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爱情片  »  知音

知音  

887人已评分
神作
9.0

主演:王心刚张瑜英若诚

类型:剧情爱情历史导演:谢铁骊陈怀皑巴鸿 状态:正片 年份:198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1437317热度:117 ℃ 时间:2024-08-15 14:44:14

简介:详情  辛亥年间,日本逼袁世凯(英若诚 饰)签订卖国“二十一”条,袁世凯不顾国人反对,屈从签约。由此引发全国抗日风潮,袁派兵血腥镇压。云南起义将领蔡锷(王心刚 饰)目睹袁世凯倒行逆施,准备进行讨袁起义。名妓小凤仙(张瑜 饰)...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辛亥年间,日本逼袁世凯(英若诚 饰)签订卖国“二十一”条,袁世凯不顾国人反对,屈从签约。由此引发全国抗日风潮,袁派兵血腥镇压。云南起义将领蔡锷(王心刚 饰)目睹袁世凯倒行逆施,准备进行讨袁起义。名妓小凤仙(张瑜 饰)倾心蔡锷威名,却始终走不进蔡锷内心。一曲“高山流水”琴曲,终吐自己凄惨身世和除贼心愿,彼此览对方为知音。起义前夕,小凤仙为掩护蔡锷不幸入狱。蔡锷在云南打响讨袁第一枪,各省联袂而起,窃国大盗袁世凯郁病而亡,随着讨袁护国战事结束,劳尽心力的蔡锷也客死异乡。正在抚琴的小凤仙望着突然崩断的琴弦,猛然意识到什么.....
  • 头像
    黎清

    儒将蔡锷将军
    蔡将军与筱凤仙
    蔡锷将军旧居(昆明)

    第一次看电影《知音》是在一九八一年的春天,当时正在读高一。那个时候看一场电影既是一件奢华,也是一件隐秘的事,毕竟高考为重,学习以外的事是不能正大光明地做的,何况自己成绩还十分的不理想。但因为爱电影,所以还是想方设法地看了。当时只被王心刚的一身戒装所吸引,只为蔡将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气势而羡慕,只为松坡先生年纪轻轻却仙逝日本而伤心。对于小凤仙,对于男女知音,对于蔡将军的历史地位以及两人为共和、为民国、为四万万同胞,摒弃私利、舍生忘死、相互倾诉、惺惺相惜的情感也知之甚少,并没留下特别深的印象。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幅蔡锷将军旧居(昆明金马碧鸡坊)照片,心里十分沉痛。蔡锷将军旧居已被掩埋在金马碧鸡坊庞大的商业王国里,拍摄者说,他用高德地图找到旧居附近后,导航显示到了但就是找不到旧居,周边也没有标示牌,问附近行人和商家也没有人能知道旧居到底在哪里?最终还是靠拍摄者“行万里路”的精神,终于找到了旧居并拍摄了这张照片。蔡锷将军旧居亦叫得意居,亦是云南赛俩目集团的办公场所。想当年,蔡锷将军担任云南军都督(云南最高军政长官)时,革新政治,拥护共和,发展经济,关注民生,将一个边陲地区发展成为民国时期的一个富庶之地,令其老师梁启超亦刮目相看。为此,蔡将军还主动降薪,从每月600大洋,降至120大洋,再至60大洋。这在民国所有官员中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这样一个爱民亦被民爱的共和英雄在昆明却没有一间让人瞻仰的旧居,实在令人废解。

    这张心酸的照片,让我再一次观看了电影《知音》和一些有关蔡将军和小凤仙的文字资料,使我对影片和片中人物及其传奇的爱情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王心刚主演的蔡将军,可谓神形兼备,既表现了将军文武双全、琴剑皆通的儒将风采,又刻画了将军救国救民、忧心如焚的护国英雄的内心。蔡将军,生于湖南邵阳,学于长沙时务学堂,师从谭嗣同、梁启超,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蒋百里、张孝准同为士官学校“三杰”。成事于云南昆明。1911年10月30日,领导了云南“重九起义”,在全国率先支持辛亥起义和民国政府,任云南军都督。1913年10月30日,袁世凯为拉拢利用蔡将军,将其调至北京,让唐继尧继任云南军都督。蔡将军与小凤仙就是在这段时间于北京相识、相知、相爱、相别、相思,成就了一段以身相许、以死相报的千古奇缘。

