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连续剧  »  国产剧  »  荣耀乒乓

荣耀乒乓  乒乓 / 荣耀之路

686人已评分
还可以
5.0

主演:白敬亭许魏洲万国鹏边一鸣杜双宇刘之冰王建新高冬平徐僧赵成顺

类型:剧情运动国产导演:程浩李嘉 状态:第44集 年份:202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30263645热度:525 ℃ 时间:2024-08-15 12:44:37

简介:详情  徐坦(白敬亭 饰)是个性格非常内向的男孩,在热爱乒乓球运动的爷爷的影响下,徐坦亦开始学习打乒乓球,就在他准备放弃的节骨眼上,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在徐坦的身上发现了过人的天赋,通过系统而又严格的训练,徐坦的技术突飞猛进,...
      徐坦(白敬亭 饰)是个性格非常内向的男孩,在热爱乒乓球运动的爷爷的影响下,徐坦亦开始学习打乒乓球,就在他准备放弃的节骨眼上,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在徐坦的身上发现了过人的天赋,通过系统而又严格的训练,徐坦的技术突飞猛进,很快就成为了球队里的中流砥柱  于克南(许魏洲 饰)的父亲曾是乒乓球国手,在父亲的教导之下,于克南的球技自然不容小觑,甚至被人称之为天才,他的性格也受此影响桀骜不驯狂放不羁。这样两个个性大相径庭的男孩,他们在球队里相逢了,他们从彼此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所不具备的特指,互相较劲,共同进步。
  • 头像
    清团子白潘达

    没看到荣耀甚至没有乒乓。能打负分我一定会打负分,编剧就是抄同人文都抄不好的废物。杜撰了男一球技不佳被称为“关系户”的情节,马龙被泼的最多的脏水就是说他是教练的关系户,一口咬定他是国乒太子,这是抄人家经历还要帮黑子反泼一桶脏水。

    把方博丁宁刘诗雯的经历胡乱拼凑,带着灯牌去看比赛,满屏都是现实根本没有的低级错误(你不如直接改成是平行世界ooc架空,全都原创我都不会这样愤怒)。

    主角的事迹经历全是马龙张继科的,粉丝和剧方还要又当又立的说没有抄袭没有融梗,还要强行降低各位运动员的实力。不说剧情,演员打乒乓球的动作既不规范又十分做作,大量慢镜头和乒乓球特效(乒乓球打到拍子上都有烟气了,家人们这不比博人传燃?)

    很失望,你们拍不出乒乓也就算了,还抢走了GOAT的荣耀。

  • 头像
    科研????不能睡不醒

    序言

    2021/04/08,在上个星期四,《荣耀乒乓》终于完结了,作为一个多年球迷,由于热爱我对这部宣扬国球的影视剧起初自然是抱有极大的期待的,因而当我看到这样一部电视剧面世之后,向大众所展现的乒乓球运动的样貌,内心必然是充满了愤怒。我原以为随着这部电视剧的完结,我的内心依然会带着满腔的愤怒,但没想到的是,它留给我的,只是一种心如死灰的平静,这或许便是所谓的哀莫大于心死吧。我对这部剧的期待在它不断的突破下限的编排剪辑里如同泡沫般一点点消失。留在我心底的,却是替国球多年荣光至今不为大多人所知而感到不值和苦涩。

    这部剧唯一值得我感谢的地方,或许是他成功让我在开年的第一个季度里就浪费了我一年里为数不多的烂片额度,之所以说是浪费,是因为其它我看过的烂片至少还能成为朋友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这部烂片即便我将它抛向朋友圈,都没有太多人会提及,它连成为一个谈资的资格都没有。


    影评声明

    我一直相信,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本身不能只由演员决定,正如一场比赛的精彩与否也不能只由球员决定。令人遗憾的是,演员在面对剧本时只能选择接与不接,而运动员在面对比赛机会时也只能选择上或者不上。因此好的球员也可能打出满是垃圾时间的比赛,而好的演员也难免会演出烂片。

    评价一个演员是不是好演员和评价一个球员是不是好球员一样,是有两个维度的。一个是他们的付出与努力,另一个是他们本身的业务能力。这个世界并不那么的公平,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得到回报,所以没有天赋的运动员再怎么努力,终究要泯然与众人;而没有演技的演员就算再怎么努力,他也不配吃演员这碗饭。

    对我来说,在《荣耀乒乓》这部作品里,两位主演和其他演员都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与诚意,在剧本所框定的角色剧情里,他们也将能做到的演出做到了最好的地步;令人遗憾的是,拿不到好的剧本,没有与之相配的制作,那就注定会拍出一部烂剧,这是演员生涯的无奈。正如没有人会说刘德华不优秀,不努力;可如果你要去盘点他演出过的烂片,不少也可以算得上是家喻户晓,例如时至今日依然被大多数人所牢记的《天机·富春山居图》。

    当球迷也好,当粉丝也好,都要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再好的运动员也会有低谷,会输掉比赛,再优秀的偶像明星也会拍出烂片,但支持他们从来不是罔顾事实的吹嘘,而是坚信他们的努力与能力,终有一天会被认可与看到,得到与之相配的荣光。


    致敬

    在进入本文正文以前,请允许我向本片的投资方、编剧、和导演致敬,谢谢你们为了这个世界全方位的美好与和谐可以放下自己的一切。

    感谢投资方,是你们让国球再次重回大众的视野,你们的贡献堪比2017年难以言说的那一夜,2019年某售票网站的迷幻操作,让大家再次众志成城,团结一心。

    感谢编剧,为了让我获得成为一个编剧的自信,你们在编撰文本时放下了自己的全部骄傲和底线,成全了一个那么普通,却真的那么自信的我。

    感谢导演,是你鬼斧神工的导演水平,让我重新找回了对国产电视剧的自信,原来只要底线拉的够低,一切原本看起来糟心的电视剧竟不过是我过于挑剔了。

    防杠声明:本文只针对电视剧中所呈现的角色、台词、剧情,绝无攻击演员或上升国球及国手的意图。


    第一部分:对于影评分析逻辑的几点明晰

    在正式进入角色原型这一话题的讨论前,作为球迷的一员,有义务向大家明晰几个基本事实。

    1. 我并不寄希望于演员三个月的努力就能展现国家队级的竞技水平,这既不可能,也是对国手们十年如一日的训练才打到如今水平的侮辱,因此本文不批判也不讨论这部剧里的乒乓球技术水平,也希望其他球迷朋友不要攻击这个方面。

    2. 我也并不寄希望于这部剧能完全向大家展现国家队的真实样貌,毕竟影视剧为了收视率必然要做出适当的改编,但改编是否适当是需要也是应该被讨论的内容,改编不能成为妄为的理由。

    3. 我当然理解,对于国球的致敬难免要触及大满贯、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等重大赛事,而这些赛事原本参与的对象就少,因而难免在创作故事时需要基于现实进行借鉴和艺术加工,可对于现实取材的程度,以及是否是出自艺术创作的需要,是需要被讨论的。

    4. 诚然,我当然也理解一部影视剧的受众必然不仅是球迷,但每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的观影体验,也有权表达自己的体验,所以本片影评难免受到作者本人是球迷的立场的影响,我也试图向大家解释这种立场的来源,但如果你觉得球迷不应该对本剧抱有立场,那么这篇影评不适合你

    5. 每个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即便尽最大的努力保持理性的说明问题,也依然可能被他人看做是偏激和不理性,对此我仅代表个人表示理解,也因此我从未试图去干预任何一个人的讨论自由。我从没有给任何一个影评点过没用,哪怕他说的在我眼里再怎么个人主观判断。我也从不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剧评里骂人,因为我觉得无论立场如何,讨论至少应该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我感情上判断怎样你就是怎样。我也鼓励任何看过我影评但没看过剧还依然有兴趣和抱有困惑的朋友去看剧,因为我毕竟仅是一家之言,但也请你们学会尊重所有人在豆瓣上给与影评的权利,不是你不喜欢的就要被抹杀。

    6.本文中,作者会引用同期或早期的其他影视作品,甚至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类似的情节进行比较,其目是为了说明影视作品在处理不同情绪与矛盾中可行性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这部影视剧的处理在笔者眼中是失败的。


    第二部分:角色原型的取用

    在进入角色原型的话题之前,请试着想象这样的几个故事。

    1.你在一家餐厅点了一份海胆蒸蛋,结果上来的海胆蒸蛋里没有海胆黄,你去申辩时,店家给你解释说,这个季节的海胆里本来就没有黄,你觉得这样的解释能够让你给这份只有蒸蛋和海胆壳的海胆蒸蛋怎样的评价。

    2.你购买了一整套昂贵的某品牌的护肤品,使用之后发现并无任何实际的护肤效果,店家给你解释说,我们牌子的护肤品用的材料就值这个价格,疗效是个体差异,你觉得这样的解释能够让你给这样的护肤品怎样的评价。

    3. 你参加了一门销售学课程,结果上完课程你发现这门课程除了空喊口号以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课程内容,店家给你解释说,这门课程的核心是领悟销售精神胜利法,你觉得这样的解释能够让你给这样的销售课程怎样的评价。

    如果你能够从上述故事中感受/理解到愤怒与难受,那么你就能理解球迷对于这部剧角色原型的愤怒,不在于原型借用,而在于他们的宣发定位和呈现内容名不符实。

    让我们先来看看本剧编导李嘉在接受《乒乓世界》采访时,对于本剧定位做出的解释。

    《乒乓世界》杂志对本剧导演/编剧李嘉的采访

    现在让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本剧通过第一集所展示的两位男主徐坦、于克南的基本信息

    徐坦:88年生,辽宁鞍山人,北京队队员,幼年时体弱多病而为了强身健体打球,2015年苏州世乒赛决赛时,是中国乒乓球国家队队长,有膝盖伤病,2016年里约奥运会决赛选手,与于克南是国乒双子星。

    于克南:88年2月16日生,父亲是乒乓球教练,曾因违反队规被退队,史上最快大满贯,2015年苏州世乒赛赢下决赛就是第三次蝉联世乒赛冠军,肩部、腰部伤病,2016年里约奥运会决赛选手,与徐坦是国乒双子星。

    下面,让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今中国乒坛现役双子星马龙和张继科的一些基本信息

    马龙:88年10月20日生,辽宁鞍山人,北京队队员,幼年时体弱多病而为了强身健体打球,2015年苏州世乒赛冠军,是中国乒乓球国家队现任队长,19年因膝伤赴美国手术治疗,2016年里约奥运会决赛战胜张继科成就大满贯,与张继科是国乒这一代的双子星

    张继科:88年2月16日生,山东青岛人,山东队队员,父亲是山东鲁能俱乐部的乒乓球教练,曾因违反队规被退队,回到国家队后经过445天成就史上最快大满贯,2015年世乒赛如果卫冕成功就是第三次蝉联世乒赛冠军,肩部、腰部伤病,2016年里约奥运会决赛选手,与马龙是国乒这一代的双子星。

    敢问,这样角色设定的人生路线框下来,纵观中国乒坛,好巧不巧和张继科与马龙两位现役大满贯可能只差他俩身份证号的距离的情况下,在编导李嘉的口中,剧中包括两位主角却都没有具体的对标原型,他们身上都结合了很多人共性的故事,这样的行为难道还不是既想树立标志性建筑,又想从事服务型行业?

    让我引用本剧男主徐坦母亲的那段台词:在咱们国家,每年都有几百万个孩子学打乒乓球,八岁开始集训,那每年能进省队的也就七百多个,能进国家二队的也就三十多个,能进一队的也就二十多个人,你知道如果想拿到冠军的几率是什么吗?是一千五百万分之一啊。

    敢问编剧,在明知举国体制下的国乒,人才储备之巨大,竞争之激烈的情况下,在这成千上万的乒乓人的人生里选取共性,恰好是1988年出生的乒乓球队长,是最快大满贯,是可以第三次蝉联世乒赛的乒乓球运动员,是能打上里约奥运会单打的乒乓球运动员,还是中国乒坛至今出现过的为数不多的双子星的概率,有多少?是纯属巧合的可能性有多高?是没有采用对标原型的统计结果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当然,正如上文所说,我当然也认可,一个故事想要致敬国球这样在世界乒坛拥有金牌冠军垄断地位的项目,不可能不去讨论奥运、冠军、金牌、大满贯,而这样的人物原型本就稀少,自然也不可能把他们完全剥离。可塑造一个这样的国球故事,就一定要1988年出生?就一定要2月16日?就一定要出生在辽宁鞍山?可以是大满贯就一定要是能世乒赛三连冠的那种?可以有伤病,但就一定要是相对罕见的膝盖伤病?只是改变我说的这些信息,又究竟会影响这个故事发展的哪里?这已然证明了编剧对于原型的借用并不是出于对于艺术创作的需要。

    编导一面不断通过增加这些细节的设定让球迷们不可能不去联想两位著名运动员,一边又声称自己没有对标原型,此刻再想想每集前的观前提示:本剧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你能说这是球迷对号入座,无理取闹么?

