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曾经,有三个姐妹,她们年纪轻轻,离开父母,在美国相互扶持,度过了美好的学习时光。
后来,有三个姐妹,她们风华正茂,回归故乡,在中国各行其道,走上了迥异的人生道路。
这三个人就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和宋美龄。
宋霭龄与孔祥熙联姻,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宋庆龄与孙中山连理,献身革命、追求理想;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权倾朝野、呼风唤雨。
三姐妹是如何走上了三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呢?斯特林·西格雷夫的《宋氏家族》通过对三姐妹生活细节的追寻和第一手资料的研读,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
求学美国,性格差异已然萌芽
为了让孩子都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宋查理先后把三姐妹送到美国读书,正是在漫长的海外求学过程中,三姐妹的性格差异慢慢显现。
大姐霭龄第一个踏上了去往美国的征程。1904年5月28日,14岁的霭龄跟随父亲的好友乘坐太平洋邮轮公司的“高丽”号轮船离开上海,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在8月2日后半夜到达了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霭龄很快适应了国外求学生活,并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眼中,霭龄是个严肃的学生,她为人性情冷漠,不苟言笑,似乎只有她不在乎穿着打扮。
但也许全校学生中只有她一个人知道那些外在的虚荣到底值多少钱,也只有她能分毫不差地计算出每个女孩的家里有多少净资产——这些都是她靠脑袋计算出来的。
宋查理的这个女儿没人能愚弄得了。宋霭龄的成长伴随着父亲宋查理的白手起家史。
因此,她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金钱的力量:贫穷就意味着一无所有,金钱就意味着拥有一切。这一点在年幼的霭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看到霭龄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成长迅速,父亲宋查理决定在1907年夏天把14岁的庆龄和10岁的美龄一同送往美国,这样三个姐妹团聚,互相可以有个照应。
根据镇上的图书管理员路易丝·莫里斯发现,这两个中国姑娘都酷爱读书。“严肃点儿的”庆龄喜欢看小说和其他“远超她这个年龄的姑娘趣味”的书籍。
查理经常给女儿们写长信、寄剪报,让她们及时了解国内动态。庆龄能够把零碎的信息拼接起来,从而了解孙文艰难曲折的革命进程。
当妹妹美龄还沉浸在穿衣打扮、游山玩水的时候,小小的庆龄早已开始关注国内革命进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了。
宋家三姐妹都在佐治亚州待了5 年,但美龄正式上大学的时间只有一年。其余的4 年里,美龄都是在各个学校里转来转去,人们或是修改校规,或是违反校规,甚至重订校规,只为了能够让她入学。
她曾经居住在校长家里,跟校长的女儿大部分时间玩儿地很开心,但偶尔也会有矛盾。一次争执过后,看到自己女儿埃洛伊塞很担心伤到美龄的心,校长夫人决定跟美龄谈谈如何学会原谅别人。
夫人问美龄,表现出如此不雅的一面,自己会不会觉得不好意思。美龄轻轻眨了眨眼睛,快速回答道:“没什么不好意思,安斯沃斯太太。我还挺喜欢这样呢。”
另外,上法语课时,她还会随时离开教室,到校园里转一圈,原因很简单:她想出去溜达溜达,并且认为这很有必要。
