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画廊外的天赋

画廊外的天赋  从礼品店出门 / 经礼品店退场 / 走出礼品店 / 怪盗涂鸦异世界(台)

681人已评分
还可以
6.0

主演:班克斯Mr.BrainwashDeboraGuettaSpaceInvaderMonsieurAndréZeusShepardFairey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班克斯 状态:HD中字 年份:2010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4319017热度:693 ℃ 时间:2024-08-13 19:18:42

简介:详情  与妻儿住在纽约的法国移民泰瑞·库塔(泰瑞·库塔 Thierry Guetta 饰),经营着一家古着店。他有一个奇怪而疯狂的爱好,就是拿着摄像机到处随意拍摄。他的表弟是一名涂鸦艺术家,一次跟拍期间,泰瑞深深地被街头艺术...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与妻儿住在纽约的法国移民泰瑞·库塔(泰瑞·库塔 Thierry Guetta 饰),经营着一家古着店。他有一个奇怪而疯狂的爱好,就是拿着摄像机到处随意拍摄。他的表弟是一名涂鸦艺术家,一次跟拍期间,泰瑞深深地被街头艺术所吸引,他开始走访各地的街头艺术家,并拍摄他们在深夜涂鸦的过程,但这其中却有一位大人物总是苦寻不得,那就是英国最著名也最神秘的涂鸦大师——班克斯(班克斯 Banksy 饰)。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泰瑞得知班克斯将要到美国举办画展,他便借此机会担当其在美国的向导,并在一次一次的考验中渐渐获得了班克斯的信任,在此过程中,班克斯似乎为他打开了一扇充满可能性的奇幻的涂鸦之门,泰瑞甚至荒废了正常工作而专心投入到涂鸦艺术中,他的整个人生轨迹也跟着发生了转折…  本片曾获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同时也是班克斯的首部个人纪录片,他还以自己的方式在英国的合法涂鸦区搭建了地下影院将其公映。
  • 头像
    乌鸦乌鸦
    评论这么多一个一个往外蹦英文的不知为哪般。
    大家都在装逼,只是装得好的嘲笑装不好的。
    这年头啊,蹦初中级单词、排队看杂志包装的艺术展、追大公司组团的“独立”的乐团,都要被会装逼的人嘲笑啊~~
    现在的豆瓣时尚是全用英语,然后加几个汉字。
    Talking in fluent English and squeezing in a few Kanji like the next sentence. This is what we call 装逼 in 豆瓣 these days.
    “汉字” 打成”Chinese Characters“就弱掉了,打Kanji 才够装逼。
    别人问还要说,读作汉字,写作汉字。

    用德语和拉丁文就过了。
    好比在电影里,Teddy在记者面前,和法国同乡也说英文,下达各种命令,一副主管架势。
    记者一走,就换法语了,没有观众的装逼多寂寞。

    电影非常好,觉得不好的,应该是还没被装逼艺术家逼疯吧。
    本来我的装逼水平也不高,打了几个boss,经验值硬是上去了。
    这个电影是关于一个艺术家,他的画展设纪念品商店,1万5买原作也可,1块5买小画页也可,只求多卖。
    这个艺术家,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别人帮着PS的。
    这个艺术家,他的所有作品都是批量印制的。
    这个艺术家,他的第一个作品是自己头像。
    这个艺术家,他的号称街头艺术家,但是从不上街画自己以外的东西。

    这是个关于艺术家的电影。
    虽然严格来讲,他现在的职业是艺术经纪。从外面接活,拿回家让PS工干,再找人上街、上报宣传。

    这个电影在这里看特别有意思,因为,类似这个“艺术家”的电影和画作,在豆瓣都是被追捧的对象。
    回帖还一定要加初中英文,care, art, blue 之类的词,不怕用太多。

    这个电影给我的启示是,出来混还是要靠人际关系。
    第二是,世界上处处都有金钱,是你没有发现金钱的眼睛。
    有人跟着涂鸦艺术家屁股后面跑,都能变成盈利项目。
  • 头像
    Nightwing
    这片子很搞,前半部分看得我振奋得想要马上画家里的墙,到了后面就心灰意冷,觉得自己也特庸俗。

