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提起抗战题材,人们首先想起的大多是主流的战争片。殊不知,在抗战题材下,还蛰伏着一批爆笑喜剧。这些喜剧,俗称“抗战喜剧”。
这一喜剧分支素来不乏经典之作,电影《三毛从军记》和电视剧《地下交通站》《民兵葛二蛋》都是此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很多大导演都对抗战喜剧情有独钟,冯小宁拍过《举起手来》,管虎也拍过《厨子戏子痞子》。
然而近年来,抗战喜剧却日渐疲软。不夸张地说,我已经很久没有为一部抗战喜剧笑过、打动过了。
这也是为什么,《狗剩快跑》开播后,我会第一时间被这部剧所深深吸引。因为它具备了一部好的抗战喜剧所要具备的三要素——
一是阵容够吸睛。
演员阵容是决定一部抗战喜剧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演员不仅要演技过硬,还要具备强大的喜剧基因。而《狗剩快跑》就很好地兼顾了这两点。一方面,它集结了秦海璐、尤勇智、刘佩琦、李梦男等戏骨级演员,立住了整部戏的基底;另一方面,它囊括了蒋龙、史策、宋木子、蒋易、蒋诗萌等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走出的“喜剧人”,宛如“一喜团建”,令人眼前一亮。
最令人的惊喜是,老戏骨与青年演员一起搭戏,过渡丝滑,没有任何割裂感。比如让秦海璐演蒋龙的干妈,两人搭档不仅不违和,而且还撞击出了别样的火花。秦海璐既把持住了王毛娘的泼辣与善良,又流露出了一定的喜剧天赋——“快嘴”反驳小翠娘的那场戏,双商在线,直教人拍案叫绝!与此同时,青年演员也发挥稳定,抖包袱信手拈来,像史策演戏唱破音那场戏,就差点把我给笑岔气了。
二是动人的乡土人情。
抗战喜剧往往具备明显的地域特征,有喜剧感,还要有生活感。《狗剩快跑》对河南方言的运用,就深得抗战喜剧精髓。语言上的真实,直接带动了剧情的真实,让剧中的草根群像变得更真实可信。
不得不说,河南方言真的是自带搞笑buff,光听到“中不中”这三个字,我就莫名想笑(河南朋友不要打我啊)。剧中最戳我笑点的是尤勇智饰演的马佩忠,马佩忠光看外形就是一个妥妥的奸角。要不是看了演员表,我万万想不到他是尤勇智演的。不夸张地说,其颠覆程度,几乎可以与《繁花》中的董勇相媲美。
三是跌宕起伏的传奇性。
抗战喜剧大多从小人物入手,以小见大地讲述人与时代的关系。《狗剩快跑》也不例外,塑造了性格各异的草根群像,并将其搁置于激荡的时代背景下,讲述“时代造英雄”的传奇故事。
主人公狗剩儿虽出身普通,但他的故事却具有很强的传奇性:比如他在少林学艺十年嘛也没学,结果一出手竟歪打正着地把八仙桌给拍碎了;又或者他“替弟从军”,在战场上九死一生,意外扭转人生方向,乘着时代的大潮,完成了草根逆袭。
靠着上述三要素,《狗剩快跑》既立住了故事与人物,也递出了励志热血的正能量。和那些或严肃或浮夸的抗日剧不同,《狗剩快跑》为故事注入了更多的喜感与爽感,达成了它寓教于乐的目的。不夸张地说,看剧途中,你绝对能和我一样,达到情绪上的一波三折——笑过,爽过,共鸣过。
剧中狗剩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进取、脱胎换骨的劲头,放在当下也同样适用。换言之,这部剧讲述的其实是一代人的奋斗史。无论任何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我想把它安利给大家,安利给每一个奋斗过或正在奋斗着的人!
