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波西米亚狂想曲

波西米亚狂想曲  波希米亚狂想曲:摇滚传说(港) 波希米亚狂想曲(台)

514人已评分
较差
4.0

主演:拉米·马雷克本·哈迪约瑟夫·梅泽罗格威利姆·李

类型:剧情传记音乐导演:布莱恩·辛格 状态:正片 年份:2018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5300054热度:200 ℃ 时间:2024-08-15 14:56:05

简介:详情本片是对皇后乐队、传奇主唱弗雷迪·莫库里以及他们音乐的致敬盛宴,这是一段充满爱、痛苦、接纳和音乐的旅程。 弗雷迪·莫库里(拉米·马雷克 饰)曾是希思罗机场的一名普通搬运工,对音乐满腔热血的他,与布莱恩·梅(格威利姆·李...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本片是对皇后乐队、传奇主唱弗雷迪·莫库里以及他们音乐的致敬盛宴,这是一段充满爱、痛苦、接纳和音乐的旅程。 弗雷迪·莫库里(拉米·马雷克 饰)曾是希思罗机场的一名普通搬运工,对音乐满腔热血的他,与布莱恩·梅(格威利姆·李 饰)、罗杰·泰勒(本·哈迪 饰)、约 翰·迪肯(约瑟夫·梅泽罗 饰)组成皇后乐队。这个殿堂级乐队的从无到有,从疏离到重聚,从低谷到巅峰,仿佛就是弗雷迪一生的缩影。在最后的日子里,弗雷迪做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在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拯救生命”大型摇滚乐演唱会上,将所有热血付诸于歌声。©豆
  • 头像
    游萦

    严重偏题的碎碎念,慎看。


    如果说有哪支乐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那一定是Queen。

    14岁那年,我在老家的一家盗版音像店"十元三张"区发现了一张封面很有逼格的唱片——Queen Greatest Hits II,Queen八十年代的精选集。回到家放到碟片机里,第一首响起来的歌是《It's Kind of Magic》。一种魔力。我从此着了魔。

    当时我刚从港台流行乐过渡到欧美音乐不久,Queen之前,听过的摇滚乐队只有U2一支。Queen的歌很入耳,对从没接触过摇滚乐的人群十分友好,这也是他们群众基础好的原因。我学过14年小提琴,受过一点古典乐的影响,Queen的繁复华丽的编曲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

    说来奇妙,人在青春期时建立的音乐、影视和文学品味,往往会就此定型。

    Queen这乐队虽在欧美是人尽皆知的大路货,在十几年前的三线小城,还是符合我一个初中生装逼需求的。进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期后,我最怕的不是升学失败、和家长老师斗智斗勇,而是和别人一样。找个出口告诉自己"我是与众不同的",平淡无奇的生活就有了往下走的动力。

    而Queen给了我这个出口。有了他们,就有了和学业压力、自我怀疑对抗的武器。

    一开始,我只能欣赏旋律,不懂歌词是什么意思。网络不太发达时,这方面的讯息非常有限,况且我粉的还是一支主唱在我出生前一年就死了的乐队。我买来一本盗版《牛津高阶词典》,对照着歌词一边查单词,一边翻译。为什么知道是盗版词典呢?因为一两首歌词翻译下来,由于劣质油墨,我的手指头会变黑…… 这应该是我人生第一次翻译尝试。再到后来翻译出版书籍,在外媒工作,以至于现在拿翻译吃饭,都始于这次浩浩荡荡的追星。

    Queen的四名成员都参与过歌曲创作。吉他手Brian May是个酸溜溜的死文青,写歌词时没事引用下莎士比亚、宗教符号什么的,研究他写的歌词,对于丰富英语词汇量很有帮助。什么"prophet""innuendo""estranged"之类的大词,都是我在Queen的歌词里学到的。(不知道有没有人是因为喜欢枪花才知道"estranged"这个词的?)

    作为迷妹,当时我上课不是写小说,就是抄Queen的歌词。放学了,就骑着除了铃铛哪里都响的破自行车,听着Queen的歌满城乱窜。这个时期我最喜欢的是他们70年代的几张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A Day at the Race》《News of the World》和《Jazz》。《Jazz》里有首歌叫《Bicycle Race》,开头是洗脑循环"我想骑自行车呀骑自行车",很适合当我骑车爬坡时的BGM。

    高一时,我在Queen的百度贴吧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迷妹迷弟,有种终于找到组织的感觉。也是在这年,我成了Queen吧吧主。因为缺乏中文资源,大家一起乐此不疲地上外网挖图挖资源、挖乐队的发展史和成员生平。那年我写了Queen和主唱Freddie Mercury的百度百科,辞藻极其堆砌,当时给Queen的介绍起的标题是《永不凋零的艳丽花朵》。虽然现在看了会尴尬癌发作,但想起自己当年满腔热血的安利行径,还是觉得挺可爱的。

    除此之外,我还翻译了BBC给Queen拍的纪录片Days Of Our Lives的字幕,资源不放了,放个外挂字幕:http://sub.eastgame.org/archives/14805

    我当年还翻了1992年Freddie Mercury Tribute Concert的字幕,这个哪天在硬盘里找到了再传一次。(这场演出群星云集,纷纷翻唱Queen的歌,出场的包括Led Zeppelin、Metallica、David Bowie、枪花等大牌。但好多人都唱砸了,唱好了的个人认为只有George Michael、Seal和David Bowie。当然Bowie唱的是Under Pressure,不算翻唱。Led Zeppelin的Robert Plant自己也觉得没唱好,有些歌还拦着不让收录进DVD里~)

    这个时期,我反倒喜欢起Queen在《A Night at the Opera》(《波西米亚狂想曲》就出自此专辑)爆火之前的发行的专辑《Sheer Heart Attack》和《Queen II》。《Queen II》发行于1974年,是一张完成度不亚于David Bowie《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和The Who《Tommy》的概念专辑。后来看到访谈上说,吉他手Brian May本人的最爱,也是这张。《波西米亚狂想曲》MV里的四人经典特写,也出自这张专辑的封面。

    Queen女粉众多,主要是因为乐队四人才华横溢,颜值惊人,学历还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金牌杰克苏。

    吸粉最多的当然是主唱Freddie Mercury。说来有意思,我刚知道他的同志身份,并死于艾滋病时,还纠结过这一点,毕竟14岁时思想没有开化。后来我很快想通,逻辑很简单——既然我的偶像是同志,那对于这个群体我还有啥意见?

    也是因为这个,那年我看了李银河和王小波合著的同志科普书《他们的世界》,价值观也在精神白左这条路上一去不回。再到后来工作时,身边的异性好友十男九gay,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注定的。

    (我才不会说我高中时在外网上看了多少Queen的同人文呢。)

    Freddie是个艺术家,几十年难得一遇的摇滚主唱,但最重要的是,他是个勇字当头的人。用力去爱,用力去唱,用力去活,干什么都是飞蛾扑火、纵身一跃,不留一点余地。他死后二十多年,人格魅力还能打动无数人,也是很好理解的。他和科特·柯本是反的。后者是憎恶生活,赶着去死;他是无比热爱生活,最后却得早早离去。

    吉他手Brian May,帝国理工天体物理学博士,电吉他是自己亲自做的,表面上是光彩熠熠的学霸/摇滚明星,内心是个叨念个没完的酸文青,有种呕吐般的表达欲。他有个历史悠久的个人博客,叫Brian's Soapbox。在博客上,他会经常回复歌迷邮件。16岁前后,我给他写过好几回邮件,他还亲笔回复过两回!

    对于一个16岁迷妹来说,还有什么比收到偶像亲笔回复的邮件更开心的事?这是中彩票都比不上的!

    Brian的两封回信

    贝斯手John Deacon,闷声发大财的典型。四个人中唯一不会唱歌的就是他,但他写过不少打榜的洗脑金曲,比如《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Under Pressure》,都是他写的。电气工程学出身的他,亲手打造了Queen的不少效果器和功放。他和Brian May俩理工男在一起,动手搭建了Queen的器材配置。几个人中,他最有理财头脑,乐队财政都由他打理。

    Freddie死后,John退隐山林,除了97年出山参与了纪念Freddie的歌曲《No One But You》的录制,此君从此销声匿迹。时隔多年后,有人在Brian May的博客上问他近况,他冒个泡说道:"我还没死呢!我就退休在家天天数钱。 :)"

    鼓手Roger Taylor,摇滚史上颜值最高的乐手之一。Roger是芭比娃娃颜,金属嗓,几首担任主唱的硬摇滚歌曲都很带劲。他年轻时的颜倾倒众生,把到手的妹子前仆后继,还出现过他带着现女友去参加派对,接连遇到两任前女友的经历。在《I Want to Break Free》的MV里,他打扮成一个金发萌妹子。拍完MV,他直接顶着萌妹子的造型去酒吧,还有彪形大汉请喝酒。

    I Want to Break Free里的女装大佬Roger Taylorn

    16年Queen在上海演出,我跟着贴吧一帮基友恬不知耻地在他们下榻酒店的露天酒廊蹲点,终于一睹Roger Taylor芳颜。虽然已经是70多的人了,但是还!是!很!帅!

