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书豪带领被视作孱弱的哈佛对抗康涅蒂格和波士顿这样的大学豪门球队而不落下风时,国内开始对他有了一些报道。我借着公司网络之利翻墙到youtube,搜索他的ncaa集锦,进入我眼中的是一个有些亚洲式灵巧却又融合了黑人打法的后卫,他能盖帽,抢断,切入,扣篮.... he can play. 因为哈佛,因为华人,当时就喜欢上了这个球员。但说实话并不看好他的前景,因为小学院小联赛出来的球星在NBA打不上球的例子太多。
赛季中1月31号,公子又写: “现在的纽约和勇士简直是两个极端。前者有凶猛锋线但后卫愣直,后者有天才双卫但前场钝。纽约这处境,基本等于吃面不就汤、白肉不带蒜、吃蟹没有醋,吃久了大家都心生怨望彼此生气。如此算来,眼下无非三条路: A 保持丹东尼的进攻风格,赶紧张罗一个能提速、能组织、能把球喂到地方的后卫,一切立刻点石成金。巴朗·戴维斯的复出、林书豪的上位,只要是个能组织的人,都能给球队带来变化。 B 辞掉丹东尼,索性换一个主教练和套进攻方略——问题是,新主教练上台,也得为球队缺少控卫而头疼。 C 斯蒂夫·纳什的合同还有小半年到期,斯塔德迈尔和丹东尼可以考虑从现在开始每天二十个电话三十封电子邮件,然后等太阳来纽约打客场时,让全麦迪逊起立高呼:来当救世主吧,斯蒂夫! ”
信念也许是成熟的捷径,就像林书豪自己说的,想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kobe:who the hell is kobe? 可是他会问自己一句,what would Jesus do。同样一句话,缠在“答案”的手上机会成为他的logo,却没有帮助答案真正的成熟起来;同样一句话,只是在林书豪内心自问,却让我们看到他在大起大落中的淡定从容。
今天重温这段文字之时,却发觉自己不仅不理解NBA,更不理解金钱。套用《一代宗师》里的台词,NBA是生意场,也是英雄地。光靠一张华裔面孔就想出人头地绝无可能,别说体育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利坚,今天我国的演艺圈,想光靠身材脸蛋、干爹绯闻搏出位越来越难一样,没点真本事根本别想在NBA混。纵然NBA需要华人面孔来吸引华人世界的目光,也必须有能够吸引眼球的实力,绝非什么人都行的。妄想着随便找个什么阿猫阿狗,包装一下就能吸金的思维逻辑,在本世纪的头十年没准还游戏,在今天体育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愚弄市场都是作死的行为。
对于媒体大肆渲染林书豪的现象级表现,很多球迷也曾像我一样表达了极大的反感,并用金钱至上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常言道:光看贼吃肉,不见贼挨打。广大球迷只见林书豪现象级的表现,不见他之前蹦极似的下落,不见他在NBA联盟与发展联盟的几进几出,更别说工作朝不保夕,还要借宿他人的客厅,期间的辛酸凄楚应该不足为外人道。
所以公平的评价一下林书豪应该说,是林书豪绝地逆起,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会展现实力,挽救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后NBA联盟迎合市场开发出了他的市场价值,而不是反过来。
正所谓:高度决定视野。当我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能用金钱来解释的时候,就说明我当时的高度只能看到金钱,对于勤奋、汗水、天赋、机遇、辛酸、压抑、信仰、坚持、努力这些都会都看不到,更不可能相信,而只能看到金钱却又觉得洋洋得意,以为自己找到了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又是何等的悲哀。
最后总结一下:本片告诉所有混在西方的华人,想成功必须勤奋、隐忍,另外最好还是个虔诚的教徒。
下面分享一下自由撰稿人张佳玮先生的一个帖子(有删节),是讲述的就是NBA底层球员。
在NBA,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很少有球鞋合同,几乎没有广告。他们没有豪宅名车,胆战心惊于自己下一份合同在哪里。每年的交易截止期切近,他们就盯着手机,等经纪人或球队告诉他自己又做了添头,被货物一样送达另一个城市。他们不挑天气不拣队友不抱怨联盟,一门心思只是思谋下一份合同。他们就是NBA金字塔的底层。
而他们的生存法则,理所当然,和NBA的巨星截然不同。
法则1:永远有人比自己更聪明
前NBA球员保罗·谢尔利的说法,他一开始老觉得自己特别聪明,可是在美国与欧洲之间七八个队效力下来,发现大多数队友聪明得惊人,思维敏捷,反应奇快。本来,一个合格的NBA球员,得记下成百套战术的跑法、两位数防守的应对,外加对位球员的天敌喜好习性。球员笨了,哪有这等资质?
