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爱情片  »  小妇人2019

小妇人2019  她们(台)

666人已评分
还可以
5.0

主演:西尔莎·罗南艾玛·沃森弗洛伦丝·皮尤伊莱扎·斯坎伦劳拉·邓恩蒂莫西·柴勒梅德梅丽尔·斯特里普鲍勃·奥登科克詹姆斯·诺顿路易·加瑞尔克里斯·库珀崔西·莱茨艾比·奎因萨沙·弗若洛娃莉莉·恩格勒特爱德华德·弗莱彻杰妮·霍蒂谢尔多梅尼克·阿尔迪诺汤姆·斯特拉特福托马斯·马里亚诺哈德莉·罗宾逊杰米·加扎里安

类型:剧情爱情导演:格蕾塔·葛韦格 状态:HD 年份:2019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26348103热度:658 ℃ 时间:2022-04-10 20:16:14

简介:详情  马奇夫人(劳拉·邓恩 Laura Dern 饰)有着四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女儿梅格(艾玛·沃森 Emma Watson 饰)拥 有着美丽的外表,和对于爱情的天真憧憬。二女儿乔(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马奇夫人(劳拉·邓恩 Laura Dern 饰)有着四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女儿梅格(艾玛·沃森 Emma Watson 饰)拥 有着美丽的外表,和对于爱情的天真憧憬。二女儿乔(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满脑子塞着古灵精怪的念头,整天拿着蘸水笔东写西写,她的故事在全家上下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三女儿艾米(佛罗伦斯·珀 Florence Pugh 饰)渴望成为一名画家。最小的女儿贝斯(伊莱扎·斯坎伦 Eliza Scanlen 饰)虽然个性比起三个姐姐要来的内向的多,却拥有杰出的音乐天赋  在马奇夫人的教导之下,四个姑娘渐渐成长为了拥有独立人格的杰出女性,她们热情、乐观、善良,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道路上坚强而又坚定的前进着。
  • 头像
    脆皮仙人球

    Women have minds and they have souls and they have ambitions...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

    But I’m so lonely.

    Jo讲完这句,我一个没忍住跟她一起大哭了。

    还有Jo拿到Shakespeare的时候,我想起初中时朋友们用心送我的几米画册,那种自己小小的talent被人们珍视的感觉,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了。

  • 头像
    蚂蚁没问题

    作为一个对讲故事非常好奇的观众,我看电影的一大爱好是喜欢看不同版本的同一个故事,大家都是开局一只鸡,谁能做出满汉全席……中的鸡,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正好今年《小妇人》提名了奥斯卡,原著和几部片子都很好找,就趁热都看了一遍:

    原著

    小妇人
    8.4
    (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 2004 / 译林出版社

    1949影版

    小妇人 (1949)
    8.3
    1949 / 美国 / 剧情 爱情 家庭 / 茂文·勒鲁瓦 / 琼·阿利森 彼特·劳福德

    1994影版

    小妇人 (1994)
    8.5
    1994 / 美国 加拿大 / 剧情 爱情 家庭 / 吉莉安·阿姆斯特朗 / 薇诺娜·瑞德 加布里埃尔·伯恩

    2017BBC英剧版

    小妇人 (2017)
    8.1
    2017 / 英国 / 剧情 / 凡妮莎·卡斯威尔 / 玛雅·霍克 凯瑟琳·纽顿

    2019影版

    小妇人 (2019)
    8.0
    2019 / 美国 / 剧情 爱情 / 格蕾塔·葛韦格 / 西尔莎·罗南 艾玛·沃森

    顺便写在这里,过一把指指点点外行当评委的嘴炮瘾。

    原著:诚实地说,可能是因为我看的时候已经太超龄,所以对原著喜欢不起来,说教的内容实在是没必要的多,读着读着简直像在看华盛顿砍樱桃树,故事和人物都是细枝末节,作者就是为了教育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因为所有的影视剧版本都很自然地砍了没必要的口说大道理,用行为来代替,每一部在我看来都比原著更优秀。

    那么,我们就开始大比拼,拉出每个版本的各个角色来港一下:

    FBI warning:剧透警告!

    Jo

    老二Jo,作者的化身,奔放开朗,男孩子气,有叛逆精神,最合现代人的脾胃,小时候看动画《若草四姐妹》的时候,我是确凿无误最喜欢Jo的,但现在长大了又觉得Jo未免是有点咄咄逼人,脾气不好,不懂得体谅宽容别人,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种选择是对的,一提起就会引起论战的女权问题我也忍不住提一嘴,long time ago,女权常说女孩子要工作,不要被婚姻束缚,现在更开明的说法是女孩子应该有同样选择的权利,喜欢工作的可以不受歧视地工作,喜欢婚姻生活也当然应该大胆结婚,所以Jo若有若无地干涉别人的选择,在当年激进大胆,现在看又有点落后于时代了。

    但话又说回来了【对,我说话转折是这么多的】,在那个时候,能那么坚持做自己非常了不起,不服自己不喜欢的March姑婆的管教,也不接受亲切的姐姐的约束,最难得的是,连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男孩示爱也要拒绝掉,Jo对Laurie不说是爱情,至少好感是有的,可这些都不能绑住她。回头看,如果四姐妹要我选一个当,我肯定还是要当Jo。

    四个版本的Jo分别是1949【琼·阿利森】、1994【薇诺娜·瑞德】、2017【玛雅·霍克】、2019【西尔莎·罗南】。

    1949-1994-2017-2019

    选角上无一失手,大家都很合适,演技可能玛雅霍克流于表面了一点。追逐写作理想,无条件是2019最佳,写作、失落、争论、跟出版商交涉,都花了笔墨。

    和Laurie的关系上,1949是最纯洁兄妹情,虽然有演到Laurie持之以恒在追求,但Jo每次都拒绝得干净利落,最后对Amy和Laurie的祝福最开心没有苦楚;1994薇诺娜也接受良好,跟Laurie连单独谈话都没有,贝尔叔闪亮登场“我给你介绍一人”,哒哒!老婆Amy现身,跟Jo拥抱,Jo只是惊讶,完全没有伤心;2017英剧版,Laurie一直在追,Jo一直知道,告白前俩人就亲过,后面还演出了以为Beth喜欢Laurie所以自己逃去纽约成全两人的剧情,误解Beth喜欢Laurie这段书里也有,但远没这么狗血,只是Jo给完全没有男女之情的Laurie拉郎配,甚至还想了虽然Beth不喜欢Laurie,但还可以把Amy留给他,剧里前面铺了这么多,再这么演就串味儿了,最后Laurie单独跟Jo谈话说自己跟Amy好了,咱哥俩儿还能不能跟以前一样,Jo说了四版最狠的话——not quite,which is 有点儿过了,毕竟无论原著还是任何版本Jo都清楚明白地说了自己不爱Laurie,那人家结婚了还怨妇个什么劲儿呢;2019版在“现在如果他再次求婚我会答应”的常规剧情外,还加了一段Jo主动给L写信的内容,显得更加遗憾和受打击,跟Laurie、Amy拥抱的时候,几乎是强颜欢笑,但还是大方说了我们会一辈子做朋友。

    跟德国教授的关系,坦白说,都讲得不太多,硬说水到渠成的话,是1994版,虽然这版教授最老,也不好看,但确实有soulmate的那个意思吧,一起去看的歌剧台词也是在说【发誓不会爱上任何人的公主,终于发现爱是一种命运】,明示暗示到位了。

