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丹尼尔·奥特伊艾曼纽·贝阿安德烈·杜索里埃伊丽莎白·布尔吉娜布丽吉特·卡蒂永米丽娅姆·博耶斯坦尼斯拉斯·卡雷·德·马尔博格DominiqueDeWilliencourt
类型:剧情爱情音乐导演:克洛德·索泰 状态:已完结 年份:1992 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豆瓣ID:1301689热度:426 ℃ 时间:2024-08-14 12:32:02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罗宾汉
男狐聊斋
加百列的地狱3
恋爱寄生虫
爱情跑调
我的最爱
宝(邓丽欣 饰)本来与男友俊(黄嘉乐 饰)一...
播放指数:525℃
他们说南方的冬天总是挺短,既不凛冽也不漫长,跑在春天最前头的花儿,不声不响,一如以往,淡淡的香味。
有时候会在温暖的阳光下,看见童年的花园,彩绘花窗上的镂空花纹,阳光的温度会让它们像车轮一样散开,美丽的花瓣几近疲惫……
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味道,可以让我,联想到真真切切的春天吧。
很久以前,看一部电影,片名叫做《今生情未了》,后来又叫做《冬天的心》。那是一个优雅的片子,三个优雅的人,以一种优雅的方式爱着自己以及对方,微妙的情绪慢慢伸延,却可以适可而止。尼采说:恐惧比爱更有助于让人看清世界。因为恐惧,你会让自己弄清楚,人们是什么,你是什么,他人是什么,你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欺骗,是否可以让你得到或者失去什么……这些都不是爱,爱就是,以一种隐秘的冲动,要在别人的身上看到更多的更多的美丽的东西,其实,很多时候,这些都是一种假象,假象欺骗你的同时,亦安慰了你的心……所以,如果通过与人交往,却始终保持恰当的距离,就是最好的自省了吧。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得更清晰。
也许,最完美的形式,就是让你感觉不到形式吧。
挺简单的情节,三个主要的演员,结构凝练,布局完美,松弛有致,演员的表演含蓄而内敛。最棒的还有音乐,巧妙并且节制,整部电影只在高潮和结尾部分有完整的独奏,其余音乐,大部分是小提琴独奏,完全化入剧情之中,音乐既承担了叙事又准确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这里的感觉很微妙,有时你看别的电影,会完全沉浸在好听的音乐世界里去,但这个片子不会,反而会让你更加专注的关注情节的发展,和人的内心戏的交流。
“我的内心,有一种无生命的东西。”史蒂文说。
每次看到这一句话,都有一种怔怔地感觉。
我想,每个人对待爱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吧。那些代表着生命存在的情感并不是被史蒂文内心深海似的沉寂与内敛消解了,事实上,沉默,有时是一种更为用力的倾述。长久的内心的无声和他自己对于生命极致的思考太深,以致把自己完全包裹起来,封锁在那里。
我一直好奇于:史蒂文,他的内心,在他隐秘的灵魂深处,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从来不表达自己的情感,从来不谈及自己的过去,从来不倾述自己的内心,从来漠视任何的外界的情感。他不是不喜欢,只是不习惯于用那样的方式。相比马克汉姆的热情,乐观,善良而言,他内省,沉默,固执的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从他的内心戏,他看着卡米尔的深情,他沉默的间断——那略带忧伤的脸,他明明喜欢卡米尔,但最后他还是放手了。不,他说,我只是喜欢挑战的感觉。
卡米尔没有出现之前,他和马克汉姆是好朋友,平常安静的工作环境里面,彼此虽然话语不多,却有着悠然自得的乐趣。他一直喜欢这种生活,并且不希望被打破——直到卡米尔的出现。