电影版《我不是王毛》拍摄于2016年,不管是导演的表现手法,还是故事的流畅性,还是演员的演绎,都无可挑剔,不管是王大治的表面憨厚内心精明,还是罗京民老先生演绎的农村小商人的自私狭隘,还是汉奸赵三的自私、虚伪,但人性未泯,都是表现鲜活,而且服装道具都符合当时的时代和历史背景。王大治破了边的布鞋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反观8年后的这个导演翻拍的电视剧版,看了一集,第一反应:什么玩意!!!!!上线前一顿炒作,什么笑得肚子疼,当真是自己不害臊,居然还跟民兵葛二蛋比,真是不知道愁!打眼一看,这导演的拍摄水平,不就是网络上拿手机段子的水平吗?拍摄机位,人物角度那叫一个别扭,服化道那叫一个垃圾,没有喜剧效果,不知所谓的音效音乐,这都什么玩意。尤其是选角色,主角狗剩,哪一点像农村人?演个城市打工崽还差不多,时髦的齐刘海,相对于电影版王大治的蓬头垢面来说,简直就是城市白领;到哪都戴着一尘不染的李宇春当初拍电影的同款棉帽子,本来电影里挺好笑的桥段,拿来抄袭也就罢了,居然演不出电影里面的效果,添加了很多无脑剧情,军阀队伍里一个新兵,就敢怒怼副连长长官,长官居然贱到一点不生气,这部电视剧看了两集就一个感想,糟蹋经典,洗钱神作
没看过电影版,暂时不比较两者的优劣。
但从电视剧来看算是一个小人物的抗战成长史,最大的问题是几次战场的战斗场景太假,一看就是廉价货,也难怪后来爆出来没钱找了大学生当群演这么一出戏了。
前半部分算是喜剧,有点《三毛从军》那个意思,刻画地挺不错的,把国军上上下下嘲讽了遍,可以打三星以上。遗憾地是从11集后狗剩进入新四军的戏份,整部剧的编剧质量就直线下坠。越看越变扭,越看也越让我膈应。不管是指导员还是唐应龙一副生拉硬拽要狗剩成为我党领导下的新时代军人,一副伟光正高大上的做派,反而变成了刻意的假。用一句微博常说的话,这群文化人哪懂红军,哪懂共产党。
狗剩他的初心就是赚钱取杏儿,他加入新四军也是被杨三骗来的。你要他一下子不捡尸,不拿东西可能吗?一个人的觉悟和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怎么可能在一夕之间转变?就因为授勋嘉奖(他都没拿到)就单纯表扬几句,就成了一个合格的新四军了?
最终杏儿也为了官配桃子强行被领盒饭了。开篇我还觉得演杏儿的女演员是真轻松,台词都不用说几句,就摆架子就好了。到了第十集终于把前几集的台词给补回来了,说话软软的,挺好听的。作为新人演员,第一部剧就演这么讨喜的角色,未来可期。到杏儿都快出嫁了,你编剧就像赶行程一样,直接让她死了?这合理吗?转折地如此生硬就为了成全狗剩和桃子,我一点也没从她的死感受到日军的残暴,就只是觉得莫名其妙。
另一个女配小翠也是,就算一开始日军宣传大东亚共荣,那也不是一个女的直接跑进全是男性的军营,就为了悔婚,不想嫁给傻子。那我就要问问这个绿茶婊,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着王毛要这要那的时候,怎么没想过啊!就被一个医生摸了手,就见异思迁了,真是下贱!
最最最让我不能接受的,就是后面几集,因为杏儿死了,杨三就顿悟了,就从反面角色一下成了同志了?我不经要问问编剧,难道观众都是傻子吗?整部剧,最可恨的不就是杨三的自私自利吗?如果不是狗剩命大,他已经因为狗剩的自私自利死了多少回了?就这样一个恨不得主角死几百回,也做了让主角差不多能死几次事情,还直接导致了杏儿死亡的货色,就因为找了蒋易,一个有名有姓的演员,他就能把他的坏归结到他的无知、蠢,然后孬孩一下子成为了背锅侠,所有的坏都是在孬孩怂恿下杨三才做的?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就这么被完美洗白了!