    Amy

    老四Amy,臭美、贪吃、自私,烧掉姐姐的手稿,抢了姐姐去欧洲的机会,最后还嫁给了第一男主,大家的Laurie,在这个没有坏人的故事里面,其实已经是被推到前台的反面角色了,历来不招人喜欢,可实际Amy又真不是什么坏人,四姐妹温馨故事,看到最后恨一个恨得牙痒痒,也不大合适吧,所以怎么拿捏这个分寸,让这个有小毛病的角色能被大家接受,是每个版本的挑战。

    而我这个人,偏爱Amy和Laurie这种CP,就是前期没什么交流,大家都各自有各自的事儿,没人觉得他俩可能是一对,突然契机降临,如蒙神谕,金风玉露一相逢,那么妥帖合适,在跟别人嬉戏玩耍的时候,不知道坐在八米外的这个人才是厮守终生的人,就很红绳月老宿命论,所以我每个版本都很注意了这俩的感情戏怎么写。

    这里插播一条资讯,关于Laurie到最后是不是还是爱Jo,跟Amy在一起只是退而求其次,本人向庭上呈上重要证据:原著中,Laurie跟Jo坦白的时候说“我不会停止对你的爱,但那种爱已经变了,Amy和你在我心中换了位置”“我确信旧的爱完全消失了,才开始了新的爱,因此我能够坦率地与作为妹妹的Jo和作为妻子的Amy交心”,相信法官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插播结束。

    四个版本的Amy分别是1949【伊丽莎白·泰勒】、1994【克斯汀·邓斯特】与【萨曼莎·玛西丝】、2017【凯瑟琳·纽顿】、2019【弗洛伦斯·皮尤】。

    1949-1994(童年)-1994(长大)-2017-2019

    1949版的Amy,跟Beth换了位置,是老三,伊丽莎白泰勒特别美,特别甜,前半段扮幼稚略怪,但看上去只是傻乎乎的,算不上坏,后面从要去欧洲开始一秒成熟洗白,是四个版本中唯一一个跟Jo说“我真希望去欧洲的是你”表达了歉疚的,跟Laurie没铺垫,没讲怎么搞在一起的,直接是Meg给Jo捎了个信儿,戏份少。

    1994版,Amy老四,用了两个不同的演员分别演小时候和长大后的Amy,因为是当时只有12岁的邓斯特演童年Amy,所以这版的小Amy臭美、撒娇最不违和,烧姐姐书稿,看一眼是这么可爱的小孩子,观众也不得不原谅了。跟Laurie的戏从小在铺,圣诞聚会上,Laurie全程揽着Amy,十足养成系,Beth猩红热Amy要被送去姑婆家的马车上,Laurie哄她自己会每天去看她,还安慰怕死的Amy说“我答应在你死之前会来吻你”,后面跟Amy告白重提了“我记得我答应过你在你死前要吻你”,虽然紧接着说“我一直知道我要成为March家族的一员”非常煞风景,好在写信说“我要的是你,不是你的家庭”,算是找补了回来。

    童养媳

    2017版,Amy老四,也不知道是剧情还是演的问题,这次是实打实的讨人厌,Beth得猩红热死去活来的,Amy还在March姑婆家里搜罗老太太宝物,玩得不亦乐乎,到最后给人感觉也没长大,还是那么任性,虽然Laurie在Beth去世后安慰Amy,又像小时候那样说了“我每天都会来看你”,也是最仿原著的含蓄告白,说什么我们要在同一段旅程之类的,但这俩还是怎么看怎么狗男女,洗白作战大失败!

    2019版,Amy看上去像比Beth大【实际皮尤也确实比Beth演员大】,但在阁楼报社活动中,四人一周操行点评的顺序还是:Meg-Jo-Beth-Amy,所以猜测设定还是Amy最小,之前Amy的洗白套路都是岁数小不懂事,只有这一版演出了新意,Amy只是更务实,懂得自己要为家族承担责任,婚姻是个经济问题的冷酷演讲,我要是Laurie也要立刻刮目相看,后面也是在Laurie并没有什么承诺的情况下,拒绝了比Laurie还有钱的Fred的求婚,且没有拿这件事道德绑架Laurie,真是个好姑娘。在这版中,Laurie和Jo玩闹更多,玩伴成分更大,仔细看会发现根本没什么正经对话,反而跟Amy才是交心、戳肺管子,恋爱过程反正是最说服我了,这里,身为CP粉,指出几点2019版的细节:

    1. Laurie从Jo给了他戒指之后,一直戴在左手上,得知Beth去世,陪穿着黑衣的Amy从欧洲回国,主动吻Amy的时候,可以看到左手戒指已经脱下来了。

    左手没有戒指

    2. 后期Laurie已经表现得和书里一样老婆奴了,听Amy话赶紧叫马车帮忙追教授,最后大庭院的背景里赶紧抱孩子。

    3. Laurie跟Jo说“只有你叫我Teddy”“那Amy叫你什么”“My Lord”(羞涩笑),妈的,甜到锤墙。

    Meg

    大姐Meg,贤惠温柔,有点虚荣,各版都着墨不多,重要的戏份一个是去参加有钱人家舞会,昏了头,被打扮得花里胡哨,让Laurie瞧不起,一个是March姑婆警告Meg不要嫁给穷人时,出言顶撞,维护John,显示不爱财。

    四个版本的Meg分别是1949【珍妮特·利】、1994【翠尼·阿瓦拉多】、2017【薇拉·菲茨杰拉德】、2019【艾玛·沃森】。

    1949-1994-2017-2019

    Meg应该是四姐妹中最美的,起码在Amy没长大前,各版选得都很漂亮,艾玛沃森可能差点大姐姐的气质。

    1949删掉了虚荣舞会,大姐从头到尾伟光正。

    1994、2017标配虚荣舞会+驳斥姑婆,无功无过,也没什么记忆点。

    2019版,虽然大家都嫌弃艾玛沃森演得不好,但我觉得剧情设计上对Meg的塑造是有加分的,小时候穿轻纱飘舞的粉裙子去参加一场舞会就觉得此生无憾,长大了还是要面对贫穷的现实和对金钱的欲望,哪有那么多的快乐。

    Beth

    老三Beth,善良害羞,得病早夭,跟劳伦斯家老爷子的忘年交、跟Jo的姐妹情是重点。

    四个版本的Beth分别是1949【玛格丽特·奥布赖恩】、1994【克莱尔·丹妮丝】、2017【安妮斯·埃尔维】、2019【伊莱扎·斯坎伦】。

    1949-1994-2017-2019

    1949跟Amy顺序颠倒,是老四,就可爱害羞小孩子,没什么好说的。

    1994演得最娴静端庄。

    2017版因为是剧版,时间更充裕,提了一点跟Frank的友谊,还有对Laurie健康的向往,让Jo误以为是喜欢Laurie。

    2019版加了很多对Jo写作的鼓励,最通达、善解人意。

    Laurie

    书里面的Laurie,大体是进退有据的绅士,花花公子都是功能性的期间限定,相当无聊。我是觉得那些无拘无束、亲密无间的打闹,才是Laurie在四姐妹心中,在观众心中无可替代的原因,才是青梅竹马四个字的正确写法。

    四个版本的Laurie分别是1949【彼特·劳福德】、1994【克里斯蒂安·贝尔】、2017【乔纳·豪尔-金】、2019【蒂莫西·柴勒梅德】。

    1949-1994-2017-2019

    1949太国字脸了,浑身透着正直,怎么也觉得亲切不起来。

    1994贝尔叔,英俊那是没话说,演技更是没话说,演你们一个小言情片,大材小用!前期活泼生动,后面去欧洲蓄须扮颓废,是四版中最像每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重逢Amy时,惊喜和这个人又熟悉又陌生的紧张感全都有,跟女伴们调笑着走过来,看到Amy,定住,整理衣服,丢掉雪茄,走上来交谈,看着Amy走远,定住,远望,一气呵成,细节丰富。没能跟这么好的Laurie在一起,没法不替Jo肉痛。