是她的出现,才让他知道原来他也渴求那样的一种带有暖意的情感吗。即使只是淡淡的,两人雨中偶遇,他把自己的衣服轻轻披在卡米尔的身上,那样细微无致的动作,其实就是他内心在那一刻真实的表现吧。他们沉默的走着,随便的说着话,空气中凝聚着那样一种默契的相知的快乐……
人的情感,总是由自己微妙的内心而决定。或许是他深知一切不过是生命路途里面短暂的一段路,不过是一个偶遇。真在一起,会一直这样的快乐幸福吗。恋爱,会让人心存美好,随着日子的流淌,所有的曾经的真实的不真实的踏实的虚幻的都要放下……那多遗憾。所以史蒂文一定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一个很唯美的人,一个对待感情特别固执特别珍惜的人。在他的内心里面,他深知他和卡米尔可能是一对很好的情人知己,却应该不适合彼此一起。除了马克汉姆的宽容善良,除了他的乐观可以包容卡米尔的热烈又带着偏执的天真任性的一面拉回来,还有谁可以呢。他比谁都看得透:适当的距离,可以保持自己内心的自省,更加优雅从容的面对生活。
一部电影,若是所有情节都交代清楚,怕是毫无趣味。
而一部如果让人去思考,带给自己一些感触,启示的电影,就该是一部好影片。
看这部电影,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在一个人的一辈子里面,究竟占据了多大的比重,或者温熙,或者阴影。或者微笑的面对生活,或者惶恐的过着日子,或者无所谓,或者挑剔完美得惊人。
史蒂文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不说修理小提琴的记忆,凡是经过他的妙手补修的提琴,音色都特别清润,漂亮。电影里面有多个这样的镜头:他埋头专注的拨拉着琴弦,他用专用的手帕小心的上色,擦拭,他给他的徒弟认真的指点讲解着……就像他说的,马克西姆对待所有的演唱会,只是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的工作室,对马克西姆而言,就是可以赚钱的工作室,别无他意。但对音乐而言,是需要用灵魂用心的倾听,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才可以深深的感受其中的韵味。卡米尔问史蒂文,那时他们在外面的餐厅喝茶。
卡米尔:你会觉得我烦么。
史蒂文:不,我喜欢听你说话。
卡米尔:你好像是从音乐学院毕业。
史蒂文:是。
卡米尔:为什么断了?
史蒂文:是因为我自己无法忍受由我的手弹出来的声音。
卡米尔轻笑,就这样?
史蒂文顿了一下,用了一个词语表达:因为我太挑剔了。
卡米尔看着他,是因为你太完美了。
他从来不和任何人说自己的情况。
因为我觉得,说出来,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史蒂文说。
他其实有家人,有一次,他说:但是我的兄弟姐妹,从小就觉得我城府特别深,阴险。
卡米尔说,哪有这样贬低自己的人。她看着他,忽然明白为什么史蒂文总是这样的沉默,只要你愿意,其实你可以。
他从来不回自己的家,很少朋友,我一直觉得,他是我唯一爱的人。
史蒂文说。说这话的时候,已经到了影片的尾声。他嘴里的他是音乐学院时候的导师。他和导师的关系非常奇特。每次他过去,很自然的吃饭,在他那里留宿,或者两人沉默的散步,偶尔谈一点生活里的琐事。
导师和师母时常争执,一点很小的事情两人都会吵个不停。每次史蒂文看着他们的表情的时候特别奇怪:隐忍,恻然,困惑。
这样的一个人,必定是内心时常觉得不安全的人,所以才会隐瞒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过于完美,对任何东西考虑过多。就像他会因为自己的弹奏而放弃自己最喜欢的音乐,使音乐终于变成了他的梦想;会因为对婚姻家庭的担忧无法把握的恐惧,而拒绝卡米尔。
所以,真为卡米尔心痛。
他明明懂她的音乐。就像她主动表白的时候说的:我就是为你弹奏的。