我真想问候编剧全家!
另一个让我恶心的,就是满仓,前半部分他的戏份,给我的感觉就一句话,满仓这种人做兄弟,真是倒八辈子霉!
辫子爷骂日本人让我有种梦回《大宅门》的感觉,致敬了。
我说怎么有秦海璐、尤勇,后来一看导演,原来是秦海璐的老公。
蒋龙,是蒋龙吗?是那个表演学院毕业的蒋龙吗,是荣获过三好学生的那个蒋龙,是那个在开学典礼上演了一个墩布的蒋龙吗?
这次他的角色有一个土得掉渣的名字,狗剩。
我期待很久的一喜演员团建剧果然好精彩,就像之前《最后一课》里的台词,“只要用心来,处处是舞台”,《狗剩快跑》里蒋龙扮演的穷孩子狗剩又实诚又机灵;史策是正义热血少女桃子,唱戏“扮鬼”太有喜剧效果;还有蒋易扮演的杨三,虽然和狗剩一整个不对付,但是充满了口嫌体直反差萌,他和叶浏演的孬孩经常一唱一和一捧一逗,真真是老王集好兄弟二人组;宋木子扮演的势利眼排长看起来浓眉大眼但是演出了贼眉鼠眼的搞笑劲儿,看演员表后面还有尹贝希和蒋诗萌等等好多曾经一喜的演员,看到这些年轻演员们一起演草根群像,有种看毕业大戏的激动和期待。
老戏骨们的表演同样镇场。秦海璐演的王毛娘还真挺让人感动。虽然不是狗剩的亲娘,但是她确实是用真心爱着这个娃,她会说“真把我惹急了我谁都不顾”,她是想要在艰难的生活里给孩子们一些庇护。在不得不让狗剩顶替王毛上战场之后的那场戏,她坐在炕头上缝衣服,脸上是难以掩饰的难过。和狗剩谈心的时候更是落下大颗大颗的眼泪。之后在开拔点兵的现场,一家人一起送狗剩离开,在几个正反打的镜头中,她始终满脸担忧地盯着狗剩所在的方向,完全把一个母亲的不舍和纠结演活了。
刘佩琦老师饰演的辫子叔——宋老先生,作为县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严厉拒绝日本人几次三番的拉拢,更是直言不讳地对县长等人卖国求荣、助纣为虐的行为进行抨击,言辞犀利又有理有据地对日敌残忍暴行进行抨击。镇定自若又苦于世事的角色状态被很好地呈现出来。同时作为桃子的爷爷,他在救出被抓的孙女后说“有道是,巾帼不让须眉,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虽为女儿身,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此鼓励桃子外出闯荡看更广阔的的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成就一番事业,为国家尽忠效力。演活了乱世之中,一个家族的大家长,更象征了一个国族的脊梁和风骨。
就目前几集来看,这部剧杂糅了乡土、抗战、喜剧等等多种元素,混搭但是不乱搭,把趣味和严肃融合得很不错。
乡村风土人情的刻画真实中带着诙谐。有一大家子人盯着狗剩表演少林寺功夫(仿佛过年被迫给亲戚表演),有狗剩和杨三挂着鞭炮在土腾腾的路上追跑打闹,鸡飞狗跳,更有主动给狗剩添丸子和汤的好心摊主等等,人、景、物,有机的编排让大时代背景下的小县城更自然真实,也让生活于其中的小人物更栩栩如生。
从前六集来看,虽然故事基调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接地气的主人公狗剩这一人物形象相当立体。他是实诚不是呆,他有自己的圆滑,也有自己的坚持。他很直,他会说,“子弹又不长眼,官和兵都一样”。在面对“你爹说你一掌能拍死人”的挑衅时,他为了不激化矛盾,会退让说“俺爹胡说的”。但当对面无可理喻地冲撞羞辱时,他也会毫不留情面地当众给对方一个下马威。看起来傻憨憨的狗剩,实际上是在少林寺磨炼了十年脾性和能力,他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理念和行为方法。