    袁世凯及其儿子袁克定在袁世凯做了民国大总统后便做起了恢复帝制、重新登基的皇帝梦。为了皇梦,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卖国求荣的二十一条,令蔡锷、小凤仙等国人反对和不耻。袁为了钳制蔡锷返回云南,软硬兼施,用尽各种手段,包括把小凤仙介绍给蔡锷作为眼线。电影一开头,让两人在北京一个茶坊、一曲高山流水的琴曲中相见,随后,袁克定作媒介绍两人相识。蔡将军将计就计,携小风仙频频出入酒场、舞场、戏场、赌场等等,才子佳人,风花雪月,营选出玩物丧志、身陷温柔乡而不拔的假象。蔡母对此怨恨不已,痛恨家门不幸,出此逆子,从而大闹八大胡同,小闹袁府,并以此为由愤而离京,回归湖南。因与小凤仙交往日深,蔡将军得知小凤仙,人虽在风尘之中,心却在风尘之外,她深明大义,嫉恶如仇,视蔡将军为当代英雄,远在当代枭雄袁世凯之上,全身心支持蔡将军护国反袁的主张,也希望蔡将军为其报杀父之仇。就在蔡将军迎娶小凤仙的前夜,小凤仙穿着蔡将军的军服回蔡府,骗走了江统领手下监视蔡将军的北洋军,蔡将军因此逃离京城,由天津至日本,至香港、越南,再由滇越铁路回到云南,担任了云南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5年12月25日,打响了反袁护国的第一枪。袁世凯于1916年3月不得不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一命呜呼,死于尿毒症。1916年11月8日,蔡锷将军因喉癌逝世于日本福冈,享年34岁,真乃天妒英才。随后,蔡将军遗骨运回祖国,中华民国为其举行了首个国葬,其坟墓修建在长沙岳麓山上。

    蔡锷将军,天生英才,十二岁中秀才,随后就读长沙时务学堂,留学日本,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袁世凯非常欣赏其才华,认为他在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之上。如果他不心系民国,拥护共和,不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而拥袁称帝,其个人前途将如日中天。小凤仙如果按袁家计谋行事,将蔡将军一言一行密告于袁,使袁无法脱离虎口。袁世凯称帝之日,恐怕也少不了小凤仙一个妃嫔之位。但小凤仙亦愿意用自己的热血唤醒民众,愿意挑破指血将年青画家所画的黑太阳染红,使日月无光的世界变成重见天日的世界。两人的目标和理想虽有大有小,但是却是一致的,就如同一间大厦中的房梁和砖块一样。正是这共同的信念才能使他们在国家危难之时,毫不犹豫地舍生忘死、共赴国难,不求同生,但求同死。因此,民主共和就是他们传奇爱情的基础。蔡将军逃出之后,小凤仙不幸入狱,直至袁世凯死后才释放出狱。后来,小凤仙嫁与一位长相很似蔡将军的东北军唐姓军官,军官抗日殉国后,小凤仙又嫁给一位工人,直至1954年患痴呆症离世。小凤仙短暂的一生,如同她的爱情一样具有传奇色彩,正如蔡将军为她听写的对联一样:“自古佳人多颖悟,从来侠女出风尘”。如果仅仅把小凤仙看作是一个京城名妓的话,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这段千古奇缘的。

    蔡锷将军千古!

    蔡将军与小凤仙的千古恋情千古!

  • 头像
    在路上
        《知音》讲述的是民国初年时代背景下,护国儒将蔡锷与风尘女子小凤仙的爱情传奇,一款让人深羡不已的英雄美人“知遇”模式。

        虽然已过二十余年,但此情节至今难忘:袁世凯驾崩,小凤仙出牢,被蔡锷母亲接往老家;小凤仙船头抚琴,弦断,知将军不治,哀声念知音。

        山青青
        水碧碧
        高山流水韵依依

        一声声
        如泣如诉如悲啼
        叹的是
        人生难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难觅

        一声声
        如颂如歌如赞礼
        赞的是
        将军拔剑南天起
        我愿做长风绕战旗

        “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小凤仙唱到此处,该是何等气越豪迈,也因此获得生死相托的知音。这种意境,竟比岳飞的“《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高阔大气。

        一位江湖中的风尘女子,因为知音,所以痴情,因为痴情,所以侠义。

        王心刚以49岁扮演34岁的蔡松坡,形神具备,风流倜傥,侠骨柔肠,深入人心。

        《知音》讲述的正是“人生难得一知己”,而事实却又是“千古知音最难觅”

        这段后人演绎的传奇与真实的小凤仙到底有多大关系?

