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夏帆染谷将太东出昌大中村映里子岸井雪乃安井顺平石桥桂吉冈睦雄大塚弘太千叶哲也诹访太朗渡边真起子中村诚大杉涟
类型:科幻导演:黑泽清 状态:正片 年份:2017 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豆瓣ID:27199831热度:735 ℃ 时间:2024-08-15 14:43:04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黑泽清,可能是日本现在为数不多的能够保持每年都至少有一部作品的电影作者,其创作的速度还是质量,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预兆:散步的侵略者》就是黑泽清继《散步的侵略者》之后的新作,该作品既有剧集版也有剧场版,最近在上海日本新片展中放映的,即是将近两个半小时的剧场版。
从剧本概念上看,《预兆:散步的侵略者》和去年的《散步的侵略者》有十分密切的关联:二者都发生在日本,发生的时间也基本相同,讲述的都是某种外星人在毁灭地球之前采集人类“概念”的故事。外星人在从某个人类个体的思维中获取一个“概念”的含义后,会将其从被害者身上剥夺,在片中,几个受害者分别失去了对“家人”、“过去”、““命运”、“恐惧”等概念的理解能力,从而失去了人性的一部分,直到外星人开始大规模掠夺,人也开始成群地因瞬间失忆而昏厥(虽然不免有点儿滑稽)。
当然,如果仔细分辨,《预兆》和《散步》也并非完全相同,比如前者就强化了“向导”的功能,从选择自己最讨厌的人,到选择毫无瓜葛的陌生人,向导虽然没有失去任何“概念”,但人性的丑恶一步步暴露出来。另外,《预兆》全片从头到尾也没有一个外星人完全理解了人类所谓的“爱”,所以也就没有了让人类能够进行自救的契机,直到结尾,人类只能坐以待毙;而在《散步》中,外星人虽则不能理解“爱”这个词的准确含义(或者根本不存在所谓“准确含义”),但妻子终归可以把对丈夫的全部爱意将灌注到被外星人控制的丈夫的身体中,使得外星人真的爱上了“妻子”,从而阻止了地球的的毁灭。唯一的遗憾是,妻子被剥夺了“爱”的概念,成为了行尸走肉一般的存在。
表面上看,两部电影一个是人类的集体悲剧,一个则通过牺牲转化成了个体悲剧,而从本质上说,二者其实殊途同归,即通过科幻进行本体论的探讨。事实上,爱一直以来就被某一类型的科幻作品描述为人类区别于外星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思维中最复杂的概念,抑或是人类得以在宇宙黑森林中得以存活下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诺兰执导的《星际穿越》就是把爱作为时空穿越的核心要素,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也从客观角度对爱与记忆进行了颇为深刻的探讨。《散步》作为改编自舞台剧的软科幻作品,本身并不具有科普价值,但从对人的理解上讲,是和很多科幻作品一脉相承的。
虽说如此,“黑泽清和科幻电影”这样的组合总还是让人有些不适应,就像一直关注家庭题材的是枝裕和冷不丁拍摄一部《第三度嫌疑人》一样,完全不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似乎也有违作者身份。不过如果透过现象,电影作者题材转变的背后总是有着必然性的动机,触及科幻题材似乎于黑泽清而言似乎是一个情理之中的举动:一方面,科幻作品中对未知的好奇和恐惧从来就是一体两面的,而作为日本当代重要的类型大师,黑泽清显然是从科幻题材中发现了与其恐怖片创作经历相契合的部分;另一方面,从前年的《新哥斯拉》(核与国际政治恐慌)到去年的《生存家族》(能源焦虑),日本电影似乎从未停止对末世的描绘,恐慌心理也是岛国日本电影避无可避的阴影。
