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恐怖片  »  夜巡

夜巡  夜巡林布兰

197人已评分
还可以
5.0

主演:马丁·弗瑞曼艾米莉·霍尔姆斯伊娃·柏西斯托乔迪·梅托比·琼斯乔纳森·霍姆斯迈克尔·泰根凯文·麦克纳尔蒂阿加塔·布泽克娜塔莉·普莱斯菲奥娜·奥肖内西ReimervanBeekRobertZaleckiKacperKasiecki安娜·安顿诺威兹马修·沃克克日什托夫·皮耶钦斯基乔纳森·扬安德烈·瑟韦林迈西·扎科斯西尼克里斯·布里顿迈克尔·卡尔金乔胡姆·滕哈夫杰拉德·普伦科特艾德里安·鲁基斯亚当·科茨RafalMohr马切伊·马杰斯基Grazyn

类型:剧情悬疑传记历史恐怖导演:彼得·格林纳威 状态:正片 年份:2007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787541热度:519 ℃ 时间:2024-08-15 13:56:53

简介:详情  这部影片讲述了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浪漫情事和职业生涯,并着重讲述了他的代表作《夜巡》的创作过程。伦勃朗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他拥有接踵而至的订单,美满甜蜜的爱情。直到1642年他的妻子为他生下小儿子不久去世,生活...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这部影片讲述了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浪漫情事和职业生涯,并着重讲述了他的代表作《夜巡》的创作过程。伦勃朗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他拥有接踵而至的订单,美满甜蜜的爱情。直到1642年他的妻子为他生下小儿子不久去世,生活开始大转折。随之而来的是因为为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画家创作的集体肖像《夜巡》又被顾主告上法庭,使伦勃朗蒙受了事业上最重大的一次挫折。此后他的事业开始衰落,他开始陷于债务之中。人世沧桑、人情冷暖…
  • 头像
    巾城
    完美的镜头感、戏剧感,和一种由故意的过度修饰带来的炫耀感,但并不让人(至少不让我)反感。不知道格林威纳是更想要“炫耀”他的剧本还是电影语言,两者其实都值得一书。这个电影拍出了一种从晚期巴洛克到洛可可的感觉,它有臃肿而华丽的台词和演员们极其精确和刻意的表演。但在对洛可可风格揶揄式的铺展底下,却也有对人间丑恶、命运无常的描绘和揭露。通过伦勃朗的一幅画和他作画的过程,格氏完成了对那个时期的人间写真。它毫无疑问,带有借古喻今的功效。但我不确定这是否甚至是格氏的主要目的之一,可能他只是想做一个非常特别的戏剧作品,让观者产生独特的观影体验。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部片子都是一流的。(巾城)
  • 头像
    老头也玩

    影片叙述的是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创作《夜巡》的过程。

    《夜巡》是伦勃朗的代表作。曾被列为和《蒙娜丽莎》、《宫娥》齐名的三幅伟大作品之一。

    《夜巡》是伦勃朗为阿姆斯特丹民兵射手会成立五周年所创作的。在荷兰,很早以来就有请画家画集体肖像画的习惯。画中人物都是自己凑钱,平摊费用,留一张集体英姿。在伦勃朗之前,许多荷兰画家也为各色人等画过集体肖像画,画中的人物多是像咱们现在拍摄的合影照片,整齐划一,正襟危坐,表情木讷,似乎刚开过追悼会回来。到了伦勃朗这里,则一改以往的风气,在构图、光线、人物排列和表情上有了创新,伦勃朗除了忠实再现当时的景况之外,还力求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性的光辉。于是后来的人们在这幅戏剧性的光影中,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场景、服饰、人物相貌,还看到了画面上不同人物的灵魂。

    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在这幅宽约4.4米的巨作前,看着画中每个人物不同个性的生动表情,对它有了不同的解读。而影片对于这幅杰作的诠释,倒是十分的新颖。将它看做是对一个阴谋的揭发。影片是这样推理的:在画作创作过程中,作为中心人物的民兵队长,突然遭人暗杀,而民兵中的许多角色,多有劣迹,同性恋、恋童癖和虐待狂掺杂其中。伦勃朗从当时的蛛丝马迹中,断定这是一场集体谋杀,于是他在《夜巡》中,赋予了画中人物各种怪异的表情,在手执枪支的三个人中,画出了装药、击发和清理枪管的全过程。在阴影中一支蔑视的眼神更是耐人寻味。就这样,《夜巡》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戏剧性的素材,而戏剧性则是文艺作品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影片还表现了伦勃朗的情感历程。伦勃朗的结发妻子萨斯基亚是他的忠实伴侣,两人相知相爱心灵相通。可惜天不假年,三十岁时因病去世。

    在病中,萨斯基亚问伦勃朗:“在这间大宅院里,仆人多得是,还有财富。可是,你快乐吗?”