    2017版,忧郁、呆,没在一块就没在一块吧。

    2019版,甜茶又是我爱,最像玩伴少年,这笑容少女们是应该记一辈子,前面大家一起阁楼演戏,海边玩闹,是瞧着最舒服的,可惜长大后的放浪显得有点中二。不过因为跟Amy的感情戏大好,我大大加分。

    Bhaer

    德国教授,毕竟也是最后跟Jo走在一起的人,也都露个脸。

    四个版本的Bhaer分别是1949【罗萨诺·布拉齐】、1994【加布里埃尔·伯恩】、2017【马克·斯坦利】、2019【路易·加瑞尔】。

    1949-1994-2017-2019

    废话不说,只有2019路易英俊年轻,可以勉强抚慰失去Laurie的心痛。

    别的角色,就不再分开说,夸一下2017版March姑婆是用了马普尔小姐的演员,很棒,同时也批评一下2017版爹妈演员都看着神经质兮兮的,总怀疑有什么暗黑家族秘密。

    总的来说,我心中2019>1994>1949>2017。

    如果想看正常顺序的温馨成长故事,1994是最合适的。

    论电影技巧、余韵悠长,绝对是2019更胜一筹:剧情取舍,那些冷暖色调过去现在的对比,剪辑时的巧思。

    我们来看一眼四个版本的最后一幕:

    1949和1994都是停留在Jo和教授伞下定情。

    2017是所有人在李园的草地上嬉戏,“事情不会完美,但也可以刚刚好”

    2019版,先是故意不说清的跟教授最后的关系,然后《小妇人》这本书开始制作,Jo回想起小时候四个女孩一起开心玩耍,这个镜头是我心头的重锤,想来可能也是促成看完原著和这么多版本的原因。

    无忧无虑的童年过去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有的人会死亡,有的人会离开,即便每个人相亲相爱的心不变,那个时刻也不能再找回,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无忧无虑的童年过去了。

  • 头像
    Maggie_in_LA

    二刷《小妇人》之后,决定要把新版对Amy这个角色的改变单拿出来说一下。这个自信、直爽的姑娘,在过去的版本中总是被当成一个不懂事儿的小姑娘塑造,甚至用来与Jo对比,让很多观众不喜欢。但在新版中,导演兼编剧格蕾塔·葛韦格(Greta Gerwig)与制片人艾米·帕斯卡尔(Amy Pascal)对Amy这个角色做了改变,让她成为全片中最为闪光,且最为成熟的角色,而且这一改变的确就是时代变化所致的必然,也势必让她成为影片上映后观众最喜欢的角色之一。

    新版的《小妇人》其实相对1994年版本有很多很多改变,包括叙事顺序、角色刻画、服装、台词,基本上是一次全新的对原著的解读。但其实这个版本实际上是最贴近原著和原著作者想法的一次改编。只是以前受到时代限制,很多角色都没有能被正确的解读,Amy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

    我们都知道94年版的Amy是邓斯特出演,那个版本演得过于年轻和顽皮。旧版中因为以Jo为核心人物,对Amy的描述很肤浅,只让两人处于对立面,却没有深入发掘Amy的优点,与如今Florence Pugh的这个版本简直判若两人。巧合的是,之前邓斯特出演的蜘蛛侠里的MJ,也与目前新版本中的MJ判若两人!这也许不是邓斯特的错,她只是恰好地出演了两个塑造得很不成功的女性角色,而且显然制片人艾米·帕斯卡尔并不喜欢她的诠释。所以在艾米·帕斯卡尔监制的新版《蜘蛛侠》与《小妇人》中,她的角色都做出了最大的改变。

    为何这个角色一直没有获得正确的解读?

    沿用制片人艾米·帕斯卡尔的原话就是:“这个姑娘很有野心也很诚恳,但这样的女人往往不招人喜欢。在过去,人们希望女孩子是温柔、安静、听话的,而Amy的叛逆、自信与坦诚反而很难让世俗接受。但现在不同了,年轻女性可以直接坦诚地表达自我,这样的角色也越来越受欢迎。”

    (PS:制片人的名字艾米就是来自这个角色,她母亲怀孕时读了《小妇人》这本书,而且制片人本身也是个像Amy一样相当自信又有野心的人,就是索尼影业前主席,加《蜘蛛侠》的制片人)

    导演格蕾塔·葛韦格也认为,Amy只不过是怎么想就怎么说而已,这并没有什么错。而且在她小时候也许她没有办法被像姐姐那样得到重视,但后来她有为追求成为画家而努力,也愿意去提高自己而进入上流社会,设法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在新版的《小妇人》中,长大的Amy其实成为了四姐妹中有着最清醒目标和理想的一位,对她本身的境遇也看得很透彻,不仅对自己坦诚,也对周围的人很坦诚。

    比如,她虽然一直暗恋Laurie,但看到Laurie整日酗酒、虚度青春,她并没有纵容,反而是狠狠地教训了他,表达了她的失望。明明她的年纪要比Laurie小,但是却显得比Laurie成熟和稳重很多。无论是说话语气,还是对未来的规划,都很清晰。

    再比如,当Laurie指责她为了钱而嫁给富人时,她很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境遇和社会环境,对婚姻有着透彻的认识。那段对白听起来虽然现实,但她说的不无道理。在那个年代,如果她没办法成为成功的艺术家,就只能靠跻身上流社会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及维持家人生计。

    在面对Jo出书的顾虑和不自信时,她也很成熟地讲出了:“也许女孩的故事不重要正因为没人写她们,而你如果写了她们的故事,这本身就很有意义,也会让她们的故事变得重要。” 这正是导演和制片人拍摄《小妇人》的原因。把女孩子们的故事讲出来,本身就是提高女性地位的努力。

    此外,导演也给了Amy机会去表达她为何一直生活在Jo 的阴影下,直到她长大,她自己的价值才得到了认可。

    Amy与Laurie之间的戏份也增加,事实上,他们俩之间的对话甚至比Laurie与Jo更多。我们所看到的Laurie与Jo之间大部分是嬉笑打闹,更像是“闺蜜”,真正掏心掏肺的交流只有一次。但长大的Amy却与Laurie之间有更多对未来和人生观的对话,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做了铺垫,变得更加顺理成章。因此,到最后,虽然他们的结合还是很快速,却不再显得毫无道理,反而会让人觉得两个人确实适合。

    Amy的自信、坦诚及成熟和睿智,让她成为片中四姐妹中最美的角色,也完成了华丽的蜕变。n

    Florence Pugh也确实是Amy的最佳人选。导演曾说选择她是因为在google 上看到她照片,每张都是那么自信、霸气,这就是她要找的Amy应该有的气质。我去看了一下,还真是!从《Fighting with My Family》开始,我就觉得这个女孩又好看,又酷,也特别适合《黑寡妇》里的俄国特工,十分看好她的发展。n

    可以看出编剧兼导演格蕾塔·葛韦格把很多优秀的台词都给了Amy、Jo及梅姨出演的姑姑,而这三个人说话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直接及尖锐。这与以前的《小妇人》也很不同,台词更像是现代人的说话方式。她们不会去想这样说是不是适宜或礼貌,而是有什么就说什么。在一些人眼中这是mean,是太现实,但其实她们说的确实是真理。相信大部分观众,特别是年纪大一些的过来人,听到她们的很多话,都会禁不住点头。