    而最近剧方直接将第一集中关于苏州世乒赛的环节删除,将男主于克南的生日通过p图的方式修正,也完全没有改变这个剧直到完结的剧情编排,甚至对当时已经播出的前28集的剧情完全没有影响,请问这些关于细节的设置除了能加强球迷对于两位原型人物的联想之外,还能有什么作用。

    所以说,这部剧因为角色原型被骂的本质,并不是某些人口中所谓的“原型不能被借鉴”,而是本剧编导既想树立标志性建筑,又想从事服务型行业的嘴脸。

    《荣耀乒乓》每集观前提示

    当然,编剧的“诚意”可并不止于此,为了避免大家对号入座,他还采用了另外两种手段。

    1. 人生经历的叠加与错位

    2015年的苏州世乒赛男单决赛的对阵双方,是马龙与方博。方博,技术特点为正手小钢炮,反手相对薄弱,但反手拧拉是其常用得分手段。而徐坦对于克南的战术是——持续进攻于克南的反手位置。而众所周知,张继科本人的主要技战术打法特点是——反手强势。

    2015年苏州世乒赛半决赛 张继科 v.s. 方博

    2015年苏州世乒赛决赛 马龙 v.s. 方博

    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团半决赛 张继科 v.s. 郑荣植

    2015年的苏州世乒赛决赛,丁宁因脚意外扭伤叫了伤停,但依然顽强坚持比赛,最终以4-3战胜刘诗雯获得了冠军。

    2015年苏州世乒赛 丁宁扭伤脚

    2019年暑假,马龙因为膝盖伤病反复发作不得不在美国接受膝盖手术治疗,之后一个人在美国康复训练告别赛场,而本剧让它提前了四年发作,让徐坦忍受不了伤痛抱着膝盖躺在球场上哀嚎。

    2019年马龙剃光头在美国接受膝盖伤治疗

    编导“鬼斧神工”的将19年的伤病提前4年,将女队的伤停移到男队,将方博的比赛加入其中,创造了这场本不存在的双子星在15年世乒赛决赛赛场的相遇。

    2. 天赋属性的削弱

    2004年,马龙已经是国家一队的种子选手,青少年挑战赛三冠王,世青赛男单冠军,2005年的马龙已经告别了国际青年赛事步入了成年人的国际赛场,而2006年的他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2004年,张继科已是国家一队的种子选手,拿到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青少年国际冠军,但因不名原因被退回省队,2006年张继科靠在全锦赛中战胜大满贯孔令辉入围八强重新回到国家队。而这场比赛也被称为新老大满贯的世纪交接。

    在本剧中,同时期的徐坦还在省队垫底,靠国家队集训勉强进入二队后依然垫底。桀骜不驯的于克南要靠服软通过国家队集训才重新回到二队还依然不受教练组待见。

    纵观近三代国乒男子运动员,踏入主力门槛,16岁才刚刚挤进国家二队的,不好意思,没有。

    梁靖崑,96年生,12年2月进入国家一队(16岁),2019年成为乒乓球世界冠军(23岁)

    王楚钦,00年生,15年升入国家一队(15岁),2018年成为乒乓球世界冠军(18岁)

    林高远,95年生,09年4月入选国家队(14岁),2018年成为乒乓球世界冠军(23岁)

    方博,91年底生,09年升入国家一队(17岁),已在国家队服役三年(14岁进二队),15年为乒乓球世界冠军(23岁)

    樊振东,97年生,11年参加集训获得第一名(14岁),12年进入国家队(15岁),14年成为乒乓球世界冠军(17岁)

    许昕,89年生,2006年2月入国家二队,10月升入国家一队(17岁),09年成为乒乓球世界冠军(21岁)

    张继科,88年生,2002年初进入国家二队(14岁),2003年初进入国家一队(15岁),2006年全锦赛获胜后重返国家一队(18岁),09年成为乒乓球世界冠军(21岁)

    马龙,88年生,2002年初进入国家二队(14岁),2003年凭借升降级比赛进入国家一队(15岁),06年成为乒乓球世界冠军(18岁)

    王皓,83年生,98年进入国家二队(15岁),00年进入国家一队(17岁)04年成为乒乓球世界冠军

    王励勤,78年生,15岁入选国家二队,18岁进入国家一队,00年成为乒乓球世界冠军(22岁)

    马琳,80年生,16岁入选国家队,99年成为乒乓球世界冠军(19岁)

    孔令辉,75年生,12岁入选国家队,95年成为乒乓球世界冠军(20岁)

    刘国梁,76年生,91年入选国家队(15岁),94年成为乒乓球世界冠军 (18岁)

    通过弱化两运动员原本的天赋属性,篡改部分经历的发生顺序,叠加其他运动员的人生经历,仿佛就可以告诉全世界,我们真的有好好编故事,我们绝对没有用任何一个运动员当原型。

    这话当然没错,因为他们用了好几个。

    最要命的是,本剧为了加强所谓的“实感”,不惜使用了大量真实案例:03年巴黎世乒赛,04年悉尼奥运会的男单金牌旁落,插播各种乒乓球运动员真实比赛的片段,以烘托这在这个时代下应运而生的乒乓双子星。这种现实感的加强让前面本就已经不断对标的线索更加难以被人忽视。而更有趣的是,他放着这些背景音丝毫不改变真实运动员的名字,却在剧里的国家队里从来不出现他们的名字,不知道的怕不是还以为王皓得是其它国家队的选手。

    第一集中,背景播放的王皓的乒乓球比赛

    而在真实的时代背景里,在这样一个少年天才和中流砥柱不断涌现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于克南,最高水平仅仅是国家队二队服役经历的运动员,就可以被评价为被乒乓球选择的天才少年,不知道是在侮辱乒乓球黄金时代纷涌而出的人才,还是在暗讽可能人才断层的未来。

    编导们奇迹般的在抽取共性时,不去抽取凡是能够站在国家队主力位置上的选手天赋夺目的童年的共性,只去抽取他们最为耀眼的成就和悲伤的经历当然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没有什么比削弱天赋营造的普通感能更快的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没有什么比悲伤的经历更能引发观众的共情,也没有什么比辉煌的成就,更方便用来制造爽感与豪情。

    但是,这真的是热血么?

    天赋不是一件值得被鄙夷的事,天才也不是一个不该被诉说的词。《足球小将》、《网球王子》、《灌篮高手》、《排球女将》、甚至三大民工热血漫之一的《火影忍者》,是的,他们有的借鉴了其他知名运动员,但他们从来都在尊重一个最基础的事实,那就是成功不可能没有天赋,而天才也没什么值得鄙夷的,因为成功的背后从来不是单纯的努力,而是努力和天赋的共同作用

    或许有人会疑惑,鸣人不是个吊车尾么?且不说他漩涡一族优秀的家族天赋基因,就他体内能够封印住九尾,他自身的查克拉量,以及最后能够修炼出的仙人模式,哪一个又不需要天赋呢?成功需要努力,也需要找到凭借自己天赋的道路。

    真的把竞技体育当作是没有天赋,只凭努力,埋头苦干的事业,让自己带入其中,欺骗自己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来实现自我感动的价值,是对竞技体育和真实热血的视而不见。

    而这,也带来了本剧原型带给球迷的第二层愤怒,那就是这种虚假的自我感动的构建背离了竞技体育本身的辛酸与残酷,他的残酷不在努力和不努力,而在有多少努力,和找不找得到自己天赋的道路。这已经不仅仅是宣发定位和真正的呈现名不副实,买了护肤品不护肤了,而是它用的成分,已经开始损害皮肤了。

    没关系,你们当然也可以选择相信编导所说的,两位男主角没有原型,即便编剧不过是将其它运动员的人生不断往马龙和张继科两位现役大满贯的乒乓球人生上叠加而已,就仿佛你们当然也可以选择相信,我这一部分的吐槽也真的没有对标原型,我不过是在将国产垃圾影视作品的共性叠加吐槽罢了一样。毕竟这种既想树立标志性建筑,又想从事服务型行业的行为,谁不会呢。


    第三部分: 世界观与故事背景的构建

    现在让我们离开对于角色原型的执念,假设这个故事真的纯属虚构,没有对标模型,可即便刨除这部剧到底是谁的人生的思考,将它作为一部纯粹的反映国乒和职业运动员的“国乒职人”剧,我们也不得不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观里,编导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乒乓球职业建设。

    男主徐坦,在北京队常年垫底,和一号种子苏畅对局一分不得,坦言每次被打趴下的都是他。苏畅对他的评价是,你是真的弱,而时任省队教练却以“具有潜力”为理由将他推荐保送进入了大区集训,获得了进入国家队的机会,而当名单公布时,全队的队友对他的评价是“他这水平还能上”。进入大区集训后,北京队的队友说他是“十八线”。

    公布大区集训名单时,徐坦听到队友的议论
    北京队队友在大区集训时评价徐坦

    随后,徐坦来到了厦门小兔屿进行大区集训,而在这个大区集训里出现了这样的故事

    于克南签了离训协议,逃出训练基地,之后仅仅靠向滕彪低头道歉就重新回到了集训

    徐坦在队内实力垫底,一个明明只有省队前三才有资格的参与的大区集训因为主管教练的关系成功进入

    一个明明已经不符合受训标准,深知自己进不了国家队却依然参与集训的老人,何进宝

    吊车尾还玩“失踪”,沉迷《哈利·波特》的眼镜少年林昊之

    擅自翻动偷看徐坦笔记本还将其丢进水池,背后说风凉话的北京队队友

    在大区集训里不认真训练,而搞笑直播的“新西兰”组合,帮徐坦备赛教的尽是盘外招

    一边教着运动员输赢都是团体的功劳,要有团体精神;一边完全不在意是由于担心队友外出寻找才迟到的徐坦和于克南的迟到原因,草率判定二人两人迟到是态度问题的郑指导

    面对两个人五分钟十二局的比赛,于克南说完教练没说一个人几局后帮助对战,又因为对面消极比赛压哨完成比赛,算是赌约失败

    文化课里,教了好几年大区集训的教师前一分钟还在教育运动员世上的学问触类旁通,无论学生听多少听懂多少都会接着讲下去,不希望看到除了除了乒乓球对其他事物漠不关心的人,认为只有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的人,才可能在自己的学问上探索更深的“良师”,转眼面对被橡皮扔而发怒的于克南,拒绝听他解释只有责难。面对于克南说自己不想听课,转而教育人学会尊重别人。这样的教师形象只在乎自己在课堂的权威而对事实的真相毫不好奇,对学生的诉求毫不尊重。

    而后进入国家队的剧情更加魔幻

    国家队队员

    二队老队员中,除了于竞春,不仅对老队友于克南保持敌意,而且对身体素质差的垫底队员徐坦和关伟带有鄙夷,之后面对教练组为了针对郑仁赫(原型应为朱世赫)的特殊削球打法而从省市集训队招收的特殊打法运动员,歧视他们,称他们是发球机,结果却全员败给了未曾进入大区集训的削球手刘石。而这样的队员却有一个口口声声教育他们要有团队精神,一人犯错全队受罚的郑教练。

    国家一队队员,除了两位男主都在为了争取给主力陪练和P卡的机会,在玻璃房里不断讨好主力运动员。

    国家一队主力队员,面对徐坦和于克南组成的双打,被他们毫无遮掩的大声商讨的战术迷惑,输掉了一局比赛。

    特殊打法教具小队

    为了针对性训练从省市集训队招募的球员,在进入国家队后擅自进入球员房间,不经询问占用房间,深夜摇滚扰民,未经同意随意使用他人物品,毫无基本的素质与教养。

    国家队教练

    二队金牌教练,最具话语权的郑浩指导,因个人喜好与偏见拒绝接手身体素质优异的于克南和身体素质落后的徐坦;面对新晋教练雷诚因还未掌握因材施教,一味追逐国家队的主流打法而为徐坦制定的计划历经三月未见成效,他主张放弃运动员而毫无教练组成员的自觉提供改进建议的想法;面对已然各项指标与已经和爱徒付竞春并驾齐驱的于克南,丝毫不顾及人才培养的必要,依然因其打人旧事认定其不堪造就。明明于克南已经取得中央球台的资格却不给予公平的训练资源,而强迫其担任陪练;面对运动员对他言行的质疑只会通过发火和动用自己的权威;当着二队队员的面公然歧视特殊打法小队,而二队成员和特殊打法小队一起醉酒闹事,对两边处罚不公;面对特殊打法小队的质疑,认为特殊打法小队没有系统训练,没有组织性、纪律性;面对一人战胜全体二队的运动员刘石的主管教练申请,认为助理教练秦指导不配作为主管教练但却不给刘石分配主管教练;面对刘石的技战术改进询问,拒绝予以任何指导。而这样的教练却口头教育大家要有集体意识,要团结,强调之前的战绩一切清零,从头再来

    刚刚进入国家一队的郑浩就能代表所有教练组对运动员训话,面对付竞春的伤病,选择隐瞒不报,之后开始阻止他参与各种国际公开赛积累经验,之后接手被总教练傅指导安排进组的徐坦和于克南,无视傅指导的嘱咐,安排两名运动员负责陪练,而陪练的方式只是多球训练,导致两名队员对其不满,甚至当着组内和队里其它运动员的面声称绝不会给他们比赛的机会带着付竞春找其他运动员和教练做人情,随后在付竞春伤病爆发后,不得不接受傅指导的安排让完全没有正式比赛经验的于克南参加世锦赛男团,随后面对徐坦的换教练要求,付竞春对他不满的爆发安然无事,由于于克南和他私人恩怨的爆发和队里其他运动员对于克南的求情,悄然离队。

    雷诚评价金牌教练郑浩

    二队新晋教练雷诚,一心扑在自己的爱徒徐坦身上,对于自己的分管球员徐坦和关伟选择相信手头的资料。徐坦至少还是他的亲传弟子,可对于新入手的关伟的实际技战术打法特点认为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实际训练加以熟悉就直接提供了前三板的技战术训练方案。作为主管特殊打法小队的教练,在给他们加练时强调他们是人梯、是陪练、是为了帮助国家队争金夺银。

    因为打赌,徐坦没能进入国家一队而选择退队的雷诚在徐坦被罚进入大学学习时,继续训练徐坦,采用的方式是制作一个铅锅,认为用铅锅能拧过去球,那什么球也都拧的过去。之后观看世乒赛决赛后,要求滕彪给傅指带话,希望重新回到国家队。

    二队助理教练秦指不受队内重视,基本不提供自己的想法只负责收拾球场,作为削球打法出生的国家队教练,没有办法指导一直没人接手的刘石,只能通过旁敲侧击来提点。之后被傅指导要求成为国家队教练。由于徐坦和于克南的让球取消资格,刘石升入国家队一队,而秦指也因此成为国家队一队的教练,接手了刘石和马川等人,但给马川他们安排了双打, 给刘石只安排了单打。

    刘石对徐坦诉苦主管教练的隐忧

    二队教练滕彪,开始手底下除了于克南再没有描写过其他运动员,是于克南父亲的老队友,每天为了于克南四处奔波,找女队教练,傅指导,除了手底下的于克南,后期才出现了一个打法与于克南相似的运动员宋旻。

    国家队的制度与训练

    刚进队伍里,关伟对徐坦说甭管训练时间还是器材装备,越是绝对主力才越有发言权,结果队内评分已经和二队绝对主力付竞春一样的于克南被郑浩一句话安排去了其它球台,因为顶撞教练的不公而被罚去女队比赛。

    说好的国家队专业训练方案,可徐坦在接受前三板技战术训练、握拍姿势调整、打法技术调整失败后,依靠和刘石的陪练以及器械室的陈年发球机精进了技术水平。升降级比赛让球后被下放到拳击队训练血性,依靠双打进入一队后被郑浩打压无力训练后,依靠在大学俱乐部训练的一柄铅锅训练精进了技术水平,获得了大运会冠军回到国家一队,之后因为没有大赛经验开始通过邀请赛和公开赛锻炼经验,还不是世界冠军的他成为了国家队队长,之后参加了苏州世乒赛。

    而具有天才光环的于克南的训练更加让人费解,首先因为性格急躁被滕彪安排练习足球断球的方式学会慢下来,掌握比赛节奏。之后回来后通过训练关键球立刻球技大涨,眼看就要进入国家一队因为让球被安排去养猪,最后依靠和徐坦的双打进入了国家一队,面对郑浩的陪练打压,拒绝执行郑浩的训练计划,最终却因为傅指导的安排和自己的队内升降级获得了世乒赛资格,之后光速成为了最快大满贯。

