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红气球

红气球  The Red Balloon

30人已评分
神作
10.0

主演:PascalLamorisse乔治·塞利耶VladimirPopovPaulPereySabineLamorisseMichelPezinRenéeMarion

类型:短片家庭奇幻剧情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 状态:正片 年份:1956 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豆瓣ID:1326038热度:37 ℃ 时间:2024-08-15 13:59:02

简介:详情  法国巴黎,孤独的小男孩帕斯克(Pascal Lamorisse 帕斯克•拉莫里斯 饰)独自走在上学的路上,他无意中捡到一只红气球。红气球仿佛一个淘气却又乖巧的孩子一般,紧紧跟随着小男孩去学校、坐车、上教堂。它为帕斯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法国巴黎,孤独的小男孩帕斯克(Pascal Lamorisse 帕斯克•拉莫里斯 饰)独自走在上学的路上,他无意中捡到一只红气球。红气球仿佛一个淘气却又乖巧的孩子一般,紧紧跟随着小男孩去学校、坐车、上教堂。它为帕斯克带来了莫大的快乐,但是一群坏孩子嫉妒帕斯克有这么神奇的红气球,他们偷偷尾随,试图将气球打破…  本片荣获1957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特别奖、195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最佳短片奖、1956年路易德吕克奖。
  • 头像
    默默
    从一开始我就在为那孩子手中的气球提醒吊胆,担心他走过路上的每一个犄角
    当那个孩子在尽力保护自己的气球时,我很心疼他
    他为什么不放下手中的气球,回到那群恶童中去?
    那样,也就做到了所谓的“合群”了

    虽然是这样说,但换做是我,也会牢牢捏住手中的气球


    影片最后那只红气球终于还是被那群坏孩子砸破了
    但却出现了千万只气球,小男孩乘着他们往空中飞去
    确实,没有人能砸破你的梦


  • 头像
    江声走
    小男孩带着红气球在巴黎街头奔跑,有一条街是我认得的。它在蒙马特高地上,叫做维兰街,我看过关于这条街的一部纪录片。片子是在街被拆除以后拍的,所以没有电影资料,但是那个导演搜集了所有的关于这条街的照片,然后拼在一起,最后,真的就成了一整条街。男孩跑过时,那条街已经破败不堪,我想那时候它也已经在拆了。就是它的末尾有一排向上的阶梯通向另一个街区的那条。电影里巴黎的街道总是杂乱,像是刚起床未经梳妆的少女的发梢,弯弯曲曲,隐隐匿匿,像藏着心事。于是总也记不清哪条是哪条,看了一部称心的法国电影,就起誓要记住在里面出现的巴黎街道的形象,至于为什么要记住?我也说不清,是为了以后在另一部电影里再次看到它时的会心一笑,还是心里隐秘的巴黎情节的曲折流露?或者真的只是觉得好看。好看是怀疑不了的,镜头确实会美化,但摄影师们为什么总选择巴黎来美化?

    但遗憾的是,这条维兰街是现在我唯一的一次会心一笑。《天使爱美丽》里也出现了蒙马特高地,对这片高地最初的向往出现在高中的历史课上,巴黎公社的死守之地。但现在已经和《红气球》里面很不相同了,《天》里面的美化太明显了,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修饰过的巴黎,广角镜下,什么都变得华丽起来。现在的巴黎老城街道,也在勒鲁什的《我最好的朋友》里面出现很多,那位的士司机对每条街的历史都如数家珍。这是很令人自豪的一件事,比如带一个外地朋友来北京逛,鸟巢和水立方就显得有些寒碜。

    还有候麦的《面包店女孩》,当时看了之后我就死命地去记那些街道的样子,然后幻想突然有一天恍惚去巴黎的时候,能一睹个究竟,但现在还是忘了,究竟是我的记忆力不好,还是无聊的东西天生容易被遗忘?但除了那些不知名的街道,有些地方的名字却记起来很省力。比如法国电影资料馆,《梦想家》里面一群年轻人聚会的地方,拉着铁链门。现在肯定不是那个样子了,但只要记得这名号,总还抓着个辫子。

    于是巴黎本身成了一个高效的生产者。它不但生产商品,艺术,它更生产各种光环。文学爱好者要去找波德莱尔的足迹,因为巴黎是一个开放的生产车间,它容纳了各种人物来给它的光环打磨抛光,但品牌只有一个。在这个产业链中,巴黎无疑骄傲地处于最高端,有些城市生产微波炉,有些城市生产艺术,但巴黎于此不屑一顾,它生产着对艺术的信仰。

