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知识分子一张嘴,保险的话题之一,是骂骂北京城。毕竟,墙也拆了,门也拆了,胡同也拆了。满地的官商勾结或狗仗人势。本地人狂妄,外地人冷漠,言而总之:欢迎来到冷湖,人人都是戏子的无主之城。北京,是一班人不配享受的,因为家里没有民国里谋过差事的祖宗,也没有住过军队大院的叔叔。北京属于老舍,属于王朔,属于北岛。这座城好像《封神榜》里中了法术的姜太公:魂魄已去,皮囊尚存。
谢谢张警官,他踩在脚下的雪,买包子的食肆,吃烤串的天桥,替这座城市还了魂。
我最稀罕一个细节。两个出来卖花的女大学生,被骗子拿假钞偷天换日,警察赶到,受害人第一反应是:你是真警察么?
奥斯威辛之后,汉娜•阿伦特之后,据说只剩下平凡之恶,谁敢说平凡之善?
二十年前,我们蹲守在电视机旁边,顶着挨骂被打的风险,也要等汽车人拯救地球;二十年后,好多人进了电影院,就见不得人民警察为民除害:傻逼,我他妈纳税人。
善良的恐怖之处,在于短暂地,以虚弱地方式闪现,旋即遁入黑暗。譬如一个身患哮喘和糖尿病,瘦弱老实的警察。“别信那帮拍电影的,有时候越是大案子,破起来越简单”。譬如兑换假币的女犯,化妆、下手、逃逸,手起刀落干净利索,但听说女儿走丢,瞬时天崩地裂,哭闹撒泼,俨然一个妈。
看电影的时候,忽然想到:假如承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靠这么一帮人鼓捣出来,那我也愿意自豪一次。
我愿意和高群书达成谅解,原谅《西风烈》的死马无缰。与不断雕琢的镜头和永无边界的思想相比,我更愿意摄影机后面站着个憨人。在一个属于普通人的道德王国里,人们挥拳相向,动辄恶语,却不会恐惧于面对真实的善良与美好。即使网络或其他媒介允许深刻者的游戏曾经、现在、并且一直深刻下去,也应该有一块地方容纳平凡的操守和坚持。
别张嘴就是金元明清,别动不动就胡同文化,在这个城市里混着、漂着的人,殊少靠这个活下去,更没有多少因这个赶过来。他们看得见冬天的气味,穿过地铁闸门和小区的狗,他们张嘴骂人。北三环没有矫情和悲伤,擦干净嘴,也不算“从头再来”。观看,本身无法阻止屏幕之外的喇叭声涌入镜头,也无法阻止电影本身的道德景观溢出爆米花和可乐们的包围。在文本和生活之间,保留着传说中作者的王权,臣服于前者固然伟大,但热衷于后者也不猥琐。在追求残酷之美和月之暗面的道路上没有尽头,但在面对并相信平凡之美的三环上,随处都可见包子铺,“再加一份儿炒肝。”
从明天起,从秋天起,做一个厚道的人,一个和善的人,一个不愿意在高尚趣味前面并线的人。我有一所房子,在知春里小区,面朝派出所,不管花开还是不开。
比起形神俱损的《萧红》,《神探亨特张》似乎还值得写点什么。我想,这肯定不是因为老六(张立宪)、高群书或者一票微博红人的关系,也不是所谓的纪实、批判和不搭嘎的现实主义,而只能是因为北京,因为这座城。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我从北京远道而来,看到了一部发生在北京街头的民警故事。电影里有拥堵的交通,有加长公交车和众多过街天桥,有喧闹嘈杂的噪音污染和形色各异的无名路人。当然,最感动我的莫过于结尾那大雪纷飞的空镜头,夜下的北京,突然变得寂静起来,无比安宁,让人感觉到渺小,也平息了整个电影故事的火气。nn电影结束时,朋友问我,怎么样。我对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说,冲着这一画面,我愿意给它再加一分。去年夏天,我经常出没于电影里的双榆树地区,也就是亨特张的管辖片区。新中关、双榆树、北三环、四通桥,片中还有老牌的双安商场,中老年人的天堂。它对面是家麦当劳,然后还有中国电影院线的头牌票仓UME华星。不远处是人大东门,假证天堂,无数人在这里当上了大学生。nn可以说,我对双榆树这边的兴趣程度,远胜过了电影里的亨特张本人。《神探亨特张》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抓小偷,重复。然后是底层警察的无奈感言,烦啊、愤懑啊,憋着难受。技术手段上,《神探亨特张》并没能超越高群书不小心拍出的《千钧一发》,手持、不停拆弹,无疾而终。片中有一场戏已经道出了这些警察的工作意义:有人往路面上贴小广告,异常熟练、专业,然后是几名清洁工的辛苦打扫,一人往小广告上倒东西,后面的跟着捡,清理着路面。这些片警所做的事情,只是这个社会和这座城市日常运转的一部分,他们找不到发端,也看不到尽头。nn事实上,如果《神探亨特张》的故事再质朴再低调一些,高群书收一下给名人玩票献唱的心,别老想着中国现实的深浅,或许,我能对电影多一些好感。如果电影只有那些看似毫无观赏性的办案破案,那我可能也会更宽容一些。以周云蓬为例,他横竖都不像一个贼王。即便有了这条线索,《神探亨特张》突然变得戏剧化起来,可它偏偏做的不到位。这种更适合出现在杜琪峰《文雀》中的对决游戏,令电影突然失去了方向。在一场又臭又长的追逐后,电影终于结束了。