从这两点细节就可以看出,美龄的性格中有任性、打破规则的一面,而能够让这一性格得以保持的利器就是掌握权力。
婚姻选择,揭示不同人生志趣
时光飞逝,三姐妹先后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学成归国。
当时正值“二次革命”,国内局势混乱。袁世凯下令拘捕孙文,然后将其处死,孙文便于1913年年底逃到了日本东京。而宋查理与孙文关系非同一般,查理意识到此时唯有举家离开方为上策,起航前往日本神户。
一天,查理去了位于东京的中国基督教青年会,这是一个流亡者常喜欢去的场所。在那里,查理认识了33 岁的孔祥熙,并邀请他到家里吃饭。正是这次聚会,孔祥熙深深地迷上了宋霭龄。
孔祥熙身材矮胖,稚气未脱,长相也不出众。不过,如果说孔祥熙长相不够帅气的话,霭龄同样也并不迷人。
在一群旅居日本的政治流亡者中,他算是比较讲究实际的人。当别人都在大谈特谈政治乌托邦时,他却专注于研究货币的作用。
对霭龄来说,理想主义不过是蛋糕上面的那层糖霜,蛋糕需要电才能烤熟,而电则需要钱才能买到。长期以来她一直看到钱的威力,对这个道理有很深的领悟。两人对钱的热情如出一辙,一拍即合。
而庆龄身在美国之时就通过父亲寄来的书信、报纸,密切关注国内局势,思考着困扰父亲和孙文的革命伦理问题。
逃往日本期间,庆龄接替姐姐担任孙文的秘书,除了进一步了解孙文的革命思想之外,也被孙文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而此时的孙文,眼看着大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流往日本、抑郁悲愤,需要寻找心灵的依靠,庆龄的出现给他黑暗压抑的生活点亮了一盏明灯,他们之间产生了伟大的感情。
这是冬天与春天的恋爱:他已年近50 岁,而她才20 岁出头。庆龄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奔赴这场不被祝福的婚姻殿堂。
美龄从小就爱打扮,出入各种聚会,再加上长得漂亮,追求她的人一直不少,而她的眼光向来很高。
看到自己的姐姐庆龄,能够嫁给孙文,成为第一夫人,出尽风头,美龄心中不无羡慕嫉妒之情。
她和蒋介石很早就在一次饭局上认识,但当时的蒋介石只是一个盐商的儿子、鲁莽的兵痞,实足的暴发户,根本不在美龄的考虑范围内。
后来,孙文病危,蒋介石接任,终于成为大总统,无论是出于政治考量还是陷于美龄的美貌,他和宋美龄的结合都能帮助他在仕途上走得更加顺利。而对于宋美龄来说,现在的蒋介石已今非昔比,做了蒋夫人就意味着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势。于是,她们的结合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说三姐妹的性格在求学途中已经显现,三个人的婚姻选择就更彰显了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三种不同的人生追求带领三姐妹走向了三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越走越远,终究不得相见。
人至老年,天各一方
1944年7月9日,宋蔼龄和妹妹宋美龄同机前往巴西治疗荨麻疹。宋庆龄到机场送行。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这次送行是她和大姐的永别。9月,宋蔼龄从巴西抵美,1946年便正式定居美国。
1948年11月28日,宋美龄由上海乘机赴美,为蒋介石争取美援。1950年1月13日,宋美龄抵达台北,永远地离开了宋庆龄生活的中国大陆。
至此三姐妹天各一方。
1971年4月25日,宋子文在美国旧金山去世。尼克松和基辛格为了进一步推动中美两国外交的进程,通过一位与宋子文有关系的美籍华人,邀请在中国大陆的宋庆龄、在台湾的宋美龄以及留居美国的宋蔼龄三姐妹前来纽约参加宋子文的葬礼。因为国内国际的复杂形势,最终三姐妹都没有到场,失去了最后一个团聚的机会。