第一次入伍,突如其来,硝烟四起枪林弹雨,狗剩目睹了周遭同胞惨死在敌人的枪口之下。作为新兵,没有“三枪打完就跑”,而是冒着生命危险聚精会神击毙了敌军的机枪手,这也在之后救了他一命。在战壕中通过装死侥幸生还的狗剩,看着满地尸骸,对战争的恐惧、对生存的渴望、对亲人的思念齐齐涌上心头,这让他对于战争和抗战的情绪更多是负面的,他不想死,他想回家,他想和心爱的人过平凡的日子。所以二次“把自己卖掉”之后,狗剩说他当兵就只是为了挣钱。因为此时他已然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国军军营的腐朽溃烂,对于抗战更是没有了期许和抱负。在桃子喊他投奔新四军的时候甚至表现出了“失望”——离家太远了。
不过乱世中的少年人总会慢慢成长和改变,这也是热血之所在。期待一下小狗剩之后的转变,期待他的少林寺拳脚和各种机灵的能力如何在抗战杀敌中大放异彩。
剧中的喜剧桥段和节奏设计也非常巧妙,讽刺消极抗战、妥协退让、对敌人阿谀奉承的丑态。比如日军宫崎被鞭炮惊马,结果和副县长来了个公主抱,直接让我大笑出声。另一方面更是作为剧情发展的调剂和呈现人物的辅助。
经历过第一次战斗回家之后,狗剩会假装野鬼,跟杨三说“死了,今天头七,回家看看”来捉弄他。把杨三吓晕之后说“傻子,我的钱也敢拿”更是充满了少年人的狡黠,也让观众会心一笑。还有之后捉弄杨三喝泻药等桥段,许多sketch中的常用段落被巧妙地嵌入剧情中,既是招人发笑的喜剧桥段,更是巧妙的人物塑造方式。
因为木料在屋顶发愁的狗剩,背景音乐是忧愁和凄凉,但此时圆月上却突然出现了杨三的脸。这个画面是狗剩内心所想的夸张外化表现,在剧情节奏上更是作为一个“打断”,以一种无伤大雅的插科打诨,没有让剧情和人物情感流于俗套,反而更加贴合整部剧略带轻松的调性。之后的剧情里,在军营思念心上人的狗剩,眼前的月亮里变成了杏儿的脸,也是与前呼应,算是某种callback吧。
不同于清一色的抗战男人戏,剧中有很多没有被囿于灶台之间的鲜活的女性角色。沉默不语但是很有自己坚持的杏儿,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大大咧咧敢爱敢恨的桃子,用实际行动投身抗日,和朋友们一起晚上四处贴标语,白天上街搞游行;还有直言不讳泼辣呛声的小翠,这些女性角色们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故事。
最后说说狗剩和杏儿的感情线。
赚大洋,盖瓦房,好好过日子。其实这种简单朴素的愿望、通过努力奋斗获得美好生活的期盼,还是挺能让人共情的。狗剩等等一众小人物们的摸爬滚打和命运起伏,和现在的年轻人其实蛮像的。当然,爱好插科打诨、嬉笑怒骂的精神状态也蛮像的。
狗剩和杏儿的感情戏充满了年轻人恋爱含羞带怯的撩人气质,是年少的心心相印,有种纯真青涩的美感(kswl)杏儿很含蓄,她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中式农村女孩,但看似沉默寡言的她其实很有自己的坚持。她一言不发但坚持不肯向杨三低头,她点亮烛光向狗剩诉说自己的心意也是对他的鼓励,她也会喊王毛一起赶跑给盖新房捣乱的杨三,上心地盘算着自己和心上人未来的住处。
双向奔赴的是,狗剩悄悄给杏儿送了一个粉盒。烛光下,杏儿打开粉盒,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又惊又羞,连忙合上盖子。如同狗剩当时的动作一模一样。最后二人都端详着镜中的自己绽开一个笑脸,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小小的粉盒承载着爱意,彼此思念的两人仿佛正隔镜对望。
很容易被这种简单质朴的情感关系打动,也很不愿意去想之后两人这段感情可能面临的痛苦,虽然喜剧的内核应该确实是悲剧。
前六集一口气刷完,看今晚预告,狗剩和桃子他们逃向新篇章的路上还有不少欢笑和紧张并存的桥段,追更!