    我在想,如果我当时在LA,估计也会去看Life is Beautiful的展览,也会在现场庸人自扰地凝视某个换了脸的梦露,然后激动地和朋友探讨。

    这片子其实是Bansky以纪录片的形式表达的艺术声明——大体意思就是,不懂艺术就不要瞎掺和(他本身的表述很委婉)。

    我是看完片子才知道导演是Bansky,而且之前也不知道这个大名鼎鼎的街头艺术家。但我的确被他的“乘着气球的女孩”和“墙外海滩蓝天”的作品给震撼了。他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一般街头艺术的小打小闹、自我陶醉,他的讽刺都带着很浓重的人文关怀。

    当影片进展到苏富比的拍卖现场时,观众能更强烈地感受到他(和其他一些街头艺人)的力量——他们的讽刺,竟然已经延伸到了一流拍卖行的拍场,延伸到了千万富翁和收藏大家的屋子里。而与此同时,这些艺人仍然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凌驾于这一切之上。

    这个时候,影片急转直下,呈现出Theirry精心剪辑出的超长预告片和他自己的街头艺术作品。说实话,稍微头脑清醒的人都能看出他那部电影作品有多糟糕,而在镜头中出现的一系列所谓他的街头艺术中,我也没有看到一件有创意的、让我震撼的。在Bansky的对比下,Theirry的作品显得尤其糟糕得可笑。

    (Bansky的目的达到了,他才是真正的Mister Brainwash,他也要通过这个片子发泄一下。同时,但我也对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信心。)

    可是Theirry成功了。他的展览从最初计划的几天一直延长了两个月。无数的媒体采访,无数的“艺术爱好者”在关着的展览大门外等待,看过展览的人更是大言不惭:“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有创意、让人振奋的艺术作品。”

    郁闷了。艺术是什么?是卖出去的门票?是媒体上的几篇专访?还是人们的口碑?如果有些人喜欢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有些人喜欢Bansky的艺术,当然还有些人有权利喜欢Theirry的。

    标准和口碑都是人为的。秀才和兵讲不清道理,Bansky和Theirry也不可能比出个结果。

    所以,只能减少冲突。你走你的阳关道,我挤我的独木桥。实在不爽了,顶多骂一句:“他只是个碰巧拿着摄像机的神经病。”Bansky在镜头前说得很冷静。但当他第一次得知Theirry的展览大获成功的时候,估计就说得没这么平静了。

    话说回来,这根本不是个问题。好电影没票房、俗电影大卖的事儿多得人们都麻木了——艺术和口碑本来就是两回事,它只和正在享用的人发生关系。

    今晚我就给大卫ps上一条网眼裤。有人喜欢很好,但我不会觉得这是艺术。如果我自认自己也是艺术家了,那我就和Theirry一样是个暴发户。

    ps. 我绝对在罗马看到过space invader的作品,就在梵蒂冈附近。
  • 头像
    ann宁
    --班克斯鉴定学·第一课--
    --背景介绍及影评--




    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倘若生在中国古代,一定是可以被司马迁写入《滑稽列传》的人物。

    要不然,也该出现在金庸笔下,踏梦而来,以剑为笔,随风潜入夜,刷刷一通画。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真正的大侠高手都这样,所有人都听说过他,但没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拥有撬动百万级艺术市场的能量,却时不时开启嘲讽模式,不带脏字地把当代艺术骂得狗血淋头。“高级黑”不是我杜撰的称号,是他最喜欢的外号:quality vandal,高级破坏者。班克斯实在太像武林中人,连西方人都把他比作侠盗罗宾汉:擦着法律边界,行仗义之事。只要在街角见到那只睥睨天下的小老鼠,人人便知,班克斯曾经来过,只不过谁都没看见。

    地下艺术圈有很多人选择匿名,一来显得神秘,二来安全,毕竟在很多城市,涂鸦依然是非法的。不过甚少有人像班克斯一样,在网络时代做到完全匿名。这简直是个奇迹,要知道班克斯早已入当代艺术大雅之堂,不仅在伦敦、洛杉矶等地办大型个展,还拍电影,出书,甚至于近日将一个英国小镇改造成超大艺术乐园,获得全球瞩目。然而对于好奇班克斯身份的人来说,这些并没有什么用。此人既不出席自己展览的开幕式,也不接受面对面采访;拍了一部纪录片,不仅没露脸,连声音都经过了后期处理。也就是说,就算此时此刻班克斯本人敲开我的房门,我也只会把他当作外卖小哥……