    在Queen的百度贴吧里,我认识了几个后来一直都有联系的朋友。高中时,我所在的小城买不到打口碟,只有货源不多的盗版,贴吧有住在广州的朋友,频频买来Queen的打口碟邮寄到我所在的高中;还有一个ID叫"皇家丽人"的吧友,我认识她时,我高一,她在读研究生。后来我去北京工作,终于得以见面,因此成了密友。这种因为同好而产生的友谊,想想还是很珍贵的。

    我听Queen时,是MP3在线下载刚兴起不久之时,但我一直想收藏打口碟,苦于找不到。后来高三时参加自主招生,我第一次出了小城,到了北京。之前在摇滚杂志上看到的打口碟据点居然一个都不见踪影,只得败兴而归。

    后来自主招生失败,高考也失败了。志愿填到了最北边的省份,专业也被调剂,对于我一个南方人来说,无异于发配边疆。大二时,我逃难似地去北京实习,满脑子都是Queen的《I Want to Break Free》。

    去外媒应聘时,被问过几回"你的英语是怎么学的?",我的回答都是"因为我喜欢Queen的歌,就开始自学了"。后来一家报社的老板也是Queen的粉丝,大手一挥,把我聘下了。

    高中时,我立下人生三大理想——看Queen的现场;去洛杉矶工作生活;当作家。

    16年Queen在上海进行中国首演时,我飞回国实现了第一个理想。

    后来到了美国。在搬到洛杉矶,终于实现第二个理想之前,我苦于在旧金山找不到工作,还当过一两年的房产经纪人。

    生活苦于没有出路时,便会想起Freddie Mercury十七岁时从印度移民到英国,只能在伦敦希斯罗机场当搬货工人。不久后,他结识了一支叫Smile的乐队,认识了乐队吉他手Brian May和鼓手Roger Taylor。

    他不知道前路会有什么。但他明白,他的人生,会很不一样。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 头像
    DáDá

    影片是对摇滚音乐史上一段传奇人物的复刻与致敬。

    片名取自皇后乐队最具个性特色的歌曲《波西米亚狂想曲》。

    影片重现了皇后乐队灵魂人物,主唱弗雷迪·默丘里(Freddie Mercury)神秘的人生轨迹:皇后乐队的组建、《波西米亚狂想曲》等标志性歌曲的创作过程、饱受争议的情感经历、辉煌与低谷之后的回归、病痛之后的重新振作……在影片最后,影片忠实复刻了皇后乐队长达20分钟的、足以纳入摇滚音乐史册的经典演唱会Live Aid现场。


    一、作为歌曲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在皇后乐队众多经典曲目中,《波西米亚狂想曲》是最能代表弗雷迪(Freddie)音乐风格及其个人特质的歌曲。

    波西米亚”(Bohemian)原指捷克地区,后来特指一群反社会传统、专注艺术的人群,以及一种浪漫自由的艺术风格;

    狂想曲”(Rhapsody)来自于音乐术语,特指一段由不同章节组成的、风格流派各异、情绪节奏不断变化的音乐;也用来形容情绪的爆发

    歌曲标题很好的诠释了当代摇滚的艺术形态:犹如波西米亚艺术家般的特立独行,以及激荡的情绪表达

    n与当时摇滚歌曲的不同在于:《波西米亚狂想曲》借鉴了歌剧的逻辑,古典音乐的形式,突破了摇滚乐的传统范式。在歌曲中,观众/听众能听到优美的古典钢琴前奏、咏叹调般的独唱也能听到交替出现的多音轨合唱、以及歌曲终了时东方大锣的悠远

    在歌曲中,既能体会到急剧变换的饱满情绪,也能体会到歌词中故事情节的朦胧美感

    如果说摇滚乐是“反传统”的代表,那么《波西米亚狂想曲》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对“传统摇滚乐”的一种自我颠覆,而这次颠覆却是用古典音乐的方式。

    影片中 “上下左右”颠倒的演奏
    影评中以 “上下左右”颠倒的演奏方式,表现《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反传统”和弗雷迪的性格特质。

    n听众可以从《波西米亚狂想曲》中,能莫名的感受到一种充满矛盾冲突的“生命力”。

    或许,矛盾的性格特征就是弗雷迪(Freddie)创作源泉。在他那里,音乐,不过是他奇幻生命的另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据乐队成员回忆,早在六十年代后期,这首歌就已经“全在弗雷迪脑子里了”,他在伦敦的家中写下了词曲。1975年8月24日,在南威尔士的乡下,花了三周几乎每天工作10到12小时最终完成录制;由于当时录音室只提供24轨模拟磁带,为了达到混音效果,乐队成员在母带上反复重叠录音,吉他手老梅(May)后来回忆“由于无数次的反复录制,最后当你把母带放在阳光下,它几乎是透明的”。

    May recalled placing a tape in front of the light and being able to see through it, as the tape had been used so many times.
    影片还原歌曲录制过程

    影片还原歌曲录制过程

    影片还原歌曲录制过程

    n作为歌曲的《波西米亚狂想曲》,曾被纽约时报评论为“其最具特色的之处,是宿命般的歌词”。

    乐队成员和弗雷迪都没有正面解释过歌曲的寓意。

    但乐队成员老梅(May)曾说歌曲隐含着弗雷迪的个人心理创伤,他回忆:“弗雷迪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表面上一副轻浮和滑稽的形象,但他隐藏了童年时代的不安全感。弗雷迪从不解释歌词涵义,但我认为他把自己放在那首歌里了”。

    但在一些官方宣传中,乐队声称《波西米亚狂想曲》讲的是关于一个意外杀了人的年轻人,就如同浮士德一般,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在行刑的前一夜,他“以上帝之名”忏悔,并在天使们的帮助下,从撒旦手中重获灵魂

    n


    歌曲大致分为六个部分。从中可以一窥弗雷迪矛盾的心理冲突:

    1. 前奏部分Intro (0:00–0:49)

    Is this the real life
    这是真实的人生,
    Is this just fantasy
    还是一场梦幻
    Caught in a landslide
    身陷困境的梦幻
    No escape from reality
    无法回避现实
    Open your eyes
    睁开双眼
    Look up to the skies and see
    凝视苍穹
    I'm just a poor boy, I need no sympathy
    我是个可怜的男孩我不需任何同情
    Because I'm easy come, easy go,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A little high, little low,
    (情绪)时而高昂,时而低落
    Anyway the wind blows, doesn't really matter to me,
    世事变迁,于我无异
    to me
    于我无异
    1981年蒙特利尔演唱会现场

    歌曲分析:

    这段是歌曲总起部分,曲中的“男孩”深陷困境,睁开双眼,提出“这是现实还是梦幻”的疑问。

    “男孩”知道:无论任何,都无法回避现实;

    虽然“我”是一个可怜飘零的“男孩”;

    但是,“我不需任何同情”。

    影片开头,弗雷迪睁开双眼;与歌曲中“Open your eyes”呼应。n
    影片中,弗雷迪向乐队成员坦诚自己的病情,表示无须同情;与歌曲中“I'm just a poor boy, I need no sympathy”呼应 。


    2. 歌谣部分Ballad (0:49–2:40)

    Mama, just killed a man,
    妈妈,刚刚(我)杀了人
    Put a gun against his head,
    用枪抵着他的头
    Pulled my trigger, now he's dead,
    扣动了扳机,现在他已经死了
    Mama, life had just begun,
    妈妈,人生刚刚开始
    But now I've gone and thrown it all away
    但是现在我却把它完全毁掉了
    Mama, woo,
    妈妈,呜呜
    Didn't mean to make you cry
    无意让你哭泣
    If I'm not back again this time tomorrow
    若我明天这个时候不回来
    Carry on, carry on, as if nothing really matters
    撑住,撑住,就如同 一切都没发生
    Too late, my time has come,
    太迟了,我的时日已到
    Sends shivers down my spine,
    我后背颤抖
    Body's aching all the time,
    全身疼痛
    Goodbye everybody - I've got to go -
    再见各位,我得走了
    Gotta leave you all behind and face the truth -
    得离开你们去面对真相
    Mama, woo -
    妈妈,呜呜
    I don't want to die,
    我不想死
    I sometimes wish I'd never been born at all -
    我有时候希望我从未存在过
    1981年蒙特利尔演唱会现场

    歌曲分析:

    个人理解,这段由弗雷迪独唱的歌谣,是他对所爱之人(Mama母亲、Mary玛丽、Family乐队)的忏悔和告别

    在“just killed a man”中,曲中“男孩”杀死了另一个男人,从而选择了自我毁灭的人生;表现了弗雷迪“杀死”了属于男性的自我;

    在“Didn't mean to make you cry”中,“男孩”感谢母亲赐予生命,请求作为女性的“母亲/Mary”的原谅;

    在“Goodbye everybody”中,“男孩”向所爱之人的告别,向世人告别;

    在“Gotta leave you all behind and face the truth”中,“男孩”要去勇于面对现实、承担后果

    影片中弗雷迪勇敢面对现实


    3.吉他独奏Guitar solo (2:40–3:05)

    歌曲分析:

    乐队演奏部分逐渐加强,并由老梅(May)演奏吉他独奏;