她是著名的小提琴家,美丽自负优雅动人。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依赖性特别强。就像她和海琴的关系。海琴是她妈妈的好朋友,同时亦是经纪人。多年以来,她习惯海琴的安排,所有事情不用操心,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音乐里面即可。有过反抗,却是小小的反抗,因为她知道她并不能离开海琴。就算她知道她们始终会有一天会分开。
我为她心痛。可怜有时女人的自尊和骄傲在爱情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可怜这样的爱情不过是徒有虚名。她实在想不通,当初的感觉明明如此真挚,当初明明一切好好的,彼此心里知道对方的感觉,明明存在的,为什么到头来变成了一个测试自己魅力的实验?她悲愤不可抑制,无法控制自己的感觉。
从来都是优雅动人的她第一次涂鲜艳的口红,第一次对着对面她曾经深爱的男人拍桌子:那就把这个游戏玩到底,和我上床呀!生平第一次给人这样的决绝和侮辱,她只觉天地不在,心里的一腔悲愤无处宣泄,就算那一刻天崩地裂也随它去了吧!就算这样的下场是把双方逼到了一个死角,也随它去吧!满腔的真挚,最后竟换来游戏两个字!所以,也是唯一的一次,她在公众的场合失控悲伤无法抑制,我怎么会如此羞耻自己!她喃喃道说完,跌跌撞撞地,就此冲出了他的世界里去。
有几个片段。
每次史蒂文过去导师的家里,总是傍晚华灯初上以后。
他开着破旧的车子,经过丛林,经过幽静的小道,然后一直开到门前的草地才停下。车窗外是一个安静的世界,似乎可以听到虫鸣,除此以为,整个世界一片静寂。那时的史蒂文特别沉默,脸上肌肉表情却比平常舒缓放送很多。对他而言,那似乎是他可以自由来去的地方。
导师和师母的最后一次争吵,是因为他的身体每况日下,师母唠叨不能进食过多的零食而起。而导师则指责书房里的东西总是太乱,总是不能找到自己的书……最后导师跌撞的走出来,却摔倒在地,师母立即冲出来担心焦急又心痛的责怪,两人的整日吵闹摔打,于细节处,竟然也见温情,吵闹一辈子,似乎成了习惯,但感情却终于可以磨合了……
那一刻史蒂文一定非常感触吧。原来婚姻没有这样的可怕。
导师的最后一刻,大家都知道是整天的受苦当中。导师终日祈求可以安乐死。师母不敢,也不忍,多年的夫妻,怎么可以亲自送他到另外的一个世界,让日后想起来伤痛无比?但这样的活着,竟也是如此的累和痛苦,每日病痛的折磨,要把人耗到最后一刻才可以放手?太残忍了。离去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和幸福?只有史蒂文深深明白这一点。在幽暗的房间里,史蒂文沉默的给导师注射进去了药液。他轻轻的把导师的袖子褪上去,一直看着他的眼睛,他的脸,两人沉默无言。只有他孤独的背影对着镜头,从此以后,他这辈子里,唯一爱的人——导师也走了,原来生命也是那样的一回事,最后像灯油一样,耗到尽头的一刻,然后灰飞烟灭……是否流泪,可有关系?但愿离去是幸,但愿永不归来。
最后的离别,那是多久以后?八个月?一年?一年半?他的徒弟要结婚了,他要做证婚人,那样年轻的一个人,早早的找了一个心爱的女孩过日子,这是一种勇气,抑或是人生里必须走的一条道路?
他们在茶餐厅里相遇,三人相对无言,马克西姆去拿车,剩下他和卡米尔。
在没有相遇之前,他们都各自坚忍沉默的走着人生这条路。尤其是他。在时光的阴影里,两人淡淡的微笑,问好,当时间飞驰而过,再见,竟也是这样。
特别要提到是片子里面的小提琴曲。
那都是来自拉威尔的作品。
拉威尔的曲子和别的作曲者相比,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弹拨,某种时刻,就象他们按捺不住的心跳和人生。我喜欢拉威尔,应该是从他的“死公主之孔雀舞”就开始吧。每次听他的曲子,或者类似的古典音乐。就仿佛有一根小小的刺,一直戳着我的心。挺让人震撼。
曾经,他们来自不同的彼此世界,曾经,他们相遇后,她以为他懂她,她以为他也会爱她,她以为她已看透他,她以为人生自此有暖可取,她曾经身不由已的趋向他……一切如梦幻如泡影。
他们终于要真的告别了。朋友式的告别,在餐厅的门口。
我在心里暗暗祈祷,千万不要回头,不要回头!