    伦勃朗回答:“一般。因为你生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

    萨斯基亚:“如果我死了呢?”

    伦勃朗:“你不会死的。”

    萨斯基亚的去世,对伦勃朗是极大的打击。也是他看待世界的一个转折点。使他用更加真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自己。他说:“我看着黑暗,注视着黑夜。”这使他的画风也有很大的转变。许多画作都蒙上了一层阴影。从他的自画像中明显的看出来了,从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到后来的沉稳忧郁。从对于服装的细致描绘转到了对人物精神层面的探索。

    影片接下来描述的就是伦勃朗的两个情人。在伦勃朗陷入丧妻之痛的时候,遇到了海尔洁,她是家中的女佣,也是一个荡妇。她攀附伦勃朗,更多的是看中了他的名望和财富。力图填补空虚的伦勃朗,沉溺在与她的暧昧关系中。直到他遇到了心上人韩德丽嘉。她即纯朴又有气质,多亏了韩德丽嘉的贴心照顾,才使得伦勃朗在订单锐减穷困潦倒之时,有一个还算圆满的归宿。

    伦勃朗的画作很注意光线的运用,自创了“伦勃朗布光法”。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更像是戏剧中的场景。印象中在他之前的卡拉瓦乔同样重视光线的使用,只是卡拉瓦乔的光线对比更加强烈,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当然卡拉瓦乔的画作也多是表现这种残忍的题材。伦勃朗相比之下,稍显平和和真实。给人感觉更好的是以后的印象派作品,完全的自然光,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梵高。不过,毕竟伦勃朗是在当时的美术领域中开一代先河的大师,我们不可以超越时代去苛求他。

    《夜巡》毫无疑义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而我本人更喜欢他的肖像画。

    看完了电影,我自然不能同意影片编导的观点。伦勃朗不是福尔摩斯,没必要在费尽心力创作《夜巡》之时,还充当业余侦探。可话说回来,事情毕竟已经过去四百多年了,那时候人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谁能说的清楚呢?借题发挥大胆想象未尝不可。也算是一家之言吧。借此我也可以欣赏到那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文风情,是个好事啊。

    这部影片似乎是一部诗剧改编过来的,道具布景都在一个舞台上展示。台词也十分夸张冗长,不说人话。刚开始看影片的时候,很不习惯。看着看着,渐入佳境。编导很用心,每个场景都像是伦勃朗的一幅画作,使用了伦勃朗布光法,光线多是从左上方45度角照射下来。编导细心的融入了电影元素,如窗户上向下滴落的雨滴,野外晴空下的步枪射击等等。

    伦勃朗由英国演员马丁·弗瑞曼饰演。将伦勃朗情感丰富和意志坚定的性格表现的很好。亦戏剧亦电影的分寸也拿捏的很准确。

    影片中,那些上流社会的人们看不起磨坊主出身的伦勃朗,嘲弄般的问他:“你是绅士吗?”伦勃朗回答:“就算不是,我也会画绅士,这就是绘画的本质。”

    时至今日,谁还能记得那些平庸的上流社会的精英们?而伦勃朗却永远不朽。

    本人评分:6.5。

  • 头像
    小是小非
    1. 跟一个瞎子形容红色。红色摸起来很厚重,而且是热的,冷了就会变硬。黄色是什么?黄比红单薄,比较透明,会流动。红色是静止的,黄始终在流动,黄可以是液体,新娘的啤酒。
    习惯用油彩表达自己的人,用语言去表达颜色,好有趣。
    2. 刚开始觉得在看舞台剧,后来突然明白了,银幕边缘就是画框,导演似乎想把电影拍成流动的伦勃朗的画。每一帧都那么伦勃朗,每个人脸上都闪耀着著名的伦勃朗光。导演你略NB啊!
    3. 原来群像画是根据画中人物全身半身累计数量来收费的。
    4. 印象中伦勃朗很少画室外风景画。所以片子里一家人在外面看土耳其地毯的场景有种突然失去参照的感觉。不过光影还是好美。那些挂在周围的,在逆光中的大块布单,是我见过的拍得最美的逆光物品之一。
    5. 小自由演伦勃朗还行,有才华,淳朴正直,带有一点无害的财迷暴发户气息。
  • 头像
    摩卡