    事实上,《小妇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讲述的成长,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所以观众如果在不同的年纪,观看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年轻人看也许其中很多内容尚不能体会,但在经历过很多事后,就能明白角色们的转变。比如,年轻时很多人觉得初恋很美好,真爱只有一个。Laurie怎么可能在几年后爱上了Amy?事实上,从被Jo拒绝到发现自己爱上Amy,这期间至少也有了一两年的时间,很多人都可以结束一段感情重新开始。经历过恋爱的人都知道,分手后几个月再次陷入爱河也不是不可能。真爱并不是只有一次,理想的对象也不是一辈子只有一个。人生有无限的可能。也许一段感情的结束,正是为了下一段的开始。

    这次使用的平行双线叙事也方便对比年轻与长大后几个女孩想法、境遇的不同。年轻的时候总是把未来想得很美好,看事情也比较单纯,背景也如童话般美好,仿佛四姐妹都生活在水晶球里;但长大后,影片的画面也变得更加写实、冰冷,姐妹各自离家,逐渐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都遭遇了挫折,开始学会接受现实,并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而负责。

    Meg意识到嫁给了真爱的代价是生活辛苦,但有爱的人一起承担也让她觉得不后悔;Jo放弃了婚姻而选择了事业,虽曾因孤独而动摇,但最终她深知自己的真爱不是任何一个男人,而是这本即将出版的书籍;Amy意识到自己的才华不足以让她完全经济独立,但依然让自己变得更好,在财富与真爱面前,做出了无愧于心的选择。

    新版《小妇人》在对白上绝对是所有版本中最犀利、最直白的一版,无论是对婚姻、事业及社会现实。不需要摆弄华丽的辞藻,而是让女人十分直接地表达出自己想要的,追求自己想要的,这才是这本书真正要表达的内容,也是最符合当代年轻女性世界观的一版。这也是格蕾塔·葛韦格个人风格的体现。正如她的《Lady Bird》,同样是对青春期尖锐的观察。虽然这些女孩变成需要穿成像19世纪的人,但所经历的及思想上的转变其实与《Lady Bird》里的女主角很相似。

    我相信大家看后一定会喜欢,特别是喜欢影片对Amy和Jo两个角色的塑造,及她们之间,和她们各自恋爱关系所做出的处理。新版体现出了她们是可以自主选择、有着很强个性与主见的女性,而不是只为了成全“美好的结局”。

    另外一个我很喜欢本片的内容是,新版加入了Jo与出版商之间的讨价还价及对版权的讨论。一方面让人们意识到她撰写的故事结局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了哪些让步,同样也借此表达出她作为一个女作者版权意识很明确。这也是之前版本中所没有涉及的,但其实对现代女性争取自己的权益有很大启示作用。

    我喜欢这部电影正因为它的坦诚。女人为了钱和拼搏、努力在以前总是被认为是较为负面的东西,但其实如果你是用自己的才华和实力去赚钱,得到别人的尊重,有什么不可?片中的女孩都在为能独立自主地追求幸福而努力,没有一个是在按照别人的规划和安排而活,也希望年轻的女观众可以领悟到这一点。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我之前简评里也提到影片的服装、场景设计和摄影都很出色,特别是秋天的外景戏。甜茶扮演的Laurie和他的服装,绝对是影片最吸引眼球的内容。

    PS:

    新版的Amy比老版邓斯特版的Amy睿智很多,说出了不少精彩台词。这不得不让我想起新版的MJ也是比邓斯特版MJ的台词好了太多,真心觉得这两个角色的翻新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新时代女性角色的改变。比如赞达亚的MJ在今年的《蜘蛛侠英雄远征》里曾经说,她新学会的一句意大利文Boh简直太适合她,意思是"get out of my face!" 其实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好用,非常有气场,表现出懂得拒绝、并不好欺负的个性。

    这在邓斯特版的MJ身上就是完全没有的个性,但赞达亚的MJ则是强势、独立很多,显然是那种不容易被糊弄、不会轻易上当的聪明女孩。

    这样的女孩就是我们说的,与坏人绝缘的女孩。不是因为她们幸运,而是她们把"get out of my face!" 写在脸上。而不是把“来者不拒”写在脸上。而真正会去觅食猎物的捕食者们绝对可以看得出来这两种女人的区别。n

    如果每个女孩,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比如对方不尊重你、侵犯你、占你便宜、不怀好意的时候,懂得说出这句"get out of my face!" (或go fxxk yourself也行啦),真的可以躲开不少烂人和麻烦,不是吗?很多女孩子之所以陷入各种不健康的、有毒的关系,就是缺乏这种个性,太过于天真和软弱,以至于让人得寸进尺。

    所以这个情节、这个台词安排在现代新版的MJ身上,并不是偶然或没有用的,而是一个杰出的角色塑造,准确反映出了角色个性。如今的MJ已经成为一个酷女孩。

    无论是Amy还是MJ,新旧版本的对比希望大家意识到,这些故事的翻拍,在不同的时代,编导真的有用心在重新塑造角色,正是希望启发新时代的女孩们,能成为有主见,有自信的人。而这正是多少年来女性对自己经历的一种领悟,有主见,有自信的女孩,确实会更容易得到她们想要的,也更加有魅力。所以,无论是荷兰弟还是甜茶这样帅哥扮演的男性角色才会被她们吸引。希望这些演员的年轻的女粉丝们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些,争做新时代独立自强的女性。

  • 头像
    Alice

    对,我说的就是最新版《小妇人》!

    第92届奥斯卡刚刚揭晓,这部电影仅获最佳服装设计奖,但如果有名著最佳选角奖,那它的胜算可能要比竞争对手们都高,毕竟男女主角,是他们俩呀——

    △ 好莱坞90后演技派扛把子:西尔莎·罗南、提莫西·查拉梅。

    当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上映时,我错过了,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什么叫甜茶美如画……????

    妈妈,劳里从书里出来啦!

    《小妇人》的原著,我只在小学读了一遍,记忆不太牢靠,但我始终记得书中最匪夷所思的情节:劳里集齐了“高富帅”、“青梅竹马”、“一往情深”三大成就,却还是没能收割女主角乔的芳心!

    我以为只有一百多年前的原作者爱当男主后妈,没成想世道变了,新电影的主创更是心狠手辣,是个姑娘就能挤兑劳里啊……

    △ 梅姨,你不跳舞就算了,为什么要对这么可爱的男孩子翻白眼啊!

    说正经的,这处情节安排的用意,真得等长大后才能体会。而长大后的我,真的很喜欢这次的翻拍,顺畅又痛快。

    顺畅,是故事的逻辑合情合理,符合人物性格,也符合时代背景。

    痛快,是主题的传达直抵人心,保留脉脉温情,亦正视现实嶙峋。

    原著作者路易莎·梅·奥尔柯特生于美国的“镀金时代”(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第四章里对这段历史做过批注,点这里复习),经历过南北战争,《小妇人》的故事也是由此展开——战争将男性从家庭中抽离,迫使女性自力更生,小妇人们因此开始思考什么是事业,什么是独立。

    乔这个人物,是美国文学史上早期的独立女性,奥尔柯特本人即是她的原型,这本书写的就是她家里的故事。绝妙的是,电影将乔和奥尔柯特合而为一,对原作者真实的人生态度进行了大胆的解读,让这个原本太过童话的故事,显得更有质感,也更有重量。

    △ 相貌古典又有棱角的罗南妹子,太适合俊俏的乔了。

    电影对原著温淡如水的线性叙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现实与回忆双线交织,原本不着痕迹的岁月流逝,骤然有了令人揪心的波澜起伏,历史真实的细节都藏在台词里,掩映着人物的内心。

    影片开始,是已经离家的乔,在纽约一边当着家教,一边兼职写小说。为了挣钱,她磨平了脾气,乖乖听着出版商总结的畅销套路:内战后读者只爱大团圆,女主角要么嫁人要么死

    为什么要干这么没人性的活儿?

