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向摇滚乐队奉献全部身心的女忠粉被称作“骨肉皮”,影片《几乎成名(Almost Famous)》中“骨肉皮”Penny Lane(凯特·哈德森饰演)的原型据说是影星丽芙·泰勒的妈。泰勒妈妈是上世纪70年代名模,热衷于摇滚乐,曾经辗转于各个乐队名人之间,毫不吝惜身体地在床上记录下了彼时美国摇滚乐的很多历程,堪称骨灰级“骨肉皮”。
自从有了前卫张扬的摇滚明星,这世间就出了很多心甘情愿的“骨肉皮”,除却美洲大陆的各位,在欧洲有玛丽安娜·菲斯福尔曾伴在滚石乐队主唱贾格尔身边,在国内,北京人给这个称呼来了个本土化,叫做“果儿”,随着时光流逝,一代乐队沉浮,一代果儿苍了……
影片的故事情节可谓简单直接,叙事手法也平铺直叙,部分节奏还显拖沓,却在当年引发了美国人的观影热情,美影评人也难掩激动之情,纷纷给予好评。究其原委,大抵和该片剧情仿若美国摇滚乐怀旧之旅有关,如果不是铁杆摇滚迷或有兴趣了解彼时乐队轶事的吾国观众,不一定会看得津津有味。
在该片公映的新千年,怀旧情结应时爆棚的美国观众仿佛化身为片中15岁的摇滚歌迷威廉·米勒(帕特里克·弗吉特饰演),和前去采访的少年一道兴致勃勃地搭乘着名为“almost famous”的巡演大巴,亲历了美国上世纪70年代摇滚乐繁盛期的那些事儿。其实,那些事儿也早不是什么业界新鲜事——台上强势张扬、激情四溢、愤怒嘶吼、反叛呐喊,私下里放纵堕落、怯懦逃避、矛盾尖锐、酗酒打架、沉迷于性和毒品……
该片的微妙有趣处在于,将彼时多个乐队的事件似是而非、虚实结合地加诸在一个虚构的名为“净水”的乐队身上,令影片流露出一丝集中又迷离的气息。写实的部分主要以真实存在的《克里姆》、《滚石》杂志、乐评人莱斯特·邦斯、“黑色安息日”、“齐柏林飞船”乐队来体现,而虚构的部分便是“净水”乐队,米勒与该乐队的结伴而行,仿佛一个做梦、追梦的青涩少年逐渐看清现实的破碎之旅,一路的亲历,一路的失望,一路的碎片,于是,少年对乐评人邦斯的告诫“千万不要与摇滚明星交朋友”叹服不已。
影片开篇那组在稿纸上书写演职人员的简单画面,仿佛预示着这是一部和文字、和音乐有关的电影,是以乐评人见证的视角书写的故事。导演卡梅隆·克罗威在他16岁时已当上了《滚石》杂志的记者,可谓业内资深人士,对圈中那些事耳熟能详,可以说,影片就好似他的半自传体。
在片中所示的堕落、吸毒、滥交、酗酒如同家常便饭的圈子里,Girl仿佛一件炫耀的华丽衣裳,仿佛雄孔雀所需的美丽翎毛,她们似乎无处不在,又可有可无。Penny Lane热情美丽,笑容甜美,看上去似乎颇有主见,实际上却日渐迷茫,一路追星、恋爱、同居的旅程,让她逐渐失去了初衷,她的美丽也仿佛在逐渐消亡,就如同乐队那逐渐外强中干的实质……不过,此种生活方式,作为年轻时代的经历也未尝不可,只是,不少女孩缺乏走过历程、提炼升华的智慧。
该片最值得提及还是配乐,那个年代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被散落在影片的不同时段,看影片,就仿佛回顾了一场摇滚演唱会,还是群星版的。虽然其中采纳的歌曲不能完全代表那个如火如荼的摇滚年代,但结合影片氛围听,颇具味道,算是一张很应景的摇滚拼盘吧。
该片原声大碟收录的歌曲:
1.America --Simon & Garfunkel
2. Sparks -- The Who
3. It Wouldn't Have Made Any Difference -- Todd Rundgren
4. I've Seen All Good People: Your Move -- Yes
5. Feel Flows -- The Beach Boys
6. Fever Dog -- Still Water
7. Every Picture Tells a Story -- Rod Steward
8. Mr. Farmer -- the Seeds
9. One Way Out --- Tha Allman Brothers Band
10. Simple Man -- Lynyrd Skynyrd
11. That's the Way -- Led Zeppline
12. Tiny Dancer -- Elton John
13. Lucky Trumble -- Nancy Wilson