但她看了。她扭头看他,眼神清澈,寂寞。在拉威尔充满哀伤的钢琴三重奏里,当时间飞逝而过,她曾经渴望过的,如今已经沉了下去,她已不再想。而曾经为之撕心裂肺的东西已经半途而废,灰飞烟灭。
又或者,在很早之前,他就明白了,对于爱情,人生还是个印象派比较好一些。他坐在餐厅里面,看着他们离去,一动不动。
与别的片子不一样的是:导演通过他过人的洞察力,向我们严肃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令我们审视爱情,审视自己,审视人生。
这是一个爱情的悲剧,但悲剧的来源却没有外在的压力因素,而来自于人的内心深处。所以,我觉得它是一部描述三个高贵灵魂的悲剧,这个悲剧来源于人深深的自省和追问。这是一部用爱情来讲人的自我、爱欲、生死等更深刻命题的电影,它超越了世俗的道德评判,也超越了爱情的浪漫主义,直面人性。
最后想补充说说史蒂芬。
史蒂芬复杂、深邃、所有的所有一切都令人难以琢磨,就像每个人生命里的黑洞,隐秘,神秘,却天然的对人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他的魅力甚至是你无法描述的,他抛弃了世俗的虚荣心,因此他少嫉妒;这些东西,从来不会影响他的心态;他不被生活表面所迷惑,因此他不盲从;他不虚言爱,因此他显得冷漠;他对爱又有着深深的渴望,因此他在狂热面前退缩;他克制欲望,因此他不在乎孤独;他清晰地看到生,因此他能够冷静地面对死。
所以,一直到了影片的最后,他静静地坐着,行人车影如水一般流动在玻璃窗上,我们被这玻璃窗阻隔着,仿佛被隔在他的世界之外。他那昂着头的孤独,并不落寞,他不邀请同情。我们看到他,然而又触不到他。这种令人揪心的孤独感,直接通向了每个人内心的最深处。
注:四年前写的影评,当时感触太深,一直写下来,结尾处引用了我很喜欢的一篇影评里最后的一段: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26021/ ,作者是逆龙。
未有私信与他,就引用过来,很抱歉,特此在今日注明一下,并说声谢谢。(舊雨,2012年2月11日傍晚)
剪辑没有匠气,流畅而朴实。但只是大量的中景,近特写,但只是心理和情绪。看得懂的是stephane眼里的深情,猜不透的是他拒绝camille的心思。可是我懂啊,从第一眼我就知道,这个男人对生活有着太多无以言说的想法和顾虑。
沉默,凝视,就是巨大的力量,直指人心。Camille一眼就爱上的手艺人stephane,有着专注于一项事情的沉稳。当他那样沉默的凝视着camille,聪明如她,也就读懂了。
所以她不能相信,stephane会拒绝。当camille抛下了给她举行的庆功宴和他去兜风并表示爱意的时候,他毫无感情的回答像一把把刀戳在她心上,她却终究忍住了歇斯底里,隐忍地说,不要看着我。然后转身离开。
太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肯付出一切去追求的人,在爱情上未必能胜利。
Camille醉酒,回家,平静地给自己化上浓重的妆,然后当着经纪人和现任男友maxime的面开始打电话。
最后她在小餐厅里找到了正和密友helene说话的stephane,三人无不尴尬地坐下。
“说点什么吧,我不愿意就这样结束。”
其实已经死过一次了。不是不明白,只是不甘心。
这三个人,突然让我想到《东爱》里的莉香、完治、和里美。
太爱了。越爱的勇往直前的人,越让他本能的后退,怕烈火焚身,怕转瞬即逝。而那个从来只会倾听,永远包容的人,却让他感到安定。当camille终于爆发,愤然离去,当maxime当众抽了stephane一巴掌的时候,stephane他茫然的目光,似乎在四下寻觅可以依靠而不是嘲笑的人,helene站起来,向他走了两步,然后停下来。
可是被压抑了的感情往往不是一道深深伤痕一刀两断的事情。Stephane终于明白些什么,主动去找camille。
可是camille说
“You can say,but now I’m empty one”
这才是结束。
生活就是这样,不管受了多大伤害,也只能藏起所有的悔恨和不甘心,走回原来的路上。虽然未着笔墨,我却能感觉,他们各自,花费了多大的力气,才回到原点上。
“过去多久了?”当maxime能对stephane重新开口的时候,他问,“八个月了?”