    整个乐队演奏部分在3:03突然中断,一片安静……,只有断断续续的颤音,标志着“歌剧”部分的到来。

    1981年蒙特利尔演唱会现场


    4. 歌剧部分Opera (3:05–4:07)

    I see a little silhouetto of a man,
    我看到一个侧影
    Scaramouche, scaramouche will you do the Fandango -
    小丑,小丑,你会跳凡丹戈舞吗
    Thunderbolt and lightning - very very frightening me -
    电闪雷鸣,让我战栗
    Galileo, Galileo,
    Galileo, Galileo
    Galileo figaro - Magnifico -
    伽利略 费加罗,显贵们
    But I'm just a poor boy and nobody loves me -
    但是,我是个可怜男孩,没人喜欢
    He's just a poor boy from a poor family -
    他只是个可怜孩子,来自贫穷的家庭
    Spare him his life from this monstrosity -
    把他从这怪相中解救出来吧
    Easy come easy go -, will you let me go -
    我任人驱使,可以让我走么?
    Bismillah! No -, we will not let you go - let him go -
    真主啊(Bismillah 是阿拉伯语感叹词)!不,不能走--让他走--
    Bismillah! We will not let you go - let him go
    Bismillah! We will not let you go - let me go
    Will not let you go - let me go
    不能让你走
    让我走
    Will not let you go - let me go
    No, no, no, no, no, no, no -
    Mama mia, mama mia, mama mia let me go -
    Mama mia
    “我的妈啊”, 让我走
    Beelzebub has a devil put aside for me, for me -
    Beelzebub
    撒旦为我准备好了一个魔鬼
    for me -
    为我而准备n

    歌曲分析:

    歌剧部分包含了大量设计精巧的多重混音,此起彼伏地相互追逐,表现了歌曲中的“男孩”不断坠落下降到地狱

    撒旦Beelzebub和真主Bismillah相互争夺“男孩”的灵魂

    最后,在"撒旦为我准备好了一个魔鬼!Beelzebub has a devil put aside for me!"的抒情歌声中结束。

    歌词"撒旦为我准备好了一个魔鬼!Beelzebub has a devil put aside for me!",似乎呼应了保罗(Paul)


    5. 摇滚部分 Rock (4:07–4:54)

    So you think you can stone me and spit in my eyes -
    你们以为你们可以用石头驱赶我,唾弃我的双眼
    So you think you can love me and leave me to die -
    你们以为你们可以既爱我又让我去死
    Oh Baby - Can't do this to me baby -
    哦宝贝,不能这样对我宝贝
    1981年蒙特利尔演唱会现场

    歌曲分析:

    歌剧部分最终过度到一段摇滚插曲,在歌曲4:15时候,被四重混音追逐的弗雷迪,似乎向世俗向观众们歌唱着愤怒,指责他们的背叛

    最后唱到:“宝贝,你不能这样对我,宝贝”。


    6.结尾部分Outro (4:54–5:55)

    Just gotta get out - just gotta get right outta here -
    (我)只想离开,只想马上离开这
    Nothing really matters,
    一切没关系的
    Anyone can see,
    大家都能看到
    Nothing really matters -, nothing really matters to me
    一切没关系的,于我无异
    Any way the wind blows...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

    歌曲分析:

    在结尾部分,歌曲的节奏和形式逐渐回归至前奏风格,费雷迪唱到:“只想马上离开!一切没关系的,于我也是一样,无论世事如何变迁。”

    在最后一句"Any way the wind blows"之后,鼓手敲起的悠远的大锣声消除了全曲的紧张气氛,一切重归于宁静

    1981年蒙特利尔演唱会现场
    演唱会现场,《波西米亚狂想曲》尾声敲起了东方大锣,大锣上印着“泰来”,源于成语“否极泰来”,意味深长。


    《波西米亚狂想曲》创作的时间点,正好处于弗雷迪的人生的转折点,他当时已与玛丽奥斯丁生活了七年,开始与他另一个的男伴发生关系。因此,也有看法认为《波西米亚狂想曲》表明了弗雷迪处理情感生活的态度,流露了他“出柜”的信号以及对世俗的控诉

    《波西米亚狂想曲》表现了“浮士德式”的难题与精神实质。

    “浮士德为了寻求生命的意义,在魔鬼的引诱下,以自己的灵魂换取魔鬼的帮助,在经历了爱欲、欢乐、痛苦、神游等各个阶段和变化,于生命的最后时刻,领悟了人生的目的”。
    弗雷迪这一生所面对的"浮士德难题",其实也是人类共同的难题:每个人在追寻人生意义都将无法逃避"灵"与"肉"的冲突,在冲突中前行,在毁灭中重生

    下面附上1981年蒙特利尔版本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视频

    Bohemian Rhapsody --Montreal-1981


    后续影响

    《波西米亚狂想曲》在摇滚乐迷影响之深,特别是在英国乐迷中的影响,超出你我想象。

    在2017年伦敦海德公园,绿日乐队(Green Day)的一次演唱会的热场环节,6万5000名观众随着旋律自发合唱《波西米亚狂想曲》(甚至连其中的吉他部分也能准确哼唱),场面让人震撼。求绿日乐队当时内心OS :)

    下附视频:

    Green Day Bohemian Rhapsody - Hyde Park July 1st 2017


    二、另一首歌曲《吾生所爱》

    《Love of My Life》是皇后乐队最柔情的歌曲,是弗雷迪为他前未婚妻,同时也是他一生最亲密的朋友玛丽奥斯汀(Mary Austin)写的。

    为你而写,为你而唱

    正如影片所述,弗雷迪曾向玛丽求婚,两人曾经订婚,弗雷迪最后告诉了玛丽他的性取向问题(这里强调下“双性恋”并非“同性恋”),从而结束了二人浪漫关系。但两人在现实中依然保持着亲密关系,弗雷迪曾在1985年访谈中说“我所有的爱人都问我为什么他们无法取代玛丽,但答案就是不可能,我生命中唯一的朋友是玛丽,我不想其他人参和进来。对于我来说,她是我唯一合法妻子,那是一段合法婚姻。我们信任彼此,这就足够了。”

    In a 1985 interview, Mercury said of Austin, "All my lovers asked me why they couldn't replace Mary [Austin], but it's simply impossible. The only friend I've got is Mary, and I don't want anybody else. To me, she was my common-law wife. To me, it was a marriage. We believe in each other, that's enough for me."

    弗雷迪生命中最后居住的家,是玛丽为他挑选的。虽然在他患病时,一直是男友胡顿(Hutton)在照顾;但在弗雷迪的遗嘱里,他将伦敦的房子和绝大多数财产留给了玛丽,遗嘱里说:“你本该是我妻子,这些本该属于你

    "You would have been my wife, and it would have been yours anyway."


    n在1981年蒙特利尔巡演上,弗雷迪深情演唱《Love of My Life》,令多少粉丝为之感动落泪。

    1981年蒙特利尔现场演唱《Love of My Life》,台下歌迷

    附上视频:

    Love of my life-Montreal-1981


    1986年伦敦温布利之经典

    在1986年伦敦温布利体育场,弗雷迪再次激情演绎。

    1986年伦敦温布利再次演唱《Love of My Life》,成为永恒经典

    附上视频:

    Queen - Love of My Life Live at Wembley -1986


    怀念弗雷迪

    《Love of My Life》后来也成为皇后乐队怀念弗雷迪的经典歌曲。

    英雄迟暮的老梅,或是在身边放上一把空椅子,或是通过电子大屏技术重温当年与弗雷迪的时光。

    2005年巡演,老梅右手边放着空椅子,永远为弗雷迪而留

    2015年巡演,老梅和弗雷迪

    附上视频:

    Queen Adam Lambert - Love Of My Life - Live at Rock In Rio 2015


    三、现场经典复刻—1985年Live Aid

    1985年7月13日,伦敦温布利体育场举行的“Live Aid慈善演唱会”,活动通过演唱会筹集资金,用于缓解当时远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饥荒。当天在伦敦温布利体育场有7.2万人现场观看演唱会,并在全球150个国家直播,观众人数达到19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近40%。

    Live Aid共邀请了20多个当红歌手和乐队,皇后乐队应邀在演唱会现场演绎7首经典曲目,全长25分钟。

    演唱曲目依次为:

    1. "Bohemian Rhapsody"
    2. "Radio Ga Ga"
    3. "Hammer to Fall"
    4. "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
    5. "We Will Rock You"
    6. "We Are the Champions"

    其实还有第7首"Is This The World We Created",是在演唱会晚上返场演唱,在影片中没有编录。

    油管上有大神将电影与现场演唱会进行逐帧对比,可以说影片在复刻细节上做到了几近完美

    原视频,请戳这里。【此处有墙】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连献吻的细节也复刻得惟妙惟肖

    老梅的吉他演奏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下面附上20分钟Live Aid原唱,以及当晚的返场环节

    Queen - Live AID 1985 Full Concert Best Version HD


    四、其他

    1.真实客串

    影片中,皇后乐队吉他手Brian May和鼓手Roger Taylor有真实客串。

    一是在影片开场电视直播画面中坐在戴安娜王妃后面;

    二是在影片找到了May的美妆客串;

