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著名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一片,将简•奥斯汀描写十八世纪英国女性爱情与婚姻的同名名著搬上银幕。导演通过镜头给我们展示了两对终成眷属的情侣,更是将当时妇女们的日常生活状况、聚餐、舞会和社交等各种场合完美复原,带我们回到那个充满钢琴曲、诗歌和爱情,同时婚姻又被金钱左右,显得格外现实的年代。 这部电影以其紧凑、跌宕起伏的剧情、凄美悠扬的电影配乐、演员们的出色表演,获得了第六十八届奥斯卡六项提名,虽然最终只拿到最佳改编剧本奖,但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著改编电影之一。由英国作曲家帕特里克•道尔(Patrick Doyle)执笔的原声配乐更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古典悠扬的音乐,配合李安导演独特的镜头视角,精确美妙地传达了剧中每个人物的感情。
分离的时刻终于到来,一家人驾着马车前往德文郡,这首忧伤的Devonshire带来的阴霾情绪却被热情的约翰爵士和詹宁斯夫人一扫而空。他们好客,甚至有点讨厌,对于他人的小秘密千方百计想要打听来,随时随地开他人的玩笑,但他们心地确实善良的,自己的女孩都出嫁后,人家的女孩的婚姻问题就成了他们的问题。不过他们也道出了乡下与城里的区别,方圆数里并没有追求者。 的确,Not A Beau For Miles响起,玛格丽特没有了华丽的树屋,只能在泥巴里面玩耍,埃丽诺自己晾晒衣服,只能在家里的小水盆里洗头发,没有佣人调出合适的温度,不是太凉就是太烫。母亲在窗户后面静静打量着窗外荒芜的景色,她在担心女儿们的出嫁问题。 和过去的宽阔的诺兰比起来,这座小别墅破旧不堪,前后反差甚大。
《你不要再哭泣,悲伤的泉》(Weep You No More Sad Fountains)是英国诗人诺顿的作品,帕特里克为玛丽安量体裁衣谱出了这首歌,理所当然成为了玛丽安的主旋律。 玛丽安在餐后为众人弹唱这首曲子,中途到场的布兰登上校被这天籁之音深深吸引,对于有过经历的上校来说,美丽女孩的动人歌声仿佛抚平了他感情道路上的艰辛,吸取他灵魂的疲惫。悲伤的泉在哭泣,但已经睡了的爱人却看不到,仿佛所有的人都睡了,无人能看见受伤者流血的心。这正是大胆找寻爱情的玛丽安日后所必定受到的伤害。
布兰登上校和约翰爵士坐在一起擦拭猎枪,约翰爵士一个劲儿的劝说上校放开自己的感情,主动去追求玛丽安,此时背景音乐响起,放慢了手中的动作,一字一顿地说,“这样是最好的!”每一个音节都非常清晰,他不仅是在回答约翰爵士,更是在坚定自己的心。 接着上校孤身一人走在芦苇丛中,手里的芦苇竿无意识地挥动着,他孤身一人,只有一个背影,只有一条忠实的黑色猎犬紧紧跟随。 All the better for her就是布兰登上校的主旋律。这个有过悲惨爱情经历的男人,比玛丽安年长许多的男人,尽管从他遇到玛丽安便喜欢上她。但他一直默默的守在她的身边,关心着她们,芦苇荡里,他及时递上小刀;他会温柔地把她扶上威洛比的马车;尽管自己一次一次遭到决绝,受到伤害,但他仍然会在她难过的时候,送上一些负心男人的卑劣事件,努力减轻她们的痛苦。 正是这高贵的品格,让他最终赢得了女孩。
To Die For Love,玛丽安为爱生病,差点死掉,上校在此期间,就如同她的亲人一般,表露出了极度的恐惧与不安,他在她的病室外面踱步,埃丽诺一直守在妹妹身边,不断的祈祷着,希望她能康复。当然,她一定会康复,她这段接近死亡之旅,只是在为自己的爱情、曾经的无畏、没有理智的爱情送葬,只是这次重生之后,她恐怕没有什么可以剩下了。 她知道自己会接受布兰登上校,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只需要初愈醒来时的那一句“谢谢”。 “虽然海上依然恶浪翻滚,吞噬着大地,而大地却不再受损,因为任何东西,不管它来自何方,都会被潮水带向彼方,因为什么都没有失去,但如果细细找寻,还会找到什么呢?”布兰登上校伴着There Is Nothing Lost的曲子,读着莎士比亚的诗。 她宁静地微笑着,不会再像从前那样,过多去在意朗读时候的语气,她接受了宁静,选择了并不如火般炙热的爱情。