        《民初史略》记载:小凤仙,浙江钱塘人,“流寓袁哑,堕入妓籍,隶属陕西巷云和班,相貌乏过中姿,性惦龃是孤傲,所过人一筹的本领则粗通翰墨,喜缀歌词,又生成一双慧眼,能辨别狎客才华”。民国四年(1915年),小凤仙结识蔡锷,时年17岁。同年11月,袁世凯称帝前夕助蔡锷逃出北京。都中人士赞称她为侠妓。

        蔡锷的出逃有很多版本,但都或多或少地与小凤仙有关系,也说明小凤仙确实对蔡将军起到了一定的“掩护”作用。

        看过小凤仙的照片,非倾国倾城,却少有风尘味,还可以说是端庄、严肃。

        蔡将军曾赠小凤仙两联:

        不信美人终薄命;由来侠女出风尘。

        其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

        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公祭蔡锷时,小凤仙特地请大名士易宗夔代撰了一副挽联送去致祭:
      
        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患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 
        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可见,二人确实有情。然而,历史的真实到底是什么样?我还想问:二人真是知音吗?

        蔡将军是不是始终就有利用小凤仙为预谋已久的出逃“找掩护,遮耳目”的动机呢?

        小凤仙年仅17岁深明大义地协助蔡将军出逃,是否也真正到达了知音的思想境界呢?

        不论是对于小凤仙还是对于相信爱情的人,这种设想都过于残忍了。

        有人提到,1951年初,远嫁东北,年过五十,人老珠黄,生活拮据的“侠妓”小凤仙求见梅兰芳,当她讲到蔡将军到云南后就再没有给她来过信,以及在讨袁护国战争中喉疾加剧,去日本就医逝世时,声音哽咽,泣不成声。

        从女人的角度,我相信这是真的。

        知音难觅,因为知音是要经得起端详的。
  • 头像
    三言两拍

    《知音》是1981年北影厂摄制的,导演谢铁骊、陈怀皑、巴鸿,演员王心刚、张瑜、英若诚、林默予、赵尔康、王培、邵冲飞、张逸生、徐展、傅祖诚、刘衍利、袁玫、杜澎、江庚辰、关长珠、方辉、封顺、周婷、韩焱、郑保民、谭天谦。

    本片是一部描写蔡锷与小凤仙历史传奇故事的影片,影片开头也是这么定位的,所以故事背景大都是真实的,比如袁世凯称帝,蔡锷以逛八大胡同与小凤仙交往作掩护,最后逃回云南发动护国战争,袁世凯气死,蔡锷病故,这都是真实的历史。

    但作为传奇,片中也有很多虚构夸张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把小凤仙抬得太高,把她描绘成了一个充满正义感,一腔热血,赤诚爱国的进步青年,第一个镜头就是她以男装出现表达她痛恨二十一条的爱国热情,主题歌里还表达她想追随蔡锷上战场杀敌,简直像一代侠女。影片名字叫知音,表明作者是要把她塑造成一代雄杰护国名将蔡锷的红粉知己,两人如高山流水一样的千古知音。既然一切都以此为出发点,小凤仙不拔高也不行,于是就被描绘得像一个女地下党一样了。但小凤仙哪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啊,一个年仅15岁的小姑娘,从小颠沛流离,无法糊口,不得不进入妓院以出卖肉体为生,你可以说她生性聪慧,才艺俱佳,你可以说她爱慕蔡锷英雄气概,甘愿以身相许,这都没问题,但要把她拔高到如此高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就过于离谱了。蔡锷死后,小凤仙离开妓院嫁给了一个东北军旅长,抗战胜利后因为这个旅长当过汉奸而被枪毙,她又嫁给了一个工人。由此可见,她要真是爱国者的话怎么会甘愿嫁给一个汉奸呢?

    片中,蔡锷一直怀疑小凤仙是袁克定派到他身边的眼线,编导为了让蔡锷消除对她的怀疑,让他俩赶紧进入知音关系,就给小凤仙编了个情节,让她告诉蔡锷,她很痛恨袁世凯,因为袁世凯跟她有杀父之仇。他父亲是南京一个小学教师,因为二次革命时给起义民军抄了几份布告就被袁军杀害。其实这都是没影的事,小凤仙父亲是一个满族八旗军官,早在民国前就已经死了,跟袁世凯没一毛钱关系。

    现在有很多资料介绍小凤仙晚年还对蔡锷充满怀念之情,却没有蔡锷对小凤仙态度如何的介绍,我觉得这是因为蔡锷对小凤仙只是利用的关系,利用她麻痹袁世凯和那些密探,当然他对小凤仙应该不错,体贴关爱,但也仅此而已,但说两人达到千古知音的程度就纯属扯淡了。小凤仙怀念蔡锷也很正常,像她这种身份卑微的人能跟蔡锷这样的民国功勋级人物有过一段露水姻缘,也算是她一生中最闪光的经历了。民国年间有很多才子佳人题材的戏,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也是其中之一,本片只不过是把这类戏升级为革命加爱情的高级形式而已。