三姐妹中最早离世的是大姐宋蔼龄。1973年10月19日,她在美国纽约病逝,享年83岁。
宋庆龄的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在病痛的折磨下,人们就会思念家庭和亲人。宋庆龄也不例外,她迫切地想见到远在美国的妹妹宋美龄。但是当时的大陆和台湾关系敏感,宋庆龄的这一夙愿最终也没有实现,1981年5月30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
美龄是三姐妹中最长寿的人,也是六姐弟中最后离开人世的。最后的日子,没有亲人的陪伴,孤单的美龄过得并不好,怀着对姐弟们的思念,2003年10月24日,她以106岁高龄告别人世。
霭龄、庆龄、美龄三姐妹之间不能说没有情谊。生命的最后,三姐妹彼此思念,强烈地希望见到对方,因为时势、因为命运,最终不得相见。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很精炼的话总结宋氏三姐妹:一个爱钱、一个爱国,一个爱权。
人生道路的选择没有终极答案,宋氏三姐妹的答卷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推荐阅读:
作者:斯特林·西格雷夫(Sterling Seagrave),美国知名传记作家,他的作品曾轰动世界。代表著作有:《黄雨》《黄金武士》《龙夫人》《马科斯王朝》等。其经典作品《宋氏家族》被美国久负盛名的“每月读书会”选中,成为全美畅销书。美籍华人作家江南遇刺后,西格雷夫担心遭遇同样命运,从此隐居他乡。
电影《宋家皇朝》取材自《宋氏家族》一书
这个皇朝的缔造者,宋耀如,可能也并未意料到自己的家族会在中国
产生绵延近一个世纪决定性的影响力。
来看看当年的情景,宋家儿女被富有而开明的父母送到美国,接受正规的西洋教育。
如同今天越来越幼龄化的留洋潮,或许这后面的动力100年来都不曾变过。
不同的是,宋氏姐妹完美的结合了自己的东方内蕴和西方经历,留下让人怅惘的风流。
而今的人们,或忘记了自己的根,或迷失在人潮涌动背后的虚荣中。
也有许多许多象宋氏姐妹一样出色的人,可却再难觅那让人心潮澎湃的时代。
大革命,大革命,这是个怎样的时代。
许多方面,比方思想的交汇与撞击,或许在那时比如今更有力,更猛烈。
离屈辱越近的时代越有奋起的号角声,越有坚定的理想者。
民主、自由、富强确实象梦一样,曾经摆在国人的面前,而最终也让人失望。
在想,若宋庆龄出身寒门,她可会坚定自己的理想,可会毅然与家族决裂,可会放弃贵族化的生活与人民大众在一起,可会守着一个信念和最亲的人斗争
如果她不曾最近距离的看透了身边的腐朽与堕落,她可会相信在黄土坡上爬过的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群体。
从这一点上看,宋家的教育可谓成功的,它的儿女都具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并努力捍卫。
从这一点上看,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更值得人尊敬,尽管某种程度上,她所期望的理想最终也并未实现。
孙中山也是如此,虽然未曾有成功来点缀自己的人生,但是留下的理想主义追求永远让人敬仰。
现实主义的历史观持有者是难以理解这样的价值所在的。
美丽的女人,若是有了知识有了思想,便具有了魅力。
有的人,看到的是她舞鞋上的明珠;
有的人,看到的是她优雅的仪容和谈吐;
有的人,看到的则是她的魅力。
很难想象美国的国会议员会因为外表而丧失政治立场,更可能的是看到了一个理解他们所想,并符合他们利益的人出现,而这个人恰恰有美丽的外表,有神秘的背景,又用他们熟悉的方式表达出来。
于是,理性思维找到了感性的宣泄点,传奇便诞生了。
正确把握并引导这种宣泄过程的人,多半就是杰出的政治家了。
宋美龄的故去,又引发了一轮狂热的炒作
看看有多少在谈论舞鞋上的明珠......
趁看过这部片子,
向勇敢的教育实践者、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完美的政治实现者以及那个伟大的时代致敬!