My Father’s Favorite:本段音乐在电影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在片头中,截取中间的钢琴主旋律加提琴伴奏,节奏舒缓,第二次出现是二小姐玛丽安的钢琴独奏,一直延续到大小姐埃丽诺和爱德华的爱情萌动直到两心相许,贯穿始终。影片中大部分的音乐都是属于玛丽安的,这一段则是唯一属于埃丽诺的旋律。乐曲一开始由一段管弦乐引入,继而钢琴奏出主旋律,钢琴的主调在其中反复三次,一直平静舒缓,充实地表达了埃丽诺清醒隐忍的理性气质,而她与爱德华的爱情节奏也与此合拍,是淑女绅士蓝天绿地之间的屈膝躬身和信步漫走,波澜不惊的心灵契合。 比起稳重清醒的埃丽诺。我更加青睐感性小姐玛丽安,电影讲的是情感与理智的挣扎,但是埃丽诺没有挣扎,或者说她的外表看上去没有挣扎,真正的挣扎体现在玛丽安的身上。当埃丽诺愁眉不展地算计房租的帐单和昂贵的牛肉,玛丽安还憧憬在对暴风雨的爱情和十四行诗的向往之中。按照现在的说法,玛丽安性格火辣,敢爱敢恨,最终却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被现实磨平棱角后,不得不接受安身妇人的命运。音乐向我们展现了这一过程,在我看来,每段都是对她的歌颂。 玛丽安绝不是《傲慢与偏见》里小妹妹丽蒂亚式的愚蠢轻佻的少女,而是有艺术修养和气质的美丽女孩,有着这一类女子共同的清傲,她在影片中弹唱了两首歌,这是Patrick Doyle为玛丽安量身订做的,I Weep You No More Sad Fountains和The Dreame,据说I Weep You No More Sad Fountain的唱词是一首流传于十六世纪的诗歌,作者已经无籍可考,但是却被历来的音乐家改编成歌曲传唱。当玛丽安唱起它的时候,正好在乔爵士和詹宁斯夫人的午餐会上,当中途到场的布兰顿上校听到她天使的歌声,立即就被这位美貌纯洁的姑娘所征服。从这里开始,这首I Weep You No More Sad Fountains成了玛丽安的主旋律,一直低吟在她的生命,以及路过她生命的两个男子心中。于是根据这首歌的旋律衍生出的乐曲有两首,All The Better For Her和Patience,All The Better For Her出现在布兰顿上校对玛丽安的默默关注中,人到中年却孑然一身的上校难免有些可怜兮兮,以至他对玛丽安的爱并不存在奢望,他在与乔爵士的对话中伤感地说,“玛丽安才不会考虑让我做她的丈夫,就这样是最好的。”这段音乐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它采用了悠扬的管乐和提琴,音质低沉,节奏缓慢,很好地表现出布兰顿陷入无望爱情的伤感,然而音乐低低响起,我感觉到玛丽安的倩影无所不在。 Patience也是同样的调子,当它奏响的时候,威洛比已经出场了,他是玛丽安理想中的白马王子,英俊倜傥,两个人的爱情就像敞篷马车的杏黄色轮子一样转动起来,热烈奔放,他们流连在十四行诗和素描侧影之中,威洛比深情脉脉地剪下玛丽安的一绺卷发,布兰顿在牌桌上失神地看着这一切。这时候的音乐同样也是玛丽安歌声的旋律,只是比起前一首All The Better For Her,这段Patience换成了轻盈的长笛,没有了上一段的沉闷,代之以浪漫的温馨和青春的活力。 The Dreame是电影的片尾曲,在此之前,同样也由玛丽安弹唱出来。