诚如前者的片名所喻示的那样,“预兆”本身就意味着人类社会出现了危机的前兆:一些概念本身变得模糊不清,人类对于某种事物的概念的认知也不再统一,联系世界上不同国家、种族之间的争端,黑泽清对人类文明中出现的种种冲突的指涉应该说已经不言自明了。早前的《散步》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把人类被剥夺概念的过程展现出来,还关注到人被剥夺某一特定概念之后的具体表现。比如,一个人在失去“家”的概念之后,会走上街头宣扬“建立日本军队”,成为了一个国家主义者。通过这样的方式,黑泽清实际上在科幻与“爱”这个议题之又植入了对日本右翼和军国主义的讨论,单看每个概念丢失的后果都有些蜻蜓点水之嫌,整体看来却形成了一个颇为庞大的“逆世界观”,不乏引人深思之处。
作为一名制片厂制度彻底解体、“流水线电影”已经绝迹后成熟的导演,黑泽清与现在日本的年轻导演一样,面临着很多制度性和时代性的难题。恰恰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他并没有放弃大量快速拍片的“日本传统”,这使他得以从不间断的快速拍摄实现技法的精进和作者性的成型(这也是《电影手册》对他的电影青睐有加的原因)。
这里所说的作者性技法,概括起来就是一种特有的“恐怖的日常化”。我们发现,黑泽清执导的恐怖片中,妖魔鬼怪通常是根本不存在的,血腥刺激的画面和一惊一乍的声效也往往退居X线;对他来说,缓慢和延宕的场面调度才是恐怖的唯一来源,这一点在《预兆》里表现得尤为明显。譬如,他有意识地让镜头的移动或摇动总会先于人物的行动,这就强烈暗示了某个空间中可能发生的事件,营造出惊悚和悬疑氛围;每当外星人试图“吸取”概念或出现在某地时,画面中就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光斑。故意为之的调度提示既取消了恐怖片一惊一乍的陈词滥调,也恰好与“预兆”一词本身完美契合,让内容与形式之间产生了微妙的联系。
可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预兆》所使用的技巧都是自成体系的,哪怕在习惯了重口味恐怖片的观众看来,这部电影简直没法再寡淡和中二了。影片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色彩运用高度成熟,我们会发现几乎每幅画面中都会出现红色和绿色的元素,绿色的环境可以营造出一种诡异的氛围,点缀其间的红色则有着血腥和暴力的寓意。黑泽清刻意强化运用这两种颜色,还意在通过高强度的对比色渲染人与外星人的冲突对立和紧张氛围。这种对比初看之下令人乏味,但其中又有无穷变化,个中妙处,还需观众细细体味。总之,从纯电影技法的层面上看,《预兆》剧场版甚至要比前作《散步》更加统一和精到。
在黑泽清的电影里,一切恐怖皆来自于日常所见。无论是《岸边之旅》中丈夫的“幽灵”、《毛骨悚然》中制作尸骨袋的邻居,还是《散步的侵略者》中的外星人丈夫抑或《预兆》中的医生……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他的电影永远需要凝视——如同凝视深渊一般——因为“观看”恐怖是不够的,只有凝视,才能到达人性的最深处。
电视剧和电影因为播放媒介的不同,在制作和影像上往往有泾渭分明的差别。
但随着流媒体的诞生,两者的差异正在逐渐减少。这主要是发生在欧美的情况(尤其是美国),原本醉心于电影的导演开始涉猎电视圈,电视成为了他们施展导演技艺的新舞台。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不少美剧质量可观,说它们超越电影并非过分之言。甚至,从影像的精致程度上看,大多数电影恐难企及。
