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重奏

重奏  爱重奏(台) 复工

694人已评分
神作
10.0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EspenKlouman-Høiner维多利亚·温格奥德-马格努斯·威廉森PålStokka克里斯蒂安·鲁贝克HenrikElvestadHenrikMestadRebekkaKarijordSigmundSæverud托恩·丹尼尔森ElisabethSand托尔比约恩·哈尔SiljeHagenAnneLindmo爱因德·伊恩沃德哈康·奥弗罗斯伊内·玛丽·维尔曼

类型:剧情导演:约阿希姆·提尔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06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ID:2003397热度:701 ℃ 时间:2024-08-14 14:13:34

简介:详情  艾瑞克(伊斯潘·克劳曼·豪纳 Espen Klouman-Høiner 饰)和菲利普(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Anders Danielsen Lie 饰)是相识多年的好友,两人的友情十分牢固。成为作家是两人共同的梦想...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艾瑞克(伊斯潘·克劳曼·豪纳 Espen Klouman-Høiner 饰)和菲利普(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Anders Danielsen Lie 饰)是相识多年的好友,两人的友情十分牢固。成为作家是两人共同的梦想,他们为了这个梦想不断的努力着。菲利普的初稿一经寄出就在文化圈引起了轩然大波,转瞬间他成为了圈内炙手可热的红人,而艾瑞克的初稿却石沉大海无人问津  事业有成的菲利普在爱情上也一帆风顺,他和女友凯丽(维克多莉娅·温格 Viktoria Winge 饰)相约前往巴黎度假。没过多久,人生的空虚便打倒了菲利普的意志,在如此轻易获得的成功面前,菲利普患上了抑郁症入院治疗。在治疗期间,艾瑞克一直不离不弃的陪伴在好友的身边,在照看和鼓励好友的同时,他亦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
  • 头像
    恶魔的步调
    如果你从未生存过,你将不会读到这些。而这一切也没有任何不同。当你不再生存,就如同从未读到过这些,毫无异样。但此刻,既然你在阅读,有些事情就会发生:它慢慢地吞噬了你的时间,如同一只微小却折磨人的野兽,披着一身遍布文字的皮毛,挡在你的这一秒和你的下一秒当中。你将永远无法找回这些被吞噬的分分秒秒。就是此刻,它正在全神贯注地咀嚼着时间里的微生物,但却永远填不饱自己的肚子。你也一样。

    ——图尔·乌尔文

    1

    片中的沉默寡言的老者作家原型是图尔·乌尔文(Tor Ulven),国内不知道有没有出过他的书,据说是八九十年代挪威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图尔·乌尔文于1995年在奥斯路自杀身亡;而导演约阿希姆·提尔的第二部长片、被罗杰·艾伯特列入有生之年的最后一张年度十佳榜单的片名就叫《奥斯陆,8月31日》。纵观阿希姆已有的三部片子,都有共同的压抑氛围和自沉水底的情结。我不知道图尔·乌尔文是不是跳河自杀的。

    奥斯陆,8月31日 (2011)
    7.6
    2011 / 挪威 丹麦 瑞典 / 剧情 / 约阿希姆·提尔 /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玛琳·克雷平

    2

    没有找到太多关于图尔·乌尔文的中文信息,开篇的这句引言,来自挪威另一位作家, 犯罪小说家卡琳·佛森《圣烛下的暗影》中的开篇引用。应该是,但我没看过这部小说,只是在搜索引擎中发现的这点关联。

    盲视 (2014)
    7.4
    2014 / 挪威 / 剧情 / 埃斯基尔·沃格特 / 艾伦·多丽特·彼得森 亨瑞克·拉斐尔森

    约阿希姆·提尔包括他的合作者埃斯基尔·沃格特(他的首部长篇为《盲视》),擅长通过剧中的叙事者来展开剧中剧,又进一步在在叙事的内部打破剧中剧间的第四堵墙。我觉得我挺喜欢的电影 无姓之人 绅士布朗科 都是类似的套路;还有,自然就是今敏。《盲视》可以说是一部真人版今敏电影的感觉了,相较而言,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只算是复刻罢了。