    面对付竞春对训练方案的怀疑,主管教练郑浩没有与运动员交心而是直接以力服人,逼迫付竞春继续使用自己的训练方案;面对徐坦防守型打法的技战术特点,主管教练雷诚直到徐坦自己取得进步前,也只是不断强调前三板技术的进攻打法方案

    而更可怕的是,当于克南去女一队担当陪练磨炼心性的时候,编剧对女一队的描述是:

    于克南:“跟你练了十分钟,你喝了八回水,拉俩球吧你体力又跟不上,回球质量也不行,身体也不平衡,手脚还分家呢,你这压根没戏。”


    这里插播一则热知识,中国女乒对世界乒坛的统治力相较于男乒更加恐怖。

    自1988年乒乓球正式成为奥运会项目以来,女子单打、女子团体金牌从未旁落,女子双打金牌仅在第一年输给韩国,中国乒乓球队在奥运会上一共获得过28项的冠军(一共32项),其中女子项目一共15项,男子一共13项。

    截止2019年,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已经垄断了从1995年以来的全部女子单打金牌(盖斯特杯),1989年以来的全部女子双打金牌(波普杯),而男子单打金牌(圣伯莱德杯)从2005年开始才实现垄断,而在1993年至今的男子双打金牌(伊朗杯)中,2013年的双打冠军是中华台北队。

    截至2020年,中国乒乓球队在乒乓球世界杯上从2000年至今一共获得了16枚男子单打金牌,而从1996年开始设立女子世界杯以来,中国乒乓球队获得了全部参与竞争的女子单打金牌,2016年的费城女子世界杯由于运动员伤病中国队没有女子运动员参加竞争。自1990年世界杯团体开赛以来,中国队获得了10枚男子团体金牌(共12枚),11枚女子团体金牌(共12枚)


    诚然,由于男女身体基础素质的差异,在竞技体育面前,女一队的运动员在当时可能只能与男二队的运动员一较高下,或许略有不如(来自张怡宁的采访),但在训练中,训练十分钟喝八回水的懈怠状态未免太侮辱这么多年为我国乒乓球做出卓越贡献的姑娘们了

    当然,或许本剧剧组本身不觉得有什么,毕竟他们眼中的女子青春成长励志体育是跳皮筋。

    本剧制片人关于女子青春成长励志体育的回复

    国家队的配套建设

    中国乒乓球队的配置虽然没有日本乒乓球队目前的配置华丽,甚至已然是绝大多数球迷心目中最大的槽点,但怎么说也是王牌队伍,除了主管教练、助理教练、体能教练也配备有随队的队医、营养师。可这部剧中对于这些配套建设的描写是这样的:

    面对大剂量的训练,男二队头号种子付竞春竟然通喝生鸡蛋液来补充蛋白质,而早在1998年,便已经有系统的研究证明,生鸡蛋液对于人体蛋白质的补充不如煮熟的鸡蛋,同时过度服用鸡蛋黄会导致胆固醇超标并不利于身体健康,而职业运动员更是要控制胆固醇的摄入。而在真实的国家队里,营养师除了要根据训练计划和比赛安排调整餐饮,更是了解不同运动员的口味和喜好。(《乒乓球在中国》)

    付竞春喝生鸡蛋液补充蛋白质

    面对体能训练,除了在大区集训里之外,就是几个相应的动作剪辑,而一开始出场的体能教练除了和秦指导谈恋爱,进行体能测试外,再没有贡献过自己的力量,而在真实的国家队里,体能教练除了安排一般性的训练项目,还要根据不同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差异安排不同的训练与强化计划,以及对于受到伤病困扰的运动员,也要帮助他们进行康复训练。

    面对队医和运动员保健,除了在给刘石按摩推动了一个谈恋爱的剧情外,其他医疗体系的主要作用就是:检查伤病、隐瞒病情、开止痛药,建议治疗,然后被拒绝。

    国家队的技术组更是被严重弱化。除了讨论运动员身体素质指标和胶水对于球的影响之外,技术组并没有给运动员提出任何有益的建议

    这么一整段的故事里,我们不难看出编导塑造了这样的一个乒乓球运动选拔体系。

    1. 省队建设混乱,内斗霸凌严重,特殊打法教具小队中最具实力的削球手刘石几乎打遍国家二队却没有资格被推选进入国家队大区集训,而在北京队垫底的徐坦却可以通过买动名额进入大区集训。

    2. 作为国家队入场券,占用国家资源,乒乓球职业生涯第一个重大转折点的大区集训,不符合资格的人也能进入,部分参与的运动员插科打诨不认真训练,被保送的徐坦和即便退出也能因为私人关系重新归队的于克南都在说明这个本该在运动员职业生涯中神圣不可侵犯的转折点仿佛儿戏。

    3. 乒乓球职业运动员教徐坦的招数尽是一些盘外招和技术犯规,国家一队为了争夺奥运P卡,大部分运动员都采用讨好主力运动员的方式博上位,而不是依靠自身的技术实力和打法特点,运动员之间相互歧视严重,省队里主力歧视垫底,二队里,其他运动员歧视垫底,歧视特殊打法教具小队,运动员通过暗算队友和拉关系的方式博上位,整个国家队风气不正。

    4. 本应从省队选拔上来的特殊打法教具小队缺乏基本为人素质,在宿舍蹦迪喧哗,不经允许随便使用他人物品,没人安排宿舍就随便占用床位,国家队运动员宿舍的入住缺乏管理,运动员毫无素质可言。

    5. 金牌教练仿佛享有特权,口上大义凛然、冠冕堂皇,私下却罔顾真相,忽略事实,只在意权威,不做运动员心理建设,公开鄙视陪练小队、自己不看好的运动员、甚至助理教练,面对新晋教练的教学弯路只会冷言相向,整个国家队的教练团队仿佛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口头上强调的偏偏是集体精神。

    6. 所有国家队的教练员似乎都只需要手下一个运动员,甚至优秀的运动员都不一定能够获得主管教练,教练与运动员的关系全靠缘分,系统化的训练完全没有展现,而运动员的成长全靠自助、互助、发球机、铅锅、养猪、踢足球、拳击队。

    7. 主力运动员的膳食营养全靠自己的胡乱搭配,伤病全靠自己的随便治疗,没有日常的理疗,而运动员的康复与治疗除了止痛片就是隐瞒伤病、拒绝治疗。

    在这样的世界观里,男主的成长全靠自助和互助,主管教练的不离不弃。国家队训练体系混乱,配套措施糟糕,风气极差,大环境里看不到任何对球员的尊重,仿佛招收的运动员里,只有头号种子那一个人值得被慎重对待,即便还有一个傅总教练和一个莫总教练把控大局,这整个设定也彰显着国家队的乌烟瘴气。导演组将国乒的部分精神写进了台词,却又通过剧情发展把它们一点点玷污、抛弃。

    《荣耀乒乓》所展现的乒乓球选拔体系基本可以用以下三十个字形容:

    组织上失和:队内内斗严重

    用人上失当:教练分组失职

    指挥上失误:训练安排无效

    战略上失策:培养体系混乱

    道义上失理:不给比赛机会

    政治上失利:滥用国家资源

    诚然,真实的世界里会有排挤,会有不满,会有弯路,会有黑暗,艺术创作有夸张的必要,但将整个乒乓球的选拔体系都夸大极端化到这个地步,只能说天理难容。烦请各位打着这部剧拍出了世界真实旗号的朋友们开动自己的脑袋瓜想想,这样一个队伍,他可能在建成的过去六十一年里一步步发展壮大到如今,获得乒坛霸主地位么?

    国乒精神与国乒的荣耀,是集体的贡献与奋斗。帮传带是国乒辉煌的原因,走在前沿的数据与技术组,教练组的知识技术共享是国乒技战术走在前沿的根本,如果上面的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学校,发生在一个社团,发生在一个不是中国的地方,球迷朋友可以接受,因为那不是国乒,可当这一切发生在以中国为背景的世界里,即便他们不代表任何一个真正的球员,都是在玷污国乒多年荣耀的精神传承。

    让我借剧中的一句话送给导演组:

    马川说,私自贩卖运动员的签名球拍是在玷污乒乓精神,那贵剧组污名化国乒选拔体系的行为就是在污蔑乒乓荣耀。

    说到这里,我想大部分人大概能够理解这已经不是一个买了海胆蒸蛋没有海胆黄的问题了,这是买了海胆蒸蛋发现不但没有黄,餐馆还往里面放了砒霜。


    第四部分:关于剧情与人物塑造

    下面,让我们再抛开球迷的身份,不讨论我上面说的与国家队的不符、对原型超过边界的借用,只来看看这部剧,他们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让我们先从两个主人公开始。

    这部剧的双男主设定采用的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人设,两位男主的人设显而易见。

    徐坦:资质平庸,因为热爱,燃烧自己努力奋进。

    于克南:天赋异禀,性格桀骜,逐渐成长。

    为了服务于这样的人设,徐坦要面对的第一个人生关口是在天赋与热爱之间做出抉择,于是编导制造了这样一段剧情:受到来自母亲的家庭压力提交退役申请后,在和雷蕾的谈心过程中,坦言打球是因为他爷爷喜欢乒乓,退役是因为他妈妈不让他打球,随后面对雷蕾关于他到底过的是谁的人生的质疑,徐坦当机立断的捡起了乒乓。

    有一说一,我承认白敬亭在演出这一段内心变化的过程中,肢体语言、眼神、语气的变化都在展示这段情绪的变化,单看这一段其实演出是足够的,但铺垫不够,再精彩的表演也会显得突兀。

    我描述的这段剧情在第一集中出现,一共使用了2分钟。这段剧情里,你真的能看出徐坦对乒乓的执着与热爱么?至少我看不到,我能看到的,只有徐坦毫无主见的一生,似乎他的人生决定可以被一两句话左右。于是最后乒乓是没有选择我,但我可以选择乒乓这句本该很燃的台词,只能靠新裤子乐队的背景音乐和用回忆杀硬凑的短MV来硬撑热血。

    而这样一个选择乒乓球,最后一搏的徐坦,在进入集训队时,会和其他室友一起训练迟到,会轻易被室友带去偷懒,进入国家队后自律全靠追着于克南。徐坦仿佛没有自己的人生,选择乒乓球是为了爷爷,放弃乒乓球是为了母亲,捡起乒乓球是为了雷蕾的一句话,而选择努力奋斗只是为了跟上于克南,你说他热爱的到底是乒乓球,还是只是热爱跟随他人的安排。

    而更要命的是,徐坦在本剧的前期几乎都是老好人的形象,他隐忍,热情,愿意帮助他人,可这样的人在省队里被人歧视,除了雷蕾没有一个朋友,在集训队里,新西兰小队是他的朋友,林昊之是他的朋友,而他进了国家队,关伟是他的朋友,刘石是他的朋友,马川是他的朋友,付竞春也是他的朋友,于克南也成了他的朋友,国家一队的师兄对他另眼相看,而进入了大学也交了一批朋友,请问这样一个很容易交朋友的人,是为什么在北京队受到如此深甚至全队的歧视?

    编剧有没有给徐坦除了努力之外另一个天赋点呢?有,徐坦的记事本与技战术分析,甚至到了之后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国乒神算子的称号,可然后呢?你会发现这一天赋一共生效了三次。

    1. 帮助于克南战胜了贾昱,但于克南本身绝对实力就要胜过贾昱,否则他也不必用阴谋诡计骗于克南犯错误赛退队。

    2. 帮助于克南和自己在双打中胜了夏可和叶振新一局,但表现形式是大声喧哗自己的技战术导致对方的误判。

    3. 帮助宋旻战胜了苏顺,但原因是苏顺是自己争斗世乒赛资格的竞争对手,目的并不纯粹。

    面对徐坦这样的智力天赋点,是有很多话题都可以聊的。比如徐坦如何将他的这些记录一点点的真正的应用到自己的技战术打法设计中,在自己身体素质不占优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战术来战胜对手,如何通过打法控制对手引导自己进入最终胜利,在自己最终技战术赶上来后,面对旗鼓相当的对手,他有安排了什么战术,但是编导的选择是,让这种天赋成为一种工具,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用,不需要的时候就让他下线,于是你会看到一个战术大师在明知道自己膝伤不利的情况下,说被左右调动就被左右调动,你真的以为左右调动是这么容易的么?

    而即便是为了让徐坦帮助宋旻战胜苏顺更加的顺理成章,让他纯粹的人设再彻底一些,他也大可以将这种徐坦帮助其他队员的情节放在和其他运动员的相处过程中,例如在国家队里指导刘石、马川,在大学里指导队友,让他这种帮助其它运动员的行为显得自然而不突兀,可编剧选择的是让徐坦赛前突然指导宋旻,然后面对宋旻的提问,告诉宋旻赢才是体育精神。说实话,我第一次见到把为了赢不择手段看作是体育精神的,我替韩国竞技体育向编导表示感谢,并请他们立刻入籍韩国去拍韩国竞技体育写实电视剧。

    而为了于克南的人设,导演给于克南安排的人生关口是,放下桀骜,学会合作。于是编导制造了这样一系列剧情:首先,于克南打人被退回省队,之后为了重新进入国家队,于克南向滕指低头认错,进了国家队为了磨性子,从踢足球开始学会协作,从断球开始学会放慢节奏。可这整个故事有一个很大的缺口:于克南被退回省队后,一个梦想这世界冠军的桀骜少年与梦想渐行渐远,竟然毫无反思与进步,一个想要获得世界冠军,拿遍青少年赛事冠军,前途一片光明,很快就能进入国家一队的天才选手在被国家队退队之后回到省队之后整个人竟然完全没有成长,而即便这个桀骜不驯本该是人设,他唯一要改的也本不是傲骨而是急躁的心性,编剧却要他依靠不断低头重新归队,这段成长窗口和心态变化的缺失和前后人设的矛盾使得整个故事都陷入了一种割裂感,它非常缺少实感。

    而更有意思的是,这本是一个有啥说啥的桀骜男孩,为了赢不在乎人情世故,为了自己退队遗失那么多时间训练成长而感到担忧而不断努力的少年,在和徐坦成为朋友后,选择用让球来保送他进入国家一队,最后导致两人受罚。这一段剧情有三个不合理。

    1. 于克南觉得自己导致了徐坦的心态失衡而打比赛受到了影响,可之前的第二局两个人打的酣畅淋漓,明明已经证明了徐坦在这场比赛里是发挥了真正的实力,所以至少这场比赛是公平的,根本没有必要通过让球来改变这场比赛的结果。

    2. 即便我们认同于克南和徐坦的比赛受到徐坦和雷诚的约定的影响,而让他很难对自己的好友下手,可请问当着国家队教练的面,他直接使用让球这一明显违规的手法是智商被狗吃了么?如果比赛一开始他就状态不佳失败,还可能被看作是消极比赛,一局酣畅淋漓,之后立刻拉跨是真的觉得国家队教练组是说忽悠就能忽悠的么?