“八个半”
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Stephane的日子,没有camille,没有好友maxime,就连一向宽容似乎永远等待的helene,也说认识了一个新的男人。他坐在新的工作室里,无法抑制对时间的敏感。生活毫不留情的,都以此为界,画上了坐标。
他重遇camille的时候,camille留下了一个告别的吻,他就带着这一点余温,坐在反射着街道人来人往的咖啡馆落地窗后,久久不动。
我始终懂得。但始终没有哭。是他们,或是说真实的生活,教会了我们忍耐。所有“我以为我们会”,所有的不告而别,都请忘记。因为唯有忘记,我们才能重新走下去。
“How are things with you?”Camille的经纪人问stephane。
“I’m getting old”
“Do it fast”
她知道他们彼此喜欢。她向他表白,他却说,他不能给她所想要的。换句话说,他不爱她,这只是一个测试自己魅力的游戏。她想不通,明明可以开始的,怎么突然停止了?她摘下自尊心,她在餐厅摇乱了头发,优雅全无,她禁不住叫出声来——那就把这个游戏玩到底,和我上床呀!——生平没有这样被拒绝过,她只觉得耻辱。她这么说的时候,其实已经把他们逼到死角。
我为她心痛。可怜有时女人的自尊和骄傲在爱情面前多么不堪一击。可惜有时爱情徒有虚名。
之后当他略有悔意,也许不算悔意,只是一丝歉意吧。他是不爱她,他只爱他自己。他去看她。还好,她已经记起了自己是谁——她的骄傲。她说,祝你好运——她已经劫后余生了,就算那丝耻辱抹不掉,也要好好地活下去。
电影末了,他们在餐厅告别,朋友式的告别。他一直望着门口。看她坐上车,在阳光的阴影里。我在心里暗暗祈祷,别,别转头看他。但她看了,她凝视他——她的眼神清澈,寂寞。在拉威尔充满哀伤的钢琴三重奏里,当时间飞驰而过,她从前渴望过的,她已不再想。为之撕心裂肺的东西已经半途而废,灰飞烟灭。
他们的脸上表情几乎都很平静,尤其是他。相遇之前,他们都各自坚忍沉默地走着人生这条泥路。他似乎无父无母,一直独居着,也没有性生活,唯一有个无话不说的开书店的女友。她跟着严厉的女经纪人在古典的路上打拼。拉威尔的曲子很多处用到弹拨,象他们按捺不住的心跳。我喜欢拉威尔,很早从他的“死公主之孔雀舞”就开始喜欢。他的曲子有小小的刺,一直戳着我。他们相遇后,她以为他懂她,她以为他也会爱她,她以为她已看透他,她以为人生自此有暖可取,她身不由已趋向他......一切如梦幻泡影。
也许他早就明白了,人生还是个印象派比较好些。他坐在餐厅里,从头至尾一动不动。
他平静的脸。她美丽的眼睛。
她说,我要你,我不是惯于投怀送抱的人,可我要让你知道。
他说,我不爱你。
两个寂寞的人。
他40年的岁月中,没有双亲,没有爱人,甚至没有朋友,他不认为有。
他与小提琴做伴,雕琢它们,修护它们,创造它们。在长久单调的手工生涯中,他似乎已没有了悲喜,从始至终,他始终是温和的,平静的,谨慎的。
她美貌绝伦,从小跟随经纪人在高手如云的古典乐界打拼,凭天赋赢得一席之地。
她亦与小提琴做伴,小提琴是她的手,她的口,她的心。
优雅光鲜的外表下,是再也无法掩饰的疲倦和孤单。
她身不由己的转向他,倾诉,投靠,表白。
或许,她认为还有一线希望,或许这次,爱可以拯救寂寞。
但他不认为。
那夜在小酒馆,她已近乎疯狂,她不顾一切的把灵魂剥开,坦露在他面前。
可是他不要。
他爱她。这是毫无疑问的。他甚至说音乐也只是梦想,那么爱情呢,更是遥不可及的幻觉。
当我们倾诉、写作、哭泣、唱歌,恋爱,无疑都是在为寂寞找一个出口。
而他的寂寞如此深重。深重到连出口也一并不要。
他长久居住在他自己搭建的,坚固而幽暗的寂寞之国。
他对寂寞如此熟悉,这寂寞就是他的安身之所,甚至,就是他本身。
所以,爱请又有什么用呢?