《宋家王朝》给我提供了一个奇妙的角度观察中国近代历史,一个家族、三个姐妹的视角,我不能说这给我了多少益见,却也让我平直亲近地看待那段历史,发出几声怅惘。我尝试着表达我对电影中这段历史的感受,可是一个家族背后的历史依旧宏大,让我驾驭不了。因为这感受不是什么对历史的犀利分析,不是对早有定论者的重复批判,不是对真实历史的终极结论(当然,没有终极结论),让我头痛不已。两易其稿,也不能完成,但愿这是我最后一次重写。全景式的展示,篇幅上不符合我精简的习惯,我只把重点停留在几个人,几个镜头。
宋蔼玲,我想是三姐妹里最强势的,最有政治眼光的一个。当她与当时中国最富有的“哈哈孔”(孔祥熙)结婚时,她开始了自己对孔家财富的掌控。宋美龄看着二姐试乘中国第一架飞机,宋蔼玲暗示她不只是中国的第一夫人可以坐,黄埔军校的校长夫人也可以坐......她已然看到宋家、孔家、蒋家联合在一起的时候,那就是中国最有权势、财势的集团,控制中国的一切......
宋庆龄,是最善良的,也是最浪漫和理想主义的孩子。革命失败,流亡日本的孙逸仙,对年轻的少女宋来说,是极具杀伤力的,她说她要让“孙叔叔”恢复对革命的希望和激情。孙逸仙为党众祈祷时,两人眼中缱绻万千,他们一个伤了慈爱的父亲,一个“骗”了合作多年的朋友,在宋查理的骂声中走到一起。及至孙逸仙最后病逝,宋庆龄以一个女子的柔弱身躯,肩负起维护孙主义的重担,不禁让人伤惋。
宋美龄,是最爱美的,也是最擅交际的。当大姐点醒她,蒋介石耀眼的政治前途时,她似乎知道了她以后该走的路。她向二姐争辩道:蒋是中国的林肯,她要做林肯的夫人!而宋庆龄则回敬道:他不是林肯,只是宁波的拿破仑!从而,姐妹分道扬镳。西安事变开始将她推到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为抗日奔波,为她的“林肯”奔波。但她不允许蒋对她二姐有任何威胁行为。
给我异样感觉最多的是蒋介石,他是个极复杂的角色。在他傍晚念圣经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死于屠刀之下,圣经印着他凶狠坚决的神色。他是倔强的,他说日本是他第一大敌,中共是他第二大敌,他要先医内,后治外。当他的夫人提醒他为什么不能联合自己的敌人先对付他的第一大敌时,他似乎开窍了,开始成为抗战时中国名副其实的领袖。他也是有趣的,他不允许他的部下在会议上抽烟,他的话是不错的,“作为军人,生活要简单,思想要复杂!”。他也是了解历史的,他说日寇如倭寇,中共如满洲,他要守住江山的,富有深意。
导演安排了一个场景,想来真是巧妙绝伦。一个中秋雨夜,宋蔼玲的宅邸里,宋蔼玲、宋庆龄、宋美龄、孔祥熙、蒋介石,还有孔家的两个孩子,在一起共度中秋,以亲属相称,我不知道近代中国史还比这更有重量的家庭聚会,一场充满亲情和矛盾的家庭聚会,夹杂政治冲突。宋庆龄和蒋介石关于共产主义的唇枪舌剑,三姐妹之间用英语对美国的自由与中国的自由进行辩论,蒋介石不容忍耐的眼神、富有深意地夹断河蟹钳子,都暗示家族成员间的暗战,中国当时的矛盾离不开这几个人。
我很喜欢喜多郎为这段历史所配的音乐,听之,仿佛看到一个典雅、雍容的大庄园里,三个姐妹无忧无虑地玩耍着,温馨而充满无邪的天真。但是仔细听下去,你会感受到那音乐里又藏有历史的厚重与无奈,历尽沧桑,矛盾纷杂,可是一切终究都会归于原点,让人感慨良多。整个中国半世纪的更迭往替,烽火硝烟,理想与权力,爱情与革命,不过就是庄园里孩子们之间的游戏,来回传递的小球。
好吧,就当是我的发泄吧,我想这作为我对这部电影感受的表达,还算是及格吧。天亮还得随QX去海外学院做兼职,我的生活应该规律起来。
一直对这段历史充满着无法割舍的柔情,也许是因为自己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也许是对优秀女性的由衷敬佩之意,也许是从小总是被问“知道宋美龄吗”?也许什么都不是,只因为它就存在。