更离谱的是,《神探亨特张》把这场警匪对决安插在了十万元的捐款上,它的存在跟二楼上出现要捐十万的女人一样诡异、离奇。同理,先前由骗钱一段带出的小悦悦故事也极其离谱,一枚泼妇的惨烈嚎叫更是过得不能再过。一件真实的事,一些真实的人,经过电影这么一搬演,突然就变成了迎合于世俗的资本。nn《神探亨特张》令我觉得真实的地方只有北京,洗不干净的车、灰蒙蒙的小区楼还有脏脏的街道马路。简单说来,影片流露的北京味道可能只是吃穿住行,也是那个下岗女工兼残疾人口中的北京人和外地人。从亚运会到奥运会,北京经历了可怕的变化。胡同跟随着宁瀛的《民警故事》,几乎已经消失不见。港灿的合拍片不知道怎么拍北京,只能拍拍国贸CBD和三里屯VILLAGE,就连《失恋33天》和一些土炮时尚片也是如此做法。最夸张的《醉后一夜》,它所展现的北京只是几家蒸发空虚的夜店。北京不在老舍那里,也不在北岛那里,没人知道北京去了哪里。因此,哪怕对《神探亨特张》有诸多怨言,当它展现了北京微小的真实一面,常年经受院线片摧残的我,已经觉得大感兴趣。nn尽管有说,警察题材将会很快解冻,然而在具体拍摄时,《神探亨特张》也有一种无能为力——这点很容易揣测和判断。无论是切入的角度还是批判的力度,即便高群书已经拍了那么多的警察故事,它其实都很难施展。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无非是在另一个计划烂尾搁浅后,高群书“以小博大”、大走微博营销路线的一次尝试,他甚至已经想到了体面的退路,当成在现实面前的撞墙失败。然而,就像朋友不屑的那样,真会有普通观众愿意买这些段子和公知的帐?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漫天的黄沙、巨型的大楼、嘈杂的街边摊贩,没有表情的人们。
这里不是繁华的都市,也不是奥运时蓝天白云的大同社会,这里仅仅是走投无路的人们每天上演的辛酸。
骗子、碰瓷客、换假币的、盗窃犯……影片中的故事都是由这些底层人物组成,他们活跃在我们身边,却鲜有国产片敢于把这些当成一部电影的主要元素。纪录片可以,但是电影怎么搞呢?刻意、做作,甚至于不接地气,最后也会被人骂成一坨屎。把生活的本身展现给人们看,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技巧。于是,高群书的作品《神探亨特张》便成为了可能无法复制的一种特例。它独特的美感是建立在疮痍之上的。
一位先进警察获得表彰无数,但是他工作的本质却是每天都在抓各种作奸犯科,每天都在和各种“负能量”打交道。回家以后,还要受到罪犯弟弟的纠缠。以张惠领为主角的“神探亨特张”,却不像它的名字那样,未必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它更像是在借助荒诞和嘲弄表达一种黑色幽默。那些来自于犯罪团伙之间的默契、出人意料的黑吃黑、自称大师的江湖骗子,其实并不是在谴责犯罪的形成和存在。这些“社会渣子”的存在,无一不是在折射出中国人的贪婪、自私、功利,以及浮躁和空虚的精神内核,以及善于变通,明哲保身的生活哲学。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性的弱点,如若不是有着妥协、轻信、自私的价值观念遮蔽,或许也不会开出如此鲜艳魅惑的恶之花来。
生活在无尽绝望之中的人们,说出的话似乎那么好笑,笑过之后又分外沉重。
他们说,我是在劫富济贫,不过是让钱从高处流向低处;他们说,我没去做妓女已经很不错了,我这个人是很有原则的;他们说,那么多人谁不缺德,我缺德算什么,“中华民族都在缺德”……这片土地养育出的反主流、消极悲观的亚文化,以及繁育在这种文化中的人们,恐怕才是导演欲说还羞的关键。但是,高群书没有试图去讨论社会,没有做更多的延伸和总结,他仅仅呈现,而呈现,其实就是一种表达。
其实,高群书以及他选择的这些“微博公知”演员们,算是在电影这个媒介上找到了一个平台,说一些在微博上没有说完的话。在“亨特张”里,这些公知扮演的底层人物,看上去那么自然,毫无表演痕迹,从草根成长起来的他们,或许演的就是自己曾经。
一开始,观众会大笑这些匪夷所思的台词,你认为绝对错误的犯罪人,说出的是你无可辩驳的哲学道理,你认为他们相当荒谬。而随着故事的进行,你会发现自己笑不出来了,呼吸也变得有些沉重。因为你看到了你相当熟悉的,但却宁愿视而不见的东西。
你端着,大笑那些可笑的人和龌龊的行为——就像在看和你毫不相关的另一个世界。你在三里屯端着一杯星巴克,感觉自己瞬间跻身小资行列,那一刻你很难有勇气承认大多数时候你的早餐就是摆摊小贩卖的鸡蛋灌饼。你在华美的制服下感受精致的下午茶,好像这一栋CBD
大楼是你家开的那般熟悉。而毫无疑问的是,每天上下班的地铁把你的优雅挤得荡然无存,下班后的孤寂让你清楚知道自己真的是一个外地人。
我们都以为这些人和我们无关。而事实上呢,当我们只能仰望那高不可攀的住宅小区,我们这些稍微体面一点的打工仔又跟CBD有毛关系呢。可是人就是很奇怪,我们刻意回避不看的,往往就是我们害怕的、厌恶的、却存在于自身的。就像是你知道垃圾桶里有你的贡献,你却毫不讳言你对它的厌恶一般——我们都犯上了某种洁癖。