    至于在影片live aid中舞台脚手架上的两位灯光师是吗(存疑?)。

    另外,开场二十一世纪福克斯影业独具特色的过场音乐(摇滚版)也是二位演奏。

    右边看报纸的是May

    像两位老伙计吗?脸盲了...

    n

    2.肖像中的女士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女性肖像,是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 )在《 上海快车 》中的剧照。

    玛琳·黛德丽是名双性恋者,通过她中性的气质征服了公众,她支持男女平等且经常穿着男装,这在当时是非常受到争议的。但也因此,她成为了两次世界大战中妇女运动的偶像。

    她也是弗雷迪的偶像,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生活中。

    影片中的玛琳·黛德丽

    影片中的玛琳·黛德丽

    玛琳·黛德丽

    弗雷迪在专辑封面模仿了玛琳·黛德丽的剧照形象。

    Queen II
    9.1
    Queen / 1974

    nn3. Fat Bottomed Girls

    狂欢Party“骑自行车的女孩”一幕,取自皇后乐队一张专辑《Fat Bottomed Girls》 。

    Fat Bottomed Girls / Bicycle Race
    9.4
    Queen / 1978

    nnn4. 大卫·鲍威(David Bowie)和U2

    影片开头,弗雷迪上场演出前,记者们采访的是另一名摇滚明星大卫·鲍威(David Bowie)。

    他和Queen,特别是和弗雷迪的关系非常好,他们在1981年合作了 《Under Pressure》;大卫·鲍威曾这样评价弗雷迪的现场表演风格,“在所有具有现场戏剧化的摇滚表演者中,弗雷迪胜于常人……他将现场效果发挥到了极致。当然,我总是羡慕他这样穿紧身衣的男人。我看过他的现场,正如他们所说,他绝对是一个在舞台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男人”。

    "Of all the more theatrical rock performers, Freddie took it further than the rest... he took it over the edge. And of course, I always admired a man who wears tights. I only saw him in concert once and as they say, he was definitely a man who could hold an audience in the palm of his hand."

    影片中的大卫·鲍威(David Bowie)

    影片中的大卫·鲍威(David Bowie)

    现实中的大卫·鲍威(David Bowie)

    大卫·鲍威(David Bowie)

    n

    影片开头,在弗雷迪上场与之擦肩而过的是U2.

    影片中的U2

    现实中的U2

    nn5. “拳手”弗雷迪

    影片中弗雷迪小时候“拳击手”的照片,在现实中1985年演唱会开场弗雷迪也同样比划过拳击的动作。

    在舞台上,他永远是歌迷心中的斗士


    感谢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带我们穿越了34年的时空,在荧幕与皇后乐队相遇,与弗雷迪相遇。

    最后,借用科特·柯本的遗言作为结语: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 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 ”


    #感谢豆友 TIT teacher和 deathclock 关于影片中David Bowie的纠正。

    #感谢豆友 Queen 关于影片中关于Brian May和Roger Taylor的纠正。

  • 头像
    Mr.Moonlight

    1990年,Freddie Mercury的身体已经衰弱到几乎无法走路,他还在录制自己人生中最后一张专辑。

    录制专辑里最后一首歌的时候,吉他手Brian担心Mercury太过虚弱无法唱出歌里的高音。在录音室里,Mercury只回了一句“I'll fucking do it, darling”,然后龇着牙喝干一大杯伏特加,完成了乐队历史上最完美的一次录音。

    巧合(必然)的是,这首歌叫“The Show Must Go On”。自知时日无多的Mercury,绝不想给自己和乐队的音乐画上句号。

    一年后,主唱谢幕,但乐队演出继续至今。

    非常遗憾,电影里没有把这一段拍出来。故事在1985年的LIVE AID曲终后戛然而止,不免给路人观众一个错觉,好像Mercury把最牛逼闪闪的自己扔在了那个舞台上就没能再捡回去,艾滋病败给了舞台上的他然后马上击垮了现实中的他。

    并不是这样的。那场演出之后,Queen陆续又出了3张专辑,还做了创纪录的全球巡演,Mercury更是挺到去世前一天,才向公众承认自己患有艾滋病。

    这部电影里的另一个遗憾,完全属于自然灾害,与人力无关:绝对没有人能复制Freddie Mercury的神迹。

    Rami Malek已经做得够好了,他对Mercury进行了从板牙到腋毛的全方位模仿,好到已经被评论界认为值得一个明年奥斯卡的提名。

    但是,撇开唱歌的能力(实在没什么可比性),电影中的Freddie还是少了一种……劲头。这种“劲头”可以是男人味和压迫感,还是那股跨越性别的风骚之气,Malek那双太大的眼睛也不如Mercury的那般充满神采。

    就算刨除这些正常人难以挑战的要求,Malek的板牙是不是也有点太大了?

    Mercury的神采和嗓音没法复制,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也不行。

    1970-1980年代,不管是对刚刚从殖民帝国手里独立的非洲,还是刚刚从精神疾病名单里删除的同性恋,大西洋两岸的年轻人们,都还抱着也刚刚萌发的同情心。那是一个好意还没有泛滥,善举还没有被劫持的美好时代。

    在如今的世界,残酷的理性正在逐渐回潮,摇滚青年们的理想越来越渺茫,连摇滚乐都失去了舞台中央的主流地位。就像是美国的政党轮替一样,这倒说不上是进步还是退步,但那个时代走了就是走了。

    我只是觉得,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在同一家小酒馆里偶然凑齐的愣头青乐队,就是比满街星探苦心挖来的天才少年团,更能撩得起少年心气。

    但是有些东西可以复制。

    这就是一部,纵有再多遗憾,单靠最后20分钟的神级发挥,不仅能值回票价还能赚走眼泪的电影。

    如果在观影之前看过那段祖传的超低清4:3画幅LIVE AID现场录像,你一定会被这部电影的最后20分钟震惊到失语。

    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和最可贵的贡献,就是对摇滚史上最生猛华丽的20分钟,进行了分子层面的细致还原。

    从上场开始,Malek就对Mercury的每一个动作进行了ctrl+v级别的模仿,其中包括每一次挥拳、每一次咧嘴;场景中所有肉眼可见的物件,小到钢琴盖上的那几杯可乐和啤酒(我比较了摆放位置和液面高度)以及舞台上杂乱的电源线,大到整座温布利球场,也都跟录像中一模一样。

    最重要的是,电影成功还原了1985年现场的气势。拜技术进步所赐,我们终于能够跳出了舞台上下那几个固定机位,让镜头从体育场上空俯冲下降,掠过7万观众头顶,再聚焦在Mercury挥舞的手臂上。摇滚传奇伸手可触,山呼海啸近在眼前,让曾经需要脑补出的东西都变成现实,是整部电影最美好的地方。

    对我来说,这种感觉就像是玩到了VR3D高清重置版的超级玛丽,或者用意念控制的全息投影版乐高积木,终于不用追忆似水年华,而是直接青出于蓝了。

    祖传原版录像

    从预告片里截出来的复刻版

    最后还要吐个题外槽。想当初(19世纪),没见过大世面的香港华人,把“Queen”这个词想当然地翻译成“皇后”,于是有了香港的皇后大道和皇后像广场,并且凭着惯性将这个错误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女王乐队”终于被贬成“皇后乐队”,万岁降格为千岁,遗害整个华人社会。

    风骚清高如Freddie Mercury,怎么可能甘愿当个后宫总管,他明明是要修理世界的那个人,他口中的Queen,只能是女王,绝不是皇后。

  • 头像
    席德

    图多警告

    本文中大部分图片为gif动图。

    如果它们不动,点一下图上的△加载它。

    如果发现图片已经被压缩成jpeg,说明你打开的方式不对。(点这里在新页面打开)

    1.男主角:Freddie Mercury

    虽然Malek的表演收获了许多好评,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但其实他是四个角色中最不像原型的。

    当他说:"I'm just a musical prostitute, my dear."

    当他说:"We're not bad for four aging queens."