那时侯已经尘埃落定,玛丽安遭到威洛比的抛弃,后又为失落的爱情险些丧命,劫后余生,她拖着虚弱的身体躺在长椅上听布兰顿笨拙地读诗,“虽然海上依然恶浪翻滚,吞噬着大地,而大地却不再受损,因为任何东西,不管它来自何方,都会被潮水带向彼方,因为什么都没有失去,但如果细细找寻,还会找到什么呢?”此刻的玛丽安已经没有力气再挑剔地指责念诗者缺乏激情,只是无限留恋地看着恩人,说,“我们明天继续好吗?”于是我们听到了她在布兰顿送她的新钢琴上弹出的音乐,这支歌给人以安宁,却有着即将散场的倦怠。我相信玛丽安将会幸福,却再不会有从前那种快乐,一个率真热情的女孩死去了,我为此而深深遗憾。我不是在怀念魅力凌人的威洛比,恰恰相反,我从始至终都是垂青柔情深种的布兰顿,尽管如此,玛丽安的未来仍然值得担忧,也许她就此长大,学会了如何去爱,但是最后她对布兰顿,还看不出是发自内心的爱。影片的最后,情感被抛弃,理智获得了胜利,而我只是想说,她们谁也没有错。 Combe Magna无疑是整部作品里最磅礴大气的一个单元。风雨中伤心的玛丽安行走在通向Magna山谷的广阔草坪上,那里是Grey小姐和威洛比的新家。管弦乐合奏拥出浩荡声势的定音鼓,仿佛玛丽安在为轰轰烈烈的爱情举行丧礼。她面对着山谷中的庄园,念出莎翁的诗句,“如果爱能改变,能随着风向而转行,我们便不是真的相爱,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面对暴风雨却毫不为动……” 紧随其后的是To Die For Love,暴风雨的打击使得玛丽安患上致命的传染性感冒,危在旦夕,奥斯丁是个温和的人,她想也许惟有让玛丽安死去活来一场,她才能活下来。要想获得新生,就要先将之前的自我彻底击碎。 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中两首欢快的小步舞曲,分别名叫Willoughby和Miss Grey,前一首如其名,埃丽诺在舞会上交换舞伴,意外地邂逅了闪烁其词的威洛比。两人彬彬有礼地相互问好,埃丽诺冷静如旧,其实我怀疑她早已经猜到威洛比的负心,却从没有提醒过妹妹。当第二支舞曲Miss Grey响起来的时候,被现实打击的玛丽安在姐姐的搀扶下离开舞会,剧情开始随着音乐急转直下,一切都真相大白了,詹宁斯夫人尖叫着报告威洛比已经与高傲富有的Grey小姐订婚的消息,而与爱德华私定终身的露茜也被费拉斯家赶出家门。这一切证明了埃丽诺所坚守的等级观念决定婚姻的看法是多么正确。多事之秋,肥胖的詹宁斯夫人轻捷地跳过石头路面上的马粪,这是影片中少有的能给我们带来笑声的一段音乐,奥斯丁的小说里永远缺不了詹宁斯夫人们的鸡飞狗跳。
这部电影以其紧凑、跌宕起伏的剧情、凄美悠扬的电影配乐、演员们的出色表演,获得了第六十八届奥斯卡六项提名,虽然最终只拿到最佳改编剧本奖,但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著改编电影之一。由英国作曲家帕特里克•道尔(Patrick Doyle)执笔的原声配乐更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古典悠扬的音乐,配合李安导演独特的镜头视角,精确美妙地传达了剧中每个人物的感情。
影片开头,父亲简单的临终遗言介绍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他的太太和女儿们没有资格继承地产。马车从狭窄的街道跑过,穿过山林,载着前去继承庄园的约翰和太太费拉斯夫人,轻快的Particular Sum正是抱着小狗的女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她算计着丈夫的财产又出许多,不同意丈夫支付给自己继母和同父妹妹们那么多钱。
同样身为女人,也深知那个年代的女性不能自己赚钱,只能靠着父亲和丈夫的财产。势力的费拉斯夫人当然不会去关心和她毫无关系的女人们的生活,她只在意诺兰庄园里面的银器数量,不会去关心妹妹们没有嫁妆能否找个好人家。