14. I'm Waiting for the Man -- David Bowie
15. The Wind -- Cat Stevens
16. Slip Away -- Clarence Carter
17. Something in the Air -- Thunderclap Newman
(若听片中所用老歌之一,保罗·西蒙和加芬克尔的《America》,点击http://nicolew.blog.hexun.com/6641716_d.html。)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充满青春气息的摇滚乐电影,仿佛就像是为我而拍一样。
70年代,当性、毒品,和摇滚乐一同解放之际,一名来自保守家庭的15岁少年威廉(Patrick Fugit),不顾保守母亲的反对,担任摇滚乐圣经「Rolling Stone」的记者,随着一个新崛起的当红摇滚乐团「Stillwater」在美国巡回演出。
在巡回的过程中,威廉一方面要和乐团的成员发展友谊,一方面又得维持报导的中立性。藉由和资深摇滚乐迷潘妮连恩(Kate Hudson饰)以及乐团灵魂吉他手罗素(Billy Crudup饰)之间的相处,他目睹了摇滚乐手对音乐的执着,对成名的渴求,对自我的陷溺,对性和毒品的疯狂。也目睹了整个年轻一代的挣扎和迷失,希望从音乐中得到救赎。这个旅程成了他的心灵之旅,他看清了世界,也找到了自己。
【成名在望】是大导演卡麦隆克罗花费四年半自传性的作品,70年代初他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就曾追随新崛起Yes乐队,为摇滚乐杂志写稿,这部电影显然是他献给自己那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而作。虽然Stillwater本身是一支虚构的乐队,但是影片却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包括那个时代的背景,摇滚乐队里主唱和吉他手为乐团领导地位而起的矛盾,也包括那些为乐队痴迷俗称"骨肉皮"(Groupie)的女乐迷,甚至在电影里不时地教导威廉写乐评要「诚实且不留情面]的,正是被称为历史上摇滚乐第一乐评的Lester Bangs。
这部电影是七十年代摇滚黄金时代的回顾,伴随这电影中"Stillwater"乐队的巡回演唱,我们见到了七十年代那种边缘的嬉皮生活,叛逆、追求爱与纯真有时却堕入了自己追求的反面。那是一个颠覆一切的年代,也是充满了激动的年代,而摇滚乐,代表着那个年代的灵魂。在电影中,那些伟大的名字Bob Dylan, Jimi Hendrix, The Who, Yes, Black Sabbath(Stillwater首先是作为黑色安息日的暖场乐队出现)……,贯穿了整个电影,仿佛就像在我们身边一样。还有那些Stillwater的演出歌曲,由卡麦隆克罗的妻子Nancy Wilson(70年代著名的女子摇滚乐队Hearts的核心团员)所写,也充满了70年代所特有的温暖气息。
然而在威廉的旅行中,所经历的还有摇滚乐所展示出来种种丑陋的一面,性,毒品,爱慕虚名...。就象莱斯特(Lester Bangs)所说的, 摇滚乐正如其它许多伟大艺术特点一样,在自相矛盾激发了音乐表现的潜力,这也是70年代摇滚乐所无法摆脱的宿命。
这是一部杰出的摇滚乐电影,没有错,可是,对我来说,这更是一部伟大的成长电影,充满了温湿的青春气息。我们都曾如此年轻,当年在学校里,我们为摇滚乐也是如此的痴狂,摇滚乐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因为摇滚乐而结识,我们都从大量的聆听中,感受青春, 发现美,和找到我们自己。
这是一部如此迷人的电影,以至于,我所听到的和看到的电影里的声音和影像,都是如此的让人难忘,包括那些优美动人的歌曲,威廉羞涩而真诚的面容,Kate Hudson所扮演的Penny Lane甜美迷人(真的是美丽!!!)的笑容,吉他手Russell长发披肩的经典摇滚乐手造型(据说Cameron Crowe曾想找Brad Pitt来饰演这个角色,然而Billy Crudup的气质让我觉得,这已经是最佳人选),还有太多难以忘怀的场景...
