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本篇无明显剧透,放心阅读)
——以下所有相关插图源于豆瓣本瓣
小七发现了这部最近新上映的女同电影。
很显然,能第一时间看上这部片子,是她的功劳。
女同主题的贺岁喜剧,两位备受姬圈人追捧的大牌养眼女星领衔主演,不难看出,西方国家对LGBT群体接受度在变高,也越来越友好——同志片都可以轻松上贺岁档啦。这要放在咱国内,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新西兰受疫情的影响日渐弱化,每天零星几例境外输入被带进隔离设施,已经可以忽略不计。大家的生活也慢慢恢复常态。阔别电影院近一年,既然是这个主题的圣诞贺岁片,我和小七果断决定上影院去支持。
想到今年还没和姬友Grace见上面,去前的一天,我问她要不要一起。
她说好巧,她也正打算去看。她本计划和她的约会对象,以及另一位朋友一起前往。加上我俩,正好就可以一群姬友组团观影了。
我自告奋勇负责买票,我们商量好看第二天下午Event的4点半场。
我在网上订的票,订时只有个别位置显示reserved,最终挑了前面数起第七排,正中间的五个位子。看起来像包场。
告知座位book好后,Grace流着哈喇子继续跟我表达对小K的喜爱和对电影的期待。
第二天我们直接在影院碰头,Grace的约会对象我第一次见,微卷的短发,穿着显眼的彩虹LOGO T恤,高大阳光,人也很nice,看着像南美洲人。Grace一头时尚的银发造型也小小惊艳了我。因为去年的那场变故,她换了全新的形象,与过去的自己say goodbye。
门口小聊了片刻,我们准时进入影厅,那会儿除了我们,只有最后一排坐着一对上了年纪的KIWI阿姨,看起来有5,60岁的模样。
新西兰电影院的片前广告特别冗长,感觉有20多接近30分钟,让人片子还没看,初始能量和兴奋度已经耗掉一半。这样一对比,国内看电影前的那几分钟广告其实很良心了。
电影开始后,我们前面还是无人入座,但当我扭头,惊喜地发现后面多出了好几对。Gaydar启动兼目测,必须全是拉拉。和一群同类聚在一个影厅里一起看女同片,每一个感同身受的场景里,一起大笑一起紧张一起悲伤一起感动的感觉,真好。后排那对阿姨,在每一个笑点来临前比其他观众先笑,声音辨识度很高,很可爱。我们因此断定她们肯定不是一刷。
电影内容中规中矩,讲述麦姐带女朋友小K回家过圣诞节,本来想借机让爸妈对小K留个好印象,为她节后的出柜计划铺垫基础,却因为一些意外导致她不得不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当面对父母出柜。如果它是异性恋电影,相信更会被认为是一个剧情老套毫无深度的平庸片,网上打分一定更低。但它是女同片,性质就不一样了。全片轻松欢快,两位女主都那么优秀迷人,故事发生在当下最具代表性的中产阶级家庭里,最重要的是happy ending,哪怕结局完美得不够真实,我也会特别推荐,特别想让这部电影被更多人看见。它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认为这部片子是继《面子》之后,最适合拿来对父母出柜的宣传片。
这些年来压抑凄美,凄凄惨惨的同志电影太多了(不乏个别高分之作),让走在这条路上本不易的姬友们看过后雪上加霜,一遇挫折便负能量满满,在夜深人静时顾影自怜,不知前路在何方。与其如此,不如多来些积极向上的同志片,多多益善,持续传播正能量,鼓舞同志人群带着更多希望,勇敢走下去。这种时候,片子的艺术价值应该被摆在片子的实用意义之后。
这个电影的还有一个好,就是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一部分自己的影子。电影结束后,我对Grace说,I can relate (电影里的台词活学活用),我能relate的点很多,有曾经对出柜的恐惧和逃避——觉得它遥不可及,有准备不充分提前出柜的惊恐和绝望,也有因着从小我父亲对我的高要求高期望,我曾经因此不得不向他隐瞒许多东西,好让他不对我失望。