    在此强烈建议世界主要城市警察集体学习以下课程:“班克斯鉴定学”,“常见嘲讽伤害与预防”。班克斯的画作在艺术市场上能卖百万级别的高价,但涂鸦则是实实在在的平民艺术、公共艺术。涂鸦的地下属性,妙就妙在它可以复制,却没有“原画”,无论版权。班克斯的足迹遍及英国各城、维也纳、洛杉矶、纽约、巴塞罗那、巴黎各地令人意想不到的街头巷尾,但很多作品都被不明真相的市政府涂掉了,白白失掉了推广艺术旅游的大好机会。也不排除是权威部门恼羞成怒,毕竟,他们一般都是被涂鸦挖苦的对象:一对男男警察在涂鸦中忘情亲吻,颠倒的权力关系中小女孩搜身警察,和平鸽穿防弹衣,列宁梳朋克头,英国女王画着大卫·鲍伊的闪电脸……

    这么一号人物,每当他宣布每一项新计划,这个世界上就有人一头冷汗。比如他在某次展览中放了二百只活老鼠。比如他的洛杉矶展览“勉强合法”(Barely Legal)开幕式上,出现了一头漆成粉色的活体大象,百分百呈现英语俗语“房间中的大象”,比喻“视而不见”。结果,到场的记者们真的全都奔大象而去,对其它展品和议题视而不见,活生生地被班克斯嘲讽而不自知。

    比如近期大热的“暗黑乐园”Dismaland,Dismal(消极阴郁)与land(乐园)两个词的组合,傻子都看得出来是在戏仿迪斯……嘘,你知道就好,版权诉讼可不是闹着玩的。公园游览说明里就有这么一句话,“以下物品严禁带入园内:涂鸦罐,马克笔,刀具,沃尔特·迪斯尼公司法定代表。”

    看看官网上的预告片:“你是否觉得生活中少了点什么?你想要多出来走走?停下手头的工作吧,欢迎来到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主题公园。”和谐美好的一家四口,在暗黑乐园度过了心满意足的一天。结尾也特别欢乐,一点都没黑中产阶级家庭价值观。

    反对政权滥用。反对战争。反对庸俗。反对消费主义。反对商品逻辑洗脑……涂鸦侠痛斩当代社会现代病。不同于某些街头涂鸦的个性化表达,与狂暴的反智倾向,班克斯最独特之处却是复杂性:既有少年的理想主义躁动,也有中年的愤世嫉俗,还有老年的睿智;仔细想想,分别能从上世纪无政府主义运动,英国老工业区的社会问题,以及英式Dry Humour冷幽默中找到源流。要说为什么班克斯影响力如此巨大,不得不说,是因为他以儿童式的天真表达,大声揭发当代艺术的新衣,让人如热天饮冰,痛快淋漓,恨不能击节叫好。

    “艺术是当今最大的玩笑。”
    “它是特权者、装腔作势者以及弱者的庇护所。”

    当班克斯的画在苏富比拍卖行卖出高价,苏富比当代艺术部门的一位专家顺口奉承了一句,“他是有史以来身价上升最快的艺术家。”而班克斯是这样回应的:他画了一幅拍卖会场景,众人争先竞标的是一张白纸,上面写着一句话:“你们这群白痴居然真的会买这坨屎。”

    如果你对这句话心有戚戚焉,那你一定要看这部班克斯的电影:《从礼品店退场》(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片名是暗指这一类人,看完画展走之前必须得去趟博物馆礼品店,不买个莫奈的围巾、梵高的冰箱贴就好像白来了一样(其实我就是这样的…)。这部打着“班克斯纪录片”名号的电影,其实既没有班克斯的脸,也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是“纪录片”;而这部模棱两可的“纪录片”,竟然获得了201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当然,用这种方式骗班克斯出山是不可能的,即使他赢得奥斯卡,也断然不会去领奖的……

    影片开始于庄重的叙述。蒙太奇段落,采访,一切中规中矩。

    特里·古埃塔,一名法国移居美国的狂热录影爱好者,长相憨憨的很卡通,讲得一口标准法式英语。通过涂鸦艺术家表兄,特里闯入涂鸦者的世界,从此开始疯狂纪录他们的一举一动。圈内大神班克斯是特里的终极目标,在命运的安排下,有一天这位大神居然自己找上门,二人开始愉快的合作生涯。直到班克斯发现,这个一直号称在拍纪录片的法国跟班,好像,精神并不是那么正常……其后的剧情发展,好像磕了药一般飞上了天。班克斯一句无心的提议,改变了法国先生整个人的画风:特里·古埃塔摇身一变,一颗艺术新星冉冉上升。