    3. 最后,于克南本身是一个对自己进入国家一队充满了渴望,拿到世界冠军充满了愿望的人,即便面对徐坦,好友比赛的状态不佳,他也没有任何理由用这种让球的手段去赌上被发现后自己和徐坦的职业生涯,这过于的弱智。即便真的要描述这种心态,也可以让于克南因为在比赛的最后想到这层关系而心里有了想法和矛盾,最终上手迟钝,消极比赛来收尾,完全没有必要用两个人互相让球来结束这场比赛。

    二队升降级比赛对绝大多数乒乓球运动员来说,是他们升入国家一队,获得参加国际大赛,成为绝对主力机会的重要转折点,我当然可以理解为了剧情的需求不让两名男主成功晋级,但依靠这种既玷污体育精神,又侮辱男主智商的行为实在是不得不说,为了制造冲突,编剧根本毫不在乎人设,也不在意人生。

    其实这样的一组人设并不罕见,他就是被大家用烂了的两套网文结构,可以堪称是网文界的双子星。

    一部是出版于2009年的《凡人修仙传》,这部作品的主角介绍是这样的:韩立虽然资质平庸,但依靠自身努力和合理算计最后修炼成仙的故事。

    另一部是出版于同年的《斗破苍穹》,这部作品的主角介绍是这样的:天才少年萧炎在创造了家族空前绝后的修炼记录后突然成了废人惨遭退婚,就在他即将绝望的时候,一扇全新的大门在他面前打开,经过艰苦修炼最终成就辉煌的故事。

    本剧男一,虽然资质平庸,但凭借一腔热爱依靠自身努力和合理算计他人的技战术最后成为世界第一的乒乓球运动员,本剧男二,天才少年加入国家二队后惨遭退队,绝望时遇到滕指导,克服各种打击,经过艰苦修炼最终成就辉煌。

    可明明有着大量范文和IP的双男主设定偏偏在编剧的手中被编排成如今的模样,人设崩塌,性格扭曲,行为弱智,关系诡异,谁看了能不说一声编剧你脑子里到底有几斤面粉和几升水才能写出这样的剧情。

    而编剧的黑手当然并不止于两男主,比来说说最引人瞩目的郑浩指导。

    按照这部剧的台词和科普,郑浩指导的人设应该是这样的:眼里只有冠军的严师。

    可严师应该是怎样的模样?他可以是这样的模样

    有着自己严格的标准,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学生好,甚至在有些地方会变得教条而难以理喻。

    这样的老师大家应该都见过,他们有着自己的内心规则与秩序,并且会有条不紊的实施,严师也恰恰会显得因为过于守序而变得不通人情,可郑浩是这样的么?不,他不是。口口声声说着团结的他,转眼就可以公然鄙视助理教练、陪练小队、甚至是自己手下的学生,面对自己学生充满了偏见,对他们的成功视而不见,看到徐坦和于克南竟然在队里积分前十竟然还要惊讶的回头去确认,可见对队员全然不关心,而后却依然不给他们机会。这根本不是一个正常的严师形象,因为如果他真的看到学生有了希望,真的在乎冠军,至少会为学生的进步感到惊喜,然后努力的正视他们。

    严师可以显得不近人情,但背地里为了学生好,应也展现一些关怀,可郑浩呢?

    除了隐瞒付竞春的病情,略微改变了一些训练强度,和禁止付竞春参加公开赛锻炼大赛经验,可这些丝毫没有体现过真正的关心。比如明明只需要用一两分钟问问医生该如何保守治疗,明明只需要编排一下他带着付竞春积极做理疗,帮助缓解病情都可以感受到郑浩对于付竞春的实质关心,可编剧选择偏不,于是郑浩口中的关切仅仅停留在了赛场上那几句脚伤还好么上,显得他的关心根本不是付竞春的脚伤和职业生涯,而是这到底是影不影响他带出一个世界冠军。

    所以呢?郑浩的功能就是充当本剧的反派,他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付竞春的悲剧,打压两位男主,不让他们能够正常的成长,于是于克南的成功靠的是付竞春伤病的让,徐坦的成功靠的是去大学找到了原本的恩师雷指。为了服务这样的功能性,郑浩必须从严师变成固执己见的弱智和精分,面对傅指的安排从一开始拒不接受自己不认可学生的严苛形象转变为负责打压两名可能成为世界冠军运动员的形象,一边要说着国家队团结合作集体精神,一边又要公开歧视其他运动员。

    我相信所有人在初高中都遇到过一些严师,他们对学生或许百般苛责,可很多人或许若干年后会突然体会到他们的苦口婆心,但你绝见不到不给你参加考试的严师,也绝见不到不希望你成长的严师,你或许会看到见到你进步告诉你不要自满,但你很难看到见到你进步然后转眼就不满的望着你的严师。体会一下这其中的区别,你就能理解到,郑浩这个角色的功能性远大于他的人设。

    再说说另外两个重要运动员吧,刘石和付竞春。

    还有人能记得刘石在进入国家一队后还打过正式比赛么?没有,刘石,一个开局惊才艳艳的削球手,秉持着一个削球魂的运动员,在成功拜师秦指,进入国家二队后,直到退役,除了伤病之后恋爱,再没有描述过这个运动员的成长,他的功能完全成为了协调徐坦和于克南感情矛盾的调和剂,而协调方式就是:请他们吃火锅,当伴郎。

    还有人记得付竞春进入国家一队后干了什么么?付竞春,一个国家二队的种子选手,被郑浩安排的一场国际比赛都打不了,除了练球和因为伤病让出比赛,带徐坦打乒超外,再没有其它剧情,他的功能是在前期成为于克南的对手,后期为于克南让位。

    更别提还有功能性更明显的运动员,马川。

    这个人从出场就一直发挥着自己嘴碎的特长,功绩包括但不限于:

    1. 嘴碎导致郑浩公开歧视陪练小队无组织无纪律

    2. 醉酒嘴碎导致二队和陪练小队矛盾爆发

    3. 嘴碎导致于克南误会刘石

    4. 醉酒嘴碎引发徐坦和于克南的矛盾

    而他为数不多的球场表现为:

    1. 欺负陪练

    2. 陪练双打

    马川的功能就是通过嘴碎来引发队内矛盾

    而不仅仅是人物功能化,不少乒乓球比赛和运动员人生的设定也被编剧功能化了,例如:

    我们不可能不去谈论运动员伤病的问题,可是这部剧你能看到多少运动员对抗伤病的痛苦?

    于克南的肩伤仿佛是为了避开和徐坦一同参加德国公开赛

    马川的腰伤除了退役一战,仿佛就是为了让他有机会去和理疗小姐姐谈恋爱

    付竞春的脚踝伤仿佛就是为了等到爆发的那一刻,给于克南让位置

    徐坦的膝盖伤仿佛就是为了等到世乒赛逼徐坦在职业生涯和一场比赛之间做一个决断。

    不是说,所有的这些伤病都不真实,但是运动员和伤病的斗争是长期的,面对伤病他们从一开始的隐忍到开始接受定期治疗,为了伤病需要调整打法和技战术,打封闭才可能能够站在赛场上,在赛场上是铁骨铮铮,回到宿舍立刻瘫痪,这是运动员和伤病的斗争和苦涩,而这些编剧统统不拍,因为在剧里,伤病只是作为关键剧情点的催化剂,编剧将几乎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塑造内斗和打压之上。

    再比如,乒乓球比赛的双打项目,你们还记得这部剧里双打出现了几次么?一共两次。

    一开始,是两男主进入国家一队的敲门砖,理由是国家队需要好的双打

    之后,是两男主进入里约男团比赛时临场变阵组成的双打,作为收尾。

    双打作为乒乓球比赛的一个重要项目,一开始是奥运项目,之后转变为团体项目中的一部分,而在世锦赛上还有专门的双打项目,但国家队需要好的双打仿佛就是为了给两个男主进入国家一队的一个理由,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它的功能似乎只是为了让两男主感情好和成为一队门票。

    还有,比如说2013年世乒赛单打,这一年世乒赛参赛单打的资格是七人,而编剧将它改成了五人,目的是为了让徐坦给于克南让位置,剥夺徐坦参加这次世乒赛的资格。而事实上如果你回忆一下,作为所有乒乓球运动员最看重的三大赛,世界杯、世乒赛、奥运会,编剧都采用了一笔带过的方式,很少去体现运动员在面对这些比赛时,尤其是第一次参加这些比赛时所面对的心态变化和压力,于是三大赛成为了运动员打卡的里程碑,仿佛这不过是他们职业生涯的结果,而不是他们职业生涯的部分。

    所以,你会看到这整部剧体现的国乒运动员的一生是这样的:

    他们会因为各种原因,十六七岁才能进入国家二队,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却在不断的内斗与打压中被安排各种和练球无关的惩罚,再之后会天降门票进入国家一队,这个时候将会面临更加苛刻的打压,想要出人头地,要么等国家队空降一个机会,要么就是被劝退等其他贵人帮助,最后完全不需要国家队系统化的训练就突然成为了世界冠军,而他们所能面临的困扰是:因为异地恋情不顺,面对机遇伤病爆发,和漫无止境的内部矛盾。

    有没有很熟悉?如果去掉乒乓球的外衣,这就是个活脱脱的狗血偶像宫斗职场剧

    于是,虚构背景,带来的是海胆没有黄,乌烟瘴气带来的是海胆里放了砒霜,现在连一个运动员的一生都变成了偶像宫斗剧,这已经不是海胆蒸蛋没有黄还放砒霜了,是他们连蛋都不给放了,这整部剧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打着国球荣耀的外壳,装的既不是乒乓球,也不是竞技体育,或许还掺了些砒霜。


    第五部分:关于核心精神

    好吧,现在让我们就当他是个职场/宫斗剧好了,可无论怎么谈,这剧也不能逃避一个核心议题:这是一部以竞技体育和国乒精神为核心题材的剧吧。一道菜用什么料我们姑且算作可以商讨的内容,但这道菜的神韵你总该有吧。举个例子,麻婆豆腐当然可以不用肉末,素菜当然也可以仿造荤菜,不管你里面盛的是什么,但是精髓总得是对的,你总得能琢磨出点肉味儿来吧,可这部剧呢?且不说以集体智慧为荣的国乒精神一点渣都不剩了,对于竞技体育的核心精神都不要了。

    开篇在2015年的苏州世乒赛中,不管这两个运动员有没原型,不论到底有多少个运动员的故事在这里被叠加汇聚,但那句解说台词实在是不得不让人虎躯一震。

    “徐坦和于克南同为国家队的队友,但是这对乒坛双子星却从来没有交过手,在正式比赛上,两人都在极力的避免着和对方的相遇,那么这两个人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

    剧中2015年世乒赛的解说词

    两个职业运动员从来没有在正式赛场上交过手虽然很难,但确实有可能,只需要满足以下这些条件就可以了

    1. 俱乐级比赛的排兵布阵中错开彼此/因为某些原因不会同时参与俱乐部赛

    2. 国家级比赛因为某些原因不会同时参赛/国内正式比赛在相遇前总有一方败北

    3. 国际级比赛因为某些原因不会同时参赛/国际正式比赛在相遇前总有一方败北

    据ITTF不完全靠谱的不完全统计,上一代乒坛双子星张继科和马龙在国际赛场上相遇一共19次。

    当然,承认两个国家队运动员可能在职业生涯的前十几年都因为因缘巧合都未曾相遇本身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为了戏剧冲突,制造这种巧合可以理解,可什么叫做两人都在极力避免和对方的相遇?

    不相遇可能是因缘巧合,可能是实力不济,可能是因伤退赛,但极力避免是说,设法防止某件事情的发生,所以他俩是拥有同样的比赛机会就有一方主动放弃,还是下一轮将要遇到彼此就故意输掉比赛,亦或是一旦遇到彼此了其中一方就退赛?

    当然,这部剧现在给了我们答案,之所以没有,是因为徐坦一开始没有机会,后来比赛没有打完,再后来于克南伤病退赛,可没有哪一个是在极力避免相遇,最多算是没有机会相遇。

    两个代表国家队而战的国手,极力避免与彼此的相遇,要么主动放弃比赛不珍惜比赛机会,要么故意输掉比赛不尊重其他对手,要么遇到彼此就退赛不尊重比赛,年轻人不讲武德都好歹是个求胜心切,俩国手避免相遇是因为不想要比赛机会,还是为了羞辱对手,又或者是看不起比赛?没有哪个体育解说会说出这样无知的台本,如此没有体育精神的言论能够出现在这部电视剧里,我只能说编剧但凡极力避免了和脑残的相遇都写不出这样的文本。

    前段时间徐坦不论输赢,只因热爱的言论刷爆了微博,我只想说,我可以不管竞技体育是不是可以不在乎输赢只用爱发电的徐坦的样子,我可以不顾竞技体育是不是只是事业,负责就好,无关热爱的样子,但是我知道,竞技体育肯定不会是不珍惜比赛机会,不尊重赛场,不尊重对手,不希望胜利的样子。

    而类似玷污竞技体育精神的行为还不止一处。

    例如在大区集训队里,一堆各省队职业运动员,按理说是各省队进入国家队的希望的这群人教徐坦的招数,要么是场外的语言信息干扰,要么是发球不规范的合力与后抛,我知道这是编剧想让徐坦去领悟所谓的技战术安排是心理层面交锋(带来了后来徐坦给于克南安排的声东击西,声东击东对付甲鱼的战术)和高抛发球,但倒也不必为了突出主角的领悟能力如此玷污职业运动员的职业素养。更何况心理交锋或许还需要领悟,高抛发球一个省队选手竟然不会?