而厌恶那些本是同宗族的下层人,无疑是患上了这个同样不敢正视弱点的国家,所引导的“盛世洁癖”。它光荣、辉煌、美好,它自诩富足、和谐、雍容。当它露出美好之下的肮脏和污秽,你却认为双眼被某种东西刺痛了。在“神探亨特张”里,你看到了它赤裸裸的样子,于是你笑不出来了。被撕破了脸皮般说一句,莫名其妙,什么**玩意儿。
作为一个和消极情绪长期作斗争的人,我每一天总是在途径这里的某一时刻不得不陷入到万劫不复的惆怅。如果是刚来北京,站在天桥上,在夜晚彩灯亮起时,我会以为我看到了滚滚红尘,可作为一个生活在此的人,我发现这些楼房、这些车、这些人全都脸色蜡黄,脑门上写着“不高兴”三个字,而这种情绪是会传染的,现在整个中国都不高兴。
就正如影片里的张慧领,他活跃在这片亚健康之地,开着一辆“京A”牌照的北京现代,从中关村南巡视到四通桥东,每天靠着负能量驱动。抓贼近两千,获表彰无数,可他的荣誉与痛苦在此消彼长,他和罪犯不是对立的,而是不理解,出于那颗永恒的良心,这种不理解是终身的。接受电视台采访时,他说自己累啊。一副糟心相。
在许多城市感十足的电影纷纷将北京舔得窗明几净之后,《神探亨特张》用一种粗陋的方式将高楼大厦下面的破破烂烂给翻了出来,影片没有猛烈的报复和控诉,而是有些戏谑和散乱,我觉得这十分贴近生活,这就是我们感受到的漫无边际的惶恐,和永远停不下来的疲倦。
在双安商场下面的便道上,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小伙子在马路中央用手指着一位中年妇女,他瞪大了双眼,青筋暴露,像是要把对方吃了。中年妇女头戴纱巾,知识分子范儿十足地说,“你不要拿手指着我。”小伙子青筋更凸起了,喊道,“就指你了,怎么着?”然后该妇女又重复了一遍,“你不要拿手指着我。”小伙子又喊道,“就指你了,怎么着?”双方来来回回说了有7、8遍,我只好走开了,我觉得这番对话没有终点。
我们这个时代被一句口号给方了,它叫“我的地盘听我的”。于是所有人都开始认为自己在哪,哪就是自己的地盘。这倒无所谓,但有所谓的是,我们慢慢地就将别人的存在视作冒犯,别人的做法不合心意,别人的观点与己不符,我们就会莫名其妙地勃然大怒。消费者开始逾越上帝的权限,小款们开始卸下牌照横着走路,老年人看不惯年轻人,年轻人容不下老年人。人人都一肚子不满,戾气横行。
我喜欢《神探亨特张》,愿意为它说好话,就是因为它原原本本地展现出了这种难以调和的矛盾。祖国自行生产的大多数影片在试图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看的时候却不怎么轻松,还有一些影片以沉重为噱头,看的时候也没多沉重。可是《神探亨特张》的那种嘈杂的带入感、现场感虽然不精致却让我觉得日常的不安被释放了一些。影片里最常出现的就是两个陌生人突然高声叫嚷、扭打起来,也搞不清愤怒打哪来,仿佛早就在心里恨透了对方。
影片并没有在完成一个道德命题,而是传达了一种潜藏于日常生活的焦虑。在中华民族五行缺德的年份里,对社会化人格的担忧实在是近乎于奢侈品,因为从成本转换上来讲,它带不来任何收益,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居然没有人对现状觉得奇怪,连搞艺术搞文化的都习以为常,拒绝开口,聊聊商业和风月,那真是一个欢乐到底的国度。
高群书说,这不是只属于双榆树的电影。我同意这个说法,我觉得生活在这里的所有人都面临着一个最难治愈的传染病,致使我们提心吊胆地活着。怎么办呢?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像张慧领一样,在长期被一个案犯的弟弟跟踪尾随之后,他选择了退一步,与其和解。治愈自己的生活,我们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同他人和解,与世界和解。
影片本身并不精彩,神探不够神,卡司不够大,节奏不紧张,情节不连贯。它肯定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期待。而且,警察怎么能够受到赞美,精英公知们怎么好意思出来现眼,这些可以预见的嘈点都没有遮掩,完全暴露。而那帮V字演员们的表演既假得不够端着,又好得不够出彩,十分尴尬,让人无处下嘴。
不过作为老六的银幕处女作,我觉得他很有潜力,在那张天生浩然正气的大脸下面,准确地流露出了疲惫感,就冲这个,他人生拿满66个影帝的夙愿就不遥远。影片里他身兼了字幕校对一职,把这看成一种呼应也没错,他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社会校对员。
看完电影,主办方搜狐娱乐频道的人问我给它打多少分,我说65。工作人员愣了一下,啊?这么低!我心想,对于中国电影,65分能算低吗?及格了都。
草威