如果说这部[Almost Famous],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影片要结束的时候,我还恋恋不舍地不想从影片中抽身,只是希望,电影还可以再长一些,故事还可以再继续下去。
Experience it. Enjoy it. Just don't fall for it. 但是对于曾经热爱过摇滚乐,或者仍然在热爱着摇滚乐的我们来说,这是一部为我们而作的伟大电影。
[早就想为这部电影写一些东西,但由于它太过复杂,所以迟迟写不出。但Almost Famous的确是这样出色的作品以至于我把它推荐给了几乎所有的朋友。王国维认为一篇优秀的诗词最重要的是意境,其次才是格调和韵律。其实对我来说,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皆是如此。所以我喜欢红楼梦中史湘云醉卧芍药圃的那一段。在电影中也有类似的东西,如judeluo所推崇的蝙蝠侠前传中洞穴里蝙蝠缠身的一幕。Almost Famous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充满意境的镜头和情节,虽然它不够酷,但是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确实是这些东西。下面就摘出我最喜欢的5个场景来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场景1:Still Water成员由于Tshirt事件发生了争吵后,一群人在长途旅行的专用大巴上郁郁寡欢。这个时候,车里想起了让每个人都熟悉的音乐,于是一个人开始轻轻的跟着唱,鼓手随着音乐拍打着自己的双腿,随后随唱的人越来越多,歌声越来越大,直到它弥漫整个车厢,于是原本僵硬的关系就此缓解。
钱钟书说,在旅行中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我们人人都体会过长途旅行带给人们的困乏和疲惫。对于Still Water这样一个还未成名的乐队,人人都想让乐队能扶摇直上,在这样的愿望中他们彼此依赖。然而这种依赖又和利益及荣誉的分配不平衡构成矛盾。然而不管队中发生了不快,一曲很早以前一同唱过的歌在最关键的时刻挽回了每个人的心,所有俗世中的喧嚣完全抛弃脑后,分头扬镳的溪流最终汇聚在共同追求艺术的海洋。这个也许就是那群感性的音乐者最真诚最可爱的一面。
场景2:由于每个人心底的自私,乐队的灵魂吉他手罗素遭到了其他所有成员的排挤。本以为一切做得恰到好处的他在绝望中走到了摇滚乐的少年歌迷的party中,喝醉后他指者每一个孩子说:“你是真实的,你也是真实的,你,也是真实的。。。”
其实真正热爱音乐的执著追求者哪个不对艺术怀有最真诚的心灵,然而面对这个实用主义和利益至上的社会那些纯真的东西或多或少或早或晚会受到伤害。要处理好乐队成员内部的关系,要注意在媒体面前表现不真实的自己,要为了更大的发展换掉早已像家人一样的经纪人。。。罗素作为乐队中最圆滑的一个,本来就是违心的为维持乐队关系努力,却发现自己只是筑起沙子的城堡,于是他在那群远远比自己单纯的孩子面前崩溃了。也许当他们还年轻,在乐队刚刚组建的时候,每一个成员都像身边这些充满梦想的孩子一样单纯,然而当他们越接近最初的梦想,却发现自己一路上丢弃的东西比得到的更加值得珍惜。
场景3:在Still Water一次成功的演唱会之后,一个更好的经纪人走进了他们之中。这群孩子要离开美国西部去纽约寻求更大的发展。而这个时候,佩妮蕾恩没有离开现场,一个人在舞台上踩着观众们仍进来的彩色纸屑,拿着一只玫瑰,安静翩翩起舞。
佩妮蕾恩是一个完美的女人,但她也是这部影片中最难以分析的角色。对于所有人来说,Penny Lane这是一个符号,正如这个源于Beatles一首歌的名字一样。她自己心里清楚对摇滚乐的热爱,于是游走于不少摇滚歌星之间。但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她只是那些只想和明星上床的崇拜者之一。Penny Lane像Russel一样把自己藏的很深,她不会在乐队争吵的时候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用神秘的笑容面对着每一个人。在这样的情形下,自我的迷失简直是不可避免。她的职业是什么?“立刻退休去摩洛哥旅游”,“Penny Lane”,“真心喜欢音乐”,她的话中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她和Russel之间真的是爱情么?或者仅仅是互相利用的博奕?