My Father's Favorite这首曲子可以说是诺兰庄园的主旋律,贯穿了所有发生在庄园里面的事情。
感情一向外露的二女儿玛丽安在承受丧父之痛时,独自坐在三角钢琴前,弹奏着这首父亲最喜欢的曲子,幽暗的房间,只有从窗外射进来的光线,照在女孩苍白的脸上,忧伤的表情无以复加,她肆意表达自己的悲伤。
母亲在失去丈夫后,又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她不断地哭泣,烦躁地收拾行李;最小的女儿玛格丽特选择躲避大人来排遣感情;唯有理智的大女儿埃丽诺知道生活不会因为悲伤而暂停,泪水与躲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她得寻找合适的房子,她得安慰母亲和妹妹们,还得解散佣人,包装礼物,礼貌地和来接管庄园的客人交谈等等。
小女儿玛格丽特是原著中没有的人物,但是在电影中她是个不可或缺的小机灵鬼,在促使绅士和姐姐们之间的感情上,起到了天真无邪得推动作用,正因为她年纪小,她的话是童言无忌。
爱德华机智地帮助埃丽诺找到了躲藏的玛格丽特,并让她自己从书房桌子下面出来,这个常常被姐姐们忽视的小妹妹,找到了一个好朋友。埃丽诺就此开始对这位智慧、稳重、英俊的男人有了点特殊的感觉。
埃丽诺独自伫立在门前,听玛丽安弹琴,还是这首父亲最喜欢的曲子,她不禁潸然泪下,这是理智的埃丽诺为数不多流露自己情感的镜头,爱德华慢慢走近她,递出自己的手帕。广阔美丽的诺兰庄园,毛绒绒的羊群散布在平整的草地上,两人的感情就如同这首曲子,行云流水,非常合拍。
“爱情是幻想还是一种感觉,不,她是纯洁真实的永恒,她不像艳丽的花朵离开青春的枝干就会凋谢死亡,她在不毛之地也能无忧无虑的生长,不需用甜言蜜语来驱赶忧伤,” 玛丽安念着诗走进姐姐的房间,昏黄跳动的烛光,富丽堂皇的房间,女孩子们干净的睡衣,蓬松的羽毛被,一切都是那么温暖,这便是爱情到来时候的感觉。即便是即将离开习惯了家园,即便是往后生活的费用无比的紧张,但是一切都还有希望,因为生活中有了爱情。
然而,埃丽诺对与玛丽安的问题,她仔细揣摩着每一个用词,虽然对方是自己的亲妹妹,她的如盔甲般的理智使她的回答相当得体,但是稍显冷淡,或许她是想等待一切都尘埃落定的那一刻再表达出来,任何没有确定下来的事情都充满变数,日后的玛丽安便是这样的例子,把自己的心过于外露,换来的是伤害。
分离的时刻终于到来,一家人驾着马车前往德文郡,这首忧伤的Devonshire带来的阴霾情绪却被热情的约翰爵士和詹宁斯夫人一扫而空。他们好客,甚至有点讨厌,对于他人的小秘密千方百计想要打听来,随时随地开他人的玩笑,但他们心地确实善良的,自己的女孩都出嫁后,人家的女孩的婚姻问题就成了他们的问题。不过他们也道出了乡下与城里的区别,方圆数里并没有追求者。
的确,Not A Beau For Miles响起,玛格丽特没有了华丽的树屋,只能在泥巴里面玩耍,埃丽诺自己晾晒衣服,只能在家里的小水盆里洗头发,没有佣人调出合适的温度,不是太凉就是太烫。母亲在窗户后面静静打量着窗外荒芜的景色,她在担心女儿们的出嫁问题。
和过去的宽阔的诺兰比起来,这座小别墅破旧不堪,前后反差甚大。
《你不要再哭泣,悲伤的泉》(Weep You No More Sad Fountains)是英国诗人诺顿的作品,帕特里克为玛丽安量体裁衣谱出了这首歌,理所当然成为了玛丽安的主旋律。
玛丽安在餐后为众人弹唱这首曲子,中途到场的布兰登上校被这天籁之音深深吸引,对于有过经历的上校来说,美丽女孩的动人歌声仿佛抚平了他感情道路上的艰辛,吸取他灵魂的疲惫。悲伤的泉在哭泣,但已经睡了的爱人却看不到,仿佛所有的人都睡了,无人能看见受伤者流血的心。这正是大胆找寻爱情的玛丽安日后所必定受到的伤害。