其实NBA另有一个倾向:越是底层球员,越容易两极分化,身体超好或智商极高,两者必居其一。例如波士顿凯尔特人板凳上的万年替补斯卡拉布莱恩,被公认为球队智商最高的人物——实际上,不打篮球的话,他可以去当飞机工程师。
之所以NBA球员普遍被人看得笨些,一是球迷们的想当然耳——设身处地想象下,站在二万人的球场上,面对世界顶级的防守者们,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疲惫比赛中保持注意力,比你想象中难得多,二是大多数球员的访谈并不显得那么睿智或是博识。但是如你所知:NBA球员也是人。他们有训练、比赛这些累得死人的事情,每天要面对无数球探报告和录象,中间夹杂着飞机来往、大巴奔驰,来不及像个办公族一样读书看报了解世界信息。实际上,你去找大多数底层球员世界政治状况或环保话题,他们未必能够问一答十。但是,一提到篮球,你会发现他们(尤其是那些脱了球衣和普通市民无异的白人小个子)人人口若悬河,简直是本活战术册。
法则2:比教练还要教练
一个长达82场比赛的常规赛季,并没那么有趣。哪怕你对篮球热情旺盛像初恋女朋友,每周那么三四场比赛,也足以让你日久生厌,视之如黄脸婆。当赛季进行到五十场、六十场时,教练的每次暂停,喊的话都已经让人耳朵生茧。
每次暂停时,当教练祥林嫂般说车辘轳话而主力们集体神不守舍之际,总有那么几个球员——哪怕穿着比赛外套,额头不见汗,出场时间记录为零或者三分钟——凑到教练身旁,一副聚精会神必恭必敬的姿态。如果没有他们的衬托,教练的布置基本冷场。喏,这就是底层球员的作用:他们要显得虚心谨慎敬业。在这个大牌球星们普遍年薪压教练三五倍的年代,这样的行为最为讨巧。当然不只是日常比赛。平时训练,他们总得比教练所布置的多做个20%。先教练之忧而忧,后教练之乐而乐,让教练深觉不给他们挤点儿轮换时间出来,简直愧对了他们。一个有趣的反讽:他们通常是最不需要教练提点、暂停来布置和纠正的球员,但教练做提点时,他们总是最专注的一个。
法则3:鞍前马后,唯上头马首是瞻
如今的NBA球员被大卫·斯特恩包装成了百万富翁社会精英,但富贵不忘根本,毕竟是个体力劳动为先的准蓝领联盟。所以,NBA有种种山寨风流。走江湖义字为先,而所谓义,就是见了宋公明哥哥纳头便拜的兄弟义气,论资排辈。姚明这样的状元新秀进NBA,还得每次训练前负责拿装备,挨门挨户放各位大哥房间门前,何况底层新秀?