    3

    文字,语言,可能是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游戏。我觉得它跟农药吃鸡没什么不同,只不过适用人群更广,就算是聋哑人,也有手语。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后就像是一种病毒般的存在,现在不是你发明了它,而是反过来,你被它带着节奏走了。它演化成了一种超然的生命体。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阅读的时候感到焦虑感的同时又确信自己确实能在其中挖掘到一个迥异的宇宙?我觉得这种跟文字的关系,就像恋情一样。

  • 头像
    曲项向天歌
      重金属摇滚,party,high了。
      《Reprise》运用了大量的闪回、蒙太奇等快速的玄技镜头,会让人跟不上它的速度,但它的基调色彩却是北欧式偏冷的,黑、白、灰,正像Eric第一本书的封面,同时也有许多缓慢而深沉的镜头。在技巧之外,音乐、文学、历史使该片异常的充满能量。焦虑、迷茫、浪漫、疯狂交织在一起。
      重奏,我想有几层意思,第一便是Philip和Eric两个人并行的人生轨迹;第二是他们追随sten egil dahl的写作风格和精神;三是Philip与Kari的两段情感以及Eric不断的文学创作。
    Philip与Eric间的爱情是浓墨重彩的主旋律,而Philip与Lillian间却不存在真正的爱情,同时Philip的精神状态对Eric的创作起到了核心的影响。
      Philip与Eric都受到了命运强烈的撞击。之后Philip精神脆弱,他拥有直觉与灵感的力量,在焦虑与迷惘中挣扎,他不再写作。最终他对爱情的信仰挽救了他,也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而Eric同样受着懦弱的煎熬,在大师的鼓励下,最终忠实于写作的梦想,激发他不断创作,享受着孤独。
      sten egil dahl对Eric的指点是:结尾不要太诗意。sten egil dahl选择了隐居并最终自杀。
      他们都追寻着自己的理想,从投稿开始,却奏出了不同的旋律。
      命运的激情与神秘就隐藏在那张照片里,曾经追寻的理想只有自己知道,只是有时连自己都迷失在黑暗中。
  • 头像
    罗宾汉

    约阿希姆·提尔一鸣惊人的处女作《重奏》,当年代表挪威竞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部处女作揭开了他大部分作品反复探讨的主题:记忆、身份和时间,也为此奠定了悲喜交集的基调。这是一个有关青春、雄心壮志、友情和爱情的故事,两个相识多年的好友,其友情十分牢固,成为作家是两人共同的梦想,他们为了这个梦想不断努力着。才华横溢的菲利普一夜成名,艾瑞克却郁郁不得志。很快在名利和爱情的冲击下,菲利普遭遇意外变故走下坡路,艾瑞克努力帮助他重振声望,却又在暗中想创出自己的成就,最后果然不负有心人,在知名作家的指点下获得成功。nn既然是讲作家的电影,就不得不提到与提尔长期合作的编剧埃斯基尔·沃格特,他与提尔共同创作了迄今为止所有作品的剧本,可谓亲密战友。最初,沃格特在巴黎学导演,提尔则在英国伦敦电影学院深造,两位挪威电影创作者各有大计,却在机缘巧合之下创作出这部作品,再联想到片中两位男主角的作家身份,难免让人揣测这部作品的自传色彩。也许两人都是高超的编剧,文学相关的内容一直反复出现在提尔的影片里,《猛于炮火》里小儿子写给暗恋女孩的奇思妙想短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女主角写的女性主义文章,而这部作品更有意向挪威著名作家Tor Ulven致敬。nn