2011年夏末的某一天,接到高群书老师的短信,让我参演他筹备中的一部新片,“再给你个影帝当当”。这个“再”字用得多少有点儿不恰当,上一个影帝就是如此吆喝又莫名其妙转手给别人的。鉴于此前《千钧一发》时我已经被这样涮了一道,所以大致明白,演艺圈都喜欢上路前多准备几个备胎。
入秋时节,在一次饭局上,高老师又提起此事,我回答:“俺可不是那种随便给戏就上的人儿。”高老师吹着他那英年早花的胡子,驳斥我道:“俺也不是那种随便给戏就导的人儿。”
于是,模仿着那些大牌演员,我矜持地提出,先把剧本发给我看看。
未几,剧本发到我的邮箱。《神探亨特张》。编剧高群书。
“神探亨特”是八十年代末期风靡中国的一部美剧,几乎到家喻户晓的地步。“张”是张惠领,北京双榆树派出所警察。“神探亨特张”,辖区内老百姓把前两者嫁接到一起,这么称呼他。
由高群书老师找俺这样手脚不利索的老男人来主演这一桩事儿就可看出,这部片子跟惊险、神奇、探案、飚车、爆破、武打等惯常警匪题材没什么关系,就是一部纪实题材的电影,毫无传奇色彩。看了剧本,我便知道,这部片子跟主旋律英模片也没什么关系,尽管现实中的张惠领警官已经荣膺一大堆荣誉称号,所获勋章比人气最高的新浪微博旁边挂的那堆虚拟的都多。
在那次饭局上,高老师诠释他的导演理念:我要拍的,一句话来概括,人民暴力史。
看过剧本,我深以为然。老百姓之间彼此伤害,相互糟贱,抛开法律层面的执法者与违法者、罪与非罪不谈,影片要表达的,就是善恶是非融会贯通在一处,温情与残酷犬牙交错在一起的那种感觉。
隆冬时节,北京街头,《神探亨特张》开机,四十二天拍竣。
这世上所有的职业都要受苦受累负伤挨骂,但只有艺能界,以为自己在为全人类生产精神粮食,把他自己遭的那点儿罪当成不得了的牺牲来渲染,边呻吟边记录各种花絮。咱可不能那样,俗。
事实上作为演员已经很舒服了,特别是不拿片酬纯粹客串的业余演员,剧组对我们都很客气。每天在片场的时间,我们璀璨的演技也就绽放那么一会儿,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里候场,等剧务、场务的工作人员忙活。
漫长的候场,用手机上微博,成为我们消磨时间的最大法宝,一会儿冷到骨头里,一会儿笑到心坎上。
看微博上的吵吵闹闹,分分合合,不得不感慨,许多识文断字、文凭等身的人,比升斗小民、市井百姓还要狠毒。不管是恨不得把对方生吞活剥的残暴派,还是擅长勾兑尖酸刻薄言语的阴毒派,不管是扬言要灭对方全家的杀人犯,还是幻想要跟人家上下三代亲属(还不分男女)发生肉体关系的口淫犯,人民暴力史,信夫。
片子拍完,后期制作阶段,我听高群书老师又发出高论,他要拍的是人民和解史。不知道是不是为通过审查,他才说出这么和谐的话来。
但是,没有了冷风刺骨的极端环境,不用再百无聊赖地打发时间,我再看微博,也多了一些从容平和的心态。你不得不承认,总觉得某些人就是连你家宠物狗都不如的畜生,这样也不是个办法。
活在当下,你必须学会与你不赞成、不理解、不喜欢的人一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座城市里。人民和解史,是未来的愿景,也是现实的需要。
因为,你总不能拿冲锋枪把对方给突突了吧。
人民与人民之间,是需要和解的,即使不和平,也要共处。谁要不同意高群书老师的这个观点,我们就拿冲锋枪把他给突突了。
神探亨特二:反高潮
过年的时候,我秀了一张自己在《神探亨特张》里的造型照,身罩我人民警察的冬季服装,凭添几份神勇。之所以这么烧包,是因为这样的场景太少——《神探亨特张》全片,所有的戏份,俺这个警察都是便衣出镜。唯一一张穿警服的剧照,是为了满足男主角家里的道具要求才特意拍摄的。结果在拍戏时,这张仓促粘在墙上的照片带着相框砸中正坐在下面的我。NG镜头。
为什么不满足俺的制服诱惑呢?因为故事原型张惠领老师就是奋战在一线的便衣民警。除了这个原因外,我想,也是高群书老师有意为之。
有一种说法,当下的六岁小孩,其视觉经验比电影电视发明前的艺术大师都要丰富。这应该是真的,试想如达芬奇徐文长这样的艺术家要是现在复活,看一段十几秒的广告,景别景深的变化,蒙太奇CS镜头什么的,还不得把他再给吓死过去。
不过,反过来说,现在的人们看电影电视积累的体验太多,也越来越难有新鲜感了。比如说吧,看吴宇森老师那一派的片子,一个人物出场,伴以潇洒优雅的慢动作,你马上就会知道,这是个重量级人物,而吴老师的铁杆影迷,体内则开始分泌对鸽子慢飞镜头的期待型肾上腺。看一部动作片,如果反派一号很轻易被一枪撂倒,或全片进行不到一半这家伙已死跷跷,你马上就会知道,这孙子是假死,一会儿还会出现,继续作恶,在片子的最后,与正派一号来个巅峰对决,双方耗掉全片时间最长的一场戏,互殴个乱七八糟,才能死踏实了。
明星制下,这样的俗套更是连低于一般人智商的影迷都难以哄骗。比如一部片子的主角是卧底神探,主演刘德华,尽管要到后半部才揭示他的真实身份,但你一看刘德华出场,哪怕他是卖茄子的,也马上可以断定,他就是卧底,跟茄子无关。再比如一部爱情片的两名女主演,一是超级巨星范冰冰,一是刚出道的小女星张冰冰,连片子都不用看你就知道,片中属于张冰冰的所有男人,最后都会被范冰冰合情合理地横爱夺刀。
你说,这样的电影还看个什么劲儿?