NBA球员,尤其是弱队,并不像世界想象得那么亲密无间,亲如兄弟。底层球员的生死,通常是大哥一言而决——也不必自己动手,随口跟教练一句“我不喜欢某某”,或是场上不给传球,足以封杀一个底层球员的职业生涯。如此这般,大哥给你面子,不去自动失宠。
二轮出身的球员,如果能侥幸跟上一位老大,就足以奠定前程。所以底层球员们都有副好脾气。脱了球衣便毫无骄气,跟普通市民差不多。以至于他们每次离开哪个队,队医助教们总一片“他是个好人啊”的赞美声。
法则4:洁身自好,清心寡欲
21世纪的底层球员虽然比60年代富庶得多,无须再合租打地铺之类,但也要省着花:十天NBA合同,万把美元,已经有球员争破了头;一个整季合同,几十万美元,算是生涯的伟大成就,可是买完房子车子,也就所剩无几了。底层球员这辈子能挣上这么一两个几十万,已经谢天谢地,花起来自然小心翼翼。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他们不知道自己下个落脚点是哪,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被交易。车和房这类处理起来颇琐碎,不敢动。他们又都是超级旅行家,每到一处,融入球队、训练、打比赛,熟得很了。他们知道各个城市的花街柳巷所在,但他们不敢去。
法则5:现实一点,这是份工作
底层球员们打球最现实:哪怕落后30分,他们也会抓紧每次机会,争取得那么两分;他们会跑好每次战术,然后指望教练们看见;他们会在全场球迷打呵欠时去扑每个篮板球,知道这一切都会被技术统计记录下。他们不介意被对手骂做肮脏,只要教练派他们这么做。一场12分3篮板的比赛,巨星们不屑一顾,却可能为底层球员换来多一点上场时间,乃至一份合同——那可能意味着一辆新车、一套新房。
——无所谓,他们打得极其现实,因为他们只在乎一种人的眼光:那些给他们开合同、发工资的人看到他们打球。出手次数?攻击权限?发挥自己才华的战术布置?荣誉?奖项?伟大梦想?历史记录?那都是饱暖思淫欲的天才与巨星们所追逐的。用马克·伊顿的话说:“如果你曾经和我一样在加油站工作过,你也不会介意像我一样,每场只投4次篮了。”
现在篮球早已经不看多年了。但林出来以后,我很迷。现在还在追他的视频。
究其原因,如果林的风格也和姚一样,我可能不会这么迷的,就算他是中国人也无所谓。但是林的风格完全的不一样。林的动作,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有效率。
林没有多余的动作,无论是显示自己的动作,还是表现自己不安全感的动作。而动作,正说明了他的心理。林是一个没有过度虚荣、没有过度不安全感的人。林是投入的球员,忘我的球员,打球时,不但不再考虑外在,也不再考虑自己。林也是一个完全无畏惧,给出自己全部的球员。
打球,每个人都有自己身体的特长、技术的特长。但真正让一个球员超越他人的,不是他的技术和素质,而是他的心理。林在这一点上是有着超人之处的。甚至,扩大说,同样中国人,林的心理要超越咱们自己的球员很多的。为什么?