    等等,这片子到底是不是“伪”纪录片?真不是我阴谋论,关于整部片子是个恶作剧的揣测,自影片上映以来就没断过。不说别的,“洗脑先生”一夜爆红,人生走向实在过于离奇;电影里拍到这一段落,满满的幽默感都快溢出来了,整个一出当代艺术讽刺剧。“洗脑先生”那些模仿/致敬/复制(随你怎么说)大师的“艺术品”,简直把从杜尚到沃霍尔到Keith Harring到巴斯奎特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知名当代艺术家……黑了个遍。更不用提什么开展前摔断了腿,观众排了长队展还没布好这些过于drama的情节,要说没剧本,真的很难相信呐。

    班克斯本人以及特里·古埃塔(至少他的存在已经被证实),一直否认“恶作剧”的指控。前几年特里因为“艺术品”版权纠纷被告上法庭,似乎侧面证实“洗脑先生”展览的真实性。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他给了片子3.5/4的高分)的理论是,事件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哪个独立电影导演会找来成百上千个群众演员,布置出一整个假画展,这不是疯了吗……还有人找到证据,在电影出来几年前,LA weekly就报道过“洗脑先生”的展览,当时他说班克斯的电影“正在筹划中”。

    但我就是觉得这一切很不真实。我认为法国小哥特里·古埃塔的故事是真的,他的展览也是真实存在的,但“洗脑先生”很可能是班克斯授意下表演出来的虚拟人格;他的画可能是班克斯(或许还有Shepard Fairey)创作出来的戏仿之作。展览真的办了,但拍卖记录并没有影片中那么邪乎,电影对“洗脑先生”的艺术影响力作了夸张处理。目的就是,用一部半真半假的伪纪录片,把虚伪的当代艺术市场狠狠涮一把,顺便嘲讽所有不懂装懂的观众、记者、艺评人和艺术藏家。当他们认认真真欣赏“仿制品的仿制品的仿制品”的同时,班克斯则用对电影体裁的戏仿,提出了对艺术的终极质疑。

    以上一段,诸君大可不信。因为我唯一的证据是感性的——影片结尾,被特里涂上“生活很美好”的墙壁,轰然倒下,我脊背发凉了……这是个玩笑吗?如果是,玩笑开在谁身上?虚无主义者班克斯,还有什么是他不能嘲讽的吗?

    2003年,伦敦的一场反战游行,班克斯混在人群中发放贴纸:“我不相信任何事。我只是被暴力吸引而来。”(I Don’t Believe In Anything. I’m Just Here for the Violence.)

    但两年以后,他去约旦河西岸,在伯利恒的一面安保隔离墙上画了两个孩子揭开一扇窗,通向不存在的美好风景。

    打开“暗黑乐园”官网上的参与艺术家名单,除了欧洲、美国,更多艺术家来自以色列、伊朗、叙利亚、巴勒斯坦。

    玩笑开在谁身上?可能是权力秩序,可能是艺术市场,可能是迪斯尼,可能是“暗黑乐园“里面拍照上传不亦乐乎的参观者,也可能是你、我,但不是那些真实承受着贫穷、战争等苦难的人们。我愿意相信,在班克斯愤世嫉俗的外表之下,有一颗悲悯之心;只是这世界承载着太多愤怒,令他无法以真心/真脸示人。

    Life is beautiful… or at least we wish so.