    ▲两位踌躇满志的青年作家

    n这部处女作捕捉到踌躇满志的年青人对成名的梦想与渴望,为了成功在爱情路上不得不做出痛苦的取舍。两位主角对恋人的迥异态度印证了这种理论,不论是菲利普还是艾瑞克,最终都没能收获幸福的恋情。影片表面上充斥着青春期男生的各种低俗笑话,愤世嫉俗的音乐趣味和淘气天真的叙述方式,实则却不断浮现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气氛,不论是菲利普的发病入院,还是艾瑞克的恋人离去等等,最终展现的是青少年进入成人世界的一条无奈苦涩的必经之路。nn作为青年导演的首部作品,往往喜爱炫耀各种眼花缭乱的电影技巧,这部处女作同样如此:毫不节制的闪回和蒙太奇,正常行进的情节中不断插叙,打断线性叙事;利用人物的回忆引出其他角色,在过去与现在的时空里反复跳跃,不知不觉制造出一种眩晕感。旁白与画面不同步的剪辑方式制造出一种时间延长的错觉,粗略跳过6个月内发生的情节,之后在人物的回忆情节里重现,形成一种时间往返回旋的流动感。这些都是提尔作品最鲜明的标签,表现出他对回忆和时间主题的偏好。nn

    ▲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致敬

    n提尔也毫不掩饰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喜爱,观众在这个故事里隐约品尝到特吕弗名作《祖与占》的悲喜感,在黑屏和声音中断的画面里偶尔闪现出对戈达尔的致敬,甚至情节里更安排男女主角现身巴黎度假的情节,在梦幻的背景下,将两人爱情的开始与结束描绘得相当动人。这些都可看出导演对法国及其文化的钟情,尽管存在着天真肤浅的一面。nn音乐绝对是提尔作品里的特色标志,从这部处女作开始,几乎每部作品里都有一场音乐会、酒吧、舞池,或家庭聚会的情节,而且其音乐品味相当突出,这部所选的音乐大赞,从Joy Division 到Le Tigre,各路朋克另类摇滚大牌的歌曲让人听得心花怒放。作为在奥斯陆拍摄的第一部长片,提尔并没刻意将镜头对准这个大城市,却在不经意之间捕捉到它的独特风味,开场时的节日游行镜头扫过大街上狂欢的人群,其后众人在湖边休憩玩乐,男主角骑单车穿越奥斯陆的街景,以及提尔最拿手的夜生活酒吧场景,都将这座北欧大城市的现代感与自然环境展现得无比舒适。n

  • 头像
    weiyi
    偷偷地坐过去同他合影,在公园的长椅上。春寒料峭,那人连看都没看你一眼。你的朋友帮你举着相机,按下快门。但是忘记揭下镜头盖。

    那一年你刚刚出院,你的朋友开车带你回家。你们两个都很好看,你们站在一起的时候色相互为帮衬。23岁,还是太年轻了。又年轻又忧愁。你刚刚出院,你妈妈撕掉了你女友的照片。她长相酷似一名冰岛女歌手。她曾经是摇滚明星的恋人。但是她一早就开始打探你。当时你更年轻一些,刚刚出了一本书,脸被印在杂志上。当时才华和美貌团集于你一身,你接受所有人的注视,所以你不能分辨在瓢泼而来的视线里面参杂着一颗谨小慎微,温柔得不得了的水滴。

    你在黑暗中倒数,你有预感10秒之后,她会回头看你。

    “女生不酷,顶多是漂亮、可爱,最了不起性感,何况老爱减肥,有些笨但是个性好,但谁在乎个性好。你总希望交往的女生有内涵吧?
    你可曾听过那个女生推荐过你不了解的音乐、书或是……任何非主流的事物?就算有,也是她前男友或哥哥说的。 她们只会装懂。和女生交往太久,男生会变逊脚。只沉溺于连续剧、浪漫晚餐。阅读和听音乐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后来甚至漠不关心,最后成为安逸的中产阶级白痴。”

    你朋友要同他女友分手,因为他觉得她成为她追求梦想中的一个阻碍。他有才华,他内心其实在嫉妒你。他嫉妒你年少成名。他接你出院,鼓励你继续写书又希望你永远写不出下一本书。在冷灰的电影场景里面他鼓励你,在他人面前替你圆场。在你写出新作的时候,他知道即使没那么好,他也会说好话给你听。但是我就是知道你们心里暗暗叫着劲。你们一起长大,一起去买书和cd。你们喜欢同一个作家。你们要忍受另一个同你们极端相似的人生存于世。于是你的朋友在电话对别人讲,他要在趁你不在的时候赶紧写书。