日本是另一种情况。早在流媒体之前,日本电影人便能在电视和电影两者间取得平衡。
而且他们有一种独特操作:电视剧重新剪辑后作为电影上院线公映。
不少日本大导都曾拍过电视剧,比如我们熟知的是枝裕和,拍摄的《回我的家》便是标准的日剧。还有黑泽清的《预兆 散步的侵略者》,先剧后影。
这些电视剧集数不多,每集时长不长,减去片头片尾,加起来也就一部电影长片的长度。因此,在电视剧放完后,再剪成一部长片,放在电影院放,是常有的事情。
这或许吸引日本导演从电影转战电视领域。试问,谁不想一石二鸟?既能制作电视,也能制作电影,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日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日本的电视制作更加多元。长短和集数没有约定俗成的限定,不像中国一拍就是几十集,每集还要占足一小时,为了填充这么多时间,自然要放水很多。
更重要的是日本影视独特的影像风格,使得电视与电影在制作和影像可以互通。
日常化的生活流呈现,向来是日本影视的特点。这保证了电视与电影很难有太大差别。
无意义时刻是某类现代电影的重要特征,在日本电视中是稀疏平常的存在。在此,电影和电视汇通流起来。
电影的无意义时刻,是让观众重新发现生活;电视的无意义时刻,是影像的需要,也保障了观众不会因为分神错过剧情。
这个原因也是日本电影在五六十年代能够独树一帜,成为欧美圈外唯一能抗衡欧美电影的产业大国。实在让人惊异。
分了三天才终于看完…明显前后半差距严重,前半挺好的惊悚恐怖氛围渲染得不错,染谷弟弟作为一个人类为什么一直看起来感觉恐怖的样子…东出外星人确实挺恐怖的…但是后半开始感觉莫名其妙,到最后外星人狗带了我也不明白是在干什么…
不过作为《散步的侵略者》的联动,倒是感觉对本篇我存疑的地方做了些解释,比如侵略前为啥要了解地球人的概念,还有愿意做向导的人到底啥心理会站在外星人这边。像是这里头染谷弟弟做向导,其实就是受到了力量控制,难以摆脱向导的身份,即使想要摆脱,右手也会痛到要死要死的。这样想就正常多了…
跟这部比起来感觉本篇温柔多了,两部都不是一个风格,这样一看本篇的外星人都不怎么坏,甚至有像龙平那样呆萌的。这部就是大家都好恐怖…
看完这部我想的是要是东出夺取了爱的概念不就没本篇啥事了么[捂脸]
想把这个设定往更暗黑的方向去拍,但实在是太刻意且不合理了。夏帆的表演太鸡肋,只会睁着大眼作惊恐状。虽然其他角色都在一个劲儿说她很特别,但完全看不出这个角色有任何特殊性,属于是强加人物属性。
被偷看到打电话的医生的线也完全写丢了没了交代,人物全是直接出场,再直接走丢,甚至连大反派东出昌大都是浮皮潦草的道具。
前作极具魅力的“散步”状态也只在染谷将太自首后短暂地出现了几秒,全片其余就只是单纯的“侵略者”。而且外星人一定要绑定向导的设定也看不出必要性。
最后段基本沦为自说自话的搞笑状态,外星人也降格为要复仇砍人的普通杀人犯。
在珠玉在前的情况下,借这个设定再拍一部这样在剧作上粗糙糊弄的作品,只能理解为借IP圈钱了。
ps:东出那段霸王色霸气也太他妈好笑了。染谷将太也演砸了(可能是失去小右的痛吧。
黯淡的光线、空旷的街道,还有不知名的病毒导致人们动作迟钝或者精神错乱,这些都是黑泽清惊悚恐怖题材里的常见标志,在这部《预兆》里都可以找到对应之处。也许是外星人侵略地球的题材给黑泽导演太多灵感,所以一部《散步的侵略者》还不够,又继续拍出五集迷你剧《预兆》,之后再将剧集剪辑成电影版,足可见这个题材对导演的强大吸引力。尽管出自同样的创意和题材,但是这部《预兆》显然没《散步的侵略者》那么轻松幽默,也大幅减少了类型实验。黑泽清重回他赖以成名的日式恐怖片套路,从别的角度去阐述这个题材的魅力。