    因为别的姐妹,都难以帮扶父母,支撑家庭。

    △ 大姐梅格已为人妇还生了二胎,丈夫只是清贫的教书匠,年底想给自己裁新衣服,都买不起布。

    △ 全家最受宠爱的三妹贝丝身染重病,只能独留家中,忍耐寂寞和空虚。

    △ 唯一有望分担养家重任的是老幺艾米,而她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嫁入豪门。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一天,贝丝病重的消息传来,乔匆匆踏上归乡的火车,在沉睡中重温了年少时的梦,记起了未长大的无忧。

    乔一家七口人,当年战时,牧师父亲长期随军,母亲和保姆带着四个女孩,挤在马萨诸塞州的乡间小屋,清苦度日。好在父母慈爱开明,为人清正,姑娘们有了这样的榜样,并未被贫穷磨灭人格和理想。

    大姐梅格,娴雅端丽,梦想当演员;

    老二,英姿飒爽,立志成作家;

    三妹贝丝,羞怯文静,热爱弹钢琴;

    老幺艾米,娇蛮要强,最喜欢画画。

    四姐妹各有擅场,还成立了家庭戏剧社,唱念做打,无不尽欢。

    △ 电影让四姐妹都穿上男装,扮成拍板拿主意的商界大佬。她们相信,乔写的戏会把大剧院震垮。

    △ 而原著里只是贤妻良母的梅格,到了姐妹们的眼里,美国东部女演员加一块儿,都没她伟大。

    △ 还在上学的艾米,既敢于义正言辞地反驳支持黑奴制的同学,也放得下身段,用画画换社交的筹码。

    △ 小天使贝丝总是闷声做善事,给邻居爷爷亲手做拖鞋当谢礼,定期去接济食不果腹的穷人家。

    △ 家里永远温馨又热闹,还总能吸引来俊美的甜茶。

    积极生活,知足常乐,这段时光是四姐妹心里的永无乡。

    是什么时候,再也回不去了呢?

    是从她们渐渐到了成家的年纪,却发现,女人难以靠自己生活开始。

    提点她们的,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马奇姑妈。

    老太太亲身验证了一条至今都颠扑不破的真理:老娘要独立,钱是硬道理

    △ 要么结婚要么致富,对女人来说,总比“要么结婚要么死”好多了。

    △ 但马奇姑妈也很清楚,自己对婚姻有选择权只是因为命好,没有致富门路的侄女们还是得嫁个好人家。

    △ 谁知最有希望嫁入上流社会的梅格反倒嫁给了爱情,马奇姑妈用毒舌表达忧虑。

    △ 事实证明,确实是贫贱夫妻百事哀,马奇姑妈一语成谶。

    △ 乔不受教,梅格恋爱脑,贝丝太孱弱,有心帮衬弟弟一家的马奇姑妈,只能挑走美貌与才华皆输姐妹一等的艾米,带在身边教养。

    △ 艾米变身名媛淑女,却发现自己的绘画天赋不足以让她在天才遍地的艺术圈立足。

    (电影版真的有心了:《小妇人》成书的年代,正是印象派绘画在法国日渐兴盛的时代,这场戏里的艾米正是身处巴黎。看看把她传统的油画技法比下去的那一幅——梵高or莫奈,是你吗?)

    艾米成了四姐妹当中最务实的一个。她迅速调整了人生目标,积极地和有钱人约会。

    劳里在巴黎与她重逢,惊讶于当年娇气不谙世事的小姑娘,竟变得如此世俗。

    而艾米有理有据地驳斥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劳里:

    这是新版《小妇人》剖开温软,露出尖牙的锋芒时刻。

    奥尔柯特在原著里,并未对女性的困境有过多着墨。这不是因为她没有吃过苦,恰恰相反——这版电影的开头,已经道出了她“不书”的实情:

    我的生活麻烦不断,所以我才要写开心的故事。n——路易莎·梅·奥尔柯特

    明白了吗?

    原著里那些轻快的风和舞蹈,甜蜜的吻和面包,坚贞的爱和信仰,只是因为作者刻意掩去了背后沧桑的真相,才仿佛被暖橙色所笼罩。

    而电影告诉你,现实,是固执的冷色调

    这是我喜爱这部电影的地方。

    名著翻拍,做到还原往往不难,好作家总会留下详实的细节帮助读者构建栩栩如生的画面。

    真正难的是,读懂它为何不朽。

    马奇家的四姐妹,代表了女性为自己总结的4种面相,但她们难以用某几个词来概括完全,因为她们都会成长——我们都会成长。

    更准确地说法可能是“归宿”,19世纪的小妇人拥有这样4种归宿:美貌贤惠的继续当主妇,拔尖刺头的出去闯一闯,内向体弱的守住心和家,清醒精明的冲着钱去吧……

    竟和如今也没什么两样。

    但我们分明还是感受到了时空横亘出的差别,因为如今——

    我们终于能用一部电影,来替奥尔柯特诉一诉她的委屈和煎熬。

    我们终于不必再强颜欢笑着,避讳女性自古以来的艰难。

    我们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咆哮:

    女人也有野心和挣扎,我承认她!

    我也要你,承认她!

    我不知道会读这篇文章的男性有多少,但我想请你们看看甜茶,然后说两句你们可能不会轻易从女性嘴里听到的真心话:

    这样美好、应有尽有的男性,一直都是许多女人希望、尊严和安全的象征。

    没有一个女人在让他伤心的时候,自己能不心碎。

    但我们当中就是会有一部分人选择成为乔,很大一部分。

    我们推开他,或推开你,如果不是因为你没有劳里这样好,那就是因为——

    我们试着相信,除了爱情,女人还值得一点别的什么

    影片最尖锐的锋芒,绽放于乔动摇这份信念的那一刻。

    △ 我只是觉得……女人也有思想,有灵魂,当然还有正直的心;她们都有抱负,有才华,就像她们也有美貌一样。所以我听腻了别人说,爱情就是所有女人的归宿,我真的听腻了!可是……我好孤独啊。
    Ijustfeellike...women,they...theyhaveminds,andtheyhavesouls,aswellasjusthearts;andthey'vegotambition,they'vegottalent,aswellasjustbeauty.AndI'msosickofpeoplesayingthat...thatloveisjustallthewomenfitfor.I'mSOSICKofit!ButI'm...I'msolonely!

    请原谅一名译者再翻一遍的强迫症,这破字幕真配不上罗南妹子的神演技……而我希望我们所有女孩都能把这段话背诵下来,因为当婚姻不再是女性生存的唯一选择时,身为脆弱人类的我们,还需要对自己承认:

    拒绝爱情,我恐怕也会遗憾。

    所以摇摆,并不可耻。

    原著里,乔后来遇到了更适合她的文学伴侣,但是你知道吗?在奥尔柯特的构思里,乔是从来不打算结婚的;她要她笔下的自己刚到底,而她本人,也终身未婚。只是市场需要小说里的女人“要么结婚要么死”,她也只好写成一团温软的和气。

    导演读懂了奥尔柯特的软弱和憋屈,所以只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结局:电影里的乔同样听从了出版商的建议,为了有自己的书,为了赚更多的版税,她给笔下的女主角配了个心灵契合的男人,而她自己,却像奥尔柯特一样,感情成谜,只与一位异国来的教授,留下一段虚虚实实的暧昧。

    △ 女主的备胎都选了个这么有气质的,电影果然在拍“开心的故事”。我因此而怀疑,主创让教授从“异国”来,是在暗示奥尔柯特对现实感情的无奈:我在现有条件下,怕是找不到心仪的男人了,只能求他从天上掉下来——唉,现代有多少姑娘,不也在愁这个吗?