    你和你的女友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开始爱情。现在没有那么多人注视着你了。但是你依然没有发现,她眼里那颗谨小慎微,温柔得不得了的水滴。你只是闭上眼睛骑单车。

    在黑暗中倒数。

    你和你的好好先生朋友大吵一架。他踢响沿街所有车的报警器。

    你又重新入院,他远走他乡开始写作。大概那里是法国,你和你同一个女友两次试图开始恋情的地方。

    他成名以后回国,你们相遇。你还是呆在同一个地方,和同一个女友在一起。他和你坐在一起喝酒,讨论了你们喜欢的作家死去的消息。你们开玩笑地说,这不什么大不了的消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书迷。
  • 头像
    恶魔的步调
    (你在你的世界里罢工/罢工要么出版,不是出柜/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标题请三选一)

    A

    就着英文字幕看了两遍,就着中文字幕看了一遍。鉴于他们说的是挪威语,我又裸看了一遍。四遍,四,可能非常的不吉利。

    故事起始于这样:

    两个年轻人,我们暂且称他们为A君与B君,都写了自己的故事,他们在投出稿子前假想了一番即将发生的子虚乌有之事。

    在子虚乌有里,他们的书都出版了。他们分别,然后深深陷进某种情绪当中,在各自的世界里罢了工,写作持续艰难。但是有一天他们再次相遇,发现双方竟然在写着同样一本书。

    再出发,两人合作之作出版了,在东非掀起了轩然大波,被梵蒂冈禁止,使达赖喇嘛醒悟,12岁的弗德——老爸是卖肉馅饼的师傅——将它视为性启蒙的教科书。

    事实的结果是,A君的书顺利出版了,而B君的稿子则被退了回来。

    镜头一下子转到了六个月之后,地点,精神病疗养院。

    而真正的故事则交叉地发生在现在与这六个月之间,甚至是离现在之后的很远时间里。

    B

    镜头中厚厚的一叠手稿投进信箱时的感觉实在是很好。

    想想现在,我,可能还有你们,去投稿的时候投的应该都是电子文档吧?

    一点重量感都没有。

    A

    A君和女友走在路上,穿出小巷时被一辆车子撞到,虽然表面上应该是没受到任何伤害,但仍然是有什么发生了变化。

    应该是被车一撞撞出病来的,但医生则说:是热恋使他发病。

    总之,A君变得癫狂起来,用玻璃把自己割得遍体鳞伤,被送进了精神病疗养院,而女友也被迫与他分开。

    B

    北欧,黑色的衣着,让人觉得非常的冷俊。

    仿佛他们总能给人感觉这么无机形态的印象,就像他们的设计,就像藤原薰笔下的人物。

    而我们呢?是怎么样的形状呢?很擅变,中国人很擅变。

    北欧人因为黑夜太长而变得神经质,而中国人因为心理太阴暗而变得神经质。

    A

    A君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下,但B君则是生活在A君的阴影下的。不过,B君在修改了自己的作品后,也终于得到了出版的机会。

    虽然A君的书出版在B君之前,但电影并未正面描写A君的书出版的过程,反到是描写了B君的书出版的历程,以及继续寻求创作的理由;而与此同时对于A君,电影描述的则是他的不安情绪,他继续寻找的则是不让自己癫狂的理由。

    他们的形象都不像是《杯酒人生》(Sideways)中Paul Giamatti饰演的Miles,但其中的一个倒像是《时时刻刻》(The Hours)中Nicole Kidman饰演的Virginia Woolf的升级版。

    B

    大概会有非常之多这样的家伙,没有做职业作家的觉悟,更像是《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中Jean-Hugues Anglade演的男主角那样,偷偷摸摸地写点东西,然后希望有一天有人能发现它们并因此发疯。