影片前半段充分调动光影美学的手段制造末日氛围:飘动的窗帘、室内过度曝光、荒凉的城市和废弃的仓库,在日常生活里逐渐渗透了惊悚诡异的氛围,但是冗长的情节铺垫和浓厚的日剧质感(嗯,确实是日剧)令人昏昏入睡。作为《散步的侵略者》的外传,这片有不少与前者重叠的部分,比如人类向导、外星人偷取“概念”的意图,最明显的莫过于医院的段落,解释了前者中交待不清的病毒。如果说《散步的侵略者》是用戏谑的口吻探讨高深的语言学“概念”,那么这部则偏向于剖析人们如何面对自身的恐惧。
染谷将太饰演的男主角为外星人偷取人类概念的过程中,泄露出人性中的自私心理,不断向昔日关系差的人报仇,却发现自己的右手疼痛不止,即便脱离了向导的身份,依然无法摆脱痛楚。这也许在影射一个人沦为邪恶的帮凶后,愧疚和恐惧将如影随形地跟随着本人。这个恐怖片里最为常见的设定在此并没有透露出太多新鲜的表现角度,除了暧昧不明地影射了当下国际关系里拉拢结盟的状况,这一点与之后人类提出和外星人和平共存的看法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政治隐喻。
与《散步的侵略者》同样地,这部的情节最后依然归结于“爱”。妻子属于特殊的人类,却没利用自身能力独自逃离,却选择一直陪伴在丈夫身边,迎接末日的来临。她没有代表人类去抗击外星人的大志,反而竭尽所能守护自己的家人。这种舍大义而图私利的刻画反而令“爱”这个概念更耐人寻味,这也是两部相同题材的影片有着截然不同结局的有趣之处。《散步的侵略者》里的妻子主动将“爱”转移到外星人丈夫身上,最终令外星人得到感悟而撤销侵略地球的计划;而在这部影片里外星人根本无法理解人类之间复杂的“爱”,而最终导致人类坐以待毙,不得不面对末日的降临。
黑泽清以同样的科幻题材拍出两部同中有异的作品,从两种不同角度剖析了“爱”的复杂含义,再次证明了他的创作理念一直围绕着人性和情感为核心,不论其作品形式上的风格实验有多么炫目或者令人不屑。爱具有强大和包容的特质,也有排他和虚幻的一面。黑泽清对这个复杂概念理解得如此透彻,以至于也反映出其对爱情保持着浪漫与绝望的矛盾心态。究竟爱能拯救人类,还是给世界带来毁灭?
恐怖游湖
相会在昨天
小鬼斗幽浮
废头
莫比乌斯
偷天换未来
上世纪60、70年代,美苏两大发达国家进行了...
播放指数:797℃
黑泽清,可能是日本现在为数不多的能够保持每年都至少有一部作品的电影作者,其创作的速度还是质量,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预兆:散步的侵略者》就是黑泽清继《散步的侵略者》之后的新作,该作品既有剧集版也有剧场版,最近在上海日本新片展中放映的,即是将近两个半小时的剧场版。
从剧本概念上看,《预兆:散步的侵略者》和去年的《散步的侵略者》有十分密切的关联:二者都发生在日本,发生的时间也基本相同,讲述的都是某种外星人在毁灭地球之前采集人类“概念”的故事。外星人在从某个人类个体的思维中获取一个“概念”的含义后,会将其从被害者身上剥夺,在片中,几个受害者分别失去了对“家人”、“过去”、““命运”、“恐惧”等概念的理解能力,从而失去了人性的一部分,直到外星人开始大规模掠夺,人也开始成群地因瞬间失忆而昏厥(虽然不免有点儿滑稽)。
当然,如果仔细分辨,《预兆》和《散步》也并非完全相同,比如前者就强化了“向导”的功能,从选择自己最讨厌的人,到选择毫无瓜葛的陌生人,向导虽然没有失去任何“概念”,但人性的丑恶一步步暴露出来。另外,《预兆》全片从头到尾也没有一个外星人完全理解了人类所谓的“爱”,所以也就没有了让人类能够进行自救的契机,直到结尾,人类只能坐以待毙;而在《散步》中,外星人虽则不能理解“爱”这个词的准确含义(或者根本不存在所谓“准确含义”),但妻子终归可以把对丈夫的全部爱意将灌注到被外星人控制的丈夫的身体中,使得外星人真的爱上了“妻子”,从而阻止了地球的的毁灭。唯一的遗憾是,妻子被剥夺了“爱”的概念,成为了行尸走肉一般的存在。