除了死,还有什么能拯救寂寞呢?也许死也不能。
影片结尾,她最后一次抬起泪眼,隔着橱窗望向他
她演奏的那首拉威尔哀伤的三重奏再次响起
他依然端坐在那里,似乎已经坐了一生,永恒的沉默
他的脸淹没在黑暗中...
凌晨两点,面对着黑暗的房间和显示屏
我的眼泪终于可以痛快的流下来...
这是一部爱情悲剧,但这个悲剧不是因为任何外部原因,这里没有家族、财产、权力、道德的障碍,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悲剧(绝大多数的爱情故事不都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变种吗?)。
当卡米尔对斯蒂芬产生了爱情,她没有回避自己的情感,尽管她正与马克西姆(斯蒂芬与马克西姆是朋友)在恋爱之中。导演并没有给卡米尔设置一种移情别恋的合理性,这里没有她与现男友(马克西姆)的情感裂痕。这表明了导演对情感的一种态度:当爱情来临时,人无法抗拒。人无法抗拒非理性。卡米尔不是一个四处寻找依赖的女人,不会由于一方的坍塌,而转向新的一方。她是一个独立的人,她不会因为爱恋而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她正视自己的爱情,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她勇于表达自己,将自己展开,探向斯蒂芬的内心。
在第一次与斯蒂芬单独相处的时候,卡米尔直率地谈到自己当时的痛苦:与莉吉尼之间的矛盾。莉吉尼既是卡米尔母亲的好友,又是卡米尔的经纪人,对卡米尔的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卡米尔很感激莉吉尼十年来的扶持,同时对这位女伴也产生了依赖,令卡米尔痛苦的是她开始憎恨这种依赖。斯蒂芬通过很简洁的语言,令卡米尔意识到自己的憎恨情绪。两人对话很简短,但直指内心深处。卡米尔感受到了斯蒂芬的关怀,向他发出了邀约,请他周一去看自己的小提琴演奏录音。
两人第二次的单独相处,即斯蒂芬周一去看卡米尔录音。拥塞的车辆使两人身体发生了轻微的碰触,大雨中斯蒂芬脱下外套为卡米尔挡雨,一切看似微不足道,但已经足以刻在卡米尔的内心。在录音棚附近的咖啡馆里,两人又有一场简短的对话。看似没有谈什么,但斯蒂芬注视的眼神令卡米尔更增加了爱的勇气。临分手时,卡米尔问斯蒂芬:“你还会来看我的录音吗?”斯蒂芬点头。
然而,斯蒂芬没有赴约,当卡米尔打电话来,他推说自己忙,这令卡米尔十分焦躁不安。当两人再次偶然相遇,卡米尔质问斯蒂芬:“为什么躲着我?是不是因为马克西姆?”斯蒂芬不但否认了与马克西姆的友谊,而且否认了对卡米尔的爱。“你在贬低友谊的同时,也贬低了其它东西。”卡米尔不相信斯蒂芬的话,但马克西姆的返来使他们的谈话中止了。卡米尔不能接受斯蒂芬的说辞,内心十分痛苦,她向马克西姆坦白了对斯蒂芬的情感。
第二天马克西姆出差,在机场他打电话给斯蒂芬,请他替他去看卡米尔的录音。斯蒂芬的到来令卡米尔的演奏发挥地非常出色。录音结束,大家为卡米尔庆贺,她却约了斯蒂芬单独离开。她向斯蒂芬坦呈了爱情,却被斯蒂芬拒绝。
“我要你。这其实不是我的作风,但我必须告诉你。”
“卡米尔,我不认为我能给你你所想要的。”
“你也想要。我了解你,接受你,不管你是什么样子。我不在乎你给自己打造的这个世界,封闭的世界。我是你的,看着我。你不能继续那样生活,你必须看到你正在变化。”
“卡米尔,你很漂亮,你会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你有很多天分……”
“那么,既然我那么好……”
“但是你坚持用想象的样子来看我。我不是那个人。”
“别欺骗你自己,这很简单。”
“我必须跟你说实话,我原来是想诱惑你,我不爱你……可能是想攻击马克西姆。”
“这不由你定。”
“你不明白。你在谈论我从未拥有过的感情。我不爱你。”
影片到此,才拉开了华彩篇章的序幕。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里时,我懵了。我完全不懂,斯蒂芬为何这样拒绝卡米尔。不不,他看卡米尔的眼神,他在马克西姆将要租下来与卡米尔同住的公寓中突然感到将要失去卡米尔时的痛苦,这些不是假的。他明明爱卡米尔,为什么要拒绝她?