    于电影尤其如此。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机器到人物,从内容到形式,巴黎全面滋养了电影,没有巴黎,就没有现在这个样子的电影。巴黎是影迷的麦加。所以当电影本身把镜头对准巴黎时,就像朝圣者用脚步丈量出发地到麦加的距离,影像里力图给巴黎一件不但真实而且美丽的外衣,而观影者则无声无息地被这种神秘的视觉崇拜所俘虏。所以,关于巴黎的电影,不管是真实的,还是幻想的,都具有一种“神圣纪录”的特质,这种特质加强了巴黎的电影圣城的光环,就像自由女神像手中的火炬,她静默,但肃穆。

    《红气球》的“神圣纪录”展现了巴黎的童话的一面,就像《天使爱美丽》展现了巴黎特有的神秘爱情。当小男孩跑过巴黎街道,其实质就是在展示关于巴黎的一个童话,若这个故事发生在纽约,那么它只是一个童话,而不是一个纽约的童话,只有巴黎才有这个特权。这个特权的合法性来源已如前述,包括巴黎的文化积淀、包容度以及它的电影圣城的地位。所以《红气球》与所有其它关于巴黎的电影一样,必然的会显示出它的光环来。我们不会意识到这种光环,但我们深受其影响,这无法否认,因为巴黎与电影虽两性而一体。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 头像
    桃桃子的果壳船

    n1 956年,一部只有34分钟,短小而清新的小电影《红气球》在法国上映。著名导演,法国人Albert Lamorisse,是这部电影的创造者。虽然短小朴素,没有巨星、不卖大场面,甚至连台词都几乎没有,这部电影却收获了许多极高的殊荣,如1957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特别奖、195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最佳短片奖和1956年路易德吕克奖。对于这部电影,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而本文则主要从视听语言的角度进行分析,希望通过镜头窥探它的艺术与思想。

    完整分析视频戳这里!nn剧情n人物:皮埃尔、红气球;n相识:上学路上无意邂逅。n相伴:皮埃尔对红气球爱不释手,天天带着它一起玩。而有灵性的气球也十分喜欢皮埃尔,一直跟在他的身后。可n相离:气球被一群小孩抢到,一个孩子用弹弓把气球打破。n安慰:就在小男孩伤心之时,城里所有的气球都向他飞来。最终皮埃尔乘着所有气球,在城市上空飞翔。nn几乎没有对白,本片完全依靠清新、质朴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深入人心的童话般的故事,带给观者一份淡淡的甜蜜与纯真,和一份重重的回味与思考。n

    1。平淡与细节中见奇n皮埃尔独自走在上学路上,碰到一只小狗。停下来亲切抚摸小狗,很久才离去,下楼梯之前还回头望望。这是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小小的动作设计,表现出小男孩孤单而充满爱心的形象。n放学路上,皮埃尔带着气球奔向桥的中央,看火车从桥下而过,升起大团的蒸汽,一份孩子才有的简单与俏皮。n为了避雨,一路与撑伞的行人同行。伞下的红气球因为太大而挤来挤去,滑稽可爱。即使行人奇怪地看着这个红气球,皮埃尔也丝毫没有要把气球拿开的意思。不论何时,他都陪着气球,红气球也陪着他,彼此关注、彼此珍爱和喜欢。n红气球和皮埃尔一起在市场上闲逛,被镜子里的自己吸引,轻轻碰触镜面,好奇而羞怯地朝里望着,表现出精灵一般的可爱与顽皮。这些细腻的描写,仿佛清淡的小品文,向观众静静地传达孩子天真、简单的快乐与情感,举重若轻地勾勒出纯洁的童心与幽默的童趣。看着他们可爱的身影,观众不由会心一笑。

    n2.巧用画外空间n皮埃尔上电车后,气球飘到画面以外的空中,这时汽车上的人都好奇地抬起头,看着这个神奇的红气球,引得观众也顺着观众的目光向上看去,想知道气球在哪里,猜测着它会不会跟着电车一起走。当气球重新出现,跟在电车后,观众得到了预期的满足。这种过程使观众逐渐培养起对气球的喜爱和不舍,通过和皮埃尔相同的心情而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情感的共鸣有时并不需要语言。而这种画内暗示画外,引发观众好奇的手法在本片中也经常被使用。n

    3.构图的暗示作用n皮埃尔被男孩子们追赶,在狭窄的小路上逃跑的镜头中,导演把地点选在了像迷宫一样的小街道,并且在长时间地展现追与逃的过程中,街道变得越来越狭窄。导演用这种方式,通过镜头带给观者压抑感和对皮埃尔的担忧,表现他紧张逼仄的情绪,暗示出皮埃尔渐渐进入困境,最后无路可去,被抓住的结局。n最后,皮埃尔跑到一片开阔的平地,这时其他小孩从四面八方朝他涌来,形成包围之势。这不禁使人想起战争场面中,敌人四面合围而来的景象。导演把这种人物关系放在这里,让观者明白皮埃尔无路可去,并且无形中把皮埃尔和其他孩子分为了正义和邪恶两个阵营,传递出对皮埃尔的同情,替他即将逝去红气球的担忧,以及对其他小孩抢夺气球的粗鲁行为的愤怒。n此外,很重要的一点,为了使红气球始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导演采用了电影拍摄中的经典手法,即让红气球一直处在画面中黄金分割点附近的位置。n