林总是提及自己的信仰。他是从小就信,父母给的。如果否定他信教对他的影响,我认为是不客观的。而且他从小就信,对他的影响一定会更大、更顽固、更基本、更内在、更自然而然。
宗教这种东西,对于林的作用,感觉主要体现在竞赛心理上:忘我、无畏、“暗中天注定”,所以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胜负托付于神、但自己付出一切。这都是宗教对于他竞技心理,甚至是更广泛的心理的积极作用。不容否认。
而另外的区别是什么?很明显,林生长在美国,咱们自己的球员在中国。美国,不管它其他方面如何,但是在对林的培养上是成功的。
换句话说,老实说,和林在他初高中时素质一样的球员,我见过很多,其中甚至很多比他好的。但是这些人都没成才。说实话,如果林是生长在中国,我认为他也不会成为linsanity的。永远不会。
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培养体制。更应该反思自己的整个社会向上流动体制。有才能的人,有潜质的人,往往得不到很好训练和发展。而且咱们的训练、比赛、和竞争,很多时候不是由能力决定,而是由权力、利益决定。没有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我们是永远不会有自己的linsanity的一天的。
那么林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呢?林是有天赋的。每个能进入球队的人都有自己的天赋。而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则是怎么样能把个人的天赋发挥、发展到最大。如果随便破坏,甚至负面激励,那么我们的人才永远不会赶上人家。林的才能显然在每一级别中,都得到了最大的促进和发挥。就算他没有被Division I选走,他也进了harvard(这个是很难进的,他SAT再好也是很难的)。这些都是对他的正向激励。
而在他高中时的比赛,对抗那样的强队,他们也可以打得有声有色,并且最终胜出。这说明了他们平常是训练有素的。教练教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篮球,基本的思想是正确的,而不是教队员如何近功急利,甚至教队员歪门邪道。一个近功急利的队伍,一个歪门邪道的队伍,是不可能对抗比自己强很多的队伍的时候胜利的。
而且看林的技术和素质,是一直在稳步提升的。一个东亚球员,就算有天赋,能够达到林现在的素质,也是不容易的。而他高中时候的素质,有过人之处,但远没有现在这样过人。要获得这些素质,一定是得经过苦练,而且一定是得经过系统、科学的训练而得来。中国没有这样的支持体系,可以提供林这样的训练。而中国的球员从小一路走来的经历,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关注的更多的是个人既得利益),也决定了他们不会有林这样的苦练精神。
这些都是我们要反思的。天赋不是人人都有,如果发现有天赋的人,那么首先就是提供可以发展他们的训练支持系统。然后提供他们一个至少大致上是公正的竞争环境。最后给他们以正向的激励。
通过对林的分析。其实林有过人之处,但是最重要的是,他没有浪费自己的天赋,而苦练自己的天赋,他所在的社会就会发展他,奖励他,给他机会,最后甚至让他成功。他不需要做更多其他东西,想更多其它的东西,专著自己的事业就能成功。这个,恐怕是最值得咱们学习的,也是能让咱们更多的培养自己的人才,并且让这些人才最大的发展自己天赋的地方吧。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这个电影显然也是有让咱们看到这点的意图的。电影一再宣扬的就是这种美国的“神奇”。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肯苦干,社会就会让你成功。甚至你在其它地方不行,在美国也行。
这个显然也是不客观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黑人中,比林素质好的人,不知道要多少。但是最终有几个能到NBA呢?其中多少人被浪费了呢?美国的流动性,也并不是针对所有人的。美国有他的虚伪,有很多的虚伪。但是美国如果总能找到林这样的例子,来宣扬自己的话,我想,它们的向上流动体系,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在运行的,还是有其成功之处的。