    MV:I Want to Break Free

    电影中

    现实中

    Live Aid

    电影最受好评的一段,导演竟然用了14分钟完整地再现了1985年Live Aid公益演唱会的盛况。

    电影

    现实

    可以看得出墨丘利当年那夸张的迈步,其实是为了不被麦克风线绊倒,当然也很有个人风格。

    电影里纯粹是卖萌了。

    Live Aid

    2. 女朋友:Mary; 男朋友:Jim Hutton。

    电影Mary Austin

    真实Mary Austin

    Mary继承了Freddie的大部分遗产,包括他的音乐版权。

    Freddie也将自己的骨灰交代给Mary安葬在某个他指定的地点,Mary一直将Freddie的骨灰保留在身边两年,直到人们(主要是八卦的记者们)不再死盯着她,有一天借口去“做脸”时悄悄安葬了她的朋友。

    至今没有其他人知道Freddie的墓地在哪里,只能推测在距离Mary当时的住所不远的地方。毕竟去“做个脸”不可能跑去非洲吧。n

    电影

    现实

    在Freddie死后不久,Jim Hutton就被Mary赶出了他男友的住宅,Jim拿着Freddie留给他的一笔钱回老家盖了一栋小房子。他一直住在那所房子里,直到2010年去世。

    3. 皇后乐队:他们当年也是靠脸出道的(不是)

    吉他手 Brian May

    电影Brian May

    真实Brian May

    Brian May是公认的天才,也是乐团的大脑,严谨的完美主义者。Freddie在录制Somebody to Love时曾经说过:“咱们赶快录完,等Brian来了就有得磨蹭了。”

    就像电影中的Freddie吐槽的那样,他的吉他手后来真的成了Dr. Brian May,写了一部出色的博士论文……

    他的博士论文《A Survey of Radial Velocities in the Zodiacal Dust Cloud》,在豆瓣竟然还有词条。(豆瓣和亚马逊页面各有6人标记读过/留下评论,果然那是一口毒奶)

    鼓手:Roger Taylor

    电影Roger Taylor

    真实Roger Taylor

    Roger Taylor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他的性格活泼,随时high得起来,所以在团内和Freddie最玩得来。

    这两人闹腾起来真没别人什么事了。

    Roger的37岁生日

    Roger Taylor的37岁生日庆祝会上,Freddie表现得好像一个为男朋友举办宴会的大佬。

    Freddie Mercury去世之后第二天,媒体就对他的私生活进行攻击。Roger Taylor和Brian May因此一同接受电视采访,为他们的frontman发声反击媒体的诋毁。

    Roger在Freddie死后第二天

    二十多年后,头发全白了的Roger Taylor谈及Freddie的死依然伤心落泪。

    Roger谈到Freddie的死

    贝斯手:John Deacon

    电影中的John Deacon

    真实John Deacon

    John Deacon是最后一个加入皇后乐队的成员,性格非常腼腆。

    Freddie死后他就宣布隐退,除了参加了几次纪念那位早逝的天才的音乐会之外,从不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包括这部电影的制作,Deacon不但没有参与,也从未出席过任何相关的活动。

    Roger Taylor曾说他们的贝斯手被Freddie的死伤得很重,“有点脆弱”,Brian May不忘吐槽Deacon对钱(他的版权收入)依然看得很紧,“因为他是John Deacon。”(笑)

    然后他说“我们的任何版权收入都不会瞒着John。”[x]

    新的主唱,新的开始

    自2014年,皇后乐队有了新主唱,美国男孩Adam Lambert。

    (源)

    这爷爷带孙的感觉也是很温馨了。

    (源)

    咸猪手

    Roger Taylor还是那么爱胡闹。

    无情袭臀

    虽然他胡闹的对象已经不是跟他一样爱闹的Freddie,而是严肃的梅博士。

    让传说继续

    在这部电影之前,我都没意识到《波西米亚狂想曲》长达6分钟。

    这还是我的KTV必唱曲目,不管跟谁去,不管有几个人……一定从头到尾唱完,感动自己。#非常有效的社交自杀#

    真实的皇后乐队的故事,其实比电影更厚重和感人。

    Freddie Mercury在被确诊患有艾滋病后,坚持工作直到最后一刻。

    最后的歌他每拿到一句就录一句,因为他认为自己无法活到歌曲后期制作完成那一天了。

    1991,Mercury去世的那一年留下的视频

    他的队友们一直陪伴着他,尊重着、保护着他的生活。

    (John Deacon隐退之后,Brian May和Roger Taylor也这样尊重和保护着他)

    在Freddie去世之后他们制作完成的那张专辑名为“Made in Heaven”.

    正如Freddie所料,主打歌是由他留下的音轨合成——他自己确实没能坚持到后期制作。

    专辑封面上挥拳高歌的Mercury并不是他本人,而是一座雕塑。

    而那幅照片的全图是这样的:

    这部电影虽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它让很多人了解到皇后乐队当年的故事。

    它告诉观众这四个人是一个坚固的家庭,而事实确实如此。

    QUEEN

  • 头像
    皇家丽人

    我们从来就只讲述真相——布莱恩·梅 和 罗杰·泰勒

    一、温馨提示

    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要牢记一条:这是一部关于皇后乐队(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的传记电影,不是皇后乐队的传记片,也不是纪录片。Freddie是男主角,Brian May,Roger Taylor和John Deacon是打酱油的(他们的原话),所以这三人的人生经历都不太涉及。

    这部电影只讲述到1985年的Live Aid,之后Freddie和Queen发行了《A Kind Of Magic》 (1986), 并在当年完成了乐队史上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世界巡演,之后是《The Miracle 》(1989), 《Innuendo》 (1991) 。他个人与上个月刚刚去世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来自西班牙的卡巴耶发行了史上第一张摇滚古典跨界专辑《Barcelona》(1988),同名歌曲成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主题曲,成为传世经典。Freddie去世后,根据Freddie生前遗愿,乐队成员整理了他生前录音片段,发行了皇后乐队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Made In Heaven》(1995),之后三位成员发行了一首单曲《No One But You (Only The Good Die Young》纪念Freddie。

    电影之所以选择只讲到Live Aid,大概是因为皇后乐队的成员不想将Freddie最后备受病魔折磨和死亡的痛苦在世人面前再现,这对于他们而言是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拍下去,他们大概会再次彻底崩溃。而Freddie本人当年也是不愿让世人知道自己痛苦的样子,尽管他坚持出镜拍摄MV,甚至是最后走都走不动时拍摄了These Are The Days Of Our Lives。所以这部电影的基调就是赞颂、致敬Freddie的伟大才华和作品,以及真实呈现Freddie的人性。

    因为Freddie是在1987年4月被确诊患艾滋病的,如果以1985年结束,就无法涉及后面的命运了。电影就调整了时间线,虚构和修改了故事,能让人在这一部电影中了解Freddie的一生。虽然改动了事实,但这些情节却是Freddie和乐队之后状况的真实提前。

    如果想准确了解Freddie和乐队的历史事实,建议观看他们的纪录片,推荐去B站看《Days Of Our Lives》(资深粉游萦大大倾情翻译),前不久刚发行的讲1977年《News Of The World》专辑和巡演的《Queen Rock The World》,Freddie的纪录片《The Great Pretender》,还有很多很多。嗯,别忘了阅读大量的Freddie和皇后乐队的传记,比如Brian May写的乐队3D图片摄影传记《Queen In 3-D》,Freddie私人助理Peter Freestone写的《谁愿永生:弗雷迪·莫库里传 Freddie Mercury: An Intimate Memoir by the Man Who Knew Him Best》、Freddie的“老公”Jim Hutton写的《Mercury and Me》,乐队巡演工作人员Peter Hince写的《Queen Unseen: My Life with the Greatest Rock Band of the 20th Century》,Freddie的第一任男友David Minns写的《THIS WAS THE REAL LIFE: The Tale of Freddie Mercury》、以Freddie生前公开和私下采访谈话编写的《Freddie Mercury - A Life In His Own Words》、和《Somebody To Love - The Life, Death And Legacy Of Freddie Mercury》等。而Q杂志主编Mark Blake写的皇后乐队传记《Is This The Real Life - The Untold Story of Queen》中文版即将出版。由微博网友、资深Queen粉@席虎牙 翻译。

    名人去世后,总会有身边的人跳出来写传记回忆录大爆猛料挖黑圈钱,可是读了这些Freddie的传记后,会发现这些他身边的人讲述的Freddie的故事都那么感伤动人,他们在书中寄托的是对Freddie的尊重、敬仰、爱和思念。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好。

    当然,最好的了解Freddie和皇后乐队的方式,就是研究他们的音乐——这是成功饰演Freddie的拉米的经验。

    这部电影之所以服装造型道具舞台都神还原,自然是有Brian May和Roger Taylor的保驾护航,他们频频出入片场,尤其在演唱会情节亲自指导。此外,皇后乐队拥有一个数量庞大的档案资料库(得益于某些同志一辈子都不扔东西orz),由御用档案员Greg Brooks掌管,当年的神马奇怪的玩意儿都能信手拈来。更厉害的是,Freddie的私人助理Peter Freestone就天天坐在导演和编剧身边,导演拍了一幕后问;我觉得拉米这段拍得不错,你觉得Freddie会是这样的反应吗?Peter:挺好的……不过……也许Freddie可能会那样……导演:好的!再拍一次!

    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就是你的三观。

    如果你认为电影只是美国式的理想主义、好莱坞式的虚情假意、平庸、俗套、无聊的家庭伦理片,对不起,你走错片场了,三观不合,无法欣赏。

    因为电影讲述的就是Freddie和皇后乐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是传统的、受过良好的家庭和高等教育的英国绅士)。如果你了解这些人,了解他们的音乐,就知道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人生经历很简单,没有什么惊世狗血戏剧冲突的八卦,创作作品也就是自己脑子里想一想,洗个澡(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做个梦(The Prophet’s Song、We Will Rock You)就成就传世经典的天才,但同时,你能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积极上进、努力工作、追求梦想、力争完美,同时也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倡导爱、和平与平等的正能量精神。对不起,这就是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就是教科书上的模范精神——而他们就是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楷模。而“我们是一家人”,也并非口号,是事实。他们就是携手同行、相亲相爱,即使有过迷茫、有过分歧,即使天天在录音室吵架,即使一段时间冷战,但最后都像争吵过的老夫老妻一样,老老实实地回到一起,继续创作和表演的温暖家庭。他们永远都深爱着彼此——Freddie去世27年后,目前仍在进行的Queen+Adam Lambert全球巡演,以及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拍摄这部电影,正表达了乐队对Freddie的爱与思念——若不是他们亲自把关,他们心爱的Freddie不知道会被别人歪曲成什么样子。这部电影也正是乐队献给他的礼物。

    所以,不要把娱乐圈、滚圈的所谓习以为常的三观和行为套在Freddie和皇后乐队身上,正如Deacy在电影中说的:Every band is not Queen.