而Grace ,则说相较而言她对家人的出柜经历顺利多了,她比较感同身受的点是里面的姐妹竞争想向爸妈争取来更多的宠爱。她有一位姐姐,她有过类似体验。
至此,继《卡罗尔》之后,我又有一部可以在家洗碗做菜时,循环播放的练英文语感的电影了。
如果你最近有对家人出柜的打算,不妨考虑带父母一起看这部电影。
要不是我妈不在新西兰,我一定第一时间带她看这部电影。
END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号:伴她同行(如有需要,可到那边文章最后下载观看该片源)
文:Dongdongn部分GIF配图:google、Tenor、Tumblrn关注深秋小屋公众号:ladyscn
看完还是有些失望的。
电影整体营造的圣诞氛围有点做作,尤其导演意图用浮夸的喜剧效果来设计家庭的矛盾和冲突,想制造捧腹大笑后的辛酸思考的效果过于浅显和刻意。
剪辑有点乱糟糟的,尤其后半部分,每一个转场都过于突兀,人物之间的转折交代也过于潦草。
整部电影看下来令人仿佛看到导演正挥着鞭子急赶着一群演员完工。所有都是急吼吼的开始,急吼吼的过渡,急吼吼的完成。
很多角色的动机都缺乏交代,使得故事整体欠缺应有的合理性。
把最触动人心的台词都交给了John这样一个gay角色来完成,而这个角色的出现就像置身事外的圣人一样,由他来串场、点题、小结,讲出一套一套的人生哲理,虽然没什么大问题,但反而让发生在主角们身上的一切冲突和光辉变得低幼和暗淡。导演也丢失了让观众自己去感受这些冲突背后真相的能力。
家庭角色有好几个也是演得较为失败的。
比如本片编剧玛丽·霍兰演的小女儿Jane,这个角色没有特别的问题,纯粹就是演员演技的问题。
还有母亲这个角色也是败笔,人物过于夸张而缺乏应有的亲情和内心戏。
总的来说,Harper这一家所有的角色演出都存在BUG。
看完这个故事,会觉得Harper一家子从老到小人品都有问题。
老爸花钱贿赂富商一心想要当选政要;
老妈仅凭一件超市警报,就对Abby各种冷嘲热讽,说话刻薄;
大姐和Harper两人一见面就各种不分场合的弱智掐,像两个没有教养的泼妇一般;
Harper就不说了,大家都看得到她的问题;
Jane虽然看上去很善良,那只是看上去,见到Abby第一眼时,一口一个孤儿、可怜Abby,同情Abby……这是故意还是没情商?
大姐的一对双胞胎,像《闪灵》里的恐怖小孩,两张莫名其妙失去童真的怨念脸。
把项链塞Abby挎包里栽赃她,得逞后两人满足的相视一笑,对这个动机,实在很匪夷所思,他们年纪也不算小了,能有分辨基本是非对错的能力,所以,这个行为的动机只能交代出这俩小孩天生恶毒。
他们全家都配不起Abby,也配不上Riley。
尤其大姐和Harper打架这一场戏,完全是为了喜剧效果硬上,然而导演企图让观众笑的效果显然也是差强人意,全程闹哄哄,只是为了配合小K,让Abby这个角色显得更通情达理。
然而这一家子人的性格和品德行为在Harper被迫出柜后,居然全部一秒大洗牌了。
他们的转变到底出于什么动机?电影全然没有交代清楚,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交代。
这些角色纯粹为了等着Harper出柜而立马一夜反转。
本片给了小K一个完美的本色演绎,这部电影犹如为她量身定做,只有她是脱离整部电影浮夸表演体系的,属于“最正常”的人,而她的确只要演得就像一个集帅美脾气好于一身的善良les就OK了。
一直都觉得小麦不太适合演喜剧,早在《伊兹大闹洛杉矶》中,就有这样的感觉。而看完这部电影,更觉得小麦不太适合Harper这个角色了,所以,并非是个les角色就一定适合小麦,毕竟直女要真正演出les生活的细碎,还是需要一定的演技和研究的。
n本来给两颗星这部电影,现在多的一颗是给小K的,这是我看过的小K的所有电影中,尤其是近年来相对演出最舒服的一部(注:个人感觉还有一部《深海异兽》她也演得不错)。
(看到她和女友前任Riley一起在酒吧,被要求对着话筒唱几句圣诞歌时,我似乎看到了林志颖唱《十七岁雨季》里青涩的feel哈哈哈哈。)