还记得去年,有条热搜席卷全网:
“大学生组团当群演”。
场面十分混乱,大学生们十分投入,全都玩嗨了。
万万没想到,那部剧居然开播了!
蒋龙、蒋易、史策、宋木子……主演阵容“笑死个人”。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王牌选手,搁这儿团建来了;
还是部翻拍剧,原版是一部黑白电影,叫《我不是王毛》。
有着《举起手来》的幽默气质、和《斗牛》的情节设定;
这就是最新国产抗日剧:
《狗剩快跑》
开播前,我都没想到。
《狗剩快跑》能这么难看……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先捋一遍原版的剧情:
主角狗剩在少林寺学艺十年,回到了老家。
向老王求亲,迎娶他的女儿杏儿。
但他一没家产,二没安身立命的手艺。
只有在少林寺挑水,练就的一身怪力;
还有拿弹弓打蜡烛,练出的百步穿杨的准头。
正巧军阀孙殿英在招兵买马,招到王家来了。
王家的小儿子王毛是个智障,上战场死路一条。
狗剩干脆替他从军。
一来替王家解难,二来攒军饷娶杏儿。
没想到刚过去几天,老王就收到了狗剩的阵亡通知书,还有4块大洋的抚恤金。
身为主角,肯定不会就这么光速去世。
原来狗剩所在的连队,前几天刚和日军打了一仗。
尽管狗剩是第一次上战场,却凭借出色的准头,打死了鬼子的机枪兵。
正高兴呢,回头一看,身边已经没活人了。
狗剩靠装死逃过一劫,跟大部队走散了,只好独自逃回家,成了逃兵。
战争的残酷,让狗剩意识到自己不是传奇故事的男主角。
他的任务不是上阵杀敌,而是保住小命。
然而娶杏儿还差至少12块大洋。
听说附近又在招兵买马,狗剩就如法炮制,再去骗军饷。
可他到了才发现,这次招兵的是伪军(皇协军)。
但人还是同一拨人。
因为孙殿英投日,沦为了狗腿子,部队也就成了伪军。
他们调转枪口,指向了新四军同胞。
狗剩不愿意残杀同胞,又当了逃兵。
两度入伍,又当了两次逃兵的狗剩,显然尝到了甜头。
企图再次“卡BUG”,却被意外加入新四军。
在这支队伍里,他体会到了爱国热情,树立了抵抗外敌的坚定决心。
然而喜剧的底色,都是悲剧。
尤其是当故事发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我不是王毛》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杏儿一家四口,惨死在鬼子手中。
狗剩为了报仇,独自闯进鬼子据点。
在杀死对方指挥官后,壮烈牺牲。
我刚看完目前更新的前10集,发现《狗剩快跑》的主线和原版差不多。
但是悲情的基调少了,插科打诨的环节多了。
在此基础上,编剧又增加了大量的人物,和琐碎的支线。
为了凸显老王的抠门,对狗剩冷淡的态度。
编剧安排他让狗剩去县里送酒,再带两筐苹果回来。
早出晚归,不准吃饭。
狗剩只好点了一个丸子,喝了几大碗汤充饥。
这里导演特意给了几分钟的大特写,拍蒋龙吃丸子。
*看着有些反胃……
为了让狗剩和史策饰演的女主宋玉桃产生交集。
编剧又安排他,在茅房撞见宋玉桃,被当成了流氓。
其实啥也没看到,但对方却不依不饶。
看出狗剩尿急,就故意纠缠,不让他去撒尿。
结果……他尿裤子上了!