面对乐队的纽约之行,她或许已经知道Russel会回到他纽约的那个女友身边,但也许她在控制自己不去想这些东西,在这个空旷而零乱的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纯真与优雅。这个场景也许是Penny Lane在现实中所作所为的最好映照。
场景4:乐队的小型飞机遇到了剧烈的气流,飞机摇摇欲坠,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大声喊出自己平时不敢坦白的话作为遗言。罗素喊道:“I love you all。”经纪人说:“我曾经打死过一个人后来跑掉了。”主唱说:“我曾和Russel的女朋友睡过。”(注意:不是Penny Lane)William慷慨激昂的说:“。。。You always talk about the fans the fans the fans。And she(Penny) is your biggest fan! And you threw her away! If you cannot understand, that's your biggest problem。 And I love her. I love her!!!” 正当最后一个可怜虫喊道:“I'm ... I'm GAAAAAY!!!!!” 之后,飞机又开始平稳的飞行了。
如果你不了解前边的剧情,光凭着这一段的最后一句,绝对是个不小的笑话。然而一旦回想起他们作过的一切,想起昨天吞过量安眠药后Penny Lane被洗胃的惨状,谁又能笑的出口?其实从这些话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每个人最鲜明的个性。Russel的高姿态,主唱的狭窄胸襟和William的正义与纯真。
场景5:经历了50美元+一箱啤酒的出卖以及洗胃的痛苦,Penny Lane靠在William肩头,告诉了她的真名“Lady Goodman”。
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忍不住笑了,因为仔细想想的话,Lady Goodman这个真名和Penny Lane这个假名有什么区别呢?在Director's Cut版本中有一幕也证明了我这个想法,在机场中Penny Lane汇入拥挤的客流,William大声喊了一声:“Lady!”于是所有的女士都回头了,只有Penny Lane继续向将要离开的飞机走去。
Penny Lane以一个虚无缥缈的身份在摇滚圈游走了多年,然而最终只能心灰意冷的带着满身的伤口离开。其实Lady Goodman也是一个亦真亦幻的黑色幽默。正如Penny Lane在摇滚界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一个好人女士(Lady Goodman),然而究竟Lady Goodman究竟是不是Penny Lane的真名?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像是问你Penny Lane在摇滚圈里究竟是否是一个Lady Goodman一样。也许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一致的吧。
很多时候,我们听摇滚我们玩摇滚我们谈论摇滚,我们骂那些商业化的唱片公司,鄙视那些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叫嚣那些无知幼稚的流行乐歌迷,装逼的和那些我们眼里自认为是伪摇滚的争辩,不断的听,不断感受,专辑听了数百张数千张,mp3沾满了电脑所有的硬盘。嘿,朋友,那我想问你,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些事物,我们当初又是为什么才去听摇滚的?当初我们接触的摇滚的原点又在哪里?nn很好的解释,这部电影。n如果你觉得自己算是个摇滚乐迷,觉得你手中乐器演奏的是摇滚,嘴里吼着嚷着唱着的还是摇滚,你就应该用你的眼睛耳朵大脑去记录一遍这部电影。你会找到你想要的解释,记住,只是解释而不是答案。nn这是一部自传式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位15岁少年为了替滚石杂志写稿而跟随采访一支乐队巡演。而主人公的故事正是编剧导演Cameron Crowe自己曾在15岁时经历的—————Cameron Crowe曾在73年作为滚石杂志乐评人撰写过一篇关于新晋乐队的文章,当年他15岁。nn影片的镜头有少些带有记录片的味道,更多的是类似故事片的叙述和剪辑,通过主人公威廉的话筒笔纸记录他所跟随采访乐队Stillwater对人生,对音乐,对摇滚的态度和矛盾心态。当乐队核心人物吉他手罗素面对威廉一个个问题时,罗素并没有给出那个被我们时常拿来争论的问题的确切答案-----摇滚是什么?什么是摇滚精神?他只是给了我们解释,是的,只是解释,而对这些解释的思考与理解都只是每个对摇滚抱有期望的歌迷以及乐手的个人问题。nn我认为摇滚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音乐风格,一种是精神。而后者往往要靠前者去承载。你如何从前者中感受到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那就是淫者见淫的事了。摇滚和做爱一样,是一种很个人化的东西,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都不一样nn我无法用精神层面去解析去评判这部电影要告诉我们东西--什么是摇滚。只能从音乐层面去做出我的理解。