    4.色彩的反衬作用n电影整体色调偏灰,在湿湿的阴天背景下,红气球显得格外红、格外大。导演刻意把气球做得比一般的气球大许多,并且颜色非常鲜艳,似乎想用强烈的红色象征小男孩般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周围冷色调的蓝灰色的成人世界形成鲜明对比。此外,让皮埃尔关禁闭的老师,严肃僵硬的表情和皮埃尔天真单纯的表情的对比,以及电影开始阴沉的天气和最后晴朗的天空的对比,都在无言中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倾向。n

    5.用镜头说话n长镜头是本片一大特色。n皮埃尔因不能坐公车而跑去上学的路上,引起一路上行人的注意。这一段长镜头中,镜头一直位于他的前面,和他一起往前走。皮埃尔始终跑不出画面以及镜头的晃动,都带给观者一种焦虑感,体现小孩的着急。n整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镜头都与主人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仿佛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和观众站在同一立场,客观的记录着注视着,让孩子自己表现和气球之间的感情,除了表现小孩的表情很少有推镜头和特写。n无论是开头交代小孩发现了红气球的两个长镜头,还是气球在学校躲避老师出入教室,还是小孩和气球互相逗着玩的场面,电影通过长镜头传达出的细腻淡雅的情感,也完成了情绪的积累,使整部电影流畅如水、安静温暖,平淡中不失顽皮与精彩。n

    6.音乐的配合与渲染n本片如同默片,几乎没有独白,充分发挥音乐在其中配合剧情发展和烘托情绪的作用。比如皮埃尔躲在角落等气球,气球朝拐角飞过来时,音乐渐渐慢下来,变得诡异,当孩子一把抓住气球时,音乐突然出现强音,表现小孩的高兴与得意。红气球被蓝气球吸引,情不自禁跟过去,音乐的主旋律改用音乐盒的音色来表现,带有浪漫抒情的情绪。而一群小孩准备偷气球时音乐则变得低沉,用不和谐的和弦预示危险的到来。n

    7.小演员的出色表演n电影中的主角,是导演的儿子,一个动作有点笨拙,十分可爱单纯、简单执着的法国小孩,这一形象很符合电影中皮埃尔的形象,可以使导演对简单快乐的童年的赞颂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共鸣。试想,如果电影选择的是一个表情严肃、或者世故的小孩,感觉会非常别扭。亦或是小孩的演技非常明显造作,也会让这份童趣变得僵硬虚假。n电影中的皮埃尔是一个孤独的小孩,因此红气球的陪伴和他们彼此之间的感情才更显得珍贵和让人感动。皮埃尔的孤独,主要是通过他安静带点哀伤的表情、几乎没有的简单语言和始终没有同伴、孤独一人来表现。n

    8.童话般的剧情设计n被打中的气球,在无声的镜头中一点一点死去,周围的喧闹声突然全部消失。一片寂静中,气球静静地变小、变皱,缓缓地下降,这种处理愤怒、失落、无措之感的方式比任何悲伤的音乐,或是小孩难过的脸庞都来得更为强烈。当气球就要落在地上,观众等待着一个同样缓慢而柔软的“死亡”时,却突然出现一双小脚,将气球踩扁。气球真的死去了,而且是以这样悲伤凄惨的方式。气球代表的童真,在孩子们的破坏中破灭。n这时,观众也许会以为故事将以此刻的悲剧收场。可是紧接着,所有的气球都开始向一个方向飞去。五颜六色的气球在晴朗的天空中结对前行,飞向皮埃尔,这个可怜的小男孩。最后在远景镜头中,广阔的天空下,孩子乘着气球,向远方飘去。这种非理性的幻想式设计,是孩子般的思维。表现出一种童心尽情绽放的之感。而观众也终于得到了感情的满足,和皮埃尔一样,带着电影中闪烁的童心,和他一起朝遥远的天边飞去。同样是乘着气球飞行,《飞屋环游记》中的气球只是屋子飞行的载体,而这里的气球更加承担了梦与童真的美好象征。导演在这里,不仅仅站在成人社会的对面进行抨击,而是像孩子一样,真正用童心关注童心,实现了情感的升华。n