布兰登上校和约翰爵士坐在一起擦拭猎枪,约翰爵士一个劲儿的劝说上校放开自己的感情,主动去追求玛丽安,此时背景音乐响起,放慢了手中的动作,一字一顿地说,“这样是最好的!”每一个音节都非常清晰,他不仅是在回答约翰爵士,更是在坚定自己的心。
接着上校孤身一人走在芦苇丛中,手里的芦苇竿无意识地挥动着,他孤身一人,只有一个背影,只有一条忠实的黑色猎犬紧紧跟随。
All the better for her就是布兰登上校的主旋律。这个有过悲惨爱情经历的男人,比玛丽安年长许多的男人,尽管从他遇到玛丽安便喜欢上她。但他一直默默的守在她的身边,关心着她们,芦苇荡里,他及时递上小刀;他会温柔地把她扶上威洛比的马车;尽管自己一次一次遭到决绝,受到伤害,但他仍然会在她难过的时候,送上一些负心男人的卑劣事件,努力减轻她们的痛苦。
正是这高贵的品格,让他最终赢得了女孩。
熟悉了乡间的生活后,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渐丰富了起来,玛丽安在一次散步是崴了脚,高大英俊的威洛比先生送其回家,两人陷入了炙热的感情之中。Patience 响起,埃丽诺独自坐在床边,抚摸着爱德华的手帕,镜头一转,玛丽安给威洛比画像,身后的牌桌上,上校暗淡地注视着他们。
埃丽诺独自忍受着离别的痛苦,还要为吃不起牛肉的生活苦恼,玛丽安大胆地爱着,甚至丢开了淑女应有的理智。还有一个令人讨厌的露西,她不断地和埃丽诺谈论爱德华,一再强调这个男人属于自己,满足自己虚荣的心理。
这时候,所有的痛苦,都是埃丽诺独自承受着。她还得担心玛丽安的名声。
舞会上,一曲欢快的Willoughby,玛丽安却发现了她朝思暮想的威洛比先生即将迎娶另一位更加富有的小姐。回到家里伤心欲绝,也终于知道了姐姐的秘密,爱德华与露西有过婚约,姐妹俩抱在一起痛苦,准备离开令她们碎心的伦敦。
在帕尔玛先生的庄园,玛丽安独自一人走上山坡,远远眺望威洛比先生的庄园,天空下起了暴雨,玛丽安金色的卷发,就是曾就被威洛比着迷的剪下一缕的秀发,被雨水打湿,贴在苍白的脸颊。
她对着庄园,念出初次见面时,两人最喜欢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一百一十六首,“别让我相信两颗真心的结合会有任何的障碍,如果爱能够改变,能够随着风向而转航,那便不算是真的相爱,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面对暴风雨却毫不为动……”
磅礴的Combe Magna响起,如雨水一般,似狂风一般,带走着玛丽安的爱情,在那个年代,淋雨需要的是不惧死亡的勇气,因为任何的感冒发烧都可以夺取人的性命。
To Die For Love,玛丽安为爱生病,差点死掉,上校在此期间,就如同她的亲人一般,表露出了极度的恐惧与不安,他在她的病室外面踱步,埃丽诺一直守在妹妹身边,不断的祈祷着,希望她能康复。当然,她一定会康复,她这段接近死亡之旅,只是在为自己的爱情、曾经的无畏、没有理智的爱情送葬,只是这次重生之后,她恐怕没有什么可以剩下了。
她知道自己会接受布兰登上校,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只需要初愈醒来时的那一句“谢谢”。
“虽然海上依然恶浪翻滚,吞噬着大地,而大地却不再受损,因为任何东西,不管它来自何方,都会被潮水带向彼方,因为什么都没有失去,但如果细细找寻,还会找到什么呢?”布兰登上校伴着There Is Nothing Lost的曲子,读着莎士比亚的诗。
她宁静地微笑着,不会再像从前那样,过多去在意朗读时候的语气,她接受了宁静,选择了并不如火般炙热的爱情。
玛丽安用上校送来的钢琴,弹奏着Dreame,曲调平缓轻柔,但却掩藏不了其中淡淡的忧伤。爱德华也送来好消息,得知他依旧单身的埃丽诺,再也控制不住感情,放声痛哭起来。最终,两对有情人结合在一起。结婚也是这个音乐,一个喜庆的画面却配上了忧伤的音乐。是导演想对我们传达他的感受吗?