    例如在国家队和集训队里,徐坦在面对车轮战时诈伤退出不尊重比赛还可以解释成心地善良不愿意和特殊打法小队敌对,那女一队队员训练十分钟喝八次水那就根本是消极怠工,拒绝训练了。即便编剧想说女队员身体素质跟不上男队员,那也可以让她们经受不住合练强度而累趴,可编剧让她们选择不去奋斗,不去拼搏,你说编剧是觉得只有男队员配拼搏,还是根本就完全不理解,竞技体育到底是什么。不过这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他们觉得女性青春励志体育只不过是跳橡皮筋。

    再例如,面对升入一队的双打比赛,徐坦和于克南通过言语场外干扰赢得比赛,要知道一场正式的乒乓球比赛根本不允许运动员进行太多的交流,甚至大声交流,不然也不必设计什么手势了,明明可以拍成心理战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完全没必要搞得如此的没有体育精神和小儿科。

    更别提那句振聋发聩的,利用场外操作改变比赛结果的,赢才是体育精神了。


    第六部分:一个乒乓球运动员真实的部分人生

    我要探讨和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是编剧这样编排剧本是不是真的是因为职业运动员真实的人生实在是太过无趣,以至于不得不去套用宫斗剧的情节进行改编,这么做不过是出于艺术创作的无奈。

    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述一些乒乓球运动员经历过的人生。

    年少开始练球的乒乓球运动员面对的第一个门槛是进入省队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这个门槛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不少运动员由于无法加入自己户籍所在地的省队不得不远走他乡,另寻机遇。例如仅仅男乒这一代运动员,马龙01年面临辽宁省队的淘汰(13岁),不得不来到北京继续学习乒乓球,最终才通过大区集训进入国家队,许昕01年从江苏体校离开跟随教练来到上海乒乓球队(12岁),06年进入国家二队,方博02年(10岁)没能进入辽宁省专业队而被迫远走他乡来到山东鲁能,之后才进入了国家二队,周雨00年没能进入江苏省队后(8岁),远走他乡来到河南学习乒乓球,最终在07年如愿进入国家二队。

    年少为了理想远走他乡,年纪轻轻当大多数的我们还在象牙塔里,学习基本知识时,他们就已经开始自食其力的在外奔波,这个故事不值得拍么?省队为什么不收这样的一批国家队运动员们,没有艺术加工和改编的空间么?即便不敢拍省队可能有的黑幕(虽然他们已经光明正大的拍各种乌烟瘴气了),这样的人才选拔的残酷和为了乒乓球梦的背井离乡,不能体现举国体制下的乒乓球运动员生涯的艰难,坚守,拼搏与热爱么?

    当然,我知道他们不愿意拍,因为他们卖的不仅仅是乒乓球这个ip,他们卖的,还是白敬亭和许魏洲两名主演的人气,自然要增加他们的戏份。可惜的是,他们眼里只有人气的商业行为却平白浪费了演员们的天赋、汗水、与努力。

    再来说说于克南进国家队,既然你们都大张旗鼓的把年龄和最快大满贯给安上了,为啥不去拍拍更有戏剧张力的打回国家队呢?2003年,14岁就已经进入国家一队,拿到少年组世界冠军的张继科意气风发,却在次年因为违反队规被退回省队,经过2年的蹉跎,从一度想要出国打比赛被父亲训斥,到离开国家队远离世界冠军理想的浑浑噩噩,再到退休来到鲁能执教的前国家队教练尹霄的指导和给自己每日加练的生活,最终通过全锦赛战胜大满贯孔令辉光明正大的回到国家一队,再回忆起他离开国家队那天刘国梁告诉他“我相信你能回来”的话语,这段故事不够有戏剧张力么?不能体现运动员人生的痛苦么?不比余克南在大区集训的日子精彩?

    别告诉我这段他们也不能拍,毕竟既然他们敢让运动员17岁才进国家二队,19岁才进的国家一队,敢让国家一队的徐坦去念两年大学,有什么不能把这个故事的年龄也改改呢?别告诉我他们不敢碰张继科的人生,毕竟他们都把其它的人生都给碰了个遍了,标签都敢碰,这段大多数人不了解的历史反倒不敢碰了?

    当然,我也知道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拍。因为他们还想要售卖的,是徐坦和于克南的CP,安排一个两年多没有交集的少年人生,以他们贫瘠的想象力,很难再将两名男主的感情线拉满,毕竟依靠大区集训才让徐坦和于克南最终交上了朋友。

    让我们再来谈谈进入国家队运动员正常的一生。

    首先,会从国家二队/青年队开始,参加一些青少年挑战赛,国际邀请赛锻炼比赛经验,通过升降级比赛或者教练组决议被提拔进入国家一队,这时候因为年纪轻,所以伤病一般不大外显。在这一段的人生里,运动员会经历离开自己家乡(或者长期发展的异乡)来到北京的一次背井离乡,大多会抱着成为打入一队,世界冠军的梦想和面对异乡和新朋友的惴惴不安,他们会遇到国家队的教练,开始适应国家队的训练体系,领悟到自己在省队时的天才横溢在国家队或许不值一提,体会第一次代表国家出战世界比赛的紧张感,开始经历来到异国的时差与困扰。

    这一段他们也没有拍,在剧里已经成年的徐坦去参加国际公开赛唯一感受到的,是“时差的困扰”,这些真实的人生和成长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拍,我当然也理解,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故事太过平淡,哪有内斗来的刺激,可敢问一句,通过第一次代表国家出战,第一次经历国际赛场,第一次输掉/战胜国外选手这样重要的心理成长环节,第一次体会到背后代表的是我们国家的经历,不够热血?不配在一部致敬国球的电视剧里占有一席之地么?或许他们真的觉得不配吧。

    之后,进入国家一队的运动员都是从陪练开始,例如张继科一开始是王皓的陪练,方博一开始是张继科的陪练,而陪练的方式也有很多,除了多球训练、关键球,还有发大角度调动步伐走位,针对正反手技术的单项练习,练习控制力的发球定点训练、模拟练习(要求陪练模拟某个运动员的技战术打法),以及模拟实战。这个时候,心理上来说,适应陪练并理解陪练本身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提升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从技战术来说,理解绝对主力的技战术水平和模拟运动员的技战术体系本身有利于一个运动员构建自己的技战术和面对对手;从队伍建设来说,没有什么比陪练更容易加深对于国乒团体胜利,集体智慧的精神的理解。这部剧拍了么?没有,因为他们的陪练就是用来打压运动员的,只有多球训练不说,而且运动员要是有了这种精神领悟,还怎么内斗呢?

    再之后,一队运动员要开始代表国家参加成人组的比赛,这又会是完全不一样的体会。你或许不知道的是,国家队在青年组和少年组的比赛里的统治力其实并不如成人组强大,这是因为国家一队的训练强度和完整度远远大于二队的同时,也面对了更多的压力,那就是舆论媒体的压力。运动员从开始参加国际比赛表现良好被媒体报道,输球被媒体争议,到拿到自己的第一个公开赛冠军,面对媒体的采访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这也是一个运动员迈向绝对主力的重要一步,也是成长起来的重要一步,之后成长起来的运动员要进入抢班夺权,也就是直通赛。这是一个相当有卖点的赛制,毕竟你从来没想过天下第一武道大会会真实的出现在现实里。而国乒开创直通赛的本质,是年轻运动员使出浑身解数来冲击名将老将,他们通过展现自己的技战术水平,获得比赛排名来获得教练组的认可,从而获得出战世乒赛的资格。然而在这部剧里,这一系列的比赛全都草草略过,大概他们认为,这些外部的压力不值一提,还是拍内斗打压来的刺激。

    成功进入抢班夺权阶段的运动员一般也进入了职业生涯的上升期,而这个时候,潜藏的伤病也会开始发作,于是他们要开始适应在伤病下比赛,这种与伤病的对抗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保守治疗,进行这样治疗的运动员将面临长期的医院复查、理疗、甚至在严重的时候为了避免影响比赛而选择打封闭针治疗,甚至有时候因为伤病在队内倒下被送往医院又或者在激烈运动后的第二天躺在床上痛到无法起身。

    2. 选择积极治疗,进行这样治疗的运动员将面临手术后一段时间的休赛期,在这期间他们一方面要面对缺乏比赛实战的焦虑,强迫自己积极的参与康复训练,并且自我暗示在这之后自己一定也能赶上来,伤愈之后要开始参与比赛,面临的是重新找回比赛状态,面对原本可以打上来的球开始有些力不从心的心理压力,甚至急切的想要获得一个冠军证明自己。

    然而在这部剧里,对于伤病的描写片面而功能化,仿佛运动员的伤病都是突然爆发,完全没有考虑过面对伤病应该如何应对比赛和调整自身。

    再之后,国家队会安排抢班夺权成功的运动员开始参加一些重要的国际比赛,例如:世乒赛的双打、混双、单打,他们会在这样的大型国际比赛上第一次亮相,而这一次的亮相将要给运动员带来不同的心理压力,因为这是他们距离实现他们第一个世界冠军理想最近的一次,毕竟每次男团比赛都只有五个人可以参加,男单又只有一个冠军,但世乒赛由于项目多,能报名的人数多,相对而言能够得到机会的可能也就更大。

    然而这部剧里,他们的国际比赛只有团体和单打,之前重要的双打、混双这些可以训练大赛感和距离梦想接近的那种激动、兴奋与紧张完全不体现,当然我也可以理解,毕竟机会多了,还怎么制造机会给大家内斗呢?不然也没必要给原本七人参赛的世乒赛单打强行减员到五人。

    再然后呢?终于成为绝对主力的老将们开始面对小将们的冲击,由于自己的打法和技战术已经成型也导致了被他人熟知,但是自己却不太了解那些还在成长期的小将,于是面对未知的老将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冲击?他们如何依靠自己的大赛经验和心态守住比赛?如何在细节和关键球的处理上更加果断从而获取胜利?从原本依靠绝对的质量与技战术,到面对状态从巅峰开始下滑,他们如何开始使用自己的球商以让自己继续站在竞技体育之巅?

    然而这部剧也依然选择了无视,当然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安排不同的技战术和交锋,策划这样那样的分镜太费脑,即便他们并不是没有技术指导,没有国家总局的支持,但是还有什么比可以拍无脑撕逼、内讧更有意思的呢?

    再最后呢?开始进入职业生涯末期的老将们开始走向神坛,他们不再是不可战胜的,他们面对着年轻小将们仿佛看着当初的自己,笑着将自己的经验与知识传递给他们,开始代表性的参加重大赛事,目的只是为了给小将们保驾护航,当看着小将们慢慢走上职业巅峰时,他们笑一笑,看了看自己身后的国旗,选择了离场。

    这部剧有体现么?还是有的。方岳退役后以教练员的方式呵护着徐坦的成长,但这种呵护有三个莫名其妙,第一,不知道为什么方岳一开始就看上了资质平平的徐坦,大概只是因为一同用过发球机的经历;第二,不知道为什么,方岳从头到尾只呵护了徐坦一个人,大概编剧觉得教练员都只能带一个运动员;第三,不知道为什么,方岳对徐坦很少进行技战术上的指导,只做心理建设了,大概编剧觉得专业的技战术指导这事情他们也拍不好。于是我们从未得知徐坦是怎么成为神算子的,只能靠那个咬紧余克南的笔记本自行想象。

    但相比较我说的而言,这部剧对老将从走下神坛到退役的处理显得过于小家子气,仿佛方岳的存在就是为了徐坦一个人服务的,不过也不能理解,毕竟在编剧眼里,内讧和撕逼才是热血。

    那其它运动员呢?也有,例如打不到绝对主力的运动员在不断希望与失望,拼搏与放弃的循环里,不得已选择了退役,面对严重的不可逆的伤病让运动员再也不可能走向巅峰,苦涩与不得已下走下赛场,这部剧有没有体现呢?还是有的,比如女队的肖珺,男队的付竞春。付竞春的退役如果不是因为编剧选择了让郑浩隐瞒,而选择让付竞春自己选择,成为师徒二人的共谋,这本来会是一个更加有感情的故事,付竞春最后的和解也显得更加的顺理成章,可编剧偏偏选择了郑浩的隐瞒,无他,给付竞春打不到国际比赛,失去三大赛机会而和郑浩产生矛盾制造机会;而肖珺呢?一个被编剧描绘成训练消极怠工的人选择了退队又怎么能体现所谓的在不断的希望与失望,拼搏与循环里的不得不放弃?

    下面让我们抛开专业领域,不说技战术、打法安排,这或许对编剧有限的智力水平和对乒乓球运动匮乏的知识水平来说太难了,让我们来谈谈编剧擅长的部分。

    乒乓球运动员会有恋爱么?有,例如许昕、马龙、闫安都已婚且育有一子。他们的婚姻有国家队内的开始的,也有国家队外的,可乒乓球运动员的恋爱会是什么样子?在这部剧里,我们看到的,全然是是没有理想支撑的爱情,在大众眼里放在任何一段异地恋恋情里都毫不违和的爱情。

    于克南和章采薇的爱情故事,你几乎看不到两个人的理想。

    于克南可以为了章采薇拒绝加训,挂掉主教练的电话,选择约会,大男子主义的吃大餐,让她穿高跟鞋,编剧又可曾记得于克南原本是一个以世界冠军为理想,自己拼命训练的桀骜不驯的男子汉?

    章采薇呢?除了陪练之外,全程都被肖珺怂恿着谈恋爱,作为奥运会有力的竞争选手不思进取,不打比赛,不训练,忙着和于克南约会,穿高跟鞋还把脚扭了?

    你说这段剧情合理么?也不是不合理,毕竟任何普通的两个小情侣的恋爱都是这个样子的,但你别忘了,这两个是乒乓球国家队的运动员,一个代表着的是国家队的未来领军,一个代表着的是国家队的绝对主力,这是两个都有着理想的人,都是为了世界冠军不断奋斗的人,他们本应该是最可能相互理解的。

    有共同理想的人的爱情该是怎么样的,在这里我就不得不提一提白敬亭的另一部剧《你是我的城池营垒》了,在这一部剧里,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任务的邢克垒,因为一通电话不得不放下正在约会的米佧,在抗震救灾时,怀着守护理想的邢克垒和怀着救人理想的米佧在难民之间仅仅是一个对视,一个无声的保重,和一个远远的敬礼,就各自奔向了自己的岗位,只在夜深人静里,邢克垒默默在睡着的米佧枕边放下了吃的。

    恋爱约会什么时候都可以有,为什么一定要在这样的地方制造一个和训练矛盾?一定要让理想与爱情矛盾?明明可以是两个人为了彼此的理想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却偏偏要让两个人过上这种甜宠剧的无脑的剧情?

    当然,我也可以理解编剧为什么要这么干,毕竟只有不能相互理解的爱情才能让他们最后分手啊,所以你可以看到章采薇不顾余克南的阻拦为了打球退队出国却接受不了于克南为了世界冠军的奋斗无法在她输球时给与需要的安慰;看得到于克南得到世界冠军付出的奋斗,却看不到他理解章采薇想要得到世界冠军的梦想。这世界本该最能理解彼此的两个人硬生生被分道扬镳。

    两人为了理想奋斗可以是一起在球馆练球,讨论比赛,之后一起离开场馆宿舍,即便一定要为了理想分手,也可以是因为两人在国乒不允许主力队内恋情的情况下为了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而选择的分手,不管哪一种处理,不都比上面的恋爱剧情更符合他们两人的身份?

    当然,还有更迷幻的地方在于,于克南说:为了打球,他远离亲情、放弃友情、忽略女友。

    可事实上呢?