    电影当年上映时观众对张瑜的表演评价不高,认为她不像民国时期的妓女,还是像《庐山恋》里的那个摩登女青年。其实张瑜长得显小,演小凤仙从外形看还是可以的。至于不像民国妓女,一则跟她演技不够有关,二则跟时代背景有关,新中国的女孩子,既没有这方面的实际阅历也没有相关的观摩学习,演的不像也很正常,其实她在《庐山恋》里演的海外女青年也不像。

    王心刚属于偶像派演员,善于演英雄人物,本片他演的还行,就是年龄大点,当时他都快50岁了,而蔡锷死的时候也只有34岁。还有林默予演的蔡母,也像个李奶奶式的老革命。

    蔡锷发动的反袁护国战争有三部分参与,进步党、中华革命党、老同盟会员。蔡锷和他的导师梁启超都是进步党人,进步党的理事长是黎元洪,这个党本来是与袁世凯合作的,因袁世凯要称帝双方才翻脸,反袁护国运动主要是进步党发动的。中华革命党倒是参加了护国运动,但都是中下层党员,高层领导都没有参与。因为孙中山与梁启超早年有很深的恩怨,双方一直都势同水火,所以孙中山手下大将都没参与这场运动。记得有部电影叫《建党伟业》,里面有个情节是刘德华扮演的蔡锷到日本拜访孙中山时,孙中山大言不惭的对宋庆龄说“我的兵来了”,这句话纯属编导瞎扯。作为梁启超高足的蔡锷从来都跟孙中山没有关系,当年他在昆明领导辛亥重九起义时就不是同盟会员,发动护国战争时依然跟中华革命党没有关系,不可能去拜访孙中山。第三部分是老同盟会员,这部分是护国军将领中最多的。二次革命后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提倡要效忠他个人,导致很多老部下不满意而离他而去,就包括护国军三号人物李烈钧。而护国军总司令唐继尧、蔡锷得意门生六支队长朱德等都属于老同盟会员一类的。本片对这段历史的描写大致还是准确的,只出现了梁启超,还提到过同盟会。倒是《建党伟业》这类三十年后拍的电影反而在肆无忌惮的伪造历史。

    片中代表袁世凯经常跟蔡锷交往的是太子袁克定、梁士诒还有江朝宗,这主要是为了抬高蔡锷的身份,表明他在袁世凯心目中很重要。实际上跟蔡锷打交道的主要是筹安会头领杨度,因为杨度是他的湖南同乡兼老朋友。只是因为此时媒体已报道杨度后来加入了共产党,编导为尊者讳,即便杨度是帝制首犯,片中也对他只字未提。

    袁克定是个瘸子,影片中没有显示。袁克定解放后经章士钊推荐受聘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演袁世凯的英若诚是个大文人,书香门第,还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但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念了错别字,把嫔妃念成bin妃,让我深感意外。

    最后说一下,我之所以喋喋不休的介绍这段历史,是因为这些年经常有文艺误导历史现象的发生。比如有部电影叫《从奴隶到将军》,原型是取材于罗炳辉将军,片中的罗霄是彝族奴隶,于是就有人以为罗炳辉是彝族奴隶出身,其实根本不是。还有一部电影叫《佩剑将军》,片中把蒋介石颁发的中正剑吹得很高,其实到解放战争时期,中正剑因滥发早已如同废铁一样。但这件事影响很大,片中两位将军的原型何基沣张克侠后来就被定义为佩剑将军,连出版他们的书都称其为佩剑将军。这些年还有一部抗日神剧《亮剑》,很多年轻人不怎么读史书,以为那里面描写的就是真实历史,于是就根据亮剑里的故事来解读历史,贻害很大。