于是就有了一派电影人,跟观众的看片经验、观影期待拧着来,你以为是什么,你想看到什么,他偏不这么着。
你不就是爱讲一个王子遇见公主,鼓捣来鼓捣去,最后结束在“从此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吗?我来给你展示一下王子和公主之后是如果过日子的,让你看看生活是如何把他俩鼓捣来鼓捣去。你不就是爱讲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吗?我来让你看看城堡里的侍女和仆从、店主和农夫,王子公主国王大臣反倒成为背景。
你不就想看张明星脸吗?老子偏不,给你搞个全中国坛子脸大展映。
这种“反高潮”的理念,也许是高群书老师的追求。他不会让你看到猛警恶匪,而是一些比你还落拓的市井人物。他也不想讲述一个结构圆通、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剧情就像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一天挨着一天地过,一件事摞着一件事,有的事突地出现,有的人蓦地消失,没头没尾的,也就那样了。……日子好长啊,可你还得过下去。
十八世纪末,意大利人卡罗·葛齐说,世界上只有三十六种剧情。这三十六种剧情分别是:求告、救援、复仇、骨肉间的报复、追捕、灾祸、不幸、革命、壮举、绑劫、释迷、取求、骨肉间的仇视、骨肉间的竞争(为了爱恋)、奸杀、疯狂、鲁莽、无意中的恋爱的罪恶、无意中的残害骨肉、为主义牺牲、为骨肉献身、为情欲不顾一切、必须牺牲所爱的人、两种势力之争、奸淫、恋爱之罪、发现所爱的人之不荣誉、恋爱被阻、爱上仇人、野心、人与神之争、错误的嫉妒、错误的判断、悔恨、骨肉重逢、丧失所爱的人。
于是戏剧家们就开始发愁:所有的故事归根结底就那么几个套路,长此以往,人们就不可能再讲出什么有新意的故事了。
但是又有几百年过去了,人们还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故事并没有讲完。
神探亨特三:群魔
经过四十二天的拍摄,《神探亨特张》熬到了关机饭的时候。高群书老师给我先吃一颗定心丸:即使别的电影节没咱什么事儿,我们也会专门办一个北京市双榆树国际电影节,把影帝发给你。
然后我上台,演练了一下获奖感言:感谢高群书导演,把这么一群本应成为我公安机关打击对象的歪瓜裂枣,居然能够跟我人民警察打成一片。
此时,现场围坐着参演该片的诸多牛鬼蛇神,与我英勇可爱的广大公安干警,频频举杯,相互致意。
影片中的角色有数十个,全是非职业演员。高群书老师对记者阐述他选演员的两条标准:跟他喝过酒,跟他吃过烤串。
这两个条件并不难实现,遇到好演员,拍完戏再喝顿酒,吃次烤串补上就是。
周云蓬老师就是这样。其实片中的大反派在剧本中就是个双目失明的老小偷。但等拍到一半,还没定下谁来演。高老师有一天跟我提起周云蓬,又担心老周没有那个岁数感。我马上说,你是没见过他真人吧,那张沧桑的脸啊,比赵本山还老气呢。
于是,四十岁的老周从大理赶到北京,演了个五十多岁的小偷。
老周演的这个角色叫张发财。而现实中的张发财,也被从广西拽过来。他的戏份只有十几秒,在这十几秒的时间里,他要被人抽十几个耳光。演耳光的,是江湖上以“三黑”(脸黑心黑手黑)著称的陈晓卿老师。等这部电影开始宣传时,大家可以看到这两个家伙会娇滴滴地对记者说,我们都是业余演员,不懂什么借机位耶,所以就实打实地扇(挨)呗。
没错,我们动的都是真感情。牟森老师演一个老愤青,片中和我有一段爆发激烈冲突的戏。我说完剧本里的台词,继续悲愤地问:欠我的稿子呢?!牟森老师马上就颓了。——他欠《读库》一篇稿子,已经拖了四年。
后来又听高群书老师说,他选演员还有一个标准,就是有微博。
我心里依然犯嘀咕,要知道,咱可是搞文字工作的,微博上更是群魔乱舞,你怎么上字幕?比如片中有一个很苦的角色,演员却叫“一枚泼妇”……当然,最不能想像的是在全片的显要位置,出这么一行——
导演:他回精神病院了
哦,天哪,想都不敢想。
但有一天在片场,我见到高群书老师用他粗短的手趾头按着一个计算器鼓捣半天,然后仰天长笑:两千万票房有保证啦!
等他烟酒嗓里的呵呵声好不容易平息下来,我小心地问:官人何出此言?