PS.看完整部片子,比较喜欢Riley这个角色,演员演得很到位,从出场踱着方步走来那一刻开始就让我信服她的所有立场。唯独对于她为何能原谅当年因Harper的行为导致被同学欺负,电影又没有任何交代(这还是导演和编剧的问题)n
多的不说了,总体当闹剧看一遍就够了。
-END-
就因为有那么多异性恋的假日电影,看腻了,然后来指责2020年的这部,不太公平,导演说的对,我们女同性恋也要过圣诞节,我们要说出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都需要被讲到。
这个电影的大前提是,2020年出柜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很多时候,圈内已经流传一种默契,如果你不出柜,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稳定的可以长远交往的对象。大多数出柜,都是一时冲动,不是计划性的,因为它需要飞蛾扑火的勇气。
很多人一看是圣诞季的作品,立马陷入合家欢的套路里,虽然这个电影画面高饱和真的很季节属性,但是并没有烂俗,甚至情节设定还挺有意思。先上全家福,从主角说起。
女主 Harper :基本上就是个哈批, 前女友前男友现女友都搞的顶顶。作为三姐妹的老3,最得老爸宠爱,因为她能力最强。她爸干啥都是一句,哈批人呢,哈批我们走,哈批干得好,Harper,爹地的腿部挂件。
大姐 Sloane 一家:大姐美如画,和黑姐夫耶鲁高材生,本来应该是强强联合,光宗耀祖的人生赢家代表,但是因为生了双胞胎,夫妻双双下岗待业了一段时间,这里设定的很女权,姐夫也做起了家庭煮夫,待业之后自己创业,她爸其实是十分瞧不上的,说白了不就是个体户,逢人便说大女儿生孩子以前是律所合伙人,现在啧啧, 大女儿每回问她爸要帮忙吗?老头子都一副要你何用,一边歇着去吧,转头哈批来。这是妥妥的讽刺异性恋啊,两孩子也不是人见人爱的漂亮娃娃,一个没头脑,一个不高兴,总之死孩子。
二姐jane:全能型工具人,修路由器修网络修打印机,通常这个角色在别的电影里是男性,二姐不仅是全家的网络支柱,还会画画写小说,但是NBCS。本片的结局最理想化的不是女主复合,而是二姐的小说大卖,以前不被重视的女儿摇身一变突然发光发热,这是扫地僧的设定啊。
爸妈:我敢说,所有父母其实都知道女儿的性取向,就算现在还不知道,早晚也会知道,但是他们不说,不捅破就不存在。套用john的那句话,他们不知道自己女儿是拉拉,难道还没见过别的拉拉吗?片中,他们爸对于老邻居女儿是拉拉感到很遗憾,但最后重点是老邻居女儿是住院医师,还是很牛逼的(竖大拇指)所以嘛,父母不可以选择,但工作可以,有一份厉害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
对妈妈的塑造,本片不太明确,虽然她忙前忙后出现在大部分的镜头里,但几乎没有给她自我表达的机会,最后她说想学空手道,也不是很有力量的触动,明明最后出柜闹剧,她妈也会受伤,但焦点仍然是父亲更需要安慰。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家庭里,付出最多的那个人无法拥有自我。
我想,影片结束后,也不会被讨论。
JOHN:完美GAY蜜,其实LES还是闺蜜多,但如果设置一个女性闺蜜,虽然这么想不恰当,但总觉得剧情会更复杂了,也可能是加一个男性配角平衡一下性别比吧。
Riley:她是导演给我们的圣诞礼物。我知道这么说不公平,但是 如果你去搜索电影的关键字,出现最多的不是 HARPER,而是RILEY,她在电影里的人设是HAPPER的青梅竹马兼初恋女友,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老邻居的女儿。我之所以说她是圣诞礼物,并不是电影里把她塑造的多么完美,女神和高不可攀,相反这个电影里的每个人都很接地气,都有一种礼貌的刻薄,客套的暧昧。她和ABBY的三场戏,很舒服很自然很真实的尴尬,在热闹喧嚣的圣诞夜,好像突然安静松弛下来,是另外一个空间的存在,游离在故事主线之外,更接近我们观众的视角。所以她们没有肢体接触,才更真实,毕竟真的不熟。