    除此之外,电影里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改编,增添了无比丰富的细节,让这一版的人物表现出更强的现代性,和现实性

    比如,梅格第一次参加上流社会的舞会,出于虚荣,接受了富家小姐送的漂亮裙子,也顺势应下了宠物一样的昵称“黛西”。而多年后,梅格生下女儿,也为她取名黛西。她显然不把这名字看作是羞辱——丈夫是自己选的,婚姻里的爱成了责任,但为家庭负责,不代表女人不能惆怅自己短暂而虚幻的美丽。

    又比如,劳里曾对梅格情愿被人篡改本名而生气,自己却很愿意让乔叫成“泰迪”。好男孩的初恋多可爱,可一到谈婚论嫁,还是得承认大男子的脾气:我爱过当我是卷毛狗的大女孩,但要过日子,我选会叫我“大人”的小娇妻,她是成熟后的艾米——原著里这一对突兀的结合总算破了案,原来精明的女孩是靠自己坦荡的世故,赢得了梦里人落了地的爱情。

    还有贝丝,乔的精神支柱,所有人的心灵港湾,这版的选角却让她看来如此平平无奇,如此沉郁无力。贝丝或许只是青春如梦的象征,“她”的纯洁不存于任何时代,“她”的弱质也不容于任何时代:能幸存的,总是更千疮百孔却足够强韧的,所以“她”的死亡,是乔的重生

    我喜欢这抓住了现实与虚构的连结,延伸出崭新意义的改编。

    那一代的小妇人还在苦苦思索当女人的意义,而现在的我们,已经可以和男人一样贪心,当然,也必须和男人一样,付出相应的代价。

    有成功,必怅惘;要成长,也回望。

    那一代的小妇人终究踏上了和我们一样的路,就像我们此刻,也在赶往自己心里那一条纵有千般歧途,亦有万种精彩的路。

    路的尽头,命运,再无定数。

    主动选择人生,努力承受代价。

    这,就是独立的意义。

    也是《小妇人》,不朽的原因。

    200225更新:
    感谢@Antikvlt 同学在评论里的指正,我在梅格昵称黛西(daisy雏菊,寓意纯洁美好)的那段出错了:这个名字并非电影的改编,而是原著本来就有的细节。我看电影时刚完成《了不起的盖茨比》全书的翻译练习(我的公众号和豆瓣日记可以作证hhh),再加上对原著记忆不够深刻,所以第一反应是电影主创或许是想到了这部刻画名利场的经典,才为梅格母女挑选了这样一个延续青春的名字。这是我成文时不够谨慎,特此更正并道歉,希望不要误导没有看过原著的小伙伴~
    我由此仔细想了想,梅格的戏份还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结论是:选角。
    这一版四姐妹的选角,除了乔,在我看来其实都有意外之处,对我来说,艾玛·沃特森尤甚,因为她的现实标签其实更符合乔。但不管是她自己的意愿还是剧组的坚持,由她来代替梅格说出那句:Just because my dreams are different than yours, doesn't mean they're unimortant. (不能只因为我的梦想与你的不同,就说它们不重要。)都有种令人心安的感受——观众都知道艾玛本人从来不是任人摆布的姑娘,就像梅格最终选择了家庭而放弃了女演员的事业,这其中也有着身为女性清醒的坚持。
    这是所有看似没那么“先锋”的姑娘身上,非常容易被轻视的力量。选择一个坚定的女演员来扮演梅格,是在让这种力量更容易被看见。
    我把这个选角看作是电影献给所有愿意站在女性角度思考的人(不论男女)的温和劝告:一个人做了什么选择不是关键,关键在于ta是否清醒和坚持;如果是,那么我们作为旁观者,唯一要做的,就是尊重ta的选择。
    另外,我在看完电影之后也看了不少主创的采访(为了省事不截图了,油管B站都能看到),也有些零散的感受一并更新在这里: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就是国内对这部电影的关注点集中在与前作/原著的比较,或者像我这篇文章一样,感动于女性意识当下的锋锐,但罗南妹子、甜茶还有其它主创都在不同场合强调了另一件事:这本书里的男性,都在支持和爱护女性。
    这在女性主义的作品里似乎也不太常见,我们习惯了批判男权框架下的性别压迫,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女性集体的弱势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挑明男性许多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思维和行为都是对女性不自觉的迫害,但这部作品对男性始终抱持着正面的态度。
    我猜想这是因为奥尔柯特的成长环境本身就充满了对女性很友好的男性,从她的生平可以看到她接受过很好的教育,而如果没有她父亲和男性师长的支持,她无法获得这样的资源。这其实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确实不是所有男人都是大猪蹄子hhhh。
    而同时电影的主创也在借此呼吁当代的男性更支持女性。
    导演有个很有意思的编排,是让罗南妹子和甜茶互穿衬衫,以此制造两小无猜的极致亲密感。我再一次为这样的创意拍案叫绝:乔和劳里,作为男性与女性之美好的代表,不就是互为镜像的一对吗?他们年少的故事,就是男人和女人的青春啊。
    导演在采访里有些困惑地说:对女性来说,想象自己成为男人好像是很普遍的,但男人几乎不会想象自己成为女人。
    我希望这部电影能有更多的男性朋友来看,看看它是不是也映照出了自己的初恋,自己对人生的第一次思考,自己对世界的第一次探索;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男性明白,女性对他来说从来都不是威胁,更不是低他一等的贱货,恰恰相反,她们是启蒙,是爱,是光;而只要他足够尊重我们,与他相交的那段日子,无论最终被我们各自定义为什么,都会是我们永生难忘的一抹白月光。
    以上。真的是很好的电影,我一直忍不住在看主创的各种资料,特别特别喜欢葛导,或许哪天也写写她~

  • 头像
    店长

    《我的天才女友》里,那不勒斯贫民区的女孩莉拉和莱农,用从社区恶霸那得来的一笔珍贵的钱买了一本《小妇人》。两个女孩相拥着坐在天井花园的石椅上,离她们不远的地方暴力正在上演,而她们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读着《小妇人》,一直读到书脊脱落。

    这本由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在1868年出版的作品,比《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都问世得早。在这些代表着冒险精神的男孩文学形象出现之前,路易莎·梅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温暖笔触,为女孩们编织出了一个属于她们的圣诞限定故事,也为文学史贡献出March一家这样影响深远的女性群像。

    《小妇人》是一个不复杂的故事,它关于温馨的家庭生活,关于成长的喜悦和遗憾,关于互相争斗又亲密无间的姐妹,也关于平淡又无常的命运本身,用一群极具代入感的角色,教会了许多女孩如何应对身为女性的身份认同困境。但或许最重要的是,《小妇人》创作出了Jo,这个叛逆而独立的女作家形象成为了无数女孩创作梦想的起点,激励了从波伏娃到埃琳娜·费兰特,从J. K. 罗琳到帕蒂·史密斯的一众女性作者。

    这部家喻户晓的文学经典,在它成书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被数次搬上大小银幕。最早的一版影视改编是一部已经丢失了的默片,而在那之后,《小妇人》曾被改编为1933年、49年、94年的几部电影版,较为冷门的几部电视迷你剧和一部日本动画。书中经典的少男少女角色们,经历了一代代大明星的演绎,(包括凯瑟琳·赫本,伊丽莎白·泰勒,薇诺娜·瑞德,克里斯蒂安·贝尔,...),也在不同年代的观众心中形成了某种固定而亲切的面貌。

    格蕾塔·葛韦格要翻拍《小妇人》的消息传出时,引起了不少人的不解。一方面,《小妇人》从头到脚都不太像葛韦格的风格。葛韦格作为演员的银幕形象是有趣文艺有点笨拙的现代纽约女,与19世纪马萨诸萨州的乡下姑娘们似乎毫无共同之处,而她的导演处女作《伯德小姐》是如此私人而富有原创力,也让人不解她为何要去改编一部出自他人之手的经典作品。

    另一方面,《小妇人》的影视改编已经有如此多版珠玉在前,尤其是另一位女导演吉莉安·阿姆斯特朗指导的94版《小妇人》,是一部各方面都质量上乘的公认佳作。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大费周章,去重新再拍一版吗?

