲口回答李咏蓝的问题,但是当她们一起走出去的时候,李咏蓝问:点解要搵我做伴娘?李芯悦反问:咁你点解答应?李咏蓝说不想失去她这个朋友的时候,李芯悦说:因为其实我只有你一个朋友,对于芯悦来说,被妈妈抛弃,不愿跟别人表达真我,李咏蓝是她可以毫无掩饰,毫无保留的朋友,也是她心里一直唯一爱着的“朋友”,“我是你的一个选择,而你却是我的唯一所爱”。说完,芯悦主动紧扣着咏蓝的手,最后一次,十指紧扣。李咏蓝让芯悦答应:一定要幸福啊,但是芯悦没有回答,只是微笑着,但是这个笑容,不代表她真的是因为和新郎结婚而感到幸福吧,她看着新郎,别人的眼神和笑容,跟她看着李咏蓝的,真的不一样。其实走上礼台前,芯悦紧紧抱着咏蓝,为她戴上了咏蓝送她的戒指,那时候的咏蓝估计才发现,芯悦其实是爱她的,这个小举动,是她们两人的仪式,李芯悦深知李咏蓝是一个大不透的孩子,所以在她面前从来不轻易表露她的难过,没有亲口说过爱,或许也是怕李咏蓝觉得她的爱有负担吧,她一直选择在心里默默地爱着咏蓝。所以镜头最后一幕:在李咏蓝睡着的时候,李芯悦幸福地在她耳边轻轻地说:我爱你。芯悦紧抱咏蓝的时候,是不舍,是无可奈何,是难过,但是在面对咏蓝的时候,都是一脸笑容。
李咏蓝明白得太晚了,只能在芯悦宣读誓词前,对着她轻轻说一句:我愿意来回应。或者结局,是李咏蓝在告别着她自己的幼稚,懵懂,和对李芯悦的爱。而李芯悦是默默地在告白:其实李咏蓝,一直都是我的最爱。作为一个LES,对于同性的电影,是很有共鸣的。而这部电影我共鸣最多的,不是作为T,被一次次抛弃的痛,令我真正痛心的,是李咏蓝不懂珍惜李芯悦的爱,而导致最终的错过。也是对这个社会现实的无奈,并不是相爱,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李芯悦早早懂得的道理,她的职业——会计,也代表了她也是在权衡过利弊后,才选择跟男生结婚的吧。
仅以此来表达我对《喜欢你是你》的观后感,推荐大家也去看看,相爱很难,相守更难。特别是同性的爱,世俗的眼光,各方面的压力,要勇于爱,表达爱,也要好好地守住爱,不要让你心爱的人,一次次伤心绝望过后,离你而去。愿各位,有情人终成眷属。
** 转自FB某不知名影评人
留意到這是香港少有的同性題材電影,所以毫不猶豫就買票入場。今時今日還堅持拍攝港產片本身就需要一定勇氣,同樣作為電影工作者自然要捧場。
然而看完之後我卻覺得大失所望,也許是心中的期待值較高,所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有人覺得我酸葡萄心態,那就是你們對。)
-
首先,故事線平鋪直敘。
作為一部標準的90分鐘電影,沒有基本的起承轉合,對每一個事件平鋪直敘,並沒有看出每個事件之間有什麼太大的聯繫或者相互之間的影響。
也許有人會說,不要拿荷李活商業片標準來衡量香港文藝片,那麼我想說,所有的故事基本上都會有一些很基本的轉折點,我們稱Plot point。每一個plot point都是主角進行的一次又一次的選擇,這在劇作上應該是很基本的事情。然而在「喜歡你是你」中,我覺得這並沒有做得很好。雖然的確看得到導演埋了伏筆,可是這些伏筆並不是影響主線劇情,而是一些支線劇情,對故事的影響極小。
另外,故事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拍攝主角之間接吻和親密,雖然我並不能理解這幾場親密戲為什麼需要花這麼長時間去拍攝她們接吻,因為在這些scene我沒看到有什麼明顯的不同,導演玩鏡頭也很明顯,比如在兩人雨中接吻,不斷的旋轉鏡頭就可以證明導演似乎很希望透過這種鏡頭語言把故事的情緒帶起來。
-
其次,人物平面,全員戀愛腦。
雖然青春期之中的少年少女戀愛腦好正常,但是角色的成長並不明顯。兩個主角似乎前後都沒有明顯的改變,甚至在服化道方面都沒有突出角色心境的變化。
可能有人說,難道人一定要有改變嗎?為什麼不能從一而終?她就是愛Sylvia啊!