表面上看,两部电影一个是人类的集体悲剧,一个则通过牺牲转化成了个体悲剧,而从本质上说,二者其实殊途同归,即通过科幻进行本体论的探讨。事实上,爱一直以来就被某一类型的科幻作品描述为人类区别于外星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思维中最复杂的概念,抑或是人类得以在宇宙黑森林中得以存活下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诺兰执导的《星际穿越》就是把爱作为时空穿越的核心要素,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也从客观角度对爱与记忆进行了颇为深刻的探讨。《散步》作为改编自舞台剧的软科幻作品,本身并不具有科普价值,但从对人的理解上讲,是和很多科幻作品一脉相承的。
虽说如此,“黑泽清和科幻电影”这样的组合总还是让人有些不适应,就像一直关注家庭题材的是枝裕和冷不丁拍摄一部《第三度嫌疑人》一样,完全不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似乎也有违作者身份。不过如果透过现象,电影作者题材转变的背后总是有着必然性的动机,触及科幻题材似乎于黑泽清而言似乎是一个情理之中的举动:一方面,科幻作品中对未知的好奇和恐惧从来就是一体两面的,而作为日本当代重要的类型大师,黑泽清显然是从科幻题材中发现了与其恐怖片创作经历相契合的部分;另一方面,从前年的《新哥斯拉》(核与国际政治恐慌)到去年的《生存家族》(能源焦虑),日本电影似乎从未停止对末世的描绘,恐慌心理也是岛国日本电影避无可避的阴影。
诚如前者的片名所喻示的那样,“预兆”本身就意味着人类社会出现了危机的前兆:一些概念本身变得模糊不清,人类对于某种事物的概念的认知也不再统一,联系世界上不同国家、种族之间的争端,黑泽清对人类文明中出现的种种冲突的指涉应该说已经不言自明了。早前的《散步》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把人类被剥夺概念的过程展现出来,还关注到人被剥夺某一特定概念之后的具体表现。比如,一个人在失去“家”的概念之后,会走上街头宣扬“建立日本军队”,成为了一个国家主义者。通过这样的方式,黑泽清实际上在科幻与“爱”这个议题之又植入了对日本右翼和军国主义的讨论,单看每个概念丢失的后果都有些蜻蜓点水之嫌,整体看来却形成了一个颇为庞大的“逆世界观”,不乏引人深思之处。
作为一名制片厂制度彻底解体、“流水线电影”已经绝迹后成熟的导演,黑泽清与现在日本的年轻导演一样,面临着很多制度性和时代性的难题。恰恰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他并没有放弃大量快速拍片的“日本传统”,这使他得以从不间断的快速拍摄实现技法的精进和作者性的成型(这也是《电影手册》对他的电影青睐有加的原因)。
这里所说的作者性技法,概括起来就是一种特有的“恐怖的日常化”。我们发现,黑泽清执导的恐怖片中,妖魔鬼怪通常是根本不存在的,血腥刺激的画面和一惊一乍的声效也往往退居X线;对他来说,缓慢和延宕的场面调度才是恐怖的唯一来源,这一点在《预兆》里表现得尤为明显。譬如,他有意识地让镜头的移动或摇动总会先于人物的行动,这就强烈暗示了某个空间中可能发生的事件,营造出惊悚和悬疑氛围;每当外星人试图“吸取”概念或出现在某地时,画面中就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光斑。故意为之的调度提示既取消了恐怖片一惊一乍的陈词滥调,也恰好与“预兆”一词本身完美契合,让内容与形式之间产生了微妙的联系。