高老师神采飞扬地说:我算了一下,这些演员的微博粉丝数,加起来都有两千万了。
其心可诛。我悲悯地看着他,想这胖子的数学一定没学好。而我,高考数学可是拿了个满分的。两千万粉丝,如果不算那些博主彼此之间的粉丝有所重合(物以类聚,这是不可能的),不算这两千万个粉丝是否个个给面子的话,即使真有两千万人要进影院看,一张票三十元计,那也是六亿。况且,谁想一个人孤孤单单坐在影院里啊,每人再拉上自己的男女朋友,就是十二亿票房。其中有些粉丝还有孩子,有些粉丝还特孝敬老人……哦,天哪天哪,想都不敢想。
但我不想告诉高老师数字的真相,宁愿一个人独享这份美好憧憬。十好几亿的营收,别把高老师的胖身子吓个跟头。
可别看高老师不会算算术,心里却有一本小九九,影片进入后期阶段,他给诸位演员发重要通知说:每人需按各自微博的粉丝数承包票房,敢不接受这一条款的,就把你最猥琐最面瓜的一面剪到片子里……
唯粉丝数是论的陋习,就这样开始在这个人格闪亮的剧组蔓延。最近我看到《神探亨特张》的一份宣传页面,主演名单所列,全是几百万粉丝的大博,哪怕像慕容雪村这样的打酱油角色。而该片绝对的男一号,因为粉丝数不到其几十分之一,就找不到俺的名字。当然,咱不跟他计较这个,俗。
另一方面,那些平日里炫耀自己的粉丝数如何之多的自恋狂也开始抓狂。为少担票房之责,像作业本这样的,居然采用自杀策略,通过触摸某些单位的G点,成功地使自己自绝于新浪微博,让制片方徒唤奈何。
王小山顿起效仿之心,想通过蒙牛行那借刀杀人之计。可人家连牛都蒙不过去,人更不在话下,并没有上其大当,反向他献上深情款款的祝福。结果,王小山自杀不成,却多了几十万的票房任务。据说他忧郁的坛子脸已经为此缩了一圈。
宁财神倒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人缘是不可能让新浪配合的,便成心在网上说一些颠三倒四的话,激起大家的敌忾之心,倒也奏效,据说每天都在成功掉粉。
与这些明哲保身的家伙不同,孔二狗老师最近反倒在微博上搔首弄姿,顾盼升粉丝。我听到些内幕,原来是他与一个叫春的人儿陷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唉,大文豪普希金曾经写诗揭露过这种让人昏头的荷尔蒙:
这里躺着一个生病的学生
他的命运已不可变更
请把所有的药都拿走吧
爱情的病是不治之症
除了二狗这样的愣头青,大部分像俺这样稳重踏实的老戏骨,均在谋求全身之策。今天早晨,我坐在电脑前茶饭不思,六嫂看一眼俺的早点,已经由豆腐脑变为臭豆腐,不由怒斥道:“你整日价尽在思忖些甚么?”
我忧从中来,托着俺那丰腴的薛蟠之腮,叹一口幽怨的薛宝钗之气:“唉,什么时候咱的粉丝数能达到六万以内呐。”
神探亨特四:镜头存在感
高群书老师前几年拍的另一部纪实风格电影《千钧一发》,是被严重低估的好片。这种说法我听许多人提起过。这部片子在筹拍阶段,确实找过我来主演。最后为什么高老师弃俺而不用呢?他的官方解释是,老六说不了东北话,而主人公是个东北人。
事实上我后来看了成片,看了马国伟老师的表演,马上就知道,换人是换对了,俺自愧不如。
当然,对马老师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俺自己的否定。《千钧一发》要的那种感觉,确实非俺所有,而《神探亨特张》……某次在派出所拍戏时,我抽空上卫生间,一位民警在俺旁边共襄盛举。要知道,我公安机关戒备森严,突然冒出个陌生人,是要被盘问的。他扭头威严地看我一眼,正要审讯,突然悟道:你是演老张的吧?
样片出来后,有位不明白演员底细的老师问高群书:主演是你从哪儿挖出来的警察呢。当然也有熟人对俺谈其观影感受:你丫怎么看都像个编稿子的。如此这般,众口纷纭之下,我们已经完成了别林斯基所说的,由原型张惠领、导演高群书和俺三位一体,创造出了“这一个”。
这得归功于高群书老师独特的爱好:他喜欢使用非职业演员。像《命案十三宗》,许多来自河北农村的演员此前连摄像机都没见过。
高老师这种重口味的偏好是缘自何处呢?我理解,因为我们这些非职业演员,没经受过科班训练的污染,保持了原生态的神色和表情。用艺术评论的语言来说就是,人性的,更人性的。
许多人想当然地觉得,没演过戏的人晕镜头,入戏慢,浪费时间,效率不高。没错,我们确实在一开始拍戏时紧张得汗比尿多,拍无数遍也找不到想要的状态,就把导演急得尿比汗少。我们也不懂什么拍摄技巧,该摔跟头就实打实地摔,该挨耳光就把脸扇成猪头,如果剧情需要喝酒,我们就把自己先灌个五迷六道。对了,我们还没架子,每个艺术家都拿自己当普通人看待。