为了表现不同身份的中国人,对日军截然不同的态度。
编剧塑造了奸懒馋滑的县长和保安官,对日军军官极尽谄媚;
又用当地望族对日军的不屑一顾,制造鲜明的对比。
乍一看,好像是在社会阶层方面,丰富了电影版的内容。
其实是画蛇添足,打破了叙事语境,模糊了重点。
为了展现军阀的复杂成分,编剧又捏造了一场内斗。
让贪生怕死、纵容手下贪污的连长,和正直的副连长窝里斗。
剩下的支线就太散了:
什么连长和手下的老婆偷情、副连长和当地名门交好、宋玉桃和卖丸子的老板女儿一起唱戏……
以上这些支线剧情,全都是剧版原创的。
和主线有关吗?
非但没关系,还把《我不是王毛》紧凑的剧情,拆得七零八落。
*说媒就说了7分钟
剧情是散装的,那人物呢?
平心而论,角色的适配度都挺高。
蒋龙的一腔热血愣头青,蒋易的一肚子坏水胆小鬼;
史策的虎了吧唧大小姐,宋木子的贪生怕死兵油子……
《一喜》的每个演员,都在最合适的角色里。
可惜人物关系、人物设定和人物塑造的手法,都存在很多问题。
就说王家和杨家的关系吧。
在编剧的安排下,这两家人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狗剩和杨三都喜欢杏儿,这是原版自带的。
但编剧凭空变出了杨三的妈妈和妹妹小翠。
王毛和小翠是娃娃亲,杨三的小弟也喜欢小翠。
得,又是一对情敌。
最离谱的是,编剧居然让小翠,爱上了日本鬼子的翻译官……
你恶不恶心啊?
这还没完,杨三的妈妈又和老王有过一段恋情,她和老王的老婆又是情敌。
两个家庭,三组情敌。
到底是编剧只会写“情敌”,觉得观众爱看老中青三代三角恋?
还是他觉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就只有狗血纠结?
饭都吃不饱,还个个都是恋爱脑?
而且,编剧构建这么复杂的人物关系,对狗剩从军的主线有影响吗?
再看人物塑造,就以女主宋玉桃为例吧。
她是名门出身的爱国学生。
白天唱戏筹集抗战基金,带领学生游行示威;
晚上冒着被警察逮捕的风险,四处张贴口号,宣传抗日救亡。
高情商是经典复刻,低情商是刻板印象的集大成者。
无论是人设,还是塑造人物的手法,都仿佛出土文物一样古老俗套。
而《我不是王毛》如何塑造讨喜的人物?
就拿新四军的政委举例吧。
他和经典政委形象,有着相似之处:
这个纪律、那个注意,不近人情,一开口就是大道理。
私底下却有反差。
他会半夜三更不睡觉,在院子里做俯卧撑;
他会因为“私藏”战利品被发现,而惊慌失措;
他看出狗剩有心事,还主动给他“算命”。
“你会算命?”
“哎……不不不,共产党是无神论者,我猜的,要是我猜错了……”
“我没钱。”
“那算了。”
三言两语,几个镜头。
一个古道热肠,做事古板又有点小狡猾的政委形象,就立住了。
还有一个小细节,就能看出两版编剧功力的差距。
原版《我不是王毛》里,狗剩从战场上捡回一条命,逃跑途中路过耕地。
他饥渴难耐,从地里刨出个红薯。
擦都没擦,拿起来就啃。
《狗剩快跑》的开场戏,同样出现了红薯。
狗剩翻墙偷看,把王毛手里的烤红薯撞掉在地上。
以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肯定捡起来接着吃。
可他根本看都不看,扔下红薯去追狗剩了。
《我不是王毛》里的人物,都鲜活可信。
仿佛河南真有这个小乡村,真有这样一群人。
而《狗剩快跑》里的人物,尽管他们穿着破旧的棉服、脸上化着脏妆。
却都带着现代社会,特有的“精致”。
就像一群从天而降的演员,来这里演一出悬浮的话剧。
别的不说,就说方言吧。
前段时间我吐槽《黑土无言》,点名批评“大橘”。
东北话说的不正宗,还要硬说。
好家伙《狗剩快跑》直接放弃了!