    9.写实?幻想?n电影整体风格以写实为主,自然流畅,不饰造作,使这样一个童话式的故事反而显得更加真实。第二天早晨到来,店主把橱窗前的门撑起来、邮递员来送信和工人在路上的叫卖几个镜头,勾勒出一幅真实的城市景象。皮埃尔带着气球在巴黎城中四处闲逛时,背景展现的是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富于诗意的美丽巴黎。而红气球跟着皮埃尔在空中飞行,不需要用绳子牵着的奇特,引起路人注意,也让这份幻想多了一份真实,让人不知道,这到底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还是导演烂漫的幻想。而这份真实感又让人希望,真的存在这样一个神奇而可爱的红气球,用彩色装点我们苍白的童年。nn本片的亮点在于:首先,不需要语言,就可以传情达意;不需要笑声,就可以带来欢乐。导演的所说与所思,观众的所感与所悟,都是通过镜头来组接和完成。和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艺术家》一样,《红气球》失去了语言的表现力,反而给予镜头本身更大的施展空间。而远离了语言的真实感,我们也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镜头中的真实与镜头外的现实之间的作用,带给观者的神奇体验。n其次,导演表达童趣的手法独特而深刻。镜头中的红气球是导演对镜头外的现实世界中,童心与童趣的表达与思考。n气球是每一个小孩都喜欢的事物,电影中活泼灵动的红气球更是象征着童年时期对自由、飞翔的渴望和幻想。而片中的红气球,不仅是一个气球,而且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好朋友。但同时,导演想表达的又不仅仅于此。孩子的世界确实无时无刻不受到成人世界和人性中邪恶一面的威胁和侵犯,正如陪伴着皮埃尔的气球被他的祖母和老师拒绝,最终还被打破,这些都让我们纯粹的童心受到打击和伤害,使我们不再是简单快乐的孩子。但导演并不消极悲观,在他看来,这种阴暗虽然会暂时出现,但终会被善良与美好驱散,正如影评结尾的那些彩色气球对孩子的爱。n