理智和情感是和谐的共存,才是甜美的爱情。相信他们他们婚后的生活,也将会像上校抛洒向天空、反射着太阳光芒的硬币,闪闪发亮。
再来说说演员。要说一个优秀演员可以提升电影的票房号召力,这话一点都没错,我就是因为喜欢上了阿兰•里克曼才了解到这部电影的,在它上映后的第十个年头。
几乎在阿兰所有参影的电影中,他的镜头总是被删减了很多,据说本片中应该有一大段的上校对玛丽安的表白,很遗憾最终被导演剪掉了,而且没有留下资料,所以在如此流行DVD赠送删节片段的今天,我们依然看不到那一段经典场景。在《侠盗罗宾汉》中,演技精湛的阿兰成功塑造了剧中那位神经质的郡长,还有《虎胆龙威》第一部里的恐怖份子,最近更是在大红大紫的《哈利波特》系列中,成功塑造了斯内普教授这个角色,作者罗琳都承认,阿兰的出演让她增加了对斯内普教授的了解。
饰演埃丽诺的艾玛•汤普森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她是本片的编剧,本片在第六十八届奥斯卡中获得最佳改变剧本奖,完全该归功于汤普森。只是她的年纪比书中的埃丽诺看上去大了不少,除了和休看上去不太般配之外,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的发挥。顺便提一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神经兮兮的占卜学的那位戴着大大的眼镜,说话一惊一乍的特里劳妮教授也是汤普森扮演的,真是实力演员。
凯特•温丝莱特美得相当古典,当年她接拍电影的时候才19岁,更惊喜的时,电影中的歌曲更是她自己演唱,相当不错啊。精致脸庞,盘在头上的卷发,脸颊微微左侧,俨然是油画中的恬淡少女。
我虽然一直不怎么喜欢休•格兰特,不过我承认他是爱德华的合适人选,格兰特的青涩演技正好表现了这样一位腼腆、体贴、有责任感的男人。
最后,我觉得中文配音版本相当精彩。
OST下载:
http://www.wramag.com/52cr/read.php?16
这部充满古典气息的原声合集淋漓尽致地传递和延展了剧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My Father’s Favorite:本段音乐在电影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在片头中,截取中间的钢琴主旋律加提琴伴奏,节奏舒缓,第二次出现是二小姐玛丽安的钢琴独奏,一直延续到大小姐埃丽诺和爱德华的爱情萌动直到两心相许,贯穿始终。影片中大部分的音乐都是属于玛丽安的,这一段则是唯一属于埃丽诺的旋律。乐曲一开始由一段管弦乐引入,继而钢琴奏出主旋律,钢琴的主调在其中反复三次,一直平静舒缓,充实地表达了埃丽诺清醒隐忍的理性气质,而她与爱德华的爱情节奏也与此合拍,是淑女绅士蓝天绿地之间的屈膝躬身和信步漫走,波澜不惊的心灵契合。
比起稳重清醒的埃丽诺。我更加青睐感性小姐玛丽安,电影讲的是情感与理智的挣扎,但是埃丽诺没有挣扎,或者说她的外表看上去没有挣扎,真正的挣扎体现在玛丽安的身上。当埃丽诺愁眉不展地算计房租的帐单和昂贵的牛肉,玛丽安还憧憬在对暴风雨的爱情和十四行诗的向往之中。按照现在的说法,玛丽安性格火辣,敢爱敢恨,最终却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被现实磨平棱角后,不得不接受安身妇人的命运。音乐向我们展现了这一过程,在我看来,每段都是对她的歌颂。
玛丽安绝不是《傲慢与偏见》里小妹妹丽蒂亚式的愚蠢轻佻的少女,而是有艺术修养和气质的美丽女孩,有着这一类女子共同的清傲,她在影片中弹唱了两首歌,这是Patrick Doyle为玛丽安量身订做的,I Weep You No More Sad Fountains和The Dreame,据说I Weep You No More Sad Fountain的唱词是一首流传于十六世纪的诗歌,作者已经无籍可考,但是却被历来的音乐家改编成歌曲传唱。当玛丽安唱起它的时候,正好在乔爵士和詹宁斯夫人的午餐会上,当中途到场的布兰顿上校听到她天使的歌声,立即就被这位美貌纯洁的姑娘所征服。从这里开始,这首I Weep You No More Sad Fountains成了玛丽安的主旋律,一直低吟在她的生命,以及路过她生命的两个男子心中。