ABBY: Kristen Stewart,我们的超级大明星,一直被诟病演技稀烂,但是在这个电影里她很放松,感觉就像做自己。有人说她老是缩着脖子,这里替她辩解一下,缩脖子的时候是真的冷,穿的少。当这张完美的脸出现在HARPER家里的时候,他们怎么会无视她是拉拉这件事呢多么明显啊 。
在一个现代爱情故事的电影里,两位女主之间的互动,拥抱亲吻的身体语言表现的就像真实发生的一样甜而不腻,影片没有激烈的情爱戏,但是几处点到为止的镜头丝毫没有减弱主角感情的浓度,反而更令人信服和感同身受。她张开双臂把她全部拥入怀里,像抱紧一个毛茸茸的玩偶一样,眼神交汇时,满是掩饰不住的宠溺。最后的复合也很理所当然,倒不算强行HE,看的出感情很好,没有实质的问题。说起来原来和KS有CP感的是这种类型的女生,有趣。
(至于有些观众,觉得她们不搭,先去掉一些自己的刻板印象吧)
本片值得表扬的一点是剪辑很流畅,传统合家欢的电影经常会陷入一种饱满的情绪递进从而感到疲乏,好像为了让你开口笑,故意丢很多老梗,这电影数次都在你以为要爆发的时候突然急转直下,告诉你,不要笑,不要闹,我们来认真说这件事,也不失为一种反套路吧。又比如不是每个提醒你擦护手霜的都是基佬。
最后Riley值得讲述自己的故事。
豆瓣竟然有人这么无聊抄我的短评,无语。
哈珀真的是一个很自私很糟糕的女朋友。是她玩嗨了一时兴起邀请女朋友去她家过圣诞节,第二天睡醒了就后悔了,带回家以后任由她家人一口一个孤儿地叫艾比,睡工具房,女朋友被冤枉偷东西也没看见她维护艾比说什么话,她俩回家以后主要的互动就是亲亲推倒发糖,不开心的事都是艾比一个人默默承受排解消化,她自己却能和前男友相谈甚欢到半夜两点还要怪艾比查她岗。她和前男友在酒吧这段剧情我是看不懂的,装直女也装得太得心应手轻松自在了,不想被撮合跟前男友在一起又不保持距离,哪个伴侣能忍?个人认为如果酒吧这里有她勉为其难的表情特写会比较好。高中时的渣女行为更是让人生气,被人发现同性恋情后她选择了最伤人的解决方法,爆破女友的柜门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害怕出柜你可以说情书是写作练习,排练小品,恋爱模拟等等,她偏偏选了最损人利已的,怕受到伤害不是她可以伤害莱利和艾比的理由。看到这里我真觉得哈珀不值得,如果这不是一部圣诞合家欢电影我是完全支持莱利拐走艾比的,前任和现任的双重报复,那可就是爽剧结局了。可能是我过度解读,我觉得开头屋顶的戏是有暗示的,爬屋顶是哈珀的主意,被发现却是艾比一个人掉下去,哈珀没接住,这是不是隐喻哈珀不可靠的性格?她后面被大姐当众出柜不承认艾比确实又让艾比坠落了一次。艾比能原谅她这么多次,可以说是圣母(褒义)了。哪有那么好的人,早在被叫孤儿那里就能把哈珀甩了还能HE做梦吧。
不过既然是圣诞合家欢电影就不能像我想的这么发展,最后的HE虽然略显生硬不太现实,但是我觉得需要这样的百合喜剧电影出现在市场上。我不知道为什么近年来百合题材的电影都喜欢搞悲剧,在我看来是一种越来越保守的表现。我目前为止最爱的百合电影还是05年的四角关系和08年的同心难改,这两部都是HE,我每次复习同心难改的时候都在想,怎么拍一部重点在谈恋爱,出柜一笔带过没狗血,不死人不分手的好看HE百合电影就这么难呢?同心难改的两个女主角色家庭宗教背景这么复杂都HE了,号称自由开放的欧美人咋回事啊,这几年拍来拍去不是分手就是死姬佬的悲剧,甚至18年有一部百合电影Tell It to the Bees原著是HE,电影改成BE了,因为主创觉得原著的故事发生年代HE太不现实了所以改成BE,这是人干的事吗?欺负作者死了不能抗议?况且改成BE以后也没有更好,影评都在说BE都很生硬,为了悲剧而悲剧,好莱坞shame on you。
基于以上的原因,尽管我理智上认为本片在3.5星到4星之间,情感上我还是打了5星,HE就是王道!