林的父母来自台湾,都是技工之类的。在美国循规蹈矩任劳任怨的干一辈子,能过上不错的中产阶级生活,而自己的儿子,同样是按照这个规则干下去,就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NBA明星。这样事情,咱们看到了,不要过多的考虑它的特例性,而要考虑它揭示的一种可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咱们要学习它揭示的这种”只要你循规蹈矩,肯干,就可以让你向上”的系统。这才是最重要的。
真希望,以后咱们也可以让循规蹈矩任劳任怨的某一个lin,在他有生之年,成为linsanity。
当林书豪带领被视作孱弱的哈佛对抗康涅蒂格和波士顿这样的大学豪门球队而不落下风时,国内开始对他有了一些报道。我借着公司网络之利翻墙到youtube,搜索他的ncaa集锦,进入我眼中的是一个有些亚洲式灵巧却又融合了黑人打法的后卫,他能盖帽,抢断,切入,扣篮.... he can play. 因为哈佛,因为华人,当时就喜欢上了这个球员。但说实话并不看好他的前景,因为小学院小联赛出来的球星在NBA打不上球的例子太多。
可话又说回来,还是很期待他能进入NBA,毕竟是华人呀。
然后他选秀没中,勇士签了他。上场机会淼淼,但他给人一个很深的印象,在不多的时间里他总能贡献抢断数据 - 一个拼命打球的精神体现。
再然后他被勇士裁掉。经过火箭的几场比赛后,他来到纽约尼克斯,Linsanity开始的地方。
纽约当时控卫不少,老毕比,老巴郎,伊曼香伯特,托尼道格拉斯。林书豪可能只是第五选择。赛季前张公子写到:
“这也是迈克·丹东尼接下来要做的功课:纽约需要一个真控卫。甜瓜能挡拆策动,道格拉斯能突分,菲尔兹也能传几个好球,但球队眼下急需一个聪慧老练,能带起节奏,把球运转到位的指挥官——眼下,似乎只能去挖挖毕比和巴朗·戴维斯身上,看还能剩几分余勇了。每当这时,丹东尼估计就得叹恨,干嘛世上只有一个纳什,还被凤凰城的铁公鸡萨沃尔霸占着。”
赛季中1月31号,公子又写:
“现在的纽约和勇士简直是两个极端。前者有凶猛锋线但后卫愣直,后者有天才双卫但前场钝。纽约这处境,基本等于吃面不就汤、白肉不带蒜、吃蟹没有醋,吃久了大家都心生怨望彼此生气。如此算来,眼下无非三条路:
A 保持丹东尼的进攻风格,赶紧张罗一个能提速、能组织、能把球喂到地方的后卫,一切立刻点石成金。巴朗·戴维斯的复出、林书豪的上位,只要是个能组织的人,都能给球队带来变化。
B 辞掉丹东尼,索性换一个主教练和套进攻方略——问题是,新主教练上台,也得为球队缺少控卫而头疼。
C 斯蒂夫·纳什的合同还有小半年到期,斯塔德迈尔和丹东尼可以考虑从现在开始每天二十个电话三十封电子邮件,然后等太阳来纽约打客场时,让全麦迪逊起立高呼:来当救世主吧,斯蒂夫!
”
4天过后,Linsanity发生了。打网队,纽约最后一名健康的控卫伊曼香伯特受伤,林书豪替补登场,在德隆面前打了25分7助。
现在回顾一下Linsanity的这几场比赛吧。打犹他28分8助;打奇才23分10助,像季前赛一样赢了沃尔;打湖人,伟大的38分让赛前放言不知林书豪的科比难堪;森林狼20分8助;打猛龙很挣扎,林不怕沃尔这样的飞天流,打狡猾的卡尔德隆却有些吃力,但最后时刻3分绝杀,27分11助延续林疯狂传奇;国王10分13助,到此为止纽约7连胜。接下来26分9失误输给黄蜂,可28分14助又干掉小牛。真正的难堪直到遇见迈阿密三巨头,10投1中,9失误,被查莫斯甚至科尔放得很难堪。可这一系列表现已经是体育史上最惊人的演出之一。
当时的我四处看比赛,下录像,甚至请假看了对迈阿密的比赛。很幸运地,见证了Linsainty的一系列表现。
然后到火箭,没有Linsanity的疯狂,却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前进。
他谦逊努力的性格让人喜欢,也让他成功。Linsainity不是偶然,是林书豪实力的注定体现。影片完整记录了林书豪的成长历程,和最重要的Linsanity那段美好时光。给我的激励效果,不下阿甘正传。阿甘正传是故事,而林书豪,是发生在眼前的真实传奇。
每次跟大家认为比较好的球员对位,如果林书豪表现更好,所有人都只会认为是那个比较好的球员没打好。即使在NBA训练营,对阵John Wall之后,仍然是这样,这种评价伴随着林书豪整个篮球生涯。多少个打篮球的孩子,经历这样的评价下还能坚持自己的篮球梦想?