    葛韦格在圣诞节交出的这份答卷,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些与前作不同的大胆改编和跳出原著的重新解读,都是新版《小妇人》存在必要性的证明,也是为什么每个年代都需要自己的《小妇人》的原因。

    1 大胆而残酷的非线性叙事

    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是新版《小妇人》与原著和前作相比最大最明显的不同。读者们熟悉的《小妇人》是分为上下两部出版的,按时间顺序讲述March家的女儿们从女孩长为少女最后嫁为人妇,而新版的《小妇人》干脆利落地打破了这种线性叙事,直接将观众们拉入一个较为灰暗的成人世界,再通过闪回,在七年前姐妹们温暖的少女时代和七年后充满困境的现实间来回穿梭。

    所以新版《小妇人》一开始,观众便看到Jo孤身在纽约写作养家,Meg是生活紧巴的家庭主妇,Amy在巴黎学画,而Beth健康状况堪忧。故事在这种残酷现实下陡然拉回七年前的圣诞节(也就是小说开始的节点),那时所有的欢闹,所有幼稚的朝气和相聚的温馨都就此笼罩上了一层令人心碎的悲剧色彩,成为了一种回望和缅怀。

    接下来并行的两条时间线,一直在不断地提醒观众,他们所观看的美好都已经逝去。七年前的Laurie像是March家第五个姐妹,大家一起在阁楼亲热地演着闹剧,但观众知道现实里Laurie早已变成一个颓废疏离的背影。七年前满载欢乐回忆的海滩,一转眼变得冷寂萧瑟,只剩Jo和病重的Beth倚靠着等待命运降临。

    这种预知的视角是相当无情的。当七年前的女孩们梦想着宏大的未来,以为她们能做成任何事成为任何人,以为家人将在一起永远不会散,而七年后的她们和观众都知道那些绮梦早已成为不可能。事实上,在七年后这条时间线上,March家四姐妹再也没有聚齐过。

    在观看遵循主角们成长路径的其他改编版本时,观众们体验到的是属于当下最纯粹的情感,而新版《小妇人》带来的却是一种双重时空下,更为复杂甚至更矛盾的情绪体验。

    对于不熟悉《小妇人》剧情,不知道角色们结局的观众们来说,新版《小妇人》与原著相比可以说成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书粉们看着Jo和Laurie一起成长,才会对他们没能走到一起而意难平,但如果是对于第一次看《小妇人》的新观众,非线性叙事让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了Laurie被Jo拒绝这个事实,而预先知道一段关系的结局,可能会彻底地影响他们看待这段关系的方式。这种完全被重塑的叙事体验是非常新奇的,新观众们完全被葛韦格操控,而在这部《小妇人》后,Amy和Laurie的CP粉可能会迅速增多。

    非线性叙事也为更风格化更有趣味的剪辑增添了可能。四姐妹的出场方式是顺滑地交织在一起的,Jo口头提到Amy的时候将视角交给了人在巴黎的她,而当Meg在自己的小家门廊前坐下远望,镜头顺着她的视线移到了老屋中的Beth。而最有记忆点的平行剪辑是Beth在两条时间线上的两次病重,用相匹配的镜头将观众和Jo的期待值都拉到最大,然后迎来最令人心碎的一次落空。

    然而,非线性叙事虽然有以上明显的优点,却不能说是一个完美的选择。因为是同一群演员出演的缘故,两条时间线间的紧密剪切有时也会让人感到迷失,一下不知道现在看到的是七年前还是七年后。

    为了最好地将两条时间线进行准确区分,避免观众产生混淆,《小妇人》做出了三方面的努力。七年前的色调温暖,而七年后偏冷,在视觉上很易分辨;当下时间线多用dolly,镜头更稳,较少特写,而过去时间线则用斯坦尼康营造出一种舞蹈般的轻盈感;而两条线上人物也都留着不同的发型,让观众能迅速通过明显的发型变化做出时间线的判断。

    然而,尽管有这三方面的保险,这种时间线的跳跃还是有一定风险。最明显的困扰出现在Amy身上,Amy作为家中最小的妹妹,年龄跨度从七年前时间线时的十二三岁到二十岁。之前的版本中Amy的年龄处理一直是个问题,49版的Amy由伊丽莎白·泰勒出演,为了匹配当时演员的年龄,不得不将Amy和Beth在家中的顺序互换;而94年的《小妇人》,选择由正当年纪的柯尔斯滕·邓斯特扮演十二岁的Amy,用不同的两位演员来营造出银幕上角色的成长和时间的流逝。

    在新版的《小妇人》中,扮演Amy的弗洛伦斯·皮尤虽然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她略显成熟的长相和有特色的沙哑嗓音却不足以完全说服观众她在出演一位小女孩,导致部分少女Amy的镜头可能让人产生时空上的误判。

    另一段可能出现混淆的剧情出现在结尾部分,从沙发上惊醒的Jo看到了Laurie,此时的她像七年前一样披散着长发。在Laurie开口前,观众很可能一时分不清这是他们关系的哪个阶段。当然,这种处理很可能是故意营造出一种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处的混沌感,是对观众的小小捉弄,但不得不说此举剥夺了观众赖以判断的标准,一定程度上会让观众感到非常不安全。

    不过说到底,葛韦格大概是不怕观众感到不安全的。这种稍显复杂的叙事结构,本身就是在要求观众们往舒适圈外小小踏一步,在观影的时候像侦探一样投入更多精力,去捕捉银幕上的色彩与摄影机运动,美术与服化道中的一切细节。

    这种改编方式究竟是值得鼓励的创新还是画蛇添足的炫技,对有着不同观影体验的观众来讲是见仁见智的,但这种与所有前人都不同的新颖尝试,真正将原著小说打碎又拼接成了一个只有电影媒介才能完美呈现的故事,这足够成为这部作品存在必要性的最大原因。

    2 “盗梦空间”式的结局

    新版《小妇人》有着一个在观众中造成了巨大分歧的结局,这是之前的大部分名著改编影视作品都不曾有的情况。Slate杂志更是直接称这个结局为“一个盗梦空间风格的结局”,正如当初《盗梦空间》的影迷对于陀螺是否停住各执一词,《小妇人》的观众们也对Jo最终是否真的跟Bhaer教授在一起产生了不同意见。

    在细细回想结尾的段落之后,我倾向于认为这版《小妇人》最后Jo并没有和教授在一起。Jo前去火车站追教授的浪漫桥段,是与Jo和出版商的对话交叉剪辑在一起的。Jo明确地向出版商表示她不想笔下的主角结婚,而出版商却略带强硬地告诉她,现在出书要想能赚钱,故事里的女主角最后必须要么结婚要么去死。

    在这样的对话情境下,才有了Jo雨夜追男伞下接吻的浪漫戏码,而在这个吻之后,立马接的是出版商一句心满意足的“很浪漫,我喜欢”,甚至兴致勃勃地表示这章可以就叫“Under the Umbrella”。这样的处理似乎强烈暗示着,Jo和教授的爱情故事不过是Jo顺应出版商的要求带着戏谑讲述的虚构情节。