如果不是近年来LGBTQ平权运动有所成效(尽管仍会有人称其为“政治正确”),那么按照往年圣诞电影的游戏规则,它们大概率依然会是为异性恋情侣提供的圣诞专享。nn此类型的影片更具备娱乐性和商业价值,却也因此附带着与生俱来的保守主义,哪怕今天的LGBTQ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提升,但由两个“女同性恋角色”为主导的圣诞影片还是稀缺的。nn还好,《最幸福的季节》的上线,填补了今年此类圣诞电影的空缺。
首先在此拆解一下主创团队,导演克里·杜瓦尔很有来头。本片是她执导的第二部长片,其2016年的《干涉》也是一部融进了部分彩虹元素的喜剧片,却并没有获得多大成功。
但是她的光环在别处,毕竟杜瓦尔曾饰演过二十年前经典LGBTQ影片《啦啦队长》里令人印象深刻的格拉汉姆。
多年以来她一直在拍戏,在电影、电视两个领域稳步发展,电视剧作品有《美恐》《副总统》,电影则以《致命ID》《十二宫》和《逃离德黑兰》最为观众熟知。
《最幸福的季节》讲的就是导演杜瓦尔亲历的事儿,小K饰演的艾比很大程度上以她为原型。
而拍摄这部影片的原因也很简单——作为喜爱圣诞电影的观众,她从没有在年复一年的圣诞新片中看到过自己的经历。
说到选角,杜瓦尔眼光非常独到,她称自己一直是麦肯兹·戴维斯的粉丝,在戴维斯出演雷导的《火星救援》之后,杜瓦尔接二连三看到她的作品。
戴维斯对自己的角色一直有所择选,要么带有强烈的queer潜台词(尽管她本人不是),要么专注于女性之间的情谊。她能脱颖而出也得益于此,从索菲亚·塔卡尔的《永远闪耀》和贾森·雷特曼的《塔利》,再到《黑镜》第三季和《终结者:黑暗命运》,是这些角色将她塑造成了具备独立气质的女演员。
至于小K,自从她在SNL里石破天惊的恶搞短片《Totinos》以来,太多女孩都在期待这样一部影片的到来。
另一个需要提及的人是和杜瓦尔一起出演《副总统》的玛丽·霍兰,她既是这部电影的联合编剧,同时也出演了哈珀被忽视又非常抢镜的姐姐简。 这个角色真的尬到出彩,甚至有“高潮姐”克里斯汀·韦格的往日风采……
饰演哈珀父亲的维克多·加博,现实生活中是同性恋的他,却在片中出演一个共和党恐同直男。
而饰演艾比男闺蜜的丹·莱维,由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富家穷路》最终季刚刚在第72届艾美奖中一举拿下喜剧类全部七项大奖,创造了喜剧剧集单季最多获奖项目的新纪录。
总的来说,《最幸福的季节》是一个“出柜故事+浪漫爱情+家庭矛盾”的大拼盘,艾比、哈珀和哈珀的前女友Riley负责浪漫,哈珀的三姐妹和他们虚伪冷漠的父母则为我们呈现了大型家庭“PUA”现场。
不过对于小K饰演的艾比来说,这绝对是部恐怖片。天知道艾比在电影里失恋了多少回,每天睁眼醒来,一边被女友哈珀塞回柜子里,一边看着女友扮演直人。而且最恐怖的是,哈珀扮演得还相当娴熟,仿佛这张自我隐藏的面具已经内化成为她的一部分。
杜瓦尔没有放弃诠释这样的对比。艾比和哈珀在许多方面有所冲突,正如艾比的父母开放包容却已不在人世,哈珀虽然有着庞大而完整的家庭,却没人能在其中展露真实的自己。
当然,她们隐藏的不只是性向,你会发现在这个保守恐怖的家庭里,每个女性都有秘密,每个人都有一个“柜子”。
所以这部影片真正要探讨的并不是LGBTQ群体面对外界的自卑和压抑,当艾比伪装成一个直女出现在哈珀的家庭里时,她没有恐惧,反而在向一个保守而顽固的落后系统传达善意,这其实是视角上的一次颠覆。
然而,这种善意也是通过自我伤害来达成的。我相信LGBTQ群体的每个成员都通过个人经历懂得了一个道理:如果爱要以创伤为代价,那么就该回头去思考自己的“爱”是不是被某些自私的规则挟持并剥削了。
就像艾比以为她对哈珀的爱足以支撑自己隐藏身份,哈珀认为对大家庭的忠诚要优先于自己对性取向的诚恳,但最后她们都错了,妥协式的付出一向不会有好结果,只会摧毁自己和所爱的一切。
哈珀这个角色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很多评论都在撕“哈珀如何不像一个女同角色/她和小K之间完全不来电/她是一个辜负了艾比的渣女”。