30胜1负辉煌战绩的高中赛季,因为脚踝骨折而止步于半决赛;加州第二分区州冠军,几乎是一己之力扳回比分,最后压哨三分确保胜利,当年分区年度最佳球员,一阵,可以没有一个篮球名校,哪怕是第三分区的学校要他,最后只能去哈佛。要知道来自中国的马健,都被UCLA看中,因为体校学历不被承认去了社区大学,两年后还被犹他大学挖去。对于一个生长的美国的华裔孩子来说,这种的不公平待遇,足以毁灭一个少年的篮球梦想。
在大学,对阵Kemba Walker的康涅狄格,30分9篮板。三加时,压哨绝杀威廉玛丽。从高中到大学,他的球场经历,几乎复制了传奇球星的一切,除了肤色和变态的身体素质。可是在NBA选秀中,直接落选了。直到勇士老板因为看过林和自己儿子打过球,才给了他一份合同。他是教练口中几十年见过的最勤奋的球员,他把自己的学校带到历史高度,可是无论是他的努力还是成就,都没有被NBA所重视。这时候,还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的NBA梦想?
进入NBA后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在纽约那半个多月,每个有纽约比赛的上午,都是守着笔记本电脑或者是手机文字直播度过的,看着他从默默无闻到举世疯狂。人们在享受这种媒体疯狂、质疑他讨了肤色的巧、以及对昙花一现的现象的笃定的同时,几乎没人关心过,这个二十出头的亚裔青年,整个篮球生涯中遭受的歧视、漠视。
信念也许是成熟的捷径,就像林书豪自己说的,想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kobe:who the hell is kobe? 可是他会问自己一句,what would Jesus do。同样一句话,缠在“答案”的手上机会成为他的logo,却没有帮助答案真正的成熟起来;同样一句话,只是在林书豪内心自问,却让我们看到他在大起大落中的淡定从容。
如果是我,可能早就放弃了。这是我在看电影时,总是不由自主的问自己的一句话。信仰给了林更从容的心态,但这不是基石,所有一切,都来自于,无论遭遇如何不公平,他都在坚持勤奋,坚持刻苦提高。
电影结束于林签约火箭之时,火箭的第一年,公众已经很满足于林疯狂的现象趋于平淡:这才是一个亚裔篮球小子的真正水平,他没有姚的变态身高,跟黑人们比玩后卫?太不可能了。 可以我相信,这么多年的不公平,已经让林书豪免疫了这种舆论的捧杀或者棒杀,他还在进步。冰箱并没有给林足够的信任,可是一旦贝弗利和哈登受伤,林立刻又成为了场上的领袖。
我们也许几十年都改变不了亚裔球员在NBA赛场上的遭遇,可是我坚信林书豪会变得更好。这是一个从五英尺六英寸开始篮球传奇,他也许不会进入名人堂,但是他给每一个打篮球的孩子一个梦想,一个近在咫尺的梦想。Strong Will!
我清楚的记得,大学期间,没有哪个男生不支持火箭队,原因就是民族自豪感+姚明,食堂里,每到火箭队的比赛,连厨师都和学生们一起看。不是马后炮,在姚明的时代,我就注意到林书豪了。一次,央5直播一场勇士的比赛,垃圾时间,林书豪习惯性的上场,解说们习惯性的调侃,“哟,林书豪上了,也就只有垃圾时间他能上场打打,这球员没什么特点,他的任务就是让观众知道,他一上,比赛已经结束了,他呢就是......”当时我就觉得,不管人打的怎么样,这解说真是够酸的,没人喜欢在垃圾时间上场,干脏活累活的人同样值得尊重。特别是顶着一张黄种人的脸,在这个满是种族歧视的运动里,没有后台,还在干脏活累活的人,比姚明更值得佩服。
都说林书豪励志,但没有人问林书豪为啥这么励志?我们为啥总是感慨别人的励志,自己却如此的不励志。看了这么多励志的故事,我总结一句话:那些励志的故事只不过是广告,这个广告的目标人群就是那些迷茫的、毫无励志可言的人。它的功效就在于,让这帮人看了之后心里会徒增一丝安慰,仿佛自己瞬间就成了电视机里那个励志的林书豪,结果呢?大家都看过励志故事,你们觉得结果会怎样呢?还不是一样?你现在改变了吗?