    电影《夜巡》讲的是17世纪荷兰三大画家代表人物之一伦勃朗在36岁时因大名鼎鼎的巨作《夜巡》(1642)而由盛入衰的命运转折的故事。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像电影描述的那样,伦勃朗借《夜巡》完成了一次揭发与讽刺,而他也因这场阴谋所累呢?

    1.荷兰的黄金时代

    1641年荷兰替代葡萄牙接管马六甲海峡,把东南亚香料生意垄断一半。所以1642年可以说是荷兰黄金时代的塔尖。这样的太平盛世时代对于画家来说也应该是艺术的黄金时代。

    但是相对于而言,荷兰这样欧洲北部的画家可能永远等不到欧洲南部如意大利、法国、威尼斯、佛罗伦萨画家那样的黄金时代。一方面,在荷兰缺少威尼斯、佛罗伦萨这样挥金如土的世家大族,没有时刻需要装饰的陵寝、教堂、别墅、广场和雕塑,另一方面,没有如意大利和法国成型的艺术家赞助机构。

    但不得不说因为海上贸易带来的经济繁荣,让以往靠手工业苦苦维持生计的荷兰人如暴发户一样迅速膨胀,他们想要彰显自己的形象与财富,于是他们用山呼海啸的订单供养着画家。

    此时的荷兰画家拥有了稳定的收入,但在本地人眼中依然只是工匠。

    2.画家伦勃朗的1642

    1642年,伦勃朗(1606年7月~1669年10月)和妻子萨斯基亚、一岁的儿子提图斯住在阿姆斯特丹-约丹布利街上两层豪宅里(价值一万三千荷兰盾)。

    这一年伦勃朗36岁,已经是荷兰最炙手可热的画家。他的成名有点蹿红的意味。他是磨坊主家的第九个儿子,据说伦勃朗14岁就在莱顿跟一位历史画家斯旺纳伯奇学画,三年后他去阿姆斯特丹跟从彼得·拉斯特曼学习了半年,然后18岁的伦勃朗与朋友扬·列文斯合开了一家工作室。21岁收了后来成名画家赫里特·道为徒,23岁结识名流康斯坦丁·惠更斯并被介绍给荷兰执政腓特烈·亨利,25岁搬到阿姆斯特丹,26岁与大画商的表妹结婚。

    婚后伦勃朗和萨斯基亚曾生活过三个孩子,因为医疗水平限制,难产和夭折就像掷硬币般靠运气,这三个孩子都夭折。提斯图的到来可以说是幸运的。

    所以说此时的伦勃朗是事业家庭双丰收。然而他的命运却因为马上到来的一个订单而改变了。

    3.自卫队的荣光

    荷兰这个国度没有国王、教皇和英雄,但还是需要军人。荷兰麾下士兵不足二万,只管边境作战。城市自卫队成为保护一方百姓的队伍,但到了1642年前后他们打扮华丽、因为五彩斑斓的行头更多是城市的装饰。自卫队的威仪只能依赖画家来成就。

    那时的自卫队都向往有一幅《圣乔治市民自卫队之宴》(弗朗斯·哈尔斯1616)那样的肖像画:“队员们围坐在餐桌旁搔首弄姿互望,份额均等又不失风貌。”

    这就是阿姆斯特丹市民自卫队诸位先生对伦勃朗所抱的期望:画一幅展现自卫队员人人荣光的肖像画,把钱接着,把画交出来!”