    他父亲天天拉着他打球,希望他能拿到世界冠军,而他和父亲吵架是因为父亲逼着他拿世界冠军

    他怂恿徐坦和他一起换主管教练,却因为自己拿到了世乒赛资格既不亲自拦着徐坦也不去和教练组支持徐坦,拿了冠军回来也没给徐坦带礼物,主动去和人道歉解释。

    女友没出国前,他天天抽空和女友约会,所以他忽略女友不像是为了打球,是因为异地。

    而徐坦就更惨了,他失败了两次。

    一次是雷蕾,因为雷蕾出国,人生与生活差异,于是被拒绝。

    一次是王思衡,因为徐坦参加国际比赛出国,在她最需要安慰的时候怕影响对方而不见面,最终承受不住选择了分手。

    我满脑子的问号跃然纸上:是异国就不配拥有爱情,还是在编剧眼里,有理想的人就不配拥有爱情?又或者一个已经二十多岁,经历了这么久打压的徐坦在他女友眼里都承受不住一点点她情绪的波澜?

    从未共同面对矛盾,没有理念的冲突,分手来的突然而意外,过于这很真实,但反复却让这种感情线乏味而失真。

    我不得不对编剧产生质疑,因为这部剧里的女性角色都过于离谱了。不说队医和体能教练被速配给了削球师徒,在职业素养上毫无展现,一个消极训练的女队队员退役后去了新加坡,战胜了中国国家队夺得了世界冠军,一个女队主力年纪轻轻就被评价为打法落后,给后进生让位,在备战奥运期间忙着谈恋爱,不谈她努力训练的经过,仿佛只要于克南有空她就也有空可以陪着,因为拿不到奥运资格去了德国打球之后又开始眼红世界冠军,但却完全没有体现过她之前的奋斗与努力。

    女队队员退役去新加坡帮助新加坡女团战胜中国夺冠是有的,退役的那位运动员叫冯天薇,退役的原因是被诊断出了心肌炎,而由于治病缺乏训练19岁的她还在二队蹉跎,看不到希望的她决定退役去日本打俱乐部比赛,之后遇到刘国栋被安排去了新加坡国家队。但从来没见过在国家一队看不到希望还消极训练之后退役然后加入其它国家的运动队的,毕竟没有哪个国家哪一个能走向世界冠军的职业运动员是不努力训练的。

    而更有趣的是,面对对世界比赛拥有垄断地位的女乒,竟然会有人在当时觉得在职业生涯的巅峰离开国家队后可以帮助其他国家战胜女乒获得世界冠军?说实话,如果章采薇的梦想是参加奥运单打,我觉得还是可能的,如果是想要拿世界冠军,在女乒面前怕不是有点异想天开。当然,章采薇本身的被弃用也是编剧强行制造异地恋的手段,毕竟08年奥运会国家队有三个单打名额,而国家队从来不会在奥运会上弃用老将,因为大赛经验远远是十分重要的,只是因为一个简单的技战术打法的落后而不尝试改进就全部使用小将的做法真的是过于强行了。

    更别提还有更多乒乓球运动员的真实人生了,比如出门比赛误机,比赛结束转场赶飞机,比赛地点偏僻的高铁转城际,大型比赛前的封闭训练,真的觉得职业运动员只有参加国际比赛才见不到家人吗?事实上,绝大多数国家队运动员很难和家人恋人相聚,但这种真正意义的远离亲情,编导根本就没表达。

    编剧喜欢拍轻喜剧,可运动员的人生里本身也有许多趣闻,比如:

    国乒定期会展开加强集体精神与团结意识的冬训,参观国博,参观各种基地

    国乒过年也会组织内部搞一些国乒春晚这样的团建活动

    国乒大赛结束后,会组织全体成员和教练组一起聚餐庆功

    然而编剧全都不拍,拍运动员聚餐也只是为了制造矛盾,我就好奇了,就算是职场宫斗剧,也没有哪家公司只有争斗没有团建的吧?怎么,是这种欢快的合家欢氛围影响了编剧对于内斗的执着么?

    一个乒乓球国手的人生充满了酸甜苦辣,从面对对手的心魔,面对国际赛场的压力,面对舆论媒体的压力,到抢班夺权、与之对抗一生的伤病,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和队内兄弟赛场上互相尊重的拼命搏杀到赛场下互相关爱的友情与战友情,如此精彩与丰富的人生被编剧塑造成这样的鬼样子,究竟是他们无物可拍,还是他们就是不想好好拍,已然昭然若揭了。


    第七部分:关于这部剧的优点

    当然,抛弃剧情的跳跃,铺垫的缺乏,强行的情感烘托,这部剧还是有为数不多几个优点的。

    1. 相当于百度百科的乒乓球小剧场比较好的科普了一部分乒乓球的相关知识

    2. 虽然展现和拍的毫不专业甚至可以说极不认真,但基本涵盖了绝大多数的乒乓球赛事

    3. 我个人十分欣赏刘石收尾的那一战,如果有前期对于刘石职业生涯比较详细的展现,把那一战放在更加正式的国内比赛或者国际比赛的话,效果更佳。(我甚至一度因为这段情节想要给这部剧提点分)

    4. 配乐和混剪做的不错,但我一向认为,如果一部影片/电视剧给我的印象是配乐符合情绪,通常意味着剧情拍的确实也不怎么样。


    第八部分:对不起,是我太偏激——吐槽偏保守,攻击太片面,用词不刺激。

    不好意思,客气完了总该发泄一下情绪。

    如果你真的觉得这是一部热血番,我在这里提供一个建议,把这片所有的MV都跳过,不要看那些训练场景快剪的片段和配乐,不要看那些真实比赛现场和升国旗的剪辑和配乐,不要看那突然切入的插曲和MV闪回,你看看这番还热不热血。有人反复强调,我们这些球迷更适合看纪录片,可这片的燃点全是靠纪录片的方式来呈现的,不信你随便去找个国乒真实训练的视频剪辑配上BGM看看到底哪边更燃。

    徐坦怎么说也是北京省队集训队的队员,能进省队固然底子不会差,可在中国,乒乓球的炼狱模式下,你在省队常年垫底就注定不可能翻身,中国乒乓球是优中选优,是天才中选天才,是不仅仅是天才,还得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郑指导虽然哪哪儿都配不上国家队,但他口头的大道理确实是对的,那些奋战在一线的运动员们,他们的基本功必须顶尖,他们对于自身的技术与球感的控制力必须精细。就算你想要让徐坦资质平平,你也没必要非要让他去省队垫底,和一号主力一分不得,这就是个垃圾,真实世界里,省队运动员打马龙、樊振东大部分时候都不至于一分不得。

    你只知道年少成名的张继科被退回省队重新打回来的热血,你可知道他刚刚回去那段时间的消沉与放弃?你可知道他曾经想放弃乒乓球,曾经想离开中国,曾经削发以明志,曾经失魂落魄到掉进下水道里?你又可曾知道他并不是通过大区集训甚至低头才重新回到的国家队,而是靠着自己在省队一天四五练最后通过全锦赛按照规则堂堂正正回到的国家一队?你可知道因为持续保持这样的练习,他原本先天性的腰骶骨裂从一半变成全裂?

    你只知道马龙超级全满贯的荣耀,你可知道即便他的少年似乎一帆风顺(实际上他是因为在辽宁省省队不被看好才来到了北京队),可他升入国家一队后,06年就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后面临过的舆论压力?你可曾知道,直到15年,他手上只有一次世界三大赛的单打冠军,一度曾经想要放弃乒乓退役。你又可曾知道,马龙在成为超级全满贯之后就遭遇了膝盖和手腕伤病,削发以明志,在全队回国后一个人在美国治疗,见过他一个人穿行在异乡积极康复的背影,可见过阔别冠军一年多拿到冠军后他采访里留下的泪。

    你可能知道许昕是国乒的黄金左手,拿遍了各大赛事的双打冠军,可你可否知道他年轻时因为江苏队不被看好才去了上海奋斗?在15年苏州世乒赛上,因为肩伤他叫了几次伤停?上一届全运会上,他为了比赛身上挂了多少冰袋?你可知道在面对媒体时的镇定自若谈笑风生可他刚离开混合采访区后就迅速被队医包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冰袋?你可知道他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团体上输掉的一次单打给他之后的职业生涯带来了多少负担?

    你或许知道方博是2015年苏州世乒赛的亚军,也是中国乒乓球队第一次参加世乒赛单打就闯进决赛的运动员之一,可你可曾知道他因为家庭关系幼年从湖北到辽宁,最后辽宁省队没有看好他,他才辗转去了山东?你可知道就在之前方博因为手腕伤病在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上升期不得不选择保守治疗放弃了球拍一年之久?你可知道他为了伤病曾经在社交媒体上求助了多少人?你可知道他向自己的主管教练肖指导发去的恳求?你又可曾知道,即便到了现在,他在采访时面对拿不到更好的成绩,告诉媒体虽然这样打球更痛苦,可不打乒乓更痛苦?

    你或许知道樊振东是中国乒乓球新生代的领军,你知道他世界排名第一,可你可曾知道从成为绝对主力以来,他身上担负了多少的压力?你知道他17年决赛因为两分输给马龙后的哭泣?那年他才20岁。而你又可曾知道国家队为了抢班夺权,让他在19年的直通赛里一场不许输,而他真的做到了,你可知道他压力过大在19年世乒赛没能杀入决赛后,又低迷了多久?

    而这些,仅仅是从电视剧声称想要致敬的国乒20年里成长起来的一部分乒乓球运动员人生经历里为人所知的一部分痛苦而已,他们为了胜利承受了多少压力,为了乒乓付出了多少汗水与努力,为了国乒的荣誉,给自己带来了多少伤病。

    可笑的是,在这部号称致敬的乒乓电视剧里,这样一批应当被致敬的角色的主要困境来自队员的内斗,来自队员的懒散,来自教练的内斗,和他们对球员的轻视与自私。

    国乒的热血,是为了祖国荣誉的奉献与牺牲,是为了胜利不计个人荣辱的集体努力,是看着和自己同行的人一个个选择离开和倒下,但有天赋的他们还在坚持努力与奋斗,是团结一心帮传带的传承与延续,是明明已经走下职业生涯的巅峰还在为了队伍的壮大和传承而努力,是最终完成使命笑一笑对着国旗无愧于心的退役与离去,是面对伤病与心魔的不断困扰的战胜,是面对国外顶尖选手不断涌现和冲击依然坚挺、发展、自强的毅力,而不是战胜黑暗势力,打脸邪恶队友的职场/宫斗剧。

    张继科说,如果下一届奥运会能拿冠军,即便用今后的健康和生命去换,他也愿意

    陈鲁豫对最快大满贯张继科的采访

    马龙说,竞技体育就是为了赢,如果不赢的话,就是全民健身了。

    马龙对待比赛的看法

    而这部剧却堂而皇之的告诉我们,胜利不是追求。不追求胜利的国乒还是配得上国球的地位吗?还是那个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荣誉的乒乓么?

    是的,赢可以不是徐坦的追求,可以不是一个普通乒乓球运动员的追求,可以不是大多数人一生的执念,可你要给我谈国乒,对不起,在国家队,只有赢才能守护国球的荣耀。不然本剧就不该致敬国球,应该去致敬国足。

    真实的世界由不得幻想,想要致敬国乒就不能放弃真实,因为他们的成就从不是一腔热血,不是一罐鸡汤,更不是你虚假幻想出的日本热血漫,而是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代价的奋斗与努力,是为了集体的荣耀默默在背后付出的团队与朋友。不懂的这些,将影视剧局限在宫斗和内斗,双男主互帮互助成长的导演组,根本不配致敬与献礼国乒。


    结束语

    当开篇我见到球迷们举着灯牌的苏州世乒赛球场时,我想的是,这部剧的编导组不仅仅什么都不懂,甚至都懒得去查查真正的比赛现场。

    《荣耀乒乓》2015年苏州世乒赛决赛赛场

    这种感觉不是球迷的朋友们可能不懂,我给你们举个例子,球迷看到比赛现场出现了满场的灯牌,大概就和粉丝在自己爱豆的综艺/晚会现场发现没人举自己爱豆的灯牌一样尴尬。

    ITTF 2015年苏州世乒赛决赛赛场

    当我看到世界冠军去总局的食堂吃饭,看到几乎所有运动员都涌上去要签名时,我的尴尬感就仿佛是爱豆出现在一群粉丝面前,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前搭理他。大家都是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或许确实有一些运动员会有自己的偶像,可不至于整个总局都变成追星现场。

    《荣耀乒乓》当世界冠军走入运动员食堂

    当我听到,马川向付竞春介绍自己时,是小胖,编剧更将他设计成一个不讨喜的嘴碎人物时,我心里想的却是真实乒乓世界里的小胖,刚刚从军队里荣获一等功。

    《荣耀乒乓》中的小胖

    而编剧显然不可能不知道,乒乓世界中真的有一个小胖,可见他们根本就没有顾及过一部献礼国乒的作品,真正的球迷朋友看到这样的人物时会有什么感受,毕竟外号千百个,偏要选小胖。

    依靠军运会的贡献荣获一等功的樊振东(小胖)

    当剧中教练组眼中只有自己的队员,不给其他队员提供帮助时,我脑海里出现的,是刘国梁在乒乓球在中国中提到的集体精神和团体会诊。

    《乒乓球在中国》 刘国梁谈中国乒乓球队的骄傲是集体精神

    而一部这样借用国乒原型却背离国乒精神的片子,却一直在采访和宣发中声称自己是国乒精神献礼祖国70周年

    面对这样的影片,我只能说:

    本文绝对没有攻击任何演员的意思,就像我相信本剧也没有任何攻击运动员的意思一样。

    本人绝对没有也不会选择《荣耀乒乓》,就像《荣耀乒乓》也绝对没有选择我

    本剧绝对没有任何荣耀和乒乓,但本剧可能是在王者荣耀里打的乒乓,你以为所见皆王者,没想到所遇尽青铜,你以为所胜皆荣耀,没想到所看尽垃圾

    以上

    Q&A

    对于其他几点争议的想法

    1. 关于本剧的诚意

    国乒荣耀是无数人的热情、智慧、奉献、和汗水一点一滴打造出来的。1959年,容国团成为了首位获得世界冠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而从1953年起步到如今(2021年),中国乒乓球从蹒跚学步到欧亚对抗,从中瑞对抗到如今的乒坛霸主,一共经历了62个年头,可以说国乒之所以称为国球,除了它如今的霸主地位之外,更是付出了无数代人的努力,举国体制的建设的,当选取2000-2020这辉煌的20年作为致敬的目标,却不深切的将国乒荣耀与精神体现在剧情中,仅仅将它口号化,这已经是对国乒最大的不尊重了。道路对了就不怕遥远,道路错了,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希特勒搞种族主义也很有诚意,这不足以成为为他辩护,认为他是个好人的理由。

    抛开精神层面,即便只谈这部剧所展示的乒乓球,你很难说剧组编导真情实感的为这部剧投入了多少诚意。演员训练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锅我觉得只能编导来背。

    本剧2018年11月19日在深圳开机,2019年5月11日杀青,而立项甚至能够追溯到2018年3月,即便不考虑立项前期的筹备,这整整一年多的时间里,仅乒乓球世界三大赛就发生了不止一次,更不提每年都会有的十几站公开赛了。在这么多顶级赛事里,出现在国内的国际赛事也不止一次。编剧和剧组服化道成员但凡真的参加过其中一次比赛的全程进行考察取证,都会意识到他们所展现的国际大赛的决赛赛场有多么可笑,且不谈一开场直到如今所有比赛现场就已经闪瞎球迷的现场灯牌行为,于克南出战的世乒赛决赛现场的光污染和四周都打起的探照灯对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负面影响,但凡去过一次国际大赛的总决赛现场,都不至于不了解这样的光源是一定不可能出现在比赛现场的。

    编剧对于乒乓球运动和项目的诚意,大多都是这样拘泥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个框架但几乎不怎么在意细节。再举几个例子。

    为了烘托年代感,编导选择了穿插了大量真实比赛的镜头,甚至对于部分大赛也将当年的队服给打版还原了,但场下坐着的运动员穿着的却还是17-19年的队服。

    说实话,但凡真的有想好好的重现时代感,真正有认真考虑过乒乓球项目的现场感,真正实地考察过,这种显眼的问题能够出现,只能说投资方、编导所谓的诚意不过是资本的注入,没有心。

    而以上这些我还完全没有讨论过乒乓球项目的专业性质,正如我全文也没有说过演员的技术专业性的问题,作为球迷我们很多人并不奢望它能够展现出国乒水平的竞技能力,甚至在一些细节比如中央球台这样偏离实际国乒设置的戏剧化需求上我们能表示谅解,但在普通人所能接触到的领域尚且都做不到对于重大问题的规避,你口中的诚意真的只能靠演员的汗水去弥补了。

    2.关于球迷为什么要看剧

    首先,这本身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你拍乒乓球题材的电视剧,不指望乒乓球迷看剧?