  • 头像
    向西
    尋找紅氣球
    一九九六 四廿 聯合報副刊

        二月初的巴黎還是冷。也難怪,中國舊曆年都沒到,還算是隆冬呢。天色陰沉沉的,昨天飄落過一陣半凝凍的雨珠——真下雪倒也罷了,濕冷才叫難受。總之這實在不是觀光巴黎的好季節。
        而我此時走著的街道,更不是觀光客們有興趣造訪的名勝。來巴黎之前,我已先在地圖上查到這處地方,略有些概念了。昨晚宴會的主人問起我今天要看些什麼,我說出Menilmontant這個地名,主人有些困惑地皺皺眉:「我對那一帶不熟。只聽說有很多新移民住在那裡……知道怎麼去嗎?」我說知道,二號地鐵往北,拉雪茲神甫墓的下一站。他放心地點點頭,沒有好奇追問。我們不約而同把眼光都投向窗外的夜景:塞納河靜靜流淌著,遊河船像承載著一船璀璨的珠寶無聲但絢麗地滑過,對岸的傷兵醫院屹立在閃爍的流光與冬日冷肅的夜空之間,愈發顯得金碧輝煌,而遠處發著柔光的鐵塔就簡直像幻景了。
        此時我就走在Menilmontant的街道上,如此平常的一個星期四上什、如此平常的行人商店小販街景……與昨晚那般華麗貴氣的夜景截然兩個世界。這平日家居百姓的樣貌是我所預期的,然而找不到眼熟的景物——出了地鐵站佇立街頭,我有一陣短暫的徬徨,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找對了地方。
        天曉得我有沒有找對地方?我要找的景物是不是在這裡、是在這裡的哪段路上哪處轉角、事隔四五十年是否還在……全都是未知數。而我動念要來「找」也是一時好玩,現在真的摸來了這裡,人生路不熟加上天寒地凍,想想自己實在有些傻。
        事情起頭是一部舊電影和一個小男孩。
        好幾年前了吧,有一天偶然在公共電視頻道上看到一段影片,已經演過大半了,沒有對話,但很親切可愛而且富想像力;我把它看完了,印象還久久留在腦裡。不久之前又是很偶然的,在一家出租影碟店裡、「外國影片」的冷門貨架上,不期而遇這部短片:《紅氣球》,一九五二年法國出品,導演是Albert Lamorisse,片長三十四分鐘。我立即把它租回家,錄下來,與孩子們一同欣賞。
        故事很簡單:一個小男孩,一天在上學的路上撿到一只美麗的紅氣球。小孩帶著氣球去學校、回家,一路小心翼翼地愛惜它。漸漸的,他發現這只氣球有靈性:鬆手也不飛走,處處伴隨著小男孩,還會跟他玩捉迷藏,就像一隻可愛而忠心的小狗。氣球也給小男孩惹了些麻煩,譬如搭乘巴士、上學校或者教堂的時候,但這只加深了二者「患難與共」的情誼:氣球成了寂寞的小男孩最好的朋友。
        一群年齡大些的頑童,羨妒小男孩擁有這麼美麗的氣球,伺機乘隙把它盜走,聰明的氣球還是逃回男孩的身邊。頑童們老羞成怒更不甘休,埋伏在大街小巷,把男孩和氣球追得無路可逃,結果紅氣球再度落在頑童手中。可憐小男孩眼睜睜地看著他心愛的氣球變成頑童們彈弓的靶子,被射得遍體鱗傷,洩氣萎縮墜地……最後給一腳踹扁。
        這時奇蹟發生了。忽然之間,全巴黎的氣球,五顏六色的,一個一個,從孩子們手中、從公園裡、從賣氣球的攤子上……全部飛向一處地方:那不再有生命的紅氣球,和坐在旁邊哭泣的小男孩。成十上百的氣球湧落到男孩頭上,愈來愈多,他驚喜地一一抓住,好多好多的氣球,載著男孩冉冉上升,飄過街道和屋頂,飄向巴黎天空的遠方……
        我原是放給十二歲的明兒看的,沒想到迷上紅氣球的竟是兩歲的晴兒。
        這部電影只有背景音樂,沒有對白,除了最後男孩出聲呼喚他的氣球——而英文與法文「氣球」發音是極相近的。兩歲的晴兒完全能夠認同小男孩與氣球的感情(可能比大人更能夠),也依稀理解小男孩的日常活動,不時以他有限的詞彙指認電影裡的物件。小孩家又喜重複;故事聽完要再聽,電影看完還要再看,一遍遍不但不厭煩,而且因熟悉和可預期性,變本加厲地更加喜愛,到了每天必看,有時晚上像聽床邊故事般看到睡著為止的程度。
        這使得我對電影產生好奇,找來一些有關資料:原來影片的編劇和導演全是Lamorisse同一人,連飾演小男孩的主角也是他六歲的兒子Pascal,此片曾獲電影學院最佳原作劇本獎、坎城影展大獎,及教育影片館協會頒贈的「十年度最佳影片」獎。拍攝地點當然是巴黎,且集中於Menilmontant區,導演還特別在片頭向該區的孩子們(想必是扮演小男孩的同學和頑童的那批臨時演員)致謝——也不忘幽默而深情地「向全巴黎的氣球致謝」。
        陪著晴兒一遍遍地看紅氣球,奇怪的是我也不覺厭煩,反倒對片中切家常的街景起了興趣。不同於外人耳熟能詳的那些烜赫的名勝古蹟,這裡美得好樸素,幾乎有點清寒了——
        正是那懷舊的歲月啊,五○年代初,戰後才沒幾年,元氣都還未恢復呢。四十多年下來,這處地方肯定面貌不同了,不過也該還有些保持原樣的建築吧,譬如男孩隨奶奶上的單塔尖頂教堂、熱鬧的砌石大街、男孩住的公寓樓房、他的學校……我忽然冒出個好玩的念頭:過不久會有一趟巴黎之行,可惜不能帶晴兒同行,去到那裡若找得到彷彿電影裡的場景,拍些照片帶回來,等晴兒再大些就可以告訴他:媽媽為他找到了紅氣球的老家呢!
        主意既定,我攤開巴黎地圖, 很容易便查到一條大道和一條橫街都叫作Menilmontant的,那兒的地鐵站也是同名;更巧的是附近正有一座單塔尖頂的教堂,而教堂後邊就有一段鐵路——片中有一景便是男孩o著氣球在天橋上看火車從腳下駛過,白蓬蓬的煙霧一時把氣球的紅色給遮蔽了……沒錯,多半就是了!