    #

    电影《夜巡》中更是把这种交易刻画的赤裸直白,肖像画按照人头收费,既然每个人收费一样,那么每个人衣着、位置都可以和画家讨价还价。

    #

    4.《夜巡》的成功不在1642

    #

    电影《夜巡》中,编剧充满想象力的把伦勃朗想要通过肖像画揭露、讽刺、控诉自卫队中鸡奸、谋杀、荒淫、嫁祸、乱伦、消费孤儿院中的少女种种隐匿的罪恶行径的故事讲得有理有据:班宁·科克手的影子伸向威廉·范鲁伊滕博奇的下身,暗喻对其染指;威廉·范鲁伊滕伯奇手中武器在下身的位置暗喻他的荒淫;反拿枪的队员暗语颠倒黑白栽赃嫁祸;坎普身下的天使般的女孩,暗喻坎普对私生女的乱伦;戴头盔的艾格蒙特暗喻被扣谋杀罪名的帽子……

    于是被揭发、被激怒的自卫队员们决定一边压抑怒火表现出对画作的喜欢,一方面暗中迫害伦勃朗,也就是说编剧把伦勃朗的落魄全部加罪到自卫队头上。

    #

    但是与将伦勃朗解读为阴谋策划高手、讽刺、愤世嫉俗的画家相比,我更愿意相信伦勃朗怀揣着被此刻生活安逸美满所幻化出的优越感,一种妄自尊大的艺术家使命感以及一种改变世人欣赏眼光的野心去完成这幅与众不同之《夜巡》的。

    《夜巡》中班宁·科克黑袍红饰带、威廉·范鲁伊滕博奇黄衣白饰带受尽宠爱,引领了所有光线据说是因为他们答应给伦勃朗付双倍份子钱。而那个金发璀璨的姑娘也就是这幅画美丽的担当,更像是自卫队“市民义务”的象征,毕竟黄色象征着温暖与胜利。中心人物周围的好汉们或抬臂、或回头、或争闹、或闲聊,为的是全景协调、氛围跃然,展现自卫队正待出发的场景。伦勃朗自豪地以导演般的身份定格了一支活生生预备保卫城市的团队,实现了让色彩表达思想,让光线表达情感的得意之作。然而他却忘记了或者忽视了金主们人人要威仪、人人要英雄形象的诉求。

    当自卫队员看到这幅画后,先是疑惑后是大笑。“你能相信吗?我们每人付那家伙一百盾,结果是,他在画里给我们露个脚、露只手、露个肩膀、露个后脑勺,还模模糊糊的,看都看不清……有的人被光照着,有的人塞在黑暗里,然后,这家伙还打算问我们每人要点钱?!太荒唐了!!!”

    对于伦勃朗因为《夜巡》而急转直下的命运,我认为也不光是自卫队单方面的作为。

    当然,金主们不满意,他们有着充分的理由拒绝付钱甚至起诉。

    同行们早就嫉妒这个年轻走运的画家,他们终于找到机会嘲讽、打压。

    市井之徒对这个画匠住豪宅、趾高气昂早就不快,伦勃朗的富裕成为一种罪过,倒霉仿佛才该是他嗜奢骄纵的下场。

    于是成也市井败也市井,这个平民社会不会像意大利贵族们用开明、超前的眼光观赏艺术,他们更在意画得对不对,符不符合已有规范,是不是用画出去的金币买回十足的脸面,于是在这场波浪声中,伦勃朗订单急剧减少,命运的坍塌随之而来……

    此刻《夜巡》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馆。后人们赞扬它打破了巴洛克艺术中那种激动不安和讲究排场的法则,而是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内心活动。对画家伦勃朗及这幅画的肯定,是否会弥补《夜巡》带给伦勃朗的哀伤呢?虽然他的后世生活极端艰辛,可是他为绘画艺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历史是不会忘记的。《夜巡》成功了,却不在1642。

  • 头像
    花二刀
      回忆不是老人的专长,看了《夜巡》突然回想起上油画技法课的日子。一人一张伦伯朗临摹。悠闲至极!不懂得古典油画的人可能不理解,古典油画的厚重全都来自罩染技法。每天要作的事无非是上完油彩等干,那份消磨啊!聊天.吃零食.暗恋老师(某人).在《荷兰之光》中打瞌睡。
      这部电影为了还原伦伯朗画中的世界,恐怕也花了不少钱。效果不错,那些烟雾配合暖光,成功的打造出伦伯朗画中独有的空气感。一种油浸在笔触中的感觉。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