《我不是王毛》甭管演员是不是河南人,全员都在说河南方言。
而《狗剩快跑》的配角说方言,几位主角说着普通话。
让原本就游离的主角们,更加脱离环境和语境。
*蒋易的淮南口音特别出戏
作为一部喜剧,《狗剩快跑》最大的问题是“不好笑”。
你从《一喜》或者《二喜》里,随便挑一个节目摘出来。
都比这部剧好笑一百倍。
因为编剧似乎很喜欢乱改精华,自创糟粕。
原本《我不是王毛》的幽默,属于黑色冷幽默。
用角色的滑稽表演和悲惨遭遇,让人发笑。
并没有刻意地要达到幽默的效果,是一种很随意的幽默,笑不笑由你。
比如狗剩做噩梦,一脚把战友踹下土坡。
战友一脸无辜地爬回来,又担心再被踹下去,就找了口锅,扣在脑袋上睡觉。
而《狗剩快跑》,改成了最低级的“使相、掉凳、四六八”
就比如有一场戏,狗剩给茅坑动了手脚,又骗杨三误食巴豆。
大家都知道,杨三会掉进茅坑。
所以导演只用坑外沾屎的鞋,和杨三的惨叫,来呈现这个结果。
干脆利落。
《狗剩快跑》,也拍了杨三摔进粪坑。
却画蛇添足,加了段小弟帮杨三洗澡的戏。
原本干脆的包袱,变得松松垮垮。
再聊为什么说编剧自创糟粕?
因为这部剧里的喜剧段落,都是这样的:
狗剩当众尿裤子,还穿着尿湿的裤子跑回家;
日军小队长摔马,被保安官公主抱;
宋玉桃唱戏破音,吓跑了围观群众;
杨三把口水吐到小弟脸上:
“不许擦!”
“没擦,我抹匀。”
第二集5分55秒,突然来了段非常尴尬的“追逐战”。
背景音乐搭配更加尴尬的方言说唱,堪比《中国说唱巅峰对决》现场。
谢谢编剧,你的段子和尬活,让这个寒冬变得更加难捱了。
喜剧人能够主演电视剧,确实是值得庆贺的进步。
但整部剧,连一个能拿得出手的段子都没有。
不是白瞎了这群喜剧人吗?
可能有人觉得,我对《狗剩快跑》太苛刻了,毕竟是翻拍。
但翻拍不是它烂的理由,翻拍也未必不如原版。
即便是从电影到电视剧的“降维”,也有可能口碑反超。
比如《十月围城》,就是《狗剩快跑》应该学习的对象。
2009年上映的电影版,讲述一群出身草根的仁人志士,“保护孙文”的传奇史诗。
时间跨度只有几天,占据影片大半篇幅的保护任务,其实就发生在半天内。
2014年的剧版,则用更长的篇幅,展现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的人间百态。
官员、商人、爱国学生、革命党人……剧中的角色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身份。
有的誓死捍卫大清,有的为革命献身,也有的为了一己私欲费尽心机。
虽然是群像、分出很多条支线。
但最终都对“保护孙文”的主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以单论某瓣评分,剧版甚至反超了电影版,拿到了8.6的高分。
总而言之,《狗剩快跑》如果是部原创剧,水平勉强能达到及格线。
不过和原版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
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们,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今天就说到这里,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