于是根据这首歌的旋律衍生出的乐曲有两首,All The Better For Her和Patience,All The Better For Her出现在布兰顿上校对玛丽安的默默关注中,人到中年却孑然一身的上校难免有些可怜兮兮,以至他对玛丽安的爱并不存在奢望,他在与乔爵士的对话中伤感地说,“玛丽安才不会考虑让我做她的丈夫,就这样是最好的。”这段音乐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它采用了悠扬的管乐和提琴,音质低沉,节奏缓慢,很好地表现出布兰顿陷入无望爱情的伤感,然而音乐低低响起,我感觉到玛丽安的倩影无所不在。
Patience也是同样的调子,当它奏响的时候,威洛比已经出场了,他是玛丽安理想中的白马王子,英俊倜傥,两个人的爱情就像敞篷马车的杏黄色轮子一样转动起来,热烈奔放,他们流连在十四行诗和素描侧影之中,威洛比深情脉脉地剪下玛丽安的一绺卷发,布兰顿在牌桌上失神地看着这一切。这时候的音乐同样也是玛丽安歌声的旋律,只是比起前一首All The Better For Her,这段Patience换成了轻盈的长笛,没有了上一段的沉闷,代之以浪漫的温馨和青春的活力。
The Dreame是电影的片尾曲,在此之前,同样也由玛丽安弹唱出来。那时侯已经尘埃落定,玛丽安遭到威洛比的抛弃,后又为失落的爱情险些丧命,劫后余生,她拖着虚弱的身体躺在长椅上听布兰顿笨拙地读诗,“虽然海上依然恶浪翻滚,吞噬着大地,而大地却不再受损,因为任何东西,不管它来自何方,都会被潮水带向彼方,因为什么都没有失去,但如果细细找寻,还会找到什么呢?”此刻的玛丽安已经没有力气再挑剔地指责念诗者缺乏激情,只是无限留恋地看着恩人,说,“我们明天继续好吗?”于是我们听到了她在布兰顿送她的新钢琴上弹出的音乐,这支歌给人以安宁,却有着即将散场的倦怠。我相信玛丽安将会幸福,却再不会有从前那种快乐,一个率真热情的女孩死去了,我为此而深深遗憾。我不是在怀念魅力凌人的威洛比,恰恰相反,我从始至终都是垂青柔情深种的布兰顿,尽管如此,玛丽安的未来仍然值得担忧,也许她就此长大,学会了如何去爱,但是最后她对布兰顿,还看不出是发自内心的爱。影片的最后,情感被抛弃,理智获得了胜利,而我只是想说,她们谁也没有错。
Combe Magna无疑是整部作品里最磅礴大气的一个单元。风雨中伤心的玛丽安行走在通向Magna山谷的广阔草坪上,那里是Grey小姐和威洛比的新家。管弦乐合奏拥出浩荡声势的定音鼓,仿佛玛丽安在为轰轰烈烈的爱情举行丧礼。她面对着山谷中的庄园,念出莎翁的诗句,“如果爱能改变,能随着风向而转行,我们便不是真的相爱,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面对暴风雨却毫不为动……” 紧随其后的是To Die For Love,暴风雨的打击使得玛丽安患上致命的传染性感冒,危在旦夕,奥斯丁是个温和的人,她想也许惟有让玛丽安死去活来一场,她才能活下来。要想获得新生,就要先将之前的自我彻底击碎。
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中两首欢快的小步舞曲,分别名叫Willoughby和Miss Grey,前一首如其名,埃丽诺在舞会上交换舞伴,意外地邂逅了闪烁其词的威洛比。两人彬彬有礼地相互问好,埃丽诺冷静如旧,其实我怀疑她早已经猜到威洛比的负心,却从没有提醒过妹妹。当第二支舞曲Miss Grey响起来的时候,被现实打击的玛丽安在姐姐的搀扶下离开舞会,剧情开始随着音乐急转直下,一切都真相大白了,詹宁斯夫人尖叫着报告威洛比已经与高傲富有的Grey小姐订婚的消息,而与爱德华私定终身的露茜也被费拉斯家赶出家门。这一切证明了埃丽诺所坚守的等级观念决定婚姻的看法是多么正确。多事之秋,肥胖的詹宁斯夫人轻捷地跳过石头路面上的马粪,这是影片中少有的能给我们带来笑声的一段音乐,奥斯丁的小说里永远缺不了詹宁斯夫人们的鸡飞狗跳。