可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预兆》所使用的技巧都是自成体系的,哪怕在习惯了重口味恐怖片的观众看来,这部电影简直没法再寡淡和中二了。影片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色彩运用高度成熟,我们会发现几乎每幅画面中都会出现红色和绿色的元素,绿色的环境可以营造出一种诡异的氛围,点缀其间的红色则有着血腥和暴力的寓意。黑泽清刻意强化运用这两种颜色,还意在通过高强度的对比色渲染人与外星人的冲突对立和紧张氛围。这种对比初看之下令人乏味,但其中又有无穷变化,个中妙处,还需观众细细体味。总之,从纯电影技法的层面上看,《预兆》剧场版甚至要比前作《散步》更加统一和精到。
在黑泽清的电影里,一切恐怖皆来自于日常所见。无论是《岸边之旅》中丈夫的“幽灵”、《毛骨悚然》中制作尸骨袋的邻居,还是《散步的侵略者》中的外星人丈夫抑或《预兆》中的医生……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他的电影永远需要凝视——如同凝视深渊一般——因为“观看”恐怖是不够的,只有凝视,才能到达人性的最深处。
电视剧和电影因为播放媒介的不同,在制作和影像上往往有泾渭分明的差别。
但随着流媒体的诞生,两者的差异正在逐渐减少。这主要是发生在欧美的情况(尤其是美国),原本醉心于电影的导演开始涉猎电视圈,电视成为了他们施展导演技艺的新舞台。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不少美剧质量可观,说它们超越电影并非过分之言。甚至,从影像的精致程度上看,大多数电影恐难企及。
日本是另一种情况。早在流媒体之前,日本电影人便能在电视和电影两者间取得平衡。
而且他们有一种独特操作:电视剧重新剪辑后作为电影上院线公映。
不少日本大导都曾拍过电视剧,比如我们熟知的是枝裕和,拍摄的《回我的家》便是标准的日剧。还有黑泽清的《预兆 散步的侵略者》,先剧后影。
这些电视剧集数不多,每集时长不长,减去片头片尾,加起来也就一部电影长片的长度。因此,在电视剧放完后,再剪成一部长片,放在电影院放,是常有的事情。
这或许吸引日本导演从电影转战电视领域。试问,谁不想一石二鸟?既能制作电视,也能制作电影,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日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日本的电视制作更加多元。长短和集数没有约定俗成的限定,不像中国一拍就是几十集,每集还要占足一小时,为了填充这么多时间,自然要放水很多。
更重要的是日本影视独特的影像风格,使得电视与电影在制作和影像可以互通。
日常化的生活流呈现,向来是日本影视的特点。这保证了电视与电影很难有太大差别。
无意义时刻是某类现代电影的重要特征,在日本电视中是稀疏平常的存在。在此,电影和电视汇通流起来。
电影的无意义时刻,是让观众重新发现生活;电视的无意义时刻,是影像的需要,也保障了观众不会因为分神错过剧情。
这个原因也是日本电影在五六十年代能够独树一帜,成为欧美圈外唯一能抗衡欧美电影的产业大国。实在让人惊异。
分了三天才终于看完…明显前后半差距严重,前半挺好的惊悚恐怖氛围渲染得不错,染谷弟弟作为一个人类为什么一直看起来感觉恐怖的样子…东出外星人确实挺恐怖的…但是后半开始感觉莫名其妙,到最后外星人狗带了我也不明白是在干什么…
不过作为《散步的侵略者》的联动,倒是感觉对本篇我存疑的地方做了些解释,比如侵略前为啥要了解地球人的概念,还有愿意做向导的人到底啥心理会站在外星人这边。像是这里头染谷弟弟做向导,其实就是受到了力量控制,难以摆脱向导的身份,即使想要摆脱,右手也会痛到要死要死的。这样想就正常多了…