    这样的结局,是对原著结局的大胆颠覆,但或许却真正贴近作者路易莎·梅心中为Jo设想的结局。路易莎·梅曾在日记中写到,她的Jo应当是终身未婚,精神富足,而最终书里Jo嫁给教授的结局,是路易莎·梅向读者和书商妥协的结果,因为正如出版商所说,那个时代女主角不嫁人的书可卖不出去。

    《小妇人》原著里并没有Jo和书商讨价还价的情节,而葛韦格加上的这段协商对话戏,像是最终顺应了作者本人内心的希望,给了路易莎·梅她想要的那个结局。这种隔空喊话式的创作不能说不浪漫,而葛韦格不光大刀阔斧改了Jo的结局,还不忘用这段对话和一场非常Cliche的爱情喜剧桥段,来对路易莎·梅在那个时代经受的让步和妥协调侃一番。

    当然,《小妇人》的结局作为一个开放式结局,另一种解释也完全站得住脚,那就是Jo真的和教授在一起了。如果浪漫不重要的话,葛韦格也不会把原著里那个相貌平平不拘小节的中年德国教授换成路易·加瑞尔了,而Jo不局限于刻板的独立女性印象地大胆追求真爱,抛弃自我封闭的孤独,也是另一种很珍贵的鼓舞。

    不过,不管你赞同哪一种解读,或许葛韦格这个模棱两可的结局,传答的是这样一个信息:Jo和教授有没有在一起,真的重要吗?不管Jo和教授之间发生的是真实的浪漫还是虚构的调侃,《小妇人》最终定格在Jo捧起自己的作品上。她作为作者的身份,作为女性对自己人生书写的权力,在这个结局里得到了肯定和奖赏,这就是新版《小妇人》所提供的真正happy ending。不是一场浪漫婚礼,而是一本自己书写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当时那个妥协下写就的结局最大的反抗。

    3 金钱,野心,和终获正名的Amy March

    小时候读《小妇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Jo卖掉秀发换钱,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头发可以卖钱这个并不算太有用的知识。新版《小妇人》电影,相较之前的版本,进一步强调了March一家生活中的经济要素,几乎每位女人都在不同程度地为钱苦恼着,Jo拼命写作养家,Meg精打细算持家,而Amy为了家庭未来的经济状况(也一定程度为了自己)一心想嫁入豪门。

    在家中父权形象长期缺位的时候(更别说这位父亲还是看上去不太靠得住的Saul Goodman),March家这群独立而坚强的小妇人们不得不承担起经济责任。而取代父亲养家的位置,像所谓男人一样投身于金钱与权力的游戏,用创造、劳作甚至卖掉长发这一女性特征来换取财富,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赋能的行为,在家庭的职能分配上消除了由男人来提供面包这样的性别固化。

    所以,《小妇人》中的女人们才毫不避讳地谈论金钱,谈论贫穷,和与之相关的野心。女性去“赤裸裸”地谈论金钱渴望财富,似乎总被人贴上现实的标签,而当她们有所野心有所抱负,又经常会受到打压。但在《小妇人》里,葛韦格却似乎是在笑着赞美这种外放张扬的野心,这种有明确目标的“现实”。 Jo和出版商讨价还价的时候,带着一种不让步的骄傲,她会大大方方地开出自己的价码,也会很自信地放话:“没有人会忘记Jo March”。

    而这版《小妇人》做的最出彩的地方,是重新塑造了Amy March。Amy长期以来一直是《小妇人》中最不受人喜欢的角色。在Jo追求艺术理想时,一心想嫁给有钱人的Amy显得如此势利,如此不单纯。然而,新版《小妇人》却给了Amy自我申辩的机会。Amy冷静而客观的发言中有两层意思:这个社会让女性除了嫁给有钱人外别无选择,而我不为我选择了这条路羞耻。

    Amy生活的时代,女性除了成为艺术家,似乎就只能通过婚姻来获取经济上的有限自由。Amy不是没有艺术抱负的,但她并不是Jo那样的天才,在意识到自己成为不了最好之后,就只剩嫁人才能给自己家人更好的生活。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Amy面临的困境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女性在男权社会的金钱游戏里面临着系统性的不公平,而社会却仍在嘲笑一些有野心有抱负,目标明确为自己努力争取的女性太现实太强势,不知道收敛。

    《小妇人》通过为Amy正名,来告诉那些不喜欢Amy的观众们:当规则出问题的时候,应当去怪罪游戏,而不是怪罪玩家。更别说这个玩家,在这个烂透了的游戏里,没有更好的选择。

    4 多种面貌的女性力量:打破爱与自由的对立

    虽然Jo的结局部分狠狠驳斥了“女性就该结婚/女性就在乎爱情”这种偏见,但新版《小妇人》在赞许Jo的自由灵魂的同时,也用同样的温柔描绘了女性力量的其他形式。在Meg嫁给她深爱的John之前,她认真而坚定地对Jo说:“虽然我的梦想和你的不一样,但不代表我的梦想不重要”。

    古往今来,有许多女孩读《小妇人》时都能在其中一个March家姐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但当Jo作为先锋女性和绝对主角时,似乎做投身爱情的Meg或者心系家庭的Beth都显得不够正确,不够独立不够酷。但新版《小妇人》做到了给Meg和Beth更为鲜明的刻画的同时,更是像赞颂Jo的艺术理想一样去赞颂Meg和Beth对爱和亲情的追求。

    真正有力量的女性形象,绝不是一块一维、单面的人形立牌,不是一种有固定条框的刻板印象,而值得女孩们学习和向往的生活方式,也不是只有醉心事业追求独立这么一种。Jo这样的女性固然好,但真正的女性自由,不是所有女孩都活成一种面貌,而是所有女孩都有选择,去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Meg遇到珍贵爱人,那心甘情愿和他一起受苦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幸福;而Beth珍视家庭生活,那和父母一起生活也很好。追求爱情和追求自由之间不再有孰高孰低的对立关系,新版《小妇人》做到的,是告诉那些在Meg和Beth身上找到认同的女孩们,她们的选择值得同等的鼓励和尊重。

    而就连成为独立女性形象代表的Jo本身,在这部影片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小妇人》没有把Jo局限在一个定好型的模子里,规定她作为独立女性就必须坚定选择自由而放弃爱情,Jo可以向往浪漫,也可以在某个时刻感到孤独显露脆弱。

    这也是为什么《小妇人》让我久违地感觉到女性角色们被真正当做了人,而不只是宣扬价值观的空洞符号。《小妇人》没有去鼓吹什么women can do anything,(说的就是你《霹雳娇娃》),没有去夸大女性的能力和力量,这些小妇人们比起无所不能的女英雄们,是真正的“小”妇人。

    但这些女孩们,她们之间不同的心思都被尊重,而她们每个人,都被允许去自由地成长和变化,去用自己的选择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在这个影视作品中女权泛滥却大多言之无物的时代,这种表达有一种回归本真但鼓舞人心的力量。

    除开以上的四个主要原因,新版《小妇人》还有无数存在的理由。梦幻卡司、养眼的舞会场景、不过分华丽但仍让人赏心悦目的服装、充满生活气息的美术设计、被合理化的Amy & Laurie感情线......

    或许对于《小妇人》的粉丝们来说,再多的改编也不会嫌多。《小妇人》故事里呈现的那种饱满而热烈的情感是如此难得一见,March姐妹们拥抱在一起滚作一团迸发出的那种最具朝气也最温暖的能量,在任何时代都无比珍贵。《小妇人》里这群形象各异但都可亲可爱的女人们,也将继续鼓励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追求所爱,然后拥抱生活。

    就像莉拉和莱农,翻开这本珍贵的书,念出那无数女孩读过的第一句话:“没有礼物圣诞节怎么过?”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