卡米尔不能接受斯蒂芬的拒绝,她再次去找斯蒂芬,在餐厅展开了这场对话:
“瞧这个男人,他是谁?一只‘耳朵’。一个手艺天才,他的朋友马克西姆这么说的。只要双方兴趣相投就能结伴,然而却没有友谊。……我不能……接受这些,我们不能像这样分手。说点什么吧。”
“我已经对你说了实话。”
“你知道你没有。那天在录音室,下着雨,我根本没料到你那么注意我。”
“那是我的工作。”
“别跟我说我和其他音乐家一样。”
“不。”
“你看着我的样子……”
“我很真诚。”
“我们谈过的所有事情……”
“但是我们什么都没谈。”
“那么就是我……不,绝对不可能,不。但是为什么?”
“我告诉过你。”
“如果是为了攻击你的朋友,你早就和我上床了。肮脏,但那至少是生活。”
“别这样。”
“不,不是!你一文不值!……受窘了,啊?让他们乐去吧,一群老古董……就想着离开这儿。看起来他很喜欢音乐……因为那是‘梦的素材’,对生活却无可奈何。你对梦一无所知,你没有想象力,没有热情,没有睾丸。你那儿什么都没有!”
在遭到拒绝的时候,卡米尔并没有陷入盲目的自我否定,虽然痛苦,但她勇敢地指出了斯蒂芬的谎言。那么斯蒂芬到底为什么撒谎?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尽管斯蒂芬的行为出人意料,但他的高贵和不逃避无法让你小瞧他。他宁愿撒谎,但不给自己找借口。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过往的挫折,他是懦弱的。影片不交待人物的前史,因此也没有将人物的行为归因于前史。斯蒂芬身上呈现出来的不是懦弱,而是自省。斯蒂芬试图通过与人保持距离,来完成自省。相比于爱,他更牢牢地抓住了恐惧。正如尼采所说:“恐惧比爱更有助于人看清世界,因为恐惧要求人们弄清楚,他人是谁,他能做什么,他想做什么,在这里欺骗自己是不利的和危险的。相反,爱却有一种隐秘的冲动,要在别人身上看到尽可能多的美,或者尽可能地把别人抬高,在这里欺骗自己是有利的和欢乐的。”斯蒂芬深怕被爱情的假象迷惑,他担心卡米尔眼中的他并不是他自己,因此他在爱情面前踌躇不前。
分手已成定局,三人(还有马克西姆)如何面对这样的结局?影片最精彩之处在后三分之一。如果说,当强烈的情感降临,人无可抵抗地被推动着朝前走,那么,当一切尘埃落定,理智回来,则还原了人的本来面目。
三人的关系经过了剧烈的震荡,仿佛又恢复了原初的状态,每个人都不失高贵地回到自我。而身边的人,经历了新婚和死亡,生活的河流继续流淌。
卡米尔、斯蒂芬、马克西姆,谁更幸福?谁知道?
结尾处,卡米尔给了斯蒂芬一个吻,这个吻的时间稍稍超出了礼节性的告别。当她与马克西姆开车离去时,她的那一眼回眸,令人回味无穷,仿佛一切又回到眼前,也许曾经的爱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心。卡米尔是理解斯蒂芬的,她用不同的方式与斯蒂芬一样选择了孤独。
《冬天的心》是一部高贵灵魂的悲剧,这个悲剧来源于人深深的自省和追问。这是一部用爱情来讲人的自我、爱欲、生死等更深刻命题的电影,它超越了世俗的道德评判,也超越了爱情的浪漫主义,直面人性。
影片并没有停留在爱情的美好或痛苦上,影片更关心的是,爱情到底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对待爱情?