    每个人都不想别人对自己有这样的印象,就像政府对国旗的政策是孤芳自赏这样的印象。

    倘若只用一两个词,也许人人都是可以概括他们自己的。但是要用一段句子来描述自己,那么恐怕就组织不起来了。

    但如果你是另外一个人,你也许会这么概括自己:他啊,只认识字,不会说话。

    故事也许是谁都可以写得出来的,也许有些人甚至写了两三个十几万的故事,但也恐怕因为至今仍然没找到特别适合说出它们的口气而藏进了棺材里。因为大部分时间里你会觉得自己看到的是别人观点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带上了别人的味道,马上就会让你觉得自己长得太平凡,不够打动人。

    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种程度,对着文字自言自语说着“我爱你,就算死亡在你的脑袋里。”这样的话来,一直以来的创作都是会在混乱混沌之中进行的。因为你很可能会觉得自己只能在混乱中有所行动,只能在混沌中有所作为。所以,这样就很难把记下来的创作素材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如今大部分人都一直生活在这么一个又一个的城市里,房子与房子之间,以及马路两旁总是长着几颗做作的树。而在街道上走的,都差点进化成了植物。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分辨着他们是什么,同时一次次的阻止自己的溃败,一次次的试图凝聚具体的身形。想想似乎怎么做都是徒劳的。

    E.E. Cummings说:“生命不是一个阶段,死亡也不是一个插曲。”你稍微仔细琢磨一下的结果就是,其实他基本上就是反着在说,你的存在其实什么都不是,一毛钱也不值。

    存在感与自由一样,都是极为虚伪的东西。如果可能的话,你会觉得最不想碰到的就是它们。因为总是让人失望。而且为了得到它们你得做非常非常多的选择,而问题又不在于选择,更像是镜像复制,在别人的思想中生存,以别人的节奏生活,呼吸别人的空气……选择难道很像自由意志吗?

    思前想后也不觉得能做到艾略特所说的“不成熟的诗人模仿,成熟的诗人剽窃。”那种程度的人的你,于是不时就会涌现出这样的念头来:完了,完了,感觉这一生着实过得悲惨,虽然还没过完,却已经入定了。

    如此反复,久而久之,你也就在自己的世界里罢了工。也许需要找很多的相似的狐朋狗友重启人生,也许反倒是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旅行生活才可以重奏这个生命——总之只要能找到一个方法来让你所有的情绪复工,你应该都要去尝试一下。

    总之,以作品出版为目标而奋斗吧,每个人!抱着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那种心态!

    总得来说,比起大多数的人,你还是,你才是,一直是,永远是人类排行榜上逃避问题的第一名。但总之请奋斗吧,热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不合谐地大笑,一起来念魔咒吧:不管是搞评论的还是翻译的还是枪手,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

    A

    A君和B君,还有他们的一大票朋友,他们共同喜欢的摇滚乐队名字或是取自某黄片,或是他们喜欢的摇滚歌曲叫做操首相的逼,而A君和B君他们共同喜欢的一个作家,比他们任何一个人更沉默,最后他还自杀了——虽然这只可能是发生在B君坐在飞机上的想象的异质中。就如他们一开始那段假想的性质,都是发生在很久以后可能发生的时空里。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对于那个他们崇拜的作家,他们说,如果他用英语书写的话,早就扬名世界了。

    在这段假想的时空里,不告而别又回来的B君并不知道,提及他的死,A君笑谈:因为他只有两个书迷,一个发疯,而另一个逃出国……

    在这段假想的时空里,大家都成双成对,大家都幸福美满。

    但这个时候的A君事实上是又进了医院,所有不能承受的情绪让他再次罢工。

    而B君则不告而别,此时正在飞机上,戴着walkman的耳塞,也许正在听着那首操首相的逼,想象许久之后各自人生的重启,复工,特别是他所关心的那些人们。

    一切还得时间来验证。

    一切还未发生的都非常美好。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