跟这部比起来感觉本篇温柔多了,两部都不是一个风格,这样一看本篇的外星人都不怎么坏,甚至有像龙平那样呆萌的。这部就是大家都好恐怖…
看完这部我想的是要是东出夺取了爱的概念不就没本篇啥事了么[捂脸]
想把这个设定往更暗黑的方向去拍,但实在是太刻意且不合理了。夏帆的表演太鸡肋,只会睁着大眼作惊恐状。虽然其他角色都在一个劲儿说她很特别,但完全看不出这个角色有任何特殊性,属于是强加人物属性。
被偷看到打电话的医生的线也完全写丢了没了交代,人物全是直接出场,再直接走丢,甚至连大反派东出昌大都是浮皮潦草的道具。
前作极具魅力的“散步”状态也只在染谷将太自首后短暂地出现了几秒,全片其余就只是单纯的“侵略者”。而且外星人一定要绑定向导的设定也看不出必要性。
最后段基本沦为自说自话的搞笑状态,外星人也降格为要复仇砍人的普通杀人犯。
在珠玉在前的情况下,借这个设定再拍一部这样在剧作上粗糙糊弄的作品,只能理解为借IP圈钱了。
ps:东出那段霸王色霸气也太他妈好笑了。染谷将太也演砸了(可能是失去小右的痛吧。
黯淡的光线、空旷的街道,还有不知名的病毒导致人们动作迟钝或者精神错乱,这些都是黑泽清惊悚恐怖题材里的常见标志,在这部《预兆》里都可以找到对应之处。也许是外星人侵略地球的题材给黑泽导演太多灵感,所以一部《散步的侵略者》还不够,又继续拍出五集迷你剧《预兆》,之后再将剧集剪辑成电影版,足可见这个题材对导演的强大吸引力。尽管出自同样的创意和题材,但是这部《预兆》显然没《散步的侵略者》那么轻松幽默,也大幅减少了类型实验。黑泽清重回他赖以成名的日式恐怖片套路,从别的角度去阐述这个题材的魅力。
影片前半段充分调动光影美学的手段制造末日氛围:飘动的窗帘、室内过度曝光、荒凉的城市和废弃的仓库,在日常生活里逐渐渗透了惊悚诡异的氛围,但是冗长的情节铺垫和浓厚的日剧质感(嗯,确实是日剧)令人昏昏入睡。作为《散步的侵略者》的外传,这片有不少与前者重叠的部分,比如人类向导、外星人偷取“概念”的意图,最明显的莫过于医院的段落,解释了前者中交待不清的病毒。如果说《散步的侵略者》是用戏谑的口吻探讨高深的语言学“概念”,那么这部则偏向于剖析人们如何面对自身的恐惧。
染谷将太饰演的男主角为外星人偷取人类概念的过程中,泄露出人性中的自私心理,不断向昔日关系差的人报仇,却发现自己的右手疼痛不止,即便脱离了向导的身份,依然无法摆脱痛楚。这也许在影射一个人沦为邪恶的帮凶后,愧疚和恐惧将如影随形地跟随着本人。这个恐怖片里最为常见的设定在此并没有透露出太多新鲜的表现角度,除了暧昧不明地影射了当下国际关系里拉拢结盟的状况,这一点与之后人类提出和外星人和平共存的看法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政治隐喻。
与《散步的侵略者》同样地,这部的情节最后依然归结于“爱”。妻子属于特殊的人类,却没利用自身能力独自逃离,却选择一直陪伴在丈夫身边,迎接末日的来临。她没有代表人类去抗击外星人的大志,反而竭尽所能守护自己的家人。这种舍大义而图私利的刻画反而令“爱”这个概念更耐人寻味,这也是两部相同题材的影片有着截然不同结局的有趣之处。《散步的侵略者》里的妻子主动将“爱”转移到外星人丈夫身上,最终令外星人得到感悟而撤销侵略地球的计划;而在这部影片里外星人根本无法理解人类之间复杂的“爱”,而最终导致人类坐以待毙,不得不面对末日的降临。
黑泽清以同样的科幻题材拍出两部同中有异的作品,从两种不同角度剖析了“爱”的复杂含义,再次证明了他的创作理念一直围绕着人性和情感为核心,不论其作品形式上的风格实验有多么炫目或者令人不屑。爱具有强大和包容的特质,也有排他和虚幻的一面。黑泽清对这个复杂概念理解得如此透彻,以至于也反映出其对爱情保持着浪漫与绝望的矛盾心态。究竟爱能拯救人类,还是给世界带来毁灭?