其实杜瓦尔和霍兰早就考虑到表达这样一个角色的艰难,她们想办法让这个“不够勇敢”的角色不那么令人反感,因为哪怕是LGBTQ群体自己,也会抛弃并痛恨自身懦弱又不诚恳的那部分,哈珀只是在片中更多展现了这一点。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讲,如何塑造好哈珀这个角色正是本片的挑战之一。如何理解她的选择,如何理解她迟缓的出柜过程并对她抱有巨大的同情心,其实能反向映衬出LGBTQ群体与自己达成和解的程度。
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片中哈珀的前女友Riley和艾比之间的“亲密氛围”更接近现实中的lesbian群体。
Riley作为艾比的盟友出现在故事中,她们都是影片中“没有隐藏自我”的角色。毫无疑问,Riley与艾比之间形成了真正的性吸引力。
而且不负责任地猜测,异性恋群体会对艾比和哈珀之间的甜蜜时刻感到熟悉,因为这条情感线的表达方式仍延续了异性恋传统,但lesbian群体则更能get到艾比和Riley之间的电光花火。
比如初次搭话时这种“以外套为媒”的含蓄话术,虽然在情节上暗示着两人与哈珀之间的关系非常类似(被闷头一棒塞回柜子里的遭遇),但这也的确是lesbian惯用的心理潜台词。
然后是酒吧场景,全片最佳的一段。深知彼此为同类又气场相合,小K全程心碎但唯一一段不紧绷的时刻也是在这里。
此时,从新姬友到新女友仅一步之遥,完全取决于两人定力如何,从自己的座位滑到同一侧载歌载舞,懂的都懂。
饰演Riley的奥布瑞·普拉扎和小K尤其擅长冷幽默,杜瓦尔怕是把很多小心思都放在了这对cp身上,而哈珀和艾比之间很多老套的情节编排,天知道已经被重演过多少回。
但是《最幸福的季节》也有做得相当不错的地方。
比如哈珀的性取向是在突发状况下被全家人揭露出来的,这种大型揭露的场景一般发生在剧情高潮点,在很多浪漫喜剧中都有出现,就像闷了一个多小时的烟花突然炸开,顺便把此前铺陈的矛盾和冲突一并瓦解掉。 这正是人们喜欢此类影片的原因,一地鸡毛然后重归于好。
但《最幸福的季节》仍给观众带来了一个痛苦的转折。在关键节点,哈珀并没有在炮火燎原的时刻出柜,而是把自己藏得更深,让观众看到她深入骨髓的懦弱和脆弱,最后直到她真正能够面对自己才将故事推向合家欢。这个设计其实让影片规避了范式中的轻浮。
就像那些最好的圣诞电影一样,《最幸福的季节》的进步在于其真正回归了生活和家庭,它并没有面对一个同性题材展现不合时宜的紧张和喧嚣。
片中每个人物都很准确,它不是什么搞笑的闹剧,也不会拿LGBTQ的话题搞出一些无知又低级的笑话,这让许多观众感到无比松弛。
不过作为第一部拥有“名演员阵容”的女同性恋圣诞电影,《最幸福的季节》或许还是依赖了隶属于异性恋传统的千篇一律。它很标准,但标准也是一把双刃剑。
作为参考,除了《小鬼当家》,杜瓦尔及其团队基本没看几部圣诞电影,其参考更多的是《土拨鼠之日》《当哈利遇到莎莉》《西雅图未眠夜》和《漂亮女人》这样的经典浪漫爱情片,并进而继承了它们的文法修辞,把古早的暖流套在一个较为现代的叙事之上。
或许正因为这样,《最幸福的季节》似乎可以同时满足很多人群,爱看浪漫喜剧的人可以找到共鸣点,异性恋也能够找到贴合自己的审美传统。
此外,杜瓦尔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哈珀家庭的政治背景,它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不谈烦心事,用套路帮你松松筋骨。nn每年圣诞节至少会有一部影片引发这样的问题:这部电影会成为下一部“永恒经典”吗?它会成为下一部《生活多美好》或《真爱至上》还是又一部糟糕的《老爸当家2》呢?
那么“永恒经典”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无论影片走哪种范式,只要完成了符合标准项的要求,就会在每年圣诞节来临之际吸引那些想体验治愈氛围的观众。
圣诞电影应该像一件旧毛衣一样让人感到舒适和熟悉,“家庭氛围、爱情氛围、节日氛围”是其核心诉求,而这三点我都在《最幸福的季节》里找到了。 或许,今年最好的圣诞电影就是这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