    还要说一句,我只是从历史角度评价此片,并不否认本片的艺术性,本片拍得很唯美,艺术性很高,

  • 头像
    散西风
    场景,服装,道具无不用心。

    蔡锷第二次见小凤仙时酒楼唱的戏是《苏三起解》,伏笔小凤仙入狱。

    袁世凯看报纸时的大鼓书(?看不出是什么艺术形式)唱的是吕布和貂蝉,美人计中计。

    两人在戏院看戏时的剧目是曹操(看不出是哪个段子!),这个太明显了。

    片头两人相见时蔡将军抚的是《流水》,小凤仙那首心浮气躁的是《潇湘水云》。

    维基百科上对《潇湘水云》的简介“此曲最早见于明朝朱权编写的《神奇秘谱》,其题解说:“臞仙曰,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当时正逢金兵入侵宋,郭楚望移居湘中宁远九嶷山下。郭楚望先生于潇湘之上泛舟而游,潇水浇山,远远眺望,观赏云水奔腾。但此时山被云水遮蔽,不见天日,正如当时的时势,因此先生心中悲痛,如九嶷云萦,遂谱《潇湘水云》,以曲抒郁。”

    南宋的郭楚望眺望北方故乡,被云雾所蔽。一般认为这首曲子的感情是家国之思。一方面符合讨袁救国维护共和的主题,一方面伏笔小凤仙的结局和最后一个镜头(蔡锷的老家湖南正是“潇湘”)。
  • 头像
    ap
    非常细腻。大家注意电影音乐的切入,说明导演很有艺术感觉。有一个情节,最后蔡锷在日本的医院里,护士照顾病床的他,护士离开后,蔡锷一个人孤零零的躺着,没有将军的英武威风,显得非常衰弱。这个时候,切入了主题曲,大家要特别注意开始的音乐效果,那声音似乎是从天外传来,似乎隔着时空,有种特凄凉的感觉,如果你是主人公蔡锷,也许你正想起戎马生涯,也许正想起红粉知音,然而,一切都行将结束。然后下一个镜头是前往蔡锷湖南老家途中的小凤仙在船上弹琴歌曲。此时音乐效果就是“实”的效果。这两个镜头有什么联系吗?是的,有。你可以感觉出来,是凤仙的歌声穿越了山水,来到了病床上蔡锷耳中,可惜一切都不能再继续了。那种无处话凄凉的感觉特别浓。
    后来蔡锷病逝,人们用白床单缓缓盖住蔡锷的脸,当年英俊的青年将军,如今已经永远走了。此时的歌曲恰恰是这样的歌词“一声声,如泣如诉。。。”可是音乐并不撕心裂肺,却仿佛谁站在青山外,只是忧伤叙述。这样,这个电影故事就更有冲击力。
        往前叙述一下,蔡锷逃出虎口,在火车上,副官问他,如今凤仙姑娘怎样了。。。蔡锷无言地戴上墨镜只看火车外不停退后的风景,然后下一个镜头接的小凤仙在监狱中。大家注意下,并没有马上接上凤仙在牢房中独坐的镜头,而是从另外的牢房拍起,一个个牢房往下,好几个过后才是凤仙的那个牢房。在镜头越过一个个牢房时,监狱的铁栏杆一个个退后如同火车奔驰,看上去和火车外风景退后是完全一样的感觉。这个镜头处理真是好啊。什么都没说,但是那种隔山隔水但是两人连心,然而作为将军却无力就出心爱的姑娘,所以锥心泣血的悲伤都表现出来了。
        另外导演非常非常会选角。选择王心刚先生来演蔡锷,虽然年纪有点过口了(当年蔡锷去世也不过34岁,王心刚先生在演的时候大约49),但是作为戏剧里的将军,选择一个四十几岁的人演,似乎更有气氛。(我仔细想了想,当年的演员中,还真没有谁更符合这个角色的气质的)而且,王先生在中年后,比他年轻时(30岁上下)的银幕形象更多的是文儒之气,不像年轻英俊时多的是军人气质(没办法,特定年代嘛)。这样的气质加上将军的身份,恰好有种张力,给蔡锷这个角色平添了难以说出的魅力。张瑜那年大约24岁,眼神中有种纯净的味道。作为“名妓”是否符合我不知道,但作为戏剧中的艺术形象,“单纯”似乎更符合剧本的原意。(大家可以揣摩下小凤仙的台词,基本可以看出来编剧本来就是要打造一个纯净且热血的小凤仙形象的)。如果仅仅顾及小凤仙的“妓”的身份选角,可能效果反而不好。
    我说导演会选角,就是在选的这两个人,都有种从和外在身份不相称的气质,但是这个气质真是有着很出色的表现力啊!
      至于应若诚先生,呵呵,当时一时还真没认出来。反正下载的片子也模糊,不过演的袁世凯还是很有点军阀气质的。哈哈。
       我一直在想,谢天谢地到81年的时候中国电影界已经可以在电影中淡化一点宣传性质了,不必片片都极左了。还好还赶得上王心刚先生49岁,若晚上20年,岂不遗憾?不过要是早十年,39岁出演,该是什么样啊?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