影片中的乐队,stillwater是一直二流的摇滚乐队,有乐迷有名气,但还没到SupperStar的程度。这只乐队现状和问题是大多数摇滚乐团们都有过经历和面对的:为大牌知名乐队暖场,巴士全国巡演,一群女人簇拥,随意的性关系,大麻毒品,乐队的音乐灵魂人物与团队的不合,面对金钱名利是选择音乐还是商业的矛盾心理。这些种种的记录,正是摇滚乐手们的典型,在巡演途中可以为了桌面上棋牌游戏而交换女人,在舞台上可以不停的放纵自己,在旅馆里可以云里雾里的狂爽一通。摇滚乐手的行为对于摇滚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矛盾而又迷茫的理解。nn“为什么玩音乐”n“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看上去更酷”n很真实的想法。不是为了什么神圣的摇滚精神也不是为了赚多么大的钱,几个年轻人开始玩这种所谓摇滚的音乐风格只是为了让自己更酷一些,与众不同。n当罗素在舞台上演出前,叫威廉把录音机关了后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很好笑,什么摇滚精神什么音乐,当我们在去计较一些摇滚这类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的时候,什么都不存在。你可以说吉他手罗素玩摇滚乐的动机是单纯--只是让自己更酷,你也可以说他们只是一支披着摇滚的华丽外衣,实则哗众取宠的伪摇滚的乐队----没有摇滚精神。只是当单纯的动机一旦真正走上舞台,在舞台上在万人面前如此的歇斯底里如此的义无反顾后,他感受到却是某些方面的挣扎,有来自现实的---名和利,也有来自本身对摇滚以及音乐的态度-----如何从音乐到精神之间有一个共性的存在。而当威廉去采访乐队的其他成员时,他们不知所措或者说是不知道所以然不知道玩音乐的目的是什么时,一切也都解释了关于摇滚,作为音乐和精神两种存在的无意义状态。nn“如果有人说不喜欢他的音乐大受欢迎,那他一定是个胆小鬼。我研读过整个音乐史,通常最杰出的音乐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如果硬要说受欢迎是不好的,那充其量是因为受欢迎原谅自己的缺失,但我从不轻易原谅自己,你呢?”n罗素对着充满疑惑的威廉说道。很有分量的一句话,也是对每个喜欢靠摇滚装逼的家伙们最有力的反击。也很有力解释好音乐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商业化的操作而使得它被人喜欢,是因为音乐作品本身的杰出。nn当滚石杂志的编辑着急地询问威廉采访稿的内容如何时,当那个希望赚大钱的新经纪人来到乐队里替乐队计划未来如何获取更多钞票时,音乐真的已不在是音乐,音乐想表达思想想表达的精神已经被物质及其他所取代。滚石杂志的编辑们关心的不是乐队音乐本身而是乐队成员之间的勾心斗角相互拆台,经济人一心只想在人多的大城市搞一出轰动的演出,赚勾人气。而乐队成员们,似乎迷茫,似乎矛盾,因为这种生活状态已经不是他们刚开始玩摇滚乐最初最单纯的目的了。前进获得更多的名和利还是原地踏步等待被别的乐队取代?在这种状态下他们选在继续自己的旅程,不管目的如何,继续下去,巡演,尖叫,迷失,感性,疯狂。nn乐队在巡演的飞机旅途中,发生了一些小小的意外,所有人以为自己快要死了,每个人都坦白了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在死亡面前那些内心的迷茫挣扎矛盾都显得微不足道,而那些人对生命的态度并不像他们在舞台上唱出的歌词那样无意义抑或虚无。那时,没有人在想,没有人在想我玩音乐酷不酷,没有人再想我可以再赚多少钞票,没有人再想我是应该继续坚持自己音乐还是向唱片公司妥协,没有人在想,嘿,我还摇滚不摇滚。每个人只是忏悔自己所做的以祈求内心的宽恕。此刻,没有什么狗屁摇滚精神,那种被许多信奉为人生哲学价值观的东西,在死亡面前是如此可笑。nn脱离危险后,下飞机,很平静,每个人。威廉走了。“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罗素说道。n滚石杂志的编辑室,没有人相信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是撰稿人,也没有人相信威廉写的稿子,那个让编辑们不可思议的有趣的乐队故事是真的。编辑们与乐队成员确认稿子的真实性。否认,是的,乐队成员们想成名,想让威廉在跟随乐队巡演的途中采访中好好相处,努力掩饰乐队存在的问题。好让他写出来的文章能多赞美乐队。可是十五岁的孩子没有想那么多,他还是个孩子,对于摇滚对于音乐的态度也只是孩子的理想主义。他把一个真实的故事写出来,一切遭到拒绝。而乐队的成名之路也貌似遥远。nn当一切平静下来,当罗素似乎明白点什么的时候,他来到威廉的家,他告诉威廉,他打电话给滚石杂志,威廉写的都是真的。n“那罗素你告诉我,你喜欢音乐哪点?”n“全部”nn于是,生活继续,stillwater还是那个二流的stillwater继续坐巴士不坐飞机巡演的乐队。威廉和它保守的母亲继续生活着。nn无论如何,生活还在继续,如果真的要我说摇滚究竟是什么,独立n在床底留下一堆摇滚唱片,离开保守母亲去追求自己空姐梦想的姐姐。n十五岁高中毕业,一个人跟随着摇滚乐团全国巡演替杂志撰稿的威廉。n姐姐成为空姐回来了,威廉跟随采访结束了。n73年,摇滚热潮嬉皮士运动逐渐退去的时候,留给那一代人的是什么?n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是自由,解放,平等,也许是叛逆,疯狂,堕落。n但我们独立了,一个人,独立了nnnnn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