    二、真实与虚构,梗和槽点

    @席虎牙 之前已经帮大家梳理了一下,请务必在阅读下文之前阅读这篇文章(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03517090199704#_0),本文只是在这一篇的基础上的补充。

    1、 Freddie 在希思罗机场搬运行李,背景音乐放的是为了这部电影Smile乐队原班人马Tim Staffell、Brian 和Roger在艾比路录音室新录制的现场版本的Doing Alright,歌词与Freddie当时的生存状态高度吻合。

    2、 大家都知道Freddie因为和Tim是Ealing College of Art的同班同学兼室友,认识了Smile,成为天天死缠烂打还出言不逊提建议的乐队最大的“骨肉皮(groupie)”。电影时间太短简化成悄悄跟踪的狂热粉。电影中Freddie观看Smile表演时眼神留恋在Roger和Brian身上,爱意满满。顺便说一句,Tim的演员是演员Tim Roth的儿子。

    3、 Tim离开Smile,Brian和Roger反省自身不足,Roger说周末我有更好的事可以做,我可以把她们的名字告诉你,从这里就明显还原了花花的花花本质。Freddie说要加入Smile,Roger说你那牙不行,能看出来Freddie其实是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击,他对此一直都很自卑。但他后来说他因为多长出四颗牙导致龅牙,却令他音域更广是原话。

    4、 Brian在一次校园音乐会上认识了Mary,与她约会,但追求未果。Freddie一直以为Mary是Brian的女友,暗恋Mary近半年,后忍不住弱弱地问Brian,Brian说她不是我女友啊,遂鼓励Freddie与Mary约会。电影修改了情节,是为了强化Mary对Freddie大胆追求自我和梦想的强大的支持力。因为没有Mary的支持,也就不会成就后来的Freddie。Biba那段,Freddie看上了女式的裤子,说又没有标签,男女都可以穿,这正反映了Freddie和皇后乐队不以任何标签束缚自己的精神,他们经常男女式衣服混穿,以雌雄同体、超越性别的形象示人(话说四个男人起了个Queen的名字就说明一切了)。

    5、 Queen第一次和Deacy同台演出,电影安排Brian说不清Freddie的名字是有所用意的,Brian介绍Roger是乐队最大牌的成员是事实。当时Roger回到故乡Cornwall俨然以传奇鼓手自居,连海报上都是Roger Taylor and Queen,Roger名字超大,Queen超小,参见Queen+Paul Rodgers和Queen+Adam Lambert的宣传logo。台下立刻有女生尖叫Roger,并且这种场景延续在之后很多现场演出中——这是事实,貌美如花的Roger最受小女生欢迎,他的粉丝(骨肉皮)也最多。

    6、 Freddie在车站等队友时电影背景放的Keep Yourself Alive的那几句歌词正是当时乐队状况的真实旁白。

    7、 Freddie带着Mary父母和乐队去见家长这种情形大概在当年是常态。他们五个家庭都走得很近,Freddie和Roger后来住一起在肯辛顿市场卖仿古服饰时,Roger的妈妈还曾经过来探望(检查卫生),吓得两个小子提前慌乱收拾一通。Freddie有次去Roger家玩,Roger的妈妈还夸他性感美丽。他们几只的父母也爱相互串门,妈妈们也爱在一起聊聊你家儿子我家儿子拉拉家常。Mary的父母是一对聋哑人,而饰演Mary父亲的演员就是真正的聋哑演员。

    8、 几位父母和梅花炯交流问他们的学业,Brian说父母不让他搞音乐——事实。Brian和父亲为此几年都不说话,夹在父子间的母亲几次崩溃,直到1977年Brian请父母来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看演出后父亲才真正理解了儿子。其实他们四家的父母都反对儿子搞音乐:高学历的学霸工作自动找上门,Brian当时博士论文就差最后一稿,实习时研究导弹设计,国家科学实验室已经点名要他了。。。。乐队能当饭吃吗???

    9、 在家里聊过去经历时Freddie唱了段Lazy On A Sunday Afternoon ,那句歌词在这里很有深意。

    10、在Freddie家中Roger出言勾搭Freddie的妹妹Kashmira,正好又体现其花花本质。

    11、Freddie穿着“愤怒是蜥蜴”去见John Reid,被三个路过的光头党骂wanker,是真的发生过。Deacy问Freddie能否把衣服借给他周日去教堂穿:Deacy的妻子Veronica是天主教徒。

    12、BBC的Top of The Pops节目中,某个摄影师一直盯着Freddie的下半身看——每个粉丝都明白这个用意,就连当年的媒体也对Freddie的某个部位(甚至包括胸毛)大肆讥讽,认为都是假的。Freddie自然是暴怒。

    13、Freddie躺在床上,床上放的那个记事本上就是Freddie手绘的乐队纹章和图标。两只狮子代表Roger和Deacy的星座狮子座,螃蟹是Brian的巨蟹座,两只小仙女是Freddie的处女座,Q字母代表Queen,上面是一只凤凰,不是普通大鸟。

    14、Freddie反手弹钢琴,弹出了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前奏——Freddie经常反手弹钢琴,莫扎特也这样,而Freddie当年就被人称作摇滚莫扎特。波米的旋律,在很早以前就有雏形了。

    15、Freddie缠着Mary舍不得让她离开去上班,Mary说,如果我被炒了,谁来养活你?这是他俩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他俩很穷,住得和电影里一样,把钢琴当床头。Freddie搞乐队只有花钱没有收入,全靠Mary打工养他。此外乐队还依赖Roger和其他成员的奖学金糊口。大家都是互相救济。Mary若丢掉了工作,Freddie就彻底没饭吃了。但是Freddie说了一句我会照顾你一辈子,这就是他之后一辈子遵守的誓言,泪目。

    16、求婚的真实时间其实是某个平安夜,Freddie递给Mary一个盒子,大盒子里套着小盒子,小盒子里套着迷你盒子。Mary打开了无数个盒子,发现里面有一枚玉戒指,之后就说了电影中一模一样的对白。但是后来Freddie再也没有提结婚的事情,Mary偶尔提示无果。所以很多人认为Mary是Freddie的妻子、前妻是不准确的。他们只是订过婚,没有结婚。但是Freddie将她视作自己的“法定妻子”,认为他和Mary在一起的那段经历就是婚姻。

    17、其他三只闯入Freddie家中报告美国巡演的消息时,Roger叫错了姑娘的名字,大概是确有其事(他太花。。。。)

    18、Adam Lambert作为卡车司机出现的背景音乐是Fat Bottomed Girls,作者是Brian。被戏称为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骨肉皮之歌,Brian却说写歌的时候想到的是Freddie。歌曲画面从大巴切入到现场表演视觉效果非常赞,而在大巴中Roger左搂右抱两个美女呼呼大睡,正好又体现他花花的本性。但是FBG这首是1978年发行的,当时Freddie的发型是中长发,不是第一次美国巡演时的长发。电影把这首歌放在这里,为的是突出Freddie的巡演生涯爆发式发展后其感情生活的变化。

    19、Paul安排几个人入住,把Freddie安排到最大的房间——现实生活中Freddie也的确是最大牌,什么都要住最好的,Roger有时候就退而求其次住个第二大的,Brian也会这样,不过Deacy似乎一向低调(在电影中被Paul欺负了,Paul,你也不看看本团真正的大boss是谁~)

    20、Paul强吻Freddie——其实他是1977年才当上Queen的经理人的,并未参与《A Night At The Opera》这张专辑和波米的创作。但是电影这样的改动能够紧凑突出他的这条线。Freddie的第一任男友是唱片高管David Minns,他说Love Of My Life, You Take My Breath Away是写给他的,不过官方盖章是Mary。所以Freddie对Paul说这首歌是写给Mary的,Paul说:你说是就是。Freddie和Paul貌似有过一段关系,但从未听说过他是正牌男友。而且Queen的其他成员和周围的人非常讨厌他。据说Paul就是靠着和Freddie的这段关系威胁他(MD这个男人太坏了!!!)

    21、Deacy没有参与皇后任何歌曲的和声,因为他自称五音不全。但是在舞台上他是有唱的,只是麦克风是被关掉的。当然也有出现技术失误麦克风忘关的时候哈哈哈可怜的炯炯。

    22、Freddie在Mike Myers饰演的EMI高管面前放卡巴耶唱的歌剧——Freddie是后来才爱上卡巴耶的,当时他特别喜欢将卡巴耶的唱片带到录音室,放大音量,一遍又一遍地听,沉醉其中。而Jim Beach表示自己爱歌剧是事实。他是上流社会的律师出身,非常喜爱歌剧、芭蕾、艺术品、品酒等高雅文化,并推荐给Freddie。至于John Reid嘛,谁不爱高雅音乐呢~~

    23、Jim Beach说EMI高管当年出了平克弗洛伊德的《Dark Side Of The Moon》,里面的歌超长。。。。

    24、Kenny Everett拿到波米那张单曲碟的时候看到的是I’m In Love With My Car,Freddie说是另一面——皇后乐队经典八卦:Roger为了让这首歌作为波米B面发行,将自己关在柜子里,队友答应才罢休。为啥电影没拍?难道只是个段子么?