        然而一旦「身歷其境」卻又一無似曾相識之感時,我的信心和興致都有些動搖了。
        沿著Menilmontant大道走,我拚命回想電影裡道路的寬度、兩旁建築的形狀,怎麼也無法跟眼前這些既不新也不舊、不算醜但絕不美的的毫無特色的建築物聯想在一起——路口甚至有家麥當勞。至於街上的行人,當然更不見電影裡的小孩、老奶奶、老師、修女、貨郎小販和騎馬的警察等等,而是如同昨晚友人所說的,有很多顯然不是本地人的外來移民——當然完全不同於充斥在名勝古蹟的外國遊客,這裡的「外國人」一看而知是在過日子、謀生活的。
        於是我把肩上的照相機移掛到胸前,用風衣遮住,讓自己混在這群人中不顯得刺眼,然後慢慢朝一處吸引住我眼光的市集走去。
        電影裡也有一處舊貨市場,小男孩駐足在一幅油畫前,畫中是個與他年齡相若的美貌小女孩。紅氣球呢,則發現一面穿衣鏡,興奮地在鏡前起起落落自我欣賞。
        這個市集沒有舊貨卻有屏障,而且規模大得多。待我從頭走到尾,才發現它佔了一條大街的半側,長度正好是兩站地鐵之間。攤販擺售的貨物以食物居多——基本上是個菜市場,間有衣履等日用百貨。剝了皮的全羊、活蹦亂跳的禽類和魚鮮自不待說,稀奇古怪的蔬果香料醃漬熟食更是花樣繁多。由於這裡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移民,貨品便十分國際化,多采多姿,正如賣東西的人和買東西的人一般有趣;吆喝還價的語言各種各樣,難以辨識。我忙著看東西B看人、聽話(偶爾還捕捉到幾句鄉音)、換算比較民生物資的價錢……簡直眼花撩亂,很快就忘了來到這裡的目的。直到走完整條市集、走出摩肩接踵的人叢,給冷風一吹,才想起紅氣球來。急忙掏出地圖辨認一下方向,決定找教堂和鐵路去——只剩下那裡是我比較有把握的地方了。
        巴黎的路難找,即使按圖索驥也不易,因為既不整齊又無規則,連建築也不肯方方正正,時常斜刺裡冒出一幢三角形的樓房,尖角指著你,劈開的兩條岔路夠你傷半天腦筋去選擇。我小心地沿著通往教堂的Rue De Menilmontant走,帶montant字尾的路名地名焉有不高不陡之理,逆著冷風的上坡路走得辛苦,我還不忘左顧右盼希冀奇蹟出現,讓我一眼就驚喜地看到小男孩住的公寓樓房,紅氣球悠悠飄在外頭守候的那個有著美麗紋飾鐵欄杆的陽台……可惜全都是些半舊的、毫無個性特色的商店樓宇,熱鬧地展掛著各國文字的市招,路旁停滿了車、人行道上擺著從商店溢出的貨物。這當然不是四五十年前那條閒適悠然的鄰里街道。
        走錯了兩條橫街才看到教堂的側影。我有些緊張地繞到它的正前方,又站遠些打量再打量;然後閉上眼睛,對照腦海中的兩組鏡頭:其一,從教堂門口朝外看,小男孩和奶奶走向教堂來,氣球尾隨而至;其二,從我現在站的地點朝教堂看,紅氣球猶疑地飄進去找小主人,結果全給教堂的執事攆了出來……
        睜開眼睛,我想自己終於找對了地方。用凍得有點發僵的手舉起相機,把教堂的形象納入鏡框——排除了周遭逼仄的小街、潦草的房舍,教堂顯得莊嚴巍峨起來,一如電影中的樣貌。
        我按下快門:一張、再一張……晴兒啊,你會認得出這是什麼地方嗎?
        從教堂一側再往後走,是個有點冷僻的住宅區,不整齊地排列著半舊的廉價公寓,完全沒有歷史古意的建築。在這些全然眼生的街巷間繞了一陣,我終於來到一座小小的人行陸橋,底下果然是火車鐵道。我興奮地舉起相機,又頹然放下——攔著陸橋兩側的已不是電影中筆直好看的欄柵,而是孔眼繁密的鐵網,根本不可能透過它照相。是防止人亂丟什麼樣的東西下去呢,連欄柵都擋不住的?
        我惘惘地折回教堂的方向,再返向大街。心頭湧現「捕風」與「捉影」兩個詞,此刻含義貼切地令我不無自嘲地微笑起來。找尋一個虛構的電影故事場景已是夠傻的了,何況那是近半個世紀前的事……空間、時間都已人事俱非;而我既非慕名瞻仰亦非懷古訪舊,只能算是——就算是一個影迷媽媽為她的影迷寶寶發一次童心吧!
        又過一天,與那晚宴請我們的友人在舊城區一家雅致舒適的館子裡小聚。酒過兩巡,友人問起我可去了Menilmontant?我回答去過了,然後告以《紅氣球》電影和晴兒出奇地喜歡之緣故……友人邊聽邊睜大眼睛,聽完驚喜地「啊——」了一聲,接著熱切地說:「我小時看過那部電影,印象很深,一直不曾忘記——我記得那個氣球、小男孩,最後悲傷又奇妙的結局……」 說話的人,原先臉上那種巴黎人的些許倨矜的神色,漸漸被一份溫柔取代了。凝視著他,我想到電影裡當時年僅六歲的小男孩,現在也有五十了,正是面前這個男人的年紀。而那創造出這一切的導演爸爸呢?現在還在人世間嗎?他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用鏡頭捕捉創造出來的一個世界,被那樣完好地凝固保存著,以致兩歲的晴兒與一個素未謀面的五十歲的法國人,會分享這同一個世界的美好記憶。魔幻的氣球、魔術的燈籠啊!
        從沉浸在童年回憶中的友人臉上移開視線,望向窗外,發現不知幾時外面已飄起雪來。細細的雪從夜空絮絮落下,那天空,許多年前一個晴朗的秋日曾有上百的氣球飛過,每一個看過那幕景象的小男孩都會永遠記得。而此刻,雪也落在Menilmontant的街道上、教堂的塔尖上,還可能落在五十歲的小男孩Pascal家的屋頂上……以及,每一個在童年都曾擁有過又失去過一個美麗的紅氣球的大人和孩子,在他們的睡夢和記憶裡,雪靜靜落著。