这是一部充满了作者意图,但又完全看不到作者意图的影片。作者的所有意图只体现在他设定了两个分别以感性和理性来面对爱情的人物,而谁对谁错,作者将分析的权力交给了观众。一定有一个上帝在审视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赋予每一个人物其行为的合理性。导演不刻意地美化或者丑化每一个人,他绝不向谄媚妥协,他直面生命的每一种形态。
讲爱情的影片往往容易拍得抒情甚至煽情,只有通过不断地给爱情加料,才能触动对爱的味觉,从而制造一种我在爱、我能爱的假象。他们渴望漂亮和纤巧,他们其实将爱情宗教化,无限制地美化爱情,恰恰暴露了他们缺少爱的能力。但是《冬天的心》如实地向你展现了爱的可能与悖论,展现强健者面对爱情时的直接与内省。
《冬天的心》形式的简洁与作者对爱情问题的冷峻形成了统一。克劳德"苏提追求真实,正如其电影语言的洗练一样。没有视觉的浮夸与声效的振颤,你不知不觉地被带到作品当中,去领会内容的精髓。如一杯清泉,不需要刺激你的感官,但流畅地渗入心扉,恰到好处。
《冬天的心》将减法做到了极致。导演笔墨精炼,设计却很周详。它通过准确地使用每一个电影元素,拨去了表面的浮华,真实地传达出生活的内在。电影形式平静简洁,悲剧却在观众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
全片大量运用中近景,平视的视角,这与我们眼睛的观察方式很近似,没有刻意地强调或夸张。
演员的表演含蓄而内敛,而最小的角色也掩饰不住灵魂真挚的光芒——全无矫饰的生命!卡米尔与斯蒂芬第一次产生火花,只用了两人的中景,全靠演员的眼神传达出微妙的变化。
音乐对于塑造情感是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这样,许多电影在情感段落几乎铺满了音乐。《冬天的心》其音乐使用则巧妙而节制,全片只有两处(高潮和结尾)使用了主观音乐,其余音乐完全化入剧情之中,音乐既承担了叙事又准确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它不会让你枉自地陶醉或哀叹,而更关注剧中人物的内心。
影片借用了非常传统的戏剧形式,结构凝练,布局完美,节奏松弛有致,把观众完全带入剧情当中。
最完美的形式就是让你感觉不到形式,《冬天的心》就是这样一部令人感动又发人深思的杰作。看完电影,你会感叹: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这才是值得过的生活,没有灰尘覆盖,透彻见底。我们用感怀的心情体验克劳德·苏提创造的人间悲剧。
《冬天的心》之所以如此深地打动人,让人为这个故事而辗转反侧,关键在于导演兼编剧克劳德·苏提创造了斯蒂芬这样一个角色。
我们被卡米尔打动,她让我们体验了爱情火焰般燃烧的美,没有任何矫饰与造作,我们渴望拥有那样纯粹的爱情。而她的真性情——面对爱的真挚、勇敢与执着,又怎能不让热爱生命的人为之动容呢?
我们也被马克西姆的宽容所打动,他对生活充满热情,积极地投身其中,他善于修复生活的创伤,不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他报以理解和宽容,他是生命的暖色。
而斯蒂芬则复杂、深邃、令人难以琢磨,就像生命的黑洞,隐秘,而对人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斯蒂芬的魅力甚至是你无法描述的,他抛弃了世俗的虚荣心,因此他少嫉妒;他不被生活表面所迷惑,因此他不盲从;他不虚言爱,因此他显得冷漠;他对爱又有着深深的渴望,因此他在狂热面前退缩;他克制欲望,因此他不在乎孤独;他清晰地看到生,因此他能够冷静地面对死。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停留在孤坐的斯蒂芬身上,他静静地坐着,行人车影流动在玻璃窗上,我们被这玻璃窗阻隔着,仿佛被隔在他的世界之外。他那昂着头的孤独,并不落寞,他不邀请同情。我们看到他,然而又触不到他。这种令人揪心的孤独感,直接通向了每个人内心的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