社会越是需要这样传奇励志就越说明社会本身的残酷。在越来越墨守陈规的世界里,普遍的人只有呆板的,周而复始的生活,偶尔的励志故事只是你呆板生活的调剂,并不是你呆板生活的改变。
关键是我们能从这个励志故事里看到什么。 一个亚裔小子,经过自己永不放弃的努力,终于实现梦想,我们很感动。大多数人只看到这个,他们认为,只要努力,总会实现梦想。有人总结,这个努力首先要建立在对的方向,俗话说的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不错,也就是说先要确定一个方向,然后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就是,那么如何确定方向呢?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往往会陷入到纠结中,不断衡量,生怕入错行,或者撒大网捉小鱼,生怕漏了某种可能性,在他们看来,林书豪的成功得益于他如对了行。错,大错特错,为什么呢?
再回头看看那句“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为什么会有这句话呢?可见只有很多男的都入错了行,很多女的也嫁错了郎,才会有这句话的诞生,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这么说,到头来还是会如错了行或嫁错了郎呢?换句话说,为什么入对了行的总就是那么几个呢?这便是这话的悲哀所在——它阐述了一个既定的结果,却给了你避免这种结果的希望。事实上,每每念叨这句话的人往往就是入错行嫁错郎的人,因为这句话让他们患得患失,让他们更加谨慎的挑选,”更加谨慎“在当代社会就意味着更加功利,你越功利就越不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于是,当你好不容易挑了一个行当,进去了,几十年后,你终有所感悟——当年我是赶鸭子上架入错行了,于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话得以从你的口中转述给你的后代们,生生不息,愈发经典。
林书豪告诉我们,信仰是他超脱功利的秘密,电影中不止一次提到,上帝是第一位的,这个信仰,超越一切,这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我认为:你真正想要的,往往是一种纯粹的,超越功利的东西。对于林书豪来说,上帝给了他超越世俗功利的一个境遇,执念的力量在他身上的体现是信仰的坚定,正是信仰的加持,才促使他超脱任何世俗的眼光、金钱、种族,坚定的完成自己想要的。篮球对他来说是上帝的指引,这显然是一种高级的精神引导,区别于大众对行当的挑选。从小培养的兴趣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非功利因素,你不能说你小时候喜欢踢足球就是为了成名,因为莫名的热爱总是先于功利的追求,从美学的角度有一种说法叫“游戏说”就是说游戏像艺术创造一样是一种超越功利的行为,篮球就可以看作一个游戏,那些真正打得好的人,必定首先要热爱它,才能玩儿好它,这就好像中国足球永远踢不好一样,我们总是要把足球当成一种至高无上的运动来看待,而不把它当成游戏来看待,这就导致我么总是把它当成任务来完成,而不真正的去玩儿它,去享受运动单纯的满足感。
现在想想,你曾经因为什么事情如林书豪一般的坚持过呢?你总认为选择一条对的路才有坚持的价值,但事实确是,坚持是不以“对的路”为前提的,坚持的前提往往是一份超脱,一个不计后果的执着,即便最后结果不似林书豪的故事传奇,重要的是坚持的过程中我们反而对自我完成了精确的定位。《怪兽大学》中,大眼仔的坚持并未让他获得想要的结果——惊吓专员,但我们不能根据结果的未达成否定它坚持的价值,我们要看到的是最终正是因为坚持,让他完成了自我的定位,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过程给生活无限的可能,结果只不过是生活过程中某个阶段的显示,我相信林书豪即便最终被裁掉了,也并不说明什么,这就是生活,一念传奇,一念平凡,最终,你会发现永远不变的是执着的热爱,是那份离不开、放不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