        ——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是五年前,在教室里。那年北京遭遇多年不遇的酷暑,空气里囤积着沉闷的热量。录像带沙沙地转动,粗糙的画面上,一个小男孩与一只大大的红气球穿梭在小城的大街小巷。那气球多么美丽,红得那么透彻,像是天空的一颗小小心脏。
        不久前的一个傍晚,和朋友一起去买碟,不经意间,它出现在了拥挤不堪的货架上。
        我想将这只大大的红气球悄悄地藏在心底,等到我的孩子两岁,再偷偷地放出来,让他们一起玩耍。然后,在他生日的清晨,当他睁开眼睛,打开房门,他会看到那么多那么多的红气球,用结实的绳子拴在一起,我们,和它们,一起去逛街……
  • 头像
    dellizheng
    《红气球》是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Albert Lamorisse)拍摄于1956年的短片。全片以在巴黎街头飘荡着的一个红色气球为线索,以法国小男孩巴斯蒂安(Bastian)为主角,是一次充满天真与童趣的“气球传奇”。红气球仿佛是小男孩饲养的宠物,时时刻刻跟在他的身后,让他每天单调的校园生活变得绚丽多彩。然而,红气球却被一群嫉妒巴斯蒂安的捣蛋鬼们抢走了,巴斯蒂安竭尽全力也无法阻止气球破裂漏气的事实。正当他呆呆地望着干瘪的气球不知所措时,整个巴黎的所有五颜六色的气球纷纷飞向满怀惆怅的巴斯蒂安。他重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紧紧地抓着这么多气球,任凭它们把自己带到空中,自由地在巴黎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以上是影片的主要内容,一个优雅的,带着几分诗意的故事。影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极少出现对白。既然如此,以下两个问题在影片的视觉表达上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如何用镜头语言实现红气球的拟人化,在赋予其人类情感的同时又不与现实世界割裂;第二,影片处于基本无对白的状态,需要画面承担高度的叙事功能,如何通过对画面的掌控完成吸引观众的悬念无疑是十分值得关注的。本文将对这两个问题展开着重论述。
           首先来探讨刻画红气球形象的镜头处理。
           1.长镜头的使用
           长镜头在《红气球》中比比皆是。在小男孩和红气球建立友谊的初期,红气球调皮、活泼、可爱,具有灵性的小伙伴般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在这一过程中,长镜头居功至伟。在巴斯蒂安带红气球上学的部分,导演接连使用长镜头。红气球“亦步亦趋”地跟在小男孩身后,但当小男孩想伸手抓住它时,它却有意地躲闪开;它甚至躲进门洞里,等待小男孩四下寻找未果,才钻出来敲敲他的脑袋。红气球的这些运动以及红气球与小男孩的互动,影片中均采用长镜头的处理方式。长镜头能够对特定的时空进行完整的呈现,增强画面的真实感,于是在我们观看影片时仿佛忘记了特技的存在,而情不自禁地把红气球当做了一名充满灵气的演员。
           2.色彩、光线、景别的变化
           影片中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反差:一是拥有红气球的巴斯蒂安与没有气球的其他孩子乃至整座城市的反差;二是拥有红气球时的巴斯蒂安与失去红气球时巴斯蒂安的反差。两相对比,红气球及其象征意义的重要性才得以凸显。而这两项反差的实现,则离不开色彩、光线以及景别的变化。
           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气球那鲜艳而浓郁的红色相比,整个巴黎都充斥了青灰、黄褐的色调,无论是高耸的建筑亦或人们的衣着,莫不如此,让人不由自主地感觉郁闷与压抑。鲜艳的红气球甫一出现就占据了人们的全部注意。影片的最后,隐藏在巴黎各个角落的明丽色彩一起涌向天空,扑面而来的暖色调使影片在情绪上达到最高潮。
           在红气球与自己的蓝色同类经历了一场美丽的邂逅之后,似乎是老天爷突然开眼一般,巴黎的天空逐渐明朗起来。越来越强烈的逆光投射在人物和建筑上,勾勒出鲜明的轮廓,与之前的黯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影片的最后,严峻的天空豁然开朗,缤纷的气球卷过城市的上方,这令人温馨而充满暖意的场景与影片开始时灰暗污浊的天空大相径庭。