至今记得很清楚,小学五年级,还有很多字都不认识的时候,我就捧着大姐拿回家的一本很破旧的《宋美龄传记》来看,那是姐姐怕我把书弄坏,只限我看两天。那两天,我如痴如醉的沉迷在这段历史中,痴迷于宋美龄女士的魅力中。现在回想起来很是难得,这本书居然很客观,没有极左或极右的观点,基本如实的还原历史,比长大后看的《宋庆龄全传》和《宋子文传记》好多了。
可是今天,我想说的是宋霭龄女士。有人这样评价宋氏三姐妹:老大爱财,老二爱国,老三爱权。更有极左的观点认为:老大如狗,老二是龙,老三如虎。无一例外的对宋霭龄女士都是贬义词。这样一位精通三国语言,毕业于美国著名卫斯理女校,拉得一手绝妙的小提琴,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达数年的优秀女士,却被历史给予这么不公正的评价,只因她的丈夫是山西首富孔祥熙,而我们忘了在他山西首富的身份前面还有一个孔子七十五世孙,耶鲁毕业生。在两个第一夫人的妹妹面前,首富夫人的身份无疑在那个烽火纷飞的时代黯然失色。那个时代的人,人们的血管都是无限膨胀的激情。
古代知识分子的信条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更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成功之道。孙中山先生也有言:外伤易治,内伤难医。这些无疑都在表明古代知识分子先把提高自己作为首任,家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的和谐每个国民的高素质才会构成整个社会的和谐和一个民族综合实力的提高。宋查理先生深知这一点,所以在自己支持革命的同时,尽其所能给予子女国际化的视野,接受最好的教育。
宋霭龄女士的生活平静又幸福,最让父母省心;夫妻二人举案齐眉,且在事业上帮助丈夫的岂止一臂之力,婚姻生活是三姐妹中最幸福的;儿女满堂,尽享天伦之乐是妹妹们无法企及(宋庆龄和宋美龄均终生未育),在家庭中,她曾经作为孙先生的秘书支持革命,也作为大姐支持蒋先生的统一之志,并以大姐的身份协调小灯笼和小尾巴的关系,关键时刻既保二妹的命,又在经济上支持三妹的政治。如果说宋霭龄女士有什么缺憾,那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太少,可是很少被人们提及的一个细节: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和宋美龄乘坐的飞机由于跑道照明设施被炸盘旋在南京机场上空无法降落且汽油所剩无几的关键时刻,是宋霭龄女士灵机一动想到用汽车照明,并尽自己所有力量在最短时间集结最多的汽车照明才使飞机安全降落。在联蒋抗日的关键时刻,保住蒋介石的命以胁迫他联共抗日就是对民族最大的贡献。所以,后人对宋霭龄女士的评价是不公平的。
仅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一件事,宋家对民族的贡献就值得我们仰望。(想想中国有多少富豪在那个乱世不是发国难财就是移民国外独善其身了)。我们后人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无法体会那个年代的民众之坚忍,至少不应妄加评论。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与坏,只有相对而言。我们不能因为宋霭龄女士没有站在政治舞台的中央就对她评头论足,要明白,没有任何单独的个人或一部分人可以左右历史的进程,影响历史的方向。更应该深知:只有无数幕后的人无言的奉献才有舞台中央的耀眼光芒。不能因为奉献的大小就肯定或否定一个人。
用一句已被说烂的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难道因为善小就说她恶吗?
我相信,历史没有如果,人生也没有如果,但我还是想替她们如果一下。如果有来生,我希望她们是如小时一般的姐妹情深,一般的快乐无忧。
相信后人一定会给宋家王朝一个公正的评价。毕竟,毕竟,历史不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