总是要佩服被他调度下的演员,很能实现他要的东西。在《理智与情感》剧情最后,当EMMA面对意中人知道他并没有结婚而喜极而泣的泪流满面,凝噎失声,这样一个场景,唉…,我甚至觉得李安是最懂得奥斯汀的小说的人,他懂得小说作者写下这样的故事时,她的内心是如何的研磨了那个时代的绅士和小姐的细腻情感。奥斯丁的笔下主人公们对爱的来临,总是在那样的时代而束缚,在爱的面前,隐忍爱是一场多么艰难的个人的战争。在今天看来那其实是因为一张薄纸般的矜持而隐忍而可能会失去一个人,并可怕的输掉自己的人生(就像另外一个电影《告别有情天》)。也才看完同样奥斯汀小说拍的新《傲慢与偏见》,终于明白到成为一个名著,是因为它表达了人的感性曾经是那么一种难以救药的病症,代表了希望爱的纯美同时也难以逃脱时代特征给予的波折,酣畅淋漓的爱得来需要一个并不简单的过程,让这样一个过程牵动人心的是隐忍其中的压抑和伤悲。
东方传统是如何帮助这电影的,我不懂得,我只以为李安才算得上硕果仅存的奥斯汀笔下的英国绅士,李安很能懂得如何表现男女微妙情感恨怨如何发生,能把矜持敏锐的感性表现到要化成电影主角伤悲和激动的泪水,包括观众的。恋爱中的人必须要看的电影并不是那些轻松浪漫的喜剧,要更懂得爱,他们必须知道:恋人们说出的并不多于他们心灵所有的,那是因为总存在那些不了解自己和别人的部分,而这些,成就了使爱情善美感性深厚激颤的可能。
电影一直进行到第14分钟姐姐Elinor倚在门边听妹妹Marianne弹琴,伤怀落泪被Hugh Grant演的Edward撞见,李安才给Emma Thompson第一个近镜头。Emma是那种需要时间来散发美的人,李安知道14分钟足够酝酿一种风华。
Elinor坐在窗边写信,小妹和Edward在花园玩剑。看电影的小孩子议论道她都可以做他们的妈了。这话伤透了Emma的心,她说她才比Hugh大一岁。女人总是显老,和男演员配戏一般要找个大二十岁的,或者有的情况下还要大上个四十岁。 “这真是太可怕了!”她叹道。
可是美不美年轻不年轻又有什么关系呢?温和、大方、隐忍、节制,你带走了我们的心。正因如此,Elinor在影片结尾没有抑制住的哭声才让我们又释怀又心碎。
Emma不仅在电影里做演员,剧本也是她写的。那年,她凭此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奖典礼上她假奥斯汀小姐之口评点众生,睿智迷人。奥斯卡从来不吝啬它的灯光,在舞台上的Emma Thompson也不需要用十四分钟的时间来铺垫她的风华。
李安的这部《理智与情感》,真是三好电影——剧本好,演员好,导演好。nn名著改编片,讲究最多。贴太近了不是,离太远了也不是。能把主线和支线剪裁的如此稳重,重点突出,内外兼顾,艾玛·汤普逊着实有两把刷子。加上奥斯丁大姐的作品本就戏剧性强适宜映像化,这片子内容足够好看。nn演员表演可以说是十分恰当,表现得正正好到位。要符合原著人物的气质,另外就是不要带出过强的舞台感,入戏不能出格。休格兰特原本就带些拘谨稳重,温斯莱特这种激情不羁也一直延续,塑造角色中本就有些自我影子。整部戏表现如BBC的优秀古典剧,人物活灵,世相活现。nn对李安而言,大致的说法都是他如何体恤英式古典文化,其实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欲言又止、始乱终弃、善恶有报,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内容。这就是李安的妙处,化骨棉掌,清风拂面,他骨子里这些东方文化的积淀,能随时巧妙的套在各种形式的壳里。从《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到《绿巨人》、《断臂山》都是如此,这就是中国人的内家功夫,四两拨千斤,讲到底就是谈感情——郎情妾意耳鬓厮磨的念想,地球人都一样。nn技巧方面,李安的镜头感觉我一直很喜欢。眼界开阔,镜头构图细致,是东方工笔式的考究,色彩光影调和温婉,气氛平和从不嚣张。还有就是灵活的场面调度,有些小把戏玩得让人兴奋不已。有个镜头,温斯莱特从镜头正面走出,消失在远景的门外,接着轻向右移,老妇人向近景走进从左侧走出,然后镜头再向上移动一点,二楼远处出现大姐身影,向楼下观望从近景消失。一个场景,连续镜头,机位轻轻移动便从三个角度交待三人行动,时间连续又正好交错,剧情本正是三人各怀心事,一个镜头交代得清清楚楚却又了无痕迹,实在精巧之至。而从叙事来讲,李安的这套就是中国的旧小说,章回体,结构清晰,流畅简单,这其中种种的小妙处,不过是小说中添彩的旧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