    这年头这样的问题出现的不止一次,买好的小说ip改编然后有人问,原著粉高贵一些?原著粉为啥要来看剧?说实话,一个好的主题和ip之所以具备有商业价值可不就是因为他原本的粉丝基础么?再说难听点,爱豆拍的电视剧粉丝为啥要看?这年头真正有问题,引起争端的,难道不是那些买了ip找了演员拍戏却不尊重ip原本对应的群体的编导吗?

    其次,看一集不喜欢就退,你追着看干嘛?

    通常愿意把一部不喜欢的剧追着看下去的人打底是更可能理性的,因为他们知道不是一集就能决定全貌的,而豆瓣一直以来有一个很棒的功能,那就是他的评分是可以改的。事实上我个人继续看这部剧的主要目的是,作为一个真球迷,我希望从某一集开始,这部剧能够改变我对它的印象然后让我重新评价这部剧,然而可惜的是,这部剧终究没有做到。

    最后,每个人都有看剧的自由,也有打分的自由。看一集不喜欢就退,不用在这儿恶心人的问题不在不喜欢还在看,在恶心人,如果一个人不给你讲理由,说想法,就辱骂演员啥的,你尚且还能说恶心人,一个人给你仔细说明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这部剧他不喜欢,哪里恶心人了?这年头没人把别人当个宝宝,只听得了好话好么。看一集就退的,你嫌人家不知全貌随意打分,看多了差评的,你嫌人继续看浪费时间,最后结果就是反正打差评就不对,各个剧都是高分了,那这评价机制怕不是才真正失效了。

    3. 关于郑指

    有趣的是,我原本以为大家对于郑指导至少得有一个共识才对,这至少是一个坏人,一个大反派,结果组内调查竟然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郑指是一个严师/自私的普通人。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对普通人的定位如此的低下了。

    我姑且认为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有私心,敢问你们谁会张口大道理,然后转过头去就公然开始区别对待?我以为普通人至少还是得有点羞愧心,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在大庭广众做吧?连最基本的羞耻之心都没有的人,还配称得上一句人么?就算是贪官污吏,也没有哪个当着公众的面大声说老子就是贪了吧,你是觉得这个时代已经黑暗到这个地步了吗?郑指当着二队的面歧视陪练小队,当着运动员的面歧视助理教练,当着组内其他运动员的面歧视徐坦于克南,没有哪个普通人做到这个地步的,请你们放过普通人好么。

    至于所谓严师/狠人,那之所以为师,目的也是为了学生好的,不过是标准严苛罢了,可严师恰恰更会注重他真正相信的内心的规则,比如同样是犯错,二队反而应该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因为二队是他真正的弟子,就算认为徐坦和于克南配不上优秀的学生,要么就该直接拒绝,要么收下了那也得是往死里操练,而不可能不加以管教。学生出去代表的是自己,学生垃圾自己也丢面子,越是严格的老师,越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学生。

    郑指导很显然的,就是在这部剧里承担的反派角色,他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压两个男主,以至于很多时候这种打压的理由听起来这么的荒唐可笑,打压的方式看起来这么的明目张胆。你甚至可以在任何一个近代国产号称热血的电视剧里看到这么一个形象。

    而后,你们搞错了一个关键。不是生活里存在郑浩这样的人合不合理,而是郑浩这样的人竟然能够存在在国家队,甚至升入一队合不合理。不是国家队的教练像郑浩这样侮辱不侮辱国乒,而是一个以集体精神、智慧作为荣耀传承的国乒队伍里竟然能够容忍郑浩的存在这样的事情侮辱不侮辱国乒。国家队的教练当然可以有私心,可以给一些想要抓的弟子私底下加训,可该他们出力的部分他们也不应该推脱。不帮其他教练姑且还能算是个人的选择,自己手下的运动员公然不给训练机会,又辱骂他们训练不到位,技术不过关这真不是人干得出来的。说难听点,再怎么坏的老师也不可能不给一部分学生布置作业,不要求他们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

    4. 关于影视剧的改编边界

    影视剧为了戏剧冲突势必面临改编,但这个改编不代表可以没有限度。我没有攻击这部剧里力量训练场景用的重量配不配得上职业运动员,没有讨论技术动作符不符合乒乓球规范等等等等,因为改编必然存在不符合现实的地方,这是对的,我也是承认的。但是改编必然是有边界的,就像自由也是有边界的一样。改编的边界应该建立在最起码的对于事实核心的尊重上。这里借用一句名言,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什么意思?

    竞技体育核心的剧,那竞技体育的精神应该是贯穿全文的。你说双男主让球还可以算作是他们逐渐领悟精神的成长,那比赛依靠嘴上的胡言乱语干扰比赛算什么呢?事实上正式的乒乓球比赛,运动员在场上的交流是极其有限的,不然也不需要用手势了,而心里交锋一定要呈现,用画外音难道不比直接大声喊给对面听来的有感?再比如第一集就能出现的魔幻台词,虽然他们已经把这段给删减了。

    致敬国乒,用国乒精神致敬建国的剧,那国乒精神应该是贯穿全文的。然而这部剧所有的国乒精神都用在了用来对付运动员上,我承认,奉献会伴随不甘,但你能不能稍微体现出一丝丝的理解?不要把这种精神刻画成一种没有集体意识的强迫,而塑造成集体意识与个人的冲突的挣扎?而最要命的是,最重要的教练戏份,郑浩身上你看不到一点点的国乒精神,所以国乒精神在这部剧里除了是个口号,就成了总教练拿来胁迫和控制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手段。

    一个类比:你去餐馆点了盘麻婆豆腐,它口味是不是正宗这件事姑且还能是个个人喜好,但是他给你上了一盘麻婆豆腐没有豆腐你还能承认这是一个合理的麻婆豆腐改编?

    5.关于所谓的因为竞技体育题材,作为体育迷因该给予宽容

    说实话,不是球迷不够宽容,甚至很多如今还在和你们讨论的球迷不仅仅带有宽容,而且还努力维持着自己的理性。这年头很奇怪,好的东西应该得到表扬,坏的东西就要求给与宽容,大家都是成年人,该有个成年人的样子了,犯错了该挨骂挨骂,反省了就再重新起航。不是我们的辱骂让这部作品一地鸡毛,是这部作品本身就一地鸡毛不该得到现有的称赞。竞技体育的题材之前没有么?有。夺冠拿了7.3分,而没有什么球迷来大批量的辱骂,棋魂拿了8.8分,大部分的评分依然是正常的。

    我知道你们会说,这一定是因为乒乓球球迷更刻薄,但说实话,我们对乒乓球的爱不会比你们少,我们愿意为乒乓球说的话,不会比你们少,如果这部剧能够至少做到我说的,尊重了国乒精神,仅仅是一个原型争议根本不至于引发如此大的批评。一部体育题材的作品如果是得不到少数球迷的认可,还可以说是部分运动员球迷的狂热,可当大多数球迷在看完后都很难给他好评的时候,该反思的,就是这部作品到底有多少真心诚意是放在竞技体育上了。

    6. 关于这篇影评的基本逻辑结构

    说实话,我其实很懒得解释这个部分,毕竟这不过是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

    对于角色原型讨论的实质不是批判取用了原型,而是批判对于原型的无意义取用除了加强球迷的既视感毫无意义,如果不是为了套用原型,他们完全可以忽略掉一部分的细节,但是他们没有,又声称自己没有套用情节。

    如果真的看完这篇影评,至少要明白我从来不是攻击“这部电视剧不按照现实拍”,我攻击的是“这部电视剧完全没有体现真实中应该产生的事情”,看不懂这个区别我再给你几个类比,那就是我不是攻击“餐馆给我上的海胆蒸蛋没有海胆和蛋”,我是攻击“一个海胆蒸蛋竟然没有体现出海胆和蛋”,我不是攻击“这个护肤品里竟然没有任何护肤的效果”,我是攻击“这个护肤品里竟然连可能有护肤效果的成分都没有”。

    我从不否认,真实不会是想象中一样美好的,但是真实不可能是这部剧这样糟糕的。

    这部剧问题从来不是“角色不够完美”,事实上所有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都有自己的缺陷,要我说,我也能说给你们听,但是这部剧里描述的是“不完美”么?不是,是角色割裂、人设崩塌、形象崩坏、缺少信仰的工具化,他编写的不是人,是工具人,不是不完美,是垃圾。

    不是我要把这部剧上升到侮辱精神的层面,而是他根本就没有展现任何的国乒精神和竞技体育精神。国乒精神的核心是集体的智慧与奉献,而这部剧里彰显的是运动员个体的汗水与努力,而这种努力是原因是来自教练、队友集体的压迫,如果这不叫侮辱国乒精神,那什么叫侮辱国乒精神?竞技体育精神的核心是公平和胜利,而将竞技体育精神理解为躲避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还不叫没有竞技体育精神,那什么才叫?

    以及一部剧的人物原型、世界观与背景、人物塑造、展现的核心精神是四个不同的层面,他们并不能简化为剧情,即便剧情本身呈现了他们。

    7. 还有一些我的心里话

    从2015年底到2016年初,我认识了两个演员,一个是许魏洲,一个是白敬亭。所以不同于很多球迷,我不仅仅认识运动员,我也认识这两个演员,他俩其实是我在写这篇影评是最大的心结,也是我尽可能的在一篇影评里减少我个人情绪化表达的主要原因。

    从他俩这五六年来的成长里,许魏洲从出道到歌手到演戏,白敬亭从演戏到他的rap梦想到如今,我可以毫不违心的说,虽然我还算不上他们的真正粉丝,但他们对于事业的努力和事业心我都看在眼里,而他们的业务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也是我甚至不吝于拿出刘德华来作类比的原因,我相信他们会成为优秀的演员,而不仅仅是所谓的流量明星。

    但我一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如今的影视剧行业越来越充满了这样的烂片,甚至出现了影评中所说的那样,两极化的评分所带来的评分机制的崩塌。对此我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好的明星所带来的收益纵容了编导的不努力,只要是爱豆演出的作品我花钱精包装一下就可以得到粉丝的买单。

    而更可怕的是,这其实是一个悲哀的商业逻辑的循环。请流量明星→拍一部不怎么样的电视剧→粉丝买单,获得商业利益→请一些粉丝愿意买单的流量明星。

    而这部剧呢?坦白说国乒还是那个国乒,这部剧并不会让国乒真的发生什么。我们真正不满的,并不是它会让国乒怎么样,而是它所呈现的国乒面貌如此,却还打着国乒的ip来盈利的商业行为。

    我也奉劝粉丝朋友们一句:你们罔顾事实的评价只会让烂片的制作商们更愿意请你们的爱豆去演出糟糕的剧本,是的,虽然最后是你们买单,但他们的事业路也被你们所限制,在你们无力买单的那一天,当有人比他们更吃香的那一天到来时,他们捧着满手争议的烂作品,靠什么去吸引那些真正在拍好作品的影视剧人士?而这些人,他们眼里的,显然不会是被你们刷上去的豆瓣评分。

    8. 最后,关于国乒我还有话要说

    这部剧有意思的地方是,他给国乒和国家队运动员在物质条件上美化了太多,却在精神上匮乏了太多。而这正是让我悲凉的地方,因为如今这个社会我们已经不那么缺乏物质,却往往缺少精神与信仰。

    真实的国乒宿舍,是长这个样子的: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jg5NjA2MDI0NA==.html

    并没有影视剧中的奢靡,而绝大多数运动员都不会住单间。

    真实的国家队乒超薪资水平,并不可能像徐坦那样,一开口就是50万元,那可能是普通足球运动员的基础薪资水平,而在2015年因为和俱乐部发生矛盾而公布的当时唯一大满贯张继科的乒超基本工资不到58万,出场费1万,赢场费3万,帮助俱乐部取得成绩后另有奖金合同,而在2011年这个基本薪资水平只会更低,但一个国家一队劝退,手头没有任何赛事奖励的徐坦张口就是50万这本身就不合逻辑。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乒超运动员的薪资范围和运动员的评级直接相关,而运动员的评级由乒协根据运动员战绩评定,并不是说多少就多少的。

    国乒有不好的地方么?也是有的。

    在国家队,虽然得到机会没有电视剧中反应的那么困难,毕竟国际公开赛单打和双打名额从程序上来说是不限人数,随便报的,只不过排名不够的新人需要从资格赛开始打起,世乒赛也有很多其他项目,但是越是重要的机会得到后把握不住,之后被国家队剥夺机会的可能性就越大,感兴趣的人可以去了解了解郝帅和闫安,他们都曾经获得过十分重要的比赛机会,却因为输掉外战而失去了之前的地位,这是因为国家队荣耀就是这么残酷的竞争和压力下维持下来的,可国家队至今从来没出现不给机会的情况,只出现过拿到机会没把握好,之后失去机会的情况。