           在表现小男孩拥有红气球与失去红气球的不同情绪时,景别的变化十分显著。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前景是一个广阔的平台,中景展现了左右两栋建筑之间的阶梯以及一只小猫,背景则是俯瞰下的巴黎和宽广的天空。紧接着,主人公巴斯蒂安从镜框的左下角进入,在中景停留和小猫玩了一会后,顺着阶梯离开画框。这是一个远景镜头,意在显示人物的处境。在两幢冰冷矗立的建筑之间,小男孩和小猫显得如此孤弱无助。在这种近似冷漠孤立的远景镜头下,小男孩的孤独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荧幕上。但是在影片最后,当巴斯蒂安目睹整个城市的气球纷纷起舞之时,他的脸上再次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的脸庞在侧光的映照下,轮廓分明,显得愈发迷人。此时对小男孩的拍摄采取了近景景别,突出他的表情,展现他的内心世界。
           3.在细节处传达某种寓意
           在电影中,有些镜头的处理通常带有浓重的象征色彩,导演可以通过带有寓意的镜头或者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影片的主题。在《红气球》中,毫无疑问,最大的象征是影片的主人公之一——红气球。除此之外,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也不乏此类深远寓意。
           小男孩和红气球刚刚确认了友谊关系之后,在走下一段台阶时,一条狗横亘在台阶下。在小男孩的帮助下,红气球成功地躲避了这条狗的攻击。诚然,就叙事层面而言,这一段落使得故事更加精彩,能够体现小男孩对于红气球的喜爱与珍视。不过,如果联想到在影片开始之时就曾经出现过的巴斯蒂安对小猫的亲昵行为,这里有关狗的情节恐怕就不能那么简单地理解。猫和狗是最常见的宠物,狗更是被称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没有红气球陪伴时,寂寞孤独的小男孩只能和小猫嬉戏玩闹,而此时此刻,他可以毫不在乎地赶开小狗,象征着红气球已经取代了动物,成为巴斯蒂安的新宠物。
           在影片的中间部分,小男孩曾经带着红气球来到一个旧货市场,红气球再一次调皮地玩起失踪(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也有狗的出现),而小男孩在一个镜框前驻足,那一瞬间似乎忘记了红气球的存在。镜框的图案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年龄与他相仿。巴斯蒂安久久地盯着她,不难想象在生活中他对友情有多么渴望。与此同时,红气球出现在一面镜子之前,似乎在注视了镜子中的自己,显得形单影只。这两个富含寓意的段落透露出小男孩和红气球一旦分开之后面临的孤独处境,更说明了二者对彼此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红气球》是如何在基本不使用对白的情况下,仅用面画来承担叙事功能,就能够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动人心弦的故事一定要擅于制造悬念和冲突,这在《红气球》的镜头语言中表现为对画外空间的广泛使用。如此构图不仅使画面具有向外的动势和张力,还能够引导观众去想象在画内空间没有呈现的信息,从而推进情节的发展。为了着力刻画红气球的调皮及其与巴斯蒂安的良好友谊,导演多次让红气球出入画面,让观众的视线不断去探寻红气球位置,以此来对叙事节奏进行掌控。
           影片中的另一部分告诉我们,景深镜头在叙事层面上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发现一群捣蛋鬼对红气球图谋不轨后,巴斯蒂安不得不带着红气球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以躲避他们的追逐。这一段落的17个镜头中,除了一个隐藏的孩子偷窥的近景镜头外,其余均是纵深感极强的景深镜头。巴赞认为景深镜头有两个特点,一是保持事物的全貌和空间的完整性,二是保持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红气球》中,景深镜头不仅有助于完整展现巴黎街巷的全貌——弯弯曲曲,隐隐匿匿,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景深镜头中,悠长的街道看起来充满了未知的元素,觊觎红气球的捣蛋鬼们可能藏身于任何一个角落,在最出乎意料的时刻现身抢夺气球。

            《红气球》的视觉表达,出色营造了调皮灵动的红气球的经典形象,同时在基本上无对白的情形下,叙事不落窠臼,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喟的动人故事。虽然这部影片的投资仅仅有50万法郎,却以其真挚朴素的情感和杰出的表现力征服了观众,征服了众多奖项挑剔的评委,斩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最佳短片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特别奖和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