但是,只要熬过影帝之路的初级阶段,我们就会忘掉镜头的存在,忘掉自己的存在,忘掉表演的存在,像活着一样演戏。熬不过去的只是少数,《神探亨特张》中数十个角色,全被来路各异的妖魔鬼怪成功玩票,只有张恩超老师演一个街头骗子,灌了自己三瓶小二六听啤酒壮胆,依然撑不下去,到第二天便临阵脱逃。不过他在候场时倒巧舌如簧,把围观的美丽女群众说得花枝乱颤。
顶替张恩超的是江湖人称“铁嘴小喷壶”的鹦鹉史航。他那张小奶嘴一旦开喷,口水四溅,便在冬日暖阳下幻化出一道道迷你彩虹。真有路人被他说动了,堪堪上当之际,被另一个同样当真的路人很好心地阻挡住。
镜头存在感,是一种陋习,我觉得,职业演员比非职业演员更要恶劣。有一次,我的闺蜜严歌苓老师拉俺去看《金陵十三钗》初剪本,其中有个镜头,是把十几个国军战士一一扫过。那些演员中我只认识佟大为(听说有许多一线男星纷纷要求在片中打个酱油),但依然一眼就能看出,谁是职业演员,谁是普通士兵演的。严老师长居海外,更不认识这些人,看后给张艺谋老师提观感,她毫不留情地说,这些明星都让电视剧给毁了,跟那些群众演员一比,显得太不搭调。把这个镜头删了吧,太刻意。
不知道影片公映时,这个镜头是否会有修改。但我是不抱希望的,因为职业习惯已经让他们不可能消除那种镜头存在感了,只要一意识到自己是在拍戏,面部肌肉马上进入创作状态,拦都拦不住。
相比之下,我们这些歪瓜裂枣,演技不是好与坏的问题,而是有与无的问题。没错,我们也许演不了多么好,但至少不会像专业影视演员那么糟,我们不过火,不抖弄,不试图时刻提醒观众:瞧,我有演技。瞧,我会演戏。
这简直是一种美德。
那这种混不吝的信心是缘自何处呢?我理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属于不可再生型演员,玩票又不是饭碗,过把瘾就息影。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咱不是业余演员嘛,演得好,那说明咱会演戏;要演得不好,那也是片子没拍好,没剪好,没导好,就跟俺没什么关系了。
唉,古希腊哲学家六哥拉底说过:
什么是中国人?就是全世界中最善于委过于人的人。
神探亨特五:现挂
当年有一套大书World Music,网罗全世界科班体系和商业体系之外的民间乐风、乐手。做版权引进计划时(后因故未遂),我将书名改为《他们不识谱,但他们会唱歌》。仿此标题,我们这些业余演员如果为自己吹捧,可以说成是:我们没演技,但我们有智商。
我们的智商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星球大战》中,哈里森·福特饰演的韩素罗船长和莉亚公主是一对欢喜冤家,俩人一直把爱意表现为厌烦,吵个不休,直到《帝国反击战》一集,韩船长被敌人抓住,要被冻结成碳化固体来囚禁。生离死别之际,莉亚公主忍不住说出“我爱你”,老韩回答道:“我知道。”据说乔治·卢卡斯原来的剧本中,他的对白是俗套的“我也爱你”,但被哈福灵机一动,改成了这个。——这就是智商。
按照原本写好的台词来演练,彼此都知道对方的下一句是什么,于是演员的反应也是预备好的,无论多么吃惊的表情,都像早就吃下去又现吐出来。而类似哈福大伯这样出其不意的台词,才会让莉亚公主真的动情——大家去看看她的表情吧。
高群书老师应该是在筹备阶段就预想让这帮没脸蛋有脑子的杂碎来演了,所以每每一个演员到位,他都要说,别理剧本,你自己发挥,把那意思演出来就行了。于是,大家就开始现挂,临时创作出许多对白,以及细节和情节。原本是一个人写的本子,这么一折腾,变成了几十人来当编剧。比如史航老师演街头骗子,导演没给他台词,只交代了任务:你把对方说得信你,愿意把钱掏给你,就行了。史航老师顿时陷入创作状态……唉,他本来就是编剧。
当然,脱离剧本不仅对说话的人是一个考验,对听话的人也有较高要求。说出一句剧本里没有的台词,对方得有反应,有应变能力,否则就是俏媚眼做给瞎子看,戏接不下去了。好在……我们没演技,但我们有智商。大家的智力水平比较接近,所以还能玩得下去,电光火石,见招拆招,迸发出许多亮点。
客观地说,我不是一个擅长动嘴皮子的人,想表达的事情,动笔写出来反倒更自如,现挂时经常掉链子。牟森老师总结俺属于“迟疑派表演”,就是“慢半拍”的反应速度。所以许多时候我都是看着他们耍宝,或到第二天早晨睡醒后一拍大腿,唉,当时为什么不这么这么说呢?
记得有一场戏,是我跟办案小组开会,说到一个逼捐的事儿,我顺口说了一句:“这不他妈红十字会嘛。”大家顿时乐了。效果很好吧?俺当时也有些得意,但当晚躺床上总结自己的表演之路,却后悔得不得了。这属于“以不朽状速朽”的毛病。所谓“以不朽状速朽”,就是……比方说吧,你可以说“老六写得跟鲁迅似的”,但不能说“鲁迅写得跟老六似的”。像中国红十字会这种垃圾,是不配进入人类文明史的,而我们的《神探亨特张》,可是要流芳六世的哎,怎么能让它挂进我们的片中呢?