    25、Queen是在1985年才去里约热内卢的。电影为了突出Mary作为Love Of My Life的主题,提前到分手出柜的70年代。当年看到Mary描述出柜那段,脑海中无数次想象会是怎样的情景,没想到电影就原封不动地把当事人的台词和场景表演出来,泪崩。

    26、1980年代Freddie改变了形象,短发胡子就是当年某一部分同性恋的标志形象,源自美国的Castro地区(而今年电影也在该地区点映,当地已经成为LGBTQ的平权地区,看的人都哭得稀里哗啦)。电影讲到分手出柜后下一个镜头就变成这个形象非常鲜明地跨入到Freddie正式接受自己过着同性恋的生活。(虽然从7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

    27、所以We Will Rock You(1977)的诞生也将Freddie的形象改成了80年代,为的是剧情的衔接与流畅。

    28、电影从头至尾都出现的几位女性,都是乐队成员的女友(Brian的Chrissy, Deacy的Veronica, Roger的Dominique),后来都成为了他们的妻子(除了Mary)。

    29、电影中Freddie和Mary开关灯的事,是真实发生过的,我爆哭!!!

    30、Freddie奢华狂野派对时穿的那套服饰,是1986年Queen最后一次巡演时的谢幕装,因为电影无法涉及1985年以后的故事,特地让这套经典服饰出场。有两个人踩着单车,被Freddie拍了屁股,是为了向Bicycle Race的裸女自行车赛MV致敬。

    31、Freddie向宾客撒礼物,说金钱无法买来幸福,但是馈赠可以带来快乐,这正是他的人生信条。他非常慷慨大方,花了很多很多的钱给别人买礼物。任何一个与他有点关系,为他做过事的人都会得到他的馈赠。他随身带着一个生日本,记满了他的亲朋好友的生日,他会随时拿出来翻看,以免漏掉任何一个人的生日,因为他会为每一个人精心准备生日礼物。他去世后一个月,Elton John还收到了他的圣诞礼物,因为早在他去世前,他就安排好了。

    32、宴会上Paul仗势欺人,让梅花炯不满。Brian吐槽Freddie你是摇滚乐队的成员,不是Village People乐队的成员。VP是美国的一支走夜店风的乐队,全员都是gay,Freddie的警察形象就有点cos他们的形象。Brian在这里提示Freddie,diss Paul,说他不该和Paul混在一起搞这种类型的音乐。Roger嘲笑他养了一个宠物,Freddie说忠诚最重要,还特地问Dominique对不对——这句话非常伤人,因为花花就是很花,当着所有宾客的面指责对方的私生活,还问对方女友,难怪其他三只立马走人,Brian还生气地骂了他一句。Freddie连忙道歉说是开玩笑的,奈何他被Paul拉走了——他骑在Paul的肩膀上,cos了Freddie在舞台上骑在各种各样的英雄人物身上唱歌的形象,比如超人、黑武士、圣诞老人等等。

    33、荒诞狂野派对结束后的Freddie一个人在钢琴上弹了几个音,超级熟悉的曲调,但是我就是想不起来是哪首歌了。。。。

    明明派对上那么嗨,Freddie为什么事后那么沮丧呢?因为Paul他们一帮酒肉朋友利用组织参加派对的机会,利用Freddie的金钱大肆为自己牟利,Freddie非常愤怒和沮丧。

    Freddie骚扰Jim Hutton,被骂后道歉,之后两人促膝谈心一见钟情。这个情节是虚构的,但是虚构中夹杂着大量事实。

    Freddie是在1983年年底在一个同性恋酒吧见到了Jim,他是一位理发师。因为他长得像他的偶像,前不久刚刚去世的好莱坞传奇影星Burt Reynolds(伯特·雷诺兹),所以才看上他的(他俩真的真的超级像orz,迷弟太可怕orz)。Freddie以为他买酒为名搭讪,被他拒绝(要他滚蛋orz),因为他有男友,正好去洗手间了。Freddie就乖乖滴滚蛋了。Jim当时完全不知道Queen,更不知道Freddie,即使他男友告诉他的身份,他也毫无概念。之后在1985年3月23日,Jim早已与男友分手,一个人在酒吧时,Freddie又凑过来要给他买酒,勾搭成功。Freddie勾搭成功后的第一句话通常是How big is your dick? (其实他是开玩笑的ORZ)。Jim很不爽。所以电影中Freddie反复提到要给Jim拿啤酒喝,Jim骂Freddie竟然有胆(蛋)骚扰他,Freddie说如果你喝了我的啤酒就知道我有多大胆(蛋)了就是当事人对话的神运用。此外,Freddie的确喜欢穿制服的男人……

    Freddie与Jim聊人生的那段并非在现实中不可能。他俩还真的经常会谈心(一起歪在沙发上或者躺在床上看电视聊天),谈谈孤独感,谈谈朋友,谈谈人生中需要的是什么,反正还是蛮深刻的orz。因为电影只讲到Live Aid,他和Jim交往才几个月,没法深入地去表现他俩的感情经历,所以就把日常又深刻的片段浓缩了。乍一看胡编乱造,实际上非常真实深入。

    电影后面虚构了Freddie在伦敦找遍了同名同姓的Jim Hutton,找了他两年才找到,其实也算是真实事件的神改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Jim后来才知道,这两年间他是被Freddie和他指派的“小弟”秘密跟踪,最后伺机下手的orz。Freddie不是自己坐着车,就是派“小弟”开车溜到Jim经常光顾的酒吧去偷偷查看他在不在那里(真特么可怕的跟踪狂!!!)然后他会开心地说:看,我男人在那儿!!!(无力吐槽。。。。这和找遍伦敦有啥两样orz)

    34、Freddie和大家吵架,Deacy弹了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前奏贝斯,就灭火了。这让我想起Brian曾经说的一个冷笑话:夫妻吵架时,Deacy一弹起贝斯,就不吵了。在这段争执中,Paul插了几句支持Disco舞曲风的话被骂,其实也体现了后来的Hot Space专辑,Freddie也是受到了Paul的支持走funk路线(Paul当年是贝尔法斯特的DJ),所以梅花更讨厌他。(不过别忘了Deacy好这口。)

    35、记者会太神了,完全就是媒体和Freddie的原话,甚至其他三人的表现也是真实复刻。这一段非常非常经典,无论粉丝与否都应该每个字每个字地学习研究,不仅高度还原当事人的话语,还深刻剖析了Freddie的内心。

    36、Freddie过得很艰难,突然画面一转but life still goes on的歌声出来,歌词剧情神契合。Brian穿的那件性感粉色蕾丝睡裙就是Brian将当年自己穿的原版睡裙拿出来贡献给了电影(有点绕口ing)。

    37、家人闹翻那一场,被很多歌迷质疑虚构。但Brian在洛杉矶首映式上被粉丝询问电影中哪段最真实时,却指出了这一段。他说本来电影最后要删掉这一段,被他极力制止,因为这段就是真实发生过的。I Want To Break Free在美国被MTV禁播,Freddie生气说的那几句都是当时媒体对他的评价,Freddie说我们帮助MTV的诞生却被他们禁,这是事实。波米是第一部将MV用作歌曲商业推广的,Queen helped the birth of MTV。Freddie后来说的那些气话都是原话。但是Queen由此失去美国市场的很大部分原因是Paul从中作梗,拒绝很多宣传机会,一心想让Freddie脱离Queen,被他所掌控。但是Freddie并非乐队第一个出个人单曲和专辑的,Roger早在70年代就出了,Brian也和别人合作。问题不在于solo,在于乐队的凝聚力不强,大家都厌倦和失去信心了。Freddie还说如果没有我你Brian就是天体物理学博士——超级虐,Brian就是失去Freddie多年后重新回到帝国理工,60岁那年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天体物理学博士。

    38、这段中Brian说我们是一家人,Freddie当时就爆发了,说我们不是一家人,你们有家庭有老婆孩子,我呢,我什么都没有——这句话是原话啊原话啊原话啊啊啊啊!!!哭得肝肠寸断。由此可见Freddie多么孤独多么害怕,因为性向问题加上当时感情生活的不稳定,他一直处于非常没有安全感的状态——而电影对他这方面的刻画十分到位,飙泪。。。。

    39、Mary给Freddie打电话被Paul截下时,Freddie在钢琴上弹的是I Was Born To Love You。

    40、雨中,Mary说Freddie你是被爱着的,被我、Brian、Deacy、Roger爱着的,这不是煽情,千真万确!!!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暴风哭泣。之后Under Pressure这首歌的歌词也超级契合剧情,跪了。。。。