說這句話的人,除非你沒有工作,或者你還是中學生,否則你敢保證現在的你和初中時期高中時期的你就完全相同?哪怕在愛的是同一人的情況下,在社會浸淫之後人類的心境是會改變的,但是李詠藍的愛情觀似乎永遠都是「我想和你在一起」,而到了最後仍在執著於「你愛不愛我」「我們之間是不是愛情」。而Sylvia,她的角色更是有點莫名其妙,她的家庭情況似乎一直都不好,那麼兩個人討論的未來什麼的,她其實一開始就應該更成熟。如果說李詠藍她是溫室裡的花朵不知道世間險惡,Sylvia就應該是早熟的少女。她應該很清楚她父親的難處。如果她一開始就知道家裡困難,她不會選擇還去做「拍電影」的夢,而是把內心的夢隱藏起來,李詠藍的愛可以是慢慢救贖她的光。有人說,可能一開始不懂事,她之後就懂事了。
如果這樣,那麼我想知道Sylvia她真正成長的地方在哪個時候。目前來說比較明確的plot我只看到三個:1,見校長;2,讀檢討;3,Sylvia爸爸死亡。
如果在1,Sylvia的性格應該不會再和李詠藍有任何一點點的瓜葛,甚至一開始不會,之後可能李詠藍一直找她,她才軟下心來。
如果2,那麼她的成熟就不是父親帶給她的,邏輯無法自洽。
如果3,會不會有點太晚?作為一個有兩個弟弟妹妹的姊姊,父親一個人照顧三姊弟,本身最大的那位就應該成長,而不是在這個時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要成長起來了。
還有很多地方,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如果要對比,同樣是家庭情況的不同帶來的隔閡,我反而覺得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做得比這個好很多。
除此之外,父母的表現就是很典型的父母的表現,幾乎所有東西都是靠著台詞來表達。我們常說visual story telling,但是在這部電影裡我覺得這方面也是欠缺。
-
最後,故事主題不明顯。
故事講述李詠藍想證明這段情是愛情,或者她想知道這算不算愛情,畢竟在她的認知裡這算是愛。
可是這充其量只是一個logline,但是導演真正想探討的是什麼呢?是在天主教學校這樣一個存天理滅人欲的高壓環境下卑微渺小的愛情嗎?還是說高中時期的青澀愛戀會永遠地成為最美好的一段回憶呢?
如果說這是同一件事,兩個人腦海裡不同的認知導致對事件產生的不同的效果,那麼就應該是李詠藍和Sylvia都是不同的認知不是嗎?甚至有可能是Sylvia從頭到尾都沒喜歡過她,根本就是玩她,但是到最後Sylvia卻在最後一刻發現其實自己早已經喜歡了她。那如果這樣,是不是應該有兩個人現在和過去的穿插,看得出兩個人前後對比,甚至可以刪除部分的一些支線,比如大學男同學離開的時候在車裡哭(我真的不明白這一幕對整體故事推進有什麼意義)。
-
Conclusion
綜上所述,導演是有自己的想法,可是她的想法太過凌亂,似乎並沒有一個綜合起來想說明的主題,人物也很扁平,導演在製作下一部作品的時候是否應該深層地考慮一下,甚至可以去寫寫Character bio以及Director Statement來清晰一下自己所想?時間篇幅有限,並不足以讓我寫出一些成功的lgbt電影和這部電影的對比。之後有時間會考慮寫出來。
*以上僅個人觀點
我没有去求证本片是否改编自导演的亲身经历,但看到她的发型和李咏蓝差不多,那我就默认了吧。
很多人肯定觉得这俩人在作死,为什么不能忍到毕业呢?为什么非要闹到众人皆知呢?香港和内地的孩子成长环境不同,这一点我稍微想想还是可以理解的。在她们之前肯定已经有不少情侣被发现了。学校不会劝退,家长不会打断腿,同学不会(大面积)歧视,那中二一点又如何呢?反而是我们脑子里永远有一根弦在衡量是否值得出柜,哪怕走出学校参加工作,甚至是经济独立了,出柜同样是一件困难的事。
李芯悦生日那天说自己可能只是李咏蓝生命中的一个配角,那时镜头正好对准了李咏蓝。此处暗示了李咏蓝才是真正的配角。
但并不是这样的。李咏蓝在得到了一个“爱过”的肯定答复后,她可以继续往前走了,而李芯悦却是陷入泥沼。她选择和男人结婚并不是一个突然的决定,从她以前的逃避和家庭结构、经济状况来看,结婚对她来说是牺牲自己换取利益的最直接办法。
“配角”这一说还得再反转一次,李芯悦的确是李咏蓝人生中的配角。
东亚女同的悲情根源于feminist issue,如果一个女人不以自己为本位,她都不爱自己,怎么会有爱另一个女人的勇气呢。一段关系里最重要的是尊重、信任和爱,爱情或友情都只是title。你就好比两个约定好了一起在大城市长期租房的女性好友,一个迫于社会和家庭压力突然跑去结婚了,另一位单女同样会受伤害。单女因各种原因被驱赶进家庭,给男的做免费保姆、免费代孕,最后还会被人说:新郎好可怜。李芯悦对得起新郎,对得起弟弟妹妹,对得起死去的父亲,唯独对不起她自己。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女人很少选择和女人抱团,社会也百般阻挠女人抱团。女同群体直接影响了婚育率,动摇了男权的根基,所以她们最受排挤。对女同的污名化从严格审查、语言侮辱、封禁各个方面入手,然后他们再把单女打成女同,把所有不服从的女人都打成女同。女同俨然成为了一种有力的政治身份。不管对性取向有怎样的理解,我希望每个被“骂”成女同的女性都为之骄傲,因为他们害怕你。
看了太多类似的情节,我已经厌倦了电影对现实的浪漫化。
如果是我,我会和妈妈一起去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