这种不靠脸蛋和身材的电影,现挂是其魅力,但又极可能伤害影片本身。
我一面在拍摄过程中逐渐适应这种现挂的方式,一面又反思自己的自由创作是否得体。电影是个限制性极强的艺术产品,不到两个小时时间,却要交代好要交代的事情,完成要完成的使命,如何分配自己的那点儿智商,成为很消耗智商的事情。到拍摄后期,我的心得是:演电影实在不应该是件抖机灵的事儿,真正有智商的演员,是不会凸显自己的聪明伶俐的。
无招胜有招。俺就这样让自己蜕变为一个知道老老实实演戏的老戏骨。
个中原因:一,大家的审美比较接近,都懂得“杰克李”(节制、克制、理智)的可贵,我上面提到的那场戏,最后就被高群书老师给删了,英熊所见略同;二,到一定岁数,就自然知道收敛了。我前段时间给一位老前辈写信,想起十几年前与他吃饭,为显自己见识广博见解深刻,每次都要挖空心思说许多轻狂的话,丢人啊,以为人家多稀罕似的。
瞧瞧,什么叫智商?我们只用一部片子,就学到了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神探亨特六:真正的主角
两月前我流窜到南京,请当地的民间观影舵主卫西谛老师吃了顿饭。席间问道,南京分几个区?卫老师翘起兰花指一一算来:鼓楼、玄武、下关、白下、秦淮、建邺、雨花……我急忙拦住他:您告诉俺共有几个区就行啦。爱较真的卫老师依然嘟囔了一会儿才说,大概有十来个吧。
好,你在各区成立影评人协会,然后各发一个影帝给我。
卫老师几欲晕去。
反正,俺要从你这里拿十个影帝走,指标已下达,官人我陪你走六个酒。我蛮横又谄媚地说,来,许个愿吧~~~~~~
有分教,我早已立下雄心壮志:俺要凭《神探亨特张》一部片子,摘下六十六个最佳男主角桂冠,真正实现“拿奖拿到手软”的美好意境。
不仅如此,咱还特别追求这些奖项的含金量。行至沪上,我又拜会了上海滩观影界脚夫妖灵妖大师。除明确指标外,还要求与俺同获提名的人选要好好斟酌一下,最好是约翰尼·德普、陈道明、哈维尔·巴登、梅丽尔斯·特离谱这样的。如此对手,败在俺的手下还有点儿意思,要国内荧屏上那些大瓜脸,饶了他们吧,胜之不武。
除了这些精密安排外,俺也对自己做了精心准备,用各种方言演练了获奖词。包括戛纳口音的法语、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威尼斯口音的意大利语,至于奥斯卡味儿的英语,就算了吧,俗。
我的获奖词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我,而是这座城市。
是的,即使像俺这样的绝对男一号,在片中也连个特写镜头都没有。高群书老师解释,一是因为老男人的脸太糙,没什么美感;二是坛子脸离太近会挤爆银幕。于是,我们这些在冰天雪地里辛勤出演的老胳膊老腿,都沦为影影绰绰的背影,而真正的主角,正是这座叫北京的城市。
高老师用绝对业余的演员、绝对专业的摄影,记录下了这座城市在这个时代里的声音和质感、面孔与表情。事实上他是早有预谋,看剧本时,我问他,您是想拍成《块肉余生记》,还是《清明上河图》?他回答:二合一。
编辑《读库》的各类稿子时,我经常有一个感触,我们所知所居的北京,与中国任何一个乡村(哪怕只是在京郊)的距离,都远远大于北京与纽约、北京与伦敦之间。而在《神探亨特张》拍摄期间,镜头所及,我的感触更深,就在这个城市里,一座写字楼与旁边的贫民窟之间,也同样是遥远无比的距离;拥挤在一起的不同人群,也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陌生而不可知。
我们的拍摄,大多没有出四环路,却完全是《杜拉拉升职记》之外的一个北京,甚至也是我们目力范围之外的一个北京。那些拥挤逼仄的群租楼,猪笼寨般的城中村,平时从你面前流过、你的眼光几乎不做丝毫停留的人们。
那个国际化大都市,就像被PS过的明信片,而被抹掉的,就是这些活生生、油腻腻、冷冰冰又热烘烘的市井烟火气。希望《神探亨特张》能把它捡拾回一点点。
好了,俺的艺术人生就回顾到这里。真够矫情,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却让大家用两个多小时来看这些文字。
把想说的都写出来,接下来,俺将沉默得像块大金子似的。上海电影节之后,这部电影会公映,例行公事的宣传推广,纷纷交口的前戏,以及骂骂咧咧的事后烟。一想记者要问“这次拍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样的片汤话,俺就想吐,又想到自己还得回答“我最大的愿望是世界和平”,吐啊吐啊就习惯了。
现在好了,不管对方甩出什么无脑问题,我都回一句“详见鄙博客”,然后继续思考自己的人生即可。
两年前,一部美国大片引进,就像此前所有的大片一样,总惦记着要去看,如果没看上,就感觉空落落的,但那一次,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一定要看呢,就像在尽一个义务?从那次怀疑人生之后,俺就不再跟欠他们似的了。
是啊,不存在这种义务。
《神探亨特张》也是这样,一部小小的电影,就是上了新闻联播都没用。但是,即使大家不看这部片子,如果平时见到有点儿脏乱差和怪味道的劳作者,能够不甩出轻佻的嫌恶嘴脸;见到你们家小区保安,哪怕不和声细语,但至少不盛气凌人;快递员给你送件晚了会儿或怕丢东西求你下楼来取,别又投诉又抱怨的跟多大事儿似的;在饭馆吃饭,服务员又是给您倒茶又是给您打包,您多少帮把手,别翘着二郎腿就知道剔牙;如果您在衙门口工作,能让老百姓少跑趟腿就耐心多解释一下;以后有了权力,制订跟买房升学有关的政策时,能想到你们家的孩子是天使,别人家的孩子也是孩子。就够啦。
法国人菲利普·德朗说:目光决定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