    *部分引言来自《纽约客》2007年5月的文章Banksy Was Here
    **首发自黑蓝文学微信公共号heilanwenxue。有删改。
  • 头像
    Colleen
    真正聰明有才華的人是根本不需要media的。在ETGS里有一個聰明人, 他利用自己天生的法蘭西浪漫情懷將畢生經歷投入進追蹤Graffiti artists的軌跡上。Obey創始人Shepard Fairey, Mosaic Artist Space Invader (在家庭聚會中發現其實是他表哥),還有像甚至在香港我家樓下都留下足跡的Monsieur Andre等牛叉閃閃的人們,,,這位法國人Theirry Guetta貼身錄下了近十年StreetArt里最寶貴的footage. 而影片的第一部份就是給我們展現這些豪華的內容,伴隨著這位有點像今天發福了的Harmony Korine的法國佬的Interview將趣事11道來。這些內容足以讓Graffiti fans過足隱心感值回票價。然後更精彩的來了。Banksy打上馬賽克出來露臉了。法國佬回憶說,當Shepard告訴他Banksy在他處時,他整個人芒了似的開車到Shepard那裡。根據Banksy回憶說,這個有點奇怪的人很激動地問他what do you want? 要開車要信用卡要闖禍whatever do you want i can offer you.
    於是電影進入了大家以為所謂的高潮,那就是法國佬跟著Banksy所拍到的footage. 包括整個murdered phone box 的製作過程,還有LA那臭名昭著的rat stencils.(看到這裡我才明白了原來這種Graffiti是利用paperboard cutout 做出來的)還有就是那件著名的迪士尼事件。。。前前後後的故事就像是大家進電影院是想像的那種“Artist behind the scene story”. 不得不嘆這些footage因為冒險而珍貴,因為對純一種藝術的熱愛而無價,因為100%的真實而妙趣橫生。

    只不過這些footage和ETGS完全沒有關係。
    真正的主題來了!當法國佬終於下定決心,將自己10年間的錄像材料花錢請人剪接了之後, (還起了個多像模像樣的名字!)滿心歡喜地給Banksy看。 Banksy這是才發現,這個人原來不是一個filmmaker而只是一個腦子有點問題的錄像癡狂者。Banksy對他說,its good…its good,不過不如你不要拍東西了,你自己做art吧。不如你自己做art,然後開自己的art show吧。法國佬就真的聽了他的話,用他多年在其他精英的身邊吸取的精華分子開始製作了像東莞工廠批發般規模的artwork, 還給自己冠上了洗腦先生的大名(Mr.BrainWash)再加上像Banksy這般地位的人來promo,結果在08年,在LA開了一場空前的個人展. (就是那個life is beautiful!!) 在ETGS里,由真正導演的角度我們看到了這場Life is Beautiful中,那些art collectors還有hipsters小樣的觀眾一一對著鏡頭讚賞著那一堆堆完全就像是東莞批發貨的photoshop art prints.
    (甚至第二天的報紙還誇張地說他是第二個Banksy!) 而影片的主題,就隨著結束在MBW圓滿成功的Artshow下而呼之欲出了。。。

    實際上在Banksy看了那個法國佬剪出來的紀錄片後,就開始了策劃一部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因為他怎麼可能讓這麼多Theirry拍下來的footage隨著時代的過去而埋沒呢! 於是他來了個調虎離山。讓法國佬做藝術,而利用這整一個過程的紀錄而道出了PopArt今天的難堪。

    。。。。。。


    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是一部真正讓我看得心服口服,服得五體投地得電影。絕對的低成本製作,小規模(他說要不是不斷換剪接師因為那幾個對著Theirry那10萬個小時的footage剪幾秒出來的editors剪到精神分裂,本該更小規模的。)
    Banksy是這部電影的導,卻根本不是電影的主角和主題,雖然他從一開始就引導觀眾誤認為這是一部偉大的塗鴉文獻紀錄片。這部電影打招牌的其中一個quote就點名了“The World’s First Street Art Disaster Movie”.史前首部街頭藝術災難片。因為像MBW那種暴發戶藝術家,就是Street Art徹底的災難。 標題點名所講的,就是希望被引導的觀眾尋找那個氾濫於PopArt複製品的GiftShop里的出口。不知道是Shepard說的還是Banksy:
    “ Pop art was never a bad word to me until I saw Thierry's show in L.A. It was then I found the line between what looks cool but has no meaning and a piece that maybe continues a deeper conversation. It's helped me not to make those mistakes in my own work, the cheap shots, ever again.”
     
    所以說,這就是一個如果沒有辯證精神就會滅亡的時代。作為觀眾,試想我們何曾不對那那為contemporary artist產生過無聲的懷疑!而作為artist, 我決定放棄多年來追隨“純粹因為好漂亮”的宗旨。同時我崇拜且相信像Space Invader這樣不受media拘束的artist們, 他們永遠兼併著playful的情緒和一種對自己行為的責任心來做事情,zenzen抗議了那些"闖出個名堂"的抱負。 而Banksy也給世人看到了真正的才華是不用媒體自己也會閃閃發光的。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