    41、Freddie后来成了Mary孩子的教父,教他学会说tractor和guitar。

    42、Freddie将Paul开除的真正原因是他其实早就知道Paul不是好人,而且暗中利用他的财务乱搞,Freddie不是一个爱与人当面交锋的人,他心肠太软。Queen当初对Paul不满意与他解除合约后,Freddie却将他留下当自己的经理人,其中除了他是gay, 对他表面上言听计从可以陪着他一起玩(他太孤独了,时刻都需要人陪伴),还有就是Freddie不忍心开除任何人(他真的真的非常善良,不愿意做让人伤心的事)。但是Paul到后来俨然掌控他的生活,将他与乐队与他人隔绝开来,带着他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他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是错误的。电影中Freddie不理会Paul的片段也表现了这一点。最后一次,Paul趁他不在家,带着一帮狐朋狗友,在他家胡闹,把他心爱的Garden Lodge(Live Aid之后搬进去的著名豪宅)搞得乱七八糟,就成了导火索,他一怒之下让Paul滚蛋。Paul就拿了65000英镑,把Freddie卖给了《太阳报》,虽然他并没有像电影里一样接受电视采访,但在当时对同性恋仇视的年代,在除了圈内人士都不知道Freddie的性取向的年代,因为Paul提供的猛料,太阳报连篇累牍地报道了大量Freddie的同性恋生活,把他的所有男友一网打尽,还有和那些男人们的私密照片,其中最可怕的是,提到了Freddie的两个前男友死于艾滋病,说Freddie非常害怕,向Paul倾诉。电影中Freddie的父亲看到报纸上的All Queen’s Men那篇报道就是完美复刻当年的报道orz。当然,最让Freddie愤怒的是,Paul居然还爆料Freddie的现任男友是Jim Hutton。Freddie一直都小心翼翼地保护Jim的隐私,Jim也不希望自己的家人通过媒体知道他与Freddie的恋爱关系,只希望自己亲口告诉家人。Paul之后还恬不知耻地给Freddie打电话,想解释他是被媒体纠缠太狠才让步的,Freddie根本不接他的电话。

    43、Freddie和队友讲和的那个片段有好多话都是原话,比如说four aging Queens,比如说dinosaurs等等,非常有意思。

    44、Freddie在家里喜爱穿丝质的睡衣与和服,都怀疑电影里拿的是原版货。。。。而且明显看到Freddie家中的中式椅子,他就爱这些东方的玩意儿。

    45、一提到艾滋,背景音乐就放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这不就是自己虐自己么,哭~1986年温布利,实际上当时并不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的Freddie在现场说,除非我们都死了,Queen永远不会解散,之后就唱这首,太特么虐了!

    46、Freddie一个人去医院检查,被诊断罹患艾滋,这也相当真实。当时他就是一个人去医院确诊的,没有人知道他得病。他是后来一个个告诉身边的人的。可见他一个人承受多大的痛苦。最早告诉的是Jim Hutton,当时Freddie说,如果你离开我,我也能理解的。Jim说,但是我爱你Freddie,我不会抛弃你的。所以Jim一直陪伴照顾他到最后。Jim也被感染HIV,但他是2010年因肺癌去世的,Brian还写了一篇动人的悼文纪念他,说他对名利和滚圈毫无兴趣,只是充当吃瓜群众,精心打造Freddie的花园。说他俩放到今天,就是Civil Union(英国2010年还不承认同性恋婚姻),Freddie也一直称Jim是他的老公,他们互赠婚戒,他去世时手上还戴着这枚戒指,和Jim送给他的小泰迪熊公仔一起火化。

    47、Freddie和队友一起为了Live Aid排练,嗓子状况不太好,说是vulture’s crotch,这也是他的精妙言论之一。

    48、Freddie向队友告知病情这段是将时间线提前到Live Aid之前。实际情况是大概是87-88年左右,Queen全家一起吃饭时,有人抱怨感冒,Freddie伸出一只因为免疫力缺失受伤流血无法愈合的脚告诉他们,你们看看我经受的一切,才使得Queen知道了他的病情。(Jim Beach早就知道了)。其实乐队成员早就隐隐感到不对,Deacy甚至亲自小心地询问Jim Hutton。Jim为了保护Freddie的隐私,违心地撒了谎(你们都那么爱他啊)。但这段对话中大家的反应是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每个人的性格。特别是Freddie后面说的那些话,希望他们保密,不想打艾滋同情牌,只想创作到最后一刻真的都是原话啊啊啊啊啊啊!!!!!再次暴风哭泣!!!!!最后他抱着大家,说即使你们哭得像个小姑娘,我依然爱你们也许就是原话啊啊啊啊啊啊啊!!!他真的真的很爱这个乐队,爱着Brian,Roger和Deacy。看看 A Winter’s Tale和These Are The Days Of Our Lives的歌词,你们就能体会乐队成员之间深厚的爱。而乐队得知Freddie的病情以后,更是紧紧地保护着Freddie,不向任何外人透露风声,天天向媒体撒谎,直到他去世前一天向全世界宣布自己罹患艾滋,希望大家与他一起抗击这个病魔(他是多么地勇敢无畏——Brian说他完全可以说自己是得肺炎去世的,可是他偏要承认自己得了艾滋引发的肺炎)。到后来Freddie病情恶化,Brian决定暂停他个人专辑的宣传以防他随时不测时,Freddie却说你的个人音乐生涯才刚刚开始,如果我死了正好可以帮你的专辑做宣传555555。。。。

    49、Freddie在Live Aid当天才找到Jim自然是虚构的,实际情况是Jim当天从理发店下班回来,Freddie才说要去Live Aid。从来没去过演唱会的Jim一脸懵逼地跟着去了,见证了摇滚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演出,主角还是他男友(这人太幸福了orz)。

    更搞笑的是,David Bowie当天的头发就是Jim前几天剪的。Freddie说安排一个人来剪头发,Jim就接到一个预约电话。结果那个神马大卫琼斯半天都不来,Jim急得要下班,打了好几个电话催促(威胁),对方说好好好琼斯先生这就出来了,进店一看,原来是宝爷。Jim不认识Freddie和Queen,却认识时尚先锋宝爷,不过他一句话没说,直到剪完了才跟他确认了身份。Live Aid当天,Freddie在宝爷面前得意洋洋地晒Jim:你还记得他吗?宝爷一脸木然。Freddie急了:谁给你剪的头发???宝爷依然木然……Freddie自从认识Jim之后,不仅自己直要Jim剪头发,还强迫家里人都找Jim剪头发……无力吐槽我大皇后的family business 的光荣传统 orz。

    50、Freddie当天并未来得及带着Jim去见家长,但是他带着Jim见过好几次家长。而且电影里父母妹妹与他俩的对话就是原话原话原话!!!Freddie从未当着Jim的面向父母揭示他俩的真实关系,但是父母都心知肚明,对Jim也很好。在Freddie最后一次探望父母时,Freddie的父亲还陪着Jim逛花园,指着一株枯萎的玫瑰花感叹道,这株树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了,Jim不知道他指的是玫瑰还是Freddie。。。。

    51、Live Aid每个乐队的音量都是有限的,所以贴了个纸条不许动,电影里Jim Beach做贼似的调高了音量,把贴纸换了地方,导致Queen的音量比其他的乐队大得多,这也是Queen最成功的原因之一,当然,这是事实,只不过调音量的是Queen的御用调音师,不是迈阿密海滩爷爷。

    52、Queen上场之前的乐队是Dire Straits,不是从Freddie侧身而过的U2。大概是U2更好认吧~~但电影放了Dire Straits演唱的音乐片段。

    53、电影中未收录的Live Aid上的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 和We Will Rock You今后也会发行。

    54、Queen在唱了20分钟后下场,到晚上集体结束大合唱之前Freddie和Brian又上场,唱了Is This The World We Created?他们是唯一一支在同一个舞台上两次登场的乐队,可见已经封王了。之后乐队还参加了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的大合唱,就是难以找到炯 lol。Freddie穿着红背心,刚刚在台上尽显霸主地位的他却非常低调不爱出风头,还把话筒让给别人。而且歌词不记得瞎混,基本只会唱歌名的那一句。就这么个大合唱,大家都想尽办法跑到最显著地方唱歌露脸,而他却恰恰相反,正体现了他内敛朴实的一面(果然和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

    55、Mary和Jim在台上看演出时,Mary激动地靠向Jim——他俩在Freddie生前关系是不错的,Jim甚至在和Freddie闹矛盾时还跑到Mary那里诉苦。

    56、Freddie去世后将豪宅Garden Lodge和一半财产和音乐版权全部留给了Mary,并将骨灰交给她埋葬(这句话有点怪),嘱咐她埋葬在一个只有她一个人知道的地方。所以这个世界上只有Mary才知道Freddie到底埋在了哪里。

    57、Freddie留给了Jim 50万英镑,以及与他共同在爱尔兰老家投资建造的房子。Jim一直住在那里到去世。

    58、作为世界上最有名的家庭作坊,据说Queen成员和家眷都伪装成了群演……据说包括梅花……据说Brian是Live Aid群演……可是茫茫人海……貌似至今还没有人能找到……

    以上就是这些,还有哪些漏掉的欢迎补充。

    微信:QueenRockBand里面有好几篇涉及到上述内容的科普文章,大家可以看一下。

    最后说一句:拉米·马雷克应该拿奥斯卡。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