    在国家队,教练当然不可能没有私心,每个教练员都觉得自己手底下的运动员是最好的,教练员的精力也确实是有限的,比如马龙和许昕原本都是秦志戬手下的学生,但却因为顾着马龙和许昕两个绝对主力精力不够,国家队将许昕调整到了吴敬平手下,关于吴敬平是不是比秦志戬更适合许昕我不予置评,但多年师徒为了资源分配一朝拆散,这样缺乏人情的做法,国家队也是做过的,可从来没听说哪一个教练员只好好带一个运动员的,肖战手下有张继科也带出了方博,秦志戬手下除了马龙,至少也带出了许昕,吴敬平手下的人就更多了,从马琳,王皓到樊振东。

    在国家队,教练当然会为了自己的运动员争取更多的资源,但你很少会看到教练直接批评其他组的运动员,例如吴敬平当初夸张继科的同时,也一直在说他自己手下的王皓比张继科更好。教练组之间也当然会暗暗较劲儿,毕竟运动员之间是竞争关系,但该说的话很少藏私,该尽的力也一定会尽,因为要知道当教练组人手不够的时候,也会安排其它组的教练来指导运动员,如果对其它运动员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建立基本的信任,这样的场外指导又从何说起。所以你会看到在直通赛时,教练帮自己组的运动员坑对方时毫不手软,但场下集训会诊时,一起帮一个运动员设计训练方案与规划时也尽心尽力。

    在国家队,教练和运动员之间当然也存在矛盾,有打法技战术安排上的不同,也有对于未来规划的不同,但你很少看到教练和运动员的矛盾大到郑浩那般的。比如你或许不知道张继科在师从肖战之前,回到国家一队时跟的指导教练是钟金勇,因为他不信任钟金勇的暂停安排,国家队取消了张继科的比赛资格,但之后张继科出征时,依然会去找钟金勇指导给自己整理领带。教练与运动员的矛盾是理念的争端,不是感情的裂痕。

    关于国乒有太多可以描述的话题,从待遇到生活,但不变的是,每一个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是有理想的人,他们有私心,有关爱,也有理想,他们或许会有矛盾,但大多不会长久,这种矛盾是个人规划与理解的矛盾,但从不是感情的裂痕,国家队也会为了运动员调整教练,而不会对运动员的诉求置之不理,更别说还是被总教练看作国家队未来的运动员了,因为大家都对国球有着真正的信仰和努力,对维持荣耀有着真实的渴求。

    最后,不是说徐坦不能因为热爱而打着乒乓球,而是要理解,只有登顶之后才有资格去谈热爱,因为国球和作为国手的责任,是胜利与荣耀,只有看过山上的风景,到了要离开的时刻,你的驻足和挽留才是热爱。你爱山上的风景,却从来未曾想要去山顶看看,你心里装的热爱,口头却不在乎山顶的风景,这样的热爱,不过叶公好龙而已。

  • 头像
    是这样的

    本来期待白敬亭去关注了《荣耀乒乓》,看了片花和预告,大概估摸着会是一部双男主成长热血番,适合春天夏天看,期待在耽改101中杀出一个搞事业的血路,本质还是看看荷尔蒙。

    算算日子开播有两三天了,身边16年搞过乒乓的朋友都过来“吐槽”,说得最多的除了说有“原型”,就是里面令人伤心的bug。

    挺理解的,要真代入我想了想,不太行。因为朋友口中的那几位成绩斐然,国家层面的贡献高不可攀,私以为是没有人可以演的。这还不像耽改、漫改,这是活生生现实生活中还积极比赛生活的人,说完之后我一个没深入过胖球圈的人,都觉得还是不太接受。

    后来刷了些首页的片段,得了些空,我就看了几集。

    嗯,我陷入了思考。再然后我一口气刷了十集。

    首先说一下优点,一、从剧情来说,确实如我所想以搞事业为主:目前为止更到第十集,基本双男主两条线都是不断往上打球比赛遇到各种“神”(双重含义)队友,锻炼技术,展现一下运动员的生活。两个运动型男搞事业真的不香吗?而且里面有些情节确实挺轻松好笑的。

    二、从人设来说,我觉得有点被骗了,这跟“原型”没什么关系,而且其实更像是一个群像戏:我理解演员番位和宣传的关系,所以以白敬亭和许魏洲为主,但是我去了解了一下,里面有两位主要演员曾经也是打过乒乓的,并且演技不错,人设也拉得很清楚。白敬亭演的徐坦,简直闷骚到极点啊!冷不丁一句嘲讽,戏剧感拉得满满的,说怂也敢,说可爱人又一身腱子肉。许魏洲让我有点惊喜,没怎么认真看过他的戏,这里面的角色甚至在某些场景里他更可爱一些,凶了吧唧的,跟个炮仗似的,但是遇到别人关心遇到教练“威逼利诱”不让打球,马上就跟小孩儿一样手足无措。刘石(忘记演员名字)完全是我心里的小魔王,不知为什么,一看面相就觉得挺厉害的!另外一个目前的“大魔王”付竞春,也还挺让人期待他那条线的。

    我认真地想了想为什么这些角色能招人喜欢,我发现是“纯粹”,不管是徐坦于克南还是刘石付竞春,还有其他的乒乓选手,他们都源于对乒乓的痴迷和喜欢,奠定了故事发展的冲突。

    后来我去了问了我当初追胖球的朋友,她最初最吸引是不是也是因为类似的感受,她说是,那这个感情层面,她一个“过来人”和我这个“看剧群众”是达到了一致了。

    那么第三个优点我觉得就是人性。

    被大家诟病的那句不想夺冠的台词,我现在想想,其实觉得有点残忍。

    怎么说呢,我自己可以说我就想夺冠就想赢,可是如果周围所有人都告诉我你必须赢,要不然你就滚,那这种压力和来源于自己的胜负心是不一样的。

    没有人不想要赢,但我想不是所有人最开始的初衷都是目的性这么强烈。

    也许,我对乒乓的坚持和热爱,在我的世界里就是一种赢。

    不好的地方,我看沦陷的豆瓣评论区和社交媒体,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也不赘述了哈哈。一部剧,众口难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没有人会无缘无故自愿产生负面情绪,说到底,一切都是源于喜欢。

    喜欢是大众的,不求包容,只求畅所欲言。

    希望乒乓可以让喜欢它的人有所收获,简单快乐地追剧。

    不喜欢它的人,也要快乐。

    以上。

  • 头像
    胖胖

    这几天一直在认真刷这部剧,在豆瓣也看到很多喜爱乒乓球的观众给这部剧打出的差评,我看到的大体有:

    1、编剧不尊重“原型”,给“原型”泼污水;

    2、编剧、导演、制片人、乃至演员都不懂职业乒乓球,哪有16岁依然很菜的世界冠军?

    3、剧里的两个演员不专业,动作不标准;

    4、剧里用真实运动员的肖像图,却冠以“艺名”;

    5、剧里的主角没有现实中“原型”帅;

    ……

    一句话总结:槽多无口。

    看着这么多一星的差评,我也产生了自我怀疑:这部剧是不是一无是处,真的很差劲?

    对于一个很少看国产剧、基本没接触过运动题材影视剧,且是主演粉丝之一的观众来说,我的观点是不是注定被认为 “歪屁股”,所以没有价值?

    但是随着剧情渐次展开,我可以很肯定的说,这是一部优秀的青春运动剧。

    首先是情节设定,这是一部剧的灵魂,《荣耀乒乓》以两个截然不同性格的运动员成长为主线,脉络十分清晰,其中的配角乃至关联情节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向前推进,不会突然荡开,让剧情信马由缰不可控。

    目前已播的12集里,于克南从被国家二队赶出,到参加大区集训回到国家二队,徐坦从省队、到大区集训再到国家二队,三段关键剧情都不是一笔带过,整个情节推进节奏很快。

    回到两个主角,于克南初期成长的关键点在于心态的转变,徐坦的成长则是技术的进阶,各有侧重点。这两条线又通过他们的指导、队友引起的矛盾冲突串联到一起,就像两条不断相交的曲线,最终构成主线。

    至于这些矛盾冲突是不是过于异想天开,见仁见智。也许对喜爱乒乓球的观众来说,这些情节设定滑天下之大稽。但我作为一个不熟悉不了解的观众,我并没有感觉到情节的突兀,我想看了这么多年剧的自己应该是有基本的判断能力的。

    情节塑造人物,情节的稳定让人物的性格转变顺其自然,可以让观众感知到主角确实在成长和蜕变。在这个过程中,《荣耀乒乓》难能可贵地做到了小人物的精彩,配角不是性格一刀切的工具人,各有各的精彩。

    我觉得对于非专业观影者来说,情节和人物是评判一部剧非常关键的要素。在这一点上,《荣耀乒乓》是优秀的。

    除此之外,这部剧可以升华的一点在于国乒精神的传递,不仅仅是体育竞技的精神,还有普通人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乒乓球不愧是国球,它有我们的文化底蕴,而这些文化底蕴又源自每个时代里那些热爱乒乓球的普通人。

    因为我没有看过现实中的乒乓球比赛,所以不对演员的动作、球技做评判。写这篇文章只是觉得如果我不发声,写一些东西,可能同样喜欢这部剧的人,或者有兴趣打算看的人,会和最开始的我一样,在外界一边倒的声音中,随波逐流,自我否定。

    最后,我记得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里说过,

    我们这代人,在猜疑的年代长大,难免会落下毛病,想从鸡蛋里挑出骨头,这样才显出自己的能来,这是很不好的。

    与君共勉。

    (上班摸鱼写的,剧的分析比较简单,周末有空就补上带剧情的案例介绍。)

  • 头像
    萌萌丽莎107

    运动题材的影视剧一直是我喜欢的。因为热血,因为励志,因为它是一束光,让人相信付出总有回报,成功可以幸运,但没有侥幸。

    运动题材的影视剧一般有几个主要类别:人物传记,重要赛事事件,职业运动行业。这三类又相互交集,虽然各有偏重。

    人物传记也是由这个人物经历的重要赛事和事件组成;赛事事件里又是因为当时参与的人;而一个运动领域里,更是由众多的人物、事件组成。

    而影视剧的创作,无论选择偏重哪个类别,都要从现实中寻找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从而达到创作目的——感人,让人感受到力量,并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项运动,起到普及作用。

    一、我们为什么可以包容日本运动题材作品?

    日本曾经特别喜欢拍运动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和动漫作品。

    中国女排拿冠军的时候,日本的《排球女将》特别火爆;中国游泳跳水厉害的时候,日本的《绿水英雄》又有着高收视率。动漫作品里的《足球小将》、《灌篮高手》、《网球王子》等等也都在中国有着广泛的读者粉丝。曾经和朋友开玩笑说,日本啥运动不行,就拍部这项运动的影视作品。

    但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足球小将》,日本有很多孩子爱上踢足球,日本足球的水平在亚洲提升是很快的;因为《网球王子》,日本有多少孩子都去学习网球了;甚至因为木村拓哉的一部《PRIDE》,冰球运动在日本得到极大的推广。

    这些作品的诞生,是得到了民众的推崇和呵护吧。如果只挑毛病,那么这些作品早就被喷死了。《排球女将》里的尤佳其实就是有美国名将海曼的影子,最后都是心脏病死于球场;《灌篮高手》里大家都觉得流川枫的参考了乔丹,虽然作者也说所有人物并没有对应NBA里的任何人。木村拓哉是我永远的男神,但实话实说,他打冰球的动作和真的运动员有很大距离吧,至少他的身板比较纤瘦。这些要是放在国内,不是要被某些所谓的运动粉丝给喷死?!

    二、我们为什么挑剔中国自己的运动题材作品?

    为什么中国观众都会对这些日本作品宽容,但对于我们国家自己的运动题材作品如此“苛刻”?

    对,我就是要为《荣耀乒乓》意难平,包括前几年一部足球题材的作品。

    有些人为什么不能正向的去看待作品,而要以批驳的态度去挑刺,然后显示自己的“专业”?

    我觉得这种“自大”很可耻。

    如果我不精通球类运动,是你们口中的伪球迷,那我有没有资格看球赛?

    凭心而论,中国体育运动有两大国人引以为傲的王牌运动——跳水的梦之队,大满贯常客的国球乒乓。我也非常喜欢这两项运动。特别是乒乓球运动,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谁小学没打过两把。

    正是乒乓球的普及,我们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才如此好。如果我们像巴西那样,大街小巷都充斥着踢足球的孩子,中国的足球也不会差吧(我扯远了)。

    《荣耀乒乓》这部剧不是从正面在宣传乒乓球运动吗?它有对我们乒乓球运动抹黑吗?拍摄的演员不敬业吗?他们没有提前四个月进组训练,尽量靠近运动员的身材体型吗?练动作都是得到专业运动员的指导,慢镜头拍升格也不显得突兀吧?这难道不是剧组全体人员的努力?

    我看了《荣耀乒乓》,我就愿意让我的孩子去学乒乓球,可能像我这样的人还很多,难道这不是一部作品带来的正向力量吗?

    如果不是那么多所谓热爱乒乓球的“球迷”们去喷剧,原本《荣耀乒乓》会得到更多普通人的喜爱和收看,更多孩子可能会因为这部剧去学习乒乓球,国家乒乓球队不是有了更多的后备力量?

    我对乒乓球感兴趣还是80年代的一部老电视剧《阿团》,讲的是第一代冠军容国团的故事。这部电视剧如果拿到今天,估计又要被某些球迷喷死,容国团还因为谈恋爱影响了比赛呢。怎么了呢?运动员也是人啊!(这部电视剧也是根据真人事迹加以了艺术加工啊!!!)

    现在看来,如今的某些观众还不如80年代的观众,观赏水平是下降了不少,理解能力也堪忧呢!

    或者,就是无脑黑,为黑而黑,那真正抹黑中国乒乓球的,是你们这些人!

    三、有诚意的作品,应该有正常的评价

    “内卷”这个词如今被常常提到。竞争的残酷性可能超过以往的认知。我只想说,在众多可选择性里,人应该保持自己的立场,尽量客观的看待事物。

    《荣耀乒乓》,通过几个球手从青涩到成熟,从年少莽撞到勇夺冠军,他们将乒乓球运动的魅力展现给了观众,将这条路的艰辛和竞争的残酷也展现给了观众。

    唯有拼搏多壮志,青春的热血在这部剧里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没有人生来就是冠军,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把热爱化作动力,去夺得冠军——徐坦

    有些人是天才,但孤傲的性格也是人生进步的阻力,上场是比赛,也是人生——于克南

    无论是年少成名,还是蜗牛前行,我们终将会走到人生的峰顶,只要不放弃,就能看到最绚丽的风景。这就是《荣耀乒乓》让我看到的,让我热血澎湃的,让我重回青春的,能量。

    所以,没有看过《荣耀乒乓》,可以去看看;没有看过《荣耀乒乓》,不要跟风黑;如果你还爱乒乓球运动,还想让更多的人喜欢